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蔡礼旭老师: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2:29     标题: 蔡礼旭老师: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


问:
    老师您好!末学想请教您: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感恩!
----------------------------------------------------------------------------
蔡礼旭老师答:

    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我这么讲不夸张,《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你叫他:小明!他会怎么回答?标准答案。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对他怎么样?肃然起敬!这真是硕果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很多家长,我说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他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诸位,这样对孩子的态度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结果不都呈现出来了吗?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纵使你现在演不出来,也要怎么样?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还有没有?「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来:经理,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去改变,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2:32

问:
    蔡老师您好!我们说对人要恭敬,要长存一颗恭敬的心,但是,当我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怎样教他们恭敬呢?恳请老师赐教,不胜感恩!
--------------------------------------------------------------------------

蔡礼旭老师答:


    《弟子规》上说「父母呼,应勿缓」,其实这个意思我们完全可以引申来看,比如「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这都是对人恭敬的一种表现。但是你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你不要说蔡老师说对一切人都要恭恭敬敬,今天回去你儿子叫你,你马上跑过去:儿子,有什么事吗?那你就学呆了。孩子,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所以应该是,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不可以,要说:你怎么不过来。然后他过来再跟他说:来,我们一起来学《弟子规》。你不要又开始训斥他,不要,要循循善诱,跟他一起学,他自然在这些圣哲的故事他会心生效法。所以,我们面对不同角色,我们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老师,她的孩子刚好有一天在她的门口敲门,她的婆婆(就是孩子的奶奶)就走过来,可能是要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她孙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怎么办?你看孩子对奶奶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老师很有敏感度,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这孩子死都不道歉,不愿意道歉。结果她的婆婆就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候怎么办?这个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她说:妈妈,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了。眼泪掉下来代表什么?有惭愧。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当媳妇的要帮奶奶说话,这个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然后就走了。所以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会有很好的发展,因为奶奶觉得这个媳妇知道我的心。


  接着这个孩子,他妈妈就跟他说,你今天晚上要写日记,好好反省一下。结果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很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那个不善良跟善良在那里拔河。诸位朋友,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很敏感,赶快去处理。我们这一句教诲,「父母呼,应勿缓」,要恭敬;『父母命,行勿懒』也是恭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是独子,所以是我去帮我姐夫开门。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实这些迎娶的礼仪都有它的意义所在。其中有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后我的姐夫带着我姐姐拜别我的父母,我就在旁边观礼。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我的父亲眼泪瞬间就迸了出来,我的眼泪也瞬间掉了下来,我在那个时刻感受到了一个为人父亲的心境。父亲照顾这个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罣碍了多少事情,念念都希望孩子好,孩子书念得好,孩子能有个好的归宿。所以父亲那一滴眼泪,还有这么一点安慰,今天终于帮女儿找了个好归宿,是那一分欣慰的眼泪,感动的眼泪。

  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一位为人父亲的辛苦、辛劳,我告诉我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很重要,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我们在修学圣教,真的是要学一句,做一句,就好像如贫得宝。以前我们没有遇到正法,胡里胡涂的,真是小人冤枉作小人。不是我们不愿意立身行道,不愿意发挥我们人生的价值,是不懂得怎么样去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现在既有这个机缘,真的是要非常的珍惜,“如贫得宝”。“改往修来”,好好的把我们错误的态度、观念修正过来;“洒心易行”,人要改命从心上改;“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所以难是难在自己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绝对不是要做困难,是被自己的一些固习给障碍住。所以我们修学第一个态度,只要是经典上的教诲,只要是师长的教诲,只想着如何做到,从不想做不到。一想做不到,那叫浪费生命,那叫不进则退,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

    因为一个不好的念头,很可能我们三天、五天的修为、修行那种定力,一个念头起来,就被打垮了。所以正念一定要守得住。你看孔老夫子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个人行善就好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登上去,而且还有地心引力拉他。地心引力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几十年来积累的坏习惯,它会拉我们;所以要加把劲,一步一步提升自己。“从恶如崩”,爬山的时候假如一脚没踩好,到哪儿去了?前功尽弃。所以经典告诉我们,“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修行一定要谨慎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所谓从根本修行。我们时时期许自己一定能做到,想着如何做到,不要想着做不到。圣哲人、师长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得到。当我们是这样的信念,我们往后面对每一句经句都是这个信念,只想着如何做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2:33

当我们做错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是该虚心接受,不顶撞他们。但是有时候父母是误会我们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的批评或是教训呢?

----------------------------------------------------------------------------


蔡礼旭老师答:


    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他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要不要?不要!因为父母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是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可能你父亲本来火气很大,但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已经平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像骂儿子骂得怎么样?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的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打打圆场。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的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又说:爸爸,怎么样?要跟我和解了吗?不要这么死脑筋,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会怎么样?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会有很好的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假如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你也要视状况而定。比方说他看到你,骂得很凶,已经心脏病要发作了,你还要站在那里「父母教,须敬听」,要不要?所以,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了。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这句似乎用来要求小孩子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命令、交代我们的事,我们似乎就做不到“行勿懒”了。面对的亲友,我们已经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谁的事情?是跟最亲的父母,甚至于是跟最亲的先生、太太。跟我们最亲的人,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不守信,而对待自己的客户,却是说到做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请教老师这是什么原因?
---------------------------------------------------------------------------

蔡礼旭老师答:

    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父母不守信还可以找找借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不仅是对父母守信,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

  在深圳有位老师,他刚好听了课,就说:我前几天刚好回家,看到我爸爸拿一支很不好的刮胡刀。我就跟他说:爸,这个那么旧了,不要用了,我去给你买一个。马上就把他爸爸的刮胡刀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结果就忘记了,他爸爸已经气了好几天。他突然听完课才想起来,赶快打电话回去跟他爸爸道歉,赶快买了之后寄了回去。结果无独有偶,有另外一位老师,也发现答应爸爸要买刮胡刀也没买。所以人确确实实需要被提醒,你身旁有好朋友,你常常能够看经书,就能够常常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够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在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大家可能听过「孟宗哭竹」,他看到母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他一看,因为母亲长期胃口不好,脾胃都比较衰竭了,突然很想吃一个东西,假如吃不到一定会怎么样?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到竹园里面在那里哭泣,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这分孝心,这分真诚心,眼泪滴下去感动了什么?感动了竹子。我们的眼泪去滴滴看能不能感动?那时候是冬天,基本上是不会长竹子的,但是他这分孝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出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的念头,水就会结晶得很漂亮;当人有善的念头,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呈现动态。古代这么多的孝子,为什么能感动竹子,可以感动很多的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凭的都是他的什么?孝心!这样的好戏,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这样的好戏,我们应不应该继续演下去?应该!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上演一出又一出感人至深的好戏。他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真正的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2:33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解错了,就麻烦了。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今天你爱护你的亲人,很好,可是你罣碍了,你操心了,不只你累,谁也累?对方可以感觉到,这么亲的亲人怎么感觉不到。你有负担,他也有负担;你放下了,他就放下了。所以记得二00三年,我到海口去,我妈就说:把你交给老祖宗,我不操心了。真放下,我到海口去都睡得很好。结果过了几个月,我回家过年,打开门见到我母亲,我说:妈,你这几个月修道的功夫很好。我妈一头雾水:你又不在家,你怎么知道我修得不错?我说:妈,我这几个月一点都不操心,心里没负担,铁定是妳放下了。我妈,嗯,点点头。我赞叹母亲放下了,就代表以后也不能再提起来,不然这样会让儿子笑话我功夫退步了。所以我们母子两个也是互相鼓励、互相肯定。所以真的很多事情把道理想通了,别干那个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的事情。

    所以刚刚讲到颜回不贪着世间的这些享受,这也是承传夫子的道德,夫子说,“饭疏食饮水”,吃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刚好没钱买枕头,手这么一弓起来就当枕头睡了,“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会起贪世间的功名利禄。乐什么?乐道!他深入古圣先贤教诲,有法喜,不断的从内往外涌,高兴。有没有人说我好穷,我好快乐!有没有?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穷得没饭吃,好高兴。所以安贫乐道,那个是乐道,不是乐没钱,不是乐没得吃,是真正了解到,人生真的喜悦是从内自自然然涌出来的。只要那个乐是因为获得外在的人事物而乐,那个乐迟早会变化,因为人事物都会变,一变,苦就来了。所以真正的乐不能从外面去找。

    比方说夫妻恩爱,世间人很多人羡慕,可是有可能那个乐最后会变成什么?苦!比方说她先生要出差三天,她哭得死去活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夫妻?那你说她那个哭是从哪里来的?从前面的恩爱来的。所以这个不叫真恩爱,这叫什么?叫占有,要把他拿开,不行,这是我的。夫妻里面常常要问:你爱我吗?对不起,我这是从别人那里拿到的经验,为什么?一个人人生的精力有限,但是又要跟广大的人群交流,多截取别人的长处、经验就对了。因为曾经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刚好她们做义工好几天,最后一天学员都走了,当天晚上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这些妇女就很神秘的问我,还偷偷的问,她说:蔡老师,奇怪了,我们夫妻的事,你怎么都知道?她们觉得说我没结婚怎么知道这么多事。告诉大家,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因为我得跟夫妻讲课,所以赶紧搜寻生命当中父母、长辈他们夫妻相处的这些情境,包含不断的接触群众的时候,他们也会把一些情况告诉我,我赶紧搜集客观资料,然后再跟大众来分享。所以世间的苦,从外得到的乐失去之后就变成苦了,这个叫坏苦。因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会变。

    台湾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对夫妻感情非常好,结果这个先生意外离开了,后来这个太太没有多久,受不了没有先生的日子,自杀死了。请教大家,她为什么要自杀?什么缘造成了她自杀?对她先生那个情感的执着,最后没有先生了,活不了。请问她先生是在帮她,还是在害她?你们说的。有时候这个时代讲话实在不容易,点到为止,你把它讲得太具体了,底下听的人心里不高兴:哼,我就不是这样,你还讲那么武断。所以点到为止就好了,懂的他就懂了,不懂的你不要跟他抬杠。所以其实《资治通鉴》里面这一句话非常好,“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护一个人不循着道理、真理,很可能愈爱愈害了他。这一句话在哪?在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里面。我们刚刚讲夫妻,夫妻是个缘分,有缘聚就有缘散,请问这个缘聚了之后,我们希望带给对方生命什么样的启发跟提升?这个我们脑子里要很清楚,是让他更有智慧,是让他更明白生命的真谛,是让他愈来愈幸福,而不是让他愈来愈执着这个情爱。一执着情爱,人就愈贪,人习性愈重,灵性愈沉下去,那怎么是爱他?最后缘变化了,带给彼此的就是痛苦。夫妻如是,教育孩子、子女的缘分也是这样,爱护他,没好好教育他,最后就变溺爱了。

    有一个班上的孩子,中学的孩子,他们的老师给他们写一篇文章叫“我的母亲”,以这为主题。不过题目抓住这个主题自己定。刚好班上有两个女孩的母亲去世了,已经离开她们了,其中一个女孩写的是“微笑的母亲”,她的母亲很乐观,纵使是在得癌症的过程当中,都是非常平静的去面对,哪怕在床上生病的母亲,她的印象都是微笑,这个给孩子一生很好的态度。另外一个孩子同样是失去母亲,她写的就是“梦中的母亲”,因为母亲很溺爱她,老师到她们家去拜访过,都已经念中学了,床上还一大堆洋娃娃,母亲确实是很疼爱她,但是她很依赖。所以当母亲离开都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她还没有从母亲的离开当中走出来。所以这两位母亲教育她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这一句话,用在不管是君臣、朋友、兄弟,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念初中的时候,很多女同学好得不得了,上厕所都一起去,结果很奇怪,几个月之后,因为一点小事,从此两个人就不讲话了。请问大家,爱之有没有以道?而且那个根本不是爱,那是什么?欲,欲望,占有。那个欲望愈来愈重了,哪一天这个朋友没有先想到我,就发一顿大的脾气,你居然没先想到我,还先想到那个人,就没完没了了。光说这一段就觉得挺累人,想都会累了,还去干那种事,真傻。所以孔子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都念念为他着想;讨厌他的时候,诅咒他,骂他。明明是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差这么多?这样的态度是不是有点迷惑颠倒了。

    我们冷静反思自己的一生,所有的亲朋好友曾经跟我们很好的,现在我看他不顺眼的,有没有?假如有,非惑欤?是不是有点搞不清楚状况,迷惑了?我们看不是他变了,是谁先变?是我们的心先变了。面对人生的亲朋好友,我们要时时不忘初心,人就不会顺着这些意气、情绪去处理事情。比方说我在学校任教,看到这些小朋友,我的初心是把他教好。没有人到学校去是要去骂学生的吧?是要去看学生不顺眼的吧?所以这个意念、这个初心,就一直把它保持下去,人就理智,不会意气用事了。为什么会恶?为什么本来爱会变成讨厌?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关系当中产生控制欲望,结果不如我们的意思,瞋恚心就起来了。所以道义之交是不谈条件的,是没有要求的。人只要起念头、有条件、有要求,他已经不在道义当中了,他已经不在行道了。所以孟子是“养浩然之气”。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浩然之气?无欲则刚,他没有任何欲求、要求。所以我们是不是在学传统文化,就看是不是念念都跟道义、情义、恩义相应。

    现在的人,什么关系,没先想到义,都先想到利,所以这种关系非常脆弱。听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要去结婚,还没结,要先财产公证,这些财产是,这冰箱我买的,鞋柜我买的,先记一下,然后桌子是你的,都要记一下。还没结婚就想什么?我说这个现象实在堪忧!还没先提起道义,就先自私自利了,一有什么摩擦,可能冲突就来了,到时候冰箱也没得放,鞋子也没得放,生活中小事都变大事了。诸位还没有结婚的学长,假如您要结婚,拜托一下,好好演出什么叫中华文化教育之下的夫妇,就是道义之交。所以你假如真的要结婚,有一个信念,要为对方奉献一生,没有任何要求。你有这样的心境,你再结婚,不然我保证,你结了婚一定会有苦,一定会有争执。有这样的心态,走入婚姻才能经营好。

    我们注意看,三十年、五十年之前的,有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妇女,她们真的是这样,道义,付出了一辈子,哪有曾经计较过,跟父亲计较哪一件事,我们没有看过。而且很有意思,道义的人生,苦尽甘来,你看到了晚年,孩子们都很孝顺,整个家族都非常感激这个大嫂,感激她对家族的付出。大家想一想,请问是现在的妇女辛苦,还是五十年前的妇女辛苦?五十年前生六个、八个正常,有实力的话生十二个的。一个先生赚钱,不只养八个孩子,还有什么?公公婆婆、小姑小叔,你说那个难度有多高。省吃俭用!早上三点多起床,晚上都不知道多晚才休息,而且鞋子、衣服还自己做,难度这么高,这个妇女一个苦字都没讲过,为什么?她道义!该做的,再怎么累她都不会抱怨。咻!五十年之后,现在的妇女生一个、生两个,还没跟公公婆婆住,结果一天到晚苦苦苦苦苦,抱怨一大堆,明明责任没有以前那么重,为什么反而抱怨成这样?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不要怪环境,不要怪他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偏离了道义、情义,才会有这么多人生的苦恼产生,抱怨都来自于计较东、计较西。

    所以刚刚就夫子这一句话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清自己,面对任何的亲朋好友的缘分,我们不忘初心,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样帮助他,怎么样利益他。再调得更单纯一点,我们这一生不管遇到任何的亲朋好友,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为他好,利益他,很单纯。这是我们讲到格物,不贪的这一点。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