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空法师: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4-20 18:51     标题: 净空法师: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

「志强名勇,心明称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间法里面讲,小乘圣者那就是世间的大哲,世间人没法子跟他相比,世间人心都被染污了。诸位冷静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爱好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众生哪个人心没染污?没有染污的一个找不到。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心还是被染污,不过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够控制住。他的染污没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禅定让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断了。这个东西要什么断?智慧才能断,这智慧照见,染污像黑暗一样,智慧一开,这些染污就没有了,烦恼才真正断掉。我们要知道自己这个染污有没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没有智慧?果然有一点智慧,就晓得我染污已经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烦恼习气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就这样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叫真修行、叫会修。

《梵网经》里面,佛说了,他这一次在地球上示现成佛教化众生是第八千次。「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句话不是假话,众生什么时候机缘成熟、能够接受,他就来了,你不相信他、你不接受他,他不来。来了是什么?来了你们要造罪业,你们毁谤,毁谤佛罪业很重。他不来,你们毁谤的罪轻,就不重;他要真的在这个世间,那毁谤的罪太重了,所以他不来。所以来是大慈大悲,不来还是大慈大悲。但是众生有苦难,因为现在地球遭这个难,多麻烦,他来不来?我们相信,他来。来了不怕人毁谤吗?他不用佛的身分来,他到这个世间普普通通一个老百姓,谁知道他?他来干什么?他是个有福报的人,这个我们要知道,福慧二足尊,在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遭zai 难;纵然众生有共业,会把zai 难减轻,大zai 难变成小zai 难,小zai 难就变成没有了。慈悲到极处!不露身分,痕迹都不着,你怎么会知道?有福的人在这边,我们沾一点光,造作罪业的人都沾光,就这个意思。所以众生可以不要佛菩萨,佛菩萨不会不要众生;儿女可以不要父母,可是父母的心永远怀念着儿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习的,就学习法藏比丘的发心,我们要真正发心,发心真干,真干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意者,能求之心」。寻发真正道意,这个意是有求,不是为自己求,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求。苦难众生指谁?指六道,在十法界里头只有六道众生最苦,迷得最深。要怎样去帮助这些人,短暂的时间里面帮助他们解脱,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法藏菩萨的发心。国王的位子舍掉,中国一般人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统统不要了,为什么?假的,明白了,一场空。做再好的国王,你很慈悲,能舍己为人,你是帮助一个国家,人数不多;出家作佛,你帮助人的范围不知道大多少倍,你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所以他这样做法是正确的,一点都没错。「舍弃国土与王位,离世出家」,这个世是讲世间,「成为沙门」,沙门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我前面刚才所讲的,沙门翻作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这个宗旨、这个纲领来学习的,这个人就称作沙门。「原为出家人之通称,包括外道」,在印度,印度有很多宗教,宗教之国,所有宗教里面的出家人都称作沙门,所以它是统称。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变成中国佛门出家弟子的专称,佛门出家弟子称沙门。「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1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错解佛意思的人也很多,所以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不简单!我们看很多人,曲解如来真实义,造成社会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这个责任,学佛的弟子们要负责。

2 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相,是心地不执着,不是叫你事上把它丢掉。世间事情样样都做,见到就做,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就是佛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3 佛要普度众生,既然名闻利养已经泛滥,佛怎么教他?佛教他追求名闻利养正确的方法,教他得到真正称心满愿的名闻利养。这违不违背佛法?不违背。佛法就是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

4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没有一样求不到的。我们要求自己这一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样样都求得到,所以要知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决定不破坏世间法,只有圆满成就世间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4-20 18:54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例子、最好的榜样,菩萨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经典里面给我们举出五十三个例子,这五十三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行各业,你看看他们是怎样行菩萨道?菩萨在哪里?菩萨就在大众群众当中,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都是菩萨。善财童子去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佛法所求的不是别的,真实智慧。所以修行,修行要有本钱,就是说你得有基础,你没有基础,你怎么个求法?我们看到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老师那里学到了本事。什么本事?觉悟了,真正学到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学到了。这叫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根本智。实在讲,根本智给你讲清楚就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就是三皈依。他得到了。得到之后,老师叫他出去参学,去体验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你不接触不知道,接触一切众生,接触五欲六尘,看看你在那个里头迷不迷?他真的不迷、真的不邪、真的不染,这成功。生活是考验,什么都接触。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有六个,其他全是在家的。清凉大师把这种修行的方法定了一个名词叫历事炼心,历是经历,这事你不经历,怎么知道你的心是觉正净?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夫,一接触境界马上就是迷邪染。所以参学不是平常人能够参学的,参学真的心里头有觉正净,境界现前还是觉正净,你才能参学。没有到这个境界呢?老实跟一个老师。什么时候能离开老师?古时候叫出师,从老师那里出来了,现在叫毕业。老师那里学成了,你到外面去练习,现在讲实习,不通过实习不是真学问,真学问要通过实习。遇到了钱财,亿万钱财摆在面前,动不动心?动心就完了,你这个贪心一起来,你迷了,你邪了,被染污了。也就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摆在面前,你还是能保持觉正净,你就成佛了。这要禁得起考验。所以《华严经》到末后五十三参,考试,那是大考不是小考,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们看看,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了觉正净,老师让他出去参学,叫他经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去经历。在经历过程当中,看看你还能不能把持住觉正净。

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行为,言语是行为,动作是行为,行为犯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在言语造作里面修,这叫真修行。离开了环境,你到哪里去修?大修行人不是躲在深山里头,不是去住岩洞,不是去闭关。大修行人要跟这些世间人混在一起,在这里头练功夫,练到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成佛了。我们也看到有人住洞,住山洞,有人住茅蓬,离开城市、离开村庄,连村庄的边都不沾,找到没有人去的地方在那边修行。那是不是修行?那是修行到了家,已经成功了,不需要再接触这个环境,那是什么功夫?修行已经成功了。没有成功,说是一接触就想去闭关,就想去住山,那错误了。你在山上住了几十年再下山,一下山就被染污,为什么?你没功夫。人家在下面练到如如不动再上山,那行。不能错会意思。闭关住山修行,以前老师告诉我们,它两个条件,刚才我说是第一个,他修行成就了,他证果了,证果应该怎么样?应该像释迦牟尼佛出来教学。他为什么去住山?没人请他,总不能说我修行成功,证果了,你们应当来请我去教学,这话说不出口。说这个话是什么?说这个话是自己夸自己,错误,这是傲慢,这不是谦虚。那怎么办?住山,住山就是告诉大家,我修行成就了,可以不必在城市里去锻炼,这个阶段我已经完成,这么一个意思。所以从前人参学,去参访善知识,谁是善知识?他自己决定不承认,自己一定说我无德无能,我什么都不会,谦虚。善知识,闭关的善知识,住山洞的善知识,住茅蓬的善知识,你去找他,你有问题向他请教,他要不能指导你,你就把他关门打开,请他出来一起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从前真是这样的,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是名气太大,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找他,他没法子修行,只好宣布闭关,这是可以的,他闭关静修。如果这两种条件你都没有,那你好好的随著大众一起修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