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佛陀教育与净土宗 . 净空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2-24 16:34
标题:
佛陀教育与净土宗 . 净空法师
佛陀教育与净土宗
(共一集)
2006/10/13 英国剑桥大学
尊敬的莫教授,诸位老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好!
感谢佛学社给我们安排这次的聚会,让我跟大家介绍佛法,特别还有净土宗。佛教是个宗教,很多年来给我们社会上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它是属於迷信、它属於消极,不是社会大众所欢迎的一个宗教。这种错误的误导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在五十五年之前,我追随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後一个单元居然是佛经哲学。当时我感到非常的惊讶,我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怎麽会是哲学?我记得那一年我二十六岁,我的老师是四十五岁,他大概比我大十八、九岁,他告诉我,你不知道,他说佛是大哲学家,佛是大哲,佛是圣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向老师请教:老师,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老师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中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哲学。那时候政府在四川,抗战期间政府在四川,中央大学也在四川。有一年他生病,在峨嵋山养病,峨嵋山是佛教的一个大道场,那个地方非常幽静。他说在山上养病时间也很长,有二、三个月的时间,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没有书看,只有佛经,所以他天天就读佛经。一读佛经才发现佛经里面才是哲学里头最精华的地方。他那时候特别为我介绍,佛教有十个宗派,讲到最高哲学的应当是《华严》跟法相唯识。我从接受老师教导之後才改变对佛教的看法。从认识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到今年是五十五年,在这麽多年的学习、教学当中,我们确实肯定了老师的认知是正确的。
这次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这个活动,遇到中国驻联合国的大使,他也是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我们在一起有两次机会长谈,他问我儒算不算是宗教?因为在中国,佛是宗教,道家也是宗教,他说儒算不算是宗教?我告诉他:儒释道这三家都不是宗教。他感到非常的惊讶,他说:我从来没有听到人这样说过。
我们这边有很多同学是研究历史的。以後专门教我佛学的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第一本读的书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这个传记的名称在《大藏经》里面叫《释迦谱》、《释迦方志》两种,都是唐朝时候人的着作。从传记里面,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因为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看到这个才发心来从事於研究、从事於教学。所以佛教修学、教学的目的是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苦从哪里来的?从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了,没有觉悟,所以你的思想、观念、言行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思想、言行带来的後果就是苦。所以佛通过自己的参学、修行,觉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的痛苦就解决了。
我们从很粗浅的现象上来讲,觉悟之後,他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中国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这个境界很接近,但是比孔子要深,比孔子要高得很多。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一定要明了,「学而时习之」,习是什麽?就是你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你的生活上,现在人讲,我们所学习的就要跟生活结合,跟生活打成一片,跟工作结合,跟处事待人接物都能融成一片,这里面就有快乐了。佛告诉我们,在现象上来讲,觉悟是清净的,迷惑的现象是动荡的,所以这叫真正的功夫。无论是在什麽样的境界,都保持自己的心、念头要清净,这在佛门里面称之为禅。所以禅是佛教修学的中心。
提到禅,大家就会想到禅宗,其实佛教任何宗派都离不开禅,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觉悟的方法、觉悟的门径。觉悟的方法、门径很多很多,因此,佛教在唐朝时候有十个宗派,小乘有成实宗、有俱舍宗,但是在唐朝末叶到宋朝的时候,这两个宗派在中国就消失了,剩下来大乘八个宗派。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给诸位说,全都是学的禅;只是方法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原理原则、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到後来,大乘分成八个宗,里面有一个宗派是禅宗。禅宗跟其他的七个宗派,那七个宗派叫教下,所以中国有宗门教下。这就是最早佛门里面讲的宗教,宗就是禅宗,禅宗以外的派别都叫做教,跟我们现在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
宗门跟教下有那麽大的差别,那就是在修学的方法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宗门就是禅宗里面的,专门讲求顿悟,教下是渐悟,是慢慢的开悟,他那个是一下就开悟的。就如同我们现在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其他七个宗派必须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慢慢的才拿到毕业证书。禅宗就像天才班一样,他不要念小学、中学,他都不要念,甚至他一下就念博士班,甚至於博士班都不念,只参加博士班的考试。所以这是宗门跟教下的差别。
所以禅宗在中国虽然是很发达,真正在禅宗上开悟的,大彻大悟的人并不多。这种顿悟是在唐朝之前,南北朝的时代,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他只传了一个人,真正开悟的只遇到一个人;一直传到第六代都是单传,一个老师一生当中只遇到一个天才学生。到第六代惠能大师,那就不一样了,在他一生当中,他教学的,真正大彻大悟的有四十三个人;惠能以後,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达到他那个水平。所以惠能以後,这些後面弟子的承传,大概最多的没有超过五个人。其中大多数自己悟了之後都没有能传下来,也就是他这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找不到。
佛的教学,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认识,他的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管是宗门、是教下,这个目标是相同的,方向、目标都相同,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大乘教是八个宗派,在日本是十三个宗派,这是分法都不一样,法门当然就更是复杂,一个宗派里面可以分很多支派,都有它依据的经典跟修行的方法。我们知道法门虽然多,确实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到最後,像我们这个教室、我们这个殿堂,进来的时候有三个门,没有进来,殿堂外面有三个门,进来之後就是一个,门就没有了。
这三个门,第一个就是叫觉门,就是觉悟、大悟,大彻大悟,那就是禅宗代表的。第二个门叫正门,正知正见,这是慢慢开悟的。像《华严》、像《法华》、像法相唯识,这些都是属於按部就班学的,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念上来的,到最後他就开悟了。第三个就是净,清净心,净土宗是属於净门,密宗是属於净门,都是修清净心入门的。所以说到净土宗,净土宗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指导修学的一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在中国翻译经的目录当中,我们看到《无量寿经》从汉朝时候开始,一直到宋朝时代,八百年间曾经有过十二次的翻译,在佛经里面翻译,《无量寿经》翻的次数是最多。因为年代久远,在从前书籍都是用手抄本的,所以很容易散失,一直到现在,这十二种目录有,存在,实际上这个经书只有五种留下来,七种遗失了。
从现存的这五种经,我们细心去观察、去研究,它这里面出入很大。譬如《般若》里面的《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译本,《大藏经》里面都有。但是它六种译本是六个人翻的,它原本是一个,六个人翻的,当然文字不会一样,但是里面的意思大同小异,没什麽多大差别,就肯定是一个原本,六个人翻的。我们看《无量寿经》就不一样了,它这五种本子里面差别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我们平常看的,康僧铠翻的本子普通流传是最多的,有三十六愿的、有二十四愿的,它怎麽会差别这麽大?由此可知,这原本决定不是一个本子。所以古来大德从这个本子上来看,就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这《无量寿经》不止一次,至少讲过三次,它三种原本不一样。所以其他经他一生当中只讲过一次,《无量寿经》讲过三次以上,因为那个七种本子没有看到,现在看到,至少它是三种不同的版本。由此可知,古人对这桩事情就很重视,佛在世多次宣讲,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法门,所以就引起大家的注意。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从三十岁他觉悟之後,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後就开始教学,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所谓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教学四十九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所以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所以这个我们就了解,现在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至少是二千年以上,就是正法过去了、像法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修什麽最容易成就?修净土最容易成就。因此,他净土经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有道理。
我们今天研究佛法,但是从前我的老师传给我,他说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佛学就是把佛教的经典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像在学校里面,我们研究的论文,可以拿到硕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这是佛学。虽然拿到博士的学位,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很辛苦。如果是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我要以释迦牟尼佛做榜样,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里面就有乐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很辛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我们一般人看他生活很苦,而不知道苦中有乐,那个乐是真乐。一般世间人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好像看起来生活很富裕,有权、有势、有财富,好像很快乐,那个乐中有真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希望大家要好好记住。
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乐中有苦,其苦无尽,这里面道理很深,这就是高等的哲学。我跟诸位说出来,诸位能够体会的是很浅显的,必须你自己契入之後,你才会发现是愈感到愈深愈妙。譬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明白佛法之後,懂得养生之道,我们采取素食,我学佛大概半年就开始吃长素了,五十五年就是素食,生活非常简单。一般当时我的同学、朋友、长官看到我:你怎麽这麽消极,怎麽肉都不吃了?这麽消极,说我过修道苦行僧的生活,觉得我很苦。现在几十年之後,他们退休了,都老了,跟我一比,身体差太远了,觉得我快乐。我乐,他真苦了。
我向我的老师请教,我从方老师那里知道佛法的殊胜,佛法的好处。第二个是专门教我佛学的老师,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我现在懂得佛法的好处,有什麽方法让我很快的就契入?他告诉我六个字,「看破,放下,舍得」。这个方法我们学到之後,通过半个世纪的学习,知道这是佛法的真传,无论哪个宗派,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华严》上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现在为什麽我们变成凡夫?佛说了,「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就懂得了,这明了、懂得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我们要放下,放下什麽?放下对一切人的执着、对一切事的执着、对一切物的执着,甚至於对佛法的执着都不可以有,我们要把执着放下。执着放下了,在佛门里面就证到第一个果位,叫阿罗汉;然後你得第一个果位,就是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位,第一个学位你拿到了。你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那你就证到第二个果位,硕士果位,第二个果位叫菩萨;再往上提升,就是把妄想也放下,那你就证到最高的果位,叫佛陀。
所以我们本来是佛,就是现在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就变成一个糊涂佛。所以糊涂佛就叫凡夫,凡夫就是糊涂佛。所以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里面没有神,佛在哪里?每个人自己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如果妄想放不下,放下分别执着,那你就是菩萨。分别再放不下,只放下一个,把执着放下,那你就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教确实它是教育,它是哲学。
我们要用现代的言语跟佛做一个定位,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古代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因为他的教育,他不分国家、不分国籍,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诚诚恳恳的来教他。佛一生的教学没有要人缴学费,不收学费,统统是义务的,所以他的身分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对他是名符其实。所以你要是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我们真的对他佩服到、尊敬到五体投地。
我的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学佛之後,我们的快乐在哪里?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没有压力。一生当中读我们欢喜读的书,做我们欢喜做的工作,你说多快乐!这个社会的动乱,治世也好,乱世也好,都不受它的干扰。对於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方方面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间人之所以他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他是迷在其中,中国谚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不要跟世间人混在一起,站在旁边看他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今天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我告诉诸位,我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看过报纸、没有看过杂志、没有看过电视,那是染污,我们不受染污。
所以我一生感谢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要不告诉我,我不知道世间有这麽好的人生,所以永远感谢老师,带给我人生一条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幸福快乐的人生。清净心决定从戒定慧学起,如果舍弃了戒定慧,那就变成佛学,就不是学佛。现在时间正好,一个小时,感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