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好心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必备的!大卿法師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7 17:42     标题: 好心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必备的!大卿法師

我小时候是生长在没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唯一的宗教体验是:因为家里没有牛奶可以喝,就到附近的教堂,那里可以喝到牛奶,这是那时候最甜蜜的宗教体验。

小时候对世间苦有极度深刻的体验,每一次想到,看到,听到这个世间的苦难,我眼泪就掉个不停。有一次,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无意中在一支电线杆上看到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佛教这个「佛」字,内心极为悸动。那个时候就以为自己是地藏王菩萨「乘愿再来」。所以现在这个地藏殿就是我 家。当初还有人担心,说这个地藏殿打坐不太好,很阴,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一直觉得世间好苦,就是学佛以后,修行以后,了解法义以后,经过二十几年的打坐以后,我还是觉得世间好苦。因为好苦,所以我走上弘法的道路,无怨无悔。

因为世间有苦,所以世间才有宗教。一切的宗教,都是在说离苦得乐,没有一个宗教,没有在说「苦是什么、苦的原因是什么、苦的究竟解脱是什么」。可以说每一 个宗教就是在说「苦、集、灭、道」;每一个宗教都在说慈悲喜舍。也许我们在佛教以外的宗教,比较少听到这样的字眼,但那并不表示它们没有在谈苦、集、灭、 道,并不表示它们没有在谈慈悲喜舍。它们所用的文字语言只是跟佛教不一样,但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样。

 

什么是苦?

什么是苦?苦是因为我们对世间有爱,因为我们爱着,所以就障碍了。我常说:爱着就会碍着。这就是苦呀!有求就有求不得苦、有欲望就有欲望燃烧的苦,看到别人在受苦,自己不觉得苦,是非常困难的。

世间这样子的苦!它是一种传染病。像我们的欲贪盖、昏沈盖、掉举盖、散乱盖会传染,我们的浮躁、贪瞋、猜疑;我们的不信任,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传染来、传染去。

 

什么是欲望?

什么是欲望?欲望若用纯观照的术语来看,欲望就是「局部的收缩膨胀」。好像吃就是把我们的胃肠塞满东西,把我们的口腔塞满东西,经食道到肠胃里膨胀,然后 开始消化收缩;好像我们耳朵听音乐,好像我们经过运动肌肉膨胀收缩,在这个膨胀收缩里面,我们得到了快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乐受,它就带给我们欲望。这样 子的膨胀收缩,它让我们暂时的摆脱了对散乱的注意,对昏沈的注意,对瞋恚的注意,对不满足的注意,对烦恼的注意,它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喜欢欲 望。

欲望很可以掩饰我们的烦恼,这是欲望很吸引人的地方。欲望能够很容易的、很短暂的掩饰了、遮盖了我们的烦恼,这是欲望为什么那么迷人的原因。

传统的中国话成语有一句叫「充耳不闻」,当我们的耳朵听了很多很多的声音,很多很多的音乐,我们的耳朵就不会再听见东西了。因为我们的耳朵已经过度的膨 胀,它再也容不下东西。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强光,我们眼睛也没有办法看见东西,因为它过度的膨胀,一下子收缩不起来。眼睛一直看,看了很多很多,当我们眼睛 累了,就再也看不见东西了。我们的欲望总是这样的「膨胀、收缩」。

纯艺术欣赏,比较属于有深度的欲望。因为它的膨胀收缩,不像五官欲望那么的局部,比较有深广度一点,同时也带来很强的膨胀收缩;好像我们听完了古典音乐, 会感觉到耳根有一种寂静,我们称这种感觉为无声;好像我们眼睛欣赏了很多的艺术创作,看尽了最美丽的作品,我们的眼根不会再去看见一些泛泛之作,这就是无 色。这种感觉像是我们追求声尘、追求色尘以后,不自觉的想要一种无色、无声的存在,好像欲望是为了没有欲望。好像我们已经感觉到欲望是一种束缚,希望透过 欲望的满足,解除我们对欲望的渴望。我们觉得欲望需要完全的满足才能消渴。这就是我们一般对欲望的态度。

离开欲望

我们去寻伺欲望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欲望是局部的膨胀收缩。透过不断的寻伺,欲望变成了背景,寻伺变成了前景,欲望慢慢的退去了它的吸引力。我们的注意 力,不再注意欲望本身,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这个膨胀收缩。因为它一样可以获得欲望的满足,但是它比较没有欲望的负作用。慢慢的我们发觉,我们可以离开欲望, 而照样的有这一种膨胀收缩。而且它不再囿限于局部,它可以是全方位的,深刻的,整个身心的膨胀收缩,有如心肝底呼吸那一种全身的感动,全身的震动。这一种 感动、震动,我们称之为喜乐的「喜」。这一种喜它遍布全身,带给我们未曾有的膨胀收缩。整个毛细孔张开,整个心开了,全世界都进到我们的心里面来了。世间 不再是一个心外的东西,世间变成一个内心的世界。外在的世界跟内心的世界没有分别,我们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欢喜。

慢慢的我们有一种轻安、满足、自在,我们觉得可以放下,我们觉得我们的心可以导向解脱,可以导向没有束缚,有种很特别的洗涤后的寂静,我们称之为喜乐的 「乐」。慢慢的,我们放下对这个「喜想」的抓取,我们进入一种无所求的感受里面。这就是禅定里面三禅的离喜生乐,这一种「乐」它可以导向很深刻的无愿三摩 地,由这个无愿三摩地,又导向无所有三摩地。

无所有三摩地,事实上是空无边处三摩地与识无边处三摩地的结合,还有放下,放下了空无边处的,识无边处的那一种感觉,还原到只有膨胀膨胀,一种辽阔无际的感觉,一种什么都抓不到的感觉,一种什么也不必抓的感觉,这叫无所有。进入这一种觉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慈悲。

有人建议我们十日禅应该有一系列的打坐开示。但我所了解的佛法并不是这样,我所了解的佛法,是要先做到个人身心对世间的看破。

第一个要做到永远只对人家好,身、口、意永远只对人家好。

第二个身、口、意永远不对人不好。

简单说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就是持戒。

真正的布施,就是身、口、意永远只对人家好。真正的持戒就是身、口、意永远不对人不好。戒不是指那一些的戒条,戒条是因人设施,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戒条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真正的戒,只有一个精神,一个大原则,那就是身、口、意永远不对人不好。

 

佛陀对初机说法的五个要件

这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对初机说法,第一个说的就是「布施」。第二个说的是「持戒」。第三个说的是「升天法」。什么叫做升天法:我们的布施、持戒都是为了自己 明天会更好,为了自己的下一辈子会更好,为了自己的下一秒钟会更好,所以对人家好就是对自己好。这个是在种植我们的福田,因为你不对人家好就是对自己不 好。

第四个是去看「欲望求不得的苦,欲望就是苦,欲望导致生死轮迥」。欲望的背后是无明在推动,深切的去体会、去思惟这个世间就是欲望所成,就是趋乐避苦所成,一直去感觉这个世间的苦。

第五个「离欲才是真乐」。这个世间唯有离欲才是真乐,世间就像莲花池,荷花池很脏,但是它可以长出莲花来。这个莲花就代表我们修行的成就,世间虽然很苦,很脏,但我们可以在这个世间成就。

当我们对这五个次第:布施、持戒、升天、欲为过患、离欲为乐,都没有疑问了,我们就完成了初学者学习四谛八正道的基本条件。

 

四谛八正道

佛法没有什么,佛法就是四谛八正道。佛法就是四谛,就是去认识苦,什么是苦?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十日禅,也是来认识苦,认识我们的五盖就是对世间苦的一个 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十日禅,也是来认识苦,认识我们的五盖就是对世间苦的一个反应,世间是种种欲望所成,我们的五盖是对世间欲望的反应。

五盖:一 个是欲贪盖,有所求;一个是恚碍盖,碍着。很多事我们觉得障碍了我们的所求,内心的不安、担忧就是我们的掉悔盖;然后我们对世间苦的逃避,叫做消沈盖、昏 沈盖;我们对佛法种种对治的疑惑,这一些方法的疑惑,叫做疑盖;我们怀疑佛法能够解脱,怀疑这一生能够证阿罗汉,这个疑盖对我们没有好处,但我们却紧紧的 抓着。这些的五盖,都是我们对世间苦的不能接受,修行人是要去面对世间的苦,面对自己的有所求是苦,面对别人的有所求是苦,面对众生的有所求是苦。以无所 求之心来面对有所求,来面对世间种种的欲贪、恚碍。要修学四谛,认识四谛,慈悲喜舍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入门。



悲---身、口、意绝不对人不好

我们以无时不见苦来看悲心,悲心就是见苦、接受苦。当我们真的接受苦的时候,我们内心对别人不会产生一点点的不好,我们的身口意绝对不会对人不好,这叫悲 心无碍。由这里我们可以进入悲心无量三摩地,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禅定。一般人以为禅定一定要数息,以为禅定一定要四念住,却不知道当我们一直作意:身口意 绝不对人不好。当我们一直作意:世间是苦,世间是不可乐时。虽然我们生长在这样的世间,照样可以长出莲花来,这叫悲心无碍。这样的悲心无碍,就跟我们的苦 谛相应。

透过悲心的作意,看到了我们的碍着,我们用我们的六根来演练悲心,用我们的眼根、耳根来练习「悲」心,我们称之为悲眼、悲耳。我们试着去听世间的苦难,去 看世间的苦难,一个苦难骚动起一个苦难,一个苦难带动另一个苦难,我们感觉到苦难没有阻隔,这种没有阻隔就是无碍。没有隔碍,没有分别,一个带动一个,一 个传染一个。我们看到了这一种没有分别,我们内心跟着无碍。

空无边处最大的特色,就是无碍。因为苦海一片,看到了苦海一片,世间种种的分别、多样性;世间种种的诱惑,不再有吸引力。而我们的心也跟着这个无碍的感觉一直膨胀、膨胀、膨胀,这个能够观察的心也跟着膨胀到极限,大而无外,我们称之为空无边。这是一种心识的空无边---无量无边,这是透过对苦的寻伺,看到无碍的喜乐,透过这样的喜乐,得到一种心无量膨胀的一心,这样的一心,就是三摩地。

 

慈---身、口、意永远只对人家好

当我们见到了世间的苦,我们很自然的,身口意永远只对人家好,永远不愿意再「结」上打结,永远不愿意苦上加苦,这就是慈心无量三摩地。

依着见苦、离苦的寻伺,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喜乐,这个「见苦」就是悲心,这个「离苦」的作意,就是慈心。这样的一种慈悲作意,就是正知正念,这样的慈心, 就是看到了集谛。「集谛当知当断,苦谛当知当解」。所以一个苦谛,就让我们看到悲心;一个集谛,就让我们看到慈心。

透过慈心的作意,我们看到这个苦是有束缚的,是有打结的,这个结是可以打开的,是可以没有染着的。透过慈心我们内心离开了各种的染着,各种的结缚,我们看 到了欲望(打结、束缚)只是一个相,只是一种取角,它实在是没有什么内容呀。它只是一个局部的收缩膨胀,只是在转移我们对世间苦难的注意力呀!我们透过六 根不断的寻伺这个苦的结,我们内心离开了相,离开了欲,我们的心识由欲界、五根(眼、耳、鼻、舌、身)入处脱落,五尘(色、声、香、味、触)染不得,如虚 空妆画,心识开始净化、心识清净、无量光明,称之为「净界」,这是四禅的「缘舍而念清净」。

 

喜---无条件的正面对待每一个境界

有了这个慈悲心作基础,我们很自然的走在八正道上。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这就是喜心无量三摩地。所以这个喜心,就跟道谛相应。

所谓的喜心,就是无条件的正面对待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是在提醒世间苦。不管人家称赞我,批评我,对我好,对我不好,都是在提醒这个世间的不圆满,才有所谓对我们好,对我们不好。

透过喜心的作意,我们看到每一个触境,都有十方贤圣跟我们同在。我们可以无条件的对一切境界正面取角,我们看到每一个触境都照见我们的内心,我们可以在每 一个触境很单纯的回到八正道来,不做第二想。很单纯、很坦然无畏地直接视过去为业、视现在为法,未来也只有法。已经发生的不如法,都已经过去,从此归零, 从今而后,只有法,只有八正道。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内心获得新生,没有过去的包袱,只有对法的净信。我们的内心变得很欢喜,很柔软,以这样子的柔软心、惭愧心面对一切境界呼吸,吸气感觉 过去的业(心结)到此为止,呼气从此以后只有法,心花朵朵开。我们的心开始膨胀、推出,达到一种心识的辽阔无边,一种无可抓取的感觉,没有一丝一毫想抓取 的感觉,连原来的那一种空无边的相也消失了,这就是处处是心(以法为心)、处处无心的识无边处三摩地。

 

舍---欢喜心、柔软心、慈悲心、三摩地心

我们走在八正道上,经过悲、慈、喜作意,它一定可以导向涅盘寂静,这就是舍心无量三摩地。有了喜心作意,我们把一切苦都当成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对世间苦 的不够接受,提醒我们对世间苦的度量要更大。我们的心变得很单纯,我们一心不做二用,一切回到八正道来。因为走在八正道上,我们的欢喜心、惭愧心、柔软 心、慈悲心、三摩地心就愈来愈充满;因为这样的喜心,因为这样的柔软心,因为这样明明白白的心,我们就走入了灭谛,走入了涅盘寂静。这就是舍心无量三摩地 的「寂止」。

透过六根在舍心作意的练习、寻伺,我们可以进入一种离两边的世界,离有、无两边,离好、坏两边,我们可以对一切触境,不加判断;好像我们常常说的「塞翁失 马,焉知非福」。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判断这是好,是坏;得了癌症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中了几千万的大奖,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不论发生什么好事,坏 事?都不知道。只是去面对,只是去看待每一个境就是看到我们的心,每一个心又看到世间的境,不论世间发生什么事,我们的心都有某种程度的不动,因为我们没 有那一种好坏的分别,我们只有能不能真的离苦作意。

面对一切的境界,我们不做反应,只是让它流过去。视一切为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碍,六尘是碍,五蕴是碍,五盖是碍,一切碍放下,不取,无可取,这就是舍心作意。这样的舍心作意,就是无所有处三摩地。我们又可以把这样子的慈悲喜舍跟苦集灭道连在一起。

 

悲心就是见到苦谛,慈心就是见到集谛,

喜心就是见到灭谛,舍心就是见到道谛。

 

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当初为初机说法,说了五个基本次第,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四谛,很容易跟慈悲喜舍心相应;当我们的心跟慈悲喜舍的心相应,我们跟世间苦就没有对立。我们就很容易离了五盖……

佛法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

佛法就不再是一个你需要到处攀缘涉猎跑道场的事情;

佛法是一个很容易让你安身立命的地方,

佛法是一个很单纯的东西,它虽然很深奥,但是它很单纯。

它就是四谛,没有别的。除了四谛以外,没有佛法;除了八正道以外,没有佛法;一切的宗教,都具足四谛八正道;没有具足四谛八正道,不要说佛教,不要说不是佛教,连宗教都不是。

这几天我们在打坐中,在行、住、坐、卧中,不断的受到掉举、昏沈、不安、担忧的种种攻击,这一些其实都是我们对世间苦的响应。这一些真的是苦,这一些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消化,好好的去面对,这些苦真的跟世间苦息息相关。

五盖不是凭空产生,五盖是因为我们对世间苦有不当的反应。好好的去思惟,好好的去作意,好好的用法来对治。慢慢的我们会看到五盖是一个莫须有的东西;慢慢的我们会愿意,心平气和、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很单纯地来面对世间的苦,来面对这一种世间最大的传染病。

今天即使我们解脱了,即使你是佛陀,你还是没有办法不看到这个世间「好苦」!因为你看到一种瘟疫在流行,五盖在互相传染,这一个昏沈,那一个昏沈;这一个掉举,那一个掉举;这一个起瞋,那一个起瞋;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间就是这样子互相的传染,世间就是这样的不寂静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迥向世间的不寂静?

最后感谢大家接受圣弟子法脉共修会的邀请,来参加十日禅,来吃世间苦,来一起消化世间五盖的苦。愿我们闻思修证的功德,供养如来,一同迥向世间的苦难,愿我们的出入息,打开我们身心的一切障碍。



出入息与法作意

        心里面默念或者直接去感觉法意,作意的时候,默念或者感觉的时候,你先停止呼吸没有关系。等于是将念头起个头,再做吸气和呼气。

一.感觉一切身口意收摄于慈悲喜舍,吸气;

     感觉一切身口意滋润全身,呼气。

二.感觉拉入,吸气;感觉推出,呼气;

     感觉收缩,吸气;感觉膨胀,呼气。

三.感觉每一个身口意要对人好,吸气;

     感觉对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呼气。

四.感觉能对人好,吸气;感觉能对人好真好,呼气。

五.感觉不要对人不好,吸气;感觉对人不好真不好,呼气。

六.感觉每一个身口意不要对人不好,吸气;感觉若对人不好真不好,呼气。

七.感觉慈悲,吸气;感觉莲花开,呼气。

八.感觉慈悲有如莲花开,吸气;感觉花开不为谁,呼气。

九.感觉慈悲有如耕福田,吸气;感觉土地变得好肥沃,呼气。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0-7 17:44

每位父母都交给儿女一件重要的任务:去完成漫长的人生旅程。这既漫长又短暂的几十年,却有着数不尽的磨难和熬炼,有走不完的崎岖与坎坷。
  人活着会遇到许多挫折与烦恼,每当这时人们总会尽力找出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这些客观的理由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效,不但不能使人从烦恼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往往还会加剧人的痛苦,所以就会有人不住的抱怨。
  岂不知人的态度决定一切,人的心决定一切?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地,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最后得个什么样的结果,一点都错不了。人遇到每件事,不管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是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机器坏了我们会给机器找原因,找出有故障的地方,等排除故障后机器便修好了。人物乃一理,人出了事也需要找原因,等找到毛病加以改正后,一切便都迎刃而解。
  我认识一个人,他结婚不久,妻子便得了病随后去世了,他又找了一个对象,可二次结婚后妻子又病了,他害怕了。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两任妻子在结婚之前都特别好,但一进他家就病呢?这肯定与自己、与自己家庭有关,他开始认识到做人不能太绝,要孝敬父母,要与邻舍和睦相处,要有别人走的路,不能光够了自己的。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做人观念。现在是当地有名的孝子,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妻子身体也康复了。
  正是这接连发生的事,给他敲响了警钟,拉响了警笛,使他因此醒悟,彻底改变了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他以一次的痛苦,避免了日后无数次的痛苦,也算是因祸得福,还值得庆幸。但对于那些顽梗不化、执迷不悟的人来说,只能一次次品尝由自己亲手酿成的苦果。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则与前边说的那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内有一个村主任,坐在其位却不为老百姓办事,常常私自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好景不长,自己得了绝症。当这个人查出得了重病,须要做手术时,就有人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便宜没有白沾的,亏也没有白吃的,为人在世千万别只想沾便宜,然而他并未接受这逆耳忠言,更没有以此为警戒,他花了十几万巨资换了肾,在不超半年的时间里,老伴又得了脑充血,第一次手术后造成脑部血管破裂。虽然经过了两次手术,但仍是命在旦夕。就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生病做为警戒,反而觉得自己手术之后康复了,便洋洋得意。在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出其意外的遭到更重的打击,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从此例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人当出现一些天灾人祸的时候,当查验自身一周遭,此时正是该醒悟、该睡醒的时候!
  一位老人这样跟我说:他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在人看来很有智慧,很聪明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些所谓的能人无非就是心机多点、手段高点、嘴会说点、骗的人多点。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一个人的心地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此说“处处加小心,不如常常做好人”。
  在此真诚的提醒一句,人一生不论遇上什么事,都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人常说,心好莫愁命运孬,要想有好结果,先从有颗好心开始!
  
  好人好意好心地
  好运好事好福气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