标题: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摘编]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3 20:03
标题: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摘编]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
摘编
]
人活着的时候,往往迷迷糊糊的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的离去。没有修行的人,对生死皆无法掌握,只能任由身边的人随意处置。可叹的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我们必将面临死亡,所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
茫茫宇宙中,地球时刻都在不停运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那么,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活得踏实吗?当然,不少人未必会想这个问题,或者事情太多而没时间去想,再或者,用种种方法来转移这个无法解决的疑问。但不论我们想不想,这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淼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我觉得,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是为吃饭、穿衣、睡觉、你争、我斗为一生荣华富贵而奔波。“荣华富贵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也就是说荣华富贵都只是短暂的时间,人生是相当短促的,虚幻不实,犹如三更半夜的梦。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同九月的霜,只要太阳一出就全部溶化,好似没存在过一样,然后奔向死亡,永远消逝于这时空?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如何获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购买保险来解决。事实上,在zai 难频繁、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保障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吧,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行。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当我们有能力把握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安,还有什么可以恐慌的呢?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
'
,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
'
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糟,这就是我们要关心‘死亡
'
的目的。
一般的人,活着的时候,迷迷糊糊地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地离去,这种生死都作不了主的人生,真是一点美感都没有。今生纵使你是达官贵族、亿万富翁,纵使你是沉鱼落雁、貌赛西施,死亡一到来,你就得舍弃所拥有的一切。那么,要降低这种‘大布施
'
的逼迫感,就该在活着的时候,将身心的妄执,布施给空性;将安祥喜悦,布施给众生
——
毕竟唯有觉醒的人生,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艺术。
有情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重复着演出痛苦的悲剧。
看过歌剧或话剧的人,对于戏剧结束后,演员出场谢幕时,洋溢在脸上的表情,印象一定十分地深刻。那种充满喜悦、笃定、感念众缘的神情,事实上,正是这出戏的最高潮处。善知识,当你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时,内心是否也满怀著
安祥与踏实
的感受呢
?如果是的话,可以肯定的,你已尽心尽力地演一出
“
深信因果、植众德本、净业成就
”
的人生大戏。那么,接受掌声与赞美是相得益彰的,又何以会忧苦
怖
恼而眷恋著不肯下台呢!
死亡不是灭绝,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由于死亡的心是接续来生的近因,因此临终的心志,更是无可言喻的重要。当然,明白死亡的过程,并预为准备,就成了人生大学必修的一个学科了。
在佛陀的智慧里,你了解了世界“成住坏空”、“人生无常”这些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你体会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辩证的思想——在佛陀伟大的智慧中,何止这点滴的光芒呢?
那是在公元前
500
年
,
佛陀曾说,我观这世界,犹如手中的阿末洛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果子)。而世人对宇宙万象,直到近两千年之后的
1522
年,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大地是球形的猜想才得到证实。佛陀指出这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而科学家对宇宙的这种认识,是十八世纪末以后的事。佛陀还说,我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而人们真正了解微生物是在
1669
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1632
——
1723
)
,
用放大倍数近
300
倍的显微镜在一个不刷牙的老人的口腔中发现
,
“在一个人口腔牙垢里生活的生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他要是早认识佛陀,何至于那么惊奇!更何况佛陀当时详细说明的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用
B
超观察到的是一致的。
当人类靠自己努力探寻着此岸世界的真相时,佛陀早已洞查分明,他的智慧还告诉了我们彼岸世界的秘密。我们人类就是太执着于自己肉眼所能见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看不见或听不到的即认为不存在。人类不正如那只井底的青蛙吗?我想要是有人对它说:“嗨,外面的天大着呢!”它一定会以为那人一定是疯了,要不就是迷信。
面对这博大精深的佛法,任何一个真正有理性的人都无法拒绝。不要以为烧香磕头就是佛法,那是老百姓的迷信,并非佛法是迷信;也不要以为我们需要的仅是“虚幻的安神药”,恰恰相反,佛陀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生无常,好自为之,修心念佛,求生净土永出轮回。
阿弥陀佛
!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3 20:11
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
摘编
]
还有人虽然信佛,但是却把佛陀等同于全知的上帝,这也是极大的误解。一切的宗教:回教、犹太教、ji 督教,尽管教义各有差别,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人类,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佛教则根本不承认有这么一位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依佛法来看,根本不承认有「第一因」,所谓的创造世界的最初起点。佛法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源自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为了思想上的便利起见,而所发明出来的一个假想或假设罢了。
举例来说,一场演讲法会七点钟开始,九点结束。所以,我们说这次法会有个开始与结束。但是这场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在演讲开始之前,有的人可能在家中或其它地方,陆陆续续来到会场。对这些事而言,七点的演讲是结束而非开始,等法会终了,大家各自离去,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些都是在演讲会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来说,九点的散会是开始而非结束。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对某一特定事物时,才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而不存在的。
再进一步来说,「上帝」是人类思想上的假设。人类创造出「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间奇妙的现象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
至于佛则不是「上帝」,他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然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却无法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尽管能化度众生,众生是否能够得度,倘得靠众生自我的努力。总之,佛陀从不以造物主自居,能够身体力行,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就算当面见到佛本人,也等于没有见佛。因为,佛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祇。
唐朝禅师元圭认为佛有三不能:
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虽然这出自一代禅师所言,并不能代表佛之所曰,但从诸多经文中便可以证见此话的奥妙。
[
不能即灭定业
]
——《大智渡论》中说道:“即使是佛陀自己,由于过去世所造之业障,成道后仍要受木枪麦马等
9
种果报。”这话说好极!说个很浅的比方,假如我们做了一件产生很坏结果的事情,那么这已经产生的“坏结果”是不会因为我们的忏悔而改变的,我们必须要面对或承担这“坏结果”。我们会阻止同样的错误产生,可是这“定业”是无可变更的,佛可度众生,却不能灭定业。
[
不能化导无缘
]
——天雨不润无根之草,佛门难渡无缘之人。信不信佛是个人的权利与选择,不信佛的人就难以走进佛的教育里,便无佛缘可言。与佛无缘的人,如何祈求佛的渡化?就像我们素来不愿接受某老师的训导,甚至从来不与某老师沟通,那么这位老师纵使有万千学术知识,又怎能传授于你呢?佛常说因缘果报,缘起缘灭,若佛能度无缘,岂不是违背了因缘果报的定律?
[
不能尽众生界
]
——《普贤行愿品》说:众生界是无尽的。那佛又何当以度尽众生?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于是就有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誓”字永远是个无边界的“愿”,何以尽众生界呢?
佛不是万能的,现代信佛之人也无需执着于消除罪业,而是要改过自我,避免过多的“错误”发生,并且要持以善念,减少妄念,于身于心于他人都是一种宽容、理解与快乐!一味的肓目追求佛,在文字里寻找佛的真义忘了自身心灵的感悟并无多大收获,也对现实生活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人反生烦恼之心。所谓的“佛缘”在现代生活中是要持有心灵的护念与佛的向善旨意发愿度化自已与度他人。佛告诉我们度化众生是让我们知道心有大容,便不会过于执着已喜已悲,把眼界心界放宽,勇往直前,心性自然开阔。
佛有三不能:不能代人转业,不能代人成佛,不能度无缘众生。你想生西、想成道,却不想用功,那真是无话可说了。所以古德有云:“把臂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自己要肯用功啊,各位!要专修专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3 20:16
心是自己的,把心放下,不要让心一会飞到海里、一会飞到地下、一会飞到天上,那是一种生命的感觉,那是生命的一次想象,那是生命的一个梦想。人因为把心放下,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心能更宽广、更慈悲,心里就能更加光辉灿烂,让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只要地球还在脚下,要走的路总能找到;只要蓝天还在头顶上,要想的方法总能想出来。只要想想雨滴和水珠,都能容纳得下一轮太阳的光辉,你的心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为了收获,把心放下,你放不下就必须要让自己付出,艰难不仅仅是自己体力的较量,造成疲倦及劳累的结果,还有人精神和意志的较量,造成精力衰竭的结果。
我们一踏进社会的门槛,就会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见到形态各异的嘴脸,听到五花八门的流言蜚语。
我们终于意识到,现实与梦想相距甚远。有的人叹息,有的人哭泣,有的人悲伤,有的人绝望,有的人自杀,甚至有的人干脆打道回府,回到家里苟且偷生地活着。这样的结果,只会证明我们的无能、软弱、怯懦、害怕、恐惧,甚至是虚伪及欺骗。
要想从轮回的苦海中摆脱出来,要想推FAN这种对外境顺喜逆忧的习惯,在内心深处培养起事事能看破放下,并且不能让这颗心赖于外境,譬如获得金钱、地位、美食和名声等等。
过去的时间一天天在模糊,那些相关的人、相关的事、那些曾经受过的伤害也会一天天的淡去。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彻底忘却,就好像在梦里,就如同深秋飞舞的枯叶,也许会有偶尔的难过,但叶子终归会腐烂、消蚀。谁也无法阻挡时间的步伐。
人生真的感觉累,不如把心放飞,随缘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用不着后悔,不必在意善与恶,何须理会丑与美,在平等的国度里,寻觅回家的路,跳出这六道轮回。信佛人都在说因果的可畏,其不知,因果果因的不昧。因与果是不可分的,在因就要受果,在果不一定有因,人们都知道,种地是为了得粮食,粮食不一定是为了种地。
世间人,甚至于许多学佛的人,他不了解佛法,觉得佛法很难,其实佛法很容易进去,一点都不难!
像六祖他没念过书,不认识字,能入得进来,凭什么?凭清净心。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就入进来了。
佛法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放不下。放下,第一个要把世间名闻利养放下,你肯不肯?你肯,就入门了;不肯,佛给你说法也枉然,你也没办法入门。
世人,许许多多念佛人想求生净土,念了一辈子佛,最后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夹杂着世缘,放不下!
你说他不信,他挺信的,信得很虔诚;你说他没有愿,嘴皮上一天到晚挂着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去不了?夹杂。
他心里面有牵挂,放不下,到临命终时,这个牵挂断不了,又被境界拉回来了,还是去不了,就这么回事。
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做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信仰佛教与否,都应秉持人生的戒律,通达圆满之境界。人生修行不过二字——持戒。
把心放下,为自己的愿而奋斗,永出六道轮回,想着过去、想着未来,唯有活在当下的一刻念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有用的时间,所以要自己念念提高警觉,活在当下
----
把心放下
----
念念活在佛号里
!
念念活在求生净土上,万修万人成。阿弥陀佛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