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有障碍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5 20:25     标题: 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有障碍

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有障碍



净界法师



        所谓的距离是对凡夫心中的妄想执着来说,才讲到所谓的十万亿佛土。《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二个内涵,一个是色身,一个是内心。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这个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是有时间相跟空间相的,这是事实。你是活在过去、或者你是活在现在,他是活在未来;你活在高雄,他活在台北:这个色身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我们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的熏习,到最后也变成有时间的障碍、空间的障碍?因为我们长时间对外境执着。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障碍,但是因为你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所以外境时空的障碍,就转成你内心的障碍。你的心本来是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后来为什么变成你感觉有障碍呢?因为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变成有障碍。


       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其实我们内心是没有时空障碍的,所以只要你内心当中,真实的信愿具足来忆念弥陀的圣号,【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这句话是智者大师的名言,后世的弟子很多人引用。说我们临命终往生是怎么回事呢?你临终的时候,你内心安住在佛号,万缘放下,安住在真实的心,缘弥陀真实的功德,放下娑婆世界虚妄的境界──缘真实的心、坚定的心,当下的念头,就是你在莲华受生的心。这个地方是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你当初在定之心,当下就是莲华的心,这二个心是不二的。也就是说,你前一念灭,当下下一念就受生,距离绝对不会构成障碍,所以起心动念一刹那间,就是受生净土的时候,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没有障碍嘛,那是你自己感觉有障碍,是你的感觉。为什么会感觉呢?因为你的心长时间在外境攀缘,外境本来是有时空障碍,你攀缘久了以后,你感觉你自己也有时空的障碍,是这样子的,其实你的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



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时空相



     《观经》上说:阿弥陀佛国离我们是不远的,它这个就是约内心的真实相,只要我们因缘、业力具足,一念就能够生彼,不须愁远,所以我们常说要恢复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外境熏习得不是它本来的功能。 天台智者大师,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修法华三昧,修了三七日,在三七日当中息诸缘务,心中所缘的就是诸法实相,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诵经、意业的观想《法华经》的诸法实相,在三七日中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叫做旋陀罗尼,旋有入空。他进入到旋陀罗尼的时候,把整个心中有所得的心,暂时的调伏下来,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真实的看到现量境,他看到佛陀在灵山说《法华经》,很多菩萨在场,他自己也坐在现场。

       诸位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那是过去的时间,那个空间是在印度的灵山;智者大师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是活在中国。但是他入了旋陀罗尼的时候,他回到了过去、他回到了印度,而且那个相不是妄想境,那是定中的现量境。那你说这个时空相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明明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怎么能够跑到过去,真实的感受到佛陀亲自为他说法?

       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时空相,那是因为后来不断的熏习,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不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心本来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碰到石头产生一个小水泡,我们就认为这个水泡是我,其实失掉了整个大海。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时间、空间,是因为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5 20:26

说你自思惟,我是想要求大悲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今无力,我没有足够戒定慧的圣道力来加持我自己,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那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就算有这个心情;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面对的众生,都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是烦恼很刚强的众生:我自己烦恼也粗重,众生的烦恼也粗重,二个人都堕落,沦溺三涂,动经劫数。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救度自己,也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如此生生世世的轮转,恶性循环,就未曾休息。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大海当中,我们自己不会游泳,而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二个人都会沉沦下去。那怎么办呢?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我应该先到净土去,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先到那个地方,暂时的亲近十方诸佛,赶快听闻正法,成就无生法忍的船。诶,我找到坚固的船,再到生死大海,依止这个船的力量,就能够把众生放到我的船上来,是这个意思。

       你说这个大悲心,暂时离开的心情,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经典根据呢?这以下引证: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个地方,是净土的菩提心最重要的证明。天亲菩萨说:什么叫发菩提心呢?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师《文钞》讲得非常贴切,他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你来生做一个大国王,你可以护持三宝;你做大富长者,有钱有势;你做一个大法师,能够成就大总持,你的弟子有好几十万、好几百万:你都不生起一个受生之想,你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因为那些都是凡夫。你不管是国王也好、大富长者也好、大法师也好,重点是那都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你想要愿作佛心,对那个圣道的渴望。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你为什么愿作佛呢?重点就是你有圣道的力量,才能够救拔有情。而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净土去,这个是最圆满的做法。 这个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要救拔众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二种: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个不容易,悲增上;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净土去,然后再回入娑婆。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种,你把《往生论》读一读就知道,暂时离开是不会伤害菩提心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要说明一下,《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昙鸾大师有一个《往生论》的注解,他解释这段说: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都没有读过什么大乘经典,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无上菩提;他读到《阿弥陀经》,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种种的安乐,为安乐故求生彼国──这个人不能往生。你把净土当天界看了嘛!净土哪是为安乐,净土是为圣道而安立的、是为菩提道安立的。当然我们也承认净土有很多安乐,那是一种方便,它真正的重点在见佛闻法。所以,如果你把净土法门想像成一个安乐的受用资具,你是不可能往生的。为安乐故,求生彼国,不得往生。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知道,就是你修净土的人,你念佛的动机,是为了利有情而求生净土。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做黄元孚,出生在一个读书的家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在朝庭上做一些小官。这个黄居士从小也读一些圣贤之书,但是结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有办法做官,因此就闲居在家。他的身体怎么不好呢?得到肺痨病,严重的时候还吐血。有一次发作以后,就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他太太的弟弟)来看他(这个小舅子是有念佛的)就说: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这样子,倒不如我带你去参加我们念佛会念佛,可能你心中有个归依处会好一点。这个黄居士:也好吧,反正我现在生病,也不能工作,闲居在家,打妄想也是这样过,我跟你去念佛好了。诶,他去念佛以后,就有些好转。但是要是时间长没有去念就会再发作,就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经过几年以后,突然间有一次,这个病发作得很厉害,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又来看他,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使他产生很大的觉悟。他说:姊夫啊,你有没有想过你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这件事情就刺激到黄居士,他说:我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让身体好转起来,我继续的过生活,我哪有想到念佛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他没有这种想法。这个时候,他一回光返照:唉呀!我过去的念佛,方法是错误的,没有厌离色身。我为什么念佛呢?我希望病赶快好起来,没有修厌离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上。那个时候,他就真实的觉悟了,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他就辞亲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很用功。他这个时候是到莲池大师的一个道场出家,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了,出家以后修行,最后临终的时候,最后的七天,断绝一切的外缘、断除一切的饮食,七天不睡觉、不吃饭,为临终作最后的冲刺,念到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是莲华的香味,而且是坐着往生的。

    我们今天回顾一下黄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刚开始的念佛是什么情形?没有厌离行,他刚开始是利用佛号要把他的病痛消灭,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念佛,当然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它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对你只是转成一个糖果而已。后来他心态改变了,他知道把色身治好不是重点,要远离色身,追求另外一个法性生身,这个时候他的心就真实的感应道交了,你看念到异香满室、安详坐化。我看那个传记,他出家念佛也没念多久。所以我发觉念佛不在时间的多久,你那个方法要对,就是你那个感应的方法要对,而其中一个就是厌离行。 这个就是说,你应该要先破障,破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之间的障碍。



净界法师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做黄元孚,出生在一个读书的家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在朝庭上做一些小官。这个黄居士从小也读一些圣贤之书,但是结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有办法做官,因此就闲居在家。他的身体怎么不好呢?得到肺痨病,严重的时候还吐血。有一次发作以后,就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他太太的弟弟)来看他(这个小舅子是有念佛的)就说: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这样子,倒不如我带你去参加我们念佛会念佛,可能你心中有个归依处会好一点。这个黄居士:也好吧,反正我现在生病,也不能工作,闲居在家,打妄想也是这样过,我跟你去念佛好了。诶,他去念佛以后,就有些好转。但是要是时间长没有去念就会再发作,就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经过几年以后,突然间有一次,这个病发作得很厉害,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又来看他,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使他产生很大的觉悟。他说:姊夫啊,你有没有想过你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这件事情就刺激到黄居士,他说:我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让身体好转起来,我继续的过生活,我哪有想到念佛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他没有这种想法。这个时候,他一回光返照:唉呀!我过去的念佛,方法是错误的,没有厌离色身。我为什么念佛呢?我希望病赶快好起来,没有修厌离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上。那个时候,他就真实的觉悟了,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他就辞亲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很用功。他这个时候是到莲池大师的一个道场出家,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了,出家以后修行,最后临终的时候,最后的七天,断绝一切的外缘、断除一切的饮食,七天不睡觉、不吃饭,为临终作最后的冲刺,念到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是莲华的香味,而且是坐着往生的。

    我们今天回顾一下黄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刚开始的念佛是什么情形?没有厌离行,他刚开始是利用佛号要把他的病痛消灭,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念佛,当然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它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对你只是转成一个糖果而已。后来他心态改变了,他知道把色身治好不是重点,要远离色身,追求另外一个法性生身,这个时候他的心就真实的感应道交了,你看念到异香满室、安详坐化。我看那个传记,他出家念佛也没念多久。所以我发觉念佛不在时间的多久,你那个方法要对,就是你那个感应的方法要对,而其中一个就是厌离行。 这个就是说,你应该要先破障,破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之间的障碍。

那么我们遇到临命终人,第一个就是开导安慰。

    一般的临命终的人,除非是大修行人,他经常保持正念,所以他临终也就保持正念,他根本就没有障碍,开不开导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正常的凡夫,特别是居士,到临命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心有千千结,特别是那一种突然死亡的。就是你这个人已经生病生很久了,有心理准备了;那么你如果遇到这种突然间意外死亡的人,他根本没有死亡的准备,他平常没有念死无常,那么这个时候他心中的障碍就很大了,他内心的那个心不甘、情不愿的,那个执着啊,就会障碍他的善念。这种人即使他一生当中积集多大的善业,那个善业都不能起现行,因为那个执着太重。

    所以第一件事情先破障、开导。那么当然开导有两个主题,开导一个临命终的人有两点:

    第一个,有所破坏,先破恶;然后有所建设。一开始先告诉他,就是所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就是你应该要面临一个来生,就像一个人脱掉一件旧的衣服,换上新的衣服,让他不要对死亡产生恐惧。而且一定要让他放下娑婆世界一切的人事的因缘,这些都是如梦如幻,你根本带不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开导他能够让他对现前的因缘都放下。

    第二个,放下以后,那你说我应该云何应住?我应该心放在什么处所?这个时候我们再介绍净土的功德,让他产生归依。

    当然那么如果说这个人是非佛教徒,譬如说你遇到ji 督教徒,那你叫他往生净土,他就有困难,那你也可以劝他忆念耶稣ji 督的圣号,往生天界也可以。也就是说,起码你让他生起善念。比如说他根本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于对宗教是排斥的,那你短时间,临命终的时候,要让他学习就很困难的。那你就问他的家人说,诶,你看这个人他一生当中,有没有做过特别的善业?先把他亲属调查一下。哦,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做过一个很重大的善业。那么你临终就开导说:你记得吗?你在什么时候去孤儿院做了什么什么善事?你这个时候要不断地让他忆念他这个善事,因为他的心去忆念善事的时候,他就会生起善念。那么当然如果这个人是修净土的,那最好,那你就直接开导净土法门。就是让他生起善念,那最好是能够生起净念——忆念佛陀的念头。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刚开始去的时候,先破除他心中的挂碍,那么把他心中执着的地方,把它放下,然后让他提起一种对弥陀的归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15 20:27

问:弟子喜欢静坐,也归心弥陀,常常念佛一段时间,心就渐渐的寂静下来,心中只有弥陀佛,其他妄想都不生。但是在寂静的时候,弟子发现,连提起佛号的念头也不生。这个时候,是应该安住在寂静当中,还是提起佛号?

       答:你说呢?你安住在寂静,你的因缘是成就禅定;你提起佛号,是感应道交。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不是说阿弥陀佛主动来感应你,没有这回事情的。我们光听到感应道交,就知道这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一个大悲心是能应,我们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诸位从缘起的角度想想,你安住在寂静,你跟谁感应道交呢?你跟你的真如本性感应道交,那这不是自力法门吗!你今天打坐,你的目标很重要,你到底为什么打坐?你如果是为了成就禅定,那你就把这个佛号当成摄心的方便而已,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启动蕴藏在佛号深处的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你只是把这个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把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的心寂静了,这个佛号已经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把它舍掉,正常。你念阿弥陀佛的重点,不是要成就禅定,而是成就往生,那你把佛号舍掉,你就完了。有一个古德讲到念佛要四不:第一个不求神通,第二个不求禅定,第三个不求开悟,第四个我忘掉了(众笑)。不求神通──你求神通,那你这个念佛就是心外求法了。那为什么不求禅定呢?你求禅定,你就跟这位法师写的一样,你在寂静的时候就把佛号舍掉了,你为了成就禅定嘛。没有错,你在寂静的时候提佛号,会对你的心产生干扰,问题是你的目标在哪里?所以他讲不求禅定很有道理。他不求开悟,你求开悟的话,你念佛的时候就参念佛是谁,你重点不是在启动弥陀的功德,而是在参念佛是谁,所以他也不求开悟。就是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看你今天念佛,你的目标是在哪里,就由目标决定你的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跟弥陀感应道交,而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一定要提佛号;否则,你就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我刚刚讲过,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你心中没有提起佛号,阿弥陀佛绝对不会主动跟你感应道交的,不可能,他做不到。我们下一堂课《念佛圆通章》就会讲到,感应道交,你要忆念他,他也要忆念你,我释放一个磁场,你也要释放一个磁场,二个才能够感应。一个人释放磁场,对方根本不释放磁场,这就没有办法感应,下一堂课就会讲得很清楚,这不是单方面。所以提不提佛号,就看你为什么念佛、你的动机在哪里


我们一般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个相貌,就是心随境转,你的心都是向外发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没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都是在昏睡状态。所以我们一般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看那样子,整天在睡觉,这是正常的。因为他的心念,平常都没有在摄心,所以临终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随念往生,根本就没有念。那么没有念呢,一般人就是随业流转,就像空中的羽毛,风往上吹它就往上飘,往下吹就往下堕。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用心念来引导业力,因为你这个心念薄弱。

       那么我们修习净土宗的人,因为我们平常经常在静坐、修止观,对弥陀的归依那个心念点点滴滴地累积;到临命终的时候,又有善知识的开导,那么这个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这个善业在鼓动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么这样的一个念力,它就会去引导我们净土的善业,使令这个净土的善业先得果报。所以在临命终的角度来说,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别就是修行人他能够把他平常的正念表达出来,那么非修行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念,心思是散乱的,那么只好随业流转。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做一个定义,什么叫临命终?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那么在《瑜伽师地论》中讲过,我们临命终的心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就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是利益的利,明利心。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他刚开始可能会起昏昧,但是他突然间会回光返照,突然间你看他在病房里面已经睡了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都是昏昏迷迷,那突然间他清醒过来,那就知道他准备要走了。突然间他的明了性特别强,就像蜡烛啊,蜡烛要烧完之前,突然间烧得很大。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在临命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明利心,他的心比他以前的心的状态都特别清楚分明。这个时候,他这个人会突然间看到他过去生所造的善业跟罪业,就像看电影一样,当然速度很快,他曾经在某个时空造了重大的罪业,或者在某个时空造了一个重大的善业,这个时候,他明利心的时候,全部现出来。他自己说是“死后有审判”,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把业力表现出来。那么站在一个往生净土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临终的开导就非常重要。就是在明利心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他一生有善业、罪业,而这个时候呢,你要他归依弥陀是最重要的!

    假设明利心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好临终关怀的工作,这个时间可能很短,有些人可能很长,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这个明利心就过去了。那么这个明利心是我们临终开导的最好时机了,当这个明利心过去了以后,到第二阶段,叫“昏昧心”,他的心开始昏昧,就像一个人开始睡觉,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即将死亡。那么死亡的时候就像蜡烛,慢慢地熄灭,慢慢地熄灭,慢慢地熄灭……他的明了性啊,对外境这种清楚了别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那么一般人会对自己的色身爱着,不想离开他的身体,他不想离开这个果报,但是业力不同意,业力会推动他离开他的身体。所以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会有痛苦的感觉出现,就像“生龟脱壳”,就像一个乌龟啊,它不想离开这个龟壳,但是你硬硬把它拉出来。那么昏昧心的时候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我们在几十年在这一生的果报当中,我们住在我们的躯壳已经习惯了,我们不想离开我们这一期的果报,但是业力推动了我们,硬把我们推出去。所以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呢,他有一种死亡的痛苦出现。

    那么昏昧心再过去,第三个叫闷绝。闷是那个整个人就是昏过去,闷绝的时候,他整个第六识,就是这个我们叫粗的心识,完全不活动,他跟外界完全没办法接触。你跟他说什么,他再也听不到了,但是他还没有死亡,他还有微细的心识存在,叫第八识。那么闷绝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稍微长一点。那么闷绝再下一刹那就死亡,他的神识就脱出来,跳出来,全身冰冷,叫中阴身,中阴身就是死亡。

    那么我们讲临命终呢,就是他即将死亡,但是还没有正式死亡,叫临命终。那么主要的临终开导就是,在明利心的时候最重要。因为这个时候即使他有罪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善巧地引导,还是有补救的方法。所以印光大师说啊,在我们一期生命当中啊,临终的这一关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前一期的生命即将结束,后一期的生命还没有出现,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做适当的努力,对整个局势还有扭转的作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