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藏高僧法师法语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1-15 13:58
标题:
西藏高僧法师法语
多识 译
三弟子问尊者:什么是修道之最?
尊者说:悟无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驯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为别人着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时时观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诲,悟诸法性空是破除烦恼的最好药方,脱离世俗行为是最高的道行,烦恼减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没有贪心是最高的神通境界,无吝啬心是最高舍度,温柔平和是最高戒度,甘拜下风是最高忍度,放弃世事是最高精进,心无造作是最高禅定,对一切不执着是最高智度,指出缺点是最好的善师,切中要害是最好的教导,守心与察觉是最好的益友,疾病和魔障是最好的鞭策,凡事顺其自然而不强求是最好的做事方法,使人入正道是助人的最好方法,能使人心向善是最高的利他功德。
仲敦巴请教尊者: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尊者说: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是以慈悲心为核心的性空见。它就像万灵妙药,可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说:为什么有些自称开悟了的人,其贪嗔心未减分毫?
尊者说:那些人是吹牛撒谎,真正悟空性者,已成圣人,不会有那种情况,提婆大师说,对空性进行思索,也能粉碎轮回之道。何况真悟?
仲敦问:觉悟空性有那些道行?
尊者说:悟空的道行全包括在六波罗密中。彻悟诸法性空者,对身内身外诸物没有贪恋心,故具有舍波罗密;对诸物无贪恋心,就会远离罪恶行为,故具有戒波罗密;悟空去我执我爱而不生嗔恨心,故具有忍波罗密;对所悟之道饶有兴趣,故具有精进波罗密;悟诸法性空而无可思念,故具有禅定波罗密;自他与诸物三者俱空而不生执见,故具有慧波罗密。
仲敦又问:只靠观修性空就能成佛吗?
尊者说:这所现所见一切,无非都是自心所生,心是明空,悟到明空是“见”,心常住明空之中是“修”,用明空心观万物为虚幻而修积二资粮是“行”。现在心中常观想此事,就会在梦中出现此心境,若梦中出现此心境,就会在中阴中出现此心境,若在中阴中出现此心境,就能获得最胜成就。
尊者住在聂唐时,有象那穷敦巴、巨敦、勒仓敦巴等三位藏地学者拜会尊者,请教正见。
尊者说:外道佛教,邪见正见有种种,都是无用的分别思想,人生无常,应抓紧时间,做点管用的事。
象那穷敦巴问:什么是管用的事?
尊者说:修慈悲菩提心,关心天地间无量众生,为众生修福慧资粮,由此所产生的福报因缘愿与众生共享,并把这一切看做虚幻不实的性空相。
尊者返回孟加拉时阿里王香曲奥请求临别赠言,尊者意重心长的说了一段话,其中一句是:“只懂佛法不能成佛,必须依法去实行”。
2,仲敦巴大居士语录摘要
有一次三大弟子请求仲敦巴大师赐教佛道的简要修法。
敦巴说:人们成佛之道路虽有种种,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慈悲心融为一体的性空见。其中性空见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悟到诸法本性无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心,就是对未悟众生发大慈悲。修大乘佛教者,开始要使生起这两种菩提心,中间要修养这两种心,最后修这两种心的成就就是佛的法身和色身。
修这两种菩提心的方法简要概括为三根、九支。三根是:修心,积资,修定。修心之要分三支:即无常观,慈悲观,二无我观。积资之要三支:供养上师,供养三宝,施舍法财。修定之要三支:持戒,祈求传承上师,身心处于寂静状态。通过上述九支修法生起成熟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从胜义菩提心生出法身果,从世俗菩提心生出报化二色身果,结出二果便是佛。
有位康地僧人请教二无我意。
敦巴说:从自己的头顶到脚底,一一寻找哪一点是“我”?当你找不到可以指认出来的“我”,便是“无我”。悟到寻找“我”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无可以指认的自体,便是“法无我”。
又问:什么是正见?
敦巴说:正见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来没有物自性,没有有无常断等可以判定的本质,一切现像如梦如幻,而且这虚幻也是自己的心中所现,故对一切事相不执着,不关注,心不受牵制。
有一次仲敦巴看到一个转经的僧人。
敦巴说:转经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个僧人听了此话,便去天天坐在经堂廊檐下读大藏经。
敦巴又说:读经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此话后又去坐禅。
敦巴又说:坐禅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以后便去请教敦巴说:看来转经、读经、坐禅都不算修行,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敦巴说:丢掉今世的一切牵挂。丢掉! 丢掉!
布多瓦问仲敦巴大师:如何分辨佛法与非佛法?
敦巴说:能抑制烦恼的是佛法,不能抑制烦恼的不是佛法;反世俗的是佛法,合世俗的不是佛法;符合经义的是佛法,不符合经义的不是佛法;受善报的行为是佛法,遭恶报的行为不是佛法。
3,格西贡巴瓦语录摘要
贡巴瓦说:成佛的根本是修福慧二资粮,二资粮的根本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根本是修六度。其中舍度的根本是去贪心;戒度的根本是亲近良师益友;忍度的根本是甘居人下,与世无争;精进度的根本是常想生命短促;禅定度的根本是闲居静处;慧度的根本是观察自己的心相。加持的根本是对上师诚心不二;成就的根本是持戒守誓;功德的根本是闻思修;利他的根本是无我,无自私;自利利他二事的根本是坚持修行。
4,耶尔巴项尊语录摘要
耶尔巴项尊说:咱们修行人,要在常思生命无常的基础上做到四圣行。四圣行是:1,衣不求华贵,只求蔽体御寒;2,食不求美味佳肴,只求保生延命;3,居不求华屋高床,只求遮风挡雨;4,物不求贵重时髦,只求生活所需。四圣行换句话说就是无欲、无求、知足、易得、随缘而安。
项尊说:咱们修道之人,要做到“三个不掺杂”。即在行善中不能掺杂利益今世的私心,在身言意诸行为中不能掺杂烦恼动机,在修行中不能掺杂自利动机。
项尊说:修心要做到高境界。这高境界就是该宽处就要宽,即思想见解要宽;该严处就要严,即对自己的行为要严;该强硬处就要强硬,即对烦恼敌就要强硬;该软弱处就要软弱,即对别人的欺辱伤害要能忍让。
5,格西布多瓦语录摘要
有位居士请教布多瓦大师:在修行中什么法最重要?
布多瓦说:观死无常最重要。观死无常能使进入法门,能使坚持修行,能助证悟法性;又,观死无常能使放弃对今世的留恋,能使对轮回产生厌倦,能助进入涅槃;又,观死无常能使生信,能使生精进,能使生慧;又,观死无常能使求法,能使修法,能使完成修行,能使产生披甲精进。
6,格西金俄瓦语录摘要
金俄瓦说:一切佛法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勿伤害别人,帮助别人。这两句话概括了三藏和大小二乘教义。
金俄瓦说:修佛道者要持与世俗观点截然相反的观点。世俗之人不敬爱众生而敬爱佛,但我们要反过来,敬爱众生要看得比敬爱佛更重要。这样做不仅没有对佛不敬之意,而且更符合教义。
这里有四个理由:1,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故应敬爱;2,父母众生在轮回中遭受苦难,我们故应援救孝敬;3,众生是福田,能使自己得到很大的福报,故应敬爱;4,众生是佛菩萨关爱的对象,众生欢喜佛菩萨就欢喜,故应敬爱众生。
世俗之人关爱自己,我们要关爱别人。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使我们受苦受累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支配自己造业的无明烦恼,自己心中的无明烦恼是搞自伤自残的凶恶敌人,因此,敌人是我们自己的心,身外无敌人。众生是植福的福田,依靠众生可以培植两种菩提心,使自己功德圆满,解脱成佛。故应关爱众生。
7,格西普琼瓦语录摘要
普琼瓦说:无欲的快乐,比爱欲的快乐胜百倍;懂一句佛法,就将这一句话的道理付诸实践者,比懂千万条道理,不做一事的胜百倍;给人说一句法,比施舍百两黄金胜百倍;了解自己的内在心性,比了解身外万事万物胜百倍。
8,格西牛融巴语录摘要
牛融巴说:修菩提道者,要把世间看做牢狱,要把生命看做肥皂泡,要把良师看做珍宝,要把烦恼看做毒蛇,要把作恶看做服剧毒,要把享乐看做入火地狱,要把名誉看做岩壁回音,要把钱财利益看做鱼钩渔网,要把众生看做父母,要把施舍看做开掘福利之源,要把守戒看做以宝石饰身,要把能忍看做身穿坚甲,要把精进看做跨上骏马,要把禅定看做开无穷宝藏,要把闻思修看做黑夜点灯。
9,格西卡热贡琼语录摘要
加顿义喜宗请教如何修行之事。
卡热贡琼说:下等修行者不伤害别人,中等修行者关心帮助别人,上等修行者观修无我无众生的无生智见。
卡热贡琼说:无诚信者修不出成就,为生信需要亲近善师,多读经典;无精进力者修不出成就,为生精进需要观死无常而治消极;骄傲自满者修不出成就,需要谦虚做人。
卡热贡琼说:使人堕入苦海者是贪欲,不除贪欲是错;毁掉善根者是嗔恨心,不除嗔恨心是错;妨碍提高自己的是骄傲自满,不除骄傲自满是错;获得人天富贵的因缘是施舍,不做施舍是错;来世获得完美人身的因缘是善戒,不守戒是错;成佛的因缘是菩萨行,不修菩萨行是错;获得世俗和超世俗两种成就要依靠密法,轻视密法是错。
卡热贡琼说:修智见的最高境界是不持任何见,修禅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念,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行无取舍,修证的最高境界是无所修无所证。
10,格西乃苏瓦语录摘要
乃苏瓦说:有亲、疏、敌、友之见不能成佛,故需将一切众生一律看做父母;有世俗之见不能成佛,故需将众生一律看做本尊佛;持有相之见者不能成佛,故需将众生一律看做虚空无相。
11,格西隆唐瓦语录摘要
隆唐瓦说:修大乘者,除了利众没有别的事。
12,格西夏玉瓦语录摘要
夏玉瓦说:戒律是解脱成佛的路基,不能不持;菩提心是解脱成佛的生命树,不能不培植;福慧资粮是攀登佛国的阶梯,不能不修;上师是解脱成佛的领路人,不能不亲近。
夏玉瓦说:心与境如檀木与香气,人世间与彼岸世界(佛国净土)如水与冰,空与有如天与云,法性与妄念如海水与海浪。
13,格西夏吾瓦语录摘要
夏吾瓦说:不图利是最大的利,不图名是最好的名声,消除一切欲望,快乐不求自来。
夏吾瓦说:自己尚未解脱,想解脱别人没有道理;自己腹中空空,想做他人师没有道理;诚信向佛,不戒恶行善没有道理;修空性而不破我执没有道理;有学问而不能辨别法与非法没有道理;头脑聪明而不懂佛理没有道理;忌小恶而不忌大恶没有道理;发大善心而不能改恶习没有道理;不能独居而又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没有道理;想做贤德而不修忍德没有道理;有施舍心而不能放手实施没有道理;自己基础低而想修高深法没有道理;出高师门下没有师门德相没有道理;想学习教理,不想实修没有道理;想静修而不能远离人群没有道理;想洁身自爱而不能节制欲望没有道理;想解脱而不能脱离世间八法没有道理。
夏吾瓦说:有些人不修行想得到成就,有些人给别人说佛法自己做恶事,有些人承诺多承办少,有些人烦恼富有智慧贫穷,有些人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知道,缺点希望别人不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有些人不知道给别人干好事就是自己得利,有些人不知道生活逆境就是修法顺境,有些人不知道得到享乐就是失去佛法,有些人口头说善而心不向善,有些人看别人眼亮看自己眼瞎,有些人快乐不从内心寻找却向身外寻找,有些人身入佛门而心向世俗,如此种种,均不合法。
14,解共巴语录摘要
解共巴所说修心人——
“三要”:初期要怕死,中期要做到死而无悔,最后要做到不怕死。
“三能”:亲近上师能得到秘诀,观修能得到感悟,禅定能升华觉知。
“三个容易混淆”:贤德和伪装容易混淆,想的和说的容易混淆,观境和实境容易混淆。
“三观”:初期观纯语义,中期观名物混合义,后期观无名实义。
“四胜”:一念相续不断是禅定胜,常思身世无常是思胜,能约束自己身言行是戒胜,常作善事是行胜。
“四非”:不戒恶非佛门弟子,不持戒非僧人,不守誓言非密修士,不能清心寡欲非大德。
“五主”:正见以信因果为主,行善以不损害他人为主,修证以严守戒律、履行誓言为主,修本尊以常念心咒为主。
“五是”:无欲是安乐,无物相是空,离止境是无思,不关注是法性,无所求是修证果。
“三正见”:信因果是下根正见,视内外诸存在为现空合一、明空合一的四合相是中根正见,悟到见与见者所见之物三轮空无分别是上根正见。
“三正观”:观注目标,一心不乱是下根正观;心住于现空双合,明空双合之定境是中根正观;能观之心、所观之物、观照的感悟均无所见是上根正见。
“三正行”:重视业报因缘,坚持行善是下根正行;将一切视为虚幻而不执著是中根正行;无所作为是上根正行。
“消除魔障三法”:一,视一切现象为虚幻不实;二,出现佛魔吉凶不喜不惧;三,对一切置若罔闻、均不在意。此三法可破修止观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幻觉魔障。
解共巴说:世事皆虚幻,不要当真,道是心虚拟,不要辨是非,三身是虚名,不要希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1-15 13:59
我们不能把未来的解脱成就完全寄托在某个上师或某个圣者身上,这样会耽误自己的修行,结果也不一定获得解脱。当然,这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没有加持力,而是众生的因缘若不具足的话,即使他的大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是望尘莫及的。藏地历来有一种说法:“自己若没有信心的环,大悲的铁钩也无法勾招。”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真实的信心,即便诸佛菩萨具有大慈大悲、无碍的智慧,也是不能获得救度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往昔曾有无数的如来来到这个世界转法 lun,以大悲心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由于愚昧无知、蛮横野蛮的缘故,一直未能成为他们所度化的对境。
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过去有许多的光明劫(光明劫:又叫明劫,指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就我们这一劫来讲,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三大佛陀出世,释迦牟尼佛之后,也有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印藏汉无数的高僧大德及诸佛菩萨的化身来到世间,为无量有缘众生传授妙法,令他们依此而获得解脱。可是我们在座的人,除了有些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以外,像我这样的凡夫都没有得到这些佛菩萨的教化,为什么呢?因为自己以前所造的业非常严重,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没办法让我们解脱。
所以你们千万不能想:“我现在造恶业、不行持善法也不要紧,因为我的上师非常了不起,他是个大成就者,我临死时求他老人家三声,他马上会来到我的面前,接引我往生极乐世界或其他清净刹土的。”当然,有这种信心也精神可嘉,但真正懂佛理的人都知道,这是有一定困难的。智悲光尊者曾说:“现在一些罪业深重的人,临死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死后将所有的财产、牛马全都供养给上师,如果是获得十地自在的大菩萨就不说了,但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办法让他解脱。”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讲过:“所谓的解脱,并不是依靠上师的大悲和加持,就像扔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上师为你开示解脱道,这两个因缘一旦聚合,你才有解脱的希望。”大家有时候也应该想想,如果自己特别恶劣,环境再怎么好也是没有用的。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善知识,世界上没有任何众生能与他相提并论,但在他的身边,当年也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等持邪见者,他们或堕入饿鬼,或堕入地狱,就连佛陀都没有办法度化,其他圣者更不用说了。
因此,诸佛菩萨调化众生,应该有一种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首先你要对诸佛菩萨有信心,有一种想获得解脱的向往,然后依靠诸佛菩萨的教言,自己务必要行持。如果没有这样,佛陀也是没办法调化的。佛陀在经中说:“犹如太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意思就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唯有成熟的莲花才能开启,同样的道理,佛陀出世的时候,也是有缘的众生才能得度。《现观庄严论》中讲道:“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这几天比较干旱,梵天、帝释天非常慈悲地给我们降下甘露,打雷闪电(讲课时正值电闪雷鸣),但有些种子如果已经坏掉了,则根本不可能产生苗芽。同样,尽管诸佛已经出世了,但没有根基、没有信心的众生也得不到善妙的解脱果。
因此,有些人如果想“佛是大慈大悲的,应该会接引我到清净刹土”,那一定要有一种因缘,也就是对解脱的希求和向往,若没有这样的希求心,平白无故想得解脱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法师、各位信众,我们现在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就千万不要白白浪费,假如没有好好地珍惜,以后这种机会是很难复得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1-15 14:03
【慈诚罗珠堪布】
“报应皆归一”,简而言之,我们在轮回中遇到的所有不好的报应——痛苦、折磨、贫困、病痛,还有内在的烦恼等等,统统都要归咎于一个东西。
以往,我们凡夫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自己的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一些伤害、打击,工作上不顺利等等,或是自己的父母等亲眷遇到一些危难、违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外在的某个因素头上——都是因为某某人……,所以导致了这个痛苦的发生……有时会认为是有形的众生伤害了我们,有时会认为是无形的鬼神伤害了我们等等,把所有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别人,从来不看自己的错误。
但是,从修习大乘佛法开始,我们要把它颠倒过来。每当我们遇到烦恼、痛苦等违缘的时候,不再责怪于别人,全都归咎于自己。
此处所谓的自己,既不是指现在的肉体,也不是指整个的精神,而是指某个根本性的精神、观念,那就是“爱我执”。
“我执”和“爱我执”有点差别——“我执”是指“人我执”,这是每个凡夫都有的。而“爱我执”,是指自始至终都存在的、非常强烈的钟爱自己的执着。
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烦恼、痛苦,统统推到“爱我执”的头上呢?因为这些烦恼、痛苦的的确确全都是由它引起,由它产生,由它创造的,它是所有烦恼、痛苦的来源。
从无始以来,“爱我执”就一直埋藏在每一个凡夫的心底深处,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发现它对我们的伤害。每当遇到痛苦、困难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往外去怪罪,往外去找因素,但实际上外面的因素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并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则不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修行不仅不会退失,甚至会因为这些痛苦、困难的淬砺,而促进我们修行的进步。
比如说,当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个痛苦好象是因为人家伤害我,或者是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但这些都是表面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爱我执”,今天我怎么会生病呢?像阿罗汉、佛菩萨,因为早就推FAN、断除了爱自己的心,所以他们没有这些痛苦。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阿罗汉、登地菩萨没有人去伤害他们,毁谤他们。我们都知道,连佛都有人去毁谤、殴打,更何况菩萨?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爱我心,所以没有痛苦,不但是精神上不觉得痛苦,而且连肉体上都感觉不到痛苦。
而我们凡夫却并非如此,不但别人打我们时会感到痛苦,即使听到别人只是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立即就会生气,而且还会引起一连串不当的行为,由此造业又引发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把别人的话当作一回事,则这些话并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
佛经里面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喋喋不休地骂了半天,当他停下来以后,佛陀就问他:“假如有个人拿了很多东西去送人,结果对方没有接受的话,那这个东西最后属于谁呢?”“肯定属于他自己啊!”释迦牟尼佛又说:“你今天在这里骂了半天,但是我没有受到影响,我没有接受。那这些恶毒的语言属于谁呢?”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自己不接受,则别人毁谤的声音虽然进入到我们的耳朵里面,但我们却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去分析这句话里面的意思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其中对自己不利的成分,继而心里不高兴。这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爱我心。凡夫就是太爱自己了,所以连一句刺耳的话都不想听,如此就导致了这些烦恼。
以前我们观察过我执的过患,这里不单要观察我执,主要是要观察“爱我执”的过失,一定要弄清它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对我们有多么大的伤害。以前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认识不足,所以习惯性地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所有的缺失全都怪罪于别人,这是我们的坏习气。正因为有了这个坏习气,所以我们才会一再地流转于轮回之中而不得解脱。它就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罪魁祸首!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原有的爱我心,与菩萨道里面讲的菩提心、慈悲心等爱他心相互替换的话,结果就是全然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六波罗蜜多等一切的所作所为,出发点都是利他。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念一句咒,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布施哪怕是一分钱、一毛钱那么小的东西,但释迦牟尼佛却成佛了。
反观我们这样的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从未放弃过“爱我执”。因为没有放弃“爱我执”,所以不论是世俗方面的工作、生意,或者是解脱方面的念经、烧香、拜佛、打坐、布施等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在大城市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遍满了熙熙攘攘、穿梭不息的人流,这些匆匆忙忙的人都是为什么而奔波呢?可以这样说,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之外,纯粹的凡夫全都是为了自己。我们也是凡夫,当然也位于这个行列当中。我们和他们一样,从轮回之始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匆匆忙忙,但仔细想想,我们今天得到了什么?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虽然有些人会认为:我还是有收获啊!我有房子,有车子,银行里面还有存款……,但这些东西顶多是在短暂的时光里,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踏实点儿、舒服点儿罢了,其它谈不上什么。然而,就算日子过得再好,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未来投生的去处,它就更无法解决了!如此奔忙劳碌,虽然可以暂时让我们在人世间的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间不用那么操心温饱问题,但除此以外,我们什么也没有!命归黄泉的时候,即便拥有再多的财产,也带不走一分一厘。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清楚。
为什么佛陀与众生的追求与结果会如此事与愿违呢?
关于这一点,《入菩萨行论》里面说得非常透彻。就是因为凡夫有强烈的“爱我执”,一切所作所为都建立在“爱我执”的基础上。只要有了“爱我执”,哪怕是再大的善根,也可以被压缩得很小很小。反之,如果是以利他心所作的善事,则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善根。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差别所在。
比如,我们拿一百块钱去放生,如果纯粹是无私利他的发心,则其善根是非常伟大的;反之,若是夹杂了为自己的健康、长寿等目的,则善根就会变得非常渺小了。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所获得的胜利,他需要的是与我执斗争,就是向“爱我执”挑战当中所获得的真正的胜利。作为修行人,我们也应该按照佛的这一教导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做生意的时候,原本可以赚一百万,但另外一个人从中故意搅和,把我们的生意破坏了,那我们会对他恨之入骨:我从来
没有害过他,他却无缘无故地害我赚不到钱,从此以后,他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我一定要报复他!
同样,原本我们可以很快就解脱,就是因为“爱我执”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里面,因为“爱我执”的操纵,令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变得很渺小、很没有意义,最终让我们不得解脱,但滑稽的是,我们却从来不恨它。这就是凡夫颠倒、错误的观念。正因为我们如此颠倒,所以始终无法解脱。
再打个比方,假如原本我们很早以前就可以解脱,但因为一直有个人不让我们修行,不让我们解脱,我们会恨死他了!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头号大敌。然而实际上,外面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凡夫一般会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精神上的每一个观念都是好的,所以我们不恨它,不愿意挖掘它的过患。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是谁把这些过患挖掘出来的呢?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把“爱我执”的所有过失揭露出来,然后告诉我们:你们自己看看“爱我执”的过失有多么严重,对你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你们还敢不敢继续这样?!如果我们仍然无动于衷、一如既往,就只有继续流转于轮回当中,永远不得解脱!
如果不把“爱我执”和“爱他执”这两个执着进行交换,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解脱,所有表面上的念经、修行,都不属于大乘佛法;假如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交换其二者了,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才算真正开始走向解脱。我们一定要看到“爱我执”对我们的伤害,以及“爱他执”对我们的利益,这是从解脱方面来说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放弃爱我与一心爱他也有很多益处。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设一个人为了拯救几十个人,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姑且不谈来世因果方面的回报,单就这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印象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其他人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大家都会认为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反之,若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名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财产,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亡命徒而已,这种死就是轻于鸿毛的。
同样都是舍弃生命,同样都承受了死亡的痛苦,但所得的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在此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搜集,并进一步好好思维。
简言之,如果是以自私心作为出发点,即使所做的事情本身很伟大,也会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以利他心为基础,则同样的代价所换得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然后,我们还可以从既非解脱也非世俗的因果角度来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别。《入行论》里讲过一个例子,很多人应该知道。
在古印度的时候,有一对母女一同过河,结果不幸双双都被河水冲走了。当时,做母亲的心想:看来这次我是逃不过这一劫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女儿能活着就好了,祝愿我的女儿能活着;同样的,做女儿的心里也想着:看来这次我是无法幸免于难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的母亲能活着就好了!
因为两人相互之间都存有这种善念,结果在被河水淹死之后,依靠临终的这一善念,二者死后都投生色界变成了天人。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要投生到色界天,单单依凭修行功夫,则必须要有很高强的禅定力才行,但是,因为母女俩彼此都有爱他心,所以死后不经修行,轻轻松松就投生到了色界天。
大家思维一下:如果这对母女在落水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死而挣扎,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话,那死了以后的结局就很难把握了。假如以往造了善业,也许可以投生善趣,但若造了恶业,那肯定是要堕恶趣的。因为有了爱他心,有了慈心、悲心,所以她们的死就变得有意义了。
那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死得那么有意义?为什么凡夫做不到爱他?是谁不让我们奉献的呢?不是外面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爱我执”,除了这个执着以外,再没什么原因了。
因为心里有“爱我执”,使得我们无论是诞生、存在,还是死亡等等,全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成为让我们堕地狱、饿鬼等等的因。要知道,世上所有的病痛、苦难、战争、灾害等不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以利他的动机而导致的,全都是由人类的共业造成的。这个共业,就是在“爱我执”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杀、盗、淫、妄等事情。
以上我们从解脱、世俗、因果三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了“爱我执”与“爱他执”的区别。我们思维的时候,可以全方位、反反复复地去思维。
发现“爱我执”的过失之后,我们在修行上无论遇到任何违缘,会立即知道这些都不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自己的问题,都是自己应得的报应。如果还不知悔改,一意孤行地将错就错,未来还会遭遇惨堕地狱等更严重的违缘与痛苦。日后我们一定要尽力削弱、断除“爱我执”,使一切的病痛、困难非但无法成为障碍我们修行的违缘,反而成为激励我们修行进步的助缘。如此一来,不论遇到再恶劣的环境,修行非但不会退转,反而会有所进步。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