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堪忍尊者:轮回的缘起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2 19:46
标题:
堪忍尊者:轮回的缘起
我们已经谈过,人们被自己的业与烦恼的风,从一个轮回的转趣,吹往另一个轮回的转趣。我们也说过,在不同染污心态影响下所造的业,将会带来什么结果。在此扼要的讲述,从一生投入另一生的实际运作情形,也许对大家会有帮助。
这个运作包含互相依存的十二支缘起链:(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龙树菩萨(Nagarjuna)是释迦牟尼佛智慧思想的伟大传播者,他曾说:
在十二缘起支中
有三烦恼支
两业支
其余七支是果。
三烦恼支是:(1)无明,(8)爱,和(9)取。两业支是(2)行与(10)有。其余七支是来生会经验到的果报。
相互依存的缘起链,描述从一个受苦的转趣,投生到另一个受苦转趣的过程。因此,这项过程不可能在一期的生命中完成,它需要二或三生。我们以现今的人身为例,这个过程可以简要的解释如下。
在过去的一期生命中,受到(1)昧于实相的无明遍行的影响,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业,而留下许多(2)行或业种子在(3)“意识”或“心识”中。其中,有些良善的行为,足以构成再生为人的业。所以我们在这第一期生命中完成了一个烦恼支,一个业,以及一个局部的果支。我们用“局部”这个字眼,因为(3)识的链环分成两类:因位识与果位识。前者是指过去生在心中遗留下来的业习,如前面所举的例子。后者是指投生下一期生命中的心识。
当第一期生命终了时,我们经验到极大的不安,强烈恐惧死亡。由于对即将留在身后的身体与财产,以及代替旧身体的新身体怀有(8)爱和(9)取,我们开始进入(10)有的阶段,这股力量引导我们进人另一期生命。因此,当我们死亡时,又完成了第二个烦恼支与一个业支,因而发动业种子,投生为人。
其余七支发生在接下来这一期生命。我们的果位识,进入母亲的子宫,与受精卵结合,这个胚胎结合了(4)名色,“名”指的是识的各种潜势,“色”指的是受精卵,然后,发展出(5)六入的六种感官,接下来是与感官对境接触的(6)触,最后,带引出具有各种感觉的(7)受,亦即对于对境产生快乐、不快乐,或是不苦不乐的感受。从受孕的第一刹那发生的一切事情,构成这期生命中部分的(11)生。从第二刹那之后,我们开始变老,进入前述的各种变化与苦。因此,(12)老死支完成了一部分,只剩下死亡。
这个过程也可能用三期不同的生命完成,可以想见,其中的前两期生命之间,隔了好多年。思考一下我们此刻所造的业,可能非常良善,不过是出于昧于实相的(1)无明,譬如,我们做这些善事,可能是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或我执。这份(1)无明,可能会把(2)行,种在我们的(3)识里面,使我们转生为光耀的天人。
可能会有一种情况发生。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转生天人的业比不上在另一生中所造,投生为狗的业强烈。因此,当我们死亡时,(8)爱、(9)取,以及(10)有,这些缘起支开始产生作用,形成另一条缘起的锁链。然而,生为天人的业并没有消失,依然留在我们的心识中,但是,要等到将来死亡时才会发动。在接下来的一期生命,其余七支会使我们感得狗的果报。然而,天人的业终将现前,而死亡时的三缘起支与下一世的七缘起支,将如上面解释地那样展开。
这是简略说明转生过程,不过足以让我们明白,由于无明,自己塑造了多少缘起链,而且,还会继续塑造下去。在田野里种下一颗种子,成长出来的东西,比原先种下的那颗种子大得多。同样,在心中不停种下的微小业种,所产生的苦果和业因完全不成比例。在无数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我们都在或大或小的烦恼影响下行动,因此,所累积的业力,足以使我们在每一个苦趣中流转许多次。我们已经为无尽的缘起链,塑造了头三个缘起支,除非调伏自己的心念,防护自己的行为,并且消除无明,否则,势必被这些缘起链牵引到一个接着一个的苦趣之中,我们的心就像火车的行李车一样,从一个地方开往另一个地方,从一期生命进入另一期生命,收集业的包裹,终有一天,这些业的包裹终须送达、偿还。
轮回就像监狱,身陷其中,重重的围墙把我们套在自己无明之中。我们刚结束一条十二缘起链,爬过一道围墙,却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许多重围墙中央。轮回不会自动结束的。要是我们生生世世不停的造业,不可能指望耗尽轮回的业。唯一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的方法,是斩断缘起链的根源,也就是断除昧于实相的无明。
前面提过,要发起彻底的出离心,必须认识行苦无所不在。行苦是指,只要拥有一个不由自主且污染的身体,天生就会造苦,这是行苦的惨状。我们不应该以为要在出生之后,才会制造并经验人生的不如意。从十二缘起的讨论中,可以看得出转生的过程本身即蕴含苦。我们的心识里存有业习的痕迹,在极大的不满足与不安宁之下,投生到未来的生命之中。我们说轮回众生都有一个污染或是有漏的蕴身,因为意识受业与烦恼的力量所驱使,不由自主的投生到有漏的蕴身。
我们获得身体没多久,就开始步向死亡。有些生命在子宫中短暂停留就死去了。即使有些人活得比较久,生命也有定数。每一分钟过去,我们就更加接近死亡。就像从田野被牵往屠宰场的羊一般,每走一步路,就愈接近生命的终点。
如果我们看得出轮回各道都是苦,就不会执着世俗的享乐。这种认知非常重要,使我们得以发展空性正见,彻底切断轮回的根源,获得解脱。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做到,死亡时,彻底的出离心非常有益处。因为我们事先下过工夫做死亡禅修,到时候很明白会发生什么情况,不至于陷入慌乱与忧虑中。同时,因为不贪轮回,会大为减轻对新生命的爱取,不但能够避免转生三恶道,甚至不会再轮回。如果能够掌控自己的心念,不产生任何贪心或厌恶心,便能转生净土,不会被迫受取污染的身体。在净土中,我们能够无碍地走向解脱与觉悟。
那么,发起真正的出离心,有什么征兆呢?宗喀巴大师说了以下的一段话:
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
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着,
而寻求解脱的心,
日夜都不间断,
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态的人,
便是已经实证彻底的出离心。
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贵在能利有情
珍贵的人身
拥有珍贵人身的目的,并非只求达成自己的安乐而已,还得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这才是人生的目的。拥有此八有暇及十圆满的珍贵人身,是为了有利益有情。
众生耍的是安乐,不是痛苦。但众生要的这种安乐,并不仅是暂时的安乐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上的安乐,即证悟的究竟安乐。这就如采购物品般,人们要的是最美好,最耐用的物品。同样的,人们要的是最持久,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会各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快乐。
若有任何人不想证悟的唯一原因,无非是欠缺佛法的智慧。事实上,任何会接触佛法,知晓有某种快乐,例如解脱业、无明的缠缚,以及止息所有障碍,圆满所有了悟的无上快乐的人,都会想要得到它。
既然众生需要的是成就正觉的无上安乐,那么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大利益,就是引导他们成就正觉。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成佛之道。因此,我们应当指引他们成佛的途经。但是,为了揭示此一途径,我们必须能够完全而且确切清楚他们心识的每一种特质。由于众生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智慧层次,需要施予各种不同的教法。因此,必须毫无差错地通晓各种方法。但因为只有一切种智才能洞悉众生的每一种特质、智慧层次,以及所有的对治方法。
因此,自己必须先成就一切种智无上正觉。
大乘转念法门
为了成就一切种智,就得遵循成就一切种智的途经。必须修持成就正觉的全部次第,即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包涵了整个佛法的精髓,佛陀的八万四千教法。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五浊炽盛、极度违逆的时代,修行佛法有许多障碍。由于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倾盆如雨,因此即使接触到了佛法,我们也会发现要持续及圆满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能圆满修持菩提道次第的闻、思、修,以便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与安乐,首先必须修持大乘转念法门。也就是说要利用任何所经历到的难题,在内心激发起成就菩提道的了悟。这样,难题不但不会形成困扰,反而可以帮助发展心智和持续菩提道上的修行。若未能修持转念,则不能圆满佛法的修行及内在心智的拓展。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在这里解说“运用苦与乐入菩提道”的原因。
在遇到难题时,可运用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方法,种类繁多。此简要教诫乃多祝羌仁波切,根据龙树菩萨的《实行王正论》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所作的。多祝羌仁波切,又名吉美·滇佩·尼玛(Jigme Tenpei Nyima),是一位成就极高的宁玛派la ma,其圣洁之心臻密乘极高证悟,对宗喀巴大师的教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教法在内容上并未超出怯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的《修心七要》及朗日塘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或其他有关转念的教法;只是吉美·滇佩·尼玛运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在难题和障碍的经历上,有其殊胜之处。这殊胜的转念修行,可分为两部分:运化苦为菩提道,及运化乐为菩提道。本书中,我将说明如何运化苦问题为菩提道。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面对困境时,应自然地生起涌现欢喜的念头;
就像面对冰淇淋或音乐时,
自然的心生欢喜般。
在此末法时期,众生特别被苦、困难及不快乐所折磨,这是因为他们脆弱的心智无法把所经历的困难及伤害视为有利,甚至视为安乐的因。人们无法认识到这点,而且无法训练自己的心智在这种认知上。
与其视所有由众生及无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伤害为苦,不如养成一种习惯,将所有这些苦视为正面、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安乐的因素。先尝试将小伤害视为有利的,逐渐习惯后,就能将严重的困难视为好的,甚至是愉悦的,安乐的必要条件。最终将能把所有干扰自己的事视为不可或缺的。将困难情境视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而你却能将它视为是使自己安乐的极大助益。
转念的修持并非要去止息困难,而是要使自己能运用所经厉的困难,发展心智以成就菩提道次第。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或将来,不会再受到敌人或疾病的伤害,只不过意味着将不会受到它的干扰罢了。这些困难将不再干扰我们修持佛法,及成就菩提道的了悟。事实上,困难并不干扰人,它甚至可以帮助人发展心智及持续佛法的修持。
困境是如何帮助佛法的修持呢?必须在两种思维上训练自己的心智。第一,必须停止对苦的排斥心,第二,必须欢喜地面对困难。当达到这种遇到困难,不再感到不快乐的境界时,困难就不再是自心了悟菩提道的障碍了。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
我们都会遭受过,如暴风雨之类,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伤害。倘使我们的心习于视这些经验为苦难,那么将只会发现周遭的人物或环境,变得越来越困扰自己。连最微细、最不起眼的事物都会使我们的心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而变得极容易生气。然而,这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的强烈自私心。
一旦将每一件事物都当成难题,那么即使别人为你准备的食物稍凉了一点,也会造成你心中极大的不悦;某人的穿着或装扮有点不对劲,不合己意,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动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会生起无名的怒火,第二天就会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没睡,因为……如何……如何。”于是,没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觉或静坐时,即使是一点点微细或极不起眼的东西,如跳蚤爬过你的脚,咬了你,此时,若不能生起安乐的心来面对它,则这轻轻的一咬,会变成不可想像的大问题。有些人,花了数千元旅费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个晚上之后,只因不能忍受这类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装而返。
习惯于用某种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养成将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问题的话,则会把小事情夸大成为大麻烦。如果将小痛苦视为大麻烦并为之恼怒的话,将会永无休止的被沉重、不快乐的心所奴役。最后将难以忍受任何困难。触目所及皆成怨敌。对每件事物都会觉得不满,任何所听到、看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都会使自己不快乐。心夸大问题,使得人生充满苦恼、沮丧、偏执及精神崩溃。如果不断的被毫无快乐的心所奴役,那么别说是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快乐也很难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事物能让自己欢喜起来,或让自己满意的话,将无法体验快乐。在这种心境下,不管尝试什么,不管去到那儿,每一件事都会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这是自身的问题,不明白自己的心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就会将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视为问题根源。越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则会越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恶业越多。然后会对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触及的事物生气。这就是所谓的“触目所及皆为敌。”
据说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对于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友,亦即“触目所及皆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扰,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对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无上喜悦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看问题的有利面
遇到难题时,若能谨记困难的有利面,并将困难与大乘转念的修持相结合,则所有困难就成了有益的。困难不再是坏的,反而是好的,有益的。
无论有多少困难,为这些困难而心烦或恼怒都是毫无意义的。当遇上不幸、不如意的情境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地思维,视它为困难或为之恼怒所可能带来的极大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因此,根本不需要把它们视为困难。
有些境况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境况就只能逆来顺受。例如,不管再怎么懊恼天不是地,也无法倒转天与地。为这此事伤神,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多么地为困难担忧或为某个人的一点小事恼怒,都是多余的。
寂天菩萨在《菩萨行论》中阐释,如果问题是能解决的,就不需要为它烦恼,更没有理由为它气愤颓丧。如果问题是无法改变的,就更没必要为它不快乐或不高兴。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没有理由生气或沮丧。
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是思维着“这是好的,有利的情境。”举例来说,在某人被毒蛇咬伤时,为去除毒素把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虽然很痛,但是却有助益,因为这样做可以保住生命,所以是有利无害的。根据西藏医学的理论,当病毒发散出来时,通常表示病情有了进步。虽仍是病痛,但因病毒已由体内散发出来,不再驻留在体内日益滋长蔓延,因此被视为是好现象。
把来自人或物的伤害视为困扰,有极大的缺失。反覆思维自己在这辈子所会遭遇过的问题,并思维视之为困难的结果。然后生起一种强烈的动机,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无论我将面对什么困难。我将会视它们为有利的。”具有这种无畏、肯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持这种坚强的念头,试着训练自己的心,直到能像经验丰富的驯马师一般一纵使漫不经心,也可毫不费力的驾驭马儿,不论马儿如何奔腾,也不会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驯马师之所以能巧妙的驾驭,是因为他的身体可以随马儿奔腾的方式自然的回应。同样的,无论遇到什么凄惨的境况或障碍,应该立刻毫不费力的视它们为有利的。欢喜问题的念头应该像喜欢冰淇淋或音乐的念头般自然生想。就如酷爱音乐的人听到音乐时,欢喜的念头会自然地生起,不需考虑任何理由。
遇到逆境时,若能自动的将它视为好的,就能喜乐。即使面对批评、贫穷、困难、病痛、或死亡时,内心丝毫不受干扰,仍然喜乐常在;你将毫不费力、自然地明了困难的益处,而越能明了困难益处,就越能喜乐地经历人生中的困难。
经由训练自心,且养成不把问题视为困难,那么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难,也会变得容易忍受,并能安然渡过,问题变成喜乐的,如棉花般,轻盈且柔软。
视问题为乐趣
实际遇到困境时,很难立即将它视为行善的契机,因此完善的准备是很重要的。预先做好训练,那么当严重的问题来临时,才能轻松的运用所熟悉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或转念法来修持。
将困难转化成安乐,光是明了困难有益于修善是不够的。必须诚挚的认识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修善的必要条件,并且由其中生起持续、稳定的喜乐。
在困境时,要想着:困难带给自己无尽的利益,它能带来现世及来生的安乐、解脱、及证悟的究竟安乐。因此,困难对自己有无尽的利益。纵然问题可能是非常地严重,使人难于忍受,但它们却是最可喜的。它们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美好的,因为它们将持续不断的带给自己好处。
停止厌恶困难并生起喜欢困难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自己的心情快乐起来,也可以使自己不沮丧、不灰心地持续修行。反复如此思维,训练心智,转化自心为喜乐。
就这样,因为强烈的相信经历困难是可喜的,纵然问题仍然存在,但已不觉得它的存在了。既然它不再扰心,也就容易忍受了。这是克服自身疾病及其他生活上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能克服那些会以为干扰自己快乐修法的外在敌人及灵异。那么,纵使他们继续作怪,也已无法扰乱或伤害你的心。
只要视某事为难题并让它来激怒自己,无异等于自造难题来扰乱自己的心。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就无法转化苦于大乘道了.实际上,若能运用苦于大乘道,则问题将能使自己善业增长,并且变成安乐之因。然而,这必须自己去体验才会明了。
当然,你无法要求自己在猝然面对大问题时能立刻转化它们为大乘道。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心先转化小痛苦,然后,当遇上大问题或大zai 难,甚至是最恐怖的死亡时,才能将它与善融合,并运用于大乘道。
简言之,训练自己的心,体察一切问题的美。为使问题合乎自己的意,就必须不再看问题的负面,尽可能去看问题的正面及有利面。生命的境遇是否美好,端赖自己的心如何认知它、诠释它。自己可以选择是否将某一经验视为“美好”或“困难”。这全看自己的心如何去诠释它了。
视不理想的情境为理想的,是最有效训练心智的修持,是转苦为乐的方法。
在此末法时期,有着许多无可避免的修行障碍。有某些问题,如疾病,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我们别无选择。在这种时候,必须转化困境,即不想要的障碍,为有利且必要的情况。如果不能在一切顺逆境中都这么做,就有退转佛法的危险。例如,在富裕时,有漏失佛法的危险。
有一修心的偈颂说:
富裕并不好;贫穷其实更好。如果贫穷且遭遇困苦,则你能成就佛法,乞丐身是修持佛法的目标。
许多传承的la ma,如密勒日巴尊者等,以苦行的生活成就正觉。听起来上面的教示,像是说必须做真正的乞丐般,但其实并非如此。重点是要斩断世俗攀缘——所有成就佛法的障碍之源。
另一偈颂如下:
受赞美并不好;被批评其实更好。舒适并不好;不舒适其实更好。若得到舒适,是在耗损前世所累积的善业;而经历困难却是上师的加持。
获得盛名或拥有高位时,同样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处于所谓如意之境,即所谓快乐人生时,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还有,因为担心失去这些拥有的如意情境,也在退失佛法的危险之中。而当你身处逆境时,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
这使得修持神圣的佛法非常困难。如果失去任何一点想要修持的佛法,人生将变得极度贫乏。无论遭遇顺境或逆境,都应该能够转化它们,使它们不能危害自己在佛法上的修持。困难帮助人成就正觉。
遇到问题时,想着:“这是上师加持。这样可以除去我的恶业,清净我的业障,并且帮助我在大乘转念上训练我的心智,使我能为众生成就正觉。困难给我机会发展我的心智”。
把一切受到的伤害当成问题,以反复思维它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并因此而烦心,这样无法止息自己的苦。既然是思维方式使遭遇化为苦恼,那么就只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即认识及诠释自己的遭遇为乐就能息止苦和不快乐的心。
因此,每当问题出现时,应心生欢喜,视之为能帮助内心启发菩提道。遇到阻碍时,要心生欢喜,立即想着:“这看似障碍,但对我,事实上不是障碍。其实它能助长我启发内在菩提道的证悟。如此地训练自己,使得在逆境中也能心生欢喜。
遭遇不幸时,运用善巧的方法极为重要。换句话说,每一痛苦的经验都是可以观修的。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法门,如此善用妙法,所有的苦都可以与善融合。所有苦的经验都成为善了。
以接受问题来代替否定问题,会使自己的心情产生很大的不同,有助于暂时停止惧怕和忧虑。在这基础上,若能将问题与善结合,即利用问题与菩提道次第教法结合,并运用它来生起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那么对问题的体验事实上已成为佛法了。问题本身成了安乐的因。经历困难消除了特别是前世的恶业,而转化这经验成为善,则能导致安乐。
广泛反复地思维从痛苦中得到的巨大利益。把每一善巧的方法列出来。如此体验问题,其利益与修持前行法——如献曼达及做大礼拜,或观修菩提心——的利益是相同的。仔细思维问题带来的好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一再增强欢喜逆境的念头。视不理想的境遇为理想是最有效的转念方法之一。这是转苦为乐的方法。
运用困难来训练舍离心。
困难其实只是教示的另一种形式,它给人最清晰的佛法介绍——即舍弃轮回,因为困难清楚的指出轮回的本质只是苦,因此人们较容易且很快的产生舍离心。
遇到困难时,如此思维:“只要在业与惑的控制下,不由自主的漂泊轮回生死中,我所受的这种种苦都并非不应该的。这是轮回的本质。”如是思维任何遭遇的困难——闭关失败、病痛,特别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恐惧及忧虑就会立即消失,或至少减轻。会较不烦躁,且更轻松。困难不再看似那么难以忍受或那么严重。
然后,思维着:“如果连这善趣有情的一般痛苦都令我无法忍受,又如何能忍受恶趣有情的苦呢?”比起受酷热及酷冷煎熬的地狱众生所受的苦,此世间的苦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像是莫大的乐趣了。即使是地狱中的点星之火,也比地球上所有的火总和还热上十万倍。“如果善趣中的小困难我都不能忍受,无疑我将无法忍受恶道的苦。”如此思维地狱众生的极苦,是非常有益的。
有困难时,想想其他的人间苦。想想比自己有着更多更大痛苦的人们。有些人不只有病在,而且有着某种非常难治或者根本是不治之症,如癌症或爱滋病。想想失业的人、无人看护的孕妇、被遗弃的先生或太太、与父母亲有问题的孩子、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有酒瘾或毒瘾的人。就是一个家庭中也有许多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别的问题。
想想那些没遇着佛法,没有一点自由修持佛法以造乐因和断苦的人。
思维有着更大问题的其他众生时,自己的问题变得微小且可忍受——几乎是愉悦的了。把它们和恶趣中的问题相比,自己的问题则似乎是大乐趣了。如是思想,就不再厌恶逆境。那种感觉于焉遁形。
然后思维:“轮回是无边苦海。” 这“轮回”指的不是地方,而是指被烦恼及所染污的五蕴。因为你在心中未生起对治之法、道谛及息苦的灭谛,所以未能断除无明及业在心相续上留下的种子。因为心流中有了这些种子且由于没修持菩提道次第,遇上欲得之境时,就产生贪,遇上不理想之境时,就产生了瞋以及遇上平庸境时,就产生痴了。
这些无明会产生是因为,首先,尚未了悟无明的对治方法,所以无力断除它们的习气。其次,未能动用教法,未能观修菩提道次第来控制自己的心。当妄念生起时会激发业,使一连串的行为在心识上留下习气,产生来世的轮回,业及妄念不仅产生五蕴,而且,因为无明,又会继续累积更多恶业,使得五蕴生生世世轮转不已,直到断除了跳脱轮回的业与惑为止。
因此无须向外求,只须观自己的五蕴:“轮回是一个无边苦海”,如是思维,对轮回产生厌离,使自己越向解脱。将自身所受的痛苦与成就菩提道的次第相揉合。经常思维苦是轮回的本质,有助于发展舍离轮回的心。经由舍弃轮回,将心与善融合。遭遇问题时,如是思维会很好:“这没什么,这问题不过是儿戏”。不论遇到什么灾祸,即使是衣物、钱财等所有的财产被偷,心脏病发作,太太、先生、或朋友背弃你都要如是思维:“这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儿戏。从前我积聚太多恶业,现在当然会遭遇问题。因为我造了因,这些问题必定要发生。我必须受此恶业的果,这不是我不该承受的,这是公平的。既然这是轮回的本质,就没什么可沮丧的。我必然也会造了更重的恶业,相形之下,这对我犹如安乐了。还会有更严重的困难到来”。
只是思维有更严重的问题仍将会到来,会使现在的问题看似较轻微些,这是一种心理学。事实上,菩提道次第及大乘转念的一切教法,都是可以完全断除苦因,极深奥的心理学方法。修持菩提次第的教法不仅可以完全消除业和妄念,甚至可以清除遗留在心识中的微细种子,引导自已到达正等正觉的究竟安乐。菩提道次第是引导有情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的最胜妙法心理学。
一旦我们了解,尽力帮助众生是自己的责任,就会升起要证得佛果的动机,以便带领众生脱离痛苦。只有实证大悲心,希望每个人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这种证悟。这也要靠我们培养纯净的心,希望看见他人得到快乐。唯有当我们忆念一切如母众生的慈爱,并且希望回报他们,才会生起这种爱心。如果我们偏爱一些人,嫌恶另一些人,必定无法视众生如同恩主。由于对众生保持不偏不倚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首先必须禅修平等心。
这个禅修包括三种对象——朋友、敌人与陌生人。这些假名是如何安立的呢?因为我们的“自我”作崇,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财产与舒适等都非常贪着。凡是有人造成干扰,或是威胁到我们的快乐,我们立刻把他视为“敌人”。同样,如果有人做了令我们更快乐的事情,他立刻变成“朋友”。我们完全忽视那些既不帮忙也不伤害的陌生人。
禅修平等心的基础在于明白这种分别心多么无意义,没有一点好处。由于我们对人贴上僵固的标签,每当我们遇见他们,便产生瞋恨、贪着,或是封闭、无知的态度。这种态度对自己与他人都有很大的害处。世界上有许多冲突,小至两人之间的口角,大至世界战争,都是因为人类想要毁灭敌人并且护卫朋友。如果每个人都能明白,这种党派心理多么没有根据,所有的恶业与痛苦都会结束。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执着是我们判断敌人、朋友或陌生人的根源。或们执着的对象包括受到威胁的财物,或帮助过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无知的观点,认为某人对我们的福祉很重要。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详细叙述过这种执取的心态有何坏处。在此只需要提醒,经验这种执着的“我”,完全出于无明的颠倒见。
其次,轮回的一切都不确定,包括以上所说对人的三种分类。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敌人,过去一直不断伤害我们,以后也会继续这么做。想一想自己无尽的过去世,以及在轮回中不断改变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信服,目前的敌人曾经是最亲密的朋友,目前的朋友也可能曾经是最可恨的敌人。甚至不需要用过去生做根据,就可以了解朋友、敌人与陌生人的身分经常在变化,儿童时代的好朋友现在到那里去了?我们现在十分讨厌一些亲戚,以前对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在这上面做密集的审察禅修,专注在被我们归纳为某一类的特定人物,并且观想他们身份的变化,非常有益。当我们更熟悉这种禅修时,应该设法扩大范围,在禅修中包括更多的众生,并且把时间拉长。如此,就能够克服过去许多短见的限制。
重复的禅修平等心,使我们小心防范因习惯性的想法,对他人怀抱偏见。如此,我们将更有能力在对他人造成重大伤害之前就事先拦截身口意的恶业。多做这种禅修,就不会和人争斗,或妄自尊大,也不会不体恤他人。譬如,我们发现自己对某人生气,一想起这个禅修,立刻会消除恨意。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信服,偏见的态度一点也没有道理,也不究竟,只是封闭、无知的产品,我们可以靠修行驱除它,并且带来平安。
乐与苦端赖自心,端赖自己的诠释。
它们并非源于外物,或他人。
所有的快乐及所有的苦,
皆由自己的心所造。
愿力
就如经论上所提及的——“万法依于一念”。所有的苦与乐亦复如是。事实上,地狱道的极苦,或一切种智的究竟乐,皆源于自心。
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为(如相关佛、法、僧的事)之外,凡是众生为世俗的利益而追求的现世快乐,其身口意业,都是不善的,只会导致痛苦。
相对的,凡是追求来世安乐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安乐的因。经由这些行为,将能在现世及来世中体验到安乐。凡为追求解脱自己的业障及妄念而做的身口意行为,都是善的、解脱的因。凡是希望为一切众生而成就正觉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因。本着这种态度,尽夜不断的行善,所有这些行为,都将成为一切种智的无上乐因。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法上说,万法依于一念的原因。一切法端赖于心,甚至暂时及究竟安乐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愿,取决于自心.不同的愿,得不同的结果。所有的苦都源自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轮回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是找不到的。许下解脱的愿,能导致解脱。许下一切种智的原,能导致一切种智。轮回苦或究意乐全源于自己不同的愿,也就是源于自心,其道理即在此。
若回顾自己的生命,从经验中了解到,乐与苦端赖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诠释,并非源自外物或他人。所有的乐,与所有的苦,皆由自己所造,由自心所衍生。
苦与乐全依自己的心,例如,若心随瞋念,则会感受到痛苦。若心持慈、悲和忍辱,则会感受到安乐。人类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平日如何维系自心的结果。很明显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其他众生,或所谓的神佛所造成的。唯有自己才是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一旦认识苦的好处,就会称它们为好的,视它们为好的,会使自己高兴。这种快乐,全倚仗自己对问题好处的认知,及将之确定为好。于是这样思维:“这不是问题。我不苦,我很快乐”。这快乐源于自己的心,无自性的快乐。那看似有自性的快乐,其实是空的,它的存在全凭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将之命名而定。因此,快乐是空性的示现。
苦也是如此,不思维问题的好处,而只觉得它们是干扰时,会视他们为真正的难题。对此特别的感觉你会将之命名为“这是问题”。于是你所命名的那种感觉就出现了。如果你称之为难题,于是它就成了你的难题了。既然问题只不过是名言假立,即使它看似独立存在的,但它完全是空的。由此,可以明了为什么苦也是空性的示现了。
在审视或思维“我”时,这看似自性存在的“我”,其实是藉着假名的“我”。因妄执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我”,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四大,“我”这个名言假立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即使这假名“我”的心仍存在。一旦这心不存在,纵然四大皆在,“我”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以明了的是,四大之名相,是心以名言假立为“我”。而这四大的各种不同的活动,只不过由思维将之命名为“我正在坐”、“我正在聆听教诲”、“我正在禅坐。”心只不过是依四大而假立“我”正在坐、听、及禅坐。事实上,这个看似存在且做各种行为的“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藉上四大方假立的,仅只如此而己。“我”的存在就只是这样。事实上,“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依四大假立的而已。
纵使“我”只是由妄分别心所命名的,但它却看似有自性地存在。这看似有自性存在的“我”,不只因为它是由心依四大基础而假立的名言而已,其实是完全空的。“我”只不过名言所假立的。纵然它看似自性存在,但完全是空的,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我”之中,毫无自性的成份,只是依四大而假立的名言而已。
这空无却又看似独立存在的我,其自性其实是空的。“我”只不过在四大上,从事各种活动,历经轮回,藉以修持佛法成就正觉而已,只不过是妄分别心依四大而假立的罢了。至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所有以其他方式,使我看似存在的,也完全是幻觉。除了假名外,任何以其他方式存在的我,都是应当破除的。
无论如何思维,总之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因此,就这一点,没有为之起贪恋及恼怒的必要。应该完全弃绝烦恼才是(烦恼即贪瞋痴三毒)。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2 19:46
我想你们已经听够了关于佛法的慧识,我确信你们都很欣赏佛法所能发挥的功效。既然你们现在已经在知性上明白如何奉行佛法,以谋求问题的解答,我不打算再强调这些。
当谈到佛、法、僧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不仅只是历史事件。法师也不只是指着未来说:“如果你现在修某种法,未来会得到证悟,使你快乐”。法师的开示,主要指的是现在,是你当下的心念。
即使谈到业,亦即因果的运作,我们主要的用意也不在于证明去年发生的事情,如何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特定的经验。相反地,我们所说明的是,如果你今天早晨带着暧昧的动机做事,即使在同一天,你的心中也会感受到负面的效果。更切身的是,懂得这种即刻的改变,而不只是为老早已经发生的事件收集历史或是哲学的知识。
譬如,你从修道三要中所学到的,不仅是解释,还有你听法时内心的状况。如果以过于知性的态度来听法,可能只觉得法师做了某个开示,如此而己。西方人经常有一种态度,他们认为:哇,他讲得真棒!但是,如果你内行的话,就知道法师并不是在发送伟大的智慧,他只是在形容你的内在发生的事情。他只想鼓励你更仔细的观察自己,法师说的法简单明了。听法之后,你自己得到的觉悟,才使说法真的很棒。
因此,这其中大半看你怎么听。应该像在看电视上令人兴奋的影片,密切的观看,热切的想知道下文。同样的,当法师说法时,你应该注意观察他从你内心激发出什么东西。他说的话和你的体悟,应该同时发生。佛法的智慧,处理的毕竟不是心灵世界陌生、奇特的东西,所谈的就是你,只是你。而且,所关切的只是你的心识状态,并不是你的身体、鼻子或头发。只在乎你的心理状况和心态。
有些人或许认为,佛法完全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其实不然。当我们提到“文化”时,通常是什么意思呢?文化实际上只是相对思想下的产物,是某一特定国家或是人们共有的幻觉,因此,与佛法的智慧真理连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把这个名词稍微引申一下,可以说,佛法是我们自己进化的慧识下所产生的的文化。但是,这个名词一般并非如此使用。
当某人说佛法有文化上的限制时,往往只是找藉口。他说:“法师是在教导他自己的文化。对我来说,那是外来的,我这个人修不来”。人的心永远在找藉口,只要观察一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好像糊里糊涂,你不但不去找出迷惑的原因,反而认为:“噢,我今天不可能修什么法了”。这是很常见的反应,不是吗?其实,这显示一点也不懂佛法真正的意义。
佛法的智慧不是任何人的文化,佛法教我们如何从任何表面的幻觉之下,顿取内在的了悟。
文化是什么?早晨起床后,你的心立刻转到厨房。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的早餐在那里?然后,午餐时间,又想吃一顿午饭。这些东西构成文化,不是吗?但是,这种娑婆文化,显然与佛法的慧识没有什么关系。佛法与这种社会的外在习惯没有关连。
你如何以佛法慧识开始一天呢?与其跟随自我的直觉的呼唤,不如小心的醒过来,留意内心的感觉以及心识的状态。然后,设定发心,让它带领你度过这一天——“我今天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它一定比吃饭来得重要。如果我活着就只是为了吃饭,这种生存是没有价值的。今天最好发菩提心,回向步入解脱与成佛的安和之道,以利益所有如母有情。”接着,坚定的下决心——从此刻开始,直到入睡,我要恒时觉知自己身体、语言、意念上的每个活动。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平和的境界。
早晨培养出这种心念,就不需要整天不停的提醒自己这种动机,你不必认为:“我要变成虔诚的人,所以必须做好人”。早晨培养的真诚动机与大决心,使你平和的度过一整天,即使你碰到生气的人对着你大吼,也能够不为所动。这并不意味着压抑自己,或是强制平息自己的忿恨,你的自制自然而平静,来自深切认知烦恼的根源以及恶业的弊害。
但是,不要只因为我或其他任何人这么说,就相信了。要自己审查意念与感觉如何进入内心。如果每天都这样做,我确信你将发现用佛法自制,是非常实际的方法。
持诵咒语是一种有力技巧,可以控制内外在环境。我们经常重复持诵的一个咒语,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咒——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 牟尼耶 梭哈。咒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能够帮助内心保持安详与平和,自然而然使心念统一。咒语使你的心能够受纳极微细的波动,因而提高觉察力。持咒消除粗重的恶念,使得心念清澈,就能够反映诸法的实相。修持超凡的咒语,确实能够净化所有身、语、意污染的能量。
但是,持诵咒语算不算超凡的禅修,在于自己及自己的智慧。咒语的力量,完全发自它本身,不是某种古老的神圣音符,可以光是口诵而不沉思,就自动会使你在精神上获得巨大益处,这是错误的观念。譬如,假设你被渴切的欲望控制,光是无心的持涌宇宙中具加持力的咒语,利益也非常有限,只不过是凡俗的活动罢了。
假设你坐在某个地方,一边持咒一边在想:巧克力,巧克力,美味的巧克力。心思完全被巧克力或超级市场中其他的美食占据,这样持咒,怎么可能变成超凡的禅修呢?如何能够导致恒久的安详呢?持咒要产生效果,要把心静下来,达到某种程度,至少要有若干定力。
再者,你应该有纯洁的动机。只关心为自己谋求世俗的享乐,还不够。持咒的真正目的,和佛法其他一切修行法门一样,是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不要一直想:我要……我要……,而是要设法发出帮助他人的清净愿。不必对这件事情过分知性化或情绪化,只要把咒语的能量回向利他的终极目标,自然就会产生有益的结果。
咒语也有治病的力量。譬如,有时候因为被自己扭曲心念的邪能占据,有人暂时神经失常。咒语具有净化力量的震波,能够使人心复归安静、平顺,因而治愈心病。由于身体的疾病和扭曲的心念密切相关,咒语也可以有效的治疗生理的疾病。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希奇,科学试验已经清楚的证明了咒语的治疗力量。
佛陀的咒语“嗡 牟尼 牟尼 嘛哈 牟尼耶 梭哈”,它的特殊涵意是——“控制,控制,最大控制”。现在,你可能认为,佛教太强调“控制”,以为法师是在告诉你:“你的迷妄心充满了恶念,必须严格的限制它”。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如果在早晨做好心理建设,整天都会自然对自己的行动更加自觉。心向一旦定下来,内心的钟表自己会继续运行。这是事实,因为当你把许多能量导引到一个方向时,后续的能量势必随顺相同的道路。
引导心念,就像是“要为良马系上缰辔,才能骑它”。马是一种力量很大的动物,如果没有办法适当的控制它,它会狂野的奔跑,可能会伤到它自己与其他人。然而,如果你能够驾驭它的所有能量,马的力量大,可以用来完成许多艰难的工作。这种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在我们的身上。依照科学方法来观察,身体、语言、意念不外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因此,如果你在早晨强力地设定动机,导引自己的能量,身体、语言、意念其余的能量,都会跟从相同方向。因此,我们所说的控制,就像是飞机的驾驶并不是“限制”,而是用导引飞机的力量。语文的问题,在于不能真确的描述内心的经验。但是,如果亲身修过某个法,并且从中获得体悟,那么,“控制”这样的字眼,将不会对你造成任何问题。
一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早晨。或许,有时候当你醒来时,感到头痛或腿痛。但是,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这些疼痛,而是下定强烈的决心,培养出纯净的菩提心,一整天都保持这种心态。决定好要做这么修,第一天可能显得有些困难。但是,一天天过去,会愈来愈容易发起这份纯净的菩提心。这是你制约自己的心往特别良善方向发展,得到的结果。
无论大家读了多少佛书,几乎不曾花过一天的功夫试验这个方法.但是,假设你去尝试,内心势必充满平和的觉知。当然,开始任何这种修心的法门,你只是在模仿一样曾经听过的事情。任何一种修法开始的阶段,都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你可能很容易的就失去耐心,认为是勉强又不自然的事情。某一天你也许盘坐禅修,期望奇迹会出现。如果没有发生奇迹,你可能会自问:“我为什么要依循这个奇怪的东方习惯?”然后,负面的思想就回答你:“你只是像猿猴一样的在模仿法师禅修,没有什么道理要这么做,何不像其他人那样,坐在舒服的椅子上。”
因此,必须非常留意自己的心念。心念非常知道如何找理由说明不应该采行那些调伏它的方法。你应该很清楚,不要理会疑心发出的怀疑论调,稳定又耐心的继续修心。另外,你还要了解自己经常同时有两种意念。譬如,洒扫房间时,有个心放在实际在做的事情,另外一个心可能专注在持咒。这并不表示两种心互相冲突,也不表示持咒不真诚。即使在修法,你仍然涉入相对、世俗的生活。活在世界上,必然有许多一定要去做的事情,譬如工作赚钱、泡茶煮咖啡、烧饭等。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只要明白,那是相对的俗务。因此,当你的心一面放在世俗的事务洒扫房间,同时,智慧心也可以在运行之中。
有时候,咒语是引导这种功能的方法。咒本身是一种能量,但是,完全和凡俗的震波不相干。咒语绝对纯净,源自单纯的慧识。因此,如果内心滋生如此纯净的智慧能量,即使在做世俗的事务,心中还是一片祥和。从这个角度来看,心好比一片海洋,即使表面上浪涛汹涌,基本上的本质是宁静的。
要是你能够调和慧识,就能够把相对环境中的能量,譬如颜色、各种感官的知觉等,转化成大乐。如此,你所觉察到的外在能量,便没有办法攫取你的心,引发欲望、吸引力,以及其他恶念等,你的心能够控制使整个环境升华、超俗。运用这种导向或控制,便不会以贪着心诠释不同的现象。所有其他相关的烦恼也都不会生起,你也不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顺逆境界上上下下。
说到了这里,可能会产生一个经常被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超越这些外境,把它们转化成为其他东西,难道不是仅仅在心里制造一些投影呢?否定现实的方法,怎么可能奏效呢?”一般西方人都非常聪明,很容易提出这种问题。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先问你们另一个问题:“你们所看见的事物,真的有好或坏之别吗?”
你或许认为你所看见的好、坏事,真的就是那个样子。其实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真的呢?我不认为你提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你或许会说:“因为我觉得那是事实。”
但是,你为何有这种感觉呢?
你回答:“因为我亲眼看见了。”
但是,问题是:“你的眼睛所见一定正确吗?你真的一直看到真相,不会被内心的投影蒙蔽吗?”
你会回答:“当然不能。但是,这一次,我看到的绝对是真相。”
“你怎么知道呢?”
我敢保证,这个问题绝对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你可能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思索,但是,很难得到一个完全满意的答案。不要把这些的重点弄错了。这个问题的困难,不在于暧昧的哲学观点,这不纯粹是理论问题,是来自自己的经验。问题在于,你并没有见到所有现象的绝对真相。觉察不到这个层面,很难谈论真相。
当我问你:“你怎么知道自己所见是真、是假?”
你可别想着:“哇,他在给我出难题。我想只有法师自己才知道答案。”
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人向你隐瞒深入的答案。唯有你去调查自己经验到的所谓“真相",才会开始了解问题所在。
想一想,当黑人面对白人时经常会发生的状况,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看见对方。相反地,在白人心目中所想像的黑人,是被抹黑具威胁性的形象,黑人对白人也一样。然后,他们根据这种想法,采取僵固、先入为主的方式互相对待。为什么这种种差别,有力量影响他们的心呢?毕竟那只是一些心理投影,和彼此的人格真相毫不相干。一切差别都出于他们看事情的方式,而不在于所看见的对象,这就是观想。此外,他们所想像的并不是由法师教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我说建立适当的观想,来超越相对的现实,并不是在谈论迥异于人们一向所做的事情。观想足以强烈的影响人心,用适当的动机加以净化后,可以产生极大的益处。
经验告诉我们,让阳光射人黑暗的房间,黑暗立刻会消失。这一点毫无疑问,不是吗?当你观想释迦牟尼佛,像是如同太阳一般灿烂的智慧,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这种功效自动发生,加持你的心,使你有控制力。当你对释迦牟尼佛的观想很强烈又清晰,而且认知佛身不是由实体的能量构成,纯粹是法身的化现,也就是真正的慧观,你这种观想即使只做了五到十分钟,也相当有效。不需要言语,观想本身就够了。
假设你走在街头,看见橱窗中有一些漂亮的衣服,激发你攫取的欲望,以及其他矛盾的情绪。当下你就可以把那份能量,转化成为佛陀光明的智慧身,或者,如果懂得回应,甚至可以把那份能量融入空性。透过这些修持的方法,觉悟到你投射在这件衣服上的攫取态度,只是存在于一个烦恼的相对心中,和真相本身无关。不管你被激起什么烦恼,都会自动消失。所有的困难也不复存在。如果你的心还困在迷妄的心理投影,想着:“噢,这件衣服真美丽,但愿是我的”。那么,这个迷人的影象一整天都会萦绕心头。
停下来想一下,就明白这是实情。你或许觉得:“法师说了许多话,都只是臆测,没有真实根据”。你不必盲目的拒绝或接受任何教导。相反地,把它们拿来试验,亲自看看是否属实。我前面说过,佛法不那么在意过去与未来,更关切的是此时此刻。所以,不妨亲自试验这些教导,看看它们值不值得。
在此,还可能生起另一种怀疑。你或许会想:“用这个转化方法应付美丽迷人的对境,相当容易。不过碰到大的难题,我能应付得了吗?万一有人和我过不去,甚至打我,要如何控制呢?”这的确是重要的考验。不过,只要充分正念、正知,即使遇到这些不愉快的情况,还是能够转化成为佛法的修行。
和某人或某件事陷入痛苦的关系中,首先要记住,负面的反应根本于事无补。自怜、自卫、以及敌视的态度等,都无济于事,只会使你更紧张、苦恼。冷静的回想一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就会相信这是事实。负面的思想与感觉,只会带来眼前与未来的痛苦,所以务必采取更有益处的反应。
与其陷在悲哀与仇恨,不如仔细观察自己内心与外在的情况,并且提醒自己:“等一等,冷静下来,这件事情也会过去的。”即使只能止住怒气几秒钟,心也会稍微清醒过来,使你能够在比较理智的状态下,更有技巧的应付这个状况。
记住,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一定有缘由。或许是过去侵略别人的业果成熟,因而受报。你应该感到安慰,这么轻松的还掉了业债。即使这个遭遇带来极大的痛苦,你还是可以把它当做加持。应该想:“或许烦扰我的人或事,其实是佛的智慧化身,藉这个形相令我觉悟J日果我能够从自己所受的痛苦中,学会悲憨受苦的人,并且避免造业,带给自己这种痛苦。那么,即使别人让我吃尽苦头,也是值得的。假如人人都把我当做婴儿一般对待,自己的情感及心灵永远也没有机会成熟。能够这种想,就可能把仇恨的情绪化为感激,出自深刻的体会,真诚的去做。
这种处理逆境的方法确实异乎寻常,对大部分凡夫来说,十分天真,或是有些疯狂。但是,对于了解佛法慧识的人而言,却是带来真正成长的最佳途径。他知道,一般世俗接受的应付问题方式,是迷妄的,只会带给大家更多的痛苦与不安。相反的,利用一切有害的情况,促使你对自己的心念,有更深刻的了解,非常有益。
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经常和他人连系,尤其生活在大都市中,更是如此。这些关系之中,其中必然有一些是令人不快的。但是,只要我们必须继续和别人沟通,还是尽量在过程之中学习吧。毕竟,我们还不够完美,很多地方有待成熟,必须了解。
我所说的一切,对于配偶以及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们来说,尤其真切。他们之间必然经常发生冲突,一定要很有默契,才能维系这份关系。即使其中有人故意做出坏的行为,只要另一人真诚的把佛法慧识放在心上,也不会产生问题。恶业甚至可以转化成为佛法,使双方都获益。
虽然仁慈很有价值,但是不一定要甜蜜的待人,以为把“我爱你,我会对你很好”这句话挂在嘴巴上,才是在修习。或许你这么做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恩惠、保护或是得到安全感。用这种方式依赖他人,永远无法发掘、开展自己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无能,人心的特性,就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唯一需要的,就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与其用令人沮丧的方式,诠释自己的处境,不如利用它们来增加自己的智慧。这样,便能够把不愉快的状况,转化成永恒祥和的解脱道。称这种方法叫做——“转化逆境为证悟之道”。
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说:“多么可怕啊!”如果深入的探究,一再问自己,这种情况为什么那样可怕?最后一定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没有人能够证明,事情天生“可怕”的。凡是凡夫心感到可厌的事情,都可以用佛法的慧识,把它转化成有效的修行之道。这是绝对办得到,而且所有人,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人,迫切要它。人特适合听这种转化逆境为顺境的教导,在科学文明比较落后的地方,人们可能难以了解东西怎么能够互相转化。但是,教育制度,十分强调研习外在环境变化的各种循环。因此你们听到藉转化内在的心态,影响情感生活时,至少可以从知性上了解,为什么这是可能的。
大部分人都为别人工作。这提供许多机会,去利用可能变得困难与无聊的情境。早晨去工作之前,应该重新肯定自己的动机,忆念苦本质上无所不在,对所有众生生起悲心。然后,回向自己一天的能量,利益其他众生,把自己工作当做特殊承诺的那份能量,下决心尽量勤勉地做事。有了这样稳固的基础,开始工作时,便不至于陷入偷懒、无聊或厌恶。了解到工作没有效率,欺骗老板,在财务或其他方面都没有好处,就会用使老板和自己都高兴的方式,做工作。抱着这种态度,日子会过得非常值得,有目的,不至于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当今有许多人,对于各种运动,非常感兴趣。这些活动是为了使我们更能掌控身体而设计的,可能非常有益。不过,努力控制自己的意念,因而利益其他众生,才是更有价值的运动。运用这种修心训练,能够获得伟大的成果,包括成佛。最有效应用这种训练的方式之一,是把所有凡俗的情境使它成为修行之道。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老人,很想学佛。不幸,他非常迟钝,佛陀的教导,连一句都不能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对于这个老人什么都学不来,感到十分失望,认为他无药可救。僧众一个接着一个的拒绝老人,使他伤心的认为,除了投河自杀,结束这个可怜生命之外,别无他法。释迦牟尼佛以无可比拟的洞察力,晓得即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情况,立刻派遣一个最亲近的随从,前去劝解老人,告诉他,佛陀打算亲自教他一个修持法门。这位沮丧老人被带到佛陀面前,佛陀慈祥的说:“你不必接受详细的教导,课诵或背诵倡颂。你的修行法门就是清扫庙堂,尽量维持整洁。当你扫除灰尘时,默想扫掉尘埃!消除臭味!你能够做到这样,就够了”。
有了这个非常容易实行的法门,使得老人受到鼓舞,热诚的展开工作。他每天都会清扫庙堂,背诵他得到的口诀。有一天,他和平常一样,清扫庙堂地板上的灰尘时,开始思维:“我觉自己现在了解,‘扫掉尘埃’真正的意义了。尘埃不在身外,而在内心。恶臭不在庙堂,也是在我的内心。我应该清扫的的不是庙堂,而是自己的心。”轰然一声,这份顿悟很强劲的破除他的烦恼,使他立即悟入整个佛道的奥义“四圣谛”,片刻间从一个无知的清道夫,变成了高贵、荣耀的圣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发佛法的慧识,并不需要得到许多详细的资讯。需要的是,凡是你学到与所经验的一切,都直接融入心中,并且立刻用行动表现出来。这样,即使你只听到一点点佛法,也能够完全打开你的心。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什么,而是你怎么学。老人受持了可以想见的最简单的教导,因此,一了悟到关连到自己的生活,他立刻获得非常高深的证悟。
同样,你应该把自己所觉察到的一切景象、声音、气味等,都转化成为佛法的慧识。这样的做法,比起情绪化地攫取或拒绝自己的遭遇健康多了。如果你见识广博,能够把内外在环境中一切的事情都统合为一体,生命会非常值得。不会怀着瞋恨、执着与无明污浊,观看世界,万事都显得明激、清净。
许多时候,你所觉察到的混沌,大半出于自己的投射,而不在对境本身。譬如,走在街道上,你认为街道上扰攘的活动是污染的现象。其实,这不一定是事实。匆忙拥塞的交通与街道事件,啬你的不安全感,使每个行人都像在对别人生气。然而,如果停滞不前下脚步来和人说话,你很可能发现,他的心和你一样。你只是根据瞬间即逝的印象,做了肤浅的判断,认为城市与行人怀有敌意。
人心充满了许多类似的错误观念。有些人认为,错误观点的本质是哲理,通过学习才会产生。其实,一般而言,并非非如此。错误的观点不必从一个心转移到另一个心,也不靠一系列复杂的错误推理。相反地,一旦业力与烦恼牵引心识,投入染污的身体,心识便沉浸在许多错误的观点之中了。譬如,相信这个“我”是独立、自给自足的个体。这些错误的信念,不靠言语或是哲学的思想。事实上,刚好相反。唯有烦恼心要在意识层次自我表达时,才运用言语来传达扭曲的见解。所以,不要以为你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过哲学,内心就没有错误的观念。
观看自己的心,以便发现心中的烦恼,很有意思,不是吗?运用佛法的慧识考察事物,永远不会感觉无聊。看见心念非常迅速的创造新情况,再对它起反应,很神奇。更妙的是,掌控整个过程,看见每件事很容易就可以转化成修行。不管有没有工作,许多人觉得,人生已经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了。佛法的智慧会让你永远没有闲工夫。你一直要留意自己的心,忙着学习新东西,而从中获得永远实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来自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于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能够从书本以及自己的经验学习,固然不错,不过,后者很显然更有价值。
生而为人真是非常幸运,具有宝贵的能力,懂得运用明辨对错的理解力。你与狗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你能够检验自己的行为,而狗却不能。因为你能够判断自己身心的行为是否健全,使你有大好的机会与责任,看清自己的过错与短处的本质。虽然这比注意别人的过错,来得困难许多,要是能够发现并根除自己的弱点,非常有益,倘若不利用这个稀罕的禀赋,反而盲目又糊涂的随顺自己的本能,多么可惜!无论是好或坏的遭遇,都应该尽量用佛法最纯净的慧识,设法把万事转化成导向永恒安和的成佛之道。
我在前面指出,西方人到东方跟法师或上师学法之后返乡,会面临几个问题。或许你会怀念过去修法的仪式,觉得少了它就无法有效的继续修法。譬如,东方人往往在重要的场合举行法会。在这种法会中,经常用鼓、铙钹、以及铃铛等法器,配合特殊经本的唱诵。仪式是在佛坛的前面举行,佛坛上陈列着诸佛圣众的照片,经常精心摆饰的蜡烛、水供、香、油灯、成盘的食品和佛像。这种法会可能非常吸引人,使人很容易便认为是修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迦”(PUJA),是梵文,意指“供养”。为何要供养他人呢?通常,是为了取悦对方,使他欢喜,这是比较低层次相对的诠释。从佛法来看,供养有更深人的涵意。当你把一切都转化为美好的景物、声音、气味等,并且在法会中,供养给圆满证得一切种智的表征,你自己才是受益者。透过法会仪式,把自己的能量导向菩提心,使自己更接近永恒喜乐与安和的悟境。
总之,你必须了解供养的心要。真正的供养,不在于唱诵,也不是你细心放置在佛坛上的水果。能够使你的心更接近永恒的喜乐,并且消除迷惑与焦虑的行为或禅思,才是真正的供养。因此,不要以为没有法会可以参加,就不能修法。法会不一定需要铃铛的叮叮噹噹声,或是铙钹的撞击声。你的一切作为,甚至包括饮食,都能够转化成供养。一切不外乎清净的动机。
每当你感觉口渴,伸手去拿水或是其他饮料时,检查一下自己的心念。不要无意识的大口吞下饮料,应该先返照一下内心,然后供养饮料,以便成就圆满的佛果。如果你学过嗡、阿、吽的加持咒语,不妨持这个咒。即使你没有学过这个咒语,在内观自己心时,还是可以把这杯水转化成最纯净的甘露。把自己所喝饮料的能量导向高超无私的目标,自然会得到有力的加持。这个转化过程不过花费几分钟,却和一个冗长的法会一般有效,使你的心升华,超越凡俗心的层次。
龙树菩萨说过:“我们不应该把宝贵的人身用在没有价值的目标上。”因此,当你滋养并照顾自己的身体时,不要出于虚荣心,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相反地,维护身体健康与活力,是为自己与他人谋求最大的福利。依循修行的道路,以达成最高目标,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一定要把所有进入体内的能量,转化成永恒安和的佛道。
要适当运用能量,最好的方法是,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处境,保持正知、审慎。只要能够以完全正知,审慎的做,单纯的行为也会成为佛法。譬如,饮食的时候,要留意神经系统内被触发的觉受。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供养,禅修本身就是供养。同样,饮食的时候,能够保持和桦修时一样警觉的话,那么,所有的行为都会变成法供养。
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激发内心的感觉与感官的觉受。当它们涌现时,不要立刻想:“这是好的或这是坏的。”这种自发的反应只会滋生困惑,蒙蔽事实的真相。应该设法留意这些感觉与觉受,以省思的慧识加以审察。这样,便可以培养出警觉的习惯,使你的心更清明,比较不会分心。
为了对自己的言行保持完全的自觉,多少必须约束自己的举动。吃东西的时候,最好别说太多话。单纯的事情谈谈无妨,复杂的话题,需要费心思考,留待稍后再说,否则,你的心会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去,不能专注于吃的感觉,反而会漫游世界陷入困境、混乱中。因此,如果你想保持环境的平和,最好少说话。
然而,吃完东西,要讨论事情的时候,应该把心放在那件事上面,同样保持完全正知。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去想刚才吃的那餐饭,或是下一餐。而且,不要无意义的唠叨,每一句话都改变主题。这只会促动根深蒂固的散乱习性。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的言行一直心不在焉。不留心当下的实况。因此,我们无法掌握任何情况的全貌,由于心念不集中,每件事情似乎都搅在一起。所以务必要修心。开始实行时,不妨先专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被不相干的想法或幻想分心。学校经验应该已经使你深知专心的重要性。要是学太多科目的话,很难把任何一科读好,能量分散,变得太薄弱,使你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所学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一次只专心学一门课,就能够对这项科目产生清楚、鲜活的印象。所以,你必须掌握控制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要让你的心被带到一个接着一个的思想。
把这份控制力,延伸到自己所有的行为,自觉的引导身、口、意,不要懒散被它们牵着走。尽量专心一意,统合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样,对你的心很有好处,会减少冲突与困惑,使你能够摆脱过去坏习惯的窠臼。这些习惯只会使你受苦,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培养警觉力与正知力,加以对治。
前面讲的,有关睡醒、工作、以及吃喝的开示,也适用在睡觉。人们人睡时,大都带着失控,甚至是扰乱的心。睡觉时保持正知,比心思散乱好太多了。如果能够在床上禅修,非常有益处,这样,整个睡眠都能够转化成佛法的智慧。在大乘广博的教法中,对于如何利用睡眠与梦境,获得最大的益处,有详尽的解释。在此只需说明,睡前专注心念,可以保证自己睡得安宁、有益。
许多时候,过完特别兴奋的一天之后,你会想:“我就是睡不着觉,怎么办?”白天的能量,把你的心拉到许多不同的方向,它们仍在心中回响,使你根本不能入睡。在这种扰乱的情况中,可以靠禅修来集中心念,把心静下来,你就能入睡。有许人从过去的经验,就知道这是事实。甚至在白天,你不是也经常在禅修时睡着了吗?
等待人睡时,应该仔细检查,看看自己心中是被什么样的意念占据。你在白天里可能非常觉察自己的行动,但是,如果睡觉前没有审察自己的心,你浪费掉已经创造出来正面能量。在梦中可能生起的污染,会把白天获得的正面能量抵消使你醒来时,思绪中充满恶念(——或者至少是消极情绪,毛堃录入时注)。
必须平安入睡的理由之一,是因为梦境比起清醒时,更有力量而有效。你或许不相信而认为:“白天我能够意识到目己的言行,完全开放,身心两方面,对一切都能够有所体验。但是,到了晚上,心只是在做梦,创造心理的投影,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怎么可能心较有力量呢?”
我这么说的理由是,虽然你可能认为,自己在清醒时,注意力完全贯注在某件事情上面,其实,你的其他感官仍然开放,对于冲突的意象,会加以反应。然而,在梦中,你的五官知觉、眼见、耳听、鼻闻、舌尝、身触等,都不再活跃。譬如,梦中所见,是靠心眼而不是用肉眼去看。一旦你不再被感官的知觉分心,内心自然会定下来,而且具有很大的能量。因此,在梦中生起的贪心,比起白天偶然升起的贪着,效果将更加强烈,会在心中留下更深的习气。当然,如果能够在梦中专心修行一个法门,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
我所说的这一切,你们一定要亲身考察它的真实性。不要因为这些话是法师说的,就相信了。不管在白天与夜晚,都要试验,看看掌握控制心念,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真诚的去修,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体验到显着的效果。所以,不妨当下就开始,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试验佛法慧识,便不会急于达成最后的目标。没有必要紧紧执着自己的修行,认为:“如果不能立刻得到觉悟,我就要自杀!”不要替自己设定最后的期限,这只会使你气馁。只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正念,并且尽量保持清净动机。这样,自然会达成目标。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你们的知识大海中,奉献一滴小水珠。希望你们都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实修,这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谢谢!谢谢!非常谢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5 14:23
轮回的根本原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附注:像)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附注:形成产生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造成男变女,女变男,不孕,阉人,同性恋的因果~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有诸女人志意狭小,多怀嫉恚,轻薄谄曲,有恨不舍,知恩不报,设求菩提莫能坚守,常欲诳惑一切众生,亦复为他之所诳惑。
世尊!若此女人造佛形像,如是诸业得除灭不?当来得作勇健丈夫,求佛果不?得作知恩报恩人不?得具智慧大慈悲不?于生死法能厌离不?除因愿力得更不受女人之身,如瞿昙弥及佛母摩耶夫人不? 」
佛告弥勒菩萨言:「
弥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复受女人之身。设受其身,则为女宝,尊胜第一。
然诸女人有五种德,此女所得出过诸女。何等为五?
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种族尊贵;三者、禀性贞良;四者、质相殊绝;五者、姿容美正。
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
一者、爱好女身;
二者、贪着女欲;
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
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厌薄自夫(附注:讨厌轻视自己丈夫);
六者、念重他人(附注:就是类似现代讲的精神外遇);
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
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
若能永断如是八事而造佛像,乃至成佛常作丈夫,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为四?
一者、以女人声,轻笑唤佛及诸菩萨一切圣人;
二者、于净持戒人,以诽谤心说言犯戒;
三者、好行谄媚,诳惑于人;
四者、见他胜己,心生嫉妒。
若有丈夫行此四事,命终之后必受女身,复经无量诸恶道苦。
若深发信心,悔先所作而造佛像,则其罪皆灭,必更不受女人之报。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黄门身(附注:详见文章最后)。何等为四?
一者、残害他形乃至畜生;
二者、于持戒沙门瞋笑、谤毁;
三者、情多贪欲,故心犯戒;
四者、亲犯戒人,复劝他犯。
若有男子先行此事,后起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斯报,常作丈夫,诸根具足。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附注:可能是现代的双性恋),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 (附注: 从事se 情行业)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附注:可能是现代男同性恋中扮演女性角色者)。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谤毁于人;
二者、乐作女人,衣服庄饰;
三者、于亲族女行淫秽事;
四者、实无胜德,妄受其礼。
以此因缘,令诸丈夫起于如是别异烦恼。
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乐,作佛形像,其罪既灭,此心亦息。 」
【黄门】
(杂名)梵语般吒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
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
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于六种:
一、生,谓从生不能男。
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
三、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
四、因他,谓因前人触故,身根生起。
五、妒,谓因见他人行淫,然后身根生起。
六、半月,谓半月男,半月不能男。
是谓六种。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5 14:24
为什么人会出生在落后或者没有佛法的地方? 为什么有人常会被(亲)人讨厌?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弥勒!复有五缘,令诸众生生边夷之处及无佛法时。何者为五?
一者、于三宝良田不生净信;
二者、背实亏理,妄行教诫;
三者、不如理实而有教授;
四者、破和合僧,令成二部;
五者、极少乃至破二比丘,令不和合。
若永断斯业,造佛形像,则常遇佛兴,恒闻法要。
弥勒!众生复有五种因缘,常被于人之所厌逐,乃至至亲亦不喜见。云何为五?
一者、两舌;
二者、恶口;
三者、多诤;
四者、多瞋;
五者、巧说相似之言,以行诽谤。
后若发心造佛形像,悔先恶业,誓不重作,其所作罪并得除灭,为一切人之所爱敬。
何以故?
诸佛有无量无边胜福德故、无量无边大智慧故、无量无边三昧解脱等、种种希有功德法故。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