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圣严法师:怎样才能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4 16:14
标题:
圣严法师:怎样才能成功
人如果活在希望中,就能够产生活力;如果活在绝望中,就很容易失去求生的意志。因此不管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希望’是人人都必须有的。
多数人都有梦想、都有企图心,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完成梦想、实现企图,事与愿违者比比皆是。有些人汲汲营营于名利的追求,然而命运捉弄人,意想不到的阻碍却经常发生,于是便产生了‘求不得苦’。佛陀曾说人生有八苦,其中有‘求不得苦’与‘坏苦’;‘求不得苦’很容易明白,至于‘坏苦’的意思,是指即使求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之后,虽然很欢喜,却无法永久保有它,这时就会感到烦恼痛苦。得而会失、成而会败、起而会落,便是坏苦。
曾经,美国有位获得高额乐透彩金的男子,当记者第二天去采访他时,他却开始发愁,因为突然获得这么大笔的财富,让他不知所措,担心被抢被偷,竟然在摄影机前嚎啕大哭;之后,这个人便忧郁而死。看来,即使一夜致富大有所得的人,也未必幸福。
能不能成功,可不可以心想事成,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跟各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等条件有关。除了自己的条件与善根福德外,还需要机缘配合;也就是说,过去自己投入的努力及培植的善根福德,只是成功的‘因’;想要获得成功的‘果’,仍需要配合时、空、人、事、物的外缘,若有外缘的配合,加上你自身屡世累积的福德为因,便能成功。例如,在需要你的机会中,你恰好出现,便能水到渠成;否则机会在你面前,你还再三犹豫,或者根本弄错方向、缘木求鱼,任凭你怎么祈求,都是很难如愿的。
事实上,在每一个时代中的大多数人,聪明才智都是差不多的,却是有人幸,有人不幸,成功的关键便在于能不能遇到机缘和把握机缘了。
曾经有很多人问:‘像圣严法师这样的人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在我的文章中也一再提及,我在青少年时代错失很多就学的机会,即使出了家,也曾面临无人接济与流浪街头的困境。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需要我、环境需要我,而我就把握机缘,配合时代,适应环境的需要,努力奉献我一己的心力。我从未刻意要培养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因为我知道,如果没有时空环境的因缘配合,我可能只是一介老死桑下的凡僧而已。
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环境不好、时机不对,走错了方向、选错了行业,可能都是成功的障碍。很多因素不是你自己能掌控的,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因此成功的人,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因为你的成功并不代表你有三头六臂、有多少能耐,如果不是生长在适当的时空里,你也不一定会成功。失败的人也不必气馁,不需要怨声载道,应该在工作陷入低潮的时候,好好培养自己,等到机会来临时,才有东山再起的资粮。而且,就算是一辈子都不能出人头地,只要生活得身心平安,在自利利人之中度过一生,便是一个成功的人。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4 16:16
标题:
快乐不需向外寻求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泄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感官以后,心中出现的陶陶然、非常享受的感觉。
但是这种快乐只不过是短暂的麻醉而已,并不是全然的放松。以喝酒为例,黄汤下肚时的确很快乐,但是喝醉以后的痛苦却难以言喻,尤其第二天宿醉的折磨就更难受了。所以,刺激身体官能所产生的快乐都会有后遗症,而且刺激的强度还必须随着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永远不可能满足。
在欲乐之中,除了几种感官的刺激以外,还有一种是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人生在世,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官能的享受,内心成就感的享受,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会带来内心的快乐;或是读书读得非常开心,忽然心有所体悟,也让人感到很快乐;又或者本来不会的技艺,突然之间学会了,而且还博得他人的欣赏、赞叹时,都会让人觉得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但是这种快乐也很有限,短暂的快乐消失之后,马上又会感到不满足,而且一旦满足到了骄傲的地步,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境界是永远追求不完的,当自己的成就到达某一层次以后,还是要继续不断地往上爬。但人的生命毕竟有其终点,到最后根本不可能再突破时,只好对自己喊停,此时会有一种失落感。因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了,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禁怀疑自己一直向前冲究竟是为了什么?此时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引导,难免会茫茫然,感叹着说:「真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其实,追求成就感的满足和快乐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是促使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一直不断往上、往前进步的动力。一般人如果没有成就感做为生命的动力,就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但矛盾的是,千辛万苦地追求成就,却发现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这是因为普通人的心不断地在动,不是心猿意马,就是三心二意、心不由己,总是无法掌控自己。在这种情形下,连自己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乐?还是苦?但这种不明苦乐的焦灼本身就是苦。因此,一般人在感到无聊时,往往需要找其他人谈话、聊天,或者是看小说、看报纸、听音乐,找些娱乐来消遣自己、消磨时光,让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寄托,否则就不知道该把心放在哪里?
修习禅定能让我们的心念集中、统一,而得到失却身体负担的定乐,能够免除享受欲乐所带来的后遗症。在定中的人心无所寄,如果一定要说有所寄的话,也是寄于「一念心」上。因为寄于一念心上,所以心能够安定下来,内心世界非常稳定,根本不需要再向外求取寄托,就不会再受外在环境所动摇了。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4 16:17
标题:
圣严法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著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而造了种种业。等到必须受报时,往往又不希望受报,就像欠了债却赖帐不还,因此又造了更多的业,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五蕴炽盛苦」。
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身心的组成,也就是构成人身的要素,可以分成精神和物质两个部分。物质的部分叫做「色」,它是形状、形态的意思,也就是身体的物质现象。其余四种都属于心理、精神现象:其中「受」是感受的意思;「想」是在感受以后所产生的认知;「行」则是在认知产生之后,兴起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反应的决定。这三种属于心理层次。
而第五蕴叫做「识」,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是从出生到死亡、从此生到来生,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主体。当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两部分互相组合、影响之后,就会产生行为、动作,行为发生以后,就会形成一种力量,我们称之为「业力」,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本质。行为包括身体、语言、心理三方面,因此「识」就是由身、口、意的行为所造成,并余留下来的一股力量。我们现在造了意识的因,带著这些意识,有可能在这一生就接受果报,也有可能到来生才受报。
一般人以为「识」就是「灵魂」,但「灵魂」是持续不变、永远相同的,而「识」却不断地变化著。只要继续造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识的成分都会随著改变,当我们接受果报时,识的成分也会随之不同。所以,接受果报的同时就在造因,造因的同时又会接受果报,如此循环不息,识的内容因此经常在变化。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4 16:18
标题:
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由语言、思考,或是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称之为业;因此我们任何起心动念或举手投足,可以说都是在造业。
人不可能不造业,但却可以让自己不要产生业障,因为一旦有了业障,就会障碍到原本该做的事、该想的念头、该说的话,让人进退两难。
所谓造成障碍,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为造成他人的困扰、自己的麻烦;也就是说,因为你的缘故,造成别人或自己时间、能力、财力等的损失,以致于让事情进行得不顺利,那就是障碍了。
而且你造成别人的损失、伤害,对方可能就会来讨回公道、要求补偿,他们就象是你的「债权人」,而你就是一个欠债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经常让很多人受到伤害,这么一来,你自己就会常常遇到障碍,这些就成了你得业障。
如何不让自己产生业障呢?只要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能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就不会造成障碍。
可是我们大多数得人多半很自私,都只想到对自己有利,而不管别人如何。这自私的我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还以为让别人受损失就是占便宜,殊不知这些行为虽然暂时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长远来看,却是对自己不利的。这种自私又自我的行为,不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团体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丢到别人那里,只管自己的环境干净就好。短时间内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时间一久,隔壁传来的臭气,同样也会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环境。而且,我把垃圾丢给别人,别人也会把垃圾丢到我这里,互相制造干扰、敌对,结果更是得不偿失,反受其害。所以这种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们要解脱、要放下的。
但是当我们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后,同时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谓功德的我,是指大公无私、为他不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没得到任何益处,其实,当我们为他人着想时,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们为人处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帮助一切众生,让他人得到利益,同时自己也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进一个层次,那就是「无我」。佛法所说「无我」的意思,是指对于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计较。也就是说,我付出一切帮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馈,我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做过之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说,心中没有牵挂,这便是无我。
这就好像佛菩萨以智慧和慈悲来广度众生,是用清净的、无染的、无条件的爱心来帮助所有的人。佛菩萨因为永远为众生的利益着想,所以不会再制造任何障碍,因为没有障碍,所以佛菩萨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仅在这个世界上,在十方三世无穷的时间、无穷的空间之中也处处都在、时时都在。
佛菩萨以智慧处理事的业是「慧业」,以慈悲帮助人的业是「福业」,虽然都是业,但是这种业不会制造障碍,是能成长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左右逢源。像这种使我们处处都能够自在的「慧业」和「福业」,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人人都能够学会的。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4 16:22
标题:
人生的意义是与人分享
活著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人的生活,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质量,成长自己的品德。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是无知的,一天一天长大之后,如果不提升自己,不是跟动物一样吗?既然生而为人,就要渐渐地在普通人之中,变成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普通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生活,是为了成长;生命,则是将自己生命的资源与他人共享。所谓资源,就是指自己的心、头脑、身体,以及所拥有的财富。将我们各式各样的资源分享给社会,生命的价值就会跟社会、历史衔接起来,不仅能影响当代的人,对未来的人也会有影响。至于有没有名气并不是问题,与人分享,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要做一个完整的人,至于要如何变得完整,就要不断地自我成长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