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可以做到又天天在犯错误的—敬惜字纸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 00:20     标题: 我们可以做到又天天在犯错误的—敬惜字纸


“敬惜字纸”,在古老的中国曾经是一项极其普及的朴素而虔诚的传统,包括在广阔的汉文化圈里,这个传统至今都还不绝如缕,深入人心。但也有不少的人认为这项传统既不符合大生产、高消费的现代社会,更带有浓厚的迷信宗教色彩,因此不但不再身体力行,甚至心存诋毁。   

的确,古人对字纸的恭敬带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古人认为:字纸承载着文明的隐秘信息,附带着先贤的文化性灵,是“道”的承载者。在文昌帝君信仰中,字纸更被纳入“阴鸷报应”的学说范围。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原有的教义和这个传统结合起来,致使“敬惜字纸”又同时成为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印光大师在民国二十四年著的《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里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

《皈依六支论》云:应於形象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可敬田,犹如大师(佛)。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地区、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宗教也有类似的传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引述看出,亚洲的大多数地区是赋予字纸以神圣色彩的。那么,又是什么导致字纸被亚洲人赋予如此神圣的色彩呢?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是不是还有必要继承这样的传统?在下想根据自己看到的一些名家言论,结合个人浅见,谈几点看法。

一、文以载道,敬惜字纸正是敬重其承载的文明。

这一点在儒、道、佛三家都是通用的。道德、学术、历史、技艺等等人类文明无不依赖文字来记录,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字纸代代相传,又成为后世安身立命、发展进步的源头。这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由于字纸具有如此伟大的功能,古人出于感恩的心理,出于对先人的崇拜,出于对文明的敬仰,对于凡是记录着文字的纸张,都表现出虔诚的恭敬来。

不但世俗的文明如此,宗教的文明(教义)同样离不开字纸的承载。佛教把佛的学说叫做“法”(梵语音译“达摩耶”),最早的法是口头流传的,到了佛涅般后,出现了三次“结集经典”的举动,就是把佛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我们现在说的“经书”(梵语音译“素怛缆”)。经书也就是字纸,因为它记录了佛的学说和教诲,“等如法宝”,所以任何“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都被视为不敬。而恭敬经书,就会被视为是对佛的学说的虔诚信仰,这样的人,自己也会受到其他人的信仰和恭敬(比如阿底侠尊者)。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关注,不少人还致力于传播世俗和宗教的经典。但对于“敬惜字纸”,仍然有人不以为然。其实,站在对文明的敬重和感恩的角度,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恭敬每一个文字,每一片纸。只不过,现代化条件下的“敬惜字纸”似乎还应该赋予更新的含义,即:不滥写文字,不乱传文字。这个含义是建立在传统意义基础上的。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有节制、有区别地使用和传播文字已经成为“敬惜字纸”的新颖方式。

二、物力维艰,敬惜字纸正是敬重其附加的价值。

我们现在有一个时髦的名词,叫做“附加值”。现在通常说的“附加值”其实就是指制造一样物品所付出的技术价值,有时甚至就是包装技巧。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劳动才是产品最本质的附加值。中国有一句古话,说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子家训》)。字纸,正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和劳动产品。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我们先民对传播文明、存史载道、造就人才的伟大贡献。但是伟大的发明不会忽然从天而降,“罗马城不是一天建造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发明、改造的过程中,凝聚了先民太多的智慧和心血。即使在高度机械化的今天,纸的产生仍然离不开许多最基础的烦琐和辛苦的劳动。当代书法名家朱以撒说:“纸确是天生的沉默之物。一个人对越是精美的纸张,敬畏的心情就越发浓厚,因为越是精良,说明投入的人力、工序越多,岂能不以真心相待。”一张纸,不但饱含着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它还是造物者的精灵。在我们高呼环保主义,提倡绿色消费的今天,纸以其兼有尊贵的人和自然双重血统,应当受到所有敬畏者的善待。

印光大师说:“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可不哀哉。”当前,物质越来越丰富(尽管其代价是资源开采过度),生产越来越发达(也许由此造成了环境恶化),“有形之字”来得似乎太轻易了。但“恒念物力维艰”、对人和自然心存敬畏的精神,是永恒的“无形之字”,不可以因时代改变而轻易放弃。

三、珍惜自我,敬惜字纸正是敬重其维系的情感。

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人经常向学生提到“敬惜字纸”。他说童年看到过祖母把每一张有字的纸都要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教育他要“敬惜字纸”。虽然自己也曾经笑老祖母迷信,现在自己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

对于经常使用字纸的人来讲,文字和纸张难道不是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么?朱以撒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

一张空空荡荡的纸,落下墨点,对于纸、对于执掌毫端的人,是一种生命的交汇,构成生命中的奇异转变。人忘了呼吸,忘了思考,进入短暂的永恒,不生不死,似死似生。

因为热爱书法,纸和墨竟然可以如此融入人的情感世界。同样的,一个热爱哲学的人,字纸维系的是他对思辩的情感;热爱文学的人,字纸维系的是他对词语的情感;热爱宗教的人,字纸(经书)维系的是他对伟大教义的情感……。善哉,敬惜字纸者。

《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我们如何敬重三宝,亦当获他人如何敬重。

谁不希望受人尊敬呢?我们仅被别人骂一句“畜牲”都会气愤不已,当别人以百千倍于此的不敬对待我们又将如何?

从佛祖为求法时之因地菩萨为求半偈而舍身,到近代大德印光大师,见一佛字在不净处,急拾之掸净置于高洁处,敬之如佛。确实是光大师所说,佛法从恭敬中求,存一分恭敬获一分实益。

像法时代,许多信众知道造立佛像有极大福德,而纷纷造像,希望能多有一人见像恭敬得福。现在许多信佛人被人看不起,其实很正常,我们自己没有敬三宝。时当末法,许多人却在制造不敬佛像、经文之因。当然众生不敬三宝增上,则福愈趣下,障亦愈重,则末法愈加速来临,众生能闻佛法之机会愈少矣!

目前,在香盒子上、广告牌上、月饼盒上到处都是佛菩萨像,现在还多了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菩提本无树……”,如果其结果是大家恭敬视之如佛如法,则众生得福,然而普通人大都以商品(可消耗性物品)吃完就把这些盒子,运载着这些像和经送到垃圾堆里。

各位,在《梵网菩萨戒》中云,菩萨见人贩卖菩萨像如己父母被卖,急须赎回。吾等首先应自己恭敬对待这些纸盒上的经像,然后教他(如子女、父母、亲友……)以及生产者,勿令众生因此失福造罪。中秋即将来临,望诸佛友策励行之!

王沂公的父亲看见字纸掉在地上,一定捡起来,用香汤清洗,而后焚化,把灰放在洁净的地方。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至圣先师拊他背部说:「你为什么这么勤于敬重我的字纸呢?可惜你已经老了,无法有所成就,我应当命令曾参来诞生在你家,光耀门楣!」

  果然生了沂公,并且命名为曾。王沂公后来考取状元,成为有名的宰相。(《德育古监》第一四五页)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