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诚法师: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2 22:22     标题: 学诚法师: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今天要讲的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八个字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挂在嘴边,但不等于我们就理解。反过来说,相当多的人对这八个字有很深的误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顺序都不能颠倒,坚持“不变随缘”,才能“随缘不变”。

  什么叫做“不变随缘”?“不变”是对我们凡夫来讲,“随缘”是对二乘来讲的,我们凡夫的心经常变来变去,无常,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随着自己的情绪在波动,都是一种散乱的心。

  首先要让你的心先稳定住,建立宗旨,宗旨不变,目标不变,发心不变,用功不变,这是第一步。这是学佛法的人,跟不学佛法的人的不一样之处。凡夫的心容易忽东忽西,变来变去。“随缘”是对二乘而言,二乘偏执,乐简畏繁怕麻烦,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喜欢随众,所以佛陀告诉要随众,比丘是声闻乘,比丘必须要羯摩,羯摩僧也是和合众,就是随缘。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反正我自己固守我的宗,外面怎么做都可以,这个理解就成“随便”了,或者怎么说都可以,这都是一种偏见。

  只有先做到“不变随缘”,第二才能做到“随缘不变”,这个就是用心的功夫,既能够随顺各种各样的因缘,同时自己又不会迷失,这也就是说先要从“不变”到“随缘”,然后再从“随缘”到“不变”,从“不变”到后面的“随缘”,这是凡夫修行的过程,从“随缘”到“不变”是二乘修行的过程,二乘因为不易随缘,所以佛先要他随缘,但是你太随缘了反倒不能再变了,要保证二乘的寂静,这里边是有非常多的深意在里头的,不是好像随便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那个意思,好像随意怎么讲都行。

  随缘,随什么缘,外缘知识,内缘暇满,《广论》里面有教授,很多东西胡思乱想,不能安住,都是没有意识到暇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广论》里面有比喻“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虫礼”什么意思呢,地里面的虫跑出来拜佛,就比如说,人从三恶道出来,知道今天能听到佛法,或者说一只狗,一只猫一只鸟等等,要来礼佛,这些比喻的意思是说:非常希罕,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骑野马”什么意思呢?一个跛脚的人,一天在山上,忽然掉下去,正好掉到一只野马背上,然后他骑着野马到处去玩,这个人说,我本来这个脚不好,骑个牛也好,羊也好,骆驼也好,都骑不了,今天刚好我掉到一个马的身上去,那就骑着马到处去走,到处去游玩,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听到了佛法以后要有法喜,要有法乐,要珍惜这个暇满。“藏鱼梅乌食”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前藏的人送给后藏的鱼,后藏的人他从来没有吃过鱼,他说这个鱼这么好吃,拼命吃,吃到这个鱼堵到喉咙,快要吐出来了,怎么办呢,他就拿带子把脖子捆起来,人家说你怎么这样把脖子捆起来,非常危险,他说这个非常好吃的,我舍不得把它吐掉,这个比喻是说明,对佛法的一种希求心、广大心。“梅乌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糌粑,是青稞酥油做成的。一个母亲得了很多糌粑,分给自己的儿子吃,儿子得到了糌粑,他一只手就放到自己的后背,然后另外一只手再伸出来说我还没有拿,刚好一只狗跑出来把后面的糌粑吃掉,他就大哭,母亲就问他为什么大哭,他说这么好吃,这么难得的,被狗吃掉多么可惜。就是说这个不能浪费了,不能浪费我们的暇满,这个就是《广论》里面讲的“应当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对佛法的希求,应该要像我们看到这些小动物都知道来拜佛,也比喻为腿不好的人得到野马,如同得到鱼一样,得到糌粑一样,要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意乐。

  然后要学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头五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发心,一颗种子一样,发心出家也是一颗种子,外在的种子,心的种子。物的种子刚刚种到土壤里面去,首先要生根才能发芽,生根就不能离开土壤,才能生长、开花、结果,如果这个种子在土壤里面,刚生了根就移掉,最后这颗种子就会死掉,肯定会死掉,不死掉也是大伤,再一个移到不适应的土壤,这个种子也要报废,这个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是有固定的,它是有预期的,土壤土质也有不同,我们出家住在一个道场,头十年、二十年,最重要的就是说自己怎么样子安住下去,而不是说我到哪里去求法,全是妄想。头二十年主要是要安住,第二个二十年,弘法、承担,第三个二十年,专门修行安养,这是一般的规律,大概如此。那么,刚刚开始,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也没有佛法的甚深的胜解,你去修行,一个人在修行。不是说现在,过去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有出家人是为了去博得一个好听的名声,说去什么地方了,多么了不起,全是烦恼,只要内心向外缘,就全是妄想,没有缘到佛菩萨,没有缘到善知识,也就不能安住,也就不能缘到暇满,全是自己给自己编出许多一大通非常美丽的理由出来,自己内心深处的苦处讲不出来,然后再去找很多的理由。所以我们出家,或在寺庙里面做义工,定位是很重要的。头二十年之内,最主要的任务是做什么东西,主要是干嘛,出家的法师、义工,就是要安住用功,你没有这样做,自己不能给自己定位,整个身心都是躁动的,躁动了,法怎么能够入心呢,是不是?你去熏习了一大堆知见,清都清不掉,也没有人能够帮你清掉,怎么知道说与哪个善知识有缘,根本是你自己坐在这边胡想一通,缘不是很简单的说,到处都有,你们同住二十年,这个缘是不同的,能不能同住吗,有没有这个因缘呢?乃至更久的时间,这里面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因缘,有甚深因缘,有很多缘起在里头,而不说是自己一厢情愿,然后对佛法的基本知见没有把握住,自己宗没有把握住,实际上就是宗旨没有建立起来,最后你听什么都是没有大用的,自己给自己留一个说话的资料而已,好像我这些不是资料里面看来的,好像是自己的心得,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头二十年最重要的要落地生根,我当时写的“发菩提心,落地生根”不是随便写的,是有甚深的因缘的,落地生根才会开花结果,自己随便在这边混日子,就没有根了,没有根,这颗种子就可能白种了,白种了以后就不会有收成。所以,我们这种心这种法喜就是种种子,念头不断地去熏习,这个种子就会种得很牢,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如果根不深,它不可能长出很多的叶来,根不能离开土壤,常住、同行善友就是我们的土壤,离开土壤都是会完的。因为土壤、环境是佛菩萨、善知识的心愿因缘凝聚的。离开了土壤,离开了这个氛围也就轮回去了,所以佛法基本的知见绝对不能怀疑,你怀疑了就麻烦了,就背离了佛法,你说我一下子建立不起来百分百的信,但至少你不要故意去怀疑,过去丛林“迁单”,说让你去外面参学,或者自己说我去外面“参学”,“参学”就是“迁单”的代名词,很多丛林是客堂把你迁走的,我们这里,如果自己不用功,就会自己把自己迁走了,还有的人要去参学,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没有不同意你住下来”。有的同学就会理解好像同意他走。没有不同意,没有不,否定否定还是肯定,我是同意你住下来,不是说同意你走,知道吗,有人听话,都成了问题。咿,师父同意的,我是说我没有不同意你住下来,不等于说我是同意你走了,那是两回事。也就是说,我同意你继续在这里住,你自己溜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溜的话,你再回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再回来,因缘就不一样了,因为你的业力与大众不一样,你去熏习一些杂的知见,常住怎么敢随便留你呢,知见的建立,是最难最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谈起来,可以天花乱坠的,实际上都是佛法的外行,所以头二十年以安住为主,身心安顿,身安则道隆。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时间浪费不起,时间浪费不得,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体会,才是在用功,然后自己要把这个宗固守住,而不能今天觉得这个佛法没有错,到明天是不是觉得还有更好的,那就麻烦了。无论哪个法门、哪个常住都是要师法友的,都是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这是佛菩萨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必须要照着办,最后才能够在佛门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成绩,不照这么去办,绝对是百分百的不会有成就。处在大众当中,常常去观察同行善友的功德,自己个人独处,要常常去分析,常常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常常去思维暇满、善知识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这么去做,这么去思维,本身就是在修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这是用心在修行,这才是真正心缘到法,这些都是一种境界,我们说师、法、友、菩萨、佛,都是我们所缘的一种境界,让我们内心产生力量,你要持久产生力量,你要持久发心,不断发心,然后你内心就有力量了,就会心开意解,智慧自然现前,佛法就明白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4 13:11

面对众多好吃的,吃哪一个呢?

    几乎每一种吃的,都可以让我吃饱,但是我不能每一种都吃,因为能吃的太多了,如果一下子都吃了,不被撑死才怪呢!

    我们一顿能吃多少是有肚量限制的,可是我们贪吃的心量远远超过我们的肚量。面对众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又可以自由享用的时候,你会不会让自己快乐的享用,而且不会有胀肚的乐后之苦呢?

    吃自助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怕吃亏,心里想着一定要让自己亏的少一点,所以尽可能的多吃,直到食物已经填到嗓子眼为止。我们因为多吃了一些,似乎吃的亏少了一些,占到了更多的便宜,心里的满足感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吃的太多,几乎坐不下来,躺下来更难受。肚子的“满足”没有给我们带来欲望满足的快乐,而是胀肚的难受,头脑的昏沉,多于的脂肪,以及脏腑的负担。

    占到了便宜,得到了更多,我们得到了快乐吗?

    舍,看似放弃我们想要得到的好东西,我们未必得不到快乐,甚至得到更多的快乐。如果是坏东西都舍不得,可能多少有些“不正常”。如果我们能够把病苦、债务、负担舍掉的话,我想没有人愿意把这些给人带来痛苦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问题是,这些痛苦我们想舍,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舍弃。

    舍弃痛苦——求之不得的事!

    我们常常讲“舍得-舍得”,我们内心真正想舍的是苦,想得到的是乐。我没有见过谁整天想着舍弃快乐,想着得到痛苦,如果有,他一定是佛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佛菩萨总是慈悲的想着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事实上,众生却又无量多的烦恼痛苦,恰恰相反的是,佛菩萨却是很快乐,而且一直想尽各种方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舍弃自己的安乐施与苦难的众生,自己却得到了无尽的快乐。

    与佛菩萨相反的是,众生一直在寻求快乐,但是却是烦恼痛苦无量无边,即使有那么一段短暂的欲望满足的快乐,但是很快就会失去,或者内心想着怕失去,而又生出新的烦恼痛苦!

    看来要想得到真正长久的快乐,就因该向佛菩萨学习,慈悲的舍给众生快乐,心中又无所求!

    佛菩萨告诉我,舍比得更加快乐,这一点不是用语言来辨析能够认识的清楚,而是需要你亲力亲为,自己用行动去体会的。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多变的脸色,难懂的心!


    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表情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来感知一个人内心的状态。
    中医在为病人诊断时,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病。“望”就是通过病人的表情来做出最初的判断,但是医生并没有单凭“望”来确诊,还要配合“闻、问、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中医诊病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古来有神医望而诊病,而且精准度很高,但是神医毕竟是少数的。我们不是神医,但是却往往“望”一下就给患者确诊了,进而给开了所谓的治病良方。

    难怪总是会有庸医误诊,而出现了医疗事故,轻则耽误病情的康复,重的可能危及宝贵的生命!医生,是一种既神圣又危险的职业。我想神医也是通过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有了“神医”美名!神医之所以被称之为“神”,是因为他有超越一般医生之处,所以被神化了。如果真的是神仙的话,神通广大,看个病,我想不用“望”可能就知道病因了吧。

    不是医生,给人看病当然有困难了,但是我经常观察人的脸色,尤其是眼睛,也是想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极具戏剧化的一张面孔,每天可能变化无数次,一秒钟可能都有很多次的变化,要比戏剧里的“变脸”快多了,而且不用更换道具,心念一动,脸色就变,最明显的是眼神!我们总是想捕捉面孔的信息,因此出现了“反捕捉”措施——面部包装,诸如戴墨镜等等。

    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总想着看清楚别人。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成五十败五十;知彼不知己,成五十败五十;不知己亦不知彼,每战必败!

    我们总想着心想事成,所以迫切想知道别人所有的信息,但是不要忘记了,即使你全部掌握了外在有效的信息,你不过五十的几率,另外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如果我们整天挖空心思来察言观色,而忽视了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岂不悲哉?

    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坐下来,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问问自己:“我了解你吗?我真的认识你吗?你真的是我吗?”

    多变的脸色,源于我们多变的心,认识自己的脸,不如认识自己的心。

    当你拥有一双慧眼,任凭脸色如何变化,你都不会再被迷惑,就像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一样,任凭妖怪如何变化,都难逃法眼!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业、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因此不会执着、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得乐,反而因贪、瞋、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槃之乐。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槃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4 13:27

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世六根具足,头脑灵敏,又能够发心学佛,能够听闻到正法,因此要珍惜宝贵的光阴,珍惜这种种殊胜难得的修道因缘。外缘就是有好的师长、好的同行、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不能体会到善知识、同参道友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帮助,就会常常遇到障碍,容易产生各种毛病,很难顺利修行。所以,我们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珍惜良好的修行助缘,把握这改善生命品质的殊胜因缘,走好修学佛道的每一步。

  其次,应该认清三个毛病。这三个毛病,分别对应于学佛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是最初发心太过猛烈。刚刚学佛的人,通常容易犯这个毛病。每天一定要念多少声的佛号,诵多少卷的经典,做多少件的事情,发心非常地猛烈。结果往往是这几天做做这个,过几天又干干那个,做一做就歇一歇,做一做就换一换,弄得又疲惫又散乱,没有办法持续修学。所以,初学佛的人应该发持久心,发长远心,踏踏实实地修学,平平稳稳地进步,初发心切忌过于猛烈、急于求成。
  
二是修行当中彷徨不定。克服了发心过猛的毛病,修学了三五年以后,就进入学佛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彷徨、迷惑,觉得修行好几年了,进步反而没有刚学佛时那么明显,于是开始怀疑修行道路的可信性,怀疑修行方法的正确性。这种种的疑惑,导致懈怠放逸,甚至中途退却,不再继续修行了。所以,处在第二个层次的学佛人应当勇猛精进,突破彷徨心理的障碍,排除对修行的疑惑,才可以进一步向上修学。
 
 三是稍有成绩便高慢自大。学佛的人精进用功了十年以上,在学问、修行、做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以后,就到达了第三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高慢,认为自己的修行工夫很好,修行的法门很殊胜,学问渊博,事业有成,自利利他非我莫属,别人都比不上我。因为高慢自大,增长了我法二执,障碍了更加长远的修学,也就不可能获得修行上真正的成就。所以在历经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久的修学过程,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成绩以后,就要注意“韬光养晦”,不要急于张扬,而是要更加谦逊地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用功修行,以期达到工夫的成片、修行的纯熟。以上三个毛病,在修行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够在修行当中积极防止。
  

    最后,真正的修行,必须遵循四项步骤。  

    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把好的剑。首先要选择好的铜、铁等原材料。第二步就是对原材料的冶炼、陶铸让剑的毛坯显露出来。第三步,经过一番的敲打、淬火、磨光,将粗糙的剑坯琢磨成闪闪发亮的剑。第四步,还要将打造好的剑埋在土里。等到把剑上咄咄逼人的气焰去掉,再从土里拿出来。这时候,一把锋利的好剑就形成了。手持这把利剑,便可以削铁如泥、所向披靡了。
  
修行也是如此。我们要把自己锻炼成能断烦恼的法器,第一步要培育好根基。根基不够就会时时遇到障碍,处处存在困难,就不堪成法器,不能成大器。所以,要多忏悔,多集资粮,让业障渐渐减少,善根逐步增长,培养清净的信心,培育良好的根基。第二步,有了良好的根基,还要仰仗师长的教授、教诫,依靠同行的鼓励、帮助,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深入经律论藏,思维善恶因果,树立起对佛法的正见。第三步,虽然具备了正确的见解,但缺乏具体的实践,需要面对顺逆各种境界时的历练。经历了一番长时间的身心磨练,不断规范言行举止,逐渐清除内心尘垢,让三业清净,三学增上。第四步,虽然修行上有了一些心得,但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认为仅此便可应对自他身心种种烦恼,而是应该继续精勤修学,让自己的修行工夫纯正、熟练。这时候,能断烦恼的法器就炼成了,我们也就拥有非常猛利、非常深广的智慧,能够洞察种种幻相,应对种种境界,调服种种烦恼,成就种种胜利。
  
信佛学佛,修行成佛,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要我们具备两种条件,认清三个毛病,遵循四项步骤,一定能够紧随佛陀的身影,践履佛陀的大道,光大佛陀的事业。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