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论净土欣厌行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9 00:11
标题:
略论净土欣厌行
智者大师,示现陈隋之际,开创中国天台宗,提倡归向净土。撰著《净土十疑论》,驳斥当时诸家对净土之问难,层层递进,功德甚伟。
大师指出,若人欲修净土法门,决定生西方者,须具两种行。一者厌离行,详述此身之不净,迫切厌离;二者欣愿行,劝勉往生。此中又分二,一先了解为何往生,二观察净土庄严欢喜愿往。
凡夫自无始来,缠缚于五欲,长劫轮回,备受众苦。若不起心厌离,未有出期。所以大师特就四念处中观身不净法,引诸经典,详加论证。广举七种不净观,令人于欲乐享受,渐渐生厌,直至断除。在此基础上发愿求离三界,求生西方,此为厌离行。众生幻躯乃四大、五蕴假合而有,无常无我,注定了苦是本质,其通常的表现即为生老病死,心念的生住异灭等。所以佛成道后,于鹿野苑,度憍陈如五比丘,初宣法音时所说即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世间的真相是“苦”性,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便是“集”,而通过修行佛道即“道”,最终才能获得痛苦的解脱即“灭”。
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无物可依怙。人生在世,追求种种圆满,诸如生命的永恒,自心的适逸,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等等。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纵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收获却难如人愿。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而佛陀名此世间“娑婆”,即堪忍之意。又名五浊恶世,并详缕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直指诸苦根源在于人类的错误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类妄求生命的永恒
早在秦始皇时代,便有了徐福率童男童女远赴蓬莱访仙之记载,所为即是求长生不死。然而有生必有死,有情诞生的那一时,便已注定了终归于死亡的必然。死期的不确定性,自然引发出人类的恐惧和无奈,并发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叹。
二、人类妄求感情的美满
人有七情六欲,感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婚姻、爱情、亲情、友情,都是被美化的毒药。人生在世,如缺少了感情,生命的质量似乎就大打折扣。所以,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式的海誓山盟被人们津津乐道,相爱的人希望感情牢固,永不变更。可是变幻不停的世间又注定了这种想法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毫不留情地把人类的梦想击破,加上现代人的浅薄、无知、不负责任,面对无情的现实,除了唉声叹气,别无他法。
三、人类妄求财富的永久
人每日的生活需要货币来维持,所以合理合法地获取与使用金钱本属正当。可是一旦错误地认为金钱即是一切的时候,心态就必然会扭曲----不择手段地掠夺与守护财富,之后便是壁垒森严的保险库、荷枪恃弹的警卫、国外的银行帐户……有钱原是福报,花钱要靠智慧。佛法认为,财富乃是五家共有:即水、火、盗贼、恶王和不肖子孙。一场洪水能漂去几十年的积蓄,一场大火可将万贯家产烧个净光,盗贼能在一夜间将你的钱财尽数席卷,一个荒唐的政府,无丝毫理由便可将你的家财没收充公。即便侥辛逃得上述种种难缘,孰料家贼难防,败家子能在转瞬间令人倾家荡产……将财富视做生命的唯一趋向,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四、人类追求世界的永恒美好
从儒家的大同思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空想的乌托邦到巴黎公社,无一不体现出人类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我们都希望远离战争、动乱,远离疾病、瘟疫,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渴望亲情,渴望和谐相处。然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更多的是摧人泪下的场景。我们不否认历史上曾有过短期局部的太平盛世,可永恒美好的世界始终只能存在于理想当中。
五、人类追求大自然的和谐平衡
从戒杀放生到生态保护,从素食文化到创建森林公园。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创造和建设好共同的家园。然而光用嘴说徒为表面文章,浪费资源因贪心而起,台上天花乱坠,台下即是生猛海鲜,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吗?环保、净化人心、道德水准的提高、人类素质的提升是要靠脚踏实地做出来的。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并非人们生活得已经很美满很幸福了,也并非人类真的没有危机,而是大多数人被贪瞋痴所蒙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以上我们仅从人类自身和居住环境等角度,来认证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仅色法无常,我们的心念----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最终导致五蕴假合的人类必定是无常的。无常是世间的真相,佛陀说,无常故苦,无常因、无常缘和合的一切也终归无常。众生长久以来,以我为中心,执我为实有,错误认为世间一切真实常住,所以牢固地贪著于自我以及我所依存的生活空间,产生了坚实的身体受、境界受以及后有受。生命在十二因缘的钩锁连环之中,无始无终永无尽头。如能深刻了解世间的本源----苦、无常、无我、空,并以其作为观察世间的工具,可使我们如实把握世间真相,远离对五蕴色身及世间的贪受,脱离贪欲、烦恼的系缚,斩断生死根本,导向清净解脱。
身为苦本。所以智者大师在劝人对业报色身厌离的同时,也劝免行人发愿获得净土法性生身,由此引出欣慕极乐之行持。
首先,指示求愿往生的意义。大师认为,求生净土是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因此世恶浊,烦恼增强,自顾尚且不暇,何时能救苦难众生。故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证无生忍,乘愿度生。又引《往生论》,“生佛国心”,即是发菩提心。强调愿生须具二行,一者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即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和远离孝敬供养自身等;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即在远离前边三种障菩提门法的同时获得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
其次,点明了欣心愿求的方法。包括观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或者观净土七宝庄严妙乐、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一切善行等,并将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同生极乐,那么此人决定往生。理亦有二:
一者只为度生始往生。阿弥陀佛因地经过累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持,以无上大悲成就极乐世界,目的是为了平等救度十方有缘众生圆满菩提,显发众生本来与佛不二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一切有情无量劫来,漂泊生死苦海,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爱恨了无尽期,分离之泪盈满四大海水;累生枯骨,积遍须弥。一切众生于我有大恩德,纵粉身碎骨,亦无法报答。父母养我肉身,师长成就慧命,国家施我无忧,众生无不是我修道良伴。我与众生今同处生死烦恼大海,报恩无门,回馈无路。今日庆幸得闻佛说净土妙法,故发愿往生,求教于佛,诸菩萨等以为同参伴侣,唯期烦恼链断,无明即除,乘本愿船,驾弥陀舟,还来此界他方,以智慧福德方便度脱有缘众生。而我此身暂住娑婆,尚未端坐七宝莲台,业果等流,杂染频仍,我执我慢,烦恼众生;二六时中心口不一,障碍净行,与往生本愿南辕北辙,无法交感,自设菩提觉静之障。故劝我等同伦当随顺大师言,转变心行,以不求自乐无染心替代贪求自乐之心,即智慧心;以安清净心转换无安众生心,拔一切众生苦,具足慈悲心;以乐清净心除灭恭敬供养自身心,怜悯一切众生,获方便心。常当作愿与众生同生佛国,俱闻法音,如是方为往生之正确动机。
二者心心相印莲花开。诸佛菩萨随愿度生,游戏六趣。诸凡夫循业流转,沉沦正道。纵使对此世间生出离之念, 若无圣者指一归趣,依旧求出无路。若心无一所缘净境,二六时中,欲令变心一意,亦如隔靴搔痒。是故释迦世尊于净土诸经中,处处劝勉,时时提斯,示彼安养莲邦种种依正庄严,娑婆秽土诸般剧苦浊恶,欲令行人于较量分别之际,对彼国土深生向往、追慕之心,起就路还乡之念。
行路之人须识方向,归乡之路也须谙熟于胸。所以于净土诸经,诸大德之著作,须详加阅读,仔细思考,于彼国无量清净庄严功德长时忆念,恒不间断:
常思彼土黄金为地,一平如掌,此土泥泞满道,凹凸不平,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无诸身心苦恼,安乐调柔,此土四大常违,心火炎炎,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莲花化生,此土一入胎胞,十月牢狱,故心往之;
常思彼土童颜永驻,相貌常青,此土鸡皮鹤发,老态龙钟,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无诸病痛,四大和适,此土百八种病,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寿命无量,此土纵活百岁,难免黄泉,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土怨亲债主,不得躲避,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故友亲朋,随忆即见,此土爱人常分,亲人常离,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欲有所需,动念即至,此土若求一物,难上加难,故向往之;
常思彼土,五蕴皆空,随缘显识,此土五蕴炽盛,引众烦恼,故向往之;
常思我身虽困娑婆,而心已居净土,七宝池水芬陀利上已标吾名,临终势至金台,必安我足;
常思弥陀慈父常忆儿归,观音悲母恒想子还,我苦欣愿具足,今生定还家乡。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9 00:16
如何学佛才能受益
菩萨们,印光da师说了学佛第一要有诚敬心,不管对谁,都要恭敬,这与儒家讲:诚意、正心。道理是一样的。有了诚意恭敬的心,自然诚于衷而行于外,心里自然不会对于法师讲经生起怀疑心,对于经文义理也不会怀疑,“贪嗔痴慢疑”都是学佛的障碍,尤其是疑啊,怎么来的疑惑呢,就是因为自己的心地不纯,用自己的知见来揣测圣者的知见,自生分别,同样是听经闻法,别人听得懂,您听不懂就不要怪讲法的人啊,原因在自己。打个比方,一杯盛满毒药的杯子,您不把它倒掉清洗干净,再装入上好的甘露醍醐,也是有毒的菩萨。我在网上听到有人对于《楞严经》然指供佛的道理竟然产生怀疑,我不仅仰天长叹,我想这个有怀疑心态的人一定不会去燃指供佛的,有怀疑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身陷自我知见太深了。有怀疑的心态,就是对于佛法的极大不恭敬,纵然您能背诵大藏经,您也无法得到一份一毫的受用。印光da师说:一份诚敬得一份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佛法也讲“信、解、行、证”次第的,您自生怀疑,不信佛言,如何解行呢,何况去实证呢?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如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不度无缘之人啊,何谓有缘哪?能信、能行既是有缘啊。净土宗也讲“信愿行”,也是一个信愿为首要的,但现今有许多念佛人受到qita人影响,他就开始怀疑啦,极乐世界是不是实有啊,这样的念佛人不能往生的。善导da师在《观经四贴疏》里面就给念佛人开示了一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的譬喻:就是二河白道喻,形象的指出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面临的诸多阻碍,具体可以参看《四贴疏》。《阿弥陀经》中各方佛均出广长舌相赞叹释迦佛宣说难信之法,就是怕末世众生对此有怀疑,所以念佛人要有决定信心,不可以自生疑障,而与西方失之交臂。净宗祖师也打一譬喻说,纵然是释迦佛再来为你开示更好的法门,劝你修qita法门,你都不要改变信心,那才是真信。真信极乐实有,真信阿弥陀佛临终接引,那样才能往生的。然而,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我同样的话题:我有没有佛缘啊?我就说,看您自己啊,不信的话,佛亲自来您跟前讲法,您也无法得度的。菩萨。
三、什么是真慈悲和持戒
看到一段话说解释“慈悲”的很好:兹心即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托空,无住而生慈悲,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若心有住,即是妄心,是名假慈悲。慈悲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也不是用来当做广告的口头禅,真正体会慈悲本意了,那是自动流露的涵养,不是虚假做作的,是名大慈大悲。真慈悲的人是不会恼、害众生的,处处从对方角度考虑的,处处为他人提供方便的,一边口口声声说慈悲,放生,一边又大嚼众生肉的人,是慈悲吗?还有说法说:吃猪肉就是给牛、羊放生,如此之类的魔话,建议您少说啊。五戒之一不杀生,不是简单指不杀行为啊,令众生起烦恼都是在杀生啊,何止是不吃肉这么简单那。现今看到很多学佛的,自己家父母还未脱离苦海呢,就口口声声说看天下众生都是我父母,我是很赞叹这个提法的。但您想过自己现世父母了没有,佛法也要顺和世daoren情啊,度众生也得有个亲疏远近啊,自己的家人还未得度呢,就跑出度他人,谁人会相信您呢,菩萨。佛法不离世间法啊,正所谓: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啊,违背世间法所行皆非佛法啊。世间大菩萨再来的确实不少,但您千万千万别把自己当做大菩萨啊,具备大菩萨的心是应该的,但大菩萨所行的不可思议之事,凡夫是万万不可以不自量力去效法的,欲成佛道,先学做人,先尽孝道,印光da师所谓:敦伦尽分、深信因果啊。这也是戒律啊,学做人是成佛的基础啊,人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以及《太上感应篇》道家思想的根还没打好,就去妄谈佛法,无有是处啊。虚云老和尚说【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菩萨。您要好好对照自己言行举止,符合不符合戒律啊。若是符合,妙祥法师也说啦:出家是出离生死轮回之家,在家学佛不是不可以,但在家学佛也是为了以后出家做准备,既然有持戒修行的大心,那就出家做个荷担如来事业的僧宝。所以,菩萨您要真正持戒修行,我坚决支持你出家,您出家了,佛教就有希望啦。既然您还不愿意出家,那就在家尽孝尽悌道,尽忠、尽责,这于佛道无二无别的。菩萨。广钦老和尚一句话,我听后泪流满面啊,他老人家对信徒开示【用斋时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所谓的愿断一切恶,当我们拿着筷子争夹好菜的同时,便是一种恶念啦】想想啊,我自己都惭愧啊。持戒开始,我们是要必须模仿对照戒律,一一反观自己身心有没有过失,天天对照,天天改过,过不了几年,您就是住世的圣贤啦,做到了再说的是圣人,说出了能做到是贤人,说出了做不到那是骗人啊,菩萨。心性习气不改,纵然刻意模仿圣贤,也只不过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啊,再怎么口气和善也无佛气半分,让人感觉冷若冰霜的,毫无生气,那不是佛的行为啊,菩萨。
四、什么是随缘
现在很多学佛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随缘,末学认为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对于善缘,那是应该积极去随顺,对于恶缘来了,您要是随其入流了,那就不叫随缘啦。菩萨,您可曾知道华严经五十三参吗,那里面五十三位大菩萨,才是真随缘啊。处于世间不同行业,而不被染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的是众生的缘,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心念,从而感染他人,脱离世间的假乐和爱欲苦海,才是真随缘啊。不是说,今天有酒席、灯红酒绿、歌舞游戏等唐丧光阴的糜烂生活,您也跟着去享受去造业,就叫随缘啊,那就大错特错啦。随缘,不是随大流,不是随顺红尘之流啊。随顺红尘,和在红尘中翻滚有啥区别啊,没有小乘道的戒律为基础,就妄学大菩萨的行为,您去了被他们把您给度到三恶道,您还不自知那。菩萨。《法华经》佛说譬喻品里面那个大富长者之子的例子,就是如此啊,就是先要让其子做清理粪的工作,临终才说出这个人是他儿子,也是富饶家产的继承者啊。这个譬喻就是说,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身体的污垢,自家宝藏才能统统得到啊,不然您衣里藏着无价宝珠,还是四处流浪乞讨,枉受轮回生死啊。菩萨。大富长者,以同等的卑劣打扮来教导他的儿子,都是来表法的,佛是大慈父,示现同等的劣身才能教化众生,众生就是如来心中的法子啊,多么慈悲啊。那才真叫随缘啊。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