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嘎玛仁波切开示精进波罗密多与禅定波罗密多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1-10 22:16
标题:
嘎玛仁波切开示精进波罗密多与禅定波罗密多
嘎玛仁波切开示——
嘎玛仁波切开示精进波罗密多与禅定波罗密多
大乘佛教徒和小乘佛教徒最大的差别,在于对众生有没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对每个众生都一视同仁,希望所有众生都脱离轮迴而成佛的心态。具有这样大胆量和大愿力的人,就是大乘佛教徒,而这种责任心就是大菩提心。一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不在于外相的修持,而在于有没有从意中,真实流露出菩提心来。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心,那么,要透过什么途径来实践呢?依照佛陀的教导,有六种方式,那就是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等六度的修行来实践。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是属于慈悲的部分,通称为善巧方便;六度中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理解胜义空性,圆满所有的善巧,又称之为般若。
经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等前五度的善巧,可以累积福德方面的资粮;依靠六度中的智慧,则可以累积智慧方面的资粮。在行菩萨道时,六度属于世俗菩提心中行菩提心的学处…………
精进波罗密多
大部分学佛的人都有一颗虔诚的心,知道要学发菩提心,学习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认知上,不付诸行动,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现在很忙,等以后有空再修行,于是,今天等明天,今年等到明年,在等待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修行的机缘也在世俗红尘中逐渐消失。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精进来鞭策自己。
精进波罗密分为三种: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厌足精进。
一、披甲精进
披甲精进就好像一个战士上战场打仗,必须全身披上盔甲一样。我们知道,诸佛菩萨以及古来高僧大德们,比如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龙钦巴大师、密勒日巴尊者、龙树菩萨、吉美林巴大师等等,他们为了佛法,付出无比的艰辛和精进,这都是启发我们修行的动力。
◎莫妄自菲薄
我们初学者,不应该认为,古来的大成就者都是不平凡的人,或是前世修得很好,来转世投胎,今生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自己只不过是一介凡夫,怎么可能修得和他们一样?你们不要对自己那么没有信心,其实,有没有成就,是要看各人的精进度而定。如果一直认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努力也没有用的话,这种想法,就是妄自菲薄,是懒惰懈怠的藉口。
我们应该这么想:他们这么贤圣的人,都还要经历苦修,才能成就,我们这等凡夫,一直在轮迴中打转,被烦恼痛苦束缚,从来没有好好修持正法,怎么可以不好好勤修呢?现在我已经拥有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善知识,听闻到正法,应当不顾一切,追随佛陀和诸圣尊,虽然不一定比他们有成就,但只要好好用功精进,一定会有所增长。
其实,大成就者们未修行之前,也是凡夫俗子,像密勒日巴尊者,甚至还曾经杀过很多人。因为他对因果深信不疑,知道做什么因,会得什么样的果,因果不虚,报应不爽,因此产生无比强烈的勇猛心,比一般人更精进苦修,修到最后,业力清净,洗尽自己的恶业,终于证悟而成就。
以西藏人的虔诚心来讲,对于所有的高僧大德和上师们,极为服从,他们讲什么,弟子就照着做,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也没有半点后悔。莲花生大师学佛的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龙钦巴大师也是苦修过来的。那诺巴大师跟随帝洛巴大师,密勒日巴尊者跟随马尔巴大师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比起他们,所作的努力非常之少,也没有像他们那样精勤,但是至少对自己的上师所讲的法,要作深入的思惟和实修,加倍精进啊!
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累世都以非常多的心血,累积功德,才有今世一点点的福报。对我们来讲,今生有因缘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还有机会听闻佛法,对于深奥的佛法,也不至于恐惧,可以算是很有福报的人。我们应该要好好努力修行,累积不同的善根,久之,就能聚集深厚的福报。总有一天,众多善因、善缘和善报,就会根植成熟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像战士穿上盔甲,努力冲锋一样,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猛精进。
二、加行精进
有些人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也知道要精进修行,可是却日复一日,虚度光阴,有修法之心,无修法之实。如果能随时随地以无常警惕自己,连一分一秒都不空过地修持正法的话,就是加行精进。
很多学佛的人偶而会提醒自己,应该要好好修行,不能再懈怠了!常会帮自己定一些功课,心想,:「好吧!该要用功了!今天先修这个法,修完再修那个法!」可是,接着又想:「今天已经修很多了,明天再说吧!」过了明天,又等后天,慢慢地,就不修了。懈怠心一产生,很习惯会把修行的事往后延宕。一个月、两个月,甚至过了一年、两年,再回过头一看,怎么什么都没有修?那时会被自己的懈怠吓到。
◎莫受惰性主宰
惰性是很严重的习性,一个人如果让惰性控制,青春岁月和宝贵的生命,就会浪费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好像在屠宰场即将被宰杀的牲畜一样,时节因缘一到,一瞬间就会离开人世,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亡;不知道过了今天,还有没有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没有后天?这不是用佛法来吓唬人,生命的确是如此无常。
因此,我们应该要趁现在一切条件都具足时,赶快修行。藏人有一种比喻说,急于想修行的人,心中迫不及待的感觉,就好像有一位爱漂亮的女人,看到一点火星掉到她长长的头发上,担心头发被烧掉,会很迅速扑灭火星一样。还有一种比喻是说,有一个胆子非常小的人,突然有一条蛇钻进他的怀里,他被吓得跳起来,急于要把蛇赶走一样。我们要精进修持正法,就要用这样急迫的心态,赶紧修行,一刻也不要耽搁。
世间上的琐事,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如果希望把所有世俗上的事情都忙完以后再修行,或是忙完下一件事情以后再修行,是没完没了的。如果我们没有提醒自己的话,那么,我们会一辈子都忙于世间上的事,一直到离开人世。
伟大的龙钦巴大师讲过:「世事死亦无尽时,于放下时法亦尽。」他说,世间上的事情,是做不完的,今天做了,明天还有,明天做了,后天还要继续,拼死拼活做下去,一直做到双脚一伸的时候,才會结束。世间一切的作为,像是儿戏一般,没有终了的时候,唯有你的心将它放下时,一切才会了结;就好比小朋友玩游戏一样,如果你不去阻止他,他会一直玩下去,直到要他放下手中的玩具,游戏才会结束。
所以,当心中产生一念修行佛法的念头时,就要把握住,警惕自己,无常随时都会来,不要懈怠!不要有惰性!应该要放下世间琐事,开始努力,当下马上付出行动,努力精进。要不然,就枉费了难得的暇满人生。
三、无厌足精进
当我们精进修行时,无论是闭关专修,或平日持咒念佛,修任何法门,有一点成就的时候,不要因此而满足,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要永无止尽地修行。在自己还没有得到果位之前,要像川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昼夜勇猛精进。
想要出离轮迴,成就佛果,只靠平常一点努力是不够的。很多人念诵佛经、持咒观想,或行善布施,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会感到疲倦,这时就要马上策励自己,提醒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这样很快就会克服这种倦怠感,继续努力精进。
很多出家法师,刚开始带着一片虔诚心出家,出家五年、六年之间,修得还不错,十年下来,却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因为,每天都在重复念诵经文,不知道经典里到底在讲些什么,久之,甚至连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家都莫名其妙。
你们要知道,没有经过透彻的考量,就决定出家,连自己为什么出家都不知道,是多么可怕!刚开始认为出家很好,就去出家,出家以后每天都是念经啊!修佛啊!这样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麻木的啊!人一麻木,就心生厌倦。而且,寺庙的杂事又多,忙于事务,如果没有从中体验佛法的伟大和修行法喜的话,慢慢就会退失信心,连当时出家的目的都忘记了,这是很可悲的。
◎生生世世修行
修行不是一生一世而已,而是生生世世的事。我们学习佛法,从凡夫修行起,由资粮道开始,到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一直到成佛为止,需要很多的资粮,这些资粮都要靠精进来累积,必须依靠无比的勤修才能成就。修行要的是永久持续性的努力,不是暂时偶发性的精进。就像世间上的人,对财物、权势和别人的爱护和赞美,常常感到不满足,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如果我们把这种不满足的心态,运用在修行精进上的话,那就对了!我们要保持对自己永远不满足的精进,直到成佛为止。
古代的高僧大德,比喻修行的精进说:「修行佛法,要像一只很饥饿的牛吃草一样,嘴中吃着草,眼睛还一面看看四周,不停寻找下一口的草在哪里。」修行就是这样,修好这部分,要再继续修下一部分,不断修行。如果能具备这样的心态,我们的修行就会永无止境。当然,我们不能在念诵一部经的同时,想下一步要念什么经,那就表示心在散乱,没有定力了!
一个修行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接近老年和死亡时,越精进修持的话,表示越没有被业力和障碍牵引,应该要很欢喜地继续修行。如果自觉已经修了很久,闭关也关了很多次,做加行也做满了好几十万遍等等,这种自满,是很严重的警讯!为什么呢?当你认为自己是老修行者,修得很不错时,就表示你正在退步,正在退转,你要随时提醒自己,要更精进。对于有些被大众恭维的「高僧大德」,有些信众们以为他们已经有成就,可以不需要那么辛苦修行了;如果这些“高僧大德”自己也这么认为的话,那他们就是最需要用功精进的人啊!
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弘法的时候,每天都很精进,为了帮自己增加福报,他就拿个小佛像印模,把泥土印在佛像印模上,印出很多小佛像,我们叫作「嚓嚓泥佛」。他每天都在印那个印模,作出很多小佛像。他的弟子们看到上师每天都在抓泥土混水搓揉,两手都是泥巴,把自己的僧服弄得脏兮兮,担心让信众看了不庄重,就对他说:「上师啊!你不要做这些事好不好?这些杂事留给我们来做,你多休息吧!我们帮你做就好了,你做得很辛苦,别人看了也不好看!」阿底峡尊者听了就说:「如果这些事让给你们做的话,那我每天要吃的饭,可不可以请你们帮我吃呢?」大家听了就吓到了,因为上师很少讲这种严厉的话,于是,他又说:「这是我帮自己累积资粮,怎么可以把这种事交给你们来做?」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阿底峡尊者这么伟大的人,每天都这样精进不懈地累积资粮,何况我们?所以,一直到成佛之前,我们要不断地努力修行,累积更多的资粮,让福德往上增长。
如果你有上等的聪明才智,但是精进度不够,那么你只不过是一个下等平凡的修行人;如果你没有什么很高的智慧,但非常勇猛精进修持的话,最后你会成为最好的修行者;如果你一点都不精进,那么,不管你有多聪明,做了多少功德,全都无济于事。
吉美林巴大师曾经说过:「无精进之士,不能到彼岸;犹如商人舟,桨坏必翻覆。」不精进的人,就算他很聪明,都不能到达彼岸成佛。为什么呢?不努力嘛!精进度不够嘛!就好像一位商人,虽然有一艘船,因为手上的船桨坏了,有船也没有用;也好像车子的马达故障了,无法前进一样。所以我们平常生活,饮食睡眠要节制,修行松紧要适中,念兹在兹,要持久性地努力,不是有空时,偶而才精进一下而已。
禅定波罗密多
禅定的重要
禅定,也称为静虑。在「戒、定、慧」的修行中,没有严守持戒,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就生不起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修习禅定非常重要。
在世俗当中,影响我们心念散乱的因素有很多,外在吵杂的声音,比如冷气机、救护车、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工厂机器、工程施工等等噪音,以及内在心理层面,我们和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朋友、同事、相互不认识的人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都是意中杂乱妄念的来源。如果我们能舍离这些散乱,不受这些因素的干扰,依止寂静,安住其中,就是禅修。
◎人际关系的无常
如果我们知道内心散乱之源的本性,就比较容易放下这些扰乱的因素了。其实,每个人心中所眷恋的亲友,都是聚少离多的,分离的时刻随时会来到,彼此关系都是无常的。人生有聚必有散,相聚的时间很短暂,分开的时间比较多。在人与人相聚的期间,自己所造的恶业,会一直跟随着自己,如果没有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观修净化的话,那么,恶业会形成恶因,不断延续,最后会带来痛苦和烦恼的恶果!所以我们不要贪恋执著无常的人际关系,应当舍弃散乱之因,独自安静修行。
密勒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寂光大师曾说:「独自一人是修佛果,道友二人同行是修善缘,三、四个人以上聚在一起,就是引起贪瞋痴的因,所以我们要独修而安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逃避而独修,当然不能得到清净,一定要真正从心中放下所有的贪执,才能修习禅定。为什么西藏人常常要闭关独处来实修?就是为了要练习舍弃世俗的贪欲,调伏自心。
◎贪欲是罪恶的来源
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来源。一般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尽的,能拥有多少,就要得到多少,永不知足;人有了越多的财物,就越吝啬,越怕失去,这时,人的劣根性就会开始暴露出来。许多人因为有了钱,挥霍无度,造作许多恶业;因为财富的增加,有时也会受到别人的觊觎,暗中打你的主意。很多有钱人因此被绑架、勒索、恐吓、抢夺、偷盗或谋害生命。这些谋害、诈骗的人,有时是外人,有时是最亲的亲戚、朋友或家人。
人要赚钱是非常辛苦的,往往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付出无穷的聪明才智,才积聚到很多钱财;等到有了庞大的财产,要保有也很辛苦;想要让财富增加,更是劳心劳神。不论你怎么处理金钱,偶而也会有冤亲债主,让你的钱财无缘无故地消失;没有人有能力把辛苦积蓄的钱财,带到来世。一旦面临死亡的时候,带不走的财富就成了临终时难以瞑目的挂碍啊!其实,人一生要用的钱财是很有限的,最多就是吃喝和穿住,维持身体的温饱而已。最后生命结束时,所累积的钱财,都是留给别人享用,帮别人累积财富。所以,如果过度执著,实在没有必要。终其一生,钱财带来的痛苦多于快乐。
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世间上所有的伤害大多来自于金钱。拥有太多的钱财,是仇人和亲人嫉妒贪心的主因,也是产生傲慢和吝啬的来源。相对的,没有太多的钱财,就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傲慢,别人也不会嫉妒你,不会贪求你的财物。很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为了争夺一点点的钱,将人间最好的伦理道德,破坏得荡然无存,没有一点惭愧羞耻心。
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诚可怜,财为无边祸根源。」如果人一辈子积蓄钱财,又没有做任何功德的话,因为吝啬而变成守财奴,这些人死亡投胎时,会堕入饿鬼道;或者,因为卷入很多金钱纠纷和斗争,产生过度的瞋恨,死亡时会堕入地狱道或阿修罗道,所以我们不要过度追求世俗的财富。
我们除了要放下对钱财的贪执之外,也不应对任何人有所执著。往往你想帮助一些人,而那些只追求今生利益的人,不但不会感恩你,还认为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还会恩将仇报;无论你如何取悦他们,都无法合他们的意;如果你的才能胜过他们,他们会心生嫉妒,百般挑剔你,毁谤你;如果他们胜过你,又会藐视你,瞧不起你。和这些人相处,只会增加恶业,减少善业,最好远离为妙。
在红尘当中,很多人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诱惑你,一会儿惹你生气,一会儿让你高兴,处处充满着计较和竞争的心,生活四周好像埋藏着地雷一样,我们一不小心踩到时,五毒烦恼随时随地就会跑出来。我们不断要处理世俗上各种琐事,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所以,我们应当要放下一切,依照上师的教诲,以坚定的出离心和清净心修习静虑。
◎舍世禅修
禅修可以让我们练习脱离执著。当我们决定放下散乱之源,舍弃世间名利时,不管是外在环境吵杂的噪音也好,内心对亲情、友情或仇人的种种爱恨也好,都可以从中获得解脱。
为了要放下这两者的束缚,可以先找一处安静的地方,让身体安顿下来,让内在的心灵逐渐沉淀,安住在清净的环境下,练习禅修。自古以来,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都是选择住在寂静的林间。所以,我们可以栖身在大自然的山林中,野花环绕,树木参天,泉水汩汩,毫无噪音,没有世俗的干扰,没有外缘的诱惑,你可以将所有念头,安然放下把心收回来,放在最原始的本位上,安然调柔身心,依止寂静,一心向道,对内在做比较深入的修行。这时,所有的一切清明觉性,会自然涌现。
这时,你将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把一直往外发展的分别妄念收回来。刚开始练习时,你可以找一个目标,比如放一尊佛像,放一盏灯,甚至有人在白纸上画个黄 se的圆圈等等,把散乱的心念收摄到目标上面,把心定住。或用看灯或看佛的方法,学会收放心念,然后,再慢慢将目标淡化,意识不要再执著下去。最后,将这个方法也放下,那时就达到没有分别的境界。当然,练习的期间,不能太过度执著,太用心的话,会昏沉而睡着;如果你太放松的话,安住的境界又会消失,杂念马上会出来。
至于要怎么拿捏呢?就像我们说过的印度室楼那尊者开始学禅修的经验一样,他起初学习禅修,怎么学也学不来,佛陀就问他:「你出家之前会不会弹弦琴?」他说:「会啊!」佛陀问他:「弹琴时,你是怎么转动琴弦的?弦要拴得很紧,还是很松,才会弹出好乐音?」他说:「要不松也不紧,松紧拿捏恰到好处,才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佛陀说:「禅修就是要这样!」同样的道理,用心不松也不紧,才有办法定下心来。
要进入这样的禅定,当然要很努力精进。在西藏或尼泊尔喜马拉雅山那一带的闭房,光是走路上山,就要走上三天。山上都是森林,森林里有什么呢?有老虎、金丝猴、大熊等等很多野兽。la ma们在那里闭关的时候,要自己砍伐木材,搭盖关房。因为海拔太高了,所以一年四季都是云雾笼罩,一年只有两、三个月比较少云雾。每天左看右看,也看不到什么美丽的风景,因为四周都是白茫茫的雾!在这样的环境,你心自然无杂念,安安静静地修行。在那当下,要想产生不好的念头,也生不起来;要说有什么杂念的话,那就是偶而会想一想,住在隔壁闭房的那位师兄,现在不知道修得怎么样了?
密勒日巴尊者说:「无人山谷岩洞中,恒生出离厌患心,上师实为三世佛,坚定信心永不退。」佛陀曾在《月灯经》里面讲过,在深山的清净处,所有一切行为将成为善行。因为你的念头,你的动机,你的言行,不受任何人事物的影响,没有任何的外缘诱惑,在那纯净的当下,一切皆善,别无其他,信心、出离心、慈悲心和菩提心自然产生,禅定功德自然增长。
为什么佛教徒常常要去朝圣呢?因为佛菩萨们或高僧大德所住的圣地比较寂静,没有世间的污染和吵杂;同时,我们去朝拜时,细细体会他们当时的苦修和精进,向往并追随他们的行谊,他们成就的加持力,会薰陶我们,我们的贪、瞋、痴、傲慢、嫉妒等等烦恼,不用刻意,也会淡化。
佛陀讲过,世间上的任何功德,没有一个比得上为了修行,想亲近关房处,而踏出一个脚步的功德大;当你想前往寂静处安住,你所迈出的七步功德,胜过于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呢!
◎禅定波罗密多的分类
禅定波罗密多分为:凡夫行的静虑、义分别的静虑、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一、凡夫行的静虑
很多人学习静坐,不是为了要调伏自己贪瞋痴的烦恼,而是想去感受杂念沉淀下来的过程,追求念头从波涛汹涌到宁静无边的觉受,为了耽著这种觉受而观修,叫做凡夫行的静虑。
一般人刚开始禅修的时候,在寂静的环境中,没有外面声音的干扰,心里面纷乱的念头逐渐平息以后,心中会有快乐和舒适的觉受。如果偏好这种感觉,时时静坐,这种人往生后,会投生到无色界。一投生到无色界,他会觉得天界无量广大,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杂念,也没有噪音,好棒啊!好舒服哦!然后,便定在那个境界很多万劫。这种情形,有点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每年夏天过了以后,便进去洞里冬眠。当第二年的春天来了,又跑出来;夏天过了以后,又跑去冬眠。它们在冬眠时,就好像进入禅修的状态。一般凡夫所修的禅定,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就和动物的冬眠没有什么区别。
耽著在凡夫行的静虑中,好像很安静似的,其实这种禅定没有办法对治业习,不能让我们出离轮迴。
二、义分别的静虑
另外一种禅修,是离开了舒适的执著,但还没有真正得到禅定,时时执著「空」来作为修行的对治力,这种人在杂念出来的时候,就靠自以为是的空性来对治,认为所有一切杂念,本来就不存在,都是空的,就进入了偏空的境界,这就是义分别的静虑。义分别的静虑也不是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认为空性是胜义,是一种对治力,所以偏执于空,有所偏执,仍有分别,所以不是究竟。
三、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禅修时,不偏执前两者,不耽著乐明无别的觉受,也不以偏空对治,无分别地安住在法性中,一直维持下去,这就是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很多人练习修定时,心念不是束得太紧,就是放得太松,不容易体悟这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心一直很忙碌,成了一种惯性,像大海的波浪时起时落,当杂念沉淀下去时,那种寂静安定的满足感,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大多数人是在享受其中安静舒服的快乐。但是如果放下这种觉受的执著,修习义分别的静虑,转而偏执于空性,却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究竟。事实上,一直到成为初地菩萨之前,偏向空的义分别静虑,都是存在的。
如果有这两种分别心,表示你还是处在内在的杂音中,心在涣散,没有真正入定。如果不耽著乐明的觉受,也远离以空为对治的偏执,破除这些分别和执著,在无分别的境界中入定,智慧深邃,意识清明,不起任何分别,这就是禅定的本体,也称之为缘真如的静虑。真如就是善逝,是佛陀的意思,这种静虑才是真实的禅定。
所以,禅修应该要走中道,这样慢慢实修下去,有一天,我们会真的明白,所谓的诸法皆空,不是只是「空无」而已,而是非「有、无、有无皆是、有无皆不是」,当这四边都破除的时候,在这不偏不执,无分别的状态中,你的耳朵还是可以听到一切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一切外境,一切都清清楚楚的。
现在很多人打坐修定,眼睛都闭得紧紧的,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其实,禅修时,眼睛要张开着,当然,你也可以半睁半闭着。我们这样慢慢练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样可以清晰地运作,意不随着外境起舞,心念明明白白,不执于过去、现在、未来。久之,自然就会证得类似法界无分别的境地。当你真正见道,证悟空性时,无分别胜义禅定就会生起。这种禅定存在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中,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波罗密多。
附注:上文节选自《大圆满前行(下)——普贤上师言教集》(嘎玛仁波切 著述)第十章第五节《行菩提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