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心深处 佛教的真善美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6-30 18:13     标题: 我心深处 佛教的真善美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去修持戒、定、慧三学,使人们最终除去烦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不害人,慈悲度众生,得到成佛的目的,从而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协调、和谐、统一所结下的丰硕成果,这是真善美的结晶。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精神对物质的认识活动存在着相互渗透、彼此制约、彼此涵孕的两个方面,即实体认识——真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善的判断。在实践中体验佛教所形成的真实感和道德感,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我们追求美与真的结合,要求美与善的和谐,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正如慧广法师说的:“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国净土的象征”。(慧广:《生命的真相》,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真善美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三个主要的价值范畴,它们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真是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内容,凡是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及其本质的东西,都是真;善是人们实践的最终目的,凡是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美则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评价的社会现象。

   真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性,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美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形态。美的东西应是真的,也就是它蕴涵着客观规律。美以真为前提,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也就没有美,但是真不等于美。人体的生理、心理运动规律及其解剖结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不经过念佛学禅,它们始终是作为真存在,而不是作为美存在。在念佛学禅中,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不一定都是审美对象。在念佛学禅中,在符合客观规律和主体需要目的的基础上,以感性的形式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上的愉悦,构成审美对象,才能称之为美。佛教穷究宇宙运动规律,把握地球发展原理,筹算人世盛衰变幻,珍惜人体生命,净化人们心灵,促进人类文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崇尚自然和谐,从而造福于人类。

   真要成为美,还必须在内容上经过善的中介,真善结合,在形式上要符合主体的目的。善是人对外部现实的合目的性要求的实现,也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即客体对象的实用价值。一般说来,凡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的事物、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东西,就是善的。佛教促进人的自我觉悟、自我完善、自求进步、自然进化,使人们得到觉悟,精神文明,实现天下为公。这本身就表现出善,从根本上体现着、代表着社会利益的善。

   善是美的灵魂,美归根到底要服从善。实际上佛教之美与善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佛教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是统一的,佛教之美也是以善为前提,服从善的目的,对人有益有用。慈悲为怀是佛教徒善行的根本。慈悲,一般解释为“怜爱”、“怜悯”等意思,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解除人的痛苦。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应该把他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这就是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有把他人痛苦的呻吟,作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去接受,在这样共同感受的基础上根除痛苦,才能帮助他人拔除潜伏于生命中的苦根源。同情是慈悲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构成完善人格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失去了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也就失去了为人之道。慈悲也是爱的纯粹化,佛教的慈悲是一种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可见,没有善也就没有美。佛教慈悲为怀,增进人类友谊,发展世界和平,转愚昧为智慧,化迷信为科学。这就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品德之完满,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在真善美的关系中,真是前提,是基础;善是内容,是灵魂;美是真善统一的显现形态,这个统一高于真善是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升华。真,总是作为善和美的基础和条件而存在着;善,可以看作是对真的某种功利性的把握,又可以看作是对美的一种精神要求;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必然包括真和善的客观内容。真善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积德行善,提倡为人民服务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意念和意志的表现,是一种善有善报。而意念本身是有物质能量的,恶的意念可以伤人、害人,善的意念可以助人、救人。正如妙华法师说的:“慈善之举能给人以快乐,悲悯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妙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中国宗教》2002年第2期)在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流行,崇高境界消退、理想主义丧失,社会腐败、人性堕落、道德沦丧、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追求享乐和实利、沉溺于低俗之举,价值观念混乱、“道德完善”和“人格完美”的观念开始动摇的严酷现实面前,佛法福慧,利乐并重,改恶从善,趋吉避凶,转染成净,消除恨、斗争、嫉妒、欺诈、占有欲,净化身心,改造自己的人格结构,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同时唤醒人们反省人生,淡薄人欲和物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而有效地制止凶杀、战争、劫盗、欺诈、贪污、酗酒、吸毒等恶行,使行为符合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总之,现代生活具有社会财富而不断改善和变化,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矛盾,诸如暴力、犯罪、剥削、道德堕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佛教有许多有益的成份,对于消除社会中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益处,尤其在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甚浓的时候,更需要以佛教来解决世间的根本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体察到佛教对社会的效益和辅助作用,引起重视,发扬光大,努力实现社会的繁荣安定和人类的幸福安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


图片附件: 4c00ab96ha3f31610b096&690.jpg (2011-6-30 18:13, 120.6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31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0594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