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蔡礼旭老师:规劝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1 17:02     标题: 蔡礼旭老师:规劝方法

言语是要规劝别人,让人能够改正过失,所以“善相劝,德皆建”,彼此的道德学问都能得到长养。不但要劝导朋友改正过失,还要有成就朋友的这一份存心,与此同时,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就愈能体会别人的需要,把事情做圆满。“过不规,道两亏”,见到朋友过失假如不规劝,他做错事,我们也错了,因为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去规劝。人最容易犯过失,绝对不是低潮时,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往往会得意忘形。这时只要有好朋友尽本分来劝告,人生很多危机就能逢凶化吉,所以劝诫朋友是为人朋友的本分。
    规劝还要看时机,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你称扬人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但规劝人要在私下,要给他留面子,不然他会恼羞成怒。有些朋友听了健康素食的课觉得很好,回去之后就跟她先生说:“我从今天开始不煮肉给你吃了。”结果她做了一个星期之后非常灰心,气冲冲地到办公室找我,她说:“我先生真不受教,为他好,他还不领情。”讲完之后,我就看看她,我说:“你先生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傻了,本来想听我说几句安慰的话,结果是这样!我说:“你先生得高血压,你要负责任;你儿子得不到父亲的关怀,你也要负责任。”她一听非常委屈。我接着又问她:“请问你先生现在吃不吃肉?”她说:“吃,吃得更多!”我说:“你为了他的健康,叫他不吃肉,现在目的达到了吗?”没有达到!那不是跟目标背道而驰了,所以要慎思!
    做事不要忘记初衷与目标,要循序渐进,不要做到一半意气用事,如此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所以,劝导别人也要道法自然,要替人设想,而不是强加于人。我说:“你先生都到外面去吃,外面的食物又油又咸,吃上三个月、六个月,可能血压会上升。而且每天外食,可能有朋友找他去酒楼,一旦发生外遇,你要不要负责?你儿子每天看不到爸爸,父子之情也被你破坏了。”她听完之后,很委屈也很惭愧。
    我问她:“女人最强的威力是什么?”温柔。你要这样跟他讲:“我跟孩子一生的幸福,都系在你的健康上。”他一听,抬头挺胸。你再慢慢跟他讲,吃这些肉类有什么害处,不要制止他马上就不吃,几个人做得到?你可以把肉类从三盘变成两盘,再从两盘变成一盘,不落痕迹。还有一点很重要,你要学做好吃的素食,不然他会很痛苦,要处处替他着想。此外,把你先生带来跟我们一起吃饭,他一看这么多人吃素,会说素食也满好吃的,后来自然就吃素了。所以,要懂得善巧方便,不可强加于人。
    因此,要改变别人以前,自己要先稳定下来,心定才能转境,不被境界所转。不能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要想成就任何事,耐心非常关键,所谓“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提到忍字,要忍到什么功夫?“忍”是会意字,要禁得起一把刀架在你心上都能如如不动的考验。并不是真的拿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而是当我们的好意被人冷水一泼,被冷嘲热讽的时候,能不忘记自己的初心,能忍受屈辱,进而唤醒他的惭愧心和良知,这需要忍耐的功夫。而忍耐的功夫什么时候练?时时处处与人言谈、与人相交往的时候,常常注意自己的脾气、傲慢的习气有没有起来,要从起心动念处去修正,才是最好的修学方法。
    我们劝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错误的事,我们为人老师、为人父母的人都说没关系;迟到,没关系;丢个垃圾,没关系。积小恶成大恶,应该要谨言慎行。成就孩子的德行,绝对都是从小善做起,从小恶改起,才是正确的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就从我们生活当中,点滴小事开始做孩子的榜样,甚至于做员工的榜样,这样就能让身旁的人提起这种好善好德之心。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定要从低处、近处开始,一步一脚印做下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1 17:02

劝诫的方法是“谏不入,悦复谏”,悦是喜悦的悦,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就是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复是劝一次没有用要再劝,这是耐性问题。讲话的方法要“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你还要坚持劝下去。所以,你要帮助别人、劝导别人,先要做到不怕委屈,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态度。
    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纵使劝谏后,对方不能接受,也不要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该做的事,问心无愧。而劝父母不能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种态度就失去为人子女的本分。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尽到本分。
    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率领军队朝着既定的路线行走,李世民认为这条路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如此就会全军覆没。他就劝导父亲不可走这条路,但是父亲不听。结果隔天早上出发之前,李渊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一边放声大哭,一边说“父亲,这样去肯定会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厉害。父亲一看,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他改变了路线,因此军队才免于危难。《弟子规》说的“号泣随”就是指这个历史故事。
    一份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这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我们在某个关键时刻抉择错了,或许就没有这个福分在一起听闻圣贤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亲友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提醒、引导和规劝。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接受别人的劝言,这个雅量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等他被拍马屁拍习惯了,再来教他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弟子规》教导我们要“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称赞我们,我们要受宠若惊,要警惕自己做得还不够;听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才能“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深圳的李老师教到这一段时,我跟邵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等我们回到深圳之后,刚好要吃饭,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女学生某个动作不大好要改正。话才讲完,女学生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邵老师很惊讶!从此以后,给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当孩子从小就能接纳别人的劝告,对他一生的帮助是无法衡量的。
    在劝人的时候,也要看对方的水平,进而调整言语。《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会听了一头雾水。掌握这个原则,劝人的效果就会提高。
    假如你的存心好,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正确,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怎么办?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不只是人,万物都有,在物理学中叫做“惯性定律”。譬如你要推动一杯水,一开始力量太小不会动,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静摩擦力”,一旦突破了就动起来了,转变成“动摩擦力”,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你劝别人改变行为,也要有一个过程,假如你的推动还没有产生效果,说明你的力度还不够,这时你继续努力,等到有一天突然改变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需要一段过程,不能认为没用就不推了,那就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中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与关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1 17:03

孩子要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把生活搞得很杂乱,这相当重要。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不要说照顾别人,连自己都不能自理。有些大学生每次回家都背一袋东西,什么东西?衣服。一进门给父母的见面礼就是一堆脏衣服。还有个怪现象,暑假结束了,学生就把那些脏衣服直接放进垃圾桶丢了,床单也不要了,这太浪费了!假如孩子养成如此浪费的习惯,他这一生的败迹已经显露出来。你虽然能赚很多钱给他用,但他自己是否能赚那么多钱?可能就相当困难。所以,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就要让他们自己洗衣服,自己洗碗。其实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做得很欢喜,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会了,能力提高了,有一种成就感。

有个小朋友在家里从来不帮忙做家事,结果轮到他洗碗,他看看那个碗盘就走了,仍旧不洗。老师怎么办?按兵不动。吃饭时间到了,菜都煮好了,碗还没有洗,老师也坐在那里等着他来洗碗。这个小朋友没有办法,就赶快去把碗洗干净。接着老师跟他说:“我们是过群体生活,每个人都有本分事,假如你不洗碗,就没有碗用;假如老师不煮饭,你也没有饭吃。”因此,应该尽心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从小让孩子们多做事,生活能力就会提高。一个人生活不求人,就会过得很自在、很轻松。假如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都无法处理,还要找人帮忙,还要花钱,很有可能他就生活在依赖别人之中。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曾经教过自然科,每一次上完课就有很多器材要收拾。有几位学生都很自动留下来帮忙整理打扫。看到这样的学生,内心有什么感受?心生欢喜。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一定会多加照顾,所以孩子勤奋就很容易得到长辈的提携、关怀和爱护。与平辈相处,假如孩子很勤奋,对他的人缘也是有直接的影响。比如说,他到大学去念书,假如跟几位同学同住在一个寝室,他一进去看到别人在打扫客厅,他就立刻动手跟着一起做,懂得处处帮助他人,处处体谅别人辛勤劳动。虽然还没有相处,但这种行为已经赢得同学对他非常好的印象,很容易就融入团体之中。
但是,假如他在家里都不愿意做这些事,到了团体里,别人在打扫,他依然看着他的电视,其他同学对他的观感就不会太好。在家里不帮忙做事,就不知道做事者的辛苦。有时拿了东西还乱放,别人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这时他在团体中的信用跟印象就会愈来愈差,别人的怨言慢慢积累,到最后就会爆发出来。所以,劳动的习惯与人际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