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空法师:心要住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3 12:10     标题: 净空法师:心要住在哪里?

此地佛教给我们,「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什么叫安住?「安」是安稳,「住」是住在那里不动。实实在在说,我们凡夫很可怜没住处,人家说你住在哪里?你要是有智慧、聪明,你可以告诉他「我在哪里」,我现在在居士林,哪里有住处?没住处。身找了一个住处,你有个房子、有个家,是你的身的住处;有这个家、有房子,身就得安稳。身安,心不安。最重要的,心要住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法,第一句话就问「应云何住」?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应该住在什么地方?世间人懂得身住,不懂得心住,所以一生操劳,日子过得很辛苦。无论他有福、没福,有福他也苦,没福更苦,忧悲苦恼这样过一生,你说过得多辛苦。如果要懂得心要有个安住的地方,这个人一生就有幸福,这个人一生就有成就,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他有成就。由此可知,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安安稳稳的住在一处,住在那里不动。

  佛在经论里面教导一切众生,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样。譬如有一些众生心量很小,眼光很浅,听说天上不错,「我来生能够生天就很满足了」。你要劝他出三界,他没有信心,「我业障深重,不行,我去不了,出不了」。你劝他,他立刻就退了。佛对这一类众生满他的愿,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根性稍微利一点的人,知道天福也有享尽的时候,享尽了怎么办?时间虽然长,长也有尽头的时候,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他知道超越轮回之外,比在轮回里面,日子要好过得多了。他有出三界的心,佛就教他出三界的办法,心安住在那里。所以佛的教学真的是契机契理,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你要想生天,佛就教你,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安住在十善业道。常常生善念、生善心,利益一切众生,最后自己得利益,自己得利益生天。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你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决定得人天福报。如果你想证得阿罗汉果,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谛法上。你要想作菩萨,学佛一样广度一切众生,佛就教你,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志愿殊胜,菩萨还有上面,上面还有佛,佛再没有上面了,我要成佛,这个志愿高,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这个地方「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个功德法的指「弥陀愿海、六字洪名」。换句话说,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愿,安住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对了。这个是一生不退圆满成佛之法,比任何一种安住都殊胜,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下面说『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功德」跟福德有差别,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功是讲功夫,必须自己有真实修学的功夫,功夫所获得的叫功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你是持戒,从持戒得定,那个戒就叫做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但是不能得定,那个持戒有没有好处?有,不叫功德叫福德。你持戒持得很好、很精严,你得人天的福报,来生享福,不是功德。功德能断烦恼,功德能证菩提,福德不能,福德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菩提,只能带给你福报。功德跟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修定,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开慧是德。修定而不能够开慧,这个定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定不开智慧,福德在四禅天、四空天里面去享福,不能断见思烦恼、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别这么大,我们要晓得。功德怎么修?功德没有离开福德,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我修财布施,希望将来得大富,这就变成福德。我修财布施,三轮体空,什么希求都没有,这就变成功德。什么希求都没有,你在生活当中什么都不会缺乏。功德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

  所以我们无论修什么样的福,通常讲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得干干净净,要紧的是心地清净,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常念到「我对哪个人有恩,我对他有多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变成福报,你就不能得定。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所以布施绝不受报,这个心多清净。清净心里头那个福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处。不但你在此地布施,你在这个地方享福,无论你到哪个地方,十方无量无边刹土,你所到之处都享福。为什么?心量大,没有障碍,所以你的福就大了,那个福也遍虚空法界。这在大乘经上这些重要的道理,我们要懂。如果我们修福常常念著,我在这个地方、这个地区,跟这个地方的人结了缘,修了多少福,你将来享福,只有投生到这里你才享到福,你投生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个地方的人跟你没这个关系,没有结这个缘,你就没福了。同样是修,得福不一样,为什么干这个傻事?为什么不把心量拓开?丝毫种的福、毫厘之福,都是遍虚空法界,在在处处都享受。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这一层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一定要晓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3 12:11

这几天我们利用一点空闲,在录制《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录像带。世尊为我们说明,地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那是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之前,距离我们现在太远太远了,没法子计算。他的身分是一位长者,在家的居士,不是出家人,为大长者子。这个大长者子,不是大长者的儿子,「子」是中国古时候的尊称,尊敬的称呼;我们称孔夫子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子是尊敬的称呼。现在称呼,把这个尊敬放在前面,不放在后面;现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这个子就是尊敬的意思。在从前这个子是放在后面,现在把这个尊敬的放在前面,是一个意思。尊敬的大长者,他怎么发心的?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发心的。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这门面招牌很重要。现在商业讲求包装,里面的货好坏还其次,包装一定要漂亮,那个吸引人。诸佛如来懂得这一套,知道凡夫的心理,所以门面就做得特别庄严、特别的美好;门面的庄严不是化妆的,现在靠化妆,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的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来的,德行成就的,这一点重要,德行成就的。

  世间看相算命的人常说「相随心转」,我们的相貌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菩萨成佛之后,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慧都圆满。这种佛,在我们佛家讲,藏教佛、通教的佛,他们需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如果是圆教的佛,那就不需要;圆教的佛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个相好光明,就不是三十二相,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凡夫见不到。所以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有见性,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是修得的。《百劫经》里面跟我们说:「一个相好,要修一百功德。」一百种的功德,不是一百个,不是,一百种;每一种不知道要修多长的时间,才能够修得圆满。三十二相,诸位想想,他要修三千两百种功德,修多长的时间?修一百劫,三千两百种修一百劫,才成就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有缘的众生,看到佛的相好,他就受感动,因此就发心了。我们看到地藏经上大长者子的发心,跟楞严会上阿难尊者的发心完全相同。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自己觉得这种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行成就的。他出家为什么?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为这个出家的,跟释迦牟尼佛修学。所以出家的因缘不要紧,不管什么样的因缘,只要你肯修,最后的成就是真实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招牌、门面、包装就不能不重要,我们要很重视这一桩事情;重视,认真把自己修好。所以佛讲经先把果呈现出来,自己修好了,这是果报,这是让你看,你看了以后,你自然就动心,你也想修学了。所以,我们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样样都好,容貌好、身体好、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好,这就是招牌,这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

  你要想度一切众生、要想教化一切众生、要想弘法利生,你自己不把这个招牌搞好,怎么行?招牌要搞好,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学法门。我们题的十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长存此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常修此行;我们的心、行与这十句二十个字相应了,果然相应,给诸位说,三年,我们的面貌变了,体质也会变。为什么?相随心转。所以这个道场一旦建立,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天天念佛,永无间断,住在这个道场,只要住上三年,出去之后,决定跟一般人不一样,一定的道理。他在这个道场长时间的薰修,身心统统起变化,哪有不往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将来真的变成世界上一个选佛场,我们选人来作佛,就到这个地方来选。所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福,不可思议;东南亚这个地区有福,能有这样一个如法、这样殊胜道场在此地建立,诸佛欢喜,护法善神对这个地区特别照顾,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未度众生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第一要断烦恼、要除习气。烦恼的外缘,最困难的、不容易摆脱的,我们实际的生活,衣、食、住、行。我们福报不大,每一天为这些俗事忧虑奔波,心定不下来,这是客观的事实,谁都不能够避免。有钱、有势力、有地位的人,说实在的话,那些财富、地位、权势,都很危脆、很薄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后,你又怎么办?所以没有一个人,不论富贵贫贱,生活都充满了忧虑、烦恼。很想自己心安定下来,来好好的用用功、修修行,没这个缘分、没这个福分,换句话说,业障习气太重。因此,佛教我们「断烦恼、发大心」重要了。只要肯发大心、肯断烦恼,烦恼没断没关系,有心要断,有这个决心、有这个诚意,就得诸佛菩萨的护念、就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来帮助你,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断烦恼让自己心地清净,成就自己的德行。

  佛法的教学跟儒家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中国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学,教学生四门课程,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佛法的教学第一科「断烦恼」,意思完全相同。第二个科目,四弘誓愿底下一个再「学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烦恼不断,学法门,法门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我们要晓得的。你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最后得的什么结果?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把你所修学的,全部都变成邪知邪见。谁把它变成邪知邪见?烦恼,贪、瞋、痴、慢。所以要成就真实的智慧,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在佛法里面说,你才是一个法器;譬如一个器皿,你是完整的,没有丝毫损坏,你有能力接受如来的大法。

  佛法称为无漏法,「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譬如一个茶杯,茶杯要有破损,盛茶就漏掉了,这个漏就比喻烦恼,有烦恼统统就漏掉了,留不住的。必须烦恼断尽,你这个茶杯才是个完好的,可以盛茶,可以接受无量法门,所以才能够进入底下一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修学法门的成就,对自己来说,成就自己的无上道、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对他来说,对一切众生来说,你没有德、没有能、没有智,你怎么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齐,需求不同,你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要全知全能。所以佛法发愿之后,要真干、要真修。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