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七十五集)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3-6 07:58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七十五集)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後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彰,这是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

  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於教育看得非常重要,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申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才是对子女照顾的无微不至。现在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

  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了,过着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於从事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到这一世,看到往後生生世世,久远劫後,所以他们的成就,备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许多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注解里开头第一句说得好,「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财务上的往来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说争取,诸位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一点便宜,算什麽?得不偿失。

  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一些同修问我,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後福无穷。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你乐意帮助别人,这是种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麽不肯相让?所以要知道相让。

  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是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希少!反而不如民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麽那麽健康?为什麽那麽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不是用医疗手段可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他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了,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麽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

  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份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麽?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麽?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痕迹都不沾,这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我们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分,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了。

  我们在经上读到,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麽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这个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了;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麽?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麽多的事情?这种作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後,没有人再请我了,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了。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麽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麽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我怎麽能来?」於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这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之後,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了。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麽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

  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麽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麽好。我帮助大家,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份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三十二、三岁,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了,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时,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了,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麽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麽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

  以後到台北去讲经,韩瑛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的身体要是有什麽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想想,弘法重要,随缘,我就把一餐分做三餐。过去我年轻,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现在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了,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许多多的麻烦。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

  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於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