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空法师 谈般若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3-8 11:14
标题:
净空法师 谈般若
净空法师讲述
△ 从凡夫地至如来地,六波罗密是必修课程,六度中布施重要,般若更重要,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二者互有关联。但何以只提一布施?因布施即包括余度在内。般若是理,余五是事,五度无般若为世间福德,二乘及权教菩萨虽达到九次第定,有般若才能证得圆实菩萨的境界。
△ 何为正念应认识清楚,所谓正念是息著相之妄念。整个般若经之宗旨,不外无住生心,无住是离相,生心是提起正念,无论学那一种法门,不懂得般若必生障碍,有障碍必有烦恼,所以般若是通一切教义的。不著相即是正念,生的是无住之心,无住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 依文字起观照。佛的一切经典,全是由真性理体中流露出来的,全属般若,不懂般若即无法学大乘。观照就是般若现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来少分。
△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著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了达世间的真相,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相与心,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正念即无念,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应当把标准降低。把念头安住在佛法上,总比安住在世法上强得多。空有二边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过犹不及。念一声阿弥陀佛,既不著三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相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著。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 离相并不是不要相,是不著相;若不要相,体也没有了。不取不著是离相的意思。
△ 经云:“不分别佛及以佛法。”楞严经中说,以缘心闻法,佛法亦变为所缘之法。佛是讲的性,性那能分别,从相上见性,对一切相不生分别心即是功夫。一切佛菩萨均不起分别念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与一切不相混乱。……十法界之相均是心中所生的影子。
△ 经云:“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众生指六道有情众生,及二乘权教菩萨亦包括在内,若度他们,须调理其心情,并降伏其烦恼。天天干,尽心尽力去做,长时期去磨练,不起分别;对于恶人亦要敬重他,悲悯其一时之迷。一生无忧无虑是一件大快乐事,衣食足、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是自在;佛菩萨无时无刻不是身心自在,世间人如真明此理,必然成佛。
△ 经云:“不分别业及业果报。”造作不要分别,果报亦不要分别,三途也自在,这是已经有了一切放下的功夫。一有分别即有十法界,不分别即一真法界,菩萨造的是净业,净业是没有分别心。凡夫造的是善、恶、无记业,现在所要作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菩萨如以恶业度众生是不得已,他虽杀人亦是善业、亦是大慈大悲,如救五百商主之例,内心中只有慈悲救他之心,绝无恶念私念,故菩萨虽作杀盗淫妄而仍是慈悲心。但凡夫对于此理虽须明了,却莫轻于尝试,更勿取法,否则必趋于恶取空。
△ 经云:“不著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业,所起是身语业,共称为三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与口业必先有意思而后才有造作。思而不著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经云:“不坏因,不坏果”,是对治执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说,不分别我及我所等等,对一切均不分别,如对此语发生误会即堕入恶取空,所以再补充说不坏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与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障碍,因不碍果,果不碍因,因为彼此无碍,可以借假显真。“色即是空”并不是把色灭了才是空,而是当体即空、色空无碍,如果不坏假名说实相的话即中道观。十法界无一法界是真实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的梦幻泡影,把心收回来不要再随六尘境界奔驰,收回来就安乐了!一切因与果不坏,是由体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没有了,随缘认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坏因果。现在受的果报不必想离开,如想离开是又多了一层障碍,如果要想离开现在的果报,不分别就可以离开。深明此理,真有大乐,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是不分别。如果看人家发财,买房子,生活优裕,心中羡慕,就是分别,就是执著;真正明白,彻底解悟是一真,什么境界都是佛境界。
△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著,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哪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即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著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 内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为六尘境界所转,才能得到自在。
△ 只要心在道上,诸佛菩萨之光明时时加被。常亲近善知识,与诸佛菩萨同共止住。诸佛菩萨住在大悲性空,念一切智,心无暂舍。佛法以智慧为主,终极的目标是慧。欲求慧必须修定。念念与一切智相应,即无分别智。由本性中透出来的智慧光明,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大慈大悲修六度万行,但不著相,即与智相应。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