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七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是讲了很多,意思实实在在是讲不尽的。《汇编》里面有一段说到「大孝便是顺亲养志」,这一段讲得很好,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去学习。古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天地同根,万物同体」,这两句话原本是出於老子《道德经》。这个境界跟《华严》所说的完全相同,就是「佛知佛见」。我时常给人家写字,我写的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叫做「入佛知见」。老子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孝道,这是真正认得孝,明了孝。以这个心对一切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心里面生出来的思想行为是真正的菩萨行。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顺亲养志」,是从这个观点来说的,决定不是凡夫的概念。凡夫所想的,怎麽样养亲,怎麽样养自己的志,都太渺小了,总是摆不掉自私自利,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可见得圣贤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这个源,我们讲源头,比喻水源,发源之处就不一样。
养亲,亲是什麽?是佛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怎样能够养父母的真心本性,这是佛菩萨的尽孝。父母是凡夫,在迷,怎样以善巧方便促动他、帮助他觉悟,这是真正圆满的大孝。所以「顺」是顺性,不是顺情。在情里面,佛家常说,儒也讲,通情达变。中国讲孝道,孔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行孝、尽孝,认为是行孝尽孝最好的榜样,他所做的是帮助父母觉悟。所以父母对待他,在别人看起来那是恶劣到极处,处处要置他於死地,而他看父母是大圣大贤,是真佛、真菩萨。他们两方面看的为什麽这麽不同?舜王是从体性上看,从心性上看,从心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而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妄想、烦恼、习气看众生。所以两个人看法不一样,一个是从心性理体上观察,一个是从烦恼习气上看人。
舜能通权达变,父母责罚他,能忍受的接受责罚,不能忍受的逃避。不是说不能忍受的也要接受责罚,你被父母打死了,活该!你冤枉死了,你大不孝,这个地方就是通权达变。能忍受的忍受,不能忍受的避开,尽可能去找机会启发父母。他的父母果然觉悟了,果然明白了,果然成了大圣大贤,这才算是尽孝,才算是顺亲。现在我们要顺亲,父母贪心很重,要你赚大钱,做大官,要贪污。好,你都随顺,你将来堕地狱,你的父母也会堕地狱,这不是顺亲。读圣贤书,学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不会有错误的念头,这叫顺亲。
懂得顺亲,将顺亲的理论方法推而广之,「恒顺众生」,那就是普贤行。在恒顺众生里面,「随喜功德」。这两句话,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舜王做到了。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读大舜这一篇记载,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怎麽不是诸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他一生的行谊,就是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修行的十个原则,他每一条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那麽圆满。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做出许许多多的恶业,可是诸佛菩萨依旧是那麽慈悲来教化我们。顺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懂得之後,就晓得如何恒顺众生,如何能够圆满菩萨行,能够修成菩萨道。
说到「养志」,儒佛教人立志,佛家教人发愿,发愿就是立志。立志不是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这个地方这一句话说得好,「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这句话现在人读了,意思很难懂得。我们把它换句话来说,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就是要「养成为法界一切众生尽忠尽孝服务之志」,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是这麽教导我们,儒家、道教也是这样教人。不懂这个意思,你的志跟愿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错误了。可是顺亲养志从哪里落实?《大学》里面说得好,《大学》里面教给我们落实的纲领,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可是我们菩提心发不起来,为什麽发不起来?有障碍,必须要去除障碍。去除障碍,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骤的。
所以要落实,第一个条件就是真诚,要想真诚必须要格物。物是什麽?物是欲望。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跟大家说出欲望有两类,一个是爱欲,一个是嗜欲,嗜欲是嗜好。你能把这两种欲望舍弃,这叫格物。欲望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间一切善法。佛给我们讲世间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法,它有个根源,根源是什麽?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你还有贪瞋痴,你纵然做出来的善,这个善是伪善,不是真善。你能够欺人,你不能够欺骗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骗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断烦恼,儒家讲格物,格物就是断烦恼。格是格斗,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战胜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烦恼,是这麽个意思,这是佛法讲的断烦恼障。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障碍,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讲致知,致知是要开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才能够把所知障舍掉。
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讲求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禅定。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什麽?破烦恼障。心清净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我们今天用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念佛堂着重修定,讲堂着重修慧。但是我们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把爱欲、嗜欲断掉,所以怎麽修,修一辈子,外表是很像,实质上内容没有,我们的过在此地。
修行修了这麽久,功夫还不得力,你还不反省吗?好像我们生病,请一个大夫来诊疗,我们在吃药,药吃了很久,病没有起色,你还不觉悟吗?一定是药吃错了,诊断有错误,病没有起色,赶紧去换个大夫,一般人都有这种常识。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样,这个时候应该细心去检点观察,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消除掉,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这就好像吃药见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断,断不是那麽简单,那怎麽办?分分断,儒、佛都是这样教给我们。断一分烦恼,开一分智慧;断两分烦恼,开两分智慧。圣贤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萨也是凡夫成的,他们怎麽能成就?分分断,每一天就是在干这个事情。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这就是功夫,这就是进步,这也就是当年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间凡人享受不到的。烦恼轻,智慧长,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过什麽样的生活,富贵的生活也好,贫贱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麽身分,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好,贫穷下贱也好,那个不碍事,你都能过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在安乐的生活。这是过圣贤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养志要养这种志。
所以能顺能养,它的根源都是在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认知,在佛法里讲一切众生佛性法性的认知,然後你才能做得到。可是这个认知得来就不容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借重他的经验,借重他的修持,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认知而已。功夫只要得力,不必要很高,就能够生死自在,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我们看过去修行人,许许多多记载里面得到的讯息,得到的结论。他们能有这个成就,我们不能落在他的後面,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再搞第二生,这个身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一次是最後身。我们要养这个志,认真努力奉行,使我们这个志业得到究竟圆满,这叫大孝。自己会养,也能帮助别人养;自己能顺,也能帮助别人顺,自行化他,这是大乘菩萨道。
《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感应篇》的文字是道教的,这里面的注解是佛教的,是儒教的,真是三教合成一体。这是一本好书,印光大师一生推崇,希望用这个书来化解现代的劫难,我们真正想能够在这个劫难当中,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本书是保证。可是你一定要理解、要奉行,才能够达到消业障、消zai 难的目标,做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础。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