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空法师:命是注定的,但命也是可以改变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4-3 17:49     标题: 净空法师:命是注定的,但命也是可以改变的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你一生所得的福禄也是数,所以你真正明了、真的通达,确确实实是如书上所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透彻,有事有理,因果报应的事,《了凡四训》讲得比《太上感应篇》透彻。《太上感应篇》只说一些条目,分析道理《了凡四训》讲得清楚,可以互相参看。我们就明了你这一生当中,世间人说你有多少财富,你命里面定的;命里面没有的,你用尽心机也得不到,命里头有的,你一无所求,到时候它自然来了。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明白这个道理,一无所求。命里面有的一分都少不了,何必去求?

  袁了凡先生被云谷禅师一番开示之后,他觉悟了,他一切放下,每一天静坐,养自己的身心,一个妄念都没有。云谷禅师很佩服他,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妄念;禅师赞叹他,说他功夫不错。结果了凡先生就说,他之所以不起妄念,觉得起妄念没用处,无济于事,所以就不起妄念了。他的命被孔先生算,算得一点都不差,每一年去考试,考第几名都符合,每一年他的收入有多少也一点都不差,所以他相信,不再打妄想。说出来原因之后,云谷禅师笑他,我原先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那个凡夫是标准的凡夫。然后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你一饮一啄是前生定的。前生怎么定的?自己造作的,这个道理他从云谷禅师那里学到。财富,你命里头财富从哪里来的?是从财布施得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布得多,这一生中你得财富就得的多,你布施得少你就得的少。

  纵然在这一生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还是你命里头有的。你命里面没有,用什么样的手段你都得不到,那你何必要强求?不正当的手段现在发了财,譬如说你命里面的财可以用八十年,你有八十年禄命,你用不正当的手段一下发了大财横财,是把譬如你四十岁,把你后面四十年的财一下都得到,后头没有了。你这样得来,你享用尽,你的寿命就完了。这是谚语里面所讲的‘禄尽人亡’,你还有寿命,寿还有,但是你禄没有了;你享尽,你福没有了,是这一类的。有一类的人,他非常惜福,他也肯修福,他寿命没有了。寿命没有,但是他这个福还有余,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会延寿。譬如说他有六十年的禄、福,可是六十年当中,他没有享尽还有余福,他的寿命可能再会延长十年、延长二十年,享尽了他才走。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

  所以你要想得财富,你要修财布施,愈施愈多;你要想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长寿,你要修无畏布施。你所希求的果报,果必有因,不修因哪里来的果报?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造作一切罪业,掠夺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掠夺的手段方式无量无边,都是造的损人利己,以为自己聪明、以为自己巧妙,其实完全算错了!哪里知道天地鬼神看得清清楚楚。作恶必定折福、损寿,这就是主耗、主祸这一类的鬼神。这是后面所讲的‘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讲,就是这一类的事情。

  ……

  积小善就成大善,积小功就成大功,积得厚、积得多这一生就受报,不必等来生。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明白道理之后,一家人都修积功德,他得的是现报。他命里面没有功名,从前的功名是讲考试得进士的学位,这最高的学位他命里没有,他命里头只有秀才;以后他考取举人、考取进士,都是这一生修的。命里面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他没有求长寿;命里没有儿子,他得了两个好儿子。这就是现世转过来的,修积得多,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所以世间人,往往贫困之人还能够修福,还乐意修福,特别是有财富的人疏忽了,不知道修福,我们看到很多。愈是有钱的人愈吝啬、愈舍不得,他花钱一定是与他有利益的,好像与他没有现前的利益他不肯拿钱,他把名利看得很重。这样的人,他的福享尽了,就没有余福,来生要受到殃罚。

这个人闻名,“志心瞻礼”,这就是受持了;若不受持不可能叫志心瞻礼,瞻礼可能,志心没有。这是真心,真诚心瞻礼。“或复赞叹”,‘赞叹’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大梵天王’,这个福报就大了,为什么?他能断恶修善。当然跟前面讲是一个道理,实际上说这个人是真正菩萨,菩萨跟凡夫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就是菩萨,转不过来就是凡夫,佛菩萨跟凡夫就是一个观念不一样。一念转过来了他是菩萨,菩萨为什么去当大梵天王?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帮助这些天人断烦恼,天人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出不了三界。他能断,再现身说法为别人断,所以“得授上记”,‘上记’是成佛之记。青莲法师注子里面,引经据典也有不少公案故事都可以看,都值得参考。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的看法,我们六根跟六尘境界的接触是错误的接触,诸佛菩萨的接触是正确的接触;他是大觉的接触,我们是迷邪的接触。这桩事情佛跟我们说清楚、说明白,转变在自己,佛菩萨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转变在自己,修行在个人,佛菩萨再慈悲,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我们自己懂得转变、肯转变,佛菩萨看到欢喜,我们不懂转变、不肯转变,佛菩萨也无可奈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4-3 17:49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比丘”加一个大,那就是属于大乘的比丘,说明他是菩萨比丘,不是普通的比丘,不是小乘比丘。我们这部经是大乘经典,所以修学的都是属于大乘菩萨。这些出家人受了菩萨戒,称为‘大比丘’。“比丘”,受过具足戒律的出家人,称为比丘。“具足”就是圆满,佛所制定的每一条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够依教奉行。在中国,出家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条戒,统统都能够遵守。“比丘”有三个意思:第一、‘乞士’。“乞”是乞食为生。我们中国对乞食为生的人,称他作乞丐,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不像印度,印度乞士社会对他非常尊敬,中国要是托钵的乞士,没有人能看得起,这是社会制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样。他虽然是乞食,他是“士”,用现代话讲,就是知识分子,这是读书人。中国社会对于读书人非常尊重,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乞丐是读书人,是乞士;换句话说,他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是乞食为生的。

  ‘一钵资身’,“资”就是养活我们这个生命,靠一个钵。“钵”是钵盂,盛饭盛菜的,饭菜都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别、没有好恶,这是托钵乞食。‘无所蓄藏’,佛的制度,出家人随身所携带的,他的全副家当是“三衣一钵”,三件衣一个钵,是他全部的财产。这个制度在北印度,行!那是属于热带。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游化的地方都是印度,从喜马拉雅山以南,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一直到锡兰岛,整个印度这个地区他都曾经游历过。在那个时候,那个地区,三衣一钵够了。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纬度比那边高得太多,三衣不足以御寒。中国的天气冷,“三衣”到了中国就变成形式。中国出家人还是穿中国的衣服,没有更换。只有在诵经、法会典礼,才将袈裟披在身上,做一个纪念,象征的意思。印度没有这个衣服,他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风俗习惯跟他们不一样。从这个地方也能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佛法的圆融,佛法的随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所以它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国化,穿中国的海青,长袍长袖子。海青是我们汉朝时候的礼服,也就是士大夫阶级所穿的。用现在的话来讲,读书人、、知识分子所穿的礼服是海青,我们出家人也是穿这个衣服。在家人海青绣的有花纹,出家人没有彩绣,穿得很朴素,差别就在此地,衣服的样子完全相同。“三衣”,我们只有在典礼法会的时候才用,所以这个衣就把它缩小,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我们用钩环搭在身上做纪念。

  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法师比我们更现代化。日本的法师实在看不出来,他们穿西装,他们穿皮鞋,实在讲只是剃了头,除这个之外,他的服装没有办法看得出来的。他们的袈裟就更方便,缩成一小块,大概只有一、二寸,平常就装在西装上面的小口袋,到法会的时候掏出来挂在身上,这一块就是他的袈裟。从这些地方,显示佛教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非常圆融,的确是圆圆满满的做到本土化与现代化,所以佛教才能普遍的被大众欢迎、接受。这些当然都是属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内容。佛为我们所制定的,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要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才能得自在!所以出家人没有家,出家哪里还有家?没有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定要做到这个样子,你心才会安稳,才能够得到三昧现前,才能够开智慧。

  ‘专求出要’,“出”是出离三界,“要”是最重要修学的方法,出家的志趣在此。所以,对于世间一切法都不可以留恋。在过去出家人,行。只要是出家受戒,任何寺院庵堂,这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你出家了,这个道场都有你的分。你虽然没有家,你只要找到寺院,你都可以去住,所以道场叫“十方道场”,都可以去挂单。挂单是到这个地方去住,到这个地方去修学。每一个道场,它的道风、学风不一样,像中国分为许许多多的宗派,我们想学哪一个法门,打听哪一个道场是专修这个法门、专弘这个法门,我们就到那边去,那个道场一定要收留,没有理由拒绝的。只要我们遵守规矩,遵守戒律,不犯过失,他没有理由拒绝。佛法在中国传了将近二千年,任何一个制度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弊病,佛门也不例外。古来祖师大德建的道场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到以后它慢慢变成子孙庙。住持和尚传给他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不是他的徒子徒孙到他那个地方去,他就拒绝不容纳。传到今天,道场古时候的道风,现在完全没有了。逼着出家人不能没有财产,出家人不能没有积蓄,出家人不能没有房屋,这逼着走投无路了。现在我们说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跟在家人没有什么差别,也不能怪这些出家人,时势所逼,没有法子!

  历史的演变,这里面因因果果我们都要了解,然后在这个大时代当中,真正出家人只要守住“无所蓄藏,专求出要”,这就行了,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在这个时代虽然有所积蓄,这个积蓄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间依靠生存必须要有的条件。这是现在被逼非得要有,但是心里面不能有,心里面要有,那就坏了。你有所留恋,有所牵挂,到你念佛念成功,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说我还有房子,银行还有多少钱,那就糟了,阿弥陀佛不会带你去了。这些东西纵然是有,也要放得干干净净,什么时候走毫无留恋,有如没有,这才行!这是应付今天这个时代。自己有这个福报,应当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佛法的弘扬,帮助一切众生,这就对了。决定不能够据为己有,自己贪图享受,那就错了,就堕落了。

  第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爱见就是烦恼。爱就是贪爱,是“思惑”,见是讲“见惑”,就是见思烦恼。这是讲用智慧破见思烦恼。“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疑是对于圣人的教诲你怀疑,你不能够深信。我们用真正的智慧,能够将这些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纠正过来,这叫做“破恶”。

  第三、‘怖魔’。魔是讲的天魔,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上帝、天王,说的是这些人,这些人比我们世间人的福报大,三界六道都是他统治的。如果这个人出家修行要脱离三界轮回,他听说了,他看见了,就非常忧虑。为什么?他统治下的人民又少了一个,又跑掉一个,他心里就很不高兴,心里就很难过,这使魔王感到恐怖。‘发心受戒’,这是发的真实心。‘羯磨’是梵语,意思就是“作法”,现在来讲,就是举行的仪式。举行出家受戒的仪式,在仪式里面郑重宣示,接受佛的教戒,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决定能够脱离三界,能够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魔才恐怖!现在有许多出家人,出了家之后没有依照佛的教诫去修学,他们虽然在戒坛里面受戒,魔看到之后一定很欢喜,笑笑。为什么?他出不了三界;因为他并不认真,他那个出家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魔现在也不恐怖了。从前出家人白四羯磨的时候魔恐怖,现在看这个样子魔不恐怖,魔看了笑笑而已,这就是说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理解的,要认真来反省,认真来修学。

 要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下面是为我们说明与会这些大众他们排列的顺序,这也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排列顺序。“声闻”列在第一位,这些是佛的小乘弟子,修学小乘的,他们都是出家众,所以是“出世相故”。菩萨里面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菩萨是在家多,出家的比较少。声闻,完全都是出家的。其次他是“常随众”,也就是佛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会跟着一道去,不离开老师的。菩萨众是不常跟老师在一起,因为菩萨通常都是代替老师教化一方,若没有特殊的因缘,很难跟佛常常聚会在一处,不像声闻,声闻是常随众。同时佛法是要靠僧团来承传,来维系,来推展的,因此僧团在佛法里面特别受到尊重,这些弟子们通常是把他们摆在第一位。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菩萨,在我们中国象征性、代表性的,我们中国人供奉的四大菩萨,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相,观音菩萨、文殊、普贤现的是在家相。由此可知,菩萨是在家居多,出家的是少数。但是在中国出家人通常都要受菩萨戒,也就是中国的出家人是具有菩萨身分的,跟泰国南传的佛教不一样。他们那个出家众完全是声闻众,没有受过菩萨戒,我们称他作小乘佛法。这是“相不定”。“不常随”,菩萨不常跟佛在一起,他是代佛教化众生,往往在一方住持教化。他居中也代表“中道”,表这个意思。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我们六道凡夫是住生死,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小乘人证到四果罗汉,他就住在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菩萨是两边都不住,所以他能够随缘帮助一切大众。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列在后面,多半是佛的在家皈依弟子,他属于四众之一。在家有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也有受五戒的,也有受菩萨戒的,他的品类就很杂。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所见到,五十三参里面出家相只有五位,其余统统是在家菩萨,表现的身分可以说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这是给我们做一个非常好的修学榜样。学佛不妨碍任何行业,任何行业、任何身分、任何环境,都能够学佛,都能够行菩萨道。可见得佛法修学,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佛的“外护”,在外面护持佛法,协助弘扬宣传佛法,他们有这个职责。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