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释放心智、摆脱轮回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8 21:15
标题:
释放心智、摆脱轮回
初遇佛法,我们面临一个悖论:在智力上,它冷静、现实、非教条,令自由思考者心悦。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它几乎还具有科学性。但是,若我们走进活生生的佛法内部,不久便发现它还有另一副面貌,似乎背离了我们对它的一切理性假设。
我们仍不见刻板的教条与随机的臆测,看见了出离、冥思与崇敬等宗教理想。我们看见了一套教义,阐述那些超越了官感与思维的事物;或许更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看见了一个训练方案,在其中信念被当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德,而存疑则是一种妨害、障碍、与羁绊。
我们在尝试决定自身与佛法的关系时,最终都会发现受到挑战,需要对这两副看上去不可调和的面貌作出合理的解释:经验主义的那一面朝向世界,告诫我们对万事亲自作调查与验证,宗教性的那一面朝向超世,告诫我们遣除疑念,信赖尊师佛陀与他的教导。
我们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一个是把佛法的一面作为真法来接受,而把另一面作为伪造或附赘加以排斥。这样一来,在传统的崇拜式佛教里,我们包容了信仰的宗教性与崇敬那一面,却回避了脚踏实地的世界观与批评探索的任务。或者,为现代佛法作辩,我们可以赞扬佛法的经验性与科学的相似性,但在宗教那一面尴尬地踌躇不前。然而在思考了真正的佛教精神必须具备的因素之后,很清楚,佛法的两个面貌都是真实的,必须同时兼顾。如果做不到这点,不仅涉险于只接受部分教导的不平衡性,我们个人的佛法修持,也可能受偏向性与冲突态度的障碍。
然而,怎样协调佛法的这两面同时避免自我矛盾,仍是个问题。我们认为,达成这两面的协调,从而在个人的观念与修持中确保内在一致性,关键在于考虑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佛法教导的目的,第二,为了达到该目的所需的策略。佛法教导的目的,是要从苦中证得解脱。佛法的本意,并非为我们提供有关世界的实际知识,因此虽与科学兼容,其目标与内涵必然有异于目前的世俗性科学。
佛法在最主要、最基本的意义上,是一条通往释放心智、摆脱轮回之苦的道路。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解脱之道,非仅寻求智力上的认同,它指定的态度必然有充分的宗教性。它直指内心深处,于存在的终极意义岌岌可危之际,在那里唤醒了相应的信念、崇敬与坚定。但是对佛教来说,信念与崇敬只能促使我们走上这条路、并坚持走下去,它们本身却不能保证解脱。
佛陀教导说,束缚与苦的根源,是对真相的无明。因此佛教的解脱策略中,基本工具必须是智慧,即对真相的如实知见。冷静而不受约束的调查与批判性的探索,构成了通往智慧的第一步,使我们排疑解惑,对解脱所依的真理有一个概念上的把握。但是疑与问不能永久存在。我们一旦决定佛法是通向灵性自由的载体,就得走上前来把存犹置于身后,投身于一个修练过程,它会把我们从信仰引向解脱的洞见。
对那些为了寻求智力或情感满足而接近佛法的人,它不可避免地以双重面貌存在,其中之一必然始终是个难题。但如果我们做好准备,以佛法本身指定的态度,把它作为灭苦之道,则丝毫不存在双面形式。相反,我们看见的是法的单一面貌,它从起始便这般存在,如一切面貌,皆显现互补的两个侧面。
作者:菩提长老
附:《比丘的职责》 根据佛法,一个比丘应该对佛教、对社会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当初,佛陀建立僧团,曾经告诫弟子:“比丘应为人类谋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丘要进行自我修持,要修戒、定、慧,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佛法。比丘要对别人进行教诲,自己首先要做出典范,这是出家学佛所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一条。
菩萨要修般若波罗蜜多达到解脱的彼岸,从而为人类做出贡献。一个比丘要想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自己就要有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佛陀创立的僧团组织并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比丘得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件东西是属于整个僧团的,比丘个人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得到他应得的一部分,谁也不许谋取自己的私利。
当时佛陀有六十名大弟子,他们经过佛的教诲,成为适合于弘传佛法的有知识的人。佛陀对他们说:“我已得到了解脱,你们也应得到解脱。你们还应使更多的人得到解脱。为此,你们应到各个地方去弘传佛法。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不要两个人在一起。因为仅有六十名弟子,一人一处,就可以到六十个不同的地方去。”为了整个人类的福利,他们到各地去弘传佛法。这是佛教诞生后,第一批弘扬佛法的僧伽。因为他们所宣传的教义适合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佛教很快得到了发展。
佛陀是反对神的。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主张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神。他们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有神的存在,才有这个世界存在。佛陀反对这种说法。他主张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有情,创造世界、统治世界的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人类社会不是由神来统治,而是由人自己来管理自己。社会的进步或衰退,发展或消亡,不是取决于别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本身。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盛行种姓制度(现在也还有)。在当时的印度,一个人生下来就属于一个种姓。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受人供养,专修净行;第二个种姓是剎帝利,掌握政治大权,统治人民;第三个种姓的吠舍,是从事商业、农业、畜牧业的人;第四个种姓是首陀罗,他们是奴隶,最贫穷,最卑贱,没有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规定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一生高低贵贱的社会地位。佛陀坚决反对这一套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完全不能决定他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人的高低贵贱是由他品德和行为决定的,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所以佛陀是印度第一个反对种姓歧视、反对阶级歧视的人。
佛陀还教诲大家,一个人的进取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的富裕是外在的,精神方面的修养是内在的。佛教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具备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劳动独立生存于社会,不应欠外债。如果能赚取些钱财,也不应该专为自己享受,专为自己发家致富,应该拿出来发展社会生产和兴办社会事业。这是讲的外在的、经济方面的进取。
一个人的心灵纯净比起经济富裕更为重要。《经藏.长部》里有一部《善生经》,这部经讲的是做一个在家佛教徒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和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弟子和弟子对师长各应尽怎样的责任,亲戚朋友之间,主子和仆人之间各应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都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
为了佛法住世,佛陀派了不少弟子到各地去弘扬佛法。他们用这些朴实的处世做人的方法在人群中进行教化。因为这些道理,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所以能够对社会起促进作用。直到现在,那些佛教国家的比丘都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给人们指出高尚的精神生活道路。他们是人们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的指路明灯。比丘的责任很重大。他们首先应该加强自己在戒、定、慧三个方面的修养,否则就不能胜任弘传佛法、教化人群的工作。指导人们过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是人们进取的内在层面。就生活方面来说,道德生活的充实比经济生活的富裕更为重要。
中国是个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达到劝人弃恶从善的目的,中国需要有很多良好修养和知识丰富的优秀比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佛教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的条件。一个比丘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将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佛陀的教导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是没有矛盾的。中国需要有这样一些比丘来进行工作。
现在中国佛教界已经开始积极培养有知识的比丘,不久还将派五名学僧到斯里兰卡去学习佛法,学习巴利语。现在仅仅是开始。佛陀初转法论时也只有五名弟子,现在你们也派五名学僧到斯里兰卡去学习,回来以后,可能扩展到五十、五百、五千‥‥。寺庙里仅仅搞一些佛事活动,是不能体现整个佛教精神的。要达到佛陀救世度人的目的,需要一批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比丘进行工作,进行宣传。
青年僧伽对佛教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认为佛教仅仅是念念经、拜拜神,那么他们的认识就错了。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佛教还有它更高超、更深奥的理论。比丘要把这些高超深奥的理论随时随地向信众们进行宣传,这是比丘义不容辞的职责。所有这些职责都落到你们青年学僧的肩上。所以,你们应该好好学习,既要学习佛法,还要学习现代科学,特别要着重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上面讲的这些,就是比丘应尽的职责。
斯里兰卡罗睺罗尊者于1986年在南京栖霞山寺传戒法会上的讲演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