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济群法师: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1 17:19     标题: 济群法师: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略显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得此名。何等为十?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21 17:21

有幸到丹霞山参加学佛夏令营,能够在这七天内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我感到很高兴。学佛夏令营近年来在台湾等地很盛行,台湾的佛光山、圆光佛学院等各个道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如小学生夏令营、中学生夏令营、大学生夏令营、教师夏令营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广到教育界。但在大陆举办类似的夏令营还属首创,因此我们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同时我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能带动起国内知识青年学佛的风气。

学佛夏令营的举办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对于一个初学者,想进入佛法的殿堂诚非易事,为此,我给大家提供四点意见: 

一、从无心进入佛法
大家来这里来参加学佛夏令营,虽然人是到了,对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还有牵挂之心,或是对家庭的牵挂,挂念父母妻儿;或是对学业的牵挂,暑期作业还没有如期完成;或是对事业的牵挂,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带着这些牵挂来的,那就很难保证你在这七天时间没会有多少收获。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既然到这里参加夏令营,至少在这期间必须把家庭、学业、事业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牵挂之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专心地学习佛法。
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庙里来学习佛法,不能对寺院生活妄加评论,因为我们对寺院的生活、规矩还不了解;更不能对出家人妄加评论,我们要以恭敬的心去对待所有的师父,只有从恭敬中才能增长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们因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评论,就会在无意中产生罪过,结果只会和你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相违背。
另外,我们到山上来是为了学习佛法,不是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饮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维摩诘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病了,文殊菩萨带领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一直讲论佛法,过了中午还没饭吃,这时就有人提议:到你家里来,怎么到这个时候还不招待?维摩诘说:你们是为法来,不是为食而来。同样,你们到山上参加夏令营,也要怀着这样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学到佛法。
进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还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从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你们既然到山上来学习佛法,我希望你们暂时把这些观念放一放,待学习佛法之后,可以再用你们的思想去比较,然后决定如何取舍。
无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空掉,用空灵的心境来学佛法,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盛满水,势必无法再往里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里添水。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牵挂心以及固有的观念去掉,便学不到佛法。 

二、从信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体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佛法的信仰,解是对经论的理解,行是依理论产生实践。佛法与哲学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哲学但有理论,而佛法既有哲学的理论,又有科学的实证。
但佛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学佛须先有信仰。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高深的佛法理论,一时难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现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来世,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有以信仰来接受。平时,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自己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坐飞机时,我们感觉不到飞机的运动,其实飞机跑得很快;坐船时,我们看到两岸的青山在移动,其实是船在跑。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常常是错觉,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需要靠信仰的力量来接受佛法。佛经里面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论》曰:“信如手”,我们的生活是靠双手来创造,同样的,佛法的学习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假如我们没有信仰,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益,就只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在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佛法的信仰与ji 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ji 督教和天主教强调的是“信者得度”,但学佛仅仅有信仰还不够。没有解和行,照样得不到佛法的益处。信仰只是我们学佛的契入点,要进一步修行乃至了脱生死,还需要通过解和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从疑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学习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还多少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成份,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才能够学好佛法。
我们来到丹霞山,会看到很多出家师父在大殿念经或在禅堂坐香,作为一般游客,随便看看也就走过去了,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们到这里来学习佛法,就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这些师父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抛弃红尘?为什么要抛弃物质享受?他们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去探讨,去学习,去实践。
又如我们学习教理,肯定会对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这就需要向法师们请教,对佛法的认识才能提高。在学习教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佛教的许多观念与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没有,可是佛法讲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这样认为,那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只有勤于提问,勤于思考,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或对人云亦云,那是学不到佛法的。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的修行就提倡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说,你的怀疑有多大,你所能够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麻木不仁,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禅宗祖师叫人参话头,起疑情,其中有个问题是“父母没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想你们谁也没有想过。而禅师们就将此类话头作为修行的途径,一直参,一直参,甚至参到脸也肿了,脚也肿了,浑身都肿了,突然间碰到一种条件的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说明,只有通过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没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四、从悟心进入佛法
凡夫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原因就是迷。
迷也就是无知: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死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从来都搞不清楚。正因为我们的迷导致了生死流转,所以要解脱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彻底的觉悟。佛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觉悟和智慧才能进入佛法。
佛法在哪里呢?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寺院里、在经教中。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对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经典叫《金刚经》。经中讲:一切法都是佛法。禅宗祖师也有过类似的开示:“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无非中道”,祖师还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道在什么地方?佛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呢?就要有一颗智慧的心。
禅宗里有许多祖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开悟的,并不是在大殿里念经念开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开悟的。有位祖师叫灵云禅师,有一次他在房间里用功修行,出来时看到外面的桃花开得火红一片,刹那间就开悟了,他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是见到桃花而悟道,还有位比丘尼是因见到梅花而悟道,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
同学们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出坡劳动中,还是从坐禅诵经中,或是从课堂听讲中,都要能够用你们的智慧去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你们才可以进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9 22:36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