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蔡礼旭老师:老师教礼貌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6 19:38
标题:
蔡礼旭老师:老师教礼貌
我遇到很多家长,他们都跟我说:“我这个孩子天生就没礼貌,天生就不会向长辈问好。”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没有道理,把家长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有个孩子才两岁多,到我们的中心来。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都不跟老师问好。”我就跟家长说:“假如你觉得孩子从小有礼貌很重要,那今天我们两个配合一下,你就先到外面去,我跟这个孩子沟通一下。”我就对她的孩子说:“假如今天不跟蔡老师问好,不能回家。”结果他就开始流眼泪,我赶快叫他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开始放声大哭。我立刻把他抱到房间里去,把门关上,然后我把他放下来说:“今天你如果不问好,决定不能回家。”他看我这样坚定,愈哭声音愈大,这时你不要跟他发脾气,我就找了一张椅子坐下来:“来!你尽量哭,没有人会帮你。”他开始不只是哭,双脚开始在踏地板,这时是要考验我们的耐性,其实他那种哭闹是在探索你的底限到何处。那个孩子就大哭大闹,还在房间里跑来跑去。突然间就从他的嘴巴里冒出一句话:“蔡老师再见!”我那时真是快要笑出声来。但这时不能笑出来,要严肃。我告诉他:“你看,做个听话的孩子,一点都不吃亏,我们所学的东西就要马上做到,要跟长辈问好。”接着我就把这个孩子抱出去,他就跟母亲回去了。
这个孩子第二次再到我们中心来,一看到我就问好,然后走到哪里,眼睛的余光都在看我的态度。为什么教孩子要恩威并济?一定要有威严,孩子才不会造次,才不会目中无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6 19:39
跟长辈讲话应该注意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听不见,反而增加他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跟长辈讲话很大声,父母就告诉他:“小声一点!”但可能没多久,他又忘了,结果长辈就说:“算了算了,别管了!”一开始不管,到最后养成习惯就很难导正。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抓住原则,用耐性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行为。中庸之道,就在人与人相交往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声音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礼貌太过了,可能给对方造成压力。
孩子讲话要训练,所以每星期都会让他们上台报告,看看这周做了哪些孝行。孩子在台上站立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要扶着桌子,觉得才有安全感;有的站得歪歪扭扭,一边讲话,手还不停摇摆。这都要经常透过实际练习,稳定度才能提升。当他讲话太快时,我们要有耐心:“来,慢慢讲,一个字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在海口有个小女孩很内向,我们让她经常练习,经过几个月,她母亲打电话给老师,说她女儿去参加朗诵比赛还得奖。现在社会常有上台的机会,在公司也有可能要上台报告,与人有交谈的机会,所以言语的训练不容忽视。孔子的教学,德行摆第一位,第二位就是言语的态度、方式。而《弟子规》自始至终,教导讲话的态度、方法占全书三分之一的分量,可见非常重要!
有一个小女孩,她才两、三岁。有一天,跟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面。突然她的外婆走过来,结果那个小女孩就迅速跳起来,因为那个椅子比较高,她马上跳起来,没有站稳就跌倒了。她的外婆、父亲都觉得很奇怪,赶快把她扶起,问她:“你为何跳起来?”小女孩说:“长者立,幼勿坐。”因为外婆来了,她就赶快跳起来。父亲觉得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在那里看报纸,两、三岁的女儿却起身为老人让座。所以,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落实《弟子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6 19:39
有一个小朋友,送给同学一枝铅笔,那位同学很高兴,拿了以后把铅笔削一削,就开始写作业。隔天,那位小朋友就问送给他铅笔的小朋友说:“你今天跟我玩吗?”小朋友很单纯:“我今天不跟你玩,那你把铅笔还给我。”小孩子就把那枝笔还给他。接着又说:“我要那枝没削过的。”那小朋友又拿了一枝没削过的。他说:“不是这一枝,要我昨天给你的那一枝。”老师看到了这种情形,就赶快过来进行机会教育。老师告诉送铅笔的小朋友:“凡出言,信为先。你已经把铅笔送给别人了,东西就已经不属于你的,你没有资格再跟人家要回来。”你在未送给他以前就要衡量,你送给别人是否真的愿意?或者你今天要送给人家东西,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首先要衡量你的能力是否能做到?假如你的能力不够又答应了别人,到时就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再考虑到你答应同学是否符合校规?可能学校规定不能这样做,但是你还是答应了同学,那就是不对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地方去思考。凡是属于正确的行为,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同学。因此,“勿轻诺”的态度,也是要随时随地的指导学生。
有一次,有一个孩子把衣架子用坏了,其实衣架子坏了好不好修?用手扳一下就好了。但是他们不懂就很紧张,唯恐被处罚,所以对旁边的同学说:“不要告诉老师。”其实老师就在旁边,马上走过来,他吓了一跳。孩子都还小,只要你适时的教导他,他的观念立刻就转变过来。后来老师跟他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损坏衣架并不严重,不告诉老师才严重,以后你就无法赢得老师对你的信任。所以,有错要勇于承认,“过能改,归于无”。老师接着说,你所犯的错误,能将其改正过来就很好,而且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损坏的东西修好。老师要有耐心,和他一起把衣架修好。所以,我们要掌握好机会,孩子可能就由此建立起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6 19:42
标题:
好儒尊礼 潜移默化
韩声振,四川梓潼县人。生于富豪之家,父母都是开明、慈爱之人。声振自幼即优游于儒家思想中,个性恬淡、朴实,不喜在官场谋略。及长,娶樊氏为妻。婚后一周即告诉妻子:‘谨身节欲,凡三元五腊及诸圣诞之日,当禁夫妇淫事,沐浴焚香,洗心涤虑。’于是,每届斋日,夫妻必不同房共宿。声振勤读诗书,从不间断;对待朋友,不论亲疏都谦和诚挚;居家则教导弟弟守礼孝顺。
声振虽好儒学,但逢寺宇佛像,即稽首礼拜。在乡里间也很得乡亲的景仰,都说韩府富而礼贤;他的双亲过世时,咸遵儒家礼仪,服丧三年。之后,设馆授徒,教诲不倦。不仅学生们遵其礼法,就连学生家长、乡里居民,也都效法韩家的家规而以韩家的家风为楷模。五年后,整个乡里呈现一片祥和、好礼之风,父母儿女、妯娌乡邻,都能孝悌友爱、礼让互助;子弟们在仕途、商场或教界,也都因为他们的操守和智慧,而获得敬重和提拔。
韩声振在八十八岁临终时,尚提笔作七言律诗一首:
黉宫早列乐先缘,亲族人人每羡贤;
看破浮生无百岁,思量浇俗几多年;
视听言动恁心柄,得失荣枯岂自权?
谨属孙曾宜谨记,书香世代姓名传。
书罢搁笔,安然而逝。
韩声振一生谨守儒家礼仪,自我约检,又能推己及人,影响乡邻。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发挥儒家思想;他虽非显赫的达官,却能千古留芳。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