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界法师: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3:05     标题: 净界法师: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这是对于种子的增上缘产生迷惑。对于十二缘起,所谓爱非爱这样一个熏习缘起的错误,就会认为在内心当中有一个「我」,「我」来造作业力,也是由「我」来受用果报。当然业力会变化,在流转当中,这三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是这个「我」是不能改变的。这个地方的「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我见是比较粗的我见,这是分别我见。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他说: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烦恼反而更重,瞋心、慢心更重。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一个人念佛,没有使令他内心改造呢?就是这个人修行──心外求法。他内心当中,没有产生正念的观照,观察我空的真理,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的想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我」积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以后的生命,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得到安乐的果报。这个自我,以前没有善业、没有资粮的时候,他当然很低调的;但是他现在不同,他现在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他的善业力加强以后,也就把这个自我膨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愈修行,烦恼愈重、瞋心愈重、高慢心愈重的道理,就是他没有回光返照。

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了,诸位可以看看所谓外道的学者,外道也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比如我过去认识一个外道,差不多十年前他的个性是这样子;你十年后再看,他的个性还是这样子。就是十年前跟十年后的差别?这个人修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他的个性没有办法改变,他以前是什么脾气,现在就是什么脾气。为什么佛弟子能够很快地自我突破呢?因为他修我空观。修我空观,他内心调柔。就是「我不可得」,所以所有的烦恼都是可以改造的、都是因缘法。我们先相信这个真理,我们先相信我们心中贪瞋痴的烦恼是可以改造的,它的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你一直认为你内心当中那个我──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没办法改变的,这就是我嘛!那你这样的思考,就没办法改变了,的确不能改变。这就是外道说「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由我来积集业力,也是由这个我来得果报,那这是对于爱非爱缘起的一个「愚」痴。

自有生死以来,我们生生世世都随爱欲流转。我们有生死的业力还不是得果报的因缘,我们对三界的果报生起爱取,老是怀念过去生命当中美妙的境界,这时候对三界的爱取就会去触动生死业力,我们临终保持正念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不完全只是把佛号放在心中,调伏昏沉、掉举,把心静一静。念佛还要修「观」,来断除内心深处对三界爱取的烦恼,这是生死的根源!

在我们生命当中,我们有时候有时间在佛堂中念佛,但是一离开佛堂,看到美好的眷属、广大的财产,你会产生爱取的烦恼,这些都是「生死的业力」!「生死的业力」从佛法的因缘观观察,福报越大的人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因为你的眷属特别孝顺,你的财富特别多,临命终时你要离开这个因缘,比一个贫穷人更困难,你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对治心中的爱取!

假设我们念佛只修「止」不修「观」,来对治心中的爱取,没有破除心中的障碍,不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产生厌离!这时候我们在佛堂念佛的时候,平常心中只是培养一种念佛的功德力;当我们走出佛堂看到美好的眷属,看到丰富的家财,就产生爱取!这时候我们心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佛号的力量,一个是对三界爱取的力量,两种力量都存在。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爱取也现前,你如果断不了爱取,爱取是极大的势力,临命终时佛号就会被爱取烦恼所取代!这也就是我们要修「观」的理由!

有些人厌离娑婆有困难,为什么他对于厌离娑婆有困难?因为他前生积集的善业太大了,由于前生善业太强,所以今生事事如意,身体健康,人也长得庄严,眷属对他又很孝顺,福报广大!他对眼前的因缘产生迷惑颠倒,他以为他的生命永远如此,既然生命是追求离苦得乐,现在就很好了,我不想改变什么。

这时候,这种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死命无常,思惟无常的道理。无常的道理有两种思惟的方式,第一个属于粗分的无常,叫做败坏无常。败坏无常,第一个要思惟我今生一定要死,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有生就有死,死亡决定要到来的!乃至于佛陀乃,至于阿罗汉都要面临死亡的。第二要思惟死亡随时要到来的,不是年纪大才死,年轻死的多得是!

甚至可以思惟说今天或者明天就要死,所以宗喀巴大师建议我们思惟今天就要死,为什么要这样思惟?思惟今天就要死,就会产生一种警惕,就算今天没有死也很好,你还有明天,你还有更多时间积功累德。你思惟今生要死,而且死亡是随时要到来的。第三思惟死亡到来的时候,除了佛法功德以外,其余都没有帮助的,都会被无常所破坏。本来我们对现前的果报,包括我们的色身、外在的因缘,我们都很满意,这时候你以无常智慧观察这些因缘,发现你现在的果报是如此的脆弱,你就会从现前执取当中跳脱出来,你会知道我该面临来生,我不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所以无常败坏对于福报非常好的人,他可以从今生果报的执取当中跳脱出来,这就是所谓败坏无常,思惟死亡的到来。

第二个思惟剎那无常,就是细分的无常,微细的!我们不用等到死亡到来,就知道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感觉很好,但是你讲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不是你所形容的相貌,生命就像水流,你所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心情,下一剎那的心情就变化了,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严格来说,其实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你讲「现在」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生命不是停止的,它是活动的,这时候我们看到剎那剎那的无常,我们就知道要找一个归依处了,现前的因缘是如此的脆弱、不可靠,随时会变化。我们思惟死命无常,有助于福报大的人,对于今生因缘的执取,而因小失大,帮助我们厌离娑婆,这是对现生果报爱取的对治。

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之人,他自从受戒以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这种人在他一生当中一定或多或少能成就止观的功德。就如衣服没有油垢,所以容易染上颜色;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戒垢,你修习止跟观,修习不净苦无常无我之法容易熏习进去。

第二种人他受戒以后,对于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不违犯,但对于遮戒轻戒就多所毁犯。但是为了修习禅定他能够如法地忏悔,这也属于持戒清净,这样多少也能产生禅定智慧的功德。如同衣服曾经染上油垢,但是把它洗干净之后,仍然可以染上颜色。

第三种人受戒以后,意志薄弱,烦恼也粗重,不能坚心护持,当他遇到染污境界,不管轻戒还是重戒都多所毁犯。这样如果是以小乘的教法是不通忏悔的,但根据大乘教法透过取相忏以后已经恢复清净了,这样也是持戒清净的相貌。

《大般涅盘经》中佛陀说有二种健康的人,一者不作诸恶。这种人很难得,受戒前不说,受戒之后,身口意业皎如冰霜,丝毫不犯,不毁犯种种戒律。二者作已能悔。他虽然犯戒,但是他能够如法地忏悔,使令它消灭,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佛陀认为忏悔清净以后也是健康的人,他跟没有毁犯是一样的,都是持戒清净的相貌。

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住持三宝:这是外相的三宝,有相状的,能被我们见闻觉知的,包括佛宝--佛像塔庙,法宝--文字经典,还有僧宝--剃除须发,身披袈裟、受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众。

理体三宝:这是内心的功德,虽然我们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理体的佛宝是法身佛,是清净的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有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种,叫五分法身。理体的法宝是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理体的僧宝是,约心地功德来说,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

从次第上来说,起初我们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皈依有相的三宝,才能趋向无相的三宝。我们一定要先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皈依住持三宝,内心产生善业力,然后再皈依理体三宝,内心产生正念力。若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是“执事昧理”,只在事相上皈依,但心中没有产生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成就人天福报,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皈依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皈依理体三宝成就正念力。如果只修皈依理体三宝,而没有皈依住持三宝,这是“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用。

如有一位在家居士,研究佛教并有很多佛法的著作,有一次他生病,一个人生病时,运势会比较衰弱,于是就有鬼神在晚上压迫他,因为他平时只重视理体三宝,虽知道佛法的道理,也不断的观照,但他忽略住持三宝的归依,结果对鬼神的压迫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赶紧在藏经中找大悲咒,看大悲咒怎么念,然后照着念,但为时已晚,因为他念咒语不熟练,根本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会大声念阿弥陀佛,鬼神就跑开了。

所以要皈依住持三宝,也要皈依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3:06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也知道,你失掉了菩提心,你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只是一个人天的善法;没有菩提心的摄受引导,你跟无上菩提就不相应。

    这个地方,马鸣菩萨说:菩提心有二种,一种菩提会退,一种菩提心不会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他容易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不容易退。原因在哪里呢?

   《起信论》上说: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止事相的因缘所发的菩提心:诶!你看到三宝的庄严发菩提心;或者遇到人,有善知识摄受你,你也发菩提心。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缘,所发的菩提心,在《楞严经》说:依止【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恶因缘,就产生退转。第二种菩提心,它是依止【不生灭心】,就是说他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经常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虽然我现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智慧的庄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还有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要做。没错!但是,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到:我们这个明了心识的体性是【如】,三世诸佛清净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开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

    什么叫不退转?就是说: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都不想行菩萨道了,你还是可以行菩萨道。你不会受外在人事的变化,而退失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会退失菩提心,这个地方,不共无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是说,一个人,你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来不知道有这种观念,你也可以发菩提心。是的,那你这个菩提心的中间,有一个我执──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四种烦恼,在加持这个菩提心。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是危险的菩提心。就是这个自我意识,一个人的私心,是很难跟菩提心共存的。我们行菩萨道,虽然不能够马上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你刚开始不得不建立,因为这个牵涉到你的种姓──大乘圆顿的种姓。你能够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光是深信这样的思想,所有的逆境现前,不能够影响你的菩提心。就是不二法门的殊胜,在于它的一个不生灭性,它不会因为外在因缘而生灭。当然你菩提心坚固,你的成长过程当中,虽然会有逆境,跌跌撞撞的;但是总有一天,你能够不断地往上爬。那么支持你的,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而是对内心一种深观的智慧,在支持着你前进。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澫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它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在《华严经》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地流转。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9 19:27     标题: 学佛修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学佛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净界法师

    任何人如果没有自体验因缘生灭的自然法则,就不可能会建立正见,当然也不可能彻底了解苦集灭道,出离一切恼苦。

    当今虽然有很多人想依正见修行佛法,断除烦恼的大苦集,但是因为佛法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经由口传、文字的表达,难免都会加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加上透过翻译的名相,在意义的表达上多少都会有些出入,所以佛法发展到今日,可以说是体系极庞大,理论极复杂。

    什么是佛法或非佛法,对一位初学者来说,是难以了解的,加以修行方法复杂、次第不明、目标不理解、目的不清楚,因而使有心的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找久了,愈找愈复杂、愈糊涂,甚至越修越执着、越邪見,烦恼痛苦越多。

    修行本来是为断除烦恼痛苦的,反而越修行觉得烦恼痛苦愈来愈多,最后变成原地踏步或放弃修行,实在是非常可惜,这就是学佛修行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修行佛法必须具备三种最基本的条件,这三种条件,对现在各位来讲,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大家福报非常好,能够出生在这个安和利乐的时代,食、衣、住、行等生活都非常富裕,所以说人人皆具足修行最基本的条件,只是自己肯不肯去做而已。当今的人学问都不错,对教理及修行次第方法的理解是不难的,任何人只要肯对佛法教理及修行次第方法进行了解,努力实践就能自体验佛法的利益。
      
    那么学佛修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三种呢?

    第一、必须要有福德资粮。

    若无福德资粮,那么修行过程中,阻碍就会很多。什么是福德资粮呢?
        
    例如生活经济稳定、五戒具足、有因缘亲近正法的善知识、有同修道伴相互鼓励及讨论等。如果福德资粮不足,好比经济的阻碍、子女不孝的阻碍、身体病苦的阻碍,包括无因缘亲近善知识的阻碍。就算有因缘遇到善知识,也无法起信,另外从善知识的教导中悟入的阻碍,以及五戒不净引生不安等的阻碍,这些都会影响修行。如果福德资粮具足了,修行就没有阻碍。

    第二、修行之前,必须要先明白教理。

    虽然具足福德资粮,但若是不明白教理,以及不知修行次第方法,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盲修瞎练,就会越修越糊涂。头脑里装了满满的大道理,甚至越装越多,增加到无法记忆,背了一大堆的知识,实际上找不到一条有次第的修行方法,若有的话,那也和断烦恼痛苦无关,甚至脱离正常的生活,那要如何断除烦恼呢?

    第三、虽然明白教义,了解修行的次第方法,还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因为理论归理论,只有明白教育的理论而不实践修行,犹如画饼充饥,对填饱肚子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要自悟道必须先起修,才能完成自证缘起,体验苦集灭道四圣谛、开法眼︵开悟︶。 开法眼之后只是印证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真理,对佛、法、僧、圣戒不疑,除此之外还要保持正念、正知的随顺观。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