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1 23:23     标题: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净界法师



楞严经修学法要

前言代序

净下界法师讲述

受业弟子:释心贤编辑


    我们预定有十六堂课,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整个《楞严经》的一个纲要。《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

    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

    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图片附件: 095056w10ff2j0av0lwm00.gif (2011-3-15 02:03, 188.3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62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9898



图片附件: 7aee3d6da08895af431694ac.gif (2011-8-2 13:08, 492.0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86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1149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1 23:29

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净界法师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你看:喜欢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梿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梿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梿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二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楞严经】告诉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



    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不是饭。


    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楞严经》总共有十卷的经文,我们把它的精华浓缩成十六堂课,所以就叫做修学法要。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释经题


     一部经的经题它总持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一个说明。

乙二、经文要义


    这一部经的理论,跟它的修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一个简单说明,这叫做前言。


甲二、正文:


    在正文当中,我们将十卷的《楞严经》,分成五大科:



乙一、缘起篇


    先说明本经发起的因缘。



乙二、理论篇


    我们从本经的角度去看,它是怎么去看待人生的?我们看人生啊!刚开始是以一种善恶的角度、以一种业力的角度;但是到了《楞严经》,它已经超越善恶,它是从真、妄当中来看它。以《楞严经》的标准,只要你安住于妄想,就是一种过失,即便你是善念,只要是跟妄想相应的,这个就是颠倒、这个就是过失相,所以《楞严经》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你开始要破妄显真了,这一段就很重要!


乙三、修行篇


    从前面的理论,我们开展出整个修行的方法,包括了整个《楞严经》的理观与事修。


乙四、破障篇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把无始的烦恼罪业逼出来,有内在的魔障跟外在的魔障,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来破除内、外的魔障。



乙五、功德篇



    假设我们如法的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甚深功德。我们透过上面说到的:缘起篇、理论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这五篇,把《楞严经》的整个纲要,把它抓出来。


甲三、结劝:


    最后一段的结劝,就是我们引用本经三小段的经文,把整个课程作一个结示、劝修。


    以上就是我们未来上课,所要研究的三大主题。


甲一、前言 (分二:乙一、解释经题。乙二、经文要义。)


乙一、解释经题 (分二:丙一、总说。丙二、别明。)


丙一、总说─本经的经题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2 20:12

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净界法师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于妄想的描述很贴切:

    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欸!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好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没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只有第一念,我们了解外境是怎么回事,第二念开始妄想活动,我们开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说你吃榴梿: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吃到榴梿,你第一口咬下的时候,感受到榴梿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后,你就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这个榴梿是很好的、是怎么样的;其实你第二口以后你没有再吃到榴梿。妄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欲望→开始造业。


【楞严经修学法要】---精选篇006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6 19:59

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净界法师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位体操选手叫做米尔曼,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才,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体操,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体操选手。他生命的目标就是成就奥运的金牌,他对自己很有自信,因为他在大学当中表现的很好;但是因为整个体操界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是差之毫厘而已,所以他压力非常的大。一个活在妄想的人,当然压力很大,他经常作恶梦,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结果失掉了金牌,经常从这样恶梦中惊醒。随着奥运的时间到来,他恶梦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一天,到半夜的时候,又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他就睡不着了,穿着外套到外面去跑步。跑着、跑着就跑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他就跑过去,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苏格拉底,就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体操选手。又问说:你是体操选手,那你活得快乐吗?他说:我活得很快乐啊!我以奥运金牌为目标,我活得很快乐啊!老人听了就说:其实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未来因缘怎么样?你不知道。而你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你怎么会有快乐呢?你是活在不安稳性。

    这个年轻人,当然他就不相信啊,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我应该要有欲望,我才会快乐,所以二个人不投机啦。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他骑车去上学的时候,突然间发生重大的车祸,他为了闪躲前面的车子,就去撞旁边的车子,整个身体飞起来,再跌下去,大腿骨折。医生说: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这个年轻人米尔曼打击很大,因为他生命的目的就是夺奥运金牌,他不能做体操,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去找这个老人家,对他说: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老人家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句话跟《楞严经》有关系─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成功、失败对你都是一个增上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个年轻人,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难道我摔断了腿,这件事情也有意义吗?

    老人家说:你明天早点过来,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这年轻人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就很早七、八点就去找这个老人家;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他一路上因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两个人有说有笑,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来到了高山的上面,他问老人家说:你不是告诉我,要见到美好的事物吗?老人说:那你看看脚下是什么东西啊?

    唉,脚下一块石头!

    这就是美好的事物。

    这时候米尔曼突然悟到─原来重点在过程!至少我这二、三个小时爬山当中,我看到美好事物,结果是什么?老人家说:其实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个思想,后来就影响到这个米尔曼,他从今以后,把得到金牌的欲望,这样的妄想忘掉。老人家说,你要用你喜欢做体操的心情去做体操;这时候心中没有妄想,结果他发觉他更加专注,对每一个动作的观察,更加的清楚;后来终于得到全美国比赛的冠军,创造了奇迹─一个受伤的人得到了冠军。

    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说明:我们无始劫来,被妄想所误导,使令我们的能力、功能,完全产生了障碍。

   《楞严经》的思想、它的人生观──诸位要知道:你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开显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所以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发觉: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相反地,你如果活在妄想当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对你有意义,其它的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

    这个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叫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那么透过人生的历练,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7 21:42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
                       

净界法师



    前面我们讲到【楞严经】的经题,那么在经中,它把整个生命分成二个根本:

    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

    一个是涅槃功德的根本,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

    如果我们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涅槃,我们顶多就是在人生当中积集善业如此而已,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跟三宝结个缘,虽修善业心不安稳,你永远活在这个阶段,你的生命永远存在不确定。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更可怕是诸法无我,它要怎么变你作不了主,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我们今天要突破过去的业力,你只有一个方式:把心带回家─修不迷、不取、不动!

    在本经的止观当中,有四个重点,诸位要记住,所谓的:内、外、真、妄,这是实修的四个主题:

(一)、内外:本经观察人生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的世界,你要把它分清楚,外在的环境是你不能决定的,外在的环境只能认命,不要在外在的环境下太多时间,因为你改变不了。身为一个佛陀,他来到人世间,当他的家族被灭亡的时候,佛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根本没有用嘛!因果业力不是佛陀创造的,是佛陀发现的,所以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外境,只有浪费时间,因为它是一个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来;所以要活在未来,不是活在过去。

    首先:你现在要把还在外境活动的心,赶快拉回来,先将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的心,把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人世间会有痛苦出现,会有快乐出现,这一部分都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人不能够学会认命,你就很难安定下来;因为你老是随外境─当你的善业起现行,你就很快乐;逆境现前,你就很痛苦,【那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

    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首先第一件事情【认命】─过去的业力显现今生的果报叫认命,今生的因缘创造来生,这不能叫认命,叫【主动积极】,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人说:佛教徒很消极,这句话讲对一半,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果报消极、认命;但是佛教徒对于未来,比谁都主动,我们要设定目标、发愿,然后去实践我们的理想,我们对来生是主动的。所以我们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错地方,不要去改变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如果连佛陀都不能改变,你可以改变吗?所以今生业力成熟所现的果报─你身体健不健康、你今天是贫穷还是富有、你的眷属是不是美满,这一部分完全认命,因为当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谁都作不了主,所以你要看透人生,首先,把在外境活动的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个,你要处理内外的问题。

(二)、真妄:当你把心拉回来的时候,要处理第二个真妄的问题;你不是心拉回来就没有事,你的心有妄心、有真心,你怎么能够远离妄想,安住不生不灭的真如?所以整个《楞严经》的修学,有二个主题,第一个内外的问题,第二个真妄的问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8 23:36

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
                        

净界法师



    蕅益大师他在《楞严经》的注解当中,他讲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他说: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

    他说:身为一个凡夫,就好像是轮王梦为蚁子。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七宝千子,多么的富贵自在,但是他睡午觉的时候,在梦里面,他认为自己是一只蚂蚁;这蚂蚁是很卑贱,别人吃剩的东西它去捡,看到人就怕;那么轮王是他的本来面目,但他作梦的时候,他明明感觉他是一只蚂蚁,这二个同时存在。

    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安住真如的时候,我们就变成转轮圣王,我们慢慢的往转轮圣王的方向走,我们开显转轮圣王的功德;如果我们还是习惯跟着妄想走,那我们一辈子做蚂蚁,就是这样,谁也救不了你!

    佛法的修学,你一定要自觉──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是出世说法,祂创造一个让你改变的因缘,祂把道理告诉你,但是还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后,发自你内心的觉悟,你自己告诉你自己─我要改变,这个时候生命才真实的开始改变。所以自觉是很重要,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

    佛陀出世对你也没有用,那是一个助缘而已。所以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起颠倒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真的有生死轮回,就跟真的一样啊!我前生是一个人、是一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持戒修福,来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就是这样子,【六道轮回─在颠倒心生】,妄想生起的时候,真的有轮回。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29 20:48

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
                         净界法师

    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观察─达妄本空,妄想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你开始不随妄转以后,它自然消失掉了,结果是没有轮回。所以从佛的角度来看,没有生死轮回,从众生的角度有生死轮回。那我问你,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你要跟着妄想走,你就有;你回光返照它就没有。

    这个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就是这样,你随顺染污的因缘,它就出现如梦如幻染污的果报;你随顺清净的因缘,它就出现如梦如幻功德庄严的果报;而这二个果报,都是依止这一念心而生起的,一个是迷,一个是悟,就差在这个地方。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情况:你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所以念佛法门,它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你一定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才可以去启动佛陀的力量、对你的加持,你一个人临终起颠倒,谁救得了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救不了你。

    诸位要知道,我们的心念在法界当中、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它永远居于主动的地位。你的心释放一种正念的因缘、讯息,佛菩萨给你一个加持力;你的心释放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跟生死轮回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永远是主动,外在的因缘完全是被动。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变成转轮圣王,也有可能变成一只蚂蚁,关键就在于你的心─你想跟着妄想走?还是要跟着正念真如走?《楞严经》讲了这么多,就在讲这个观念。当然我们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时要跟它切断关系也不容易,这里只是总说,后面的经文会不断的引用佛陀的开示,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7-30 21:24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之---循业发现   
                         净界法师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就是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不迷这个是关键,是个理观─智慧观照;这个不迷在蕅益大师的开示注解当中,开展出空假中三观,如果你懂得用此空假中三观,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所以这段经文很重要: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经文当中有二段,我们看真妄不二:佛陀招呼了阿难说:汝现在尚且未能真实的明了一切…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五阴身心,就是我们的果报体。那么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果报,但是它具足二个相貌:第一个浮尘,它就好像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飘来飘去、上上下下,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你作不了主的,有时候今天健康,明天马上生病,因为它这个空中的灰尘,它没有固定的位置。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而这个变化而不真实的东西,它是怎么一个相貌呢?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是把它分成两段来看:(一)从体性来说叫当处,处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一念的心性会受到业力的熏习,所谓真如受熏,当因缘具足时,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果报;当因缘结束了,这个果报也就消失了。

    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循着过去的业力,而发现今生的果报,在一念心性当中出生,也从一念心性中而消失,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假相。你看我们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没有生死,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开始造业,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这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在【楞严经】的七处破妄,佛陀有详细的说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6 19:59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对治攀缘心
                        净界法师

   (一)【楞严经】所要对治的就是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怎么要消灭它呢?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有这两大过患。

   (二)【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一个方向─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诸位要知道,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回光返照。攀缘心它在我们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攀缘心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够活动,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于外境,也可能是住于你心中的妄想。

    总而言之,攀缘心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当这个影像消失了,攀缘心就消失。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没头没尾。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

    蕅益大师说是:犹如猕猴攀树枝,抓一个又放一个,抓一个又放一个。猕猴为什么能够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个树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所以本经解决你生命的痛苦、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其实就在这四个字─回光返照。我们研究本经,你开始要改变思考模式,你看到事情…你那个心不要马上就跑出去,不要这样子,回光返照,等一等,你问你自己,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第一个、安住真如:你的内心是不迷、不取、不动─非常正确。

    第二个、向外攀缘: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转了;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
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福报大,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所以同样念佛的人,你看福报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难,因为他所缘境太广。

    回光返照的过程──(经中佛陀分成二个次第)

    第一个、先远离外在的尘境─(这是比较粗的)。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五欲六尘;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

    第二个、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比较困难)。你看我在这里打坐,我也没有向外攀缘什么境界,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这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事情过了,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等流性】。那么远离心中的妄想,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当然方法都一样,都是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在经文里,看佛陀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他就是问: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他第一步先远离外境;其次,远离内心的妄想;最后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整部《楞严经》修学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就可以从一种安乐道而提升到解脱道,这是本经的修学大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9 13:58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如是乃至,乃至就把它开展出来─整个五阴身心、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十二处(十二处就是有能、所,能分别的六根跟所分别的六尘,加起来就是十二处。)开展出来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其实这些都是在讲身心世界,只是开、合的不同。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是一个男人的身心,或者女人的身心,它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假借因缘而有,假借因缘而有这一句话,本经有很详细的说明:
   
佛陀讲真实跟虚妄──
   
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人很有善根,我每天拜八十八佛,我也认真的持戒啊,我遇到三宝也知道布施啊;但是从本经的角度,善根有二种:一种真实的善根,一种虚妄的善根。那你怎么知道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功德、善根,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呢?
    一、佛陀说:假若你内心当中的功德,是【借来的】─这就是虚妄。
    比方佛陀说:我们现在讲堂有光明哦!为什么有光明?光明跟电灯泡借来的。你不信,把电灯泡关掉,光明就消失了。又说:你看这个树会动,这动相是怎么来的呢?跟风借来的,风要停止了,树就不能动。所以动相是虚妄的,因为它要假借风的因缘才有。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的善根,是跟外境借来的,就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怎么出家呢?
    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我起欢喜心啊!所以我出家。
    佛陀说:你的出家的善根,是假借我的相好而来,那我有一天衰老了、丑陋了,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没有了,因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这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假设我们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而有,这种善根,临命终的时候,对你完全没有帮助,因为它要讨回去。诸位要记得,你借来的东西是要归还的。
   
二、佛陀说:你的善根是透过佛法道理的思惟,经过闻、思而产生的─这是真实的。
    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有人问大师说:大师啊!你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你有没有真实看到有人往生啊?印光大师说:就算全世界的人,统统没有往生,我还是照样要往生!。你看他那个信愿是真实的,不是借来的。说:因为有人往生,所以我才念佛,那糟糕啦,没有人往生,你就不念佛?
    所以佛陀说:你的善根是依止事相的因缘而有——生灭心。所以从本经安住真如的角度来说,一个菩萨的发心,你不能说:我为了要让三宝久住而发心,那三宝不久住,你就不发心啊?外在的因缘都不能当依靠,当然你说初学者,假借一下可以,但是最后一定要知道:
    你为什么发心修学?只有一个理由─为了开显我自性的功德─这就是真实的善根。
    诸位你在修《楞严经》的时候,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内心的世界,哪些是借来的?哪些是你真实拥有的?哪些东西临命终的时候,它会忠实的陪伴着你;虽然你身体败坏了,你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它还不会离开你,它会引导着你趋向光明的,这叫真实的善根,它永远不会离开你,外在的因缘怎么变化,它都不离开你。
    有些东西它暂时存在你的心中,临命终的时候─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的善根哪些是借来的,你现在就要知道了,等到临命终你来不及了!所以佛陀说,你要知道什么是主人?什么是客人,暂时挂单的?
   
这一句话,在后面的经文,会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我们跟因缘暂时借一些善根,但是你必须把善根向上提升,把善根做一个安住,当你安住在真如的时候,这就是真实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0 20:45

外境永远没有错
                         净界法师

    智者大师说:一部经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边缘的跟中间的甜度是一样;这比喻说:一部经你不要小看缘起分,这整个序分,你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些消息来。我想…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从缘起当中我们会找出病根。

    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一、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唯识所现,外境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第八识是把业力如实的显现出来,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该还的就还嘛!【所以外境永远没有错】。

    二、但是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诶!这个就要注意。修行是修你的内心这一部分,外境这一部分是认命的,我们很多人去改变外境,弄到自己问题更复杂,因为你那个方向错误了!所以它整个病根,整个缘起当中的问题,在于阿难尊者一念攀缘心,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读缘起要知道问题不在摩登伽女,问题也不在那个大梵天咒,为什么文殊菩萨去那个地方,大梵天咒对文殊菩萨没有效果呢?因为文殊菩萨心没有动!所以我们从缘起当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严经》要对治的─就是我们一念攀缘的心。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取相,取着那个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谓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假相;然后开始分别、打妄想;然后带动你的爱憎、取舍,就开始造生死的业力,是这样来的,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整个缘起,就是一念的妄动引生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消息:

    整部《楞严经》它的法要,所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仁者心动,怎么把这个妄动的心把它调伏下来,就做这件事情,这是我们从缘起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我们不是去改变外境!你改变外境,你一辈子改变不了,你来生还要继续来,肯定的;你这个造成恶性循环,过去的烦恼产生一个业力,今生创造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又带动另一层的烦恼,又产生一个业力,又产生果报…那你就落入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如果你能够在这个时候把心带回家,生死业缘就从这个地方切断,赶快跳出来,问题在这个地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1 20:23

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净界法师



    实质上是这样子:我们的心─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第六意识分别。比方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我非常欢喜,我心就住在这个花,那么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第一个、眼识去取这个相状:这一部分没有错,前五识是把我们过去业力所变现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内心来受用,所以这个前五识这叫做受。福报大的人他的内心经常是快乐的,去到哪里,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如意的,善业强嘛!当然福报薄的人,他看到什么事的都是苦恼的,因为他过去罪业!这个叫做循业发现,这一部分没有错。你的眼根所见、耳朵听到什么声音,这一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没有必要改变,其实你也没办法改变。



    第二个、问题在第六意识:当你取到相状以后,你开始分别、就开始产生颠倒想,问题出在这里。



    佛陀所问的关键在这个:是谁为爱乐?关键在第六意识的爱乐─那个颠倒的分别,佛陀是要把那个病根抓出来。医生要用药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说你鼻子过敏,问题不在鼻子,肺部有湿气嘛!把病根抓出来,你在鼻子上对治,不对嘛!我们对境产生的这个影像,这个是过去善业、恶业所显现的,这一部分没有错。第六意识的爱乐、攀缘出了状况,先把这个病根抓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1 20:23

无上菩提的三个因地
                        净界法师

    第二点、他进一步的启请大教。他殷勤的,就是很至诚恳切,希望佛陀以阿难尊者的一个教训,能够开示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一个果地的功德;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有三个因地就是:

   (一)妙奢摩他;妙奢摩他蕅益大师解释为空观,以空观来止息一切的妄想,叫妙奢摩他。

   (二)三摩:指的是假观,以假观来执持一切法,假观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我在家庭是什么定位、你到了公司是什么定位,从这个定位当中,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假观,就是执持一切法。

   (三)禅那:是中观,空、假的一个平衡叫中观。

    这空假中三观,在修学之前,要有一个方便,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智慧是从教理里面生起的─依教起观。所以佛陀在修观之前先讲道理,这个道理佛陀讲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七处破妄,第二个十番显见,破妄显真。

    其实在整个你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修空假中三观之前,你要先明白二句话:第一个、达妄本空,第二个、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你的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修来的。诸位要知道:我们只是把我们本来的面目恢复。我们要知道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我们本来不是这么多妄想,本来不是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搞乱,所以妄想是本来空的,那是因缘的力量,我们一念的颠倒才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下我们经文所要发明的这两个思想,就是我们理论篇的思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1 20:24

未全道力---没有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

                          净界法师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当阿难尊者被咒语所迷惑时,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顶礼悲泣;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感谢佛陀的救拔;悲泣对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还是随外境而转,一点观照力、一点调伏力都没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就作佛陀的侍者,佛陀去哪里讲经,他就跟在身边;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多闻强记,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但是全部流入阿难尊者的心中,所以佛灭度后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和一些大阿罗汉在一起,将经藏结集出来。

    在多闻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未全道力,他没有从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蕅益大师说:多闻没有错,你一个人学佛以后,不能够说:我经典都不用看,门关起来、眼睛一闭起来,就开始修止观。你怎么修呢?当然先多闻,依教起观嘛!所以错不在多闻这两个字,错是在他多闻以后,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提升到一个思慧,没有去如实的观照,可以说是─只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佛陀说:诸行无常,哦!我知道了;诸法无我,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问题在未全道力这个地方,这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2 23:52

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净界法师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这里,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他要弄清楚,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落差这么大,这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要先找出来!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7 19:37

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净界法师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你连最近身体之内的东西都看不到,又怎么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应知,这个觉了分别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身体,所以它不可能住在里面。这个地方的整个七处破妄,蕅益大师说:你要知道心不住内,利根的人就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所以: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一、你说:心在哪里?

    我现在攀缘这个花,我心就住在花当中,就是这样子;但这个心是妄想心,因为这个花消失了,我那个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叫生灭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二、当你把心带回的时候,心在哪里?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无所不在,本来就无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动以后,就住在一个固定的处所。你喜欢这个闹钟,你住在这个闹钟,它好的时候你很高兴,它破坏了你就很痛苦,标准的攀缘心。因为我们有所住,就产生一个生灭的因缘,带动了生死的业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么?破除这个攀缘影像的心,它没有自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7 19:37

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净界法师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二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嘛!所以我们刚开始对治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你的病根没有解决啊!那么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就是对治、抗拒,这压力是很大啊!

   (二)、但是本经的方式不是这样,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对它,你只要问烦恼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实体,它会变现很多假相来欺骗我们,让你心有所住、然后分别…

    你看我们一个人喜欢喝咖啡,我们第一念心…一个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嗯!不错哦,这个咖啡不错,口味不错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买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开始攀缘…你的心住在妄想,你没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带着走,这咖啡是从哪里买的?它跟哪一个厂牌比较怎么样?第二口的时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别】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带给我们忧愁苦恼,引生我们的生死业力就在这个地方

    取着这个相状以后开始攀缘、分别,然后看到一个相状、又创造另外一个其它的假相,使令我们心跟境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们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我们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产生强大力量的,但是妄想产生障碍、烦恼障。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对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 ─你从什么地方来?

    【觅之了不可得】。

    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

    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嘛,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一个假相,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也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不随妄转】这四个字─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7 19:38

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


                         净界法师


    过去有一本书很风行,叫作前世今生──它里面讲到一个凯萨琳,这凯萨琳她内心经常有一个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安立很多邪恶的名言,她假设水会伤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严重的话就休克,那这很严重!我们一个人不能没有水,所以她只好请心理医师处理,心理医师就帮她催眠,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她的前几世,她的过去生有两次的生命经验,创造她恐惧的妄想:第一个、她有一生是一个母亲,带她的小女孩回娘家;在回娘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山上,要经过一个吊桥,结果那个海水暴涨,把她们两个冲走;在她死亡的时候─海水淹没的前一刹那,非常痛苦,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受让她挥之不去,心境结合妄想的力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得到麻疯病,这个病的病毒是从水井感染产生的。古时候麻疯病也没有药可以治,得到麻疯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痛苦,她痛恨那个水。

    过去这两生的生命经验,心境的结合形成这个颠倒想…其实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积的,所以我们现在很无奈啊!我们一定要去承受过去的我,现在是由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变成现在,那你现在很多妄想,已经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所以当她知道,她这个妄想,其实是由过去两个生灭的因缘产生的,催眠以后她就好了。为什么催眠能够把那心理病治好?

    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实体,只就是当时的因缘和合,她在临死之前那个当下生灭的心,缘当下生灭的境,接触产生暂时的感受,暂时的想像,留下一个种子,功能表现出来,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呢?妄想要有实体,那就糟糕了,谁也断不了,永远没办法成佛。

    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我讲这一句话很重要,你要断妄想,你要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断妄想,这个观念是本经非常强调的,我再讲一次:你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为什么《楞严经》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这个法门殊胜。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了,没什么进步,十年前看他这个样子,十年后还是老样子,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乘。修《楞严经》的人,会让你快速的进步,因为它是先把心带回家,先告诉你一个真相─【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从这个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烦恼断得很快、消灭得很快,他进步得很快,因为他观察事情的方向、智慧,是有所不同。佛陀将法门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你说,诶!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当然可以啊!你骑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你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7 19:39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净界法师


    我最近看一本书:有一个居士借我一本书,叫做《零极限》,这是一个美国的作者,美国的西方医学也知道,色身跟心灵是互通;他的想法是认为:一个人想要健康,你要经常做一件事:感恩你的色身。感恩你的心脏每天为你跳动,感恩你的肺部让你能够正常呼吸,感恩你的双脚它能够让你活动,诶!果然有效,它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们的色身是需要鼓励,你不要一天到晚骂它,你越骂它,它越糟糕!你这个肝脏这么不好,那你吃什么肝药都没有用。


    所以说这个心跟身互通嘛!身心是互通的,怎么可以说心在身外呢?这不合道理啊!这两个是互相了知的,所以说身外是不合道理。

    我们现在最后再做一个实验──心在哪里?现在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给大家听一个钟声,这个钟声我们今天没有引用,但在经文是有的。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们请维那师敲个钟


    …“锵”…


    好!你们刚刚听到几个声音?听到一个声音举手,哦!很诚实。好,放下。听到二个声音举手,哦!听到两个声音,好,请放下。


    其实听到二个声音是正确的,你只听到一个声音,表示你的心已经住在这个钟声,你没有把心带回家。

    一个人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会听到二个声音,第一个钟声,第二个无声,无声也是一个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我们现在是怎么样?我们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如佛陀说的譬如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就是我们放弃了大海,去追求一个水泡,我们去住在一个境上的时候,其它的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你听到一个声音,这是我们的习惯,这是攀缘心─你的心已经住在这个声音,所以你已经忽略那个无声的声相。我们再听一次好不好?

    你把心带回家,不要动!不迷、不取、不动!再听听看,你应该听到两个声音才对!不要动念头,就像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动。好!开始


    …“锵”…


    好,两个声音对不对?那就对啦,那诸位把心带回家了!你一动的时候─你动在什么地方,心就在那里。

    所以:你要如如不动,你的心就…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缘心,用攀缘心、用那个动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你就糟糕了!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很难解脱生死的业力。一个人,心经常动,你要跳脱生死就很困难,即便你念佛都很难!你经常要保持如如不动,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不要动——不迷、不取、不动。你平常就应该这样训练自己,你临命终的时候就是这样─保持正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8 20:13

降 伏 其 心 有 二 个 方 法


                         净界法师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你就开始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一) 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 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

    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

    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空观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不动,在本经讲到二个方法:

    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要乱动。

    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二个重点;这二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祂要阿难尊者自己去回光返照,这是你自己要觉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反观: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就执着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佛陀为了要抓那个病根,就问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除。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9 19:24

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净界法师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

    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是能分别。


    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第三个、当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就创造我们一个心中的感受跟想法,这就是识。感受没有错,福报大的人,当然他六根跟色尘一接触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安乐的境界,这个感受没有错的,这个感受叫循业发现。

    在《维摩诘经》上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一桌饭,十个人吃饭,每一个人他的眼根,跟这个饭菜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饭菜完全不同;福报大的人,诶!今天饭菜特别好;福报差的人,看今天的饭菜很糟糕,这个是循业发现嘛。所以为什么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是个人循业发现。

    我发觉:我们过去在佛学院办僧教育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出家人有两种,有一种人是善根比较强,有一种人是善根较薄弱;善根强的人他出家的觉悟会快,他福报很大的时候就出家,有些人是把人世间的福报都花了差不多了,才出家;那么来到僧团,当然僧团的特点就是平等,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寮房,吃同样的饭菜;这个基本上色声香味触五尘是完全一样,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很痛苦。

    你看那些老参福报大的人,他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活得可自在;一个初学者,你看他每天愁眉苦脸,这个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他产生的感受果然不同啊!这跟你的业力有关,但这一点,它还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叫酬偿业力,这个是叫认命。所以感受是没有错的!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你说:我前生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你不要去问别人,你看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都是什么感受,你就知道了。你都是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你前生造的善业强;你耳朵一听到什么声音,你就起烦恼,眼睛看到什么东西,你也起烦恼,你前生造的罪业多。这个受是在表现过去。

    蕅益大师常说:我们的心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要很认真的去看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像一个万花筒,你看得到过去的你,你也看得到未来的你,真的!怎么看呢?

    我们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你看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你看你用什么想像力,你生起什么想法,你大概知道你未来要去哪里。这个很清楚的,骗不了别人。

    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样的名言分别…《唯识》说名言分别,名言分别是很专业化的名词,讲白话: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像,你都喜欢产生布施的想像,你来生是大富贵;你看到事情你都选择忍辱,哎呀…算了、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产生忍辱的想像,你来生是庄严,所以你可以从你的每一个想像当中,把它拼起来,就是来生你的相貌。一个人到五十岁以后,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基本上成形了,当然可以改变啊,你看了《楞严经》,彻底的破妄显真就改变了;但如果你一天过一天,还是活在过去,昨天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那就完了,那来生大概固定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0 21:07

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


                     净界法师


    佛陀讲这个意思:根、尘碰撞产生识,佛陀本来是要破识的,这个识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你根、尘碰撞才有,假借因缘而生,你把根尘拔掉了,识就没有了。

    佛陀这句话的意思是发明我空的真理,你看没有我嘛!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就是那个根、尘碰撞创造出来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在反应过去,它是在反应未来,如此而已,哪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呢?


    但是阿难尊者,他就错解佛陀的意思,他就把它当作:哦!我的心就在那里。说:什么叫做我的心呢?我的眼睛看到花,我的心就住在这个花当中,我的心就住在花里面;我的心看到佛像,我就住在佛像里。那么根尘相碰撞产生的识,眼根是能分别,色尘是所分别,它是无知的,那么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我的心就住在我当时的感受跟当时的想法。一口道出攀缘心的相貌!

    我们一般人都是跟着感觉走,这是我们一个很严重的盲点!

    如果你真的今生要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所谓广大的功德,就是出世间的功德,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你老是跟着感觉走、你老是活在感觉当中,你就很难跳脱你的过去。生命的水流─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唯识学》是这样形容:恒转如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现在流到未来。你一个人活在感觉当中,你很难改变你自己,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你昨天看到这个事情会产生什么反应,你今天还是产生什么反应,学佛对你来说没什么改变,所以你一定要能够摆脱这个识。

    《唯识学》破这个识,这个八识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楞严经》所破的是什么?什么叫生灭心?就是你带有情感的一个心识,叫做情识;这个情识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像,这个对我们修道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本经当中,阿难尊者就说了: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对啦!这是很老实的说明,凡夫的生灭心就住在自己的感觉,住在自己的想像;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人可以管你;那当然这个就是产生了颠倒想,也就启动了我们无始劫的业力,就从这里开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2 00:52

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净界法师


    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们的一个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尘接触,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哦!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没有体性是讲它的体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

    过去埔里有一位居士: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三宝弟子,他是公务人员,存了一点钱,就去供养埔里某一间道场的大殿,这个大殿盖得很庄严,我去看过;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是完全破坏了。破坏以后他非常沮丧,他说:师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没错!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后悔的心破坏了!你的功德怎么会被九二一破坏呢?


    所以这个众生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是根、尘接触,我的心缘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结合,我的心就在那里,这是众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随境转─他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你心境碰撞的时候,你造成那个善业、那个业力已经成熟了、已经成就了,大殿破坏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认为这个大殿是我盖的,结果破坏的时候,糟糕了,因为他心住在大殿,结果大殿一变化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布施…他的布施度,他盖了这么多的七宝塔,现在有哪一个存在吗?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布施度是圆满呢?因为他的布施是安住在内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们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样,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盖一个大殿,这个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

    你这个是心有所住,你看我们平常就是心到处攀缘,到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收不回来!瞬间,整个身心世界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你根本受不了,因为你释放出来的执着太多了,收不回来,一时半刻收不回来,所以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我告诉大家:什么叫布施的功德?

    先求安住─你要把心带回家,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你内心生起的。

    你的内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你要假借布施的因缘,来开显你布施的功德,是借事修心!所以你今天是假借这个大殿的因缘,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你要感谢这个大殿,叫借假修真,借相修心。你的功德是没有人可以破坏的,怎么地震会破坏你的功德呢?那释迦牟尼佛,他盖的大殿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他的布施度圆满啊!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这阿难尊者他所谓的生灭心,他肯定有所住,不是住在身内、身外、中间…或者是怎么样,总而言之: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这个就是生灭心──

    第一个,你今生会活得很痛苦,因为你的心作不了主,别人要怎么样,别人舌头一转,你就快乐;别人舌头一动,你就痛苦。

    第二个,你会带动一个生死的业力,你临命终很难逃离三界,因为你跟三界那个生死的业力紧紧的抓住。

    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第一个,你今生活得快乐一点。

    第二个、临命终你要跳脱三界,要求生净土,你可以走得很轻松。

    你不能够说,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这个某一个人,住在什么事情,到临命终的时候,糟糕…!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想要去,后面的绳子把你绑得紧紧的,你根本去不了,因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所以你念佛人不是说念佛而已,改变你的心态是很重要,这是根本问题啊!你念佛…什么叫念佛?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你能念的心是心有千千结,你去启动佛号,你怎么启动得起来?怎么能够感应呢?

    在这个地方,我们整个破除妄想,就是告诉你:你不要跟着你的妄想走,要赶快把心带回家!你跟着妄想走,你根本没有好处,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实,它只就是根、境和合产生的一个暂时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为了贪着那暂时的快乐、那种感受,结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价,值得吗?这个值得我们思考,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3 00:44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净界法师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佛法教育之前,我们是活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平常生活…是闭着眼睛在生活,完全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着感觉走─

    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反正全世界没有人管得到你。问题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价,问题在这里!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不知道就没有事,所以这当中我们一定要先打开我们的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没有打开,你智慧眼没有开,你怎么修都不对,今天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个事出事了,你就是疲于奔命,所以在整个开悟楞严当中,第一个先安住。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起颠倒?

    心住在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心在外境当中,就产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像,然后就心随境转,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有些人住在财富,一辈子就为财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声,他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活,那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打开眼睛在过活。所以我们在看人生之前,第一个法法销归内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只是你生命的过程,一个历练的过程。所以你今天想要开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生的缘起,你才看清楚。所以我们在《楞严经》当中─破妄显真,就是要你把心带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来看,站在一念清净心的角度来看事情。

    当你把心带回家之后,怎么看人生呢?

    空、假、中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天台宗在修止观─观心的时候,它把人生分两部分:

    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

    一、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造了什么因?今生会产生什么感受?什么样的境缘出现?这一部分不能怪你。佛法是既往不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佛法是不追究过去的,过去追究不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正如有一个﹝唯识学﹞大师他说:你去看阿赖耶识,我们的那个生命的根本,你造了无量无边的善业,像虚空一样大,我们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像虚空一样大。

    所以你要去执着过去,你的生命就没完没了,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恩,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怨。佛教是活在未来,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只是了解我们的根源,但是过去的因缘要放下,所以我们今生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感受快乐痛苦,认命就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过去跟现在互动这一部份啊,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因缘果报是放下认命。

    二、但是你现在跟未来这部分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要经营的,来生掌握在你今生!什么叫做未来?就是很多的现在、现在……现在,就有未来。你今天是从什么地方来?从昨天而来,明天从什么地方来?从今天而来嘛!


    三世因果是互动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来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么念头!


    关于即空、即假、即中──空观从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整个因缘造作,都是因缘的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但是我们入假观的时候你要小心,你每一个念头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比方说,你今天你的生活,一天是花三百块,但是你有五百块,你多了两百块,那你跟这个多余的两百块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嘛!

    有些人说:诶!我愿意跟人家分享、布施。你从这个思想当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来生是富贵的,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你说:这二百块我自己要用的,你来生大概是不会太有钱。


    别人刺激你的时候、障碍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包容?还是选择嗔恚反抗?你平常习惯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样的所缘境?你喜欢包容--来生庄严。你遇到人的时候,你是选择谦卑?还是选择高慢?你选择高慢--你来生生长在卑贱的地方;你选择谦卑—就是贵族。所以这个假观,你一看你平常心、境的互动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这很清楚的!

    生命是由我们很多、很多的念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从感受看到过去,我们从想像看到未来,所以你要调整、调整你的心态!

    我们讲空观是安住当下、安住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不要乱动,不要被境所转;假观是开创未来。所以《楞严经》它的重点是两个:第一个是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你只有安住当下,那你就偏空,就跟阿罗汉一样,阿罗汉他也不管未来的,他来生就到无生的涅槃去了,他是厌恶生命的。


    大乘佛法认为生命没有错啊,生命哪有错呢!五阴身心没有错,错在你的妄想,你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极乐世界也是有生命现象,它也是有一个感受、有一个想法,只是这个想法是清净的想法,如此而已,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第一个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这二个同时重要,当然先求安住再求开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3 22:54

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习善法,那你就准备再轮回了!


                    净界法师


    佛陀讲完七处破妄以后,破除妄想没有自体,要我们远离妄想,但是真心还没有开显,佛陀讲出了生死跟涅槃两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两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里佛陀举出了,我们修行当中三种人的过失:

    一、凡夫之过─这地方的凡夫指的是造恶凡夫:

    一切的凡夫众生,他的特性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他想干什么、他就去干什么,也没人可以管得住他。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是什么相貌呢?【从无始劫来,是种种颠倒,业种自然】。这种人他内心当中,基本上是住在五欲--财色名食睡,住在五欲当中他就会生起颠倒,这个颠倒指的是烦恼起惑;贪欲,贪不到就嗔恚,就是这样子;贪得到就是享受、就是放纵自己;贪不到就是嗔恚,这两个都是烦恼。业种烦恼活动以后,当然他要造业了,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自然是果报,造了罪业当然就到三恶道受果报了。

    这种安住五欲的颠倒众生,他的惑业苦就像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它一生,生出来就长三颗,这三颗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住在五欲的人,他是为什么生活?就是为了追求五欲嘛!那么这种人他是怎么情况呢?他是起烦恼,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另外一个烦恼,又造业力又得果报,所以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三种事情会出现,第一个烦恼,第二个罪业,第三个痛苦,就这样,他的生命历史就不断的重复,直到他有一天遇到佛法,才可以做改变,否则他也没办法改变,这第一种人。

    二、我们先看外道之过: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种人算不错,造善凡夫,这种人他也知道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他有因果的思想,但是他的心没有安住真如,还是根据攀缘心,所以他就变成外道,外道就是道在外面─心随境转。他心随境转,但他有善心啊,他也布施、持戒、忍辱,所以他成就诸天,或者变成魔王跟魔王的眷属。依止妄想嘛,造善业就变成天、魔外道,这个是住在善法,前面是住在五欲,这个是住在善法。

    三、二乘之过: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这个是住在空性。二乘人他依止出离心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知道这个生命有苦集的流转门,跟灭道的还灭门,这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生命就是一个缘生缘灭的一个假相而已,所以从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我空的真理,就住在我空,而变成声闻缘觉。

    那这三种人,一种人是造恶凡夫住在五欲;造善凡夫他住在布施持戒的善法;二乘人安住在偏空的真理,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你这心要怎么安住?这个生命是有根本的。那结果就是错用了心,依止生灭心,依止有所得的攀缘心来修学,这种情况【犹如煮沙欲成嘉馔】,你把沙放在电锅里面去,希望它变成白米…变成米饭,煮了尘点劫的时间,它还是一个热沙,因为你本质没有变嘛!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还是喜欢用攀缘心,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习善法,那你永远跟圣道完全没有关系,你今生永远跟出离道没有关系,那你就准备再轮回了,就这样子!因为你用生灭心,不可能成就不生灭的道,不可能,本质不同嘛!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因为这个因地是很重要的!

    你依止一个生灭的因地,你怎么去创造一个不生灭的果呢?

    世间上哪有这种事情呢!因果不符!我们今天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是烦烦恼恼?关键在于错乱修习。不是说你的福报修得不够大,而是你错用了心,你用这个沙想要煮饭,根本不可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5

生死与涅槃的根本


                     净界法师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今天错乱用心,那应该怎么办才是真实呢?佛陀就把真心跟妄想的差别说出来:


    一者,我们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

    生死轮回是有根本的,我们佛教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出现--事出必有因。我告诉大家,没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在我们生命出现,不可能!你说:为什么我有生死,阿罗汉没有生死?当然有原因嘛!为什么佛陀他就不受生死的系缚,我们要受生死?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本。

    什么叫做生死的根本呢?【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我们喜欢有所住─住在外境;住在外境就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喜欢喝茶的人,他跟茶叶的味道一接触的时候,哎呀…不错!心就住在那个味道,然后产生很多的想像。那么你的心跟外境一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攀缘,也就带动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了;以攀缘心来当作一个自我、来当作生命的自体。什么叫自我?就是以攀缘心来引导你的生命,我们可以从这个缘起,观未来将会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我们,如果我们的心态不改的话,因为你安住的是生死的根本,那当然就启动生死嘛;你把这个电灯打开了,电灯就亮了,很简单嘛!你去触动生死的根本,那生死就出现了。

    但是涅槃也有根本的:【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菩提指的是一种智慧,涅槃是一种寂静的果报。菩提涅槃这个清净心,怎么就佛陀可以去受用,我们就没办法受用呢?它也是有个根本,但这个根本…我们怎么就得不到呢?这个地方出了差错,以下会说明…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那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有两个过程:

    第一、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这个识精指的是八识的精明之体,简单讲就是八识的自证分。这八识当然是带妄啰,但是它本身还是清净光明的,它不像第六意识那么的攀缘执着,至少它还是依他起性。那么八识的这个光明之体,受到业力熏习的时候,能生诸缘─它变现了六道的善恶的…这个果报不论它是善恶、苦乐的果报,能生诸缘这一部分没有错,因为你的心受熏嘛,清净本然,但是循业发现,你用什么业去熏习你的心,它就变现什么果报出来,这是第一个,但错不在这里。

    第二、缘所遗者

    这就有问题了!我们的心跟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向外攀缘、向外有所住的心,就遗失了我们本来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菩提涅槃从此在我们的心中就消失掉了。这无始的菩提涅槃清净之体,因为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然后又去攀缘,结果就遗失了。所以由诸众生,因为我们一念的攀缘心,在无始劫当中就遗失我们本来具足常乐我净的光明的心性,虽然终日的造作,我们都没有回光返照,去把它开发出来。枉入诸趣─这个地方古德在解释的时候,蕅益大师强调这个枉--冤枉;就是说我们本来可以活得更好,我们不应该流转的,但是我们却流转了。

    我们对过去要认命,但对未来不能认命!说:我本来就是生死凡夫,流转是应该,那你就完了!因为你不想改变。你要告诉你自己: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子!你应该成就菩提涅槃,你应该像诸佛一样,到十方世界‘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才对!这个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可以得到的嘛!这一台冷气机的设计,它本来可以提供我们很安乐的环境,结果我们操作错误,弄出来就是污浊的气,这个你不可以认命,因为如果说这个冷气机本来就不好,那就算了!问题不是这样。假设我们的心没有成就菩提涅槃的可能,那就算了,那就没办法,你怎么弄都没办法,问题是它本来是可以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弄成这个样子,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弄糟糕,是自己攀缘心把它弄糟糕的,所以我们随时可以恢复它本来面目的。

    所以枉入诸趣就是──冤枉的去创造我们生死轮回的果报,就是我们一念攀缘心嘛,结果启动了生死的开关,结果就是浩浩三藏不可穷,无量无边的生死就等着我们,渊深七浪境为风。你看﹝唯识学﹞在描述生死很可怕的─浩浩三藏像大海一样啊,你去大海一看,左边看是大海,右边看也是大海,看不到边际的…看不到边际的!那怎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一直跟着攀缘心走,所以就变成梦里明明有六趣。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6

创造业力、受用果报


                     净界法师


    我们的生命有二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跟着我们的攀缘心继续的走下去。第二个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安住真如,这个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创造业力、受用果报

    第(一)、第八识:这第八识在﹝唯识学﹞叫异熟,在生命当中,第八识是没什么错误,因为这个熟叫成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好像说:你春天的时候,把种子播种下去,种在田地里面,这个大地啊…把种子转成水果,这个大地本身不能创造种子,但是它能够成熟种子。那么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这个是说成熟的过程是有时间差异的,你今生的果报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太大关系,佛教的因果是隔代受报,所以叫三世两重因果。有人说,你这么努力的修行,你怎么今生障碍这么多?﹝唯识学﹞很正常啊!你今生修行是先保存下来啊,你还没有去用它,你今生受用是跟你过去有关系的。佛教的因果不是一世因果,是三世因果。也就是说,你造业要到受用,它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你不能够说,这个种子种下去,你马上要得水果,不可能嘛!春天播种秋天才收获嘛。所以这个异熟的意思就是说,它在整个差异的时间当中会成熟果报。

    第(二)、第七识:那么第八识它成熟的时候,它变现一个心态叫思量,这个思量就是自我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我们所有的颠倒都跟这个思量有关系,就从这个内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然后开始向外攀缘。

    第(三)、向外攀缘就带动了前六识,因为第七意识它不能攀缘外境,它是启动第六意识…前六识去了别外在的境界。那么第六意识它去造业以后,它又回到了第七意识,又产生一个自我。诶!这谁造的?我造的。这个桌子是谁搬的?我搬的。那么以这个前六识去造业以后,又回到第七意识的自我,又回存到第八识。

    所以我们观察生命:

    一、从第八识─变现果报,就是本经说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这是讲到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一部分我们讲认命。

    二、你第六意识去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攀缘心去追求?还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观,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两个选择啦!假设我们今天还是活在过去的攀缘心,那你第六意识造业以后,→(又回到)第七→(又回到)第八,又创造一个生死的业力。那你将往哪里而去呢?当然是往六道而去嘛,还有什么话说呢?第六意识,是整个生命的关键!生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问题是看你要不要改变。所有的佛法都是发自于自身的觉悟,没有一个人可以强迫谁去修行,不可能!你只有明白道理,知道说:喔!其实我不应该这样子,我可以活得更好,我改变一个心态,我来生会活得更好,我何乐而不为?就从这个地方慢慢的改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6

你骂不骂我,是你决定,我做我该做的事!


                      净界法师


    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这时第六意识开始修观─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关键在回光返照这四个字,你就不再管外境怎么样。修行人回光返照,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希望临命终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太重,你希望临命终的时候,离开三界比较好离开啊,有一个观念很重要:你从今天开始,别人怎么样,你都不要管他,跟你没有关系,他造他的业,你只是在受果报,你做你该做的事。你说:诶,你骂我、我也骂你,那两个都堕落。一个修行人不是这样子,你骂不骂我,是你决定,我做我该做的事!你怎么说,那是你的事,一个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说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可能的事情!你讲你的话,是你自己的心攀缘一个所缘境,你造你的业,我安住我的真如,我圆我的菩提道,我造我的业,这本来就是各人走各人的。


    回光返照就是说─你的心不要在外境活动─把心带回家;然后安住真如以后,你启动的是般若、解脱、法身。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开始仁者心动,你就出去了嘛!跑出去以后,就开始创造生死业力;你的心遇到外境的时候,回光返照修空假中三观,安住当下、创造未来,做你该做的事,你的心就往圣道的方向走了。

    这两个选择、这两种根本,我们的心同时有两个开关,看你要启动哪一个开关啦。所以诸法因缘生这个很公平嘛,你的因地是一个生死的因地,你当然招感生死的果报,这跟上帝没有关系嘛!你选择启动真如的开关,你选择回光返照,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安住我一念心性,做我该做的事,你启动的是一个圣道的开关--法身、般若、解脱,所以《楞严经》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生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要管过去,过去就让它过去,过去的颠倒,从今天开始你要思考一件事情: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才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一般人,当然你开始学佛以后,你不是马上改变;学佛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以后,我们是真妄交攻,后面《楞严经》讲到五十阴魔会说到,我们攀缘的路还是会走,但是真如的路还是走,最后会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须要保证,你真实的力量要强过虚妄的力量。你说:诶,我完全没有虚妄的力量,强人所难嘛、不可能嘛;那个生死凡夫带业往生就是说,你那个真实的力量是强者先牵,否则你临命终的时候凭什么能够正念分明?凭什么?我们平常也打妄想、也起正念,就像抽签一样,你怎么知道你抽到是正念,你怎么知道?当然你平常的时候,正念的力量要强过妄想的力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7

不能用压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


                    净界法师


    为什么我们读经典?就是借教观心!一个修行人,什么叫做静坐、修观?就是你跟你自己沟通,你必须跟你深层的自我意识沟通。说:你不要这样子,不要老是喜欢攀缘,你看你攀缘的结果,你得到什么?无量劫来你攀缘也该够了吧!每一生都攀缘,你看你现在得到什么?什么都没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么?对不对!我们是不是可以应该换一个新的生命?回光返照,听佛陀的开示改变自己。修行不能强迫,说:诶,你不可以怎么样,没有用,反弹更厉害。不能用压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所以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沟通,跟过去的你沟通。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开始修《楞严经》你会发觉,你遇到事情会出现两个声音,一个是过去的声音…诶,要怎么做…不可以!要怎么做…会有两个声音在你内心当中同时出现,那你就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声音,你每一次都选择正确,你那真实的力量就慢慢扩大。我们不是说听了《楞严经》就马上把妄想抛掉,不容易的,因为它跟着我们太久、太熟悉了,这一条路闭着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个目标,你每一次的失败当中就呵责自己,让你自己从失败当中,累积一种改变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过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你这个人没有希望了,你连什么是真、什么是妄都不知道。你说:我知道了,我改变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经开始改变了,你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看到你的未来、看到你的希望。


    以前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长老说: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着不动那就完了!说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忏公师父常说:修行点点滴滴。其实这种暴起暴落的修行,我们不是很赞同;今天修怎么样…,明天拜三千拜,我们也不赞成,这种人一般容易退转;点点滴滴就是说,你保证: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我后天要比明天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那说进步一点点,也没什么明显,至少你在进步当中,我们看到你光明的未来。

    一个人可以有一个不好的过去,也可以有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那么:美好的未来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你每一个念头当中,坚持正念,这个坚持─不随妄转,点点滴滴,我们就看到你美好的未来,看到极乐世界的功德,点点滴滴开始出现。所以《楞严经》理论篇在讲安住力、调伏力,它讲修行的时候,它讲二决定义,先讲发愿,其实在修行当中要多一份坚持,不容易的!外境的刺激、你内在的习性,两个碰撞能够坚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你要有些愿力才做得到的,所以在整个修行当中─安住力、调伏力还有坚持力。而你每一次的坚持,其实你极乐世界的功德,那莲花就慢慢慢慢开展出来,就是这样,明白道理,然后坚持下去。当然你明白道理是很重要,你不明白道理,那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啦,你连改变从哪里改变都不知道,这个开关哪一个是生死的开关,哪一个是涅槃的开关,你都不知道啦,那你就是错乱修习了,闭着眼睛修行,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讲出了两种根本。开悟的楞严就是讲这个─你要能够了解真跟妄的差别--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8

我们这一念心,随时可以变成魔王变成佛陀


                     净界法师


    这个地方就道出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说:有一个无为真人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回光返照,不知道它的存在。


    开显真性一定要借用显体,假借事相的因缘,才知道心性的存在。你看禅宗它常说: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喝茶去!因为你的舌头跟茶一接触的时候产生感受,那我们一般人不会喝茶,就说这个茶不错哦!心随境转;那么会喝茶的人他是回光返照:诶!我为什么产生这个感受呢?它从什么地方来呢?开始回光返照,喔…原来是我有一念的心性。这个六根只是个工具嘛,那是一个果报体,那是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工具让我们用嘛,这个房子是借假修真啊!

    这禅宗常说:喝茶去、吃饼去!但是你要会喝茶、会吃饼才算啊!你要不会喝的人,那是心随境转,那就是攀缘心;你要回光返照,找出喝茶是谁?念佛是谁?找到那个清净本然的一念明了的心性,那就是我们真实的安住处了,所以我们现在叫做日用而不知!其实,我们真实的心性没有离开我们,它从来没有放弃我们,古人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起了很多烦恼,到三恶道去,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去承当它而已。

    古人常说:真妄不隔一条线。──

    你看我现在看这一朵花,我被这个花所转──诶…这个花不错、很好,妄心!但是我同时看这个花,我说这个花不错,回光返照──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我不迷、不取、不动,当下就是真心。所以你看花,你同时是妄心,也可能同时显现真心,关键在于你向外攀缘跟向内安住,关键在这里,所以你要知道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

    我们这一念心──随时可以变成魔王,它随时也可以变成佛陀;你操作得当,它就显出佛的功德;你操作失当,它就显出魔王的可怕,就是这样子!佛陀跟魔王也没有隔一条线,这个大乘佛法讲不二法门,痛苦的根源也是它,安乐的根源也是它,关键你要能够了解这两个之间的差别,我们的心没有错,是我们操作失当。

    这地方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见性没有离开我们嘛,你不必说要去哪里找,你只要放下妄想,它就显现了。我们自己日用而不知,我们自己不去直下承当,所以我们错失了良机嘛;不是说:要你去远离妄想,另外找一个真心,不是!你远离妄想的当下,真心就出现了,是这个意思。所以破妄显真-其实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破妄的当下就是显真,显真的当下就是破妄;这个破除妄想跟开显真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两方面的思考:什么是妄想?向外攀缘;什么是真心?向内安住。先把它分出来,但是你慢慢的要把这两句话要合起来,你就成功了、你就开悟了。

    破妄当下就是显真,因为你打妄想的心也是真心,你迷了就是全体是妄;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悟,全妄即真。你说:我成佛的时候,我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夜睹明星,朗然开悟。那一念心,跟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有没有一样?也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体性是一样,作用不同;你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但是你也可以说不一样,但是你也可以说一样,这是你去体会!你现在打妄想的心,你胡思乱想的心,跟你成就诸佛时候的那一念心,是一样、也不一样─体同用别。

    到这个地方,佛陀开始讲真妄不二了。你看佛陀在前面是──妄就是妄,真就是真,妄想启动生死的根本,真心启动涅槃的根本;现在这两个把它结合在一起──真在哪里呢?就在妄中,你觉悟了--妄想全体变成真,你起颠倒的时候--全体又变成妄,这个是大乘不二法门!这个大家要好好体会、体会!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7 00:58

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


                     净界法师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宗旨,主要的就是引导我们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如何来修学首楞严王三昧。这个三昧的修法,它的观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回光返照是约着我们因地的修行,正念真如是一个果地的功德,透过回光返照而能够正念真如;所以对我们来说,回光返照就是整个《楞严经》的根本思想,当然这样的一个观念,从本经的修学次第,它安立了安住力、调伏力跟坚持力三个次第。我们看经文的结构,佛陀是先破妄显真,来说明安住的问题。


    这个安住的意思,在整个经文当中,佛陀是把生命的现象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的因缘;第二个、是我们生命当中永恒的功德。这就好像一个大海,它被这外面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波浪,当然风很多,风不断的吹,波浪也不断的创造,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但身为波浪,它不会持久的,因为它产生以后,它没有多久又回到大海之中,这叫梦幻泡影,它是一个水泡嘛!这种水泡─暂时的因缘又比喻什么呢?

    一、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感受:当我们是一个善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感受:你看有些人福报大,他吃什么东西都感到快乐,他听到的音声都是美好的音声,他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完全是乐受,这种人善业力强,过去生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力特别强,他一生当中,快乐的感受是远远超过痛苦的感受;当然也有些人的受是痛苦的,他一生当中,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痛苦的感受是比较多的。那么这一部分叫做什么?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部分只有认命,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力的一个种子的显现。佛法面对过去就是认命,没有其他的方法,我们不能去改变过去,佛法是重视未来的,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嘛,只有承当、只有认命!

    二、这个感受下一步会让我们产生想像:当然想像就有所谓的善恶,因为这个想像就准备要造业了。有些人遇到快乐的感受…产生鼓励,我要继续的修善;有些人产生快乐的时候…产生堕落,所以这个面对感受的想像就有善恶的差别。

    而这个想像从什么地方来?也是你过去的种子啊,你平常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你看:有些人他很小的时候,你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知道把这个玩具跟人家分享,他就有那种布施的想像,他的心跟玩具接触的时候,他就愿意跟人家分享;有些人就是从小就看得出来他喜欢占有;这就看得出来过去生啊,有些人是打布施的妄想,有些人打悭贪的妄想--等流性。所以我们今生不但把前生的业力继承下来,也把前生的思想也继承下来,就构成我们今生当中主导我们两大因素:第一个、我们心中的感受;第二个、我们心中的想像。

    我们一般人大概就是会被这两个所主导。为什么呢?就像本经说的,以攀缘心为自性者,因为感受跟想法都要跟外境碰撞才能够产生─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那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的问题在本经上说: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感受、住在这个想法,这就糟糕了!因为当你住在这个感受跟想法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启动了无始生死的业力。所以本经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住在感受、住在想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变成落入了生灭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8 01:02

净界法师


    生灭心有二个很大的过失──


    第一个、你不得自在:因为你没办法操之在我。

    你的感受、想法是从什么地方来?那是过去的业力显现的;你顺境的时候,你内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心是躁动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的心还是一样起起伏伏,他就是永远找不到一个家,虽修善业,心不安住啊!为什么呢?因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弄到自己很多的挂碍跟恐怖?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我们内心当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积的想法,全部破坏的时候,我们受不了;因为我们平常跟它紧紧的咬在一起,突然间,我们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识要被破坏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这就是一个人临终起颠倒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平常就已经把自己弄到心有千千结,打不开了。

    感受跟想法没有错,因为我们是继承过去生的业力、继承过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不是去灭除感受跟想法,因为你也做不到。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这个是强人所难!我们会继续的…有感想、感受,会继续的打妄想,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无住,你可以把心带回家!你观察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一个过去生的因缘、一个碰撞产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对过去,它没有叫你肯定,也没叫你否定,它告诉你无住,你必须要把心带回家,你才能够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临命终的自在,其实这个跟念佛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关系的。你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你面对你的感受想法的时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离─不随妄转,你才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这个生灭心第一个过失,就是临终不得自在,当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临终也不自在。

    第二个、你修学不得圆满: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的感叹: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的拜佛、诵经、持咒,但是我总是对出世的圣道进不去。为什么呢?要知道:圣道的功德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用一种生灭的心,没办法去契合不生灭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坚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的修学佛法,你还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圆满。

    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你问你自己安住了没有?你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你怎么修都不对!正如本经说的,你因地的时候就是拿沙,你煮出来的叫热沙,你不可能变成饭。所以找到一个解脱的因地,你的第一个因地没有找到,你后面全部都错了,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全部都错,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饭来。

    有人问我说:这十卷《楞严经》到底讲什么?它讲的就是:找到你修学真实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这个最为重要!你依止不生灭心,你才能够从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义,从利他的功德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佛陀讲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在告诉我们自己云何应住?,慢慢的告诉我们─远离妄想,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这样子才是一个真实的因地,才是一个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8 01:05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净界法师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就是这个菩萨:第一个我们云何应住?就讲到这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么来调伏你的妄想心。那么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在你还没有开始修学之前,第一件事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来。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安住呢?

    我们看印光大师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对我们啊…诃责我们是:生死罪障凡夫。当然我们对这句话,什么叫生死罪障凡夫,我们刚开始也不懂,就这样读过去。但是等到你开始发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诸佛面前,许下你的心愿:从今开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你生命的目标,你希望能够很正确的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这个时候你就发觉,我们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为什么呢?

    虽然我们受了戒,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该做的事还是做了,不该讲的话还是照讲。当然,我们刚开始的对治就是忏悔嘛,还有什么方法?但是这样子不断的做、又忏悔、做又忏悔,你永远没办法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

   《楞严经》它就是很真实的去面对─我们的障碍从什么地方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去说不该说的话?这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本经的意思,就是因为你安住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心中的影像;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色尘有色尘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然后就开始启动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

    你看,圣人为什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会启动他无始的生死业力?佛陀在大乘经典说:阿罗汉证得无生,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并没有结束,但是为什么他不会启动生死的业力呢?因为他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无住,所以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去惹尘埃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仁者心动,然后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就开始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就是这样出现的。

    现在我们第一个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种活在妄想的心,要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心,这是你学佛最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修得很好,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大,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嘛!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讲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发心出家,但是我那个圣道一直进不去。佛陀说你为什么进不去,你知道吗?为什么大众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参加,那么别人进去了圣道,你进不去呢?

   【因为你依止生灭心。圣道是不生不灭的!】

    诸位要知道,你用生灭的心,你根本进不去圣道的,你在佛法当中顶多是修福报,你跟圣道就像海公说的连梦都梦不到!依止生灭心的人,尚未梦在,就是你连作梦都梦不到,不要说平常。所以我们不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不断的去三宝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总是一个门外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止生灭心修学三宝谓之缘修,跟三宝结个缘,点点头,彼此认识一下,对整个三宝当中安乐、解脱的甚深广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门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们不够用功,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打一个妄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子!

    修行人你不能跟着你的情绪转,你不能跟着外境转,你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

    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改变你的心态:重点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要把那个我喜欢做什么的心态,改成我应该做什么,你就成功了。

    你不要管外境怎么变化,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里面攀缘的心,慢慢的收回来,这是第一个;你一定要把心从外境攀缘执着的心,全部的把心带回家,然后在不生灭心安住,你才可以进入到整个佛法的、大乘甚深的这个功德之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没有?你还在市区打转,你一辈子就在市区打转。我上路了以后,虽然我这个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确的走在这个高速公路,到达我的目标是迟早的问题啊!所以一个人安住的时候,他的心是外面的风怎么吹,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你心中不再被这个外相所转,这第一个。我们学习这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那么从这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让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初学者当然我们一见面说,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才是根本问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9 02:08

我不能修行是因为你障碍我,不对!


                    净界法师


    佛陀开悟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这五位比丘,就度了这五比丘。

    他宣说的法门,第一件事情讲到四谛法门,把生命分成了二部分:一个苦集的流转门,还有灭道的还灭门,生命就是苦集跟还灭二个重点。


    当时佛陀讲出一句很重要的话说:

    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乃至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完全是因为你心中的客尘烦恼之所耽误。

    这一句话很重要,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们今天修行不能进步,跟外在的人事没有绝对关系──你不能说:诶…我不能修行是因为你障碍我。不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障碍我们,完全是自己的烦恼障碍自己;即便我们现在有障碍,是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们有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不住,我们可以不要去选择住在感受的那个想法。

    别人给我们一个恶逆的因缘刺激我,产生一个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恶的想法,这一部分我们不能控制,这个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选择无住,这个想法你不要管它,让它过去就好;你要是住于感受、住于想像,那就糟糕了!想法让你一住下去…在唯识学上说─【触】接触外境,感触、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开始造业了。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自己的障碍,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为我们有所住。那么这当中就指出了我们整个修行的罪魁祸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烦恼耽误了自己。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30 00:56

三界的果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安住!


                      净界法师


    桥陈那比丘先讲出一个譬喻说:世尊!这就好像是一个从事长远旅行的客人,他经过长远的旅行,就暂时投宿在一个旅馆当中。为什么呢?或宿或食,或者是住一夜,或者只是吃一餐饭,那么等到这个时间一到,吃完饭睡完觉,他就要俶装前途,俶就是整理,整理行装继续的前进,他不可能长久安住;但是身为旅馆的主人,他就一直的住下去了。所以他从这个主人跟客人之间的对比,他就思惟来来去去的、生灭变化的叫做客人;永久安住的叫主人,以不能够常久安住的就是客义。


    客人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整个三界的果报。三界的果报,怎么就是客人呢?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个业,这个业力今生得一个果报,可能是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个果报是暂时让你住一住,就像旅馆一样;那么你住完以后,这个业力不断的释放,到了结束的时候,你又去得另外一个果报;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转轮圣王,一下子做蚂蚁,其实就好像我们住旅馆一样,今天住一个很好的旅馆五星级的,下一个到一个很破旧的旅馆,有时候住一个好旅馆,有时候住一个破旧的旅馆。

    所以:三界的果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安住!即便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三界,他也一定要示现灭度!因为三界本来就是一个旅馆的施设,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圣人,能够长久在三界安住,不可能!都是暂时住的,而且都要变来变去的!你这一个旅馆住到一个时间,它就要赶你走了,不管你愿不愿意。

    说:我今生的果报住得不错,不可以!即使你的福报再大,你说:我把所有的善业,都回向到今生继续住下去,不可以!你一定要离开,这跟善业没有关系,时间一到,这个旅馆就要迁单了。这个地方,它所诠释的是一个苦谛─【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果报的痛苦。他是怎么觉悟的呢?所以这个四圣谛,第一个知苦。

    佛陀在诠释苦谛,不是说我们三恶道的苦,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三恶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没有三恶道的苦啦;身为苦谛它必需要普遍在三界当中都具足。无常是苦─因为无常让我们受不了,我们的心喜欢安定嘛!你看我们现在一成家以后,一定要买个房子?为什么不租房子?租房子实际上更便宜,你拿这个钱去放在银行,租房子更好。因为我们受不了整天在那边搬家,我们要求安稳嘛!追求安稳是人的本质─快乐基础在安稳,这个安乐嘛!

    不幸的是,我们接受的果报是不安稳的,你好不容易来到三界,刚开始还不适应,小时候慢慢慢慢…这个成长过程,诶…这个环境你适应了,你有很多的朋友,事业也做得很大,诶…它把你赶走了。等到你适应的时候,你四五十岁的时候,你觉得今生也还不错啊!准备要赶人了。等到你来生果报,你又不适应,等到你适应的时候,又把你赶走,这个就是苦,那种不安稳性就是苦。

    所以你看我们在三界当中,就是一个旅馆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一个旅馆…

    桥陈那比丘就知道说:哦!原来我们是住旅馆的、是客人。所以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有智慧,下文看他真实的智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31 00:13

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


                    净界法师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前面的客人是约果报,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三界的因地,发明我们的攀缘心。所有的生死的业力,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

    又如新霁这个新霁就是雨后天晴,在这个清旸,就是清澈的太阳缓慢的升天,阳光透过门窗隙缝照到房间当中,透过阳光的照射,我们就能够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这个灰尘上下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这个时候桥陈那比丘他思惟─澄清寂静的叫做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前面的桥陈那比丘,是看到整个广大的三界果报是生灭的,这个时候他是向内观察─他的心也是生灭的─你内心生灭,所以你招感生灭的果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注解说:灰尘,我们一般看不到灰尘,你看我们现在看不到灰尘,但是你要有阳光照进来,你才看得到灰尘。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不回光返照,诶…我也没妄想啊!你不是没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当然你就感觉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你第一天充满了自信,我这个人从来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哎呀!妄想这么多。因为你打佛七,你开始回光返照─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慢慢脱离妄想,你看到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啊!刹那、刹那的生灭,有无量无边的感受、妄想现前。

    所以我们是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这个灰尘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当然我们一般人就是住在灰尘。从《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像一个镜子本来无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产生一个灰尘;住久了,你整个心就被灰尘全部盖住了,现在要透过《楞严经》─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镜子的灰尘全部扫干净─破妄显真,才能达到真实的安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 01:20

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


                   净界法师


   【佛言:如是。】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对于桥陈那比丘三界果报的描述,以及我们内心生灭心的描述,佛陀是认同的,说:桥陈那比丘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观念说:从微细处来说,这个灰尘跟虚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对灰尘是完全消灭,他认为虚空─不允许有灰尘,他的思想是灭色取空,当然这个思想会有问题的。

    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认为灰尘─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问题不在灰尘,问题是你不要住在灰尘,你有选择性嘛!大乘佛法是认为产生灰尘的原因不能怪我们;当然所谓不能怪我们,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尘创造出来,它今生就要释放出灰尘;但是你今生有选择性啊,你可以选择不住灰尘啊!不产生灰尘这一部分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安住在我们的生灭心,我们可以不随我们的感受、妄想而转的,所以这个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观的判定,小乘佛法灭色取空,把生灭心消灭以后,这个是会有后遗症的,错损菩提。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断灭,你就没办法发菩提心了。你看阿罗汉,阿罗汉对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没感受,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世界啊?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完全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好不好?当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这个人不会起烦恼,不好是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人,他看到众生的苦,他完全没有感觉,这就糟糕了,没有办法发大悲心。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开始就要走对方向,小乘佛法叫断烦恼,大乘佛法叫转烦恼;一个转,一个断,这个不同。大乘佛法是烦恼你要去升华,你要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来告诉你自己,不要住在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烦恼本来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变成烦恼,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断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无住,小乘佛法叫断灭,所以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结果也不一样,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我们用小乘的方法断烦恼的确很快,但是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你到最后菩提心发不出来。

    所以我们从天台教观的判教,你这个成佛之道,你要长远的布局,你不是说,诶…我先离开三界再说,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啊,所以你一开始方法就要走对!这个乘,你要选择一个──我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走不会影响后面,而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是无住,你后面才能够生心嘛!所以这里说明:虚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尘,我们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种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住在感受跟想法--生死凡夫,那你未来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

    第二个、你把灰尘全部弄干净--小乘的学者。

    第三个、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不随妄转,安住在虚空—这是大乘学者。

    三种选择,有三种不同的结果。那么本经当然它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为它没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实的心性来感化、来升华烦恼;是用真实来改变虚妄,用改变的方式,不是用断的方式,这一点大家能好好体会!如果你有志于成就佛道、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烦恼的态度是很重要─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断也不能随顺。那怎办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实来转变虚妄。等到《楞严经》后文修行篇的时候,它会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的理论篇就是建立一个你未来要怎么修行的基本知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 20:18

一念心转,整个生命的因缘都转


                    净界法师


    这一段的经文,整个思想就在这一句话【则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几乎所有古德在解释这一段经文的时候,重点都扣在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会让我们对心性有更深层的了解─我们想要安住真如,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真如,要不然你怎么安住呢?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叫做:

    真心不堕妄境──


    就像一个镜子,镜子它可以照了整个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没有真实的结合。你看你一个男人站在镜子面前,它就随顺因缘,显现一个男人的相状出来,这个男人走了以后,站了一个女人,就显现女人的相状;但是身为镜子,它本身不是男人,它本身也不是女人的相状,它本身无相,但它随顺外在的因缘,显现男人相状、女人相状。

    真心亦复如是,它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状,但它本身来说,它是无相,因为它离一切相;所以它在经典上这叫什么呢?我们心跟外境叫做非和合,但是又非不和合。这个地方,我个人有个小体验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有一段时间,到一个道场去上课,是上下午的课,中午吃饱饭休息一下;它那个地方经常有很多的噪音…非常吵,但是我必须休息,因为我下午上课要有精神,但是外境不是我可以决定的啦!所以刚开始我的心接触噪音的时候,我感受非常不好,当然也打很多不好的妄想。

    但是我想,《楞严经》说:其实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没有真正的和合,如果说音声它是真实的跟我的心性和合,那我就别无选择了,那我肯定要受它干扰;问题是我们的一念心性,其实跟声音是没有真正的和合;那没有真正和合,它为什么干扰我们呢?

    因为你有所住,所以它对你产生干扰,为什么阿罗汉在这个地方,音声对他不能产生干扰?因为他无住,他选择无住嘛。灰尘在那个地方,我们选择虚空嘛,我们不一定要选择灰尘;灰尘要不要出现,我们没有决定权,但是我们选择安住在灰尘或安住在虚空,这一部分是我们做主的。释不释放音声,这个我作不了主,我过去有这个业力,循业发现嘛!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方,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刚好有工程在施工,那肯定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过去生有造作这个业力嘛,我认命。但是我面对果报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受、选择无住,这一部分是我们有选择权;我们的生命,有些是你作得了主的,有些你真的作不了主,你要把它区分出来。所以我后来就慢慢…诶,调整我的心态,我想说…我的心本来就没有这噪音的相状,我不一定要随你而转,诶,我很快就睡着了,真的啊。

    心态决定你的状态!真的是这样─一念心转…一念心转,整个生命的因缘都转。临命终的时候就是这样;你看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的时候─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往生净土也就是一念的觉悟,一念的回光返照,皈依佛陀,显现极乐世界;你一念的颠倒执着,那就出现了三界果报。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心性本身是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摇动相,它是离一切相的。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的信心,原来我们无始劫来起了很多烦恼,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都没有真实染污我们的心性,我们随时可以恢复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它根本是离一切相的。所以:一个生死凡夫凭什么能够说:我们能够恢复我们本来面目?因为我们本来面目,本身是不受染污的。这个思想就说明真如它的一个的相貌是离一切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 20:19

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
                   净界法师

    佛陀说:比方说一个客人,他暂时住在旅馆当中,他暂时住一住就要离开了,不能长住;但是这个旅馆的主人,他是真实的永恒的住下去。那你现在分别法音所产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复如是,如果它是真实你的心性,它不应该离开,它应该永远陪伴着你才对啊!为什么声音走的时候把它带走呢?你听到美好的音声、美好的音乐产生快乐的感受,当美好的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快乐的感受也被带走,那这个算什么真实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带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缘生起的,都不是你的东西。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他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意思就是说:有些信心是不真实的。你看有些人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他对佛号会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现前的时候,他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没有了,他这个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当健康失掉的时候,把信心也带走了。

    所以:我们依止生灭心的修学,我们永远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心永远是借来的,没有一个真正你自己的东西,你都是借来的,临命终的时候都要归还啊!

    太阳出来了产生了光明,太阳一走把光明带走;风一吹产生摇动,风一走摇动相就带走。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摇动是跟风借来的。所以你要怎么检查你的心是生灭跟不生灭呢?

    只要它必须是有所归还的,它就不是你真实的心。这个地方说的非常清楚:什么是我真实的心;什么是我暂时的、虚妄的、一时感觉,你要把它区分出来;只要离开了六尘就没有自体的,这个就不是你真实的东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这个心态才会生起,这个心态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会败坏的;当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的时候,它一定会要消失掉,这个心临命终的时候绝对不会现前;但是有些心态,你培养出来的时候,在你苦恼、病痛的时候,它永远跟在你的旁边,这个就是真实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产生的这种修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破坏的;你假借某种事相的感应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是可破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判定的方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4 00:03

茶很香啊!你知道吗?不是茶好,是你福报大!


                   净界法师


    从唯识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首先我们看唯识所现:

    这个唯识所现这个识是指什么识呢?第八识。


    第八识它含藏我们过去善恶业力的种子,等到今生成熟的时候,它的工作就是一个叫异熟,就是释放种子,变现果报。变现果报的时候,主要有二个: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法;感受我们前面讲过是个人的循业发现;比方说,我们从一个大的总报来说─一水事件,这大家很清楚啊,一盆水在那个地方,我们人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我们去跟水接触的时候,感到清凉的感受;饿鬼道的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他感到是一个热恼的火。这个水本身没有自性,是个人循业发现嘛!

    又比方说,我们今天有三五个人在讲话,突然间有一句话你听得很刺耳,那你过去生这方面有罪业,你过去生肯定有批判别人,所以你听到这一句话,你就会有痛苦感受。其实这一句话没有错,一句话释放出去,每一个人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这一部分,你有什么业力,这一句话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它变现的,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叫自变自缘。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法要进入你心中,要产生一个变现——随顺你的业力变现。你看那个水,饿鬼道接触水的时候,它变现成火,这是循业发现!我们如果看一个人不是很高兴,不是去改变他,赶快去忏悔啊,你有这方面的罪业啊!所以我们在修《楞严经》的人,他的思考模式法法销归自性─他每一个法,都在观察自己的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都是你个人的问题。从总报来说是一水事件,那别报也是这样,你看那个[读者文摘],讲到一个个案说:

    美国有一个人他吃玻璃,他吃玻璃吃得很高兴,有人问:你吃玻璃感受怎么样?就像那个脆饼一样,吃起来又香又脆啊。但是我们吃玻璃是很坚硬啊,他不但吃它还可以消化,他过去有这方面的业嘛!中国大陆有人吃石头,把石头像当花生一样的吃,所以我们的感受,完全是个人的循业发现。感受结束以后,下一个就是你的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很复杂。

    感受是很单纯,因为感受大概就是第一刹那;你说诶,这个茶喝得很香啊!诸位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你为什么喝茶会很香,你知道吗?不是茶好,是你福报大!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喝茶看看!是你的福报大,你有这个善业力;你一个苦恼的人喝茶,它不会香的,他没有福报,它怎么会香呢?所以你喝茶喝得很香,这个茶只是一个增上缘,是你个人过去善业强!

    第一念感受,第二念想像,到想像的时候,事情就很复杂,每一个人过去的想像力不同。

    比方说,有些人他吃到一个巧克力蛋糕,他第一个感受是快乐对不对?就想说,哎呦,这巧克力不错哦,我应该把它占为己有哦。这样的想像,你来生啊,应该没有太大福报,悭贪的想像。有些人说诶,这个巧克力蛋糕不错,应该跟大家分享。你这个人经常起这种想像,你来生福报很大!这个想像它会带动业力的。所以我们从感受而到想像,这里就开始变成一个因缘了,这是我们的唯识所现;但这一部分,都是继承过去生命留下来的。感受是继承你的业力,想像是继承你过去的心态!你过去的心态是布施的心态,你今生还是喜欢布施;你过去喜欢悭贪,你今生还是悭贪,这个叫做等流性,我们现在对过去是没办法啦,概括承受。

    修行的困难就是─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修行的困难,就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这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说你不要老是打这个妄想,不可能,已经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4 00:04

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净界法师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摄藏识,它把内心的业力释放成果报的时候,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细。所以我们会误认为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它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使令我们第七意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所以叫作阿赖耶。

    阿赖耶识,它身为因果的一个依止处,它保存业力、释放果报的过程当中,被第七意识产生的自我意识给执取,这个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是不明白什么叫所知依,我们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会认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来拜佛;是谁去持戒?是我来持戒;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去得果报。这样子的思考,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你这样子的业力,因为自我意识的执取,这个业力就是在三界里面得杂染果报,这个业力,它升不上去了。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就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你想:诶,我今天造很多善业啊。你每想一次,便增长你一次三界的力量。

    你一定要把你的善业:诶!我没有造善业。把所有的善业,回向净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业升华。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你造很多的善业啊,刚好就是这句话啦:「摄藏此识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摄藏很多的善业,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得果报。

    所以你修善业,修善业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善业。这样子的话,对于你临终正念是障道的。因为你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报的力量。到临终的时候,你的归依弥陀是正念,但是你平常也累积很多的功能,这样子善恶就开始抵抗,为你临终构成障碍。

    你说「愿我临终无障碍」,那你平常的时候就不要去创造这种障碍的力量,你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化解。
所以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上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们本来就应该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阿赖耶、来破坏阿赖耶,结果你把阿赖耶当作自我意识,「无量劫来生死本」,结果「痴人认作本来人」。

    这个地方是解释「摄藏此识为自我故」,这个颠倒的众生,以阿赖耶识为自我,就产生在三界当中一个强大的流转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要回向,把所有的善业回向,不要让这个善业跟自我合在一起。

    就是谁造善业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业,也是由菩提心得果报;不要说是「我」去造善业,不要有这样的思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5 01:55

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从唯识所住下手破那个住


                    净界法师


    修行的困难就是─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修行的困难,就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这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说你不要老是打这个妄想,不可能,已经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


    所以《楞严经》它并没有改变你的感受跟想法,因为我们身为一个现在,肯定要继承过去的,这是我们的宿命。佛法不重视过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这个刀子拿了无量劫,没关系,你放下!你未来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视未来。那你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怎么办呢?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

    你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则你生命的历史将不断的重演!

    我们不是要你们改变你们的感受跟想法,你们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这个是一个无量劫来打了很多妄想,留下来的等流习气,你怎么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你只有用智慧观照观察它,你只要问妄想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心境碰撞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我们今天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从唯识所住下手,破那个住。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讲到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有一次到河边要渡河,他等待渡河的时候,有一个女众,突然间跳到河里自杀,佛印禅师赶快跳下去把女众救起来。救起来之后,佛印禅师就说:哎呦,你那么年轻啊,你干嘛要寻短呢?这女众很悲伤说:师父啊!你不知道啊,我结婚了三年,我的儿子最近死掉了,我先生也离我而去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活在这边有什么意思呢?佛印禅师说:你结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儿子,那你结婚之前干什么呢?我结婚之前是年轻的女众,很快乐啊,自由自在啊!佛印禅师说:那你现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你也没损失,你三年前就是这样;那你三年前可以快乐,你为什么现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儿子,那你以前也是这个样子啊!

    问题是我们住嘛!所以你看:假设你有快乐有痛苦,诸位你会选择先苦还是先快乐?你选择先苦。因为我们先苦,诶,有比较,前面不好,后面好;假设你快乐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乐,你后半段就很麻烦,因为你会有所住,你就会对比。所以世间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乐,后面失掉了的人;你看他一路以来都很贫穷,他也无所谓,他从小已经贫穷惯了。所以业力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公平的,但是当我们有所住的时候,这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修行啊,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变你的想法,因为想法你改变不了,你只要无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对你没有影响,有跟没有一样。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岁,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无始劫来留下的东西,不要做这种无谓的牺牲,你说妄想我跟你拼了…为什么很多人退转,就是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你要观察:这个妄想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只要无住就好了!所以在整个还灭门当中,我们正念真如─

    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不动;

    第二个、调伏力,就是空假中三观来调伏;

    第三个、坚持力,这个坚持力到修行门再说,以愿力来坚持下去,永不退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6 20:18

诸位要知道,遇到障碍不是马上提佛号


                     净界法师


    安住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禅净双修─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心中有障碍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遇到障碍不是马上提佛号,记住不能提佛号,这样很辛苦;你要先把心带回家,你要观想─我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比方:你看到你儿子很生气,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跟我讲这种话。你说,我用佛号来对治我的烦恼,你会很辛苦!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对啊,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啊!你本来没有,怎么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把心先拉出来,你不是住在妄想跟它抗拒,你不是它的对手。

    蕅益大师说:日劫相倍─你修一劫啊,比不上人家修一天,这要理观的。你观想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没有这个儿子,那是今生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还是要面对;但是面对当中,你本来没有,那从因缘的假相来面对,这个时候你再来提佛号,是先把心带回家再提佛号。

    修《楞严经》的人,第一个要注意─反应不能太快!真的!你反应快,那你就马上真心堕于妄境,那就完了,心随境转!

    你看我们很多事情后悔,那就是反应太快,这一句话不该讲、讲了。修《楞严经》的人让你动作会变慢,因为你要先调整心态啊,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啊。所以你遇到事情之前,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马上对治,先把心带回家─

    你观想:哎呦,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心态先跟它分离一段,然后再提佛号,效果特别好。

    你平常这样训练,你临命终就是告诉你自己,我本来就没有这个身体,我本来就应该归还的,你不会执着你的身体啊,你本来就没有。所以《楞严经》是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就是正念真如;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观察生命,这个就是你要学的思考模式。

    所以修行你要先有理观─先破障,然后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你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而是把心带回家,养成这个习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7 20:19

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净界法师


    我们怎么去改造未来?因为你现在的身心是要创造未来,所以你怎么去经营你今生的生命?就是讲调伏的问题。那么五阴的重点有两部分:


    第一个是你的感受,另一个是你的想像。

    第一、首先我们会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世界有很多的感受,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看到你过去生命的业力,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快乐的,表示你从善业中来,你前生造了很多的善业;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那你是从罪业中来。所以我们从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感受叫做认命。佛教对于过去的东西,就是认命,佛教不试图改变过去,因为不能改变;所以你看凡夫,就是在果报上一直改变,结果弄到自己痛苦当中、更增加痛苦。

    第二、我们所要观察的是我们心中的想像,这个是关键,因为从你的想像,就看到你的未来,你面对生命的快乐、你面对生命的痛苦,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看得到你未来的相貌。

    有些人,他有一块苹果,他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切一块跟别人分享,这个人来生是大福报的境界;有些人,他有苹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里面,那你来生就是贫穷。同样一个苹果,就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就看到他未来的生命相貌的雏型,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的思考模式,大概就是你来生的一个图形;当然,在你死亡之前,你都可以改变,但是等你死亡以后,你又变成另外一个认命了,你这个业又变成另外一个果报,那你又得认命了,你这个机会就丧失掉。

    所以,我们对五阴身心,跟前面的破妄显真不同:破妄显真对于这个虚妄的攀缘心,是完全消灭;但是五阴身心当然它也是虚妄相,但是它是不能消灭,因为:你的菩提性、你来生的安乐道、解脱道,都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菩萨对于五阴身心是转变,你得借假修真,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所以佛陀在讲安住以后,菩萨以不生灭心为住;下一个开始要面对生命、开始去改变你的生命。当然你要改变它,你得先了解它,所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发明三观─菩萨以空假中三观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创造安乐解脱的未来,这个是一个菩萨安住以后,下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调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7 20:19

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净界法师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 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 :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 ,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槃的境界。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 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9 17:11

我们的色身是没头没尾的



                    净界法师



    佛陀引导我们怎么观察色身呢?


    首先你告诉你自己:我们本来没有这个色身,后来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间一念妄动,去造了某一种业,可能你造的是一个善业,你到三宝的地方,突然间看到三宝的庄严,产生强大的布施持戒,诶!你今生的色身特别的庄严美妙,你所受用的这些物质世界是如此的安乐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动;那么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动,是往邪恶的地方动,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报也特别的卑贱。所以说,我们的色身是在过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个环境,结果仁者心动,心动以后就创造一个业力,那么今生把它表现出来。就好像:虚空本来没有一个华,结果突然间我们眼睛一瞪,诶!华出来了,等到结束的时候,这个华又消失掉,这个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观察。

    所谓的如实空义─这个空观所观察的是心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但是假观所观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业发现,个人循业发现的。

    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经验,跟大家报告一下──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间,结果我开门的时候,不小心,这个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那我就想:我这个头的包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门给我这个包,不对!这个门是个物质,它怎么可能把我头上的包创造出来呢?你说,我头上自己产生的,我头上也不可能有这个包啊!那是从什么地方来?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本来就没有这个包,但是门跟头碰撞的时候,我过去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就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那么我在承受业力的时候,这个业力慢慢慢慢就像放电一样,放消失了,诶!这个包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色身是没头没尾的,生命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在过程当中,因缘合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业力在释放的过程当中,它的确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问它从什么地方来?你问它将往哪里而去?如果你一定要问的话─那它是从清净本然的空性而来,它也回到了清净本然的空性,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此而已!

    你说你现在的色身:比方说我释净界,几十年后,我往生了,那我这个色身跑哪里去了呢?就跑到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它也回到了本来无一物而去了,等待下一个业力的成熟,又创造一个因缘的假相,这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说它本来没有;即假就是循业发现,它本来没有,但它就是因为因缘就有了。这个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这样子观察─我们不执着,但是也不排斥,因为我们要假藉这个色身。

   《楞严经》讲到五阴─我们对五阴的态度,跟前面对妄想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前面对攀缘心是绝不留情,完全的破妄显真;对五阴的话叫借假修真,你一定要跟你今生的生命沟通的,一个菩萨不能够对今生的身心世界,全面的拒绝,那你就是在修出离之法,不是修菩提法。所以说,色身是暂时有,但是你好好的利用,它可以把你带回家的。

    佛法的思想是这样:我们从本来无一物,一念妄动离家出走了,你现在回家,你要循着你的老路回去。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现在还是根据这个路线回家,没有其它的路线,这叫就路还家!所以我们不管你对今生的身心满不满意,你还得要利用它去创造净土的功德、创造你菩提的功德,这个就是调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9 17:11

凡夫的五阴身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净界法师


    佛陀拢总的征问: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要怎样才知道,我们凡夫的五阴身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
我们解释五阴是分二部分:

    一、它的相状:是假借因缘所生,当然这因缘主要是业力,它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它的相状跟作用。

    二、但是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心性跟五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

    这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之间,我们拿一个黄金,黄金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你可以把黄金塑造成一个佛像,你也可以把黄金塑造成一只蚂蚁、一个转轮圣王,这就有相状了;不同的相状,它就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但是这个相状是暂时的!诶…我们觉得这相状时间到了,又把它重新又熔成黄金,又创造另外一个相状出来;那么每一个各别的相状,这个就是五阴的相状,但是它们的本质统统是黄金,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没有黄金,就没有这些相状。

    这个地方所要诠释的,就是《楞严经》一段很有名的话,所谓─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们对于五阴身心─观察它的相状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这个虚妄跟妄想是不一样,妄想是完全破坏,这个虚妄是要保留的,你要借假修真,是改变它的;所以观相元妄,那么观它的体性却是真实的!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生命是保持着:你不能执着,但是你可也不能放弃─不即不离的一个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阴的相状─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它的本质─却是真实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9 17:12

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是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说真正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是要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以后,断除你心中的疑根,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完全都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你对于所皈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够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净土它不是一个盲目的冲动,它是一个很真实的把整个生命真相掏开来,净土法门所扮演的特色是什么?很清楚的!你开始发起信心愿力,所以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

    持名为行行,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对佛号专注的力量。

    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这两股力量在整个净土法门的功能是不同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0 19:49

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


                      净界法师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佛陀说:阿难!佛陀也是讲譬喻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的双手双脚四肢,都非常的安适快乐,百骸调适,百骸就是整个身体非常的调和顺畅,他的内心的感受是快乐的,他整个身体的感受是顺畅的。那么就在这安乐顺畅的过程当中,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突然间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他心中的感受也消失掉了,那么这个时候内心性无违顺,他的感受是安住在不苦不乐。这个违就是不如意的境,就是一种痛苦的感受;顺是快乐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面目,从空观的角度来照见感受─当你问感受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诶!我们本来没有这种感受,人生本来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那本来面目是一念清净的心性,没有感受,那现在怎么就有感受呢?看下一段: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心性本来是没有快乐、痛苦这件事情,但是突然间无缘无故,在过去的某一生当中,遇到某一件事情啊,就以二手掌;这个二手掌,比喻这个根、尘─六根面对六尘,可能你是眼根看到佛像去礼拜,或者看到僧宝去供养,或者遇到法宝种种的赞叹学习;这个六根攀缘清净庄严的六尘,根尘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过去六根去攀缘五欲的六尘,在那个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今生的感受创造出来了。

    那么这个感受有四种——涩、滑、冷、热。蕅益大师说:这个涩─苦涩,就是什么呢?三恶道痛苦的感受;这个滑指的是人天的安乐感受;这个冷是二乘的这种偏空枯寂的感受;这个热呢?是菩萨慈悲荣耀的感受。这四种感受,就是这整个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生六根攀缘染净的六尘,然后相互的作用(就是:造业),就把你的感受创造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感受亦复如是,所以这感受也不真实,是个人的循业发现。

    我可以举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比方说,我们有一群人,四、五个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个人讲一句话,三个人听,觉得没什么,其中一个人听了就很痛苦。那你说:你的痛苦感受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是这一句话引生的。不对!如果这句话,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痛苦,那其他的人听到,都应该痛苦才对啊!其他三个人听了都没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问题。我们自己这方面:可能我们曾经去毁谤过别人,我们曾经有过口业,所以应该说:这句话,去启发我的业力。它只是敲门,那真实的感受是你的业显现出来的。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在的人事永远只是一个助缘,没有一件事情是离心别有的─离开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体验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团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讲经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团待着,我就看这个人啊,一个人发心出家了、又走了,来来去去看了几百个。你看一个僧团,我们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僧服,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脸,有些人内心充满了快乐,很奇怪啊,同样的环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讲,因为在家人,有些人福报大、住大房子,我们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报大小,你来到僧团是一视平等;但是同样的环境接触的时候,福报大的人,他的善业力强,他跟外面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他自己变现的这一部分是快乐的;你有罪业的人,你本身的罪业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变现这一部分是苦恼的,这是个人循业发现!你迟早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们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一生,我们错误的、痛苦的历史一再的重演,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一个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来生,你今生就空过了!一个菩萨,你可以有一个不满意的过去,你也可以有一个不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未来;就是你要觉悟: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人,当你面对某一个人事痛苦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忏悔!对啊,去佛堂忏悔,你自己的业显现出来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所以这个人的感受,是自己两个手掌把它摩擦创造出来的。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过去,下一个想像就看你的未来,这个想就很重要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0 19:50

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


    我前一阵子到竹山去,在竹山的商店,跟一个一贯道的居士在聊天。他告诉我,他是一个一贯道的点传师父,这是很高的阶位。那么聊天以后,他问我说:你们净律寺有没有打佛七啊!我说啊,我们定期打佛七!他说你可不可以让我参加。 我说你欢喜念佛,他说是啊!早晚课,早上晚上都念佛!我说你为什么念佛,他说我事情太繁忙,我在做生意,有很多人事的繁忙,他说在念佛的时候让我的心静下来,静一静,他说一念佛就让心静下来,这个念佛好不好?


    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内心有没有观照力啊?你相不相信佛号是一个大的功德力,它有救拔你!他说我不相信。

    他就是把佛号拿来念一念,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当然世界上是因果相续相应,这样的因地不能构成净土法门,只能够说你在念佛,但是不能说是在修净土法门,因为你念佛的时候,没有观照,没有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就表示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

    当然佛号给你在内心中带来一点安乐,如此而已!不能造成一种出离三界,成就解脱的一种这么大的力量。不可以!

    因为弥陀功德要对你产生救拔,一定是你自己对弥陀产生信心,自己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个功德才能够开展出来。否则你念佛只是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

    印光大师说,你把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了,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就特别强调信愿。当然我们对弥陀的信心,乃至于往生的愿力,是建立在对于净土的,就理的一种透彻的了解,不是说你要我相信我就相信,这样的一种盲信是不能抗拒你心中的妄想,这真实兴趣的栽培,在对于净土的整个涅槃的透彻了解。然后你抓住内心对弥陀的皈依,然后对净土的往生愿力的生起,这个时候也有信愿净土,你再来忆念弥陀的圣号,那你每一句佛号跟佛陀的功德,念念的感应道交,念念的成就往生净业,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时功德开展不出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念佛!

    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功德的因地,没有成就功德的因缘,至少这个果报不能出现。所以这个地方,信愿持名,缺一不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1 13:26

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净界法师



    这个【想】它有二个相貌:


    第一个、于境取相:感受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想阴它开始去攀缘一个相状,他心中肯定有一个相状,可能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相状。

    第二个、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就是分别,产生善良的分别、产生邪恶的分别。

    总之,身为一个想像,第一个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第二个在上面不断的分别,然后开始准备造业了;想就到了思,下一个行阴就开始造业了。我们看这个想阴对我们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解释想阴也是用譬喻的,佛陀他讲出两个譬喻: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这个人他嘴巴本来没有口水,但是他心中想像酸酢,想像这个梅子,当他把这个酢跟梅子的相状现出来以后,他在那边谈说(谈说:就是分别,不断的分别。)诶!这时候他的嘴巴就自然的流露出口水出来。

    举曹操的例子:我们中国有一个公案叫做望梅止渴,曹操他带军队去行军的时候,到了一个丛林,迷了路,这个士兵又饥又渴,士气很低落。曹操这个人很聪明,他出来讲话说:大家不要怕,我知道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梅子林,那个梅子又酸又大,我们继续往前走,一定可以找到梅子林,就可以解渴了。那么曹操讲这个话的时候,一般人缘这个话,他就会出现相状嘛,每一个人就有想像力了,我们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哦!里面有一个梅子又酸又甜。诶!这个时候口水就出来了,口水一出来的时候,这个饥渴的相状暂时就舒缓了,士气大振,就往前走,果然找到水,所以你说,你的口水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想像出来的嘛!

    第二个、另外一个情况【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这个人他没有真正的站在悬崖,但是他思惟自己蹋(蹋就是站立)站立在一个万丈的悬崖当中,这个时候他的足心就有酸涩的感受出现。所以:口水从什么地方来?足心的酸涩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过去的想像力、分别功能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大概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你平常遇境逢缘,经常用什么想像,大概就知道你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

    这个想像在唯识学上说,它对我们生命未来的影响,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影响你是不是安乐。第二个,影响你是不是解脱。

    一、我们从安乐来看:

    比方说,我们现在想像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柳橙汁,那么你面对这样一个所缘境的相状的时候,一个杯子有半杯的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分别?有些人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哦!这个人今生跟来生,他快乐的时间多,因为他经常想像他拥有多少。那么有些人说:哎呀!糟糕了,这个柳橙汁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那个空掉的那半杯,他看到了他失掉的这一部分,这个人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未来的生命,痛苦的时间肯定多。你经常思惟──你的想像力是着重在你得到的这一部分,你拥有多少,你的快乐的时间会长一点;你经常去思惟你失掉的部分,那你未来的生命,不管你福报多大都没用,痛苦的时间肯定多,因为你的感受业力显现出来以后,要经过你想像的转换。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对福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明显!你看,差不多四十岁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四十岁之前,从唯识的角度,那个受─六根特别敏感,对不对?年轻人他那个舌头、他那个身体的感受,舌头的感受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特别强,他对外境的苦乐感受特别厉害;但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他的六根暗钝,你看年纪大的人,他吃什么都没什么感受了,他六根暗钝了嘛!但是你讲一句话刺激到他,那不得了、非常严重。

    在﹝唯识学﹞上说:年轻人重视的是身受,老人家重视的是心受─内心的感受,因为他六根暗钝了,所以诸位,你跟老人家讲话要小心一点啊!他是靠著想像力在过活的,因为他跟外境几乎没什么接触,因为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了五六十年,大概该破了破、该坏了坏,他吃什么都没感觉了;那么他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完全靠想像!一个老人家,你讲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放在心里面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他是活在自己的想像——心受。

    这个受、这个想像我们可以这样讲:外在的环境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你会跟谁在一起,这一部分,你如果一定不满意,你要怪前生的你,你改变不了的!所以外在环境的这一部分,你没有选择权,你来到人生,你对今生外在环境,只有两个字认命,就只有这样子。佛陀不改变外境的,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万德庄严的佛陀,琉璃王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挡,还是没有成功,琉璃王照样把释迦族给灭掉;目犍连尊者不服气,用钵救了五百个释迦族,想要留了做种,结果变成血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旦这个业成熟的时候,佛陀都不能改变。

    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是生长在一个有漏的、就是有残缺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安乐,但是也充满了痛苦,这一部份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选择:我用什么样的想像来面对,这个你可以选择的。

    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她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到下雨天的时候,老太婆就很痛苦!哎呀,下雨天我的小女儿冰棒卖不出去了;出太阳的时候老太婆也很痛苦,糟糕了,我的大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了,所以都很痛苦。后来善知识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你下雨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大女儿,把那个所缘想像力放在大女儿身上,哎呦,雨伞卖得不错;那么出太阳的时候,你想像你的小女儿,诶,不错啊!冰棒卖得不错。大女儿要卖雨伞、小女儿要卖冰棒,这老太婆没办法作主的,他作不了主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但是你心中去面对生命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想像,这是你可以作主的!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诸位受了菩萨戒,你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法王说,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你不能让自己落入到非常痛苦中,不可以;你的生命经常活在痛苦当中,你很难发菩提心。佛法不追求快乐,但是要追求安乐,适当的安乐,你连你自己都不可能让你自己安乐,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呢?所以我们改变不了外境,但是你经常要作正面的思考,这一部分是你可以作主的。

     二、当然这个地方讲安乐道,那解脱道更是如此!

    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对佛号的皈依;一个人对佛号万德洪名,然后一心归命,那你这个佛号的功德,要跟极乐世界的庄严相连结才可以,这部分我们等到《念佛圆通章》再来说明,我们如何把佛号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做一个连结,然后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总而言之:你修学当中,你想要让你今生活得安乐,更重要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你的想像力很重要。

    你看你…你有财富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来想像,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或者独自占有,这样的一个想像开始运转的时候,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就开始出现了,所以我们的想阴会决定我们今生的苦乐,也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1 13:27

心中爱根未曾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净界法师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把这个爱根的烦恼对治了,把他消灭。

    但是呢: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啊,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有它的活动,所以它不断地造作啊,势力也特别大。那我们在日用现前,就是在家里面啊,平常啊,看到儿女子孙啊,看到眷属啊,这子孙很可爱啊,眷属的情执,或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那么我们对这种事情,就有一种爱的心念。那么由这种世缘所引生的念头呢,都是生死的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啊,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的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啊,家庭事业做的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你很容易动爱烦恼呢,就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点障碍的人啊,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有差别的。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那么这个时候呢,一方面,我们在念佛,增长念佛的一种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呢: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一般念佛人,若是不看经论啊,就会以为,念佛,就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念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内心哪,只是把佛号当作一种功课。当然,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啊,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不断的熏习啊,它有力量。但是呢,并没有从这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因为没有厌离娑婆,这个时候,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间的事情,你不对治,它就要增长。

    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了,临终要保持正念就会有问题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1 13:28

善用想像力,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


                    净界法师


    我们讲因缘观,因缘观是增上的功德,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你要从你现在的点要往前迈进,这个时候因缘观是很重要的。现代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证明人类的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你的想像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善用想像力,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


    比如说阿弥陀佛这个圣号,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像力,那这个佛号是不能带你到净土去的,你没有信愿嘛!你看一贯道的人,他为了让内心安定,他也念佛,他没有想像力,他不知道这个佛号的道理,这个佛号念起来,对他只是安定内心。你说我念这句佛号,我认为我这句佛号,能够让我来生做大国王,你念佛的时候,把这个佛号想像成大国王,来生就变成大国王,就是把那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

    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想像这句佛号就是整个弥陀功德的化身,他就是整个功德的代表,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弥陀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自他不二。你生起这样的想像,这个佛号就满你的愿。

    那你说这个佛号的功德是什么?你说呢?你说它是什么功德,它就是什么功德!所以一切法的相貌,是没有真实相的;没有真实相,就是大家有很多想像的空间,就是这样子。

    我想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善于利用你的想像力,对你会有增上。比如说,有人一天到晚挑你的毛病,他就批评你、障碍你,你想像他是你的怨家,那这个怨家果然就是怨家,而且愈来愈严重;你想像他是你的善知识,我因为他会不断的进步,诶,他果然是你的善知识。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把怨家当善知识想’,这都是想像力。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活在眼前的点,我是觉得一个修行人,要有一些丰富的想像力,当然这个想像不能够随顺你过去的习气,要从经论上的学习产生的想像力,这样子你会增上。一个人的心中,完全不做想像力,好的也不想、坏的也不想,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那你很难突破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想像有极乐世界的存在,想像这句佛号就是弥陀的功德,这个都非常重要,想像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只有你是凡夫。所以,一个人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你的生命是有很大的突破。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2:32

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净界法师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当然强调离苦得乐,我们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来世的安乐,每一个人的规划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净土,我们都尊重大家的抉择。但是今生的安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今生怎么成就安乐呢?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再的强调:少欲知足是安乐的根源。佛陀在经典上说:「多欲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乐。」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zai 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二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

    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

    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2:33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隔代受报的


                    净界法师


    我们前面讲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的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所以《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状态──第一个先调整你的心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你一定是安住在不生灭心,因为带有情感的心、带有情绪的心,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所以你要先检查你的心,这个心是外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灭的攀缘心——所谓情绪的心?还是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一种智慧观照的心?你这个心,分别它真、妄是很重要的。那么当你把心态调整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好好的、务实的、面对你的身心世界,去改变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创造未来。


    前面的识阴、色受想行,它的根本就是第八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色、心诸法的业力,都是第八识保存。所以第八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义,它能够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都把它保存起来。第二个变现果报,它把果报变现出来。从这个第八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造业的时候,它不是马上显现出来;譬如说,你今生持戒、布施,诶!我怎么还是很贫穷呢?。佛法的因果论是隔代受报的,隔一代的;前生造的业,今生才来受,今生造的业,来生才受。为什么呢?因为它要经过一个保存期、一个成熟期。所以因果的思想,很多人没办法接受,就在这个地方。

    他今生修这样好,造了这么多福报,他贫苦依旧、痛苦依旧、多病依旧,要是不懂佛法道理的人,就毁谤了。前面我们讲过,你今生的受用叫做认命,但是你积集的资粮是来世才受用,所以你看第八识它用饷他国,它是不断的保存、保存,等到力量够了,它这个频伽瓶,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受果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造的业,当然我们也不否定有所谓的花报,你的业…特别强,在结果之前先开个花;但是你今生所表现的果报,大概是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而已,除非你那个业特别重,那叫夺业。你那个业强到什么程度呢?把过去的业夺过来。那一般人做不出来的,那要很强的业。我们一般人所造的业,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先保存下来。你说:诶!我布施以后,我身体变好。那个只是花报而已,那是把利息让你先受用一下,本金等到来生,是这样子的啊!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缘故,因为有保存的缘故,所以它是隔代受报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3 15:23

一 念 心 性 具 足 三 观


                        净界法师


    一、正示三观─一心三观


    佛教的观察,都是在观这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观心法门,它就是一个思想─莫向外求。你要了解你的过去、你想要知道你的现在、你想要预知你的未来,都在你的一念心中。那么心中怎么观呢?

   (一)、空观照了心性不变之体,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观是直接照了我们那个缘生性空、那个清净的本体,所以这个时候空观是离一切相。

   (二)、但是假观是照了心性随缘之用,循业发现。心性它的本体是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又即一切法,这个即就是具足一切法。心性它本身没有任何相状,它也不是人的相状,也不是阿罗汉的相状,也不是菩萨的相状,但是它随时可以现任何相状。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十法界的诸法,只要你业力准备好了,你去熏习心性,它就把你相应的法表现出来让你受用。所以我们是怎么样呢?我们是自己去受用你心性所显现的法,因为它心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法。所以假观它是一个循业发现,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去熏习你的一念心性,它今生就表现人天的果报给你看;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习你心性,它就表现三恶道的相貌让你受用。假观就是我们个人循业发现,这完全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

   (三)、那么中观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就是同时知道我们清净本然,我们也同时知道是循业发现。你要把清净本然跟循业发现这两句话把它变成一句话,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它同时是清净本然,它同时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又同时是清净本然,这二个彼此不障碍,这个就是我们对五阴身心的一个了解。

    当然从它的时间上来看,空观比较重视的是当下现在,对当下的安住,你一定是先把现在安住下来;假观是偏重在开创未来,因为假观是在调伏。所以空观偏重安住,假观是偏重在调伏,你要改变你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改变来生的生命。

    好!那么这是一个总说,那么当然在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提出一念心性具足三观,它的重点在假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3 15:24

一 念 心 性 具 足 十 如 是
                        净界法师

    二、别明假观─十如是

    我们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谓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者大师在观察你内心的相状,是从这十个角度来观的:

   (一)如是相─(这是一个总说。)

    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状分成四种:

    1、叫做增上的恶心:这个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坚定的,他经常生起很明确而坚定的恶念;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生气、很自然的。那么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你内心的相貌、起心动念,大部分都是贪嗔痴的,那么这种人就是三途种性。也就是说,你内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恶念,不管你造什么业,你来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三恶道。

    2、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会产生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别人刺激你,你经常选择忍辱、选择吃亏,那么你来生的果报就是人天果报,这叫人天种性。增上恶心叫做三途种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种性。

    3、是出离心,二乘种性。有些人看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别人也没有慈悲心,所以他对生命是全盘的拒绝,这种人,他的种性就是二乘种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然后再回小向大,因为他是属于这种出离心的二乘种性。

    4、有些人他是发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是菩萨种性。智者大师把这个心的相状,分成以上四种心,决定了你未来整个未来的果报。

   (二)如是性─

    那么,心的相,它有它内在的性:这个性意谓不变,就是很难改变了,这个念念之间过去生数数熏习,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性。

   (三)如是体─相是表现在外,性是隐藏在内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么当我们把相跟性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生命的主体,这个体就是相性的结合,名之为体。把外在的相,内在的性,把它结合在一起,就是构成一个生命的主体。

   (四)如是力─这么一个生命的主体,它有它的力,它有潜在的功能;比方说一个人经常起贪嗔痴相状的人,他虽然没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潜在造恶的功能,只是没有环境刺激而已,缘缺不生而已。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一个善良的心、布施持戒的心,即便没有环境让他修善,但是他内在的潜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如是作─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还境允许了,它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

   (六)如是因─那么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念恶念呢?因——事出必有因。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外表的色身是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样子,你会认不出来,诶!这是我吗?你认不出来。但是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色身是不能继承的、外表的财产也不能继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继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欢拜佛,他前生喜欢拜佛,他今生还是喜欢拜佛;有些人是喜欢打坐,喜欢静态的打坐。为什么呢?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欢打坐,他今生来还喜欢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钢琴弹得特别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钢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赶快想要上去弹几下。

   (七)如是缘─我们内在的思想,是继承前生的思想,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当然这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缘,你今生所接触的教育,这当中特别是佛法的教育。一个人要彻彻底底的改变思考模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觉悟,没有其它的方法!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而那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于你内心的觉悟。你看受戒,为什么佛陀要你自己发心?你自己缘境发心─我重新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我从今天开始,我生命当中有三大目标: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为什么这样的愿你要自己发出来?就是这个缘,你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觉悟的力量,然后去改变你过去的因。所以这个因要变成果跟报之前─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我们对于过去所留下来的思考模式,有二个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随顺: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想法,现在还是这个想法,那么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诸位要知道啊…你不对治妄想,就表示随顺、就是增长广大。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没有增长啊!你没有对治就是在增长,你顺从它嘛!

    第二个、你采取忏悔对治:它的势力就减少、减少。

   (八)(九)、如是果,如是报─那么经过这个缘的改变以后,你可能是用觉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这个放纵的方式,那么最后会产生一个果跟报。这个果是约著等流果来说的;这个报约著异熟报。什么叫果跟报呢?比方说,你造了杀生,这个杀生你会有一个果、一个报;你造了杀生…你来生还很想杀生,这个嗔心增加了─等流习性增加了。第二个你因为杀生,你可能会来生短命多病,这个是报,报受完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比较害怕的是那个习性,因为这个报是生灭法,它受完以后,就像这个电池放电,放完以后就没有了;但是你留下那个痕迹,那个功能、那邪恶的功能啊,就像那个滚雪球一样,它就不断在你内心当中不断的酝酿,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众生就很想去伤害它,这个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十)、如是本末究竟─那么: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我们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彼此是互相相应的,你有这个相,你未来就会有这个果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4 19:57

你不要自不量力去对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啊!
                        净界法师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从这个相所观察的,理论上是通于五阴,但是智者大师所说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就是想。

    五阴当中:色没有必要花时间,那只是个果报而已;感受你也改变不了,我们佛法不改变感受的;行阴跟识阴特别微细,你也改变不了。所以整个五阴当中,我们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想像。你面对你的想像的时候,第一个…你知道你的过去,大部分的时间是打什么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当中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承当过去的…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所以有时候我想:一个人生命,如果今生才开始那该多好?那很简单啊,才几十年嘛,你能够产生多大的妄想?我们学佛难,就难在我们要承当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这个就很麻烦。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迹来,所以内心当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当然:过去是不能改变,我们只有承当,重点是你要怎么面对它?本经的思考模式很简单─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么样,不要随顺它,它本身没有真实性的,达妄本空。我们《楞严经》没有要你去把妄想断掉,你动一个要断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

   《楞严经》只告诉你──不要住在妄想,没有要你去对治妄想!你不要不自量力啊!去对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啊!它无始劫熏习而成,你短时间的修学佛法,你不是它的对手的。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观,不能只是用事修的。

    所以:首先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后你去─培养一个善念,来取代妄想。所以这个调伏,就是开始培养一种善念,用布施的念头来取代,或者用布施的念头来调伏悭贪的心;用持戒的念头来调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来调伏嗔恚的心。所以整个在观心法门当中,关键点在第一个相,你从相当中看到过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5 21:32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


                          净界法师


    第二个【缘】,你今生的态度。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他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啊,你应该读书啊!他说:你读书以后,你的功名可以做到县长。他讲三件事:第一个你的功名到县长;第二个你今生没有儿子;第三个你的寿命不长,只有到五十三岁。后来他很多的事情,果然都被印证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都被算准了,一个人果然不能摆脱过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所以他对于生命,他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从什么地方来,所以就认命。这部分当然对,但是一个人看生命,不能只看这部分,你还要看到你将往哪里而去。

    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告诉他:祸福由因,改变在缘,你不要老是看过去,你要看看你的未来要去哪里比较重要啊!当一个人开始重视未来的时候,他开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啊…要找原因──你今生的生命怎么会这样子啊?你向内心去观察,你就会找到原因。后来,就找到两个原因:我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会福报这么薄?为什么会跟众生没有缘,都没有人愿意做我的儿子?

    第一个,没有容,对别人不能包容,还有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只要他自己看不起的人、思想跟他不一样的人啊,他那种苛薄批判特别强,没有包容的心、太清高。

    第二个,没有忍,容是针对人,忍是针对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耐烦、没什么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没有儿子跟薄福的原因。

    所以他开始修正,他往他内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沟通的─跟自己沟通。你必须要回到你内心的深处,跟你过去的你沟通,强迫是没有用的!你看过去的我:是颠倒的,造了很多业,打很多妄想,当然业该受的都受完了,问题是这个妄想留下来。

    过去是颠倒的你,现在是觉悟的你。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一个是过去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想法,有时候两个观点,经常是互相矛盾的,真妄交攻。没有学佛的人,他是一个想法,他很正常;你看学佛的人很矛盾就在这里,经常是真妄交攻;圣人也没问题,圣人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清净的想法。

    那么我们在非凡夫、非圣人,这个过程是最麻烦的,两个想法。那你必须用觉悟的心跟它沟通:诶,不要这样子,你现在这样没有包容心,对事情没有忍耐心,你永远成不了大福报。所以袁了凡先生,他开始改变自己,从前面的相状观察,他得到了启示,开始从言语上对治,很多事情开始包容,把胸量扩大,结果他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个花报就出现了;两个儿子都做官;他本来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本来的官是做到县长,一个地方的小官,后来做到中央的高官。

    从这个故事看来,意思就是说:佛法认为祸福由因,这部分是没有错,但是你要同时看到改变在缘;这部分外道没看到,外道只会把你的命算出来,他没办法告诉你怎么改变的?就是调伏,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

    所以:你的心态改变的时候,你的果报就改变了。那么这个就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面对你的想法、来调整想法。这个时候你会从一个比较狭隘的、丑陋的五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五阴,它的主导性就在这个想,从这个地方来下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5 21:32

什么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呢?


                        净界法师

    审观发心: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劝修无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动是因为你有愿力,才会产生行动的;但是这个愿力它本身也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我们看看佛陀在发明菩提心的两种差别,说:阿难!第一个决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对声闻人这种偏空思想的远离,而修习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入佛知见。

    这个入佛知见就是悟入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从一个攀缘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审查、观照你因地所发的心跟果地的觉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发心了,你受了菩萨戒,你缘境发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后成佛─在菩提树下那个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

    佛陀说:阿难!假设你因地的发心,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所以你的菩提心,有生灭性的跟不生灭性的差别。你看有些人受了菩萨戒,刚开始很热诚,没多久,这个人不见了,在菩提道上不见了,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在生灭跟不生灭当中,本经佛陀讲得不多。但是你看《大乘起信论》讲得很详细了,它说:一个人是缘人而发心─这个菩提心非常不坚固。

    缘人而发心有两种:第一个,你缘佛而发心,看到佛的相好,哎呀,不得了,我应该好好修行。这种人缘人发心会退转,因为佛会灭度啊!

    第二个,缘僧宝而发心,看到某一个出家众持戒庄严、功德具足而发心,但是人毕竟是会死亡的。所以你是住相发心,住在佛的相,住在僧宝的相而发心,这样的心是生灭心。你看很多人他学佛,是因为某一个老和尚修行不错而学佛的,老和尚在的时候,他用功得很精进;老和尚一不在,他顿失了目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心住在一个外在变化的相状。

    那么:什么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呢?

    你要发自内心的觉悟。所谓的:依止一念心性。我为什么学佛?只有一个目地─我要开显我内在自性的功德。

    所以这里就说:你的因地发心是生灭的,你要去求佛果菩提不生灭的功德,是无有是处!

    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拜佛,你知道吗?拜佛是谁?是那一念心嘛!你为什么可以布施?所有的法门是心在推动的。我们不要只是注意到修什么法门,你那个法门的背后是生灭心,你永远得不到不生灭的果;就好像说你今天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道理是一样的。你用生灭心拜了一千拜的佛,虽然福报很大,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生灭的。生灭就是生灭,它本质改变不了,不会因为你数量多,而改变,不可能!

    你用攀缘心来拜佛,这个果报就是攀缘、就是生灭的人天果报!什么叫生灭?说白了:就是人天果报,你跟解脱道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改变心态。

    修行─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修的法。能念的心它是主动─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嘛!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为名利。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比你修什么法门还重要。你的心是不生灭的,你在佛堂里面扫地,也是成佛的资粮;你的心是生灭的,你供养一个佛像,也是一个生灭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7 22:31

世 俗 菩 提 心
                         净界法师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那么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被破坏的,就是虚空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有为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不会有所谓的变坏。这段文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心,有的是造作出来的,有些是你本来就有的。你看你缘一个佛像,那么佛的功德相是造作出来的啊,它是有为诸法,佛陀必须有因地六波罗蜜的功德,才有这个佛的相状出来啊!那么佛像也会因为因缘而消失掉;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你本来就有的,所以只要是经过造作,才有的心态,都不能当因地发心,你要找一个你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心,你安住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不管因缘怎么变化,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的信心永远不动摇,因为你那个心,是住在一个非常坚固不可破坏的一个基础。

    所以这里的发菩提心,它不是一般的发菩提心,是要产生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要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很多的例子: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能够保持最初发心的,没几个人了!在这个菩提道上,继续往前跑的…你看有些人跑得很快,但是到最后跑到…没这个人了,是生灭心嘛!问题是:

    一、什么是生灭的菩提心?二、什么是不生灭的菩提心?了解这二个,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开始要付出行动,开始去返妄归真、去创造未来的时候,第一个你要有一个愿力、一个愿景,在这个当中,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菩提心的立足点,是生灭还是不生灭?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

    壹、二种差别:(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二种差别。)

    一、世俗菩提心他的思考模式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种,刚好配苦、集、灭、道。

    依苦谛而产生─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集谛产生─烦恼无尽誓愿断;

    依道谛产生─法门无量誓愿学;

    依灭谛产生─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二种:

   (一)悲增上菩萨:他在缘境的时候,他缘的大部分是众生的相,众生的苦恼相而发心,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就是启动他修行的动力,来自于众生的苦,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

   (二)有些人他的发心是缘佛的功德,他为什么愿意放弃他生命的享受,还要减少睡眠、减少饮食,他要减少他福报的受用而修学呢?因为他看到佛的功德。那么缘佛的功德而发心的,是偏重在智增上。

    这两种菩萨有么不同呢?悲增上菩萨的修学:你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佛堂,他是在人群,那个尘劳的世界,去跟人家助念啦、参加义工啦,这种人是悲增上的,他大部分的时间是跟众生打成一片的;当然这个也没什么好、坏,人生就是你的抉择。那么这种菩萨在成佛之道当中,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他成就圣道的时间会比较晚。

    那么智增上菩萨,他的生命当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佛堂,或是去打佛七,或是去听经。因为他偏重在上求佛道。悲增上菩萨偏重在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讲上求下化,其实这个过程是有所偏重的,没有一个人,两方面都具足的,不太可能。

    总而言之,菩萨是有两种,一个缘众生相而发心,一个缘佛道相而发心,就产生悲、智。智增上的菩萨,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总之,只要你缘众生相也好,缘佛道也好,只要你发起了菩提心,你就是一个菩萨,你就有菩萨的戒体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7 22:31

胜 义 菩 提 心   
净界法师

    二、胜义菩提心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法法消归自性。我们刚开始发心,的确要假借相状,这个是正确的,缘境发心──缘众生的境、缘佛道的境而发心。但是最后你要把它坚固、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要告诉你自己:

    所谓的众生在哪里?在你的心中。所谓的佛道,也在你的心中。它们都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你是假借这个影像,来开显你真实的功德,叫借相修心。发心要假借相状是没有错,但是你那个相状要回归到你的内心,借那个相来修心,你才不会退转!

    你看:我自己做僧教育十多年,我实际带领新生带十多年,一个苦恼的众生发心,我们从辅导…陪着他拜佛,帮他开示,解决他的烦恼,然后开启他的智慧,创造很多因缘,让他修福报,福报不错了,走了、离开了!你会怎么想?你要住在这个众生相,你肯定退转嘛!所以菩萨住相修行,你会有挫折感的,你受不了的!但是你是想说:诶,我假借这个众生的相─借假修真,我因为众生这样的因缘,而启发我自心的福德智慧资粮。这个时候你从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而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现在还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住在外境,只有这个情况,没有其它的原因。

    我告诉你:外境不能住!因为外境是你不能控制的,外境是你过去的业显现。我们菩萨是要有相没有错,但是你是假借这个相,因为你没有相你也不能修啊,借相修心,不是说:教你整个是住在这个相状啊,那你就叫心随境转,就不是在修心!所以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在这个众生的世界里面,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弄到最后是─心有千千结,那表示…你是住相。不可以这样子!你这个菩萨戒、菩萨道走不远,而且你的功德也不会大,第一个不够坚固,第二个你功德不会圆满。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7 22:32

菩萨的戒体有两种相貌


                         净界法师


    菩萨的戒体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萨戒,他当然也会犯过失嘛!但是他是怎么样呢?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

    所以一个人,如果你造了一个身口意的过失,你到晚上的时候,诶!你自己会检查出来。哦!你这个菩萨戒体很强,这个防非止恶的力量,虽作恶业,速疾能悔,那种增上惭愧。你今天讲一句话伤到别人,你自己都不知道,到晚上也不知道,你的戒体可能很羸弱了,你那个防非止恶、自我反省的力量薄弱。所以你检视菩萨戒体,就从这个因地检查。

    第二个、果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便这个菩萨由于过去的罪业,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他马上弹出来。

    所以忏公师父常讲一句话发菩提心,逍遥自在。你一个人发了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你那个重大的业力,就被破坏了,真正发心的人,你即便堕三恶道,也是很快出来。

    你看某甲跟某乙在过去生,两个同时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两个人同时变成一只蚂蚁,但是这个某甲是受了菩萨戒的,他变成蚂蚁的时候,他那个菩提心的戒体,发生了作用以后,他很快的就从蚂蚁当中,产生了增上惭愧,他那个蚂蚁的寿命不会太长的。有些人做蚂蚁是─七佛出世犹为蚁子;你看这种人,根本就没有戒体的。

    所以一个人堕落到三恶道以后,他跳不出来啊!这个人没有发心过,没有戒体,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灭恶生善的功能。

    所以这个戒体,的确是有它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戒体你要坚固,你必须要提升到胜义菩提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9 23:27

净土宗的修学者一生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我们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开始在佛堂中,忆佛、念佛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明了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


    一个是我们内在一个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的心;一个是外在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这种强大的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那么,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感应道交从两方面来说:当我们平常在感应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但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整个生命的目标,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的本愿,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就成功了!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啊?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高高的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那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千江有水,你把这个脸盆准备好了,这个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感应道交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把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转他成自。那么站在一个转他成自的角度,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力,佛陀永远居在被动的角度。

    所以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知道一个真相,佛陀无法主动的救拔我们,不可能!月亮虽然有无量的光明,但是它不能主动的照耀我们,我们必须把水准备好了,它才能够成就感应。所以我们的心灵力量,永远都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释放出一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一分的感应;你释放出是三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三分的感应;你是十分的力量,他给你十分的感应。

    所以从这当中,就知道一件事情─你念佛,问题不在你念的数目多少,而是你在忆念佛陀的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产生多大的力量,就产生多大的回应,所以如何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变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我们内心的力量,从本经来说,是有两种差别─

    一种是从真实的心所发出的力量,一种是从虚妄的心所发出的力量:

    什么叫真实的心?它的内涵叫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个人,进入真如三昧的时候,他心中是没有相状的。古人说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对立、没有相状,它也不是杂染相,但它可也不是清净相,所以说是离一切相,或者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禅宗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没有相状。它虽然没有相状,它可也是即一切法,它具足无量无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功德之法,它有那种强大的能量,所以它随时可以现出杂染相,和现出清净相,所谓的普门示现。所以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以后,他本身没有相状的,但是他随缘可以显现任何相状,这种力量是特别的强大。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不是安住在真实的力量,我们现在凡夫是什么力量?是一种虚妄的力量。

    什么叫虚妄的力量?就是我们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内心有五种相貌会出现,过去的业力有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相貌在心中同时显现出来。我们跟每一个人、跟任何的事情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色尘的相貌。这个色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福报大的─显现安乐美妙的色尘;福报差的─显现一种苦恼卑贱的色尘。接下来是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第三个是想像。那么这都没有错,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叫循业发现!我们的心,只是如实的把我们过去的善恶业力,把它显现出来,如此而已。过去造的业今生表现出来,而自作自受。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心跟色尘接触的时候、跟感觉接触的时候、跟心中想像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啊,就住在上面,这个就糟糕了!

    整个因缘一念方动,乌云遮,风云变色!我们强大的真实力量,就全部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住在我们的感觉、住在我们的想像。我再讲一次:感觉有没有错?没有错!我们打很多妄想,也没有错!阿赖耶识如实显现出来,你有这个种子,遇到外缘显现出——现行。但是问题是我们住在上面的时候,这就叫颠倒了。我们错误的开始,就是当我们的心,把我们的五阴现出来的时候,唯识所现没有错,但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很多生死的问题,就产生出来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9 23:28

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


   《阿弥陀经》的修行重点在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阿弥陀佛是存在十万佛土外,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本经的开示就是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

   《阿弥陀经》的主要修行特色,就是一心皈命阿弥陀佛的名号,既然要我们皈命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有需要为来解释你所皈依的境,它的特殊功德在哪里?

    阿弥陀佛圣号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也就是说它所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法界体。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去忆念阿弥陀佛圣号,等于忆念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是一样的,所以讲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总而言之,我们念佛当下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这里把念佛因果标出来,一念相应是念佛的因地,一念佛是念佛果地功德。

    就是说当我们在执持名号的时候,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诵、听,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叫做一念相应。虽然相应的时间这么短暂,但是在你生命当中已经产生变化,就是在你心中已经积集了一种极乐世界一念功德的力量,乃至念念相续,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里为我们正式标示出本经的无上因果。

    我们身为一位佛教徒的基本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不管你是大小乘,如果你不肯定一切法因缘生,你就不是佛教徒!

    因缘生就有所谓因跟果,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你在极乐世界的活动范围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土,活动范围多广!它的正报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庄严,所以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那你说我今天不念阿弥陀佛,我很想要成就这样的依报国土,你怎么办呢?我*布施、持戒!不可以!因为我们众生在布施持戒的时候,心中有所得。你布施的时候,可以像普贤菩萨说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持戒的时候是有对象的持戒,是有时间性的持戒,你睡觉的时候就不能持戒了!

    你在积集因地的时候有时空的限制,怎么招感没有时空限制的果地功德呢?你离开了圣号,离开了佛陀所施设的因缘,你不可能成就这个果地功德的,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0 19:17

住在我的感觉、我的想像有二种过失!


                   净界法师


    在经典上说:我们的心,住在我们的感觉、住在我的想像,有二种过失:


    第一个、你经常喜欢住在─心中的感觉跟妄想,心的力量变得很狭隘。

    我们住在某一种相状,就像我们去追求一个水泡,结果失去了广大的大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念大悲咒,我们的感应是如此的小;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同样是法力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同的心,去接触大悲咒的时候,效果是不同的呢?因为我们的心─心有千千结。我们住在很多的相上,结果我们强大的力量都失掉了。所以祖师告诉我们把心带回家─见相离相。因为,我们住在相状,使令我们心灵变成非常的狭小,所以一个人对相越执着的人,他的胸量肯定越小,他今生的成就也就越小,不管你做多少定课…因为你作功课是心力嘛!

    第二个、你经常喜欢住在─心中的感觉跟妄想,你的心变成非常脆弱。

    为什么呢?因为感觉跟妄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心不安,——弟子心不安啊!你看,我们很多念佛的人,你问他说,你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几个讲得出来。佛力是现成的啦,佛力不可思议─这一部分是佛菩萨已经准备好了,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已经整个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这个地方没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握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把它开显出来呢?因为我们的心力太薄弱了。

    我们住在一个相上,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有所住,(这种攀缘心,要假借外缘而有),你就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来干扰你;你要假设你心中的烦恼,不要来刺激你;你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不发生任何的状况;你还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善知识的现前跟你开导安慰…所以我们用生灭的攀缘心来念佛,你要达到临终正念,你必须要很多、很多条件的具足,而每一个条件你都没有把握,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完全不是操之在我。

    而我们修了《首楞严经三昧》以后,我们会告诉我们自己──临终的正念,是我自己作主的。因为你开始学着:勉强自己─去离开自己的感觉、去离开自己的妄想,把心带回家。你慢慢知道,原来你真实的力量,是可以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这件事情是做得到的!就像祖师说的,不管房子外面风吹雨打,你房子里面,是安然无恙的!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成就平时的自在、平时的正念;你也可以得到临终的自在、正念。因为很多外在的环境,是你没办法决定的,但是你可以决定─你要不要住在上面?外境要显现什么样的因缘,这个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这个业显现的时候,你要不要住在上面,这个是你决定的,可以操之在我。

    所以《楞严经》它的整个思考模式只有一个,就是把心带回家!你不要去攀缘外在的色尘,不要去攀缘你内在的感受跟你的想法,这对你没有好处,会把你的心量弄得很狭隘、会让你所修的功德不圆满,会把你内心弄得很不安定。反过来,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是常乐我净,所以回家是好的。总之,整部的《楞严经》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返妄归真─把一个虚妄、在外面攀缘的心,带回到我们真实的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08

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柔软


                    净界法师


    正念真如的修学次第:前面我们说的──整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的思想,无非就是整部《楞严经》─正念真如。那么正念真如这有两层意思:


    从因地上来说,它是观照,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在果地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开始顺从真如,不随妄转。

    在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他把这个正念真如,他用信心,这个信就是随顺,这当中有六个次第:

   (一)理即信心─【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理即信心,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什么叫理即呢?就是说,这个人在理体上是一个真如,但是你看他表现出来的作用,完全跟生死凡夫是一模一样的,是心有所住,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结,在临命终的时候很痛苦,这个就是理即信心,只有理体上称得上是信心。

    我们看它的内涵:说,这个人─他从来就不相信、也不随顺自己本具的真如本性。那么他相信谁呢?他相信他自己的感觉、他相信他自己的妄想,就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走,结果是起惑造业,当然这样子他就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得果报。如果他的感觉是比较美好的,妄想是比较美好的,到天上去;他的感觉妄想是邪恶丑陋的,到三恶道去,这样不断的在三界打滚。

    但是有一段值得我们庆幸的就是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虽然,我们过去打了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多的业,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来没有受到染污,这个本性,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稍减。比方说如水成冰,湿性不改,这个水啊…因为我们内心有所住、有所执取,就变成冰了。你看水本来是没有形状,水有什么形状呢?你用成一个圆形的杯子,它就变圆形了;你用方形的杯子来装水,它就变方形;它本身没有形状,它随时可以现任何形状。

    但是冰就不同啦,冰它有固定的形状。所以你看执着心很重的人,你一听他讲话,你就知道这一个人的种性─个性刚强。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柔软,他的心是柔软,一个人跟智慧、慈悲相应的心,是柔软的。那么柔软叫做水,刚强就是冰,但是,即便他变成了冰,但是他的湿性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恢复他的本来面目——随时。因为它的湿性,不因为它变成冰而改变。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还是有希望,虽然打很多烦恼,信心之性没有改变。

    接着看第二个名字信心。这以下就开始是修行人─二、三、四、五、六。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09

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不能够说:我做不到!


                   净界法师


   (二)、名字信心─【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那么这一个生死颠倒凡夫,他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打滚,每一次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但是突然间,他遇到了三宝起欢喜心,他拨出了他的生活当中宝贵的时间,来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他终于知道了生命中的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

   “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这个乘就是车乘,通往常乐我净的一个车乘。原来我内心当中,有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啊!就是我这一念信心,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嘛!我为什么一定要向外攀缘呢?我可以回到我的家,我的家里面,有种种的珍宝让我受用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开始“直下承当,不复疑惑。”他开始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原来我无量无边的功德,那种觉性、那种功能德用的体性,并没有丧失。他就直下承当,而且没有任何的疑惑。比方说“知冰即水”,虽然它现在还是冰,但是他知道,总有一天一定可以变成水。

    我们看这个菩萨戒,你会发觉一件事情──其实你受了菩萨戒,不是只有菩提心而已。你要知道,严格来说:菩提心它要有空正见的基础;菩萨要有智慧,不只是一股脑的热诚,不是的!你要以智慧来做基础。一个人对于你的心性─直下承当,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不能够说: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看很多人,讲要怎么样…研究佛法…,我做不到!你听他讲这一句话,就知道这个人还活在攀缘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能说:我慢慢改。你怎么能够说我做不到呢!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你用什么样的思考?──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了,你看他三十年后…你看他这个样子,还是这样子。你看有些人学佛,学了几十年啊,好久不见了,跟他一见面、跟他谈…哎哟,老样子!还是这样子。在无量无边的执着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本质没改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学佛者,真的…三年不见、甚至一年不见,整个个性完全改变过来。有些人他坐的是高铁,速度之快啊,他生命的改变之快;同样两个人烦恼很重,有些人是很快的脱离烦恼,有些人是在烦恼中一直转不出来,你的思考模式有问题。

    要是你经常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你就完了。从今以后不要讲这一句话了,从今以后你要说:我慢慢改、我慢慢修。我总有一天可以达成…

    我慢慢改表示什么?你的心量是开阔的嘛!一个人有没有承当心性,就看讲这一句话──你要讲得出来,你真正在佛菩萨面前,大声的讲出来: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凭什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凭什么?凭的就是烦恼不真实——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你今天研究《楞严经》之后,去受菩萨戒,你发的愿,会很真实,一点都不心虚的;你可以很明确的在佛菩萨面前宣布: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这叫直下承当,这个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这时候还没有修行,但是这个人已经成就大乘的菩萨种性。

    以印光大师来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法王座下添新生,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他已经生长在国王的家族,虽然是一个婴儿,什么事也没做,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国王的种性啊!是这个意思。所以受菩萨戒,这叫名字信心;当他透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直下承、开始下定决心,我从今开始,不要跟妄想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名字信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09

产生了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



                   净界法师



    (三)观行信心─“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观行”就是你的心开始去‘回光返照’,你遇到事情会怎样?…当然一个人开始明心见性、开始直下承当真如以后,遇到事情,他的内心还是在打妄想,妄想一个都没有少;但是他面对妄想的态度不同了。会怎么样呢?他观照真如的过程当中──“知其念即无念”,第一个“念”字,就是我们生灭的妄想。他观察这个妄想的本质,就是不生灭的心性。怎么观呢?前面佛陀有说过,你遇到妄想来干扰你的时候,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

    是啊!你就问它的根源,因为妄想最怕你问它这一句话。身为一个妄想,它就是一个没头没尾,它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妄想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没有一个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嘛!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这个时候妄想自然就会消灭了。

    不起无明诸颠倒惑。这个观行,过去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在作僧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要求研究部的同学,要定期的闭关。闭关之后…出来,我们会跟他面谈,考核他的结果。后来发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闭关刚出来的人,他很怕受到干扰,比没有闭关之前,更怕干扰。那我们就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结果我们发现一个答案,就是说你一闭关,你发觉你也是这样功课做得多,你内心会有一种寂静的相状出来。这个当然没错,功德相嘛!但是很多人不修理观、他不回光返照的时候啊,他住在寂静相,那糟糕了。一个人住在寂静相、滞于寂静,就很讨厌活动干扰的那种相状,这样子就变成冰块,被定型了嘛。

    当你的内心定义为寂静相,那你什么都不能动啦,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你不能广度众生啊!所以说:他的问题点不是寂静相,而是你要知道寂静相从什么地方来?是那一念心性!你要安住一念心性!我们这一念心性,经过戒定慧如理的修习,能够产生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不住寂静相,你随时可以现寂静相─你回到山中没有人干扰你,你现寂静相;你来到人世间,你现出活动相,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动、静二相了。

    所以: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什么相状都可以显现,但是你不属于任何固定的相状,这个就是“不起无明诸颠倒惑”——心中无住。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都是让你最快成就佛道的方法,这个乘叫首楞严王三昧,你从这个角度回家是又快、又圆满的。就是观其─念即无念,这个生灭念头的本质,它的本来面目,是不生灭的一个离相真如。

   (四)相似信心─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相似信心就是入圣位了。他经过前面资粮位的菩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承当真如;到观行位─开始念念之间顺从真如,远离妄想,把心中的尘埃慢慢的脱离,把这个镜子越擦越干净。到了相似位的时候,他依止他的禅定,任运消除粗染(这个“粗染”是指三界的烦恼。),清净六根,这是入了圣位。

   (五)分证信心─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分证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这时候,他的禅定加深,智慧也加深,入了整个法身的正位,从初地的净心地,乃至等觉菩萨的究竟地,经过了四十二个阶位,必须层层突破和超越─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的法身,好像月亮慢慢、慢慢越来越圆。

   (六)究竟信心─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究竟当然是佛陀,佛陀整个心性完全开展,整个无始劫,所惹的表相尘埃,全部脱离,超过菩萨地;内心微细的妄想分别,究竟穷尽,现前一念心性光明的觉性,常住现前,无始劫来,那种无量无边的尘埃,全部都脱离了。

    那么: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你能够达到第三个阶位─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的临终就有把握了;我们不是断烦恼,而是要你观其念即无念─不随妄转,这是关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10

破无明、证法身─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净界法师



    破无明、证法身─开显真如、开显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样好处呢?以下讲出两个好处:


    第一个、明相精纯,这一段是约自受用来说:菩萨把心带回家─远离妄想,已经是破除妄想了;破除妄想、开显真心的时候,精纯光明的心性,就完全的现前。在自受用呢?受用常乐我净─常住、安乐、我、(这里的我是自在)清净。

    第二个、从他受用的角度呢,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菩萨在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只有常乐我净的功德,四种功德陪伴着佛菩萨的内心。但是佛菩萨以大悲愿力,回到人世间的时候,一切变现——普门示现:他不但现出庄严的比丘、比丘尼相,有时候也现出杂染的、生死凡夫苦恼的相状。但是他不管现出什么相状,已经不再受烦恼的干扰,菩萨每做一个动作、每说一句话,都合乎涅槃清净的功德。

    所以整个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关键,就是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就以我们的阶段来说,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断烦恼。你现在断然的去断烦恼,你会伤到你的觉性,弄到最后你自己没有感觉,一个人没有感觉,你就发不起菩提心啊!

    所以《维摩诘经》警告很多修行人说:二乘人你要让他发菩提心,是比一个生死凡夫还难!生死凡夫有烦恼,但是他有感觉啊,他能够念众生苦,发菩提心,二乘人你要他发菩提心,根本不可能,一滩死水,死水不藏龙。佛菩萨是一个活水,他那个大悲心跟真如是同时运转的,这关键点在无住,你不要住在你过去的妄想当中、住在你的感觉当中。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12

返妄归真的过程,有两个次第


                  净界法师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这里讲到──我们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是一种拣择:你要知道去选择…拣别虚妄,选择安住真如,你就要做一个真、妄的拣别跟选择。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想要依止你一个凡夫的见、闻、觉、知。当然这个见闻觉知没有什么错,我们修行当然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的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那么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要能够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也就是说,你学佛的目的,不是只是追求人天的生灭果报,而是追求一种圆满的佛果菩提。那怎么办呢?你要先拣别;这个拣别就是有远离的意思,你要远离生死的根本。什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缘心─心有所住。你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圆满…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这种心性,才能够成就;所以,首先你要先依止不生灭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那么当我们把心带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虚妄灭生,这个湛就是湛然不动,依止这个湛然、不生灭的一个心性来旋转,这个关键在这个旋字。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不是大事已办啊,妄想它亦不断的干扰你,所以开始怎么呢?调伏。前面是讲安住真如,这个地方是调伏妄想。《楞严经》讲调伏,是讲旋转;这个旋转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转成真如,使令这个生灭虚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才能够成就本来光明、本来觉悟的不生灭心;然后依此来当作我们因地的发心,才能够圆成不生灭的果地功德!

    古德在解释这段文的时候,提出两个字的重点:第一个“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第二个旋─你要能够旋转妄想,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如,依止不生灭心来转妄想。要知道:我们的修学过程当中,你的因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说清楚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烦恼,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

    (一)你用对立的方式:烦恼现前,用很强烈的方式,把它断灭,那你这样子的话,就是声闻人的对治方法,偏空的思想。

    (二)大乘的思想: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颠倒而变成妄想,妄想不是让你去断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所以《楞严经》它的意思就是,你要进入你内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实的真如,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妄想沟通。

    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个转识成智,这个是转,而不是断。大乘佛法的妄想、烦恼是用沟通的方式来转变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转变成水,其不变的湿性不失。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面对烦恼的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会影响你未来的种性。古德说:声闻人在断烦恼的时候─错损菩提。他用很激烈的方式来消灭烦恼,结果他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为烦恼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错损菩提嘛!所以你看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想受灭无为,在这个定里,没有领纳或想像的作用及心相─没有感觉、没有想法,那这个人,不就是跟一个无情的众生一样吗?但是我们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无量的大悲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种种的示现,因为佛陀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伤害到他明了的觉性。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造成后遗症。我们有病,我们应该吃药,但这个药把病治好以后,不能伤到你身体的元气,所以你的善巧就变得很重要。学佛一定要断烦恼,问题是你用什么方式?我希望我们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远一点,你不只是断烦恼,你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保存它的觉性。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讲最圆满、速度快、又没有后遗症的方法:

    首先,你先把心带回家!。我们讲过…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那么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嘛!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叫做什么?佛法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是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2 12:12

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净界法师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而这个愿望会对你产生引导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一生当中不要老是知道修资粮,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注意你一生当中所发的愿,你是很危险的!

    因为资粮本身没有方向性的,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强大的资粮,可是你可知道这些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无所求,也不发愿,虽然你嘴巴说不发愿,其实你心中还是有愿望的,没有人心中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在涅槃以外。

    所以我们应当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愿离娑婆,欣求极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6 21:53

你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


                   净界法师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我们所有的爱取烦恼在哪里活动呢?就在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这六根门头当中,不断的产生爱取,耳朵听到一个音声就产生爱取,眼根看到一个色尘,心就开始动,就在这六根当中,开始产生爱取。

    所以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是常乐我净,为什么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因为六根当中有贼,有这个贼在那边活动,就把珍宝给偷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的众生世界(这个众生指的是正报的六根;世界指的是依报的六尘。)那么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我们就有所住。然后,最后的结果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使令我们六根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六尘的范围。

    比方说,我们眼根就离不开色尘,耳根的活动也离不开声尘,乃至于意根的活动离不开法尘。我们不像佛菩萨能够六根互用,因为我们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

    这段文,蕅益大师说──我们六根果然是有贼!蕅益大师把贼分成两种:一个内贼、一个外贼。说是─六尘这种五欲的尘境,叫做外贼,但是外贼它不能进入到六根、不可以,一定要有内贼,内贼它把门打开,让外贼进来,色不迷人,人自迷。

    所以你要不是内贼通外贼的话,你的珍宝不会失掉,关键在内贼。

    我们今天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

    所以:修行完全是自我反省、自我调伏的问题,外境只是一个历缘对境的所缘境。

    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心中的爱取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阴、感受、想像、行阴、识阴)。当然一般人,年轻人当然喜欢色阴,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质享受;年纪大的人,因为六根比较暗钝,就会注意自己的感受,他住在感受当中;比较有一点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创造者,他对于感受不会太在乎,他会注意自己的想法。你看那艺术创造者,他穿的很随便、吃也很随便,但是他心中有想法,他的心爱取─住在想法当中。

    所以这世间上有三种人,这三种是各有所偏重,有些人偏重在色阴,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尘;有些人他的生命当中,他很在乎他的感受,有些人很重视他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阴、受阴、想阴,总而言之,你的爱取都在你的六根活动,没有一个人离开六根。

    佛陀说:使令我们生死流转的是六根,但是使令我们涅槃安乐的,也是六根。

    后文佛陀会说到──其实六根是两个门,前门跟后门,你打开了前门─向外攀缘,你就把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贼,都带进来,你就完了!你打开后门─回光返照,就通往常乐我净之门。

    意思就是说,这个六根是一个关键的一个指标,你要打开前面,那这个六贼都全部进来,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那么你要能够打开后门,那么就通往常乐我净,那就是涅槃安乐。关键是你想要打开哪一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

    中国禅宗的禅堂,大众在打禅七的时候,它虽然是不念佛,他念念观照的是─观其念即无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在禅堂,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在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一飘啊,维那师过来,啪!打下去!

   ‘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

    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嘛,就是要你都摄六根嘛!

    这里,没有明白说到底怎样都摄六根?不过我们从后面的经文判断──蕅益大师说,其实六根当中,从放逸的角度来看,六根都很厉害;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有三根值得注意:

    第一、眼根─特别是密宗,很重视眼根圆通,你看密宗它的唐卡、坛城,所以密宗道场特别庄严;他的眼根看这个坛城的时候,它能够帮他回光返照,它是表法的。

    第二、念佛法门重视─耳根,听声音,本经也重视耳根。

    第三、但是如果你是天台宗,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重视─意根,在一念心性当中起观。

    所以六根当中,从回光返照的角度,这三根特别重要。当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厉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6 21:54

我真的亲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净界法师


    前面讲到烦恼的相貌是爱取,以下说明这烦恼爱取,是在哪里活动呢?你的下手功夫在哪里呢?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说:阿难!你观世间上解结之人,一个善于打开绳结的人啊,他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你才能够解开啊!佛陀说:你一个绳子打结,你不能往两边拉扯,越拉越紧…

    你看有些人对治烦恼,越对治烦恼越重啊!他没有方法。我讲实在话:我真的亲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烦恼越重!为什么?他烦恼用压抑的,你会起烦恼,我就用佛号压你,压到最后两败俱伤,你怎么是烦恼的对手呢?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才几年的修学佛法,那你完全靠事修,那你当然没办法。

    所以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源在哪里,你才能够把烦恼解开来。

    这以下举出相反的比喻,说:不闻虚空被汝隳裂,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虚空被谁破坏故,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它从来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灭,就没有所谓结、解的缘故。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你要把烦恼的结解开;那你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

你应当要详细的观察烦恼的根本


                   净界法师




    在审详烦恼的根本过程当中,有一个总说:

    第二义─我们决定要发起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要下化众生,从今以后我们不要再做凡夫;对于菩萨广大功德六波罗蜜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广大波罗蜜的功德,生起勇猛精进之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心中决定开始要放弃这种有为的生灭诸相,包括外在的尘相、内心的感受,还有妄想。这些有为的生灭之相,我们不再安住在这样的相状了,开始安住真如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你应当要详细的观察烦恼的根本。什么叫烦恼的根本呢?这个烦恼在本经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发业的烦恼,一个是润生的烦恼。

   (一)发业烦恼: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就是我执跟法执,也就是心中有所得、有所住,这方面的烦恼。这个是比较微细、比较难断的,它会发动我们身口的造作。

   (二)润生烦恼:就是我们心中爱取的那种烦恼,我们对于果报的爱取。

    发业烦恼是造作业力,就像一个种子一样,但是你只有发业烦恼,没有润生烦恼,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的。比方说,你只有种子,你看我们田里很多种子,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得果报,这就是:为什么临终的那一念是很重要,因为你临终对什么爱取,爱取之水,就会滋润你过去很多的种子。

    我们看过很多公案:平生做了很多善业,他在阿赖耶识的田地当中,洒下很多善种子,临终的时候起恶念,糟糕了!他去刺激他过去生的恶业,使令他先到三恶道得果报。反过来,在经典上也提出:一个婆罗门一生造恶业,临终的时候起善念,虽然他今生洒下很多恶业的种子,但是他过去生有善业的种子,他临终起了一个很坚定的善念,结果先滋润他善业的种子得果报。所以在这里: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面对爱取;润生烦恼对于净土宗的行者,是特别的重要。

    发业烦恼我们断不了的,但是润生烦恼这一部分,如果我们努力,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爱取──后文会讲到:以不取来对治爱取。这个无始劫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这当中是谁去造作?又谁来承受果报呢?

    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的意思就是:我们是六根去造作,是谁做呢?当然六根嘛。眼耳鼻舌身意,见闻嗅尝觉知去造作,那么又是谁去得果报呢?还是六根得果报。我们根据见闻嗅尝觉知,去攀缘染污的境界,或者清净的境界,去造善恶业,最后还是你的见闻嗅尝觉知,来承受你的苦受、乐受。

    所以说佛陀做一个总结说:“阿难!汝要修学无上菩提,假设你不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它有什么相貌?(它有发业、润生,两种相貌。)你也不知道整个根尘当中,它是在哪里活动?(在六根活动!)那你连烦恼在活动的处所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够调伏烦恼、怎么成就如来的果位呢?

    这里,其实佛陀已经锁定了两个重点:第一个、当我们安住真如以后,你接下来要做什么事?第二个、当我们已经把心带回家,安住现前一念心性,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怎么办呢?

    佛陀把烦恼分两类:第一个、微细的我、法二执─发业,这一部分你先不要碰它。第二个、润生,这个是粗重的,先对治爱取。爱取烦恼─几乎所有的宗派,第一个对治就是爱取。

    不过圣道门跟净土门对治爱取,态度是有所不同的。理论上都是不取,就是我们上一堂课说的:面对我们的爱取,就用沉淀的方式,让它整个污泥全部沉淀下来。圣道门─对于爱取,是完全的沉淀,包括对三界染污的果报的爱取,包括对佛菩萨功德的爱取,全部要消灭。净土宗─我们后面会讲到,耳根圆通跟念佛圆通的最大差别,就是它在对治爱取是不一样的:耳根圆通─对爱取是全盘的消灭。念佛圆通─是有所消灭、有所保留;它消灭的是,对三界的爱取,但是它保留对净土的爱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净土宗的往生,来自于强大的愿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而那种愿力、那种动力来自哪里呢?就是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好乐。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到了念佛圆通章再详细的说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9 20:49

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


                   净界法师


    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


    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安住─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怎么安住呢?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

    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

    是观察什么呢?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

    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们就要问啊──

    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

    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

    什么叫如幻呢?

    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9 20:49

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


                    净界法师



    前面的所观境是有为的生死之法,这以下观察是无为的、阿罗汉的涅槃的寂静之法。无为的涅槃,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实,如虚空之华。

    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远离有为,远离无为。因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为的相状,它也不是无为的相状。

    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菩萨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观的时候─不生、不灭是一句话哦,不是两句话;它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净,它不是增、也不是减──它离一切相。在离一切相当中,这个真妄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我们说:生灭的因缘、果报是虚妄的,讲虚妄的目的,是为了开显真实的功德,其实所谓的真实的相状、虚妄的相状,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你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虚妄的。我们为什么有生死果报呢?因为有惑、业、苦的因缘,烦恼跟罪业的因缘显现生死的假象。为什么有涅槃呢?因为戒、定、慧的因缘显现涅槃。所以所谓的生死跟涅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来不是生死,它本来也不是涅槃。所以:

    二、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所以: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是离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虚妄;非非真就是真实。它不是一个生灭的虚妄相,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涅槃相,而且它是没有能见、所见。这里的空观所观照的是─心性的一个本体,就是离一切相。

   《庄子》一书里面讲到说:我们一个人的胸量很重要─

    一个人的知见影响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

    他举一个譬喻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来的时候看到人世间,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这么一个胸量,它的所缘境就是这样。这个人类好一点,活到七、八十岁,他的胸量就是这几十年的见闻觉知的胸量,七八十岁。他说,有一种灵龟啊,就是五百年为一个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几千年,它的胸量是几千年…

    一个累积的一个胸量。那我们要问:菩萨的胸量是什么?他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有为、远离无为,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是超越时空的。菩萨那一念心是离一切相,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别的广大,只要有相状的东西都不会太大。

    所以这个空观,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体─先扩大胸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29 20:49

你的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什么?


                  净界法师


    发明─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六根门头就启发了心性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当你入假观的时候,就有凡夫的路、跟圣人的路,入空观是离一切相的,那么假观当然就有因缘果报的差别。


    在这禅宗有一个道场,这个方丈和尚年纪大了,想要退位选一个新方丈。禅宗当然他们是以心印心,方丈不能随便选的,不是你戒腊高,就可以当方丈啊,要有本事啊,要开佛知见啊。因为禅宗的整个修学,是靠方丈和尚领导的,以方丈和尚觉悟的心来领导、来影响大众觉悟的心。所以要选方丈怎么办呢?考试!那问题来了…禅宗它不立文字,它也不讲名相的,那怎么考试呢?方丈和尚把所有的住众,集合在大殿,中间放一个脸盆。出了一个题目,问: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你不能说它脸盆,道一句!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杯子;有人说它是一个很大的碗;很多人就讲话了…方丈和尚都不回答!后来有一个高明的大座一出来,一脚把这个脸盆踢翻了!踢翻了以后再把它拿回来放着,向方丈和尚顶礼。这一脚踢下去啊──新的方丈和尚!这表示什么呢?当然善知识在测试,藉境显心嘛,因为你的心在想什么,没人知道。我放一个东西,看哪一个人是喜欢攀缘外面的,你说它是什么、什么…你就是在向外,你已经有所住了嘛!那么这个人把脸盆踢掉,它是回光返照,他是先破相,破相之后,又把它拿回来放着,又不离开这个相状。

    第一个空观…即空、即假、即中。高明啊!当然你不能随便踢啊,你要开悟才能、你要有真实的功夫,对不对!所以禅宗它往往从你身口意的表现,去看到你内心深处─你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往往是这种方式。所以迷晦即无明─向外攀缘,你在整个修学当中,你只要向外攀缘,那什么话都不要讲,那你就是生死凡夫了,就算你造善业,也是一个造善业的生死凡夫,如此而已。你想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要强迫自己往里面走─安住;不要往外面─攀缘。

    我们从事实的经验、看到别人的经验,临命终不是好过,你肯定会是诸根败坏、眷属的哭泣、在医院里面插满了管子…你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说:我到临命终再来无住,不可能!因为你这一条路没有走习惯,你现在就要走习惯。

    你看:一堆草,你走久了它就形成一条路;你看:我们早上起床,我们闭着眼睛,我们就能够走到盥洗室去,熟嘛,很熟了嘛!回光返照这一条路,你要走得熟悉,临命终你就容易走,是这样子的!要往里面走,不要往外面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30 16:01

从耳根回家,这一条路比较好走!

净界法师


本经是赞叹耳根─耳根圆通。耳根在我们六根当中,印光大师讲到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耳根容易摄心。

    我们一个人,最容易去打动我们心的是什么?对啦!音声,没有错。你看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我们不一定马上起念头,但是一个音声一来,我们心就开始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佛教发展出这么丰富的梵呗文化。很多人是唱炉香赞启发善根的,是不是?你看他没什么善根,唱唱炉香赞,他就哭泣了,过去的善根,被启发出来;唱唱宝鼎赞,心就静下来了,都不要讲道理,就是这个音乐就好了,音声佛事,因为耳根它容易摄心,所以音声最容易打动我们。而耳根一摄,六根都摄了,所以你看我们念佛也是听声音嘛!耳根容易摄心。

    第二、耳根最能够养神。

    你用耳根─你白天用、你晚上用,你不会累、你不会疲惫。你用眼根你试试,你一个小时,你眼睛就受不了了,不能持久。不能持久,怎么修行?没办法功夫相续。所以:耳根─它容易摄心,又特别的坚固耐用、养神。

    理论上,每一个根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但是从耳根回家,这一条路比较好走,有这层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30 16:03

净土宗正念的重要性


                  净界法师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


    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地堕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能够长时伏惑,心念清明!

  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那表示说:


    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

    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阿赖耶识种子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 22:02

正 释 四 念 处

                     净界法师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和“受念处”,主要是对治我们的爱取烦恼,我们对于身和受会有爱取的情况。“心”和“法”是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对于能缘的心跟所缘的法,会有一种我见的分别,我见的颠倒生起。先看“身念处”──观身不净。这观身不净在《智度论》讲到二种观法:
                       

                         观身不净
                                     省庵大师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
                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
                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
                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
                内藏唯臭秽,外饰但衣巾。
                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
                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
                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
                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
                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
                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第一,观自身不净。

  观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观别人,要观自己的色身。观身不净当中,分成内相与外相。龙树菩萨讲一个偈颂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我们刚开始观自身不净,先观察内相,就是把我们这一层皮剥开;剥开以后,看到我们色身内在的情况,就是一个骷髅、一个白骨,然后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肾、脓血、屎尿等等,大约有37种不净物,把这个白骨给包起来,最后再用一张皮包起来。所以当我们剥开内层来观察的时候,“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换句话说,我们在色身当中,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这种不净物,不是经常在里面保存着,“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经常利用九孔,二个眼睛、二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从九孔当中,流出不净的东西。这是观察你自身的不净。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色身当中,觉悟到我们色身是不净的。其次,观他身不净,就是观别人的色身,实际上是观死尸的腐烂过程。看到别人死掉以后,尸体变成青黑,然后膨胀,啵!破掉。破掉以后,流出脓血,长出虫来咬这个尸体的肉。咬完以后,变成一堆白骨,最后白骨被风一吹就坏散了,连这个人的样子都没有了。这个九想观是观他身不净。龙树菩萨说:这个当中,也可以对调,我们也可以通过观自身的不净来观察他身,观内相、外相不净来观察别人;也可以拿别人的九种观来观自己。不过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是观你自身的内相、外相,观他身的九想。但是你观熟了以后,你可以对调,来破除我们对自他色身的爱着,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爱着一个不净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会爱着这个色身,是来自于我们的颠倒、我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对这个境界的错误理解。这个是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省庵大师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
                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
                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
                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
                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
                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
                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
                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
                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
                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
                若悟真空理,忧心何处萌?

  第二,观受是苦。

  前面的色身,是一个所受用的果报体。这果报体是谁在受用呢?能受用的是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我们果报体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受。这个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这个苦受是苦,当我们遇到违背我们心情,果报体会生起苦受,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这生起乐受是苦,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这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偈颂,来解释为什么乐受是苦呢?龙树菩萨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说我们对于我们所欢喜的五欲境界,产生了乐受,这个乐受为什么是苦呢?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痛苦,因为你希望财色名现前,别人也希望财色名,这当中就必须要竞争。人跟人之间的竞争,所以要花很多的精神体力,在这当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这个就是苦。好不容易花了几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应该快乐吧!不对,得到这个五欲的境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会感觉到:你要保存这些五欲快乐的相续,你还不能放松。因为“得时多怖畏”,因为只要你一不注意,别人就会破坏你,因为别人要抢你的五欲。所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当中,你只要不进步,你马上就被破坏,所以你会有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你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第三个“失时怀忧恼”,虽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实上世间上的事情,有生就有灭,迟早要破坏。这破坏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因为对五欲的执取太重了,内心会有很大的忧恼。所以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这个乐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为你为了追求乐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说你要承受很多苦,而得到一个微小的乐受,所以安立为苦。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出生美味,终得大患。虽然这个美食也的确是甜美,但是因为这当中太多毒药了,你为了吃这个美食,你要同时吃那么多的毒药,所以这个也是苦。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乐受的苦,是因为你追求这个短暂微小的乐受,但事实上你冷静下来,你背后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过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时候你要担心它失掉,失掉以后你心不甘、情不愿,这整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来相对那个微小的乐受来说,苦多乐少,所以安立为苦。所以乐受是苦是从这个角度安立的。这样子我们就来破除我们对于受的一种乐颠倒。我们凡夫的心情,欢喜放纵内心去攀缘六尘的境界,我们就是期待乐受出现,期待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乐受出现。说我们喜欢吃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不是真正的想吃这个东西,我们是欢喜我这个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那个乐受能出现。因为你如果真的想吃这个东西,你要吃多的时候,你吃厌了,没有乐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是期待乐受出现。但是当我们知道乐受是苦的时候,它就能够熄灭你向外攀缘的心,就会让你专心的修学圣道,是这个意思。这两个是在对治爱取的烦恼。
                       
                          观心无常
                                      省庵大师

                 妄心无着处,体相竟何如?
                 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
                 一家门户别,六个兄弟多。
                 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
                 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
                 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
                 炎凉易翻覆,好恶每偏颇。
                 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
                 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罗网。
                 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是一个能;相对应的“法”是一个所;前面的“身”是一个所,所受用;这个“受”是能受用。这个“心”是能分别,这个“法”是所分别,也是一层能所。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这一念明了心,有一个“常、一”的颠倒。我们总觉得在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没有差别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我见的颠倒,就使令我们为了爱着这个我,即我爱、我见、我慢、我执,爱着这个我,我们就会创造很多生死的业力。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今生这一念明了心,你随顺了三宝,是归依三宝的心;但是你下辈子得到大福报,到天上去了,充满骄慢,做转轮圣王,七宝千子,你可能没有遇到佛法了。没有遇到佛法,这怎么办呢?心随境转。你当时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礼拜、赞叹的境界,那只好是放纵你的五欲、烦恼,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别人敢触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报享完了以后,又变成一只蚂蚁。我是一只卑贱的小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东西,从这个山洞搬到另外一个山洞,遇到大雨来的时候,就把我给冲死了,死掉以后又做一只蚂蚁。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骄慢、如此的充满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蚂蚁的时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么能够说“心是一样”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里去了?没有一个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转变,就是过去心不可得。你过去那个转轮圣王的心,跑到哪里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是随业力,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心识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由业力的熏习而来。善业的熏习,你的心就充满了功德;恶业的熏习,你这一念心就充满了罪业、充满了不安、充满了苦恼。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明了的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而来的。所以说观心无常,来破除我们对于心的一个“常、一”颠倒。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我们这一念心也可能趋向于圣道、也可能会趋向于三恶道,它是随时在变化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这叫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省庵大师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
                 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
                 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
                 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
                 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
                 自在方无主,迁流岂是常?
                 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
                 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
                 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观法无我”,这个“法”,龙树菩萨认为,在宇宙万法当中,除了“心”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属于“法”所收摄,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无我”这个“我”,就是主宰义。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境界,会打很多妄想:我现在要干什么、明年我要干什么、十年以后我要干什么。但事实上,这个“法”的境界,它不是随顺你内心的妄想,所以佛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这里,佛陀告诉我们说:这个“法”字“如梦幻泡影”。说你在做梦的时候,这个梦的情节变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业力所显现。过去有一个修仙道的叫汉钟离,汉钟离他学了很多仙道的技术,他年纪大了,希望能够把这个法传下去。找了很久,终于在一家旅馆当中,找到了吕洞宾。吕洞宾十年的寒窗苦读,这一天要去考试,在旅馆里面跟汉钟离接触。汉钟离一看:哎呀!这个是我的弟子。汉钟离就走过去跟他说: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去考功名。考功名干什么?做官啊,享受荣华富贵啊。汉钟离说:你不要做官了,你来跟我学仙道。吕洞宾说:不行,我这十年寒窗苦读,为了就是这么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汉钟离没办法,好吧,那谈到晚上睡个觉吧。汉钟离就从他的背袋拿出一个枕头:你睡我的枕头好了。睡在这个枕头,睡着了,睡着以后就开始做梦。在梦境当中,他去考试,哎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考上了状元,大家又敲锣、又打鼓的报这个信。皇上请去,他长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儿嫁给他,做驸马爷。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乐,就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荣华富贵不会持久的,没有多久他的儿子得到一种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太太悲伤过度,心情不好,后来也死掉了。吕洞宾悲伤妻子跟儿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给哭瞎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没有眼睛的时候,你想想看,再好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有什么意思呢?他眼睛打开就是一片的黑暗。这个时候真是后悔,当初要是听汉钟离的话去修行,现在多好!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一感伤就醒过来:哦!黄粱一梦。(哈哈)这时候就想:哎呀!人世间啊,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荣华富贵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乐的果报,这当中一定要吃下毒药。换句话说,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时接受黑暗。这个时候吕洞宾就两个都不要:好,我跟你学仙道去吧。所以“观法无我”,就是要明白一切法,没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绝对不一样的。就是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够主宰的。是谁能够主宰呢?就是业力的因缘在主宰。这当中牵涉到你个人的业力,也牵涉到众生的共业,这当中曲折变化是很多的。所以说,我们观法无我,能破除我们对法的颠倒,一种“我”的颠倒。我们总认为这个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现在要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主宰性的。

  这个“观心”跟“观法”是破除我见的颠倒,“观身”、“观受”是破除爱取的烦恼。这样子是对治我们对身心爱见的烦恼,四念处。这个四念处观,不管是在圣道门、不管是在净土门,都很重要。因为你站在圣道的角度,一个菩萨要在三界流转,你大悲心广度众生,你也是要修四念处来调伏你的爱见,你才“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对这个果报体不能有爱见的颠倒,你才不会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龙树菩萨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菩萨如果不修四念处,这个长时间的流转生死,能受得了吗?受不了,就要修四念处的光明来保护自己。站在净土的角度,我们要厌离娑婆,就一定要对我们身心的爱取要调伏,所以这个四念处对净土法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们的四种颠倒,使令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到我们身心世界的真实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3 15:09

我们内心的世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


                   净界法师


    蕅益大师他开示我们说:我们一个修行者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真实的大开圆解,或者说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对我们内心世界是茫然无知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没有资格谈到修证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只有资格做一些慈善事业,因为我们的心中处在颠倒想,一个颠倒、妄想的心,是没办法创造一种真实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呢?

    祖师常说:念佛是谁?拜佛是谁?所有的佛号,都是你那一念心去推动的,所以心是业主,你那个明了的心是造业的根本,你那个造业的根本是颠倒的,一切法是颠倒的!所以在整个修行当中,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非常的重要!

    本经把我们内心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真妄和合。

    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这种情况就好像说一杯水很干净,但是我们丢进了泥土,再把它搅拌一下,这时候,清水跟污泥就混在一起了,这一杯水当中有清净的水,也有染污的泥沙,这两个就在一起,很难分开了。我们凡夫的心亦复如是: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真实的一面,也有颠倒虚妄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佛,我们用佛法经典的道理,来检查自己,我们发觉─有时候我们像佛陀一样,充满了慈悲;有时候像魔鬼一样,充满了烦恼,就是这样。怎么办呢?现在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了解我们自己。

    本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花了很多时间─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简单的讲,我们去判定真跟妄,有两个方向,第一个从它的相状: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的,它去了别一切法的时候,它清楚分明,但是它心中没有相状,它是不取一相,它没有住在一个固定的相状。妄想─就不一样了,妄想它是一种感受,它先有感受,那么感受当中,有很多的想像。

    比方说:喜欢喝茶的人,他就把这个茶,产生很多美好的想像;喜欢喝咖啡的人,他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他就把咖啡做很多、很多的变化,很多的想像,然后心就住在这个想像当中。
所以:只要是妄想在活动,它肯定是带有相状的,而且也一定是住在这个相状。所以为什么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稳?因为相状是变化的。只要是相状,它就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住在一个生灭变化的东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稳。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是安稳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稳,我们住在一个我们心中假想的影像当中,然后让自己不安稳,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5 15:46

不取法门,它的殊胜在哪里呢?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个不取法门,它的殊胜在哪里呢?它的功德相,我们看佛陀的说明:【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个不取心中的妄想,佛陀用两个譬喻来作说明:

第一个、它是妙莲华─佛法常用莲华来比喻菩萨的智慧。莲华的特色─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指:菩萨在三界的杂染因缘当中,他不为染污的因缘所染污,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我们一个菩萨,我们面对阿赖耶识不断的释放很多的感受、妄想,但是我们又不会受它所伤害,这个就是妙莲华,不是说没有妄想,而是有妄想,但是它伤害不到你,这个就是妙莲华。

第二个、金刚王宝觉─那么这种觉悟的力量,就像金刚王一样的坚固,它能够破一切烦恼。你用《楞严经》的方法,没有一个烦恼是不能破的,不可能!不管你的烦恼多重,其实《楞严经》不怕你烦恼重,但是你方法要懂,就是─脱离妄想、对治妄想这两个思想。当然这里,它强调的是脱离妄想——不取。你从不取当中,所有的烦恼变成没有根,那你就很好对治了。达妄本空嘛!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什么叫如幻三摩提呢?三摩提当然是三昧,就是:当你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你观察你无始劫所累积贪嗔痴的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就用如梦如幻的佛号,或者说用如梦如幻的咒语,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用如梦如幻的法门,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它的思想叫如幻三摩提。这个好处呢─弹指超无学,你只要一个短暂的时间,就超越了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他还是有所住,凡夫住在有为,二乘住在无为偏空真理。一个人有所住,他的胸量就狭小了,他就很难生起广大的波罗蜜。所以说:菩萨他能够随时的从空出假,就是因为他修如幻三摩提,他从假相里面出来,随时又能够回到假相当中;擅用这个假相来积功累德,而不为假相所伤害。所以他的这种方式的功德啊,很快能够超越二乘的无学─偏空涅槃。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是一个阿毗达摩(阿毗达摩就是无比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诸佛在整个趋向大般涅槃当中的一个必经之门,叫一路涅槃门。换句话说:我们要进入大般涅槃,只有一个门,你这个门不走,你就没路可以走,就是不取,就是我们说的脱离妄想,只要你跟妄想在一起,你就不可能成佛。

你看后文的五十阴魔,《楞严经》认为阿罗汉也是活在妄想,因为他住在偏空,也是打妄想、也是没有回到真实的心性,心性是无住的。所以说,你今天不修这个不取的脱离妄想的法门,那么你就很难成佛,因为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脱离妄想,这个是我们要趋向佛道必修的课程、必经之道。我们把这个思想看附表,作一个总结:

附表六讲到─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这个性,指的是真如佛性,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一种离相的真如。这个称性什么意思呢?称性就是随顺的意思。我们随顺于无相的真如,而生起修德,因地上叫做随顺真如,在果地上叫做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还是在开显真如佛性。

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思想,它的根本的依止处就是真如,因地叫做随顺真如,果地叫做开显真如。所以: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修学──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安住真如、随顺真如,果地还是在开显真如的功德!你干嘛修布施呢?你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来开显你内心当中本具布施的功德,你是借假修真,假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你持戒的功德─法法销归你内心的一念心性。当然我们的重点在因地,菩萨重视因地的,因为你有因,一定有果。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6 23:25

当我们造作恶业--它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净界法师



    二、调伏力

    其次,就是它的枝末了——调伏力。

    前面讲到无念---念而无念。或者我们按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叫做从假入空---从一切的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清净的空性。那么这个调伏力,就是无念而念,从空出假又产生一个念头,当然这个念头是善念。前面叫做正念;从正念当中,依止我们假观的智慧,又产生一个善念,这叫调伏力。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止,第二是增长;能止方便与善根增长;一个灭恶,一个生善。

    能止方便——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我们在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中,有很多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但是,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怎么办呢?惭愧悔过。菩萨戒中常说的---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心。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思惟业果决定。就是说,在我们当来的生命当中,是由业力决定的,我们要深信当我们造作了善业---它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恶业--它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所以我们对于未来,是一种怖畏当来的三途果报——怖畏。菩萨对三途果报,深感怖畏。我们说不住,不是叫你否定,而是说你要用超然的角度,来观察因缘。所以菩萨在观察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在面对恶法的时候,你要思惟这个恶法,肯定会带我们到三恶道去,菩萨对这恶法产生怖畏。为什么怖畏恶法呢?因为怖畏它的结果,菩萨看到因,他是随时看到果报的。那么因为怖畏当来的果报,而产生增上惭愧;以惭愧心的缘故,来止息一切身口意的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失故。法性本来就没有过失,所以我断恶的整个行为也是顺从真如。这是第二个思考,从一种顺从真如的角度,从无住的角度来生惭愧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7 17:51

我们应该要怎么修善会比较圆满呢?


净界法师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谓勤修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前面是止恶,这里讲修善,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我们应该要怎么修善会比较圆满呢?要广修供养。什么叫广修供养呢?这地方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

    第一、身业的礼拜,菩萨每天一定要礼拜诸佛,你受了菩萨戒你就知道,你一天不拜佛,就犯菩萨轻垢罪。

    第二、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

    第三个、内心的随喜。

    这随喜是很重要。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的心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所修的法门,只是无量善法当中的其中一小块,所以当我们随喜别人的善法时,对于我们来生是一个很好的布局。

    比如说:有些人他参加佛七,他报名了,假也请好了,他打佛七的时候生病了;他要来听经,他时间到的时候障碍重重,这个就是过去生跟这个法没有结善缘,忌妒、毁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总有一天我们是一定要成佛的,总有一天!也就是说,总有一天我们要具足一切的佛法的功德,所有的法门,你都要去修的,没有一个法门你可以不修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来生做障碍,你迟早要学习它的。所以一个菩萨他的眼光看得比较远,我今生的生命有限,我先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但是对于很多的法门、一切的功德皆随喜。先结善缘,先把未来的路铺好,所以要随喜赞叹别人一切的善法。菩萨透过身口意三业的供养,这个是修福德资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8 21:21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三宝有关系呢?

净界法师


第二段劝请诸佛---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来转法 lun,这个是修智慧的善根。


菩萨因为这样,以一种爱敬三宝之心,他有一种真诚的心,使令大乘的善根,辗转的增长,乃至能够志求无上之道。


菩萨在整个前进的动力当中,除了随顺真如、无住以外,他前进的动力,还得不断的培养福德、智慧两种的善念,来推动自己进步,这个是因地。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

    菩萨不断的在三宝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这样,一方面消菩萨的业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转,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法性本来就是没有愚痴。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看那些比较高级的经典,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这种入圆教的思想,你会发觉:圆教思想的所缘境,跟一般方等时的所缘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经》那方等时,所面对是无量苦恼的众生起大悲,但是你看《法华》、《华严》,只要入圆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观境肯定是三宝。《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前面九个除了恒顺众生以外,全部所缘境都是三宝的境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为什么我们要礼拜诸佛?要称赞如来?要广修供养?因为你必须跟三宝结缘,你未来生当中,你才能够跟三宝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宝的救拔。其实布施的因缘,慈善的因缘很多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三宝有关系呢?你看外道…有些人问我说:诶,外道也修慈善事业,佛教也修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外道修的…譬如ji 督教、一贯道修慈善事业,他这个善业到天上去,受完以后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善业的所缘境…我们所缘善业是三宝,所以我们到天上去受完以后来到人世间,我们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识僧宝的住世,我们就有因缘再听闻佛法,再去增长我们的善根。凡位的菩萨你生长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够增上嘛!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没有一种增上缘来刺激。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整个广修供养的所观境以三宝为主。为什么呢?因为使令我们大乘的善根不退转,你能够遇到三宝的救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那么前面的安住力是强调一种无念的正念,这里是强调一种断恶修善的善念,从正念而引生善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9 13:55

为 什 么 要 发 愿 呢 ?


                     净界法师


    第三个坚持力---


    菩萨在整个自利利他当中,他的整个动力,那份坚持力,就是一种大愿平等:

    三、坚持力

    大愿平等方便——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这个坚持,前面讲断恶修善,这地方是偏重在度众生。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应该怎么做呢?你要发愿──

    一、尽于未来,时间无尽。因为菩萨不能说,我这十年度众生以后,就不度众生了,不可以!你可以适当的休息,但是你的愿力不能这样发,你的愿力一定是尽未来际,不能有一个中断的时间,不可以!你这样子局限,你就跟真如法性不相应了。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是什么相状呢?时间是无尽的,所以你也要发时间无尽的愿力。

    二、空间无尽,你要化度一切众生,不管这个众生跟你有缘、没缘、善缘、恶缘,你都要去度化他,使令他到达无余涅槃,不再招感三界生死的果报。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它没有断绝的!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相的对立的彼此,这样子菩萨才够究竟大般涅槃愿力。

    菩萨为什么要发愿呢?有三种理由:

    第一个、引生修学动力---我们看二乘人证得空性以后,他就不动了;二乘人是这样─他从假入空,这部份完成之后,他就很难从空出假。从空出假这不容易啊,很不容易!唯一的力量就靠愿力。

    你看:有一个禅师到一个很偏僻的山上去闭关,闭了几年以后,他就走下山来,去找他的同参道友。同参道友问说:诶,你闭关,这几年你到顶了没有?到了山顶了没有?山顶当然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你悟到真如本性没有?他说:我到顶了。他说:你到顶了,你看到什么?他说:里面什么人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禅师就问这闭关的法师:那这么好的环境,没有人干扰你,本来无一物,你要住下来才对啊!这个闭关的禅师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西方有人不肯啊!禅师讲西方,不是一个方向,它是一个表法;你一个人自私自利叫东方,西方就是大悲愿。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我的愿力不肯啊,它就会推动菩萨从空出假以利他。

    我们从有相到无相,是因为苦恼的力量来推动我们,那是一种动力,因为我们要离苦得乐。因为有相的力量、有相的因缘是躁动的、是生死、是痛苦,所以没有人逼迫我们,很自然的想要到空性去。但问题是:你从假入空以后,这个空性是寂静安乐的,菩萨怎会舍离寂静安乐又来到杂染的因缘呢?就是靠菩萨的愿——发愿!发愿!所以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所发的愿,你今生可能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别,但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证得空性以后,你马上从空性出来。为什么?因为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受过菩萨戒,那个愿力会产生一种动力---从空出假的动力。

    第二个、确认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知道要先有一个短程目标、长程目标、究竟目标。你能够集中你所有的修学,来完成你的第一个目标。比方说求生净土,然后再广学诸法,然后亲近诸佛,最后成就佛道,你要确认一个目标。

    第三个、突破自我设限---我们过去世所留下来的烦恼习气,你有愿力,你就能够突破。菩萨为什么面对烦恼的时候---无所畏惧,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重新站起来,那一份的坚持就来自菩萨的愿力——坚持!

    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楞严经》的理念,作了一个总结,《楞严经》的思想,只有两句话---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正念就是随顺真如的意思。随顺当中包括了安住力、调伏力跟坚持力三种,这三个都是随顺真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9 13:56

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


                     净界法师


    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诸位我们可以试试看,你如果情绪不好很痛苦的时候,有一种很热恼的力量在干扰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产生错误的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一定是单向的联想:这个人真是坏,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忘恩负义。
      
    其实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想: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他是一个因缘法,双向否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经常用双向否定,你的内心会慢慢慢慢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
        
    我们内心当中,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无分别的内心状态,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
        
    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经常去观照你的念头:你一天当中,你的心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你发觉你一天当中,睡觉不算,你都在这些人事上分别: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怎么样,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得失……你都在这个人事因缘上打转,你的生命很难增上。你来生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子,没有增上的力量。
         
    一个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时候,要往道理上会。这个人对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结善缘;这个人对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结恶缘。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察道理,这个人事只是借事来显理。当然我们从人事当中,哦!你看这个人长得很庄严,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个人事上的庄严去打转。就是说,看到什么因缘,你就想到什么道理。

    这个无我性真如,包括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经常说: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说如如智是从如如理引生的,然后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无分别智,你的心的去处,就是观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坏的。因为你要修无分别智,它的所缘只有一个──无我性真如。你要经常把生灭的因缘,会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这个就是你的所缘境。
        
    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你从什么地方来?从阿赖耶识而来。说你怎么会有这个分别心呢?因为你前生有这样的经验,阿赖耶识就是业识。我们从阿赖耶识而来,又攀缘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果报,这些根身器界,然后又造业,造业以后又回熏到阿赖耶识,又加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来生又产生一个新的分别,又去分别这些人事的因缘,然后又造业,又回到阿赖耶识。这个就是为什么构成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主要问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
        
    现在你要修无分别智,这个思考要改变。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真如而来。你从什么地方去?我从真如而去。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地方就是,其实这个所依、因缘跟所缘,这三个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无分别智,后面只是在讲它的功德作用。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缘当中,你都要观察──不管是顺境、逆境,它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真如,这是你的所缘境,你只有一个所缘境而已。  
        
    你要慢慢体验大乘佛法,它那个无住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时候,你就拥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处是舍,结果是得。说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还在流转、痛苦当中,就是我们不愿意舍掉自我意识,不舍掉心中的法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0 12:46

修行──宁可千年不悟,绝不可一日着魔!

                 净界法师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回忆我们刚始学佛的时候,我们缘的是三宝清净的境界而修学,但是我们的心,是住在一个有相的妄想中,做一些慈善事业、护持三宝、结结缘的事!什么叫真心?古人说:连梦都没有梦到!不知道什么叫真心。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善念---有所得的善念。

    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地方很重要──开始脱离妄想、脱离外境。你看有些人,他学佛以后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变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诶!他不太喜欢讲话,也不太喜欢外出了,他开始从有念而入于无念了。所以从假入空这一段过程,菩萨他会暂时的远离人群。这个阶段是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有时间等待菩萨,因为这是必经过程。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说:你学佛的时候很快乐,中间也很快乐,后来也很快乐。不正常!不正常…怎么会这样子呢?除非你是再来人,你怎么没有经过这个大死一番的过程,不可能嘛!你都没有经过脱离妄想的过程,那你是跟妄想在一起。所以大凡是修行当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个不正常期,他开始不喜欢跟人家连络了,也不喜欢讲话了。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五年、或者是十年,因为他开始再面对心中妄想,开始见相离相,开始在跟它脱离。

    第三、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又重新出来面对因缘所生法,这时候又培养一个善念,但是这个善念,跟第一个善念,可不一样---青山依旧在,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他来到人世间,利用因缘的假相广修福德,但是他无住,不会被因缘法所伤害。

    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安住。先成就正念,你才能够生起善念,这个善念才能够跟解脱道相应。我们要先脱离妄想,然后再重新依止自己的妄想来断恶修善。那你会问:拜佛是谁?当然,也是一种妄念,因为你要缘这个有相的因缘。但是当你成就无念的时候,再生起善念,这个善念也是一种顺从真如,是这个意思。

    修行---你一定要很清楚的认清路头,方向是很重要的!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道的因缘,它一定会有解脱的结果出来。我们可能刚开始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你的路头一定要走对。我要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你不能走错,你走错,你还要回头,你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所以修行──宁可千年不悟,绝不可一日着魔!它的方向就是先从假入空,先从有念入无念,然后再从空出假,再从无念当中,生起一个善念;先求正念再求善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0 18:53

精进·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


                      净界法师


1.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候生命的环境就有改变。


2.当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为。虽然我们因为过去的罪业,会现出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些障碍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坚持。

3.有时候我自己在拟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在修加行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诸位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你精疲力尽的时候,其实在障碍你的烦恼,它也精疲力尽。你说:诶,烦恼在障碍我,其实对方也精疲力尽。这个时候谁能够战胜对方呢?就是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4.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修行当中,很多都是差一点点就成功,结果你放弃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无怯弱精进、无退转精进、无喜足精进,你相信事在人为,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5.身为一个菩萨,只要你的生命还在、你的明了性还在,你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因为你的心有无量的潜能、无量的功德,等待你去开发,我们不应该有这种挫折的念头。

6.忍辱是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的一个保护。精进是针对于你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怎么去追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1 17:41

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就从那个路回家!


净界法师



本经的整个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引导我们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一般小乘三昧的内涵,主要是一种禅定,就是我们讲心一境性。这种禅定从大乘的思想来看,它还是一种事相的修学,很容易破坏的。但是大乘的三昧,或者是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华严三昧,它一定是以理观的智慧来做引导的。


本经的理观是什么呢?就是这八个字: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遇到的、所有的妄想烦恼,第一件事情,先脱离妄想。赶快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脱离妄想,再回过头来对治妄想。


所以本经告诉我们整个修学,是先提理观,然后再起事修的对治。整个观念,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来看实际的修学操作。当然一旦讲修学,我们理观的思想---把心带回家,就是从假入空,从一切因缘的假相中,回归到二空的真如。但是因为过去生,我们的因缘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回家的路,也就不同。


你看过去生,有些人他熏习是这样的因缘,他的心是一念妄动---他往这个方向动,他当然要就路还家。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就从那个路回家;他是往这个方向动,还得靠这个地方回来。我们因为过去生,熏习因缘的妄想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有所不同。虽然理论、方法、原则是相同,但是依止的假相就有所不同。

   
本经有二十五个圆通,二十五个方便门,都可以回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这个地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简单的提出七大:你七大了解了,其它都了解了,理论原则一样,只是所观境不同,如此而已。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2 19:42

你淫欲在活动的时候,神光内凝!


净界法师




这一位菩萨在因地,是以他身体的火大为所观境,而悟入了圆通的真如佛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遇佛授观,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在每一段的经文当中,都会先介绍这个菩萨修学因地,他的一个过去的因缘。我们是不能摆脱过去的,就好像我们永远离不开阿赖耶识的这个因缘。

    乌刍瑟摩,乌刍瑟摩翻成中文叫火头,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个佛教的金刚护法尊神。他在释迦如来面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他是金刚护法,所以他是站着。前面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护法神,就站在佛的两边,就直接的顶礼佛足。他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我内心的相貌是─性多贪欲。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心世界,经常打这男女贪欲的妄想,这个妄想经常干扰着我。他面对这样一个贪欲妄想的所缘境,我们看他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那么有佛出世,名曰空王,当然这个菩萨,他前生不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跟三宝结缘!所以他就能够与佛同时间出世,这尊佛叫空王佛。这尊空王佛《法华经》里有提到,就是在释迦如来跟阿难尊者同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那一尊佛。所以这个乌刍瑟摩尊者,他是跟释迦牟尼佛是同学,这不可思议!这个空王佛就跟他开示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先讲过失---

    菩萨先观察淫欲的心,它是一个烦恼火,假设我们不加以调伏,会变成业力之火,最后变成三恶道的果报之火,所以未来是一个地狱之火的果报,那怎么办呢?

    你看:佛陀没有教他马上对治,佛陀教他回光返照。说啊:你好好的观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体当中,这种冷暖气息的变化。

    什么叫冷暖气息的变化呢?就是说:你要观察你没有生起淫欲念头的时候,你的心是清凉的,叫冷;当这个淫欲之火活动的时候,你身体变成热恼的,叫做暖。那么这清凉之相跟热恼之相,这两个相状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时候清凉、有时候热恼,有时候热恼、有时候清凉。那你应该怎么办呢?

    神光内凝─关键在这四个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内凝,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观想:你淫欲在活动的时候,你要回光返照、你要问它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观察我们的淫欲心,你没有来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们回光返照─达妄本空,觅心了不可得。所以,我们面对烦恼第一件事情要怎么样?回光返照---先脱离妄想。那么一个人回光返照就开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状脱离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后转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这个地方…他理观是脱离妄想,应该还有一些事修的对治,比方说:念佛持咒、修四念处等等。

    那么这个乌刍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导之下,一方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脱离妄想;一方面种种事相的对治,就把淫欲的火转成智慧之火。同样是火,但是一个是杂染的因缘,一个是清净的因缘。这时候,诸佛就叫我火头。因为他观火大而成就,在因地当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迹门当中,我示现一个阿罗汉,后来就发广大愿---只要诸佛成道,我就做金刚力士,护持所有修学者,帮助调伏魔障及一些冤亲债主的障碍。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依我个人的整个修学历程来说,我是如实的观察:在身心世界当中,这个冷暖的触觉,我发觉我的身体有时候是清凉的、有时候是热恼的;有时候是热恼的、有时候是清凉的。

    怎么会这样子呢?原来都只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当我的因缘是一个苦恼的因缘结合,就出现淫欲之火的假相;当我阿赖耶识释放业力的种子,是一个善的清净种子,就出现清凉的假相,不过这两个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开始脱离热恼相、也脱离清净相,最后无碍流通,我就悟入了…这种真如法性的周遍法界、没有障碍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烦恼全部消灭脱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后成就无上佛道。对我来说,观察火大,斯为第一,最为殊胜。

    这里所要诠释的观念,就是《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就这一句话!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刚开始是被物所转,这个物就是一个假相,凡是有相状的,就叫做物,我们的心是没有相状的,那么我们一开始被它所转,转久了变成怎么样呢?变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说:诶!你怎么这种个性呢?诶,我改不过来。被物化了嘛!你怎么改不过来呢?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自己觉得改不过来,那就真的改不过来。所以我们常说:你不要认为:你业障深重,你认为你业障深重,你果然业障深重,你被业障物化了!你不要老是想你烦恼深重,你要经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所以你看经典里面,佛陀告诉我们菩萨要怎么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具足无量功德的。菩萨要经常这样想。你老是想你烦恼重,你就被烦恼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缚住了,所以首先不为物转是关键。

    蕅益大师在解释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他举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说:释迦牟尼佛,他来到人世间,他因为过去的业力,他有十种的余报,比方说:马麦,佛陀曾经三个月,没有人供养他,结果马夫拿粗的马麦给佛陀吃。我们旁边的人,看到佛陀真的把马麦吃下去,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蕅益大师说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真如的心啊,跟马麦接触的时候,转成常乐我净的甘露。佛陀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你说:诶!释迦牟尼佛假设生长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跟我们吃同样的饭,那他是什么相貌呢?你表面看是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不一样,因为他不为物转,所以他能够去改变外境。

    我们一般人改变外境方法错误---向外去改变,你永远改变不了。你过去有一个业力,结果你去外面,跟它对立,结果两个人恶缘越结越深,就像滚雪球一样,辗转增胜。佛陀告诉你,你不要这样做,你遇到恶因缘,你把心带回家,它自然脱落!你只要不为它转,你就能够转它,因为它是虚妄的嘛!你想想看,后面《楞严经》讲说---你安住在真实,它活在虚妄,当然是你转它。

    诸位要知道:真实的力量---一个人不动念头是最大的力量,无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所以在二十五圆通佛陀说:说魔王来干扰你…开玩笑,魔王是什么境界啊?六欲天的天主啊!他过去生的福报比我们大啊,他那个魔王也有一点禅定的,起码有未到地定了,能够做魔王也不简单啊,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凭什么能够跟那个魔王抗拒呢?凭的就是我们安住真实,他活在虚妄。佛陀说:你安住真如就像光明一样,他活在虚妄颠倒当中就像黑暗。

    佛陀说:你看过哪一个黑暗去破坏光明?不可能嘛!所以我们面对事情:第一个安住真实,不随妄转,你就能够转变它。你看他遇到了淫欲之火,他安住、他回光返照,就神光内凝,然后再用种种的方法对治,他就能够转物---转淫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个人要懂得放下,你才能够拥有所有的东西,这个思想很重要。二十五圆通的根本思想,就在这一句话: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就是这个思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3 18:59

你把你的心平了,你看到外面世界都是平的!


                    净界法师



    庚二、地大圆通


    这个是以地大为所观境:

   【平地之行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这里,他的能观智,还是一样从假入空观,正念真如,脱离妄想;但是他的所观境,他的妄想的所缘境是什么呢?大地,以这个坚固的大地为所观境。我们看这个当机众是谁呢?持地菩萨。这个持地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在因地上,他是因为平整大地而成就圆通,所以在事相上呢,就安立做持地,因为他观察地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摄相归性,这是第一个。其次,从理观上来说,因为他最后的结果---他的内心跟大地一样的平等,来面对一切的众生,所以叫持地。有这两层意思。

    持地菩萨他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我在过去生做凡夫的时候,我曾经遇到一尊普光如来出现在世间,我当时有幸,做为佛陀的一位出家比丘弟子。那么他出家作比丘之后,平常做什么事情?他怎么修学呢?这个比丘他不是在佛堂用功,他是经常到一些要路津口、田地险隘这个地方去活动。什么叫要路呢?就是众人往来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叫要路;津口就是车子很多的地方。这个田地险隘,就是道路或者土地,有危险的地方,或者不如法的地方。什么叫不如法呢?就是妨损车马,经过这里,对车子或马会产生伤害的。这时候,持地菩萨看到这种不如法的地方、危险的地方,他就把它做一个平填的工作。比方说:这土地跟土地间有河流,这车子开不过去,怎么办呢?他就在中间做一个桥梁。或负沙土,诶!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深的坑洞,他就用这个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的工作,做了多久呢?经无量佛出现于世啊!他就是做这些---或做桥梁、或负沙土,这种平填大地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看得出来,持地菩萨他在整个过去生中,他面对的所缘境是什么?大地。他整天就是跟心中所看到的(就是这些土地),这个土地有没有什么伤害啊?有没有什么坑洞啊?有没有什么断绝啊?他心中的妄想就是这种大地的妄想。所以他必须就着这样的因缘就路还家。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除了大地,他兼修物品,说:有些力量薄弱的众生,比方说老人、女众等等,在阛阓处,人车热闹的地方,需要别人来搬一些比较重的东西,那么我就事先把这个东西,搬到他所指定的处所,放了以后,马上就离开,完全不收费用。

    前面他的所观境是大地,这里兼带帮人搬物品。到了毗舍浮佛…(我们现在叫贤劫,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贤劫之前,庄严劫的最后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出现在世的时候,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看这个意思…他(持地菩萨)当时是一个居士。怎么知道是居士呢?因为他有收钱─我为负人,我身为一个挑夫,我帮人家挑东西,那么我挑夫的原则是什么样?无问远近,就是收一块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这当中有些车子,被陷溺在淤泥当中;我有神力为其推轮,因为过去生经常为人家整地、搬物品这个福德力,所以他今生的力量特别大,他就能够推动车轮,来拔除众生的苦恼。持地菩萨到这个地方,他的生命都还是在事相上活动,整理大地、搬东西、为人家服务…所以他的心,虽造善业,但还是安住在攀缘心,还是活在心中妄想的生灭心当中,我们只能说他在修习安乐道,直到后来的因缘,才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这持地菩萨他过去都是在向外攀缘---整天在外面做慈善事业,但是后来遇到一个国王,他要广泛的设斋,请佛陀来应供。他知道之后,他就在佛陀要经过的道路中间,平地待佛,预先平整大地,然后很恭敬的站在道路旁边,等待佛陀的经过。这时候毗舍如来带着清净的比丘僧,威仪具足的走过来,走到持地菩萨的面前…当然佛陀看出这个人善根成熟了,就跟他讲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这句话,对持地菩萨的影响非常的大。他说:你要能够向内去平整你的心地,那外在的大地就平整。你不要老是向外去平整,你的问题不在外面,一切的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把你的心平了,你看到外面世界都是平的。就这样子引导持地菩萨开始回光返照,向内观照了!这一句话,对他产生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我即心开---这时,持地菩萨真实的了解到,其实宇宙外在的环境,是你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为什么大地会不平整呢?因为众生的心有差别、有对立,所以外在的世界就构成对立了。要消灭对立,不是从外面去消灭,是向内心!当他回光返照---观察这些的高高低低,他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探本求源,看到自身的四大、微尘四大,自己身体的四大跟外在的四大是等无差别的;开始从有差别当中,回归到无差别,也就是说,他开始在脱离妄想。

    我们都知道---妄想都是有差别、对立的,相是有差别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他开始从相的角度,回归到这个佛性的角度。他去观察微尘自性,互相摩触,这个外在四大的体性,也是一念的心性所变现;内在色身的四大体性,也是一念心性所变现,所以一性无二性,一如无二如,两个不互相障碍,乃至于刀兵,也是一念心性,所以刀兵已经不会伤害到他的身体。(我们人,就是因为有对立的心,所以就会产生互相的碰撞。)这时候,他从地大当中悟到法性,而成就无生法忍,在迹门当中成就无生的阿罗汉。如今回小向大,入于大乘的菩萨位中,闻到如来宣说妙莲华的法门,(妙莲华我们前面说过,就是不取。你遇到妄想的时候,首先无住,不要住在妄想,跟妄想脱离,把心带回家。)这种佛知见地;佛知见地就是佛的智慧,这样的佛的智慧法门,我现在来作证明。什么叫证明呢?就是说明这个方法,是我自己走过的;这个法门的确是一个道,是可以通达涅槃的。这个法门可以走得通,你看:我刚开始一路都是在大地、外面的环境里面活动,但是我回光返照,脱离妄想以后,我果然证得无生法忍,也证得阿罗汉,这是我自己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是走得通的!

    佛问圆通---我如实观察内在色身的四大,跟外在世界的四大,两种四大是等无差别---相状不同,但是它的体性唯独是一念心性─本如来藏,只就是虚妄发尘,只不过是我们过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随顺业力,所变现的差别现象。我们现在就从差别现象当中,把心带回家,这个相状的差别就慢慢的脱落,平等的心性就慢慢的显现,而成就无上道,这对我来说是斯为第一!

    这地方我们看得出来,持地菩萨整个修学的过程,他从事相上的造作,最后从理观悟入,而成就无上佛道。当然这当中有个条件---他必须跟三宝有缘。有些人起烦恼,他就没办法遇到三宝的救拔;但是你看这个持地菩萨不简单——经无量佛出现于世,他经常跟佛陀在一起,他就有得度的因缘。佛陀就会告诉他: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得到佛陀的教诲。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3 19:00

房子很漂亮,却盖在地震带上!


                     净界法师


    我们先讲我们住在娑婆世界的身心状态。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生命是有苦受跟乐受,娑婆世界你很难十全十美,你有这一部分如意安乐的果报,你就有另外一分不如意:你看福报很大,身体却不好;你身体很健康,但是为了衣食而奔忙。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业报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身心。如果我们今天反省一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你不是一天都全部造善业,哪有一个人白天、晚上全部都是造善业呢?你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造善业,但偶尔也会起一些恶念。

    我们一般是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善恶业夹杂在阿赖耶识当中;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你有一些果报让你如意,有些果报让你不如意了,这个很正常。

    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娑婆世界是苦多乐少:我们过去没有学佛的时候,造的罪业是多,偶尔造造善业,所以苦乐相杂;但是说身心世界的果报是苦乐相杂,这样的认识是很粗浅的。

    如果从本质上来看,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你不如意的果报是痛苦──短命、多病、贫穷等等,这让我们感到逼迫、不称心如意,这个容易理解。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这个地方,包括修行人也很难参透。

    说我过去造了善业──富贵从布施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你得到这个富贵、庄严的果报,你应该感到满意了吧?不对!其实这个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苦。为什么?

    因为他有无常败坏的危机。你得到这个安乐的果报,你心有一种不安全感在里面,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破坏?说你这间房子盖得很漂亮,但是这间房子盖在地震带上,你哪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这间房子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凡夫对果报体是有所执着,心有所住,当你对快乐的果报产生习惯性的执着,等它消失以后,你就会很痛苦。

    所以说快乐的果报,因为有一种不安稳性,所以这个就是苦,这个诸位要参透的。

    第三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你说我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什么痛苦,安住在一个平等的舍受,其实这个也是苦。为什么?因为它这种流动性,相对涅槃来说,也是一种不寂静的痛苦,这个是很微细的。总而言之,娑婆世界如果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4 19:32

妄想、相状、对立越来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错了!



                     净界法师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跟这个故事蛮接近的。它说:有一个禅师,在僧团中闭关。他闭关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饭,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来吃饭。有一天,诶!他中午没下来吃饭了,而且今天没出来、明天也没出来…连续两三天都没有下来吃饭。方丈和尚就觉得奇怪,就派一个侍者上去问问看,怎么没下来吃饭?禅师回答说:是这样子,我入了三昧以后,就有一种寂静的功德相现前,那天人…因为感动啊,帮我送供、供养,所以我现在不用下来吃饭,天人会送饭菜过来。这方丈和尚斥喝他说:你还是活在三界当中,你心中住在寂静相,心有所住,你就启动了生死的业力,你没有离开三界。这个禅师也是利根,一听就知道,他就把这个寂静相也舍掉了,第二天就乖乖下来吃饭了。方丈和尚说:恭喜你啊,突破了!


    如果一个人,只想造慈善事业,那就不用要求这么高,你就住在相状,面对无量无边的差别,在尘劳中不断的活动,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虽造善业,心不安稳,这部分我们不谈。但是一个人修行---当他开始从差别当中,回归到平等,如果他有志于达到临终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

    我们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对立相、差别相一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判断标准,没有例外。如果你学佛以后,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来越多、相状越来越多、对立越来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错了。因为你相状越多,表示那个什么?表示你生死业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你说:我怎么知道我修行进步呢?怎么知道呢?不是说你一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那是资粮力,那不是根本啊!问题不在这里!你发觉你现在,别人讲一句话,甚至别人给你一个什么动作,你心中的相状越来越少。你这个人---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

    你看我们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死亡破坏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业力再抓回来。为什么?当然事出必有因嘛!因为你平常就住在这个相状,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转!如果你觉得──诶,我学佛以后,心慢慢平淡了、平静了,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证你福报多大,但至少你容易离开三界。

    如果你学佛很久,你心中的对立越来越重,看谁都不顺眼,糟糕了!你走错方向了。你的修行错认消息了,不是这样修的,你的路走错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别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来越明显,这是很容易判定的标准!我们常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你到那个超级市场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末法时代了。

    现在百货公司,你看那东西开始多元化了,以前东西单纯;一个东西多元化之后,它对你的妄想、执着的刺激越厉害。我们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来就经不起刺激,但是那个差别的因缘,不断的刺激你,所以你的对立心、妄想心是越来越重…恶性循环。我们善根薄弱就容易堕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又不断的刺激你产生对立,辗转增胜。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知道,这一条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脱离妄想---把心带回家,从差别的相状,回归到平等的法性。因为涅槃的门就是平等,生死的门就是差别。当你走入生死之门,那是无量的差别;你走入涅槃之门,那是平等的法性,这个是很清楚的。

    当然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走入了生死之门,在整个差别当中,他跟我们不同,那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随物转,就能转物。他是自在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从差别当中回到无差别─—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观,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你要修《楞严经》的人,我建议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讲三句话: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为我们烦恼比较重,要讲三次,利根人讲一次就够了。你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阿赖耶识它不断的释放感受跟妄想,这我们也没办法,过去生就是这样子─你不断的熏习累积的习气嘛,阿赖耶识它不会放过你的!修行就是现在跟过去协调,你不能住在过去,阿赖耶识它每一天都会放很多的状况给你,但是你能够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是因缘的假相。

    我们可以这样讲:阿赖耶识要不要把妄想丢出来,丢不丢归你,住不住归我——第六意识,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对治法门---拜佛、念佛、持咒、忏悔…什么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学法门,全都是有漏的!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学,就好像你的本质是沙,这个沙你不管用什么调味料去调它,用多高的温度去蒸它,它永远就是沙,不是说你加了调味料它就变成米,不可能嘛!当然我们每一个人学佛的所求目标不同,你说我希望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那你不用修《楞严经》,人天福报不用修《楞严经》;但是你来生…只要有志于跳脱三界,比方说求生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要脱离五阴对你的系缚,你这个《楞严经》这一关,你一定要跳脱过去——不随妄转,否则你临终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赖耶识不会放过我们,无量劫来烦恼、业力这一部分。它不会放过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为它是虚妄的,达妄本空,你不随它转,它拿你没办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4 19:33

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净界法师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 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 :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 ,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槃的境界。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 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5 13:24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这个东西!

净界法师


我们从佛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间,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命运的屈服者---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心随境转。他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的心就住在那个环境上,如果是一个如意的环境,他就快乐;如果是一个不如意的环境,他就痛苦;所以这种人,他的心啊,是被环境所系缚。我们说,这种人是活在过去,因为整个环境是从什么地方来?过去的业力变现的嘛!所以这种人基本上是被阿赖耶识牵着走的,他很难突破他的生命---他昨天是怎么样,今天还是怎么样;他前生是怎么样,今生还怎么样,就是心随境转,活在过去。


第二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能够透过智慧的观察,来面对整个因缘所生法。这个智慧的观察,从本经来说,有两个内涵,首先我们先观察生命的一个真、妄问题──我们的心有真实跟虚妄这两种差别。其实同一个心,同样一念心,但是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个就是虚妄,不管你攀缘的是善法,也不管你攀缘的是恶法,你心有所住。


有所住有什么缺点,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形相的,是真实的,但是你不断的住在某一种相貌,比方说你打什么妄想,你就住在这个妄想,你的心就被定型了。你本来没有形相的,结果你的心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你看我们现在很痛苦,为什么呢?我们自己心中有很多形相,本来没有形相的东西,变成有形相,变成一个固定的自我的相貌,谁都不敢碰你。这个就是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啊!是我们自己不断的打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只要是生灭心,只要是虚妄的心,你的内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相状,否则生命不可能有障碍的。你有障碍,你心中一定有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真妄的观察,主要就是破妄显真,把那个心中的相状拿掉,还它个本来面目。


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中是没有相状的,但是又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你看这个水本来没有相状,但你把它放在杯子放久了,诶…好像有相状,变成一个杯子的相状,其实水本来没有相状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做一种真妄的观察,然后破妄显真,把心带回家,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遇到事情,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这个东西、你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就在这本来无一物当中,让心安住---以无住为住。安住之后,我们开始处理善恶的问题,我们观察我们内心当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我们开始用净法的熏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做生命的灭恶生善。


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就是先求返妄归真,再求断恶修善,这叫称性起修,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这时候,你生命才能够真实的改变---突破过去,创造未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6 16:02

用智慧的光明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净界法师


在西藏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到小老鼠的故事:它说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下,有一个很有修行的la ma,有一天他去弘法回家的路程中,他在路上看到一只被冻伤的小老鼠,他用慈悲心把它救回来,在火炉当中给它温度、给它饮食。诶,这个小老鼠恢复了生命,很快乐的跟这位la ma一起生活。这只小老鼠本来很满足了,但是有什么问题呢?因为在这房子当中,除了la ma之外,还住了一只猫,所以这只老鼠看到猫就很不舒服。它就跟la ma要求说:师父啊!我跟你生活是很快乐,但是我一看到猫,我就很害怕,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师父说:可以啊!这师父就用神通力,把这老鼠变成一只猫,它就觉得不错啊,变成一只猫好多了啊!但是这只猫出去的时候,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又跟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师父说:可以,我可以把你变成一只狗。就变成一只大狗,所以它又觉得非常的得意。但是有一天,当它走进森林的时候,它看到一只大老虎,它又很害怕,它跟它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呢?那我就无所畏惧了!师父说:可以,我就满你的愿吧!结果它变成一只老虎以后,它想这下可好了万兽之王,它就得意洋洋的走出去啦!但是有一天,它从屋外回来的时候,它看到原来的那一只猫啊,它吓得满身大汗。它就觉得很奇怪啊,我变成一只老虎,我为什么还怕猫呢?就找它师父。师父说:我的神通力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过去生怕猫的这种习性,我不能改变你啊!

   

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断的做功课,假设我们心态还是活在过去的心态,那么我们生命其实没有改变,因为我们还是被过去的业力所系缚,我们生命的水流,并没有彻底的改变,因为我们的心态并没有改变。

   
本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不能够再跟着感觉走了,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生命的前面,放出一道的光明,用智慧的光明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再用感觉、用妄想来引导我们。

   
我们过去生就是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生命痛苦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过去生的痛苦教训,并没有给我们得到启示,我们还是活在过去的习气。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回光返照,不能再向外了,从内心当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然后重新出发,是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8 01:23

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呢?


                   净界法师



    这个观察风大而悟入圆通的当机菩萨是谁呢?是琉璃光法王子。这琉璃,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这位菩萨,因为过去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力的招感,他身上经常放出青色的光明,内外明彻,所以叫琉璃光---琉璃光菩萨,琉璃光法王子。他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把生命做一个回顾──他说:我现在回忆我过去─当我还是凡夫的时候,我过去生是怎么修行的?他说:在过去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我曾经遇到了一尊佛出现于世,叫无量声佛。这个无量声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观想风大而得成就,所以他在果地上的开示,就开示诸位菩萨应该要好好观察我们这一念众生本具的本觉妙明。这个本觉---就是我们要观照的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的本体。


    我们前面说--先把心带回家,怎么把心带回家呢?从假入空,就是观察这个本觉;接著从空出假,随顺心性的妙用,就是所谓的妙明;本觉约本体,妙明约作用。应该怎么观呢?观察这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他观察这整个依报的世界,跟正报的众生身心世界,都是由一念无明的妄动之所产生。

    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呢?

    我们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啊!因为我们过去真如不守自性;你向外攀缘,一念的妄动,然后就在空性当中,这样产生出来。佛陀说:这虚空本来没有华,生死凡夫自己看到虚空当中的狂华,在那边乱舞;那么你把眼睛治好了,狂华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根源,就是那一念的妄缘--这种虚妄的妄动之缘,他就从这个地方观起。生命---就是我们的心动,因为心动所以产生风动、旛动,一切法就动起来了!所以这时候他就开始观察…我于尔时,我这时候就开始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当然心是没有形相,你一定要有一个门;你要知道心性是没有相,你怎么观呢?你肯定不能观嘛,所以你一定要从有相的…我们讲从假入空,一定要依止假相,那么这里他观察的假相有四个:

    一、观界安立---首先他观察这个界,界是空间,我们的地球为什么能够安立呢?因为下面有这个大气层,风大的执持。

    二、观世动时---这个世就是时间相,这时间怎么就会流动呢?为什么会有昨天?为什么会有今天?为什么会有明天呢?哦,因为我们心在动,所以产生时间相在动。

    三、观身动止---我们身体怎么就会生老病死呢?为什么会慢慢的衰老,头发会变白呢?哦,也是一念的妄动。因为我们的心,生灭心;生灭心,一下子住在这个…一下子住在那个…就像那猴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抓一个丢一个…我们的心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色身也不断的变化。

    四、观心动念---这是根本,所有的世界、色身,都是我们的心在那个地方生住异灭的妄动。这四个法“界、世、身、心”---诸动无二。虽然它的假相不同,但是那个妄动的相状,等无差别。所以他就知道,其实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仁者心动。当然这个仁者心动,应该说:我为什么会有现在色身呢?因为你前生心动了嘛!你前生打什么妄想,就把你现在创造出来;现在的你,是前生的妄想变现出来的。

    说:诶…我来生去哪里?很简单啊,你看你今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打什么妄想,你就知道你来生是什么相貌,因为你的心在动,所以你就会有外在的世界身心变现。他这个时候就掌握了生命的脉动─由于你心中仁者心动,所以创造了整个世界、整个身心,所以他开始觉了──这一切诸多的扰动之相(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他正式回光返照。动是一个假相─你要住在这个动,你就心随境转!但是你要用智慧来面对它,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结果我们发觉:这样的一个身心的动相,它根本没有源头─我们本来就没有这个动相,所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一个暂时的假相,如此而已。所以他开始跟这个假相怎么样?脱离!我们一定是先脱离假相,再来面对假相,这是个关键。

    所以十方微尘诸颠倒众生,同一虚妄--他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当中颠倒众生,这包括造善的凡夫、造恶的凡夫,心中都是住在这个虚妄的扰动之相当中,都是属于虚妄的。如是乃至包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好像在一个器皿当中,贮存很多、很多的蚊子,在那个地方啾啾乱鸣啊,在一念的妄想当中啊,在那个地方动发狂乱。所以他这个时候发觉了──为什么有众生?为什么有世界呢?因为我们心中不断在动,而更麻烦的是,我们住在这个动当中,所以造成了怎么样?生命的相续。我们前生动了,把今生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这个假相,这个境又刺激我们的心又开始动,又把来生创造出来,这个生命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

    前生动就创造一个假相;我们又住在这个假相,然后又开始动;有往好的地方动→来生就安乐一点;往不好的地方动→来生就痛苦。我们就是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妄想中。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问题,它的态度是回光返照的。你看我们一般世间人说:我要处理问题!其实处理问题这一句在《楞严经》是不对的!问题不能处理啊!如果你讲处理问题,表示你是住在问题来处理问题,这不对啊!《楞严经》的意思是─化解问题。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住上去,因为你一住下去马上起对立。一个人的内心住在外在的人事,你问题你永远不可能处理好,因为你已经落入那种业力的轮回,你就带动了生死业力!

    遇到问题,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来,你告诉你本来没有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先脱离问题,才能够去面对问题。把你的心先带出来,你一旦住进去,你就很难处理了,你就被这个生死的业力,搅进去了。当一个人看出--这个动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表示这个人开始回家了、开始跟那个动相脱离了,这时候他开始在回光返照,那么他的方向已经走对了--他是往那个真实的方向在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8 20:36

你一旦住在一个假相,你的生命就变成被动



                   净界法师



    前文:琉璃光法王子自己描述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他知道了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去?结果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他开始对那个动相,开始无住,开始跟这个生命的动相,慢慢的脱离、慢慢的脱离。最后的结果是逢佛未几,得无生忍。佛法是重视方法的--你方法对了,你转凡成圣是迟早的事;就好像说你上了高速公路,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那么到目标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他在这样的…逢佛,这个佛是谁呢?就是指前面的无量声佛。那么他在遇到无量声佛开示观察风大的方法之后,很快就证得我空、法空的无生忍,就把无始劫的妄想给息灭掉了。这时候─他的本来面目,一念清净的本性,全部的显现出来。


    尔时心开,妄想破坏,无始劫来系缚他一念心性的妄想,啪!被打破了。乃见东方不动佛国,这个见是显现,他就能够到十方世界(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乃至于辗转侍奉十方诸佛,而且他的身心放大光明,洞彻无碍,内外洞彻犹如琉璃光明没有障碍。这个地方讲他的功德。

    我们看总结──那么现在,释迦牟尼佛问我圆通的法门,就我个人来说呢,我最喜欢观察那个动相。所有的生命就是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那么内心的动其实是没有根本的,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只要放掉,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悟入了真实的菩提心,成就大乘的真如三昧,那么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那一念微妙的清净的心体,对我来说,观察风大为所观境,这个是最为殊胜的法门。

    关于这个动相─其实小乘佛法也很相应观察生命的动相,你看他观察无常…动就是什么?变化嘛!那么从无常当中,他看到了无我,然后就把我执消灭了。不过小乘佛法他在观察的时候,他对生命的动相,他是远离的,他没办法同时又回来。大乘佛法是从假入空又从空出假--又回到这个假相,利用这个假相,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小乘佛法是把这个假相啊,全部消灭掉。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假相态度是这样,他只是做到四个字——不随妄转。

    这个假相你不用消灭,这个动没有错,生命本来就动态的嘛,你怎么从动态的生命当中,去创造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不是把那个动相消灭掉。我们看琉璃光法王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去消灭那个动相。在经典上有一个小故事──说:

    有一个阿罗汉,在山上带了一个沙弥在修学,后来这个阿罗汉入定观察这个沙弥啊,死相现前,只剩下七天的生命。阿罗汉就起慈悲心,古时候的风俗…总是想要落叶归根…死掉以后回到故乡。就跟沙弥说:你现在回到你家去,陪陪你老母亲,七天以后再回来。当然罗汉知道这个人不会回来了!那么这个沙弥就秉持师教,包袱整理一下就出发了。那么在回家的路程当中,他经过一个河岸、一个河边,突然间看到有一堆蚂蚁,在那个地方到处跑,眼看这个河水马上要涨潮了,这个沙弥看到这种情况,起了一念的慈悲心…慈悲心也是在动嘛…就把衣服脱掉,把这所有蚂蚁包起来,送到比较安全、干燥的地方去,处理好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七天之后,他如实回到僧团跟师父销假。这罗汉一看,哎…你怎么又回来了?当然阿罗汉他也不用问为什么,他一入定就知道,哦,原来这个沙弥在这个生命当中,动了一念很真实的慈悲心,所以把他的灾障消除了!

    我们的生命是这样子──我们过去生一念的妄动,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它是有方向性的,但是你今生的动,也会产生一个方向。好像一个足球你往东边踢,但是你今生产生一个强大的业力,它又有一个向西的方向,最后把东、西的力量结合起来,就变成一个东西的方向。当然我们今天要把业力转变,那你的心要很真诚,至诚恳切,这个沙弥我们从教理的判定,他当时的心肯定是很坚定的,那个慈悲心很强,用强大的动力,把过去生这个动力转过来。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生命就是我们心在动;动没有错,问题是你要把这动引导到极乐世界、引导到万德庄严,往这个方向动。我们要知道─你要引导一个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你就被它主导。

    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你一旦住在一个假相,你的生命就变成被动,你就没有主导权,你就是一个生命的屈服者。你只要住在一个假相,你对这个假相就失去了主导权,它来引导你;你无住你就能引导它。所以你的生命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看你自己。你--安住在一个生命的假相,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过去了,你就看不到你的未来,你没有未来可言;你今生当中--你会遇到什么事、你会活到几岁、你会怎么样,大概就是被过去的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算得准准的。但是你一旦跟它脱离时候,那你就是活在未来,你拿回了生命的主导权,就这么回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19 22:17

你越想追求什么,你越得不到!
                  
净界法师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他讲出:为什么他就有这么多广大神通力呢?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呢?他就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当然事出必有因嘛,他说:我这个广大的神通力,因为我观察四大─地水火风是无依,就是它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们妄想生灭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心生则种种法生;乃至于这个无相的虚空,它的体性也是没差别的。佛国本同,在虚空整个十方世界的佛国当中,它的相状是差别,但是虚空是没有差别的!于同发明,在这平等不二的虚空当中,他从相状悟入了真实的心性,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佛问圆通,我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他先把一切法,这地水火风色法都是不真实的,把一切法会归到虚空,再把虚空的相状回归到一念心性,而悟入了真如三昧,结果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妙力指的是他的神通,种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神通(前面说过的);圆明指的是他智慧的观照,他有从假入空的智慧─从假相悟入空性的这种观照,所以斯为第一。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当中,一再强调说--其实虚空藏它所安住的不是虚空的相状,他只是假借虚空的相状而悟入真如的理性,他是藉相观心。你看四禅八定,有一个四空定,四空定是怎么回事呢?他也是厌恶色身,他厌恶这种扰动的色身,他觉得这个色身粗苦障,你看这个肉身在这个地方,走路也不对、睡觉也不对,走来走去都不对,是粗重的、痛苦的、障碍的。他心中对这个色身就产生厌离之想,我不要这个色身,我再也不需要你了。诶,一切唯心造,他不断想以后,他色身就消失了。那么一个人一定要有色身啊,他以虚空为色身,四空定,空无边处就是以虚空为色身。但诸位要知道,你以虚空为色身,你还是有所住,你以虚空为住;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得自在!当然相对我们以色身为住那好多了,至少他不会老、不会病,不会老病的问题。从《楞严经》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不要去住啊!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人生,你越想追求什么,你越得不到;你愿意放下,你得到的更多。你读完这部经,你会得到这个深深的道理。一个人的自在,是他面对诱惑假相的时候,他每一次都选择放下。我以前看过一位西藏la ma讲一个故事─他说:我们真如本性,就像一个母亲一样。这修行人就像小孩子,小孩子第一次哭的时候,母亲给他一个糖果吃,丢一个糖果给他,有些人就满足啦;但是有些小孩子继续哭,他不要!不要,没办法啦,就拿一个蛋糕给他吃;蛋糕他也不要,就给他一个大蛋糕;大蛋糕…这个小孩子继续哭…那母亲只好把她的摩尼宝珠给他。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啊!真如本性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根源,我们活在妄想,你有所住就满足了,那就这样子过了。但是你不断的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它无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轨了。
    所以我们要想:为什么虚空藏菩萨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因为他把假相全部放下,结果它拥有这么多的自在!所以:一个人--你要能够在修行当中成就大功德,你肯定要先学会放下。每一件事情诱惑你的时候,你告诉你自己:这个只是你生命的一个过程的假相--路旁的小花,你要的是继续往前走…你不断的放下,你的功德才会越来越大,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清楚。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