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无相法师 智慧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11 12:00
标题:
无相法师 智慧人生
自信信人
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都是以为普天下唯「我」独尊,只有「我」能力最强。这种迷信自我、不信任他人的观念,是不正确的。若时时自以为是,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则对良师益友的忠告劝告,便觉逆耳难受;反而对谄媚迎合的花言巧语,听得神魂颠倒,以致误入邪途而不自知,这是迷信的一种。另外也有人缺乏自信;无法肯定自我的良能,只听信别人,或迷信神鬼;更不能肯定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教育。
许多人遇到人生的逆境时,动不动就求神卜卦、或是去算命。如此迷于邪途,受鬼神所操纵而转变人生方向,使人生谄于消极恐慌,这也是迷信。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但不可执着,此即是中道——正确的信仰。
人如果有正知正见、正念正信,则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
总之,大家应该时时折服我慢心,对人心存敬重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对朋友温和礼让。
若人人都能敬重对方如佛菩萨,则家庭上下和睦,继之扩展到亲戚朋友,普及社会大众皆有相同的心念——自信信人,不迷信盲从,则社会就能祥和安乐。
信心之门
人生最可怜、最苦恼的,莫过于疑心病重的人。所谓「疑心生暗鬼」,多疑的人常生幻象。
若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多一分疑心,相对地就减损一分信念;如果我们否定世间的一切,对自己的信念也相对地消失了。
一个人若失去信心,就无法产生毅力、勇气。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我们应该降伏疑心,建立自我的信心。
若对自己有疑,就容易堕落沉沦,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对他人有疑,就无法与人建立善缘,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无数人的心血投注,才能顺利完成,倘使我们对周遭的人有疑心,则难以得到有力的协助。心量狭小就无法容纳别人,也不能建立互信的感情,甚至彼此猜疑、相互争斗、破坏人际关系,而自己也就减少一分立足于社会的因缘;如此,势必无法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
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人生即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我们应该打开信心之门,切莫消沉颓唐、悲观厌世。须培养正信正念,看开世间一切事物,心中了无挂碍,并自我鼓励,接受阳光的照耀;再以鼓励自己的力量来鼓舞一切众生,将自己心地的光明照耀一切众生。让我们共同以正确的信仰,扫除内心的「疑念」阴影,走向光明踏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心净则土净
人类所依止的世界,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人们最大的幸福。
然而聪明智识的扩展,却为世间带来许多危机。例如科技发达,对社会文明水准有提高的作用,对物质生活的享用也有所帮助;但是却也造成许多后遗症,并潜伏着破坏自然环境的高度危机。
此外,有部分人自以为聪明、投机取巧,导致怪、力、乱、神的充斥与汜滥,制造许多社会问题,也发生许多暴力现象。这种人以文明功利创造者自居,殊不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损人不利已,小则毁灭人我,大则毁灭家国世界。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忧道不忧贫,能时时刻刻秉持仁心正道,未生恶念之前,先防患未然;心不生恶,则身不犯错误罪。
人人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思想纯正不偏邪、生活朴实而无华,即可长保太平安乐的日子。
若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争取计较,为图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日后的安危,破坏了自然的生态,毁掉人性的真善美。如此逞一时之快,将祸患无穷,到最后才业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
孔子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良禽都会择善枝而栖,何况是人?
人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的本性;若能保持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于心田,而且会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不仅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
心净则国土净,要时常保护心态,不要让贪瞋痴等毒害侵袭;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zai 难破坏家园、不让暴力充斥社会、污染遗害大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莫短视近利,造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
身处宝岛乐土,我们应当知福、惜福、再造福。「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zai 难生」,祈愿大家彼此鼓励、去恶向善、仁民爱物,为后世留下和乐净土与优良典范。
和为贵
和为贵;「和」是人生至美、至善、至真之道。
身心调和则轻安喜乐、随缘而安!
家庭调和则上下致祥,万事兴顺!
举国调和则国运升平、社会群众安定、乐利无穷。
能「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
志业能够永垂不朽,即是源自一字——「和」。
慧命所以能千古绵延不息,是来自「六和敬」——「戒同、见同、行同」和敬,无有乖诤;「身慈、口慈、意慈」和敬,常与一切众生乐。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瞋、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如此烦恼丛生,人事不宁,怎能和气生祥?
诚与信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
「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是人生立世之本。
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欲寻回真如自我,必须力行人生正道,修学行仪必须存诚厚德,与道相合。
以诚待人,可使大众除疑惑;以诚自我要求,可以教人无欺。因此,惟信与诚,有补无失。
内心诚意不够,心性即无法稳定;信实不足,所说的话即难以实行。
因此,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矣。」
含毒心理
「扬善」是提倡善良风气,鼓励人人向善,劝导大家学做好人、多做好事。
有些人认为自己心地善良,无害人之心即可,何必做善事?其实,若只有心存善念而不能付诸行动,仍旧无益于众生。身为佛弟子,必须将蕴含于内的良心化为良能,效法圣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拳拳服膺善法,并以身作则,策励推动。
既然要教育人群,就必须「隐恶扬善」。人与人之间相处,切莫评长论短,应该多赞美别人、尊重对方,彼此表彰人性本善的光辉,以建立美好的社会。
若人有缺点,也要顾及对方的自尊;有不端的思想,要及时规劝;有错误的行为,要勉励他尽快改过。
凡夫都有「我能胜人,人不能胜我」的傲慢心理,嫉贤妒能;若有人比自己优秀,便将其优点掩盖,而刻意渲染其缺点。多数人都自私护已,唯恐受到伤害,甚至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此自傲自夸、毁损他人。这种「含毒」的心理,不仅害人害已,更会贻祸社会。
然而,有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无意间散播是非,或过分率直而失礼越矩时,虽非伤及人身,却损害了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而人格的污辱,不是任何财物所能弥补的。
有心或无意地说人是非、毁人形象,无异于「逆风扬尘」,不仅自造口业,也误导他人造谣诽谤。
「是非止于智者」,有智慧的人,能成人之美、扬他人之善,因此心量宽广,足以包容天下众生,普利天下皆得安乐。
平时应自我警惕、反省,声色调和,以善巧方便的言谈举止,度化众生;更常常表现温柔和气的态度,结好善缘。
谨记「隐恶扬善」,如此才能做好引导教化之和美良善的桥梁。
福慧资粮
人世间有富与贫、福与祸的差别;为何人生有这些差异呢?那是由于各人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不同,因果酬报自然也不同。
富裕多福者,是过去生中多造福业、积善因、结好缘,自然今生富贵多福;又得遇善知识引导向善,更增福业因缘;进而信奉持佛法,培植菩提善根,终成佛道。这是真正的智慧功德福报。
假若过去生不怀善念,为非作歹,造作不善的恶因,当然所得的,必定是不善的罪业苦报,今生终身贫穷困苦,所求违愿、谋事困难;而且常遇恶友诱引,步向罪恶的歧途,更增恶业因缘;如此循环,造恶因、受恶果,反覆绵延不绝,罪业报应也就永无尽期了!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无一不与善恶业相伴随。
「勿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不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不可鄙视自己力薄,凡事不作不为。应发恒常心,奉行诸善,多结善缘,久而久之,自然成就功德、智慧,福报无量。
快乐之道
什么样的人生最快乐呢?知足寡欲的人最快乐。
人生活在五欲中,永远都有填不满的不足感和苦恼。拥有了一分,还想求得另外九分,得愈多便想要更多。贪欲之心始终无法满足,一直都有在欠缺中。人如果能自我满足,便是最安稳快乐的境界。
世间的物质,再怎么努力追求,也没有满足的一天。人都是在不足中造业,在不足中烦恼,无止尽的爱欲是人生苦恼的根源。要除去这些苦恼,唯有用「知足」来对治。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一个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但因心中有一分柔软温和的感受,也能觉得非常满足。而有些人虽躺在软绵绵的床上,却仍有欲求不足的苦恼,住的环境就像天堂还是不称意;这种人物质享受虽然丰富,但心中的烦恼还是很多。
所以,「不知足者,虽富而贫」;因为不知足的人,心中还有欠缺,有欠缺就是贫。相对的,「知足者,虽贫而富」;从外在形态上看来,也许是贫穷的,但是他心中什么都不欠缺,因此是最富有的人。
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牵制,智慧无法开启;随着利欲而旋转,也随着物质声色而迷失本性,这岂不是可怜的众生吗?世间的物质本来是为人所用的,而现在却都变成了被物所用了。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发挥。以良知良能为人群服务,才不枉费此生。
佛弟子应当要有普爱众生的广大慈悲心,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别人的富有为自己的满足,包容天下一切万物;如此就是永远满足、永远富有的人生。
少欲知足
多欲之人苦长乐短;逐恶造罪者,皆由多欲起。若能少欲知足,安贫乐道,具足信心、智慧与毅力,则能不受物欲左右,得身心解脱自在。
我们必须少欲,但绝不能懈怠堕落。
所谓少欲,并非消沉,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不求、不取;而是要积极进取,尤其为善不落人后。不可为日常事物、人我是非而患得患失,或整日失意、消极。
在贫困中仍能乐于道业,轻安自在,不因贫困而自弃、自卑。
在富裕中能不骄傲自满,时时以礼待人,才是可贵的人生!
人人均应上进积极,不因境遇得失而丧志,既知人生多欲为苦,就必须排除贪欲,唯有精进不懈,方能破除烦恼恶,进修慧业。
「人命在呼吸间」!要多多利用人生,不要荒废大好时光。得意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不如意时,绝不能消沉自卑,更应奋发自励,才能离苦得乐。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11 12:02
良田的开发
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转,日日农事忙。种田的人只要辛勤耕耘,必定有丰富的收获;若能储积谷种,留待来春播撒,则可年年庆丰收,生生不息,无虞匮乏。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相生相成,循环不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修得来日福慧果报,今日便应当植福、造福,进取德慧。
人人皆有一方心田,更有纯良的善种子,唯有在福田慧地上撒播良善的菩提种,才会得到累累的甘果。
土地不耕耨则杂草丛生;多一颗善的种子,必可减少一枝杂草。
心田不植福,即生无明乱草;所以,行善布施须日日行、时时做,不断精进。斩除恶念罪业、消灭无明烦恼,则能化荒芜成大福田!希望人人共同来做个勤奋耐劳的农夫,让良知良能生根发芽、茁壮长大。无论是举手投足、言语动静,都要存有善慧之念,在心灵的净土上,即可获得无量的福德慧果。
除了自己努力行善之外,还需教人积极植福,以慈悲、智慧引导众生付了爱心,世世常行菩萨道;如此,则能延续无穷的慧命与不朽的精神。
钱财与法财
世人要求发财,无非是为物质生活的享受,然而,钱财并无恒久性,往往迁变无常,转瞬即失。世间财虽为人人所爱,却是险恶无常,纵然积蓄很多财物,亦是五家——「贪官污吏、水火风震等灾害、盗贼、刀兵战乱以及不肖子孙」所共有,不可能永远依照自我的欲望而拥有。
而法财能庄严法身,培养慧命,毕生受用无穷,我们应该追求房屋的功德法财,因为它能与自我生生相随,世世不离。
要拥有功德法财,就必须广修「福德智慧」,而「福德智慧」要如何修得呢?要多行布施。
布施即是修「福」,所以要善于用钱,用得妥当则能福国利民,有益群生;若有钱而舍不得用,存在金库做守财奴,便与穷人无异,已失去拥有金钱的意义。
须知世间财世间用,用得有意义,即可修福德。所以,有钱要善加应用;不要因为有钱而面目可憎,使人生厌。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管钱财怎么储蓄,到临终那一刻,能带走它吗?唯一随行的就是——业啊!究竟是善业还是恶业?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多多积善,必得吉祥余庆,这便是福德法财。
修了福德还在兼修智慧,智慧要从佛法中求得;有了智慧,才能认清人生真义。
很多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可惜没有智慧,终日醉生梦死,为爱痛苦烦恼,这便是有福而无慧。
若想要发财,应广修一切福德智慧,这才是房屋的财富,才能得到欢喜而满足的人生,愿人人同发「法财」!
菩萨的美德
造福人群,除了布施、利行之外,更需内修智慧、外具谦虚。
一般人认为聪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含聪明。
聪明只是一种分辨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表征。社会无法安宁,家庭不得和睦,都起因于人的聪明、诡诈,聪明往往反被聪明误。
学佛要学得心地纯净,如明镜鉴物——能辨别是非善恶的才是真正的智慧,而非聪明。
何者代表智慧?仁慈善良即是。
有仁慈、善良的心,才能对社会人生贡献力量。古人云:「计利,当计天下之利。」若以「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即是真智慧;若只图利已之利,则叫聪明。
所谓学佛,应当先学菩萨的美德,要以天下之利为利。
正确的佛法,是以智慧引导众生,但是,多数人对于真理良言偏不顺耳,因而视正法为畏途,敬而远之。
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谈感应、讲神通、论命相、求消灾……等,逃避现实、追求个已利益。总喜欢听巧言奉承的话,听得心花怒放、芒芒然而不自觉。
然而,能根治病源的却是苦口良药!
要使佛法普遍于人间,必须人人培养菩萨的美德,好好接受佛陀智慧的教化,切莫流连于聪明巧妙的言辞。
人身难得,正法难闻,唯佛陀的正法,才能开启人生的迷误,成就智慧的善根!
菩萨的形象,表现在讲话温和轻柔,态度谦诚亲切,让人人身心得到温暖而安乐的感觉。
慈悲不能缺乏亲善的态度,智慧不能缺乏谦虚的胸怀。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挣出爱欲缠索
我们应在平实的生活中,安分守已,量力而为;不可盲目、空洞地追求欲念。
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无止尽,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为人生痛苦之因。
须知「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而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无法满足,禁不起欲爱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又永无尽期地渴求,更是痛苦难耐。
一失足成千古恨!切莫随着社会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应及时自觉自救。
爱的诠释
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毫无所求,接受者不也贪恋;爱得无烦恼,彼此都很愉悦自在。
佛教中的「爱」有两种:一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贪无厌足;一是菩萨爱,也就是「法爱」——清净无染。
欲爱包括食衣住行、男女爱欲,以及亲情私爱的追求等。若内心对喜欢的人、事、物,永无止境地渴望求取,则经常会被「爱」所役使,总是有欠缺的感觉;即使片刻间好像捕捉到什么,终究无法安定落实。
求而不得则苦;和而复失或贪得无厌,就会永远沉沦在欲海中,随着千尺浪涛、万丈重波而浮沉,无法自拔。
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已志,是「觉悟的有情」;菩萨的爱,是慈悲喜舍、清净无染,无私无我的长情大爱。
若能身心解脱,慈爱、护持一切众生,则称为法爱。秉持救护的精神,以菩萨大爱长情为基础,发挥无我清净的善行,则在人间所做皆能利生济世;毫无畏惧忧虑;此即是信心、毅力与勇气。
既然誓愿成佛,上求下化,就必须先充足大爱的精神,莫将心神只消磨在良衣住行上,更不可在人我是非、爱情好恶中斤斤计较。
若是发菩提心、慈悲心,修般若智,不仅能度一切苦厄,而且「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狭窄的私情小爱,容易执着妄见、贪取迷恋。应少欲知足,看开生老病死、名利枷锁;放下对周遭一切的爱欲执迷,不忧不惧;常怀感恩,视所有众生皆平等,如法亲眷属,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在。
唯有积极利用时间和心力,充实良能与学养,朝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正路前进,方能显露真如本性,具足功德智慧,而究竟圆满。
无争
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天真本性,只是被烦恼遮蔽。
修行者,就是要磨尽烦恼,使佛性现前。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能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
要如何才能与人、与事、与世无争呢?必须磨练耐心,排除名利心,老实修行。
何必外求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佛性人人本具,并非向外求得;但人皆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性,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心力。
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并有时常反观自性。若逃避现实,舍离事相或处处计较,则时时烦恼,不得自在欢喜。
自性清明,一般人却常被外境所转,受习气遮染,慧光无法彻照。唯有反观内心本地风光,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才能明净湛然,离苦得乐。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人,应自我觉醒,在人群中即刻修行。不必弃世遁入深山林内,执迷不悟;或到处参访求道却一无所得。唯有一心不乱,及时把握当下,方能明心见性!
心光
在黑暗长夜中盲目摸索,会使人心恐慌、迷乱不安;若能点燃一支烛火,就可照亮四周,开启光明。
切莫轻视一盏小小的灯火或一支蜡烛的光亮,因为千千万万的灯火烛光,可以造就一个光明世界。
人人都怀有一盏无形的心灯,这是一分纯真、洁净的善心爱念;但由于受欲念心魔障蔽,心被污染而愚闇昏昧,茫然不知所从。
若能纯真诚正,点亮心光,则可恢复清净本性,前途无限光明。
宇宙浩瀚,心灯微渺;唯以诚信启示他人点燃心光,方能结合无整个体为大团体,使慧光遍照十方,创造娑婆世界为极乐国土。
点点寒梅处处香
梅,秀逸清高又雅洁美丽,它不仅经得起炎夏烈日的煎熬,绿叶满枝;更能耐于寒冬冰雪中,在枝梗上绽放一朵朵清雅的寒梅。
人生必须像梅花一样,经得起逆境的磨练;如果一直处在顺境中,便有如温室里的花草,耐不住风雪的考验。
所以,我们必须抱持梅花不畏严寒冰霜的精神,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克服逆境的冲击,磨练出毅力、信心和勇气。
世间苦空无常,今日虽有荣华富贵,但是,谁能预知明日是否依然不变?人事迁异、祸福难料,即使是遭遇一些苦难折磨,更应坚忍不拔,造就自己周围美好的世界,如同梅花屹立于霜雪中,仍能绽放清丽芬芒。
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无论环境多恶劣,不管人事多险阻,也要凭藉信心、毅力,化解困厄障碍。自古雅士爱寒梅!即因:「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