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藏传佛教之基本常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5-31 17:40     标题: 藏传佛教之基本常识


  西藏的佛教应该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修行者都需要有很深厚的显教基础才能够进行密法的修炼,所以不能简单成为密宗或密教。其实汉传佛教也有密法的修行。

  藏传佛教主要的宗派有四,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汉人俗称黄,花,红,白四教,因尊重故建议不要使用,事实上也仅有格鲁派有时自称黄帽派,其他派并不以颜色自称,仅仅是汉人为了方便的称呼。港台流行的黑教,是藏区的原始宗教—笨教,并非藏传佛教的一支,当然更不是佛教,但近年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教义作为他们的新资产,是一个入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同时修行的类佛教。

  la ma这个词,本意为无上,和我们对德高望重的僧人尊称师父类似,堪为师者才称其为la ma。在西藏一般称呼出家人叫格隆啦(Gelong la 比丘,尊称) ,但是现在基本演变成对所有西藏僧人都称呼la ma,即便如此,也绝对没有“la ma教”这个称呼。汉地的和尚也一样,和尚,律宗称和尚,乃和合高尚之人,一般是住持或崇高地位之比丘方可称和尚,现在也慢慢演变成见出家人就称和尚,甚至觉得和尚有贬低之义,这都是错误的认知。

  祖古——转世者,化身者。完整的来讲就是“乘愿再来的修行者”。我们汉人一般以“活佛”来称呼,这是不合适的。西藏没有活佛这个称呼,佛没有死或活之分,祖古本身也不会说自己是佛,而且不一定是现出家相,有些祖古宁愿在家低调的继续修行之路。第一位祖古转世是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宝法王,从11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17世大宝法王转世了,在西藏即使很小的小孩都知道噶玛巴,在西藏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我们耳熟能详的**la ma和班禅额尔德尼则是属于格鲁派的两位祖古。

  仁波切,宝贝或珍宝的意思。很重要很尊贵的人或物都可以称呼仁波切。仁波切也不等于祖古,比方说寺庙里的住持就可称为仁波切,但是他不一定是祖古。我们现在只要看到西藏的出家人就随便叫某某仁波切、,这也是错误的。

  法王,基本只用在少数的几位宗教领袖的尊称,或者已圆寂的几位大师及某几尊护法,西藏绝对没有那么多法王,现在法王满大街的现象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灌顶,很多汉人一听灌顶就趋之若鹜,觉得可以增加功力或者百毒不侵等等,学佛的过程,一有私利的所求,就是错了。灌顶的确有加持,随许,授记,净化等等的意义存在,但是有一套严谨的程序,不是递上红包就可以,师父与弟子之间必须互相观察很长的时间(传统是三年)方可进行灌顶(某些入随许法会或者长寿灌顶例外),弟子本身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度才可以接受灌顶。一旦接受灌顶必须终身视其为师,永不背弃或者永不起不敬之心。

  天葬是当地的习俗,和藏传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基于对当地以及死者的尊重,目前已经禁止参观。

  以下是禁忌及其他习俗。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在西藏除了著名的天葬之外,很多平民百姓是采用河葬,所以很多老一辈的藏民是不吃鱼的。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在西藏,基本就是顺时针方向行动,这是藏传佛教的习惯,逆时针行进是当地原始宗教—笨教的习惯。经筒,经轮不得逆转;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优良的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 se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四川、青海各地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长头的人磨光了。

  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敬酒茶——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



摘自:佛学通讯/2011年/第3期/总第180期/

第六版 修学法要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