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去伪存真——破析释万行“上师”之邪见/锡钦.祖古贝玛旺杰仁波切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42
标题:
去伪存真——破析释万行“上师”之邪见/锡钦.祖古贝玛旺杰仁波切
去伪存真——破析万行“上师”之邪见/锡钦.祖古贝玛旺杰去伪存真
锡钦.祖古贝玛旺杰 撰著
愚僧在最近几年经常听说一个法名叫万行的出家人,人们称他为万行‘上师’,至于其人到底具不具足上师的资格,我们暂且不论。在经过多次听说此人的一些观点时,愚僧心中对此人的佛法观点生起了浓重的疑惑,因其观点中有很多是于佛法相违的,在这种情况的促使下,我找到了一些万行的资料,以及他的著作。在经过详细研究他的著作后,我本人认为他很多的观点确实不符合佛陀的四法印义趣,而且其中一些观点确实与邪教‘青海无’的光音瑜伽一样。
在去年七月愚僧很荣幸见到了来自四川省理塘县德萨寺的住持活佛,格绒其扎仁波切。见到仁波切后倍感亲切,后来应呼和浩特市居士的邀请,陪同仁波切去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呼市和很多居士们结下了很好的法缘。期间,有几个居士拿着释万行的书籍来向愚及仁波切询问,格绒其扎仁波切在听了万行的书中观点后,很坚定地说:“这是邪说!”并对愚说:“法师,你应当写书,对万行的观点进行驳斥,只有这样才能使在家佛弟子们不被邪说迷惑。”在听闻仁波切所说之后,愚就发心对释万行的邪说进行驳斥,然因种种琐事因缘之故,一直拖到今日才付诸行动,实在是惭愧!汗颜!
愚僧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有必要把他不正确的观点指出来,以便于同修道友们斟酌。同时,也祈望诸位同修道友不要盲从盲信,当以佛陀四法印的方式抉择佛法正见,不要‘依人不依法’!
第一节:有关释万行传承的问题
释万行在他的《三次闭关纪实》中说自己的上师是喜马拉雅山的‘拉蒙上师’,而在他的描述中‘拉蒙上师’是一位隐世的修行者,一直住在喜马拉雅山的湖心岛中。如果万行所说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其中就有几个疑点没有办法解释:
(一)若拉蒙从来没有离开过所住之地,那么拉蒙必然没有学习汉语的机会,也必然不会汉语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藏族人若是没有与汉族人接触的机会不可能学会汉语,乃至于藏地的一些高僧大德若不是经常来汉地,显现上也不会汉语。如果拉蒙不会汉语的话,那么如何与释万行交流乃至于传法呢?众所周知,万行本人并不会藏语,既然他‘师父’与他自己没有语言的因缘,那么万行是如何获得教法传承的呢?如他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每天和上师一起静坐讨论佛法。”没有语言的因缘,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讨论佛法的?
(二)若万行与他的上师是通过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而受法的,那么请问万行在九五年去喜马拉雅山时,是否就获得了成就呢?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也并没有说自己那时就已经获得了‘语言自在三昧’及深层次的禅定。再者,密乘上师为弟子传阿阇梨灌顶时,是要在现实中摆设坛城等种种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单一的以精神层面的交流就可以的。
(三)从他《三次闭关纪实》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拉蒙上师是莲师弟子中一位叫‘佳斯达德’的后裔。当愚僧看到万行这样的说法后,感觉真的不可思议,因为莲师的传记中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弟子,不知道万行是从哪里找来的这样一个名字?莲花生大士对自己重要的弟子及未来住持密法的大德都有相关的授记,可是在莲师的授记中并没有这位拉蒙上师,不知道万行对此如何解释?
(四)若万行真的有一个叫拉蒙的上师,为什么在万行升座及寺庙开光时,不请他的上师来呢?从《三次闭关纪实》中来看,他的上师对他视为心子。那么拉蒙为什么在他的心子饱受怀疑猜测时,不出面为他证明呢?
由以上四点可显而易见,万行所说自己得法的过程有很多可疑之处。
第二节:万行根本就不懂密法
(一)万行自称自己获得了密法的传承,即金刚阿阇梨的灌顶,但从其《三次闭关纪实》中所说来看,其人对密法事实上是外行。如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我采用宇宙根本音三字明:嗡、嘎、吽,召回你的魂魄。”这句话是他在描述拉蒙为他招魂时,告诉他的。但凡是稍有密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切音声根本种子字及一切密咒之王、咒语之本是:“嗡啊吽。”这在《密集续》中及《八大法行续》中都有详细的叙述。不知道万行所说的‘嗡嘎吽’的教证在何处?即使是作为一个密乘普通的弟子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万行自称为‘上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而印度外道锡克教的光音瑜伽中却宣说宇宙根本音三字明:嗡嘎吽。不知道万行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宇宙根本音不是‘嗡啊吽’而却是‘嗡嘎吽’?
(二)密乘前弘期与后弘期最主要的教派是四大教派,即: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派。而除宁玛派之外的其它三大教派,虽然也有部分传承来源于旧派,但也有很多传承是从其他密教祖师传下来的,并不全部是莲师的传承。而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道:“听到上师这么一说我才明白,原来上师一直把这棵铁树当作莲花生大师来恭敬。铁树分成五个杈,象征着莲花生大师的法脉分成红、白、黄、花、黑五个教派——与达摩祖师法脉在中土‘一花开五叶’具有异曲同工之微妙。”此中所说‘红白黄花黑’五个教派的说法,有没有确凿的教证呢?其中‘黑教’又是如何成为佛法教派的呢?据愚僧所知‘黑教’是指藏地的苯教,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三)莲师到藏地时,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也即是公元740-797年间。玄奘法师乃是公元602-664年间的人。此二者之间相差有一个世纪之多,可是万行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实乃可笑之极,但却有人深信。如《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拉蒙上师告诉我:当时是公元八世纪,吐蕃王国(古代西藏的名字)国王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大师来为西藏地区降妖驱魔——因当地邪教巫师用咒语控制百姓和王公大臣,索取钱财和民女。以莲花生为首的三十多人便从天竺(古印度名)来到吐蕃,经过斗法降伏了当地的妖魔,但待这一行人回到天竺,妖魔又出来危害百姓,后来莲花生大师又来几次,把他从天竺带来的法宝分别放到八个方位,并留下八位大师永镇吐蕃保太平。在这八位大师中间,有位叫佳斯达德的上师,便是我的祖辈。这三十人中间,很多都在天竺国的那烂陀寺和中土去的玄装法师一起学习过经论。”作为一个佛法中的上师若连简单的历史年代都搞不明白,那么又如何是一个合格的弘法上师呢?
(四)在《三次闭关纪实》中,万行叙述了他和拉蒙上师的禅机对话,其中所用言语类似于禅宗的机锋语。如《三次闭关纪实》中说:“上师微笑表示认可,马上追问我一句:‘不栽桃树,如何会开桃花?’ 我答:‘寒冰日日结。’ 上师又问:‘花开以后又如何?’ 我答:‘夏穿汗衫,冬穿棉袄。’上师又问:‘夏穿棉袄,冬穿汗衫不行吗?’我答:‘何必夺走别人口中的糖果。’”
据愚僧所知藏传佛教的大德没有这样打禅机的习惯,如在很多大成就者的密传中,上师对弟子宣说心性教授之时,皆是以各种直指为方便的,并没有哪位上师是打机锋语的。不知道这位所谓的‘拉蒙上师’是否是学禅宗的呢?
(五)据万行《三次闭关纪实》中说:“上师把我念的六字真言、宝瓶气、拙火定……全部纠正一遍。首先带领我念‘嗡嘛呢叭咪吽’,上师这种念真言的音频振动律,与我十五岁在水濂寺时一个la ma亲口传给我的极其相似。全世界的人都会念这个咒语,我敢说念对的人少之又少。这个咒语我已经念十年了。该门派对这个咒语的念法,是用音念,而不是用声念。用音念最易和宇宙的音光之流沟通,振动的频率非常强大,等级低的妖魔鬼怪最怕这种音流,胆量小的人晚上采用这种音念法,很快使自身的精气神强壮起来,散发出去和宇宙沟通。”
此中所说的念六字大明咒的方法,在密乘中虽然有意诵、默诵、音诵的说法,但并没有‘声念’和‘音念’的区别。所说的音诵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有六种,而命名为音诵也只不过是名字而已,并非是区别‘声念’和‘音念’。而万行此中所说‘用音念最易和宇宙的音光之流沟通’,实乃是‘青海无’的光音瑜伽,密宗里并没有说用音念容易和宇宙的音光沟通,密咒的持诵是为了令行者与本尊相应等说法,并非如万行所说。
(六)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我当下豁然了悟,欢喜磕头致谢上师。由于一时高兴,我便说愿意把身口意供养给师父师母。……师母说:我相信你说的是真话,但是你做不到这句话哩。除非是无我的大菩萨才能做到这句话。‘我执’未除又如何能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呢?师母可以做到把身口意供养给你这位未来的菩萨。”
依他所说只有断除我执的人,才能把自己的身口意供养上师,这种所说也同样没有任何可依的教证。在《米勒日巴尊者传》中,米勒日巴在见到玛尔巴上师时,即发起了身口意供养上师的心,而当时米勒日巴还没有成就。又《阿琼堪布密传》里也曾说阿琼以身口意供养他的上师,但那时阿琼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不知道万行这样的说法教证何在?
(七)《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有次我和上师在湖里洗澡,上师见到我的尾巴骨鼓起很多(后脊梁的最后一个骨节),便问我最近是不是在禅定中静不下心来。我说是的,最近精力充沛得使我快要发疯了,又无法转变它。上师微笑着说:恭喜你,你将很快进入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地。”
在禅定中心静不静下来,与尾巴骨有什么关系?再者,精力充沛也并不能说明禅定中静不下心来。如果精力充沛就使心静不下来,那么所有大禅师都是非常羸弱的了?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见到那些大禅师是非常羸弱而意志消沉的。还有,释迦世尊时时刻刻都在禅定中,那么是否可以说佛陀精力不充沛呢?
其次,万行所说,自己精力充沛得快要发疯了,而他的拉蒙上师说:“恭喜你,你将很快进入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地。”按照他上师的说法,入初禅的人就是精力充沛要疯的状况。但佛陀在《楞严经》中云:“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如果初禅是于清净心中,而诸漏不动,那么又怎么会是他所说的快要疯的状况呢?又《佛学大辞典》云:“【初禅】为四禅之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以此义来观察初禅的境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初禅是离粗重欲心而得,那么又怎么会是‘精力充沛得快要疯’的状况呢?
(八)万行又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一天早饭过后上师说:这就是禅定中的喜乐感,你不能长期停留在这种境界里,否则临终时必落畜生道里,枉自修炼一场。”
万行此处的说法若成立的话,就不会有初禅及初禅天的因果了。因为安住于初禅中执著初禅之喜乐者,其境界终止于初禅,故将来命终后往生在初禅天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如在《佛学大辞典》中说:“在现世中修初禅者,其果报可得生初禅天,其中又依劣、中、优而分生三处,修劣初禅定者可生梵众天,修中程度初禅定可生梵辅天,修优初禅定可生大梵天。”我不知道万行所说住著初禅之喜乐为何会堕落畜生道?
(九)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一个明朗的夜晚,岛上寂静得出奇,彼此的呼吸声都能听见,我与师父师母对面坐在石板上。师父为我讲解了如何使用摩尼珠,以及法印的用途与来历。该教派的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历来都是上师找徒弟,凡是本教派的弟子的额头上都盖有一法印,并有上师用真言把摩尼珠打入弟子的额头上的迹象。这样,即便是弟子这一世没有修成功,或是做了坏事下地狱,本门的历代上师都有责任来救渡,除非弟子一直到成佛才能用自性中的三昧真火把摩尼珠及法印的光痕融为一体。上师转世也依额头上的摩尼珠及法印来鉴别。”
此中万行所说的‘把摩尼珠打入弟子的额头’的说法,在密乘诸派中并未有此类说法。还有‘三昧真火把摩尼珠及法印的光痕融为一体’的说法,在显密二宗的教法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却有些像神话小说的说法。
(十)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多次提起他的师母教他‘伢崽’,愚僧看到这里感觉很是奇怪,因为‘伢崽’这个词是汉地一些地区的方言,怎么会出现在他师母的口里呢?他师母和师父都没有来过汉地,怎么会这个方言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46
(十一)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的<佛学启蒙>中说:“女人在佛教里视为下贱的人,而且不能成佛,女人不能坐在男人上面讲经说法,男人不许给女人磕头。佛性是没有男女之分的,法华经上讲,龙女八岁成佛,而且还不是人的身体呢,善才童子五十三参,而万行才参访了六位,善才参拜过妓女,参拜过理发师(理发师在古代视为下贱的人),相比而言,万行逊色得多了。”
作为一个佛弟子连佛陀净戒都不守持,如何还敢说自己是证悟的人?虽然《华严经》中宣说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童子也确实向一些外道求过法。但善财童子所拜之外道乃是大菩萨示现的,再者善财童子的境界岂是你释万行可比拟的。如果人人都可以像善财童子一样去拜外道,那么佛陀为何还要在三皈依中明确禁止呢?所以,向外道参学不是一个初学凡夫可以做到的,最起码也要是菩萨十信位的行者才能如此行持。因为,达十信位的行者不在会退失信心,虽参外道却不会为其所迷,如此方不会破失皈依戒。
万行说:“女人在佛教里视为下贱的人,而且不能成佛……,龙女八岁成佛,而且还不是人的身体呢。”佛法中视一切众生平等,佛陀什么时候说‘女人下贱’了?佛陀说女人业障深重,乃是就其本身业力事实而说的,并不是视‘女人下贱’。作为一个出家僧众怎么可以这样歪曲佛法的义趣呢?视‘女人下贱’和就因果业力事实而说‘业重’,此二者之间差别非常的大。还有,佛陀在教义中从来都没有说过女人不能成佛,而是说女人欲现成佛之教主形象,当转为男身方可,因十方诸佛现教主形象时皆是现男身的。释迦世尊并没有说女人决定性不能成佛,如果女人决定性不能成佛的话,是否就意味着‘女人相’为实有呢?若有决定性的女人不能成佛,那么男人也不能成佛,因为若女相实有,那么男相及凡夫相皆是实有,如此又有谁能成佛呢?万行既然标榜自己是继六祖慧能禅师之后少有的成就者,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又,此段中前面说‘女人下贱,不能成佛’而后面却又举出‘龙女八岁成佛’,此本来就自语相违,佛陀岂会有如此漏说呢?若女人决定性不能成佛又岂会有龙女成佛之说?
(十二)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绝尘忘我>中说:“闭关百日后,性能量彻底激活。在白天静坐中,精液直往外涌。使尽所有方法,也不能控制住精液不往外淌。当时心里非常恐惧,心想这下要把小命流死掉了。在进关前,我已拜过一位修道家功的师父,曾传过我“宝剑插在三江口”的闭精法,然而也不管用。”
关于他所说的‘性能量彻底激活’的观点,愚僧感觉很是好笑,无论是禅密任何禅法都没有这么一说,乃至于四禅八定的修持中也无有如此说法,不知道万行的说法来自于何处?有很多高僧大德曾多次闭过关,也没有‘性能量彻底激活’之说,愚亦曾闭过关,说来很惭愧!也未有万行所说‘性能量彻底激活’的现象。万行所说的这种现象倒是有些像神话小说中,被女鬼缠身的状况,不知道是不是他神话小说看多了?
(十三)《三次闭关纪实》<绝尘忘我>中说:“子时,空有师父在空中显现,骂我贪功心切,急于求成,‘宝瓶气’修得太猛,叫我停止宝瓶气,把身体倒立过来,并在空中为我做示范。”
这一段是万行说他在闭关百日 ‘性能量彻底激活’后,遗精遗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他九华山的‘空有师父’,骂他急于求成,而‘宝瓶气’修得太猛。这里所说的‘宝瓶气’乃是密乘无上瑜伽中的练气法,此法有练气四个步骤:引息、满息、均息、射息。此法的修持虽然涉及到生理及迁识,但也并没有说修此法就会‘性能量彻底激活’。再者,修持此法最起码也要获得密宗‘宝瓶灌顶’及相关窍诀指导后,方能修学。然万行也没有说他获得了这方面的灌顶及传承,他也没有说‘空有师父’给他传过灌顶及宝瓶气的修法。那么他是依什么修‘宝瓶气’的?若无有灌顶及传承而私自修学密法,则属于犯盗法罪。
(十四)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绝尘忘我>中说:“由于长时间盘腿静坐,每天高达十八个小时,两条腿肿疼的下坐后不能行走,有时累得身体象是散了架似的。但头脑异常活跃,因为不再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也不能再吸收新的信息,如是头脑便自动倒转,过去的事情全部浮现,二十二岁,二十一岁,二十岁……,一直倒溯到母亲生我时的场合。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天还没亮,一道白光飞进一间小屋子里,一个女人以为是天已大亮,如是打开窗户发现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女人一惊,肚子便痛起来,一直痛到上午八点钟,便生下一男婴。当我1997年回家看望母亲时,问及母亲我出生的情况,母亲很惊讶。头脑倒溯了好几遍后,象是也厌倦了,停止了过去的倒溯,也不再考虑未来了,第一次感觉到时空的消失。”
从这一段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万行描述自己未曾住胎,而是在母亲出生时,才化作一道白光入体的,这是在标榜自己不住胎。一般来说,在佛教中只有大菩萨投胎转世才不住母胎,以夺舍的方式降生。而万行这样的说法,显然在说明自己出生时的不凡。若是一个真正的大菩萨又岂会行如此标榜自己的行为呢?纵观佛教史上的大菩萨都没有自己标榜自己的。
(十五)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当他临终时,是我亲自在禅定中接引他往生的。他算是我修行以来第一个接引的众生。在荷花岛上,我的灵体就能轻易地脱离躯壳,只是那时还不能做主(也即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进出出)。这位仁兄死后,他并不认为自己死了,仍然又来到山上为我做饭,所做的饭菜皆是一团光放在窗口。对灵体的众生来讲,一团光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拿碗,拿的是一个光碗,盛饭,盛的也是一团光。后来我告诉他:你的肉身已经死了。但这位仁兄不相信。如是我便打一盆水让他往里面看,他才相信自己的肉身的确死亡了。这位仁兄生前是不相信宗教的……。如是我便坐禅……。我说,三界二十八重天,我们还没走到一半,这一层天还没脱离六道轮回,凭我的禅定功力,还可以升几层天没问题。这个时候他已经哭着哀求我:‘赶快带我下去,我快要融化了,我快要死了。’刹那间我们又回到叁圣洞前了。这个时候他才相信果真有天堂,有佛国,并要求我传他法,他也想修炼。我说:‘你没有经过肉体的修炼做基础,灵体直接修炼是很困难的,肉身才是最可贵的,只有修炼到可以脱离肉身后,灵体才有能力独立修行。若生前修炼到见过光,归天的时候则轻而易举。’如是我给他灌顶,并把法印及摩尼珠打入他的头脑,以防他来世忘了修行,本门的历代上师还可以找到他。就这样,他去投胎了。我在禅定中一直看着他投胎,哇哇地出世才撒手的。”
此一大段,乃万行描述自己在定中接引为他护关的湖北男子的一段故事。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来,万行直接告诉我们他已经具备了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能力了。而且这段里也明确地表示出,只要万行愿意,就无需观待念不念佛等因缘,直接就可以令他人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接引真是闻所未闻。阿弥陀佛接引众生还得需要众生念佛求生,才能接引,而万行却不需要这些因缘,这岂不是说他比阿弥陀佛都厉害吗?即使是藏密的大成就者恰美仁波切以梦瑜伽进入中阴度化他兄弟时,也需要劝其祈祷阿弥陀佛而发愿往生。真不知道,万行这样的境界是如何来的?
又,他所说的‘法印’及‘摩尼珠’指的是有形事物,还是众生本具佛性法印之摩尼呢?若是有形的事物,那与将来修法又会有什么关系呢?再者,有形的事物,又如何能打入中阴身中呢?若是众生自性摩尼,则无需万行打入。
(十六)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1999年秋季的一次高烧是最严重的一次,也是三年闭关的最后一次高烧。当时烧得浑身出现了水疱,痉挛(俗称抽筋)得整个人直不起腰,腿也伸不直了,眼睛也模糊。尽管是在高烧,但给自己规定的静坐时间——每天十八个小时,还是照样坚持完成。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万行生病是可以,“我”是绝不能再跟着万行一起生病的。有几天把万行折磨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将“我”(灵体)离开身体,跳到一边看万行难受,这样搞了几次,好过一点儿,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此段中他把‘万行’这个名字相归为身体,而‘我’则归类为灵体。但凡稍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佛教认为:众生以五蕴合集之生命体为我的概念。既然是五蕴合集,其中就有色受想行识,不会是以单一的色法或心法为我。而万行则认为离色法外别有灵体之我,这显然已经不符合佛理了。佛教中认为‘我’这个概念只是五蕴等合集的假法,乃是属于名言方便所立的名称,并非是离色蕴外别有灵我,如《佛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大智度论》亦云:“佛弟子辈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八大人觉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佛学大辞典》中云:“佛教本不说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因释尊对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不予以作答(即无记),亦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之想法。佛教系由实践之主体而重视心的存在;此一存在论,系彻底立于心、物二者相关之立场,并不视一方为不灭之实体,另一方为生灭之假相,而认为心、物二者皆空,无自性可得。”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对‘灵魂’一词的解释则为:“以为肉体之外,别有精神的实体者。然佛教不立灵魂。”而从万行所说的灵体即是世俗上所说的灵魂,在世俗上也有的把鬼、神等称为灵体。在所引用的《三次闭关纪实》的文章中,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出,万行在身体假我之外建立了一个灵我,这样的观点在佛教中从未有过,也不知道他的教证在何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49
(十七)万行所著的《三次闭关纪实》之<雪域探源>中说:“我又问:圣人多情吗?上师答道:圣人首先是一个凡人,只要是有肉身存在就有喜怒哀乐,就有生老病死。”及《降伏其心》中说:“只要有这个身体存在,就不可能完全解脱和自由,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一段的文意中,万行表达出一个意思,那就是他上师所说‘圣人即凡人’。我们佛教的教义中明确表示‘凡圣非一非异’,之所以说‘凡圣非一非异’,是从胜义、世俗二谛的概念上说的。从诸法究竟的胜义谛来说,一切众生即诸佛圣者,其自性本空,皆无生无实无相,故二者是一不是二;然从世俗名言中观待,则凡人未离生死烦恼,而诸佛圣人已超越生死轮回,非凡人所能及,故二者是二不是一。而万行所说的‘拉蒙’却完全将圣人和凡人划为等号,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说,将会误导众生。
又,万行说‘拉蒙’告诉他:“只要有肉身存在就有喜怒哀乐。”这种言说严重违背了佛陀的教义。在佛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佛陀的弟子们在证得阿罗汉及菩萨果位后,虽然肉身没有入寂灭,但却远离了一切烦恼痛苦。而万行的书中却兴如是谬说,不知其真的懂不懂教义?若按照他书中所言,即使是世尊在色身未显现寂灭时,也有喜怒哀乐的烦恼。若阿罗汉、菩萨及佛陀于肉身未寂灭时,还有喜怒哀乐的烦恼,那么也说明这些圣者并未有断除我执、法执了?若圣者未有断除这些相应的执著,那么他们又何以可称为圣者?再者,若依万行所言来推理,只要肉身存在就不可能断除喜怒哀乐等烦恼,那么是否也说明万行认为烦恼是来源于色身,而不是心?如果将万行的理论认为是正理的话,那么佛陀所有的教言都成了歪理邪说了。因为,佛陀一直都对我们说,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来源于心的颠倒。如《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若依万行的观点来说,那么无色界的天人无有色身,是否就断尽了一切烦恼呢?或者是,可否说无色界的天人超越了色身未入寂灭的阿罗汉、菩萨及佛陀呢?
再者,一切色法本来无生,也包括我们的色身。一切众生之所以为色身束缚障碍,乃是因为内心不能照了诸法实相,而妄生执著,故而成为了障碍。色身无实无生,之所以成为障碍非色身之过,乃内心之颠倒故。如莲花生大士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云:“一切外境及色法本身并无过患,因执著而成错谬。”
(十八)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雪域探源>中说:“我又问:释佛的‘慈悲’与耶稣的‘博爱’是情吗?上师答:从本质上来讲,这两者都是情。此情又非世间上的小儿女之情,乃是天地父母之情怀,无有分别的圣情。”
从这一点来观察,万行根本就不通达教义。佛陀的慈悲是以空智为根本而自然生起的,而世间通常所说的的‘博爱’乃属于世俗有为的爱心,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佛陀之慈悲有三种,《大智度论》中云:“众生缘慈︰非但缘一切众生而起慈悲,也是缘众生相而起,故云众生缘。即缘某甲某乙等众生之姿而起,故云众生缘慈悲。法缘慈︰诸圣者破吾我相,灭一异相,观众生但为五阴假和合而起慈悲。亦即此等众生,不知法空,妄起欲念,故圣者怜之,令随意得乐。无缘慈︰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住过去、未来、现在世,知诸法不实、颠倒虚诳之相,心无所缘,故以其无缘佛心,愍念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执着诸法,分别取舍,为此,令众生得诸法实相之智慧。”真正大乘佛教中所提倡之‘慈悲’即是无缘慈悲,这种慈悲是以空性智慧为体而发起的。我们再来看看‘博爱’的本义是什么?博爱一词最早出自于唐朝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根据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博爱,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ji 督教中的‘博爱’也是仅局限于人类众生,而不是所有众生,如:畜生、魔鬼等就不是博爱所爱的范畴。而‘博爱’的体是分别心,依分别心所发起对人类的爱,叫博爱。而我们佛教的慈悲是对所有众生的,此中包括了六道中所有的众生,乃至于一切魔众皆是慈悲之对境。慈悲之体乃是无分别的空智真心,博爱之体乃分别妄心,前者周遍所有众生,而后者局限于人类。此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不知道这位自认为是六祖后唯一依禅成就者的万行,何以会犯如是低级的错误?
(十九)万行《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要不是在这紧要关头收到这位大姐的来信,险些酿成终生遗恨。万行要是死了,万行的外婆岂不也会痛苦得要死?马上生起一个念头:放弃修炼不成佛,万行也要活下来,绝不能让外婆伤心,也不能让关心爱护万行的朋友们失望难过。”
万行在此段中最后一句话,已充分表明万行自己根本就没有成就无上菩提道的发心,为了世俗亲情宁可放弃修学佛法,这种状态连皈依都没有修好,又如何是一个合格的出家僧众呢?遥想世尊当初出家之时,若也眷恋世俗亲情,怕净饭王伤心的话,那么释尊又如何能成就无上佛道?又如何能利益无量劫中的六亲眷属?佛教出家的修行者舍世俗亲人眷属,为的是成就道业而利益无始以来的六亲眷属,正所谓:“舍小孝而行大孝。”万行在此前说自己欲‘舍寿’而往生,这本就是颠倒的行为(因提前舍寿等于自杀),然后又说‘为不令世俗亲朋伤心’而宁可不修行,这前后的言说已经明确地说明其根本没有了解佛法的义趣。在前面他自己说已经获得了‘开悟’的印证,而一个真正开悟的修行者会有这些颠倒的行为吗?
(二十)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天道是在人道的基础上修炼成功的,欲修天道,先行人道;天道修成后,又是在人道中发挥天道的力量。”
此一段中所言的‘天道’,不知道万行是修佛道的还是修‘天道’的呢?佛教所修是菩提道,而非是天道。万行在这里将佛道和天道混为一谈不知其目的何在?若此处万行所说的‘天道’是指六道轮回中的天道,那么显然万行非是修出世间法的行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1
(二十一)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光,六道众生皆是不同程度的光能量体。只要是保留个体的能量光体,就永远有轮回。若不想轮回,惟有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光能量体。当把自身的光能量体修炼到和宇宙之光的振动频率能够吻合时,自体之光便和宇宙之光合二为一,你将永远不再会轮回。”
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皆因缘所生,而因缘生法无有自性,皆毕竟空无所有。万行却在此处弄出一团光来,还说:“六道众生皆是不同程度的光能量体。”这种说法严重地违背了佛陀四法印[1]的义趣。再者,他这段中说‘提高自己的能量光体’,这就意味着他所说‘能量光体’是可增减之法,既然是可增减之法,那么必然不会是我们佛教中所说的不生灭的空性。我们佛教中所说的佛性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而再观万行的言论中,却安立了一个可得可增减的光体,这完全不符合佛法的教义。如六祖慧能大师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二十二)万行的《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最后还说:“生命借助光流和音流的振动而下降——也即投胎。生命回归的时候也必须借助光流和音流的振动而上升,打破无明——也即复原。”
他这种‘光流’和‘音流’的说法即使是找遍佛经,也无有类似这样的说法,而恰恰是邪教‘青海无’的光音瑜伽中,常常提到这种理念。而‘青海无’的光音瑜伽是来自于印度锡克教的传承,万行此处所说完全和‘青海无’所说一样,这不禁让我想到网络上的一些资料说‘万行是青海无的弟子’。如果万行不是‘青海无’的弟子,那么他们二者的观点为何会如此的一样呢?
(二十三)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叁圣洞无佛>中说:“生命从哪里来的?从光音里面来的。为何从光音里面来的?因无明存在,如是有了妄念有了觉知,便从光音里面脱体出来。”
佛法中虽然说南瞻部洲的人,最初是由光音天移民而来的,但这并不是说生命就是‘从光音里面来的’,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云:“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欲知彼地肥气味,犹如甜蒲桃酒。比丘当知︰或有此时,光音天自相谓言︰‘我等欲至阎浮提,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者,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是时,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号哭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为穷厄,复失神足,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是谓比丘!初世成时,有此淫法,流布世间,是旧常之法,女人必出于世;亦复旧法非适今也。是时,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落,皆来呵骂而告之曰︰‘汝等何为行此不净之行?’是时,众生复作是念︰我等当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见。转转作屋舍,自覆形体。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今有屋舍。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地肥自然入地,后转生粳米,极为鲜净;亦无皮表,极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是谓比丘!尔时始有此粳米之名生。比丘!或有是时,人民懈怠不勤生活。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为日日收此粳米?应当二日一收。是时,彼人二日一收粳米。尔时,人民展转怀妊,由此转有生分。”此光音天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禅之第三天,位于无量光天之上,少净天之下。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造有二禅天相应业之众生投生此界,得最胜之色,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以喜悦为食,住于安乐,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光音天虽然名字为光音天,但并无音声,乃是以定心所发光明而代替音声。万行说生命都是‘从光音里面来的’,因为众生有无明,所以从光音中脱体出来。从他的言说中显然表达出一种意思,那就是光音不在无明中,光音是超脱于无明的存在。如果光音是超脱于无明的,那么众生又是如何因无明而从光音中脱体而出的呢?请问万行光音和无明是‘一’还是‘异’的关系?如果二者是一,光音是有相之法,而无明却是无相的,显然二者本质不同,如何是一呢?若承认二者是异的关系,那么又如何能以无明而从光音中脱出呢?因为相异之法必然不会存在能所关系。若说二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这显然也不能成立,因为万行已将光音能量安立为绝对的存在,如此又如何能与无明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因绝对存在的光音能量必然为实有,而绝对实有的常法又如何能生无明?
佛法中,即使是众生本有心性亦只是安立的一个假名,并不认为是绝对实有的。而万行却安立一个光音能量体的存在,这显然违背了佛法的四法印。万行的观点和印度声论派外道相似,认为声音是实有的常法。佛教中从来都未有这样的说法,万行在论述这样的观点时,却从未有提出佛陀的圣言量而作为教证,只是自己任意胡说。佛陀在《楞严经》中也宣说了众生及世界生起的因缘,但却并非是如万行所说。《楞严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各位同修道友请仔细斟酌,经中有没有万行所说的‘生命从光音中脱体而出’?他的这种说法在佛经里找不到教证,不过在邪教‘青海无’的教义中却能常常看到这种说法,不知道万行是否可以解释一下自己与‘青海无’是什么关系?
(二十四)万行在《降伏其心》中的 2003年1月15日的开示中说:“北方人学佛的多,南方人信佛的多。我想这可能与南、北的经济状况有一点关系。南方经济发达,失业人员少,而北方失业的人多。所以学佛修道的时间也多。”
依万行的观点来说,凡是真心学佛的人就是因为失业的缘故了?凡是迷信式信佛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时间学佛的缘故了?这种说法很是荒谬,凡稍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在历史上我国佛法最辉煌时期,是在大唐时期,那时候无论是工业、商业和农业都非常发达,那么相对来说,人们也比较忙。可那时候却是佛法最辉煌的时期。学佛和信佛不能简单的用忙与不忙而来划分,而是应当观察各自业力因缘,及对佛法的认识等差别。
(二十五)万行在《降伏其心》中又说:“都说学佛的人要‘放下’。请问一下,你放下了什么?他又放下了什么?就像万行常说自己,我什么也不用放下!因为我从小出家,既无妻子、儿女,又无家产。放下个什么?所以当一个人喊‘放下’,他得有这个东西,如果原本就没有这个东西,他又放下什么呢?”
我们佛教中所说的‘放下’,不是放弃外在的什么,而是放下我们内心对事物颠倒的执著。而万行却用‘无妻子、儿女、又无家产’来说明放下。世间上有很多人比较贫穷,也没有家庭儿女及财产,但是他却有很多执著。正所谓:不拥有物质的人,未必没有执著。而拥有的人也未必没有放下。用拥有不拥有来解说放不放下是非常荒谬的。如:佛陀时代的维摩诘居士虽然拥有很多,但却无有挂碍;中国古代的庞居士,虽有家庭等,但却并无执著……类似这样的人很多。真正做到放得下,不是舍弃外在事物就能够办到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2
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1月29日的开示中说:“如果现在把灯关掉,你们眼前是一片漆黑,这就是所说的‘漆黑桶底’。修行就是要打破眼前的无明,也就是首先要打破这个桶底。”
[漆黑桶]是禅林用语。(一)以黑色漆桶譬喻无明之胶固难破。又称作漆桶,众生累劫之无明,结习胶固,以致隐覆本具之佛性;恰如贮漆之桶,黑洞洞地不明一物。如北宋.圆悟克勤所编之《碧岩录》第一则中说:“一等是打葛藤,不妨与他打破漆桶。” (二)谓黑漆漆不见一物。以之譬喻超越一切差别对立之绝对境界。《如净和尚语录》卷下云:“平地起骨堆,虚空剜窟笼;蓦透两重关,拈却黑漆桶。”又禅家所用‘漆桶不会’一词,亦有二义。一指分别妄想心重,不解事理;或指超绝思虑分别之宇宙尽法界。《碧岩录》第五则中云:“举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在上面的解释中,大家也很容易看出,所谓的‘漆黑桶’是指无明痴暗,及超绝思虑分别之宇宙尽法界。祖师大德们并没有说‘漆黑桶底’就是闭眼所见之黑暗。而万行将闭眼所见黑暗指为‘漆黑桶底’,这简直是指鹿为马。无明是不见真理之痴暗,而不是闭眼之黑暗。若以闭眼所见黑暗为无明,那么是否睁眼所见之‘明’即是见性成佛境界呢?若此理成立,那么世间凡夫众生只要是睁眼的都是见性成佛之人了?如此荒谬绝伦的言说却明目张胆地说出来狂惑众生,真是稀奇!
其实,见明、见暗皆是见精功用,凡夫不了真心,于此见精明性中妄起分别执取,故为无明覆蔽真心。若未了悟心性无论见明见暗皆是无明境界,若是见性人无论明暗皆是觉性境界。
(二十八)万行在《降伏其心》中2003年1月29日的开示中又说:“就像刚才讲的一不留神就著在念佛机上,被声音转了。但是‘知’像一把宝剑,把外境与内在一下子砍开了。又回到了心态上,就象把人骂了打了又后悔了,这是‘事后觉知’。真正有觉知功夫的人,是念头随之而起,随之即觉。”
此中所言:“知像一把宝剑,把外境内在一下子砍开了。”就事实而言,外境与内心本来是一如不二的,因外境及心识皆真心妙明中所现幻相。万行却说‘知像一把宝剑将外境与内在一下子砍开’,这样的言说实在是有趣。内外本来虚妄无生,为何还要一个更虚妄的‘知’来砍开呢?本来虚妄之法如何能‘砍开’?而这个‘知’更是虚妄分别,如《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又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又云:“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经中明确地表示‘知’与‘见’及‘觉’皆是于真心中头上安头而起的妄识分别,如云:“由尘发知,因有根相。”知乃由尘而引发,由势营万行所言‘知’及‘觉知’功夫者实乃是妄心分别。此万行以为分别是觉性功夫,可见此人并没有开悟。如《楞严经》中又说:“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二十九)万行在此开示中又说:“我刚出家时,一位法师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天天什么都不做,(不看、不听、不讲、六根不去工作,不去追逐)又不感到寂寞,这种人去用功修道就比较快。”
我们之所以因迷而成为凡夫,并不是因为六根之故,而是因为我们在六根现境之时,心生迷妄而起六识,进而执取外境,迷失了本有真心。若能根对境时,不起妄识执取,则不离根尘即脱根尘。如六祖惠能大师云:“五根来往于五尘境中,而不染著即是真心大用。”如果像万行所说‘六根不去工作’,这无疑是一个死人而已。记得《坛经》中记载了六祖应答卧轮禅师的一个公案:“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而后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如万行所言‘六根不去工作’这和卧轮禅师所说‘对境心不起’是一样的意思,可见万行自诩为开悟之人,实际上还是一个分别颠倒的凡夫而已。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3
万行在《降伏其心》的2003年1月31日的开示中说:“翁源县新上任的陈书记,大家可能未见过,长得像位菩萨。”
真正的菩萨随类化现,无论男女、好丑、老少都有,万行说‘长得像位菩萨’,不知道什么样的长相是像菩萨?难道菩萨化现度化众生还有一个特定的相吗?这个问题看上去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此中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万行将菩萨特定化’,而且主要还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一个自称开悟或证悟的人,却连‘菩萨随类化现’都不知道,反而将菩萨形象特定化,岂不让人觉得可笑?
(三十一)万行在03年1月31日的开示中还说:“对于建闭关中心,我还是信心十足的!这个地方建起来以后,能不能长期存在?如果不能存在一千年,一、二百年就倒掉了,对不起十方的信众!钱都是信众省吃俭用拿来的。”
一切万法皆因缘所生,凡因缘生法必然会毁灭。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一个大彻大悟的修行者必然对此法义通达无碍,又怎么会对此因缘生法而心生冀望?还冀望其‘长期存在’?这样的冀望执著实是凡夫的行为,不是悟道圣者所行。又,万行在《三次闭关纪实》中说:拉蒙上师给他把摩尼珠[2]打入了额头。既然自己拥有了摩尼珠,为什么还需要信众拿钱来建闭关中心?如果说这所谓的‘摩尼珠’只是觉性的代表,那么请问:觉性又岂是别人能打入额头的呢?觉性本自圆成还需要别人打入额头?觉性无形无相无有处所,又怎么会打入额头呢?
(三十一)万行在03年1月31日的开示中又说:“贪、嗔、痴重的人做出饭来,大众吃了,灵性上会下降,也会中毒。修行层次高的人做出来的饭菜,大众吃了会受到加持。过去丛林里派去做饭的,都是修行层次较高的人。”
万行在这里所说的‘灵性’,愚僧将其言说前前后后的观察后,确定他所说的‘灵性’即是指佛性。众所周知,佛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而万行却说‘灵性上会下降’,这样荒谬的言论竟然有很多居士相信,甚至于有些人将其言说奉若至宝一样,真是可悲!可叹!
(三十二)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10日开示中说:“但有的见性后,没有继续修炼下去,时间一久,‘头脑’又出现了,又把佛性的力量给挤到一边了。”
修行者若是见性后,没有精进禅修保任,则见性的境界会退失,这是由于久而久之没有以禅定稳固见性境界,而导致妄心炽盛覆蔽真心的结果。佛性时时刻刻任运自现,即使是妄心最粗重者,佛性亦是无碍的自现。万行在这里用‘头脑’代表妄心也无可厚非,但他却说:“又把佛性的力量给挤到一边了。”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有些误导众生。因佛性是无生无实的,无有任何形象,非因缘生法。无形无相的佛性如何能被‘挤到一边’呢?《心经》中说‘不垢不净’即是表明:佛性在凡无染,在圣亦无更净。无论妄心如何造作真心佛性时时刻刻显现,众生之所以不能认知,乃因只知随尘逐境,故不见佛性。万行所说的‘挤到一边’会让初学者误认为佛性是一个有实体的事物,否则如何能‘挤到一边’呢?
(三十三)万行在《降伏其心》中03年2月12日的开示中说:“纵然你把加行修完,勉强进入‘见道位’,这不是明心见性,只是破除了我执。当把我执破除了以后,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
修完加行的行者只不过是成就了资粮道中的基本修法而已,如何说是‘勉强进入见道位’?又如何说是破除了‘我执’?因完全破除我执的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超越了三界生死。凡夫我执深重故有见思烦恼,由见思烦恼妄造种种业因,因此而牵转于六道之中。二乘圣者由于获得人无我智,从而破除我执,灭尽见思烦恼,故方能超越生死。万行却在这里颠倒妄说‘修完加行的人勉强进入见道位,……破除了我执’。而事实上见性的人,只破除了我执中的‘分别我执’,并未破除‘俱生我执’。因‘分别我执’乃第六意识所起,而‘俱生我执’乃第七意识所生。明心见性的人彻底了知了真我面目,故分别我执灭尽;但由于真如三昧未有成就,故未有破除俱生我执。又,大乘见道位乃是菩萨十地中的初地境界,若修完加行的人已经勉强进入见道位,那么是否就意味着证悟初地呢?如果万行所说的‘见道位’是属于大乘见道位,那么也就是说修完加行的人已经是初地菩萨了,但若是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未有明心见性呢?因初地菩萨已经证悟心性,如何还说未有明心见性呢?若万行所说的‘见道位’是小乘见道位,那么即是表明修完加行的人已属于初果罗汉了?若是这样的话,又如何能说是破除了‘我执’呢?因为初果罗汉只是破除了见惑及分别我执,而思惑与俱生我执未有破除。如此观来万行的说法无论从大小乘任何角度看都是说不通的。
(三十四)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19日的开示中说:“道家也讲‘食、色、性也’,饮食、性欲,谁都难免。”
这句话本身对于佛教的教义来说没有什么危害,但这句话本身非是道家所讲,而是儒家孟子门生告子所说。此语出《孟子》中云:“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告子提及‘食色性也’的观点。所以这句话是告子所说而非是道家所讲。之所以要纠正这句话的出处,是因为道家亦是一个提倡清心寡欲的宗教,如果这句话是出自于道家,那么就必然与老庄的思想有所违背了。而万行自称博通佛、道、儒三家,却在开示中张冠李戴,这明显与自称博通三家不符。
(三十五)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19日开示中说:“什么叫‘正知、正见’?存有一颗学佛的心,没有其它的心存在,叫做正知。只向佛看齐,这就为正见。”
这里所说的“存有一颗学佛的心,没有其他心存在,叫做正知。只向佛看齐,这就为正见。”这句话本身将‘正知正见’的本义曲解了。
存有一个学佛的心,这是一种信心,并不是‘正知’。因‘正知’的本义为:正确了知己所学处,不毁犯所毁犯。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云:“言正知者:能不毁犯所毁犯故。”又‘正知’有正确了知善恶因果差别,及能时时刻刻正观知自己身心之意。如《集异门论》卷二云:“正知云何?答:若依出离远离善法,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谓正知。”
【正见】本义为:离诸邪倒错误之见的正观,是为正见。如《华严经》云:“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又《胜鬘经》中亦云:“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又,能正确通达诸法实相亦为正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云:“又正见者:能善通达真实法故。”
万行所说的‘只向佛看齐’,只是一个修行者将佛视为榜样而已,并非是正见。因将佛陀视为自己的榜样并非是就获得了正见,这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5
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22日的开示中说:“一个真正见道的人,他的思想绝对是正知正见。但他仅仅是证得初果。证到初果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惑。‘见惑’即理论上的一些知见,当他证道以后,才能超越‘思惑’。”
万行的这段开示若就小乘佛法的‘见道’而言无有过患,但若就大乘的角度而谈‘见道’,则有很大过患。因大乘之见道和小乘见道有很大差别,可万行却在此处未有说明,而是笼统地说‘真正见道的人……但他仅仅证得初果’,这是将大小乘的见道位混为一谈。大乘见道位是属于证得初地菩萨果位,而小乘见道位是属于证得初果罗汉。二者中一个是地上的法身大士,一个是属于小乘贤者。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三十七)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22日的答问中说:“问:师父,我们回去后看什么经,才能快点见道?师:我说过,所有的经都是圣人证道的境界。后人拿着他们的书读来读去,那才真正是‘拾人牙慧’。怎么能够见道呢?诸佛菩萨都喊冤枉。”
万行认为修行不用广闻博思,不用读诵佛菩萨的经论,要自己去悟。这样的观点虽然看似有些像禅宗的观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禅宗虽然提倡‘不立文字’,但这并不是不闻思经论,而是劝诫行者勿被文字相束缚。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为弟子们印心,而且他的开示中也处处引用经论的观点,如果他自己没有看过经论又如何能自在引用呢?由此可见,即使是禅宗都没有完全断绝学习佛经,而万行却处处告诉人们不要学习佛经,其真实心思如何已经昭然若揭了。因为若他的弟子们广闻博思的话,必然会发现他所说的法和诸圣者在经论中所讲的义趣,很多是完全相违的。
一个欲修行证道的行者,若不了解佛陀的思想,又如何能了解菩提道的究竟义趣呢?而佛陀的思想全部在经论中,如果我们不去读诵经论,又如何能知道佛陀讲了什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都说过,一个人若不依止善知识,及了知佛陀的思想则自己不能悟道。龙树菩萨乃是大乘一切法门的鼻祖,连他都是这样说的,而万行却行如是邪说,其心可诛!
佛菩萨及诸祖师都宣讲读诵经论、闻思的重要性,如《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由于听闻了佛法才知道生死烦恼的根本,由于听闻一切因果法义,才知道如何遮止不犯诸恶业,经云:“杜塞恶趣开善门。”由于闻思了佛法才知道今生做什么事最有意义。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学佛法,因佛法是出离轮回得证涅槃的无上妙法。若追求世间之财色名利,只能令我等造三毒恶业,无益于自己的今生后世。由于听闻佛法才能知道我们所执著的世间五欲是无有意义的,只有听闻佛法后,才能对佛陀之圣教生起信心,也才能发起真实的修学,得证涅槃大道。又如《本生论》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正确地闻思佛法可以引发我们对佛法的信念和意乐,而且也可以令内心生起佛法的定解来。若谁心中对佛法生起了定解,他就会在修学佛法时感觉非常欢喜自在,而且也不会被世间邪法所诱惑,内心对佛法的信念极其坚定。佛法是开启自性智慧的钥匙,只有依靠闻思佛法而生起比量定解,才能开启自性智慧,最后依实修究竟断除无明愚暗。所以若能精进闻思佛法的人,会越来越有智慧而远离愚痴邪见。对于如此稀有难得之佛法,即使是要我们割下自身的肉去换也是值得的。所以要想究竟破除愚痴就要闻思佛法,只有听闻佛法才是破除愚痴黑暗的最佳明灯。
在其他经论中还有很多教证可以证明,修行者若欲成就菩提道必须闻思经论。万行自称为是修行佛法者,但却从来都不遵从佛陀的言教,这是哪门子的佛教徒?
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学佛都是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心态上痛下功夫。”
学习佛法的行者,在自己未有悟道之前都要依佛陀及祖师大德的教言来修学,不能离经叛道。一个刚刚学佛的人就要不依佛陀思想,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的邪说!历代菩萨及祖师大德都未曾离经叛道,而万行却行如此之道,这种言说及行为非是佛弟子该有的。
修学佛法的人是重在修证自心,然在未有获得究竟正见之前,不得离经论而盲修。佛法中的三慧‘闻思修’,前二者就是指闻思佛陀的教义,后者之‘修’即是相应自心而印证佛法,然若无有前面的‘闻思’,又如何能成就‘修’呢?
(三十九)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3月3日的开示中说:“问:为什么佛有三身?师:是三个身,又是一个身。比如从四个方面看一幅画,四个方面看到了四幅图像,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偿还业报。一个阶段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
万行在此处所说佛陀三身中之‘报身’义趣,是完全错误的。【报身】是指酬报因位无量愿行,恒受用法乐之佛身︰乃圆满修行,万德具足之佛身。按佛之三身中,‘法身’指普遍的真理,‘应身’指应现于世间的佛;前者永远不灭,但缺乏人格性,后者具人格性,然而却无常变迁;而统合此二者的理想的佛身,就是报身。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及东方琉璃净土的药师佛所现之身,即是报身。由于报身是指受用报果之佛身,因此也称受用身。受用身可分为二︰(1)佛自受用法乐身,(2)他受用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云:“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
万行连最基本的‘三身’义趣都不知道,却还处处宣说自己是继六祖慧能禅师之后少有的成就者,简直可笑。
(四十)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3日的开示中还说道:“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识’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而收藏在‘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
人的第六识称为‘意识’,乃是具思维和了别作用的,并不是有储存作用。无论我们所见的任何事情都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万行所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第六识的本质得到确定。
【意识】指知觉的认识作用。为‘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种。‘意’乃精神生命体的思量分别之作用;‘识’呈现了别对境之作用。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
从上面所述‘意识’之特质来看,我想诸位不难看出,无论意识有几种差别,但却不具足储存功能。而能储存一切事物念想的,无论深刻不深刻都存在第八识中。今略述八识之特质:
有情众生之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宗镜录》中云:“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又《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云:“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关于‘阿赖耶’一词,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详细地说,有潜藏、贮藏、执著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1)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2)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被认为是种子(受表层性的身、口、意三业的影响而成)所停留的场所。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受薰习。盖被种植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长发展,其后遇缘而成为新的业并发芽,接着此业又会再种植新的种子。由于表层性的心(现行识)与深层性的心(阿赖耶识)的相互因果且有机性的关系而持续存在的情形,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说。而瑜伽行派又从‘一切均由阿赖耶识所作’的立场,主张唯识说。阿赖耶识,不仅一方面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身体与自然界(器世间),并持续任持之。(3)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瑜伽行派在阿赖耶识之外同时又建立了一深层性的心,即称为‘末那识’的自我执着心。而此深层性的自我执著心的对象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绝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著。”
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等,而无垢识(阿末罗识)是指没有污染、无垢清净的阿赖耶识。
以第六识和第八识作对比,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第六意识无有储藏之作用,储藏记忆乃是八识作用。万行却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咋一看这种说法无伤大雅,但深究下去却对佛法有很大危害。因为万行所说的这些‘不太深刻’的分别造作,往往是指生活中的无心散乱,而实际上这些事属于无记心所摄,若按照万行的说法凡属于‘无记心’所造的业,皆不会在来世形成果报了。但事实上无论是‘善业、恶业’及‘无记业’皆会在未来世形成果报的。
无论是善、恶、无记等一切起心动念皆为八识所摄,一切种子皆存储在八识之中。无论深刻不深刻都是一样,只不过深刻的比较容易产生现行,而很快成为果报。不深刻的虽然也存储在八识中,但由于种子力弱之故,还要待种种缘成熟后,方能产生现行而成果报。如佛教公案中所记载:在佛陀时代,一个年老的樵夫,感觉到人生苦空无常,欲发心出家。他来到世尊所在之处,见到了舍利弗及目犍连等尊者,虔诚顶礼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诸位尊者在听了‘樵夫’的述说后,皆以神通观察此人之宿世因缘,通过观察后了知此‘樵夫’在八万大劫中都没有种过出家善根。诸位尊者很无奈地拒绝了‘樵夫’出家的要求。樵夫在被拒绝后,非常伤心,思来想去不欲自活。他出得精舍后,就在一棵树下准备上吊,结果此树的树神却告诉他说:“你不必要寻死,等你再次进入精舍后,释迦世尊会为你剃度落发的。”老樵夫听树神之话后,再次进入精舍,释迦世尊亲自出来为他剃度,在落发后,这个老樵夫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舍利弗等诸位尊者见此事后就问佛:“您曾告诫我等,若有人发心出家,要先观察其有没有出家因缘;我等依您所说,以神通力观察此‘樵夫’于八万大劫中无有种过出家善根,故而拒绝了他出家的要求。然此人再次进入精舍后,您却为他剃度出家,而且他还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不知此人以何因缘有出家及证果之事?”世尊闻后答道:“此人在十万大劫之前,亦为樵夫。在一次上山砍柴时,遇见了一只猛虎。他在急忙中上了一棵树,老虎围着树很长时间,不见樵夫下来,只好走了。而樵夫在老虎走后,从树上下来,由于是劫后逢生,不由自主地念了一句‘南无佛’。由于十万劫前,以无记心念佛之故,种下了今世出家证果之因。”诸位尊者听闻世尊开示后都觉得因果业力因缘不可思议,无论善、恶、无记皆报应不爽。
以此公案来看,当时樵夫从树上下来后,称念佛号绝对是无心之举,也可以说并不是很深刻,可是在因缘成熟后,却以此微薄之因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但若是按照万行所说,此樵夫必定不能有此成就。因万行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如果这种邪说得以成立的话,就等于否定了无记业的种种牵转差别。不仅如此,而且佛教所说的六道因果差别皆统统不能建立起来,可以说这种说法乃是毁坏因果的大邪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6
万行在其《降伏其心》书中,2003年3月8日的开示中说:“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
此一段中,万行关于‘业力’解说很是错误。如果万行真是一个宗通、说通的合格法师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业力’和‘习气’二者的含义有较大区别,而万行却将二者完全说为相同,此实是大错也。
[业力]即是由一切造作所生起的力量。如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而无记业则有生起不苦不乐果之力用,故此皆称为业力。
此中[业]乃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有‘宿业’和‘现业’之差别。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乃是宿业,而现前所造作的业为现业。所以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做恶业。
[习气]通俗而言:即是指习惯、串习力,或指剩余的残习。譬如:一个长时间学习他人口吃的人,后来虽然不故意学习了,但自己说话也成了口吃。又如一个多年吸烟的人,在戒掉烟的短时间内还会有吸烟时的很多习惯。而这些习惯残习就是所谓的‘习气’。如龙树菩萨在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云:“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院,虽无有垢,垢气犹在。”
由‘业力’和‘习气’二者的本意来看,二者是有差别的,不能将二者完全说为相等。前者乃是由一切造作所起之力用,后者是由久作而生之残习。一切善恶无记等造作,无论久作与否皆会生起其相应的力用,这即是业力;而‘习气’则需久作才能形成,故此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可是万行自称是禅宗六祖之后的第一人,怎么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望诸有智者慧鉴!
(四十二)万行在《降伏其心》中03年3月8日中又说:“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很虔诚的时候,就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和‘道’相应。天地与我同存。这时才能感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修行佛法的人能不能修到‘忘我’(从其语义中观察乃是指断除我执,因其说忘我才能与‘道’相应。在佛法中与佛道相应,则最初亦当具备无我的修证。)的境界,其关键是在于你是否能证悟‘无我’的境界,而不是虔诚。譬如:一些不闻教义、不悟实相的佛弟子,虽然具足了虔诚心,而且依虔诚心能获得佛法方便接引,但彼等却不能了悟‘无我’真义,不能与佛道真正相应。
能不能与佛道、或者说与诸法实相相应,关键是行者能不能去如实体悟诸法实相,若不能如实体悟诸法真相,则再虔诚也只是愚信,又如何能与‘道’相应呢?由此可见,万行所说荒谬之极!
又,万行在此段中还说:“天地与我同存。”这种乃是道家的说法,而佛家认为一切法皆非实有,无论是天地也好,还是人我也好,皆非实有,本来无生。而万行却用道家外道的思想来狂惑佛弟子,不知其用意何在?
(四十三)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都说修行消业障,‘业障’就是我们的‘习气’。”
万行在前面将‘业力’和‘习气’完全混为一谈,而在此处又将‘业障’和‘习气’混淆在一起,简直是可笑之极。
[业障]乃是指由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障碍正道之故,因此称为业障。如《涅槃经》中云:“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又《俱舍论》中亦云:“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由经论教证中不难看出‘业障’乃是指能障正道的恶业,而‘习气’则指经久造作一事而产生的残习。此之二者词意根本不同,万行却将之以等同而说,可见其谬也!
(四十四)万行在《降伏其心》同日的开示中,讲到初祖达摩为二祖慧可安心时说:“他们传法时,双方的眼神,我们无法想象。必须有眼神的相碰,才能‘心领神会’。如双方的眼神没有相碰,就不可能心领神会。”
如果按照万行的说法来进一步分析的话,如果师徒传法没有眼神的碰撞就必然不能心领神会了。这种说法实是无稽之谈,譬如:佛陀的十大弟子之无贫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因为在听法时打瞌睡的缘故,受到了佛陀严厉的呵责,因心生惭愧之故,在七日中精进不睡修行佛法,最后使眼睛失明了。佛陀听闻此事后,即到无贫尊者所在处,为尊者开示金光照明三昧,尊者闻佛开示后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当时,无贫尊者的眼睛已经瞎了,又如何能与佛陀眼神相碰呢?在我国古代有一位禅宗祖师——马祖道一,这位祖师乃是中兴禅宗的人物,在禅宗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马祖的传记中记载:“一日有一僧来参马祖,顶礼完毕后,跪而合掌问马祖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未语,却一脚将此僧踏倒,此僧当下大悟。”从这个公案中我们看出,马祖与云游僧二者并没有眼神碰撞,但却因马祖一脚相踏,而令彼云游僧豁然开悟了。类似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此处就不更多举述了。
如果按照万行所说‘如双方的眼神没有相碰,就不可能心领神会。’那么这些禅宗祖师都没开悟了,但事实上无论禅宗还是密宗不用眼神相碰而开悟的有很多,譬如:一百年前,藏地宁玛派著名成就者阿琼堪布,他是在与上师平躺在野外时,师徒二人皆面向虚空,当他心无杂念时,上师问他‘你现在能听见什么?’阿琼堪布回答:‘能听见寺庙的念经声,及村庄里的狗叫声等。’这时候上师说:‘这就是佛性。’阿琼堪布言下大悟。当时的阿琼堪布和他的上师都是平躺在野外,看着虚空,因此二者不可能眼神相碰。由此可见,万行的说法是多么可笑!
(四十五)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8日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平时念六字真言,如果方法对,半个小时就受不了了。”
藏地念诵咒语都是从古到今口耳相传的,所以诵咒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每个修学密宗的行者一天中念诵咒语的数量都很多,但从来都未有像万行所说‘念诵半小时就受不了了’的事情。大部分的藏人都要念诵六字大明咒,一生中念诵几亿或者数十亿不等,如果按照万行所说‘念诵半小时就受不了了’,那么又如何能在一生中念诵数十亿呢?当今名满天下的五明佛学院的大堪布索达吉仁波切,他一天要念十万咒语。还有五明佛学院副院长龙多活佛,一天也要念十万咒语。如果万行所说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大德又如何能念这么多咒语?
更为可笑的是,万行如此邪说,却有很多所谓的佛弟子被其迷惑。若是稍有一点佛教正见的人必然能知其言说之荒谬,但当今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不具备如理的闻思和坚定的正见,故而才被万行邪说所惑。
(四十六)万行在同日中又开示说:“我走到任何地方,从来都自称是‘信’佛的出家人,从来不敢自称是‘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了解佛,在内心对佛都是妄加猜测。”
在万行的著作中很多处都能看到,他自诩是获得大彻大悟的人,尤其在他《三次闭关纪实》中说的更是露骨。在此处万行说自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只是一个‘信’佛的出家人。这一段言说中,表明没有彻悟的人不能算是学佛,只有彻悟者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佛者,因为彻悟者已经彻底了解了佛的思想。而万行说自己只是一个‘信佛的出家人’,那么他承认自己没有大彻大悟了?可他在《三次闭关纪实》中却明显的说自己已经彻悟了。从此处可以看出万行的言说前后矛盾。譬如:六祖慧能禅师在闻《金刚经》有所悟后,见到五祖弘忍禅师时,弘忍禅师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真正彻悟佛法的人是敢于承当做佛的,更何况是学佛呢?
(四十七)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10日的开示中说:“好多人不知道怎么修,我也曾尝试过好多次,想给大家一个‘无为’的方法。什么是‘无为’呢?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善恶看得清清楚楚、每个起心动念都了了分明。”
[无为]此中‘为’乃是造作之意。而‘无为’即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远离一切生、住、变、异之造作乃是无为的境界。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及“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皆是大乘无为真意。
我们再来看万行所说的‘无为’,他认为只要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无为。这种观察自心的方式,还不离能所二元,还有能观所观属有为造作,因此并不是无为。
如《楞严经》中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万行所说的‘看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还是妄见,非是无为真见,所以《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就是说,于一切所见境相现前之时,起能所‘见’的觉受分别时,此‘见’非是真正的真见,乃是落入了妄见。
真正的无为乃是彻悟诸法实相,于一切起心动念中不迷真如自性,而不随念起念落生颠倒取执,如此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此乃是无为之修行。
万行对于无为的概念及义趣尚不了解,又如何是真正的成就者呢?其人自诩已经得道,获得了成就,但事实上却是欺世盗名之辈。
如:万行又接着开示道:“如果用功,半年功夫就会上路。做不到,只好去打坐(有为法)。”
修行者是否安住在无为境界中,并不能用外相行住坐卧来划分‘无为’和‘有为’的差别,因为二者的差别,关键是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觉悟实相,是否远离一切戏论分别,而不是用身体外相的坐卧来区别的。而万行在这里把打坐标为‘有为法’,若按照他的说法,除打坐外的一切行为皆是‘无为’了?释迦世尊成就无上菩提后,每天还要精进打坐,那么请问万行:世尊是‘有为’还是‘无为’呢?又我们众所周知的宋朝时的道济禅师(济公),他一天到晚都是在到处游玩度化众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打坐的时间,那么请问万行:道济禅师是有为还是无为呢?
(四十八)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12日的开示中说:“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圆满法。当唐朝汉传佛教传进藏地以后,基本把当地的本教(巫教),完全溶化掉了。当地本教,为了不被汉传佛教吃掉,马上吸收了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为了能在当地落地生根,也吸收了当地的本教……。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并没有强调藏地要学汉传佛教,只是把教理进行传播,很快就被藏人吸收了。因为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的鼎盛时期,所以整个藏传佛教都带有汉传佛教的特色。”
万行这一段的开示完全漠视真正的藏传佛教史,乃是无有根据的胡诌。在大唐时期,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汉文的很多佛经也被请入了藏地。虽然文成公主是笃信佛教的行者,也因为她的缘起,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由文成公主设计图纸,在拉萨建造了小昭寺[3]。当时,虽然因文成、尺尊[4]二位公主的影响,松赞干布也修学佛法,但佛法并未在藏地大兴,只有极少数人修学佛法,当时大多数的藏民还是藏地古老苯教为信仰的,并非是如万行所说。因为,当时佛法对藏民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苯教根本就没有必要融合汉传佛教的思想。而藏传佛教的兴起乃是在10世纪后半期形成的,并非是文成公主那个时期。为说明藏传佛教历史,今摘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藏传佛教前弘期之历史记载,概述如下:
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之所以分前弘、后弘,乃是因朗达玛[5]灭佛造成的。在朗达玛灭佛之前称为前弘期,朗达玛禁佛的影响近200年。也就是说自公元7世纪至838年间,是属于前弘期。后弘期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前弘期——开始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传说当时曾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译出少量经典,但未建立僧伽。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其时唐僧往还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还曾受到文成公主的礼遇。至赤德祖赞时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庙,汉地佛教随之传入。同时,因西域动乱及大食东侵,于阗及中亚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赞都予以收容。他还曾派人至冈底斯山迎请印度密教学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辞谢未来。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汉地取回大量经典并带回汉僧一人。赤德祖赞死后,崇奉苯教的贵族大臣掌权,发动第一次禁佛运动,驱逐汉、尼泊尔等地僧徒,拆毁寺庙。至赞普赤松德赞年长亲政,才又兴复佛教。赤松德赞时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营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请译师翻译经典。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灭笨兴佛;又举行汉僧与印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赤松德赞后又历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两代,至热巴巾.赤祖德赞在位时,请印、藏高僧审定译名,编辑梵藏辞汇,校订已译经典,编定三大译经目录。据迦登目录所载,在此以前译出的小乘、大乘、显、密的经、律、论、注共有700多种。他又规定‘七户养僧’,任命僧人钵阐布为大相,委以军政大权。最后,反佛大臣谋杀了赤祖德赞[6],拥立其兄朗达玛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838~978)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上面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简略叙说,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藏传佛教的形成是在赤松德赞时期,由印度堪布寂护论师和莲花生大士建立僧伽,又派遣最初出家的七人前往五印求法,并迎请印度数百堪布及译师翻译佛经。在佛教大兴之后,苯教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才篡改佛经,另立名目成为苯教的经典。苯教在佛教未入藏之前,并没有自己的经典及系统的文化,只有一切祭祀及驱魔捉鬼的咒术等,后来改译佛经为自己的经典后,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所以,藏传佛教虽然也受到了汉传佛教的影响,但其绝大部分的传承却是来源于印度。藏传佛教中虽然吸收了一些苯教的咒语等,但实在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并没有影响佛教本有的文化及见地。
万行的著作中却说:藏传佛教是汉传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产物,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万行自称为具足藏密传承的‘上师’,却连最简单的藏传佛教历史都胡诌乱说,可想而知,他这个所谓的‘上师’有几分是真实的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2:59
万行《降伏其心》的书中03年3月12日开示中又说:“要想学习禅宗,必须要有‘大圆满法’的基础。实际上最高法,就是禅宗一法。”
[大圆满法]是西藏宁玛派所特有的密教法门,和新派密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很多地方不同。宁玛派总判世出世法为异生人天乘,颠倒外道乘,和真实内道(佛法)乘。在内道中更分为九乘,通常称为九乘次第。初三乘为因乘,即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后六乘为果乘:即事乘,近乘,瑜伽乘,这三乘合为外牟尼续乘;摩诃瑜伽乘,阿努瑜伽乘,阿底瑜伽乘,这三乘合为内大密咒乘。后三乘中,尤以阿底瑜伽一乘和新派最不相同,而大圆满法门就是在这一乘中建立的。因此,阿底瑜伽也称无二大圆满。它的意义是,一切染净法统统在现前离垢明空豁朗的内证智(本觉)中完全具足,所以叫做圆满;解脱生死的方便途径莫胜于此,所以叫做大。这内证智另有菩提心、心性、如来藏、自然智、自然光明智等异名。从果证来说,这自然智的本体空分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即报身,大悲明证分即化身,三身原来在本分上具足,不必另有精勤修作即已圆满,所以叫做大圆满。
大圆满的修法又分三部:即心部、界部和要门部,这三部虽然依次略同于新派的大手印,五次第和六加行,但是宁玛派的见解,认为仍然比那些法更殊胜。三部中又以最后的要门部为胜,因为在理论上,心部执着意度,界部执有法性,仍流于意度,而要门部能令实相自显,故更殊胜。这要门部又分四部:即外,内,秘密和无上。要门部的无上部又称为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满的宁提。而大圆满法又称为九乘巅峰之法,乃是一切佛法之巅峰。
大圆满禅修中又分‘澈却’和‘脱噶’,澈却汉意为直断,脱噶汉意为顿超之意。
澈却:只在一切法之显现中,于当体不二之刹那上,无修无证,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过去诸佛也是得见此本性而成佛的,除此之外,再无殊胜之法可修,若错失了这一刹那,第二刹那起了执着,就是妄念识心。若依妄念去修澈却,犹蒸沙成饭,终不可得。故行者若能于此刹那上,不想过去、不计未来、不着现在,明明白白认识此不二之体性,就是现前本心,能所一体,无过去现在未来,无东南西北上下长短之分,无青黄赤白之色,犹如虚空,一切法就在这空体上任运显现,能显是这个,所显也是这个,即我等本有真心。一切法均是同一体性,内既明了证得,外境也同时明白证得,所谓一点水具湿性,一切水皆具湿性,如到金洲,一切皆金,凡所显现,皆是自明自显,当下解脱。解脱二字,亦是假名,当体认识,是名澈却。此澈却修法与禅宗及大手印基本相同,皆属于无相禅法。无修之修,乃最殊胜之修,一切烦恼,于自显自解脱上,根本清净。虽然说大圆满之‘澈却’修法基本与禅宗修法相同,但其入道之种种方便还是和禅宗有细微的差别。但二者应属于一个层次的法。
脱噶:以本觉智慧,能依自体如来藏光明的真实显现,于即身中成就法报化三身及圆满佛国刹土。以是之故,虚妄凡夫血肉之体及幻化不净之境,均于本觉智光上而得解脱。心与本觉光明,原是不二。然心须于胜义的智慧气脉上依靠,始能由妄归真。心如无足之人,气如无眼之马,心依气存,气从心使,气住于肺,有主要脉管及支脉管散布全身,故心想何处,即气达何处,通于六根,则根尘分别而烦恼生,故有生死轮回,只须此心能契合胜义智慧之气脉上修而得解脱。法界本具六光︰(一)肉团心光,即气脉是;(二)白柔脉光,由肉团心经两耳后通之路;(三)远通水光,即眼能远见之虚空;(四)界清净光,即晴空之境;(五)明点空光,即界清净光中所显;(六)本觉智光,即性光。行人于界清净光中,显明点空光,即五智光明体,五色红光显现,如投石水中圆波,再见明点空光如波状马尾串珠之金刚练,及现金刚萨埵,五方佛像及五方佛刹土,乃至无量刹土,皆圆满现量现前无余。
禅宗(以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又称佛心宗。以彻见心性而达令心无念、无无念的无相境界,以此最终获得超越轮回获证涅槃之目的。)之修法虽与大圆满澈却修法属同一层次之法,但禅宗却没有脱噶的修法。而大圆满脱噶的法是基于澈却之上的法,以此观察则知禅宗和密乘大圆满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大圆满法应当超胜于无相禅法。这是就名言显现中而做的分别,但若就究竟胜义谛而言,则一切法皆平等无二,更何况禅宗禅法及大圆满禅法呢?于名言显现的差别而言,禅宗是顿悟法门,而大圆满也是顿悟法门,但二者的入道方便却有差别。禅宗偏重于顿悟,而大圆满顿悟与渐修皆兼备。禅宗对应之根机偏重于上根,而大圆满三根普被。
此二法在名言显现中有如是差别,而大圆满禅法更为超胜,但万行却颠倒而说,实为荒谬至极!
(五十)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月12日的开示中又说:“ji 督教讲:‘上帝造就了不同肤色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灵魂是一样的。’因为出自一个人的作品。大家之所以一生钻在语言、学问里,都是上帝让你钻进去的。如果没有这些学问、知识,大家岂不是都无事可干了吗?有人研究一辈子语言,也未研究透。”
从这一段文章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万行所秉承的是上帝造人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历来都是佛教所驳斥的。万行身为一个佛教徒却认为人及万物是上帝创造的,这显然已经违背了佛法中四法印的观点。我们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是因缘聚合而生,非是神佛创造的。一切众生因无始无明妄动而迷失本有真心,妄起相分、见分,从而三细、六粗等烦恼统统现起,由烦恼因而感烦恼果,如是形成了因果轮回。在佛教中并不承认‘上帝主宰万物的观点’,一切万法的形成及显现皆是众生业力所感,非是上帝创造。关于这样的观点,只要是一个稍具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可万行却用ji 督教的不正见来迷惑众生,其破坏佛教正见的行为昭著。望诸有智者,皆发心摧毁此邪师之邪说。
(五十一)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净土宗的‘都摄六根’与禅宗的‘六根关闭’,密宗的‘中脉打通’都是一个境界。”
净土宗的‘都摄六根’分两种境界差别:(一)有相之都摄六根,即心安住于一念佛号之中,相续不断,念念不忘,唯一句弥陀圣号之外别无他想;此类心之安住相当于欲界一心定的范畴,故属于有相禅法。(二)无相之都摄六根,即虽一句弥陀而摄心,但却了了照见真如自心,不著空有、不著佛号相,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则念念不迷念念佛,如是乃为无相念佛之境界。此类境界乃与禅宗无相禅为同一境界;也可‘方便说’与密宗‘中脉打通’是一个境界,这只是方便说,但若究竟详细而言则还是有细微差别,此不赘述!
禅宗的‘六根关闭’乃是无相禅的境界,即虽了了明觉诸法,却不染一尘,正是《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此境界与净土宗的有相念佛的都摄六根截然不同,故不可不作区别。
密宗的‘中脉打通’这种说法,准确地说应该是‘风入中脉’或‘气入中脉’。这种境界即是令业风融入中脉,而现证本有智慧光明,获得空乐双运的境界。密乘的观点认为:人身体中有三条主干脉,即左、右、中三脉。左右二脉为能、所二执之风的通行处。修气脉人将左、右脉的气息纳入中脉,便可现证光明境界。证得这个境界后,大体上说亦证得无相境界,但与前二者还有细微差别。
万行将三者的境界差别完全混淆在一起而等说,实在是誑惑诱导众生!
(五十二)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还说:“做任何事情,只要身、心、物三者未分开,就是在定中,就是‘无为法’。你们会认为:这是否是执着?真正的‘定’,就是执着。如果不能执着在一件事上,你的心永远是散乱的。如果你没有一颗贪心,修道也没有力量。因为修道也是贪!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成佛获得整个宇宙,不是贪吗?”
此段中有三大错误:
(1)身、心、境达到统一不见得就是无为法,因为一般的身心境三者统一而得的定是属于‘欲界一心定’的范畴,而此定乃是有为法,非无为法;而此身心境统一的境界也可称为‘一心定’或‘一心不乱’,此有事一心、理一心的二种差别:身心境统一属‘事一心’的范畴,而若能洞彻诸法实相分证法身则属‘理一心’的境界。前者乃‘有为’境界,而后者是属无为境界。而万行只说‘身心物未分开就是定’,其实这只是事一心,即欲界一心定,实属有为非无为法。但此人却‘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实是罪业深重!
(2)万行说:“真正的定就是执着。”这完全是外道的观点。因佛教究竟之禅定就是‘离一切相’的无相禅,无所住毕竟空乃是佛教最终极的禅定境界,所以佛教的定乃是以‘无住、无执’为特质的。万行此种邪说实是谤佛正法。
(3)万行说:“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成佛获得整个宇宙,不是贪吗?”真正佛教内道的修行者,无贪无执是其特质。虽发成佛之心却无成佛之实有执着,因宇宙及所有诸法皆毕竟空无所有。故成佛者并不是获得整个宇宙,因宇宙无生不可得故,如《般若心经》中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修行佛道的人只有远离一切执著方能证得无上涅槃,所谓证无上涅槃亦只是语言名字耳!万行邪师却说发心成佛的修行之人最贪,实是可笑之极,以此可见此人一点都不通佛法,一切所说皆满口胡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3:01
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14号的开示中说:“今天接着前天的问题继续讲下去。前天讲:宇宙万物都是由心生出的,都是因为心动,才产生‘万有’。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万有是否存在?回答肯定是‘存在’。那与佛教中讲的理论,岂不是相违背了吗?佛教讲:‘心动一切境(万物)生,心灭一切境(万物)灭。’那么现在我们心不动,万物是否存在?回答是:山河、大地、山林、树木依然存在。老子讲:‘有为天地之始,无为万物之母。’之所以宇宙有万物现象,都是我们的心强加给它的名词。如心未动,它存在等于没有存在。它在关你何事?在,是由你的心决定,附了名词,这是山、水,那是大地、树木……。如心不给它起名词,在犹如未在。”
万行在这段当中所说的观点,即‘离心之外别有事物存在’,只要你不在其上强加名字,存在就等于不存在。这种说法非是佛教之正见,乃外道邪见。如其上文中说:“如心未动,它存在等于没有存在。”这种观点通俗而言,就是‘只要自己没有见到以及不在意的就是不存在’。
我们佛教对万法的认为是:因万法无有生起的实有因,故其所现的相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皆非实有,因此一切万法从本以来都是无生的。无论我们有没有给万法强加名字,它们从本以来都是无有产生的,譬如:梦中的山河大地及所有诸相,无论强不强加名字都是无生无实的,无论我们心动与否万法皆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只不过凡夫众生因迷诸法实相,而误认为实有诸法可得。所以,我们佛教所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其意是说:一切万法皆因迷妄颠倒而起,非实有万法生起,故若妄心颠倒灭尽则诸法亦灭。譬如:因入梦故有诸相生起,当梦醒之时,虽明忆一切梦相,但一切梦相已经皆灭。即使是梦相未有灭时,梦中现象虽刹那亦未有存在过。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色法无实,空无自相,故无论色空皆非实有,并不是像万行所说‘存在等于不存在’。
四法印中‘诸法无我印’即是破除众生妄执实有诸法而说。凡愚妄于色身假合上固执常一之我,作种种之妄业,佛为破其妄计,说无我之理,此理决定而不可违越。又为证异于外说之印契,故说无我印。凡是与此印契相违者皆非是佛陀正法,而万行则认为万法是有,心不动则‘在犹未在’。
(五十四)万行在同一日的开示中又说:“什么在一个圣人的眼里没什么要改变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圣人眼里,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真正出世间的圣人是因为一切法无实无生,故没有什么是实有要改变的,乃至于修行之见、修行果亦复如是,轮涅无实故无别,因此真实来说无有实有可改变的诸法。并非是如万行所说,因为‘其存在的价值’而不需要改变,乃是因为主体事物即非是实有,哪有一个实有的要改变可说?
(五十五)万行在同日中又开示说:“你们可能都知道,密宗有个‘九节拂风鞭’的功法。就是为了让宇宙的阴阳和体内的阴阳合二为一。”
[九节佛风]乃是密宗禅修前的一种呼吸除垢法,并非是什么功法。以毗卢七支坐法坐好后,双手结金刚拳置于大腿根部,观想体内三脉,及左精脉(白色),右血脉(红色),中间中脉(淡蓝色),然后伸右手食指按住右鼻孔,舌抵上腭,缓缓地吸气,当气息充满后,分三次从左鼻孔喷出,如是连做三次(观想所喷出的气为不洁净的浊气,代表左精脉中的贪嗔痴垢染皆排出了。);然后再用左手按住左鼻孔,用右鼻孔吸气,再分三次喷出,连续三次(观想右边血脉中的贪嗔痴业习之气,化为浊气排出。);最后双手金刚拳按住两大腿根部,用两个鼻孔同时吸气,然后如前一样分三次喷出,如是三次(观想中脉中的贪嗔痴的业气化为浊气排出)。
万行的说法没有任何真实依据,只是自己的信口胡诌,将禅修的调息说成是一种功法,这简直就是和那个发愣功(fa*lun*功)一样。
(五十六)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当你的杂念逐渐静下来时,会感到呼吸很困难,身体憋得难受。这是正常的,是好的现象。能吸不能呼,就意味着你的杂念在减少,也意味着你的生理在改变。”
在禅修调息的修持中,无论显密任何一宗的大德都认为,只有使呼吸调理得绵绵密密、若有若无才能得定。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古大德及哪一部经论中说:“当你的杂念逐渐静下来时,会感到呼吸很困难,身体憋得难受。这是正常的,是好的现象。”可以确定地说,万行所说没有任何依据。若禅修调息时,自己呼吸变得很困难,这说明自己调息不当,如此长久下去会是身心疲惫,而导致出现种种障碍。因为呼吸困难这属于‘念息短’的范畴,若依天台的观点这是属于‘结’,如《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云:“师言,息有四种应当拣择:一风、二气、三喘、四息。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绵绵若存。守喘则劳,守气则结,守风则散乱,守息则定。”只有守‘息相’才能得定,也就是说只有令气息不声不滞,最后出入息俱尽方能得定。若如万行所说‘呼吸困难’如何能得定呢?这怎么会是好境界呢?万行所说‘呼吸困难、憋得难受’乃是属于‘喘相’ ,即属于出入息无有粗大声响,但出入息长短不一,呼吸不畅,此为‘喘’亦称为‘气’。普通人都知道‘呼吸困难’是为气喘吁吁之相。由此可见,其所说荒谬绝伦。宁玛派大圆满及大手印等禅修中亦强调:“禅修者当善调呼吸令之缓慢悠长,方能得定。”再者,无论是禅宗、唯识宗、抑或是天台宗都认为这种息相不能获得禅定。如《成实论》卷十四中将禅修得定与否的差别分为十六种,今略引述如下:“(1)念息短︰谓行者心中若躁疾散乱,则呼吸短促。(2)念息长︰谓行者若心细,则呼吸细长。(3)念息遍身︰谓行者信解肉身是空,而观想气息遍满全身。(4)除身行︰谓行者得境界力,则心安稳,粗杂之气息灭。(5)觉喜︰谓心生欢喜。(6)觉乐︰谓心得喜,身则调适,得猗乐。(7)觉心行︰谓知道喜会生贪的过患。(8)除心行︰谓除灭贪心、粗杂之受,心则安稳。(9)觉心︰谓行者除受味,故见心寂灭,不沈不浮。(10)令心喜︰谓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摄︰谓心浮则将之摄持于静。(12)令心解脱︰谓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13)无常行︰谓知心寂静,一切无常。(14)断行︰谓以无常行断诸烦恼。(15)离行︰谓烦恼断,故心生厌离。(16)灭行︰谓心厌离故得一切灭。”此中之第二‘念息长’明确表明,若修行者心越来越安静细微则呼吸越长,反之则呼吸短促,心念杂乱。第四‘除身行’中,也明确地说‘得境界力,则心安稳,粗杂气息灭’。这说明了真正得禅定境界的人是身心安稳的,不会如万行所说‘呼吸困难及憋得难受’。
修行者若不了解禅修调息之法,则必会出现禅病。如《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云:“又有病五种:一身作病、二鬼作病、三魔作病、四不调息成病、五业障病。今须识知:(1)身作病者,坐时其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曰注病。治法,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瘥耳。(2)鬼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或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3)魔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而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4)不调息成病者,其人坐时,不解调息,令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即正用心息。谓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往不动,是名为止息。(5)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焦息息。云何名焦二息?即提焦等物,来着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肢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往,息得平复,唯须忏悔!”在此段的第四部分‘不解调息成病’即是说:若不了解调息之法,则于禅修中会因调息不当而引发疾病等。万行在他的《三次闭关纪实》中讲述了他身体的状况,他的状况很符合此中之第四、第五两种病,这也说明了万行根本不懂如何调息。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 23:03
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21日的开示中说:“什么是“观”?什么是“想”?想,说明没有这个东西,要在思想意识中构画出来;观,是一种寻找的意思,比如通常说好好观察观察。”
万行在这里说:‘想’是说明没有这个东西,而要在思想意识中勾画出来。这种对‘观想’中‘想’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想]是指造成概念及表象之作用,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象。依感觉或知觉而起认识作用时,如‘红花’、‘白布’之红、白、花、布等等概念,或造成概念之功能即为想,即浮现心中之相。所以‘想’的概念中包括‘虚幻构想’和‘依所见物起的想’二种,并不是单一的‘虚幻构想’。如《俱舍论》卷一云:“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此中,所谓六想者,即指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乃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之想,随所依六根之不同,而有六种不同之想。此类即为‘依所见物起的想’。《成唯识论》卷三亦云:“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此谓‘想’系取所缘境像于心中而安立之。
万行所说‘观’之意趣为:“观,是一种寻找的意思,比如通常说好好观察观察。”然而‘观’之究竟意趣并非如万行所说。
[观]乃是离粗重分别散乱,而起的细微观智。或可以说‘观’乃观达之意,即由观智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究竟而言,观亦可理解为自性本明之妙用,能洞彻法界无不明照,乃观之究竟义。如《大乘义章》云:“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净名经三观玄义》云:“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游心法界记》云:“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止观》云:“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所以‘观想’一词的大意为:即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之一种方便观;或缘曾所见之相而起明观;或任运自性本明妙用自明自现;或观诸佛圣相等令心趣入明净,如此等种种皆名为观想。
(五十九)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3月24日的开示中说:“当左鼻孔不通时,可采用右吉祥卧;右鼻孔不通时,采用左吉祥卧,通气会很快。”
在我们佛法中的‘吉祥卧’是指两足相叠,右胁而卧。如《中阿含》卷八<侍者经>中云:“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在任何经论及古大德的著述中都没有说有‘左吉祥卧’的说法。隋.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更是说:“左胁而卧,增长淫欲心。”又《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云:“佛言︰从今已后,当如是卧。云何卧?不听饿鬼卧,不听阿修罗卧,不听贪欲人卧。若仰向者阿修罗卧,覆地者饿鬼卧,左胁卧者贪欲人卧。”此中佛陀亦说‘左胁卧者’乃是贪欲人的卧法。依经论所说来看,可见万行所说何其荒谬!
(六十)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4月14日的开示中说:“虽然《楞严经》上讲:心为万物灯。”
事实上在《楞严经》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句话,而万行却在此处把自己的邪说冠以《楞严经》之名来迷惑众生,其心之邪可见一斑了。
(六十一)万行同日的开示中,关于临终往生的问答中说:“问:临终可以念上师的名号吗?师:也可以。”
这是他弟子的问话:如果在临终时念他‘万行’的名号可以往生吗?而万行则回答 ‘可以’。从这一句问答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万行在暗示弟子们他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否则如何能念‘万行’而往生极乐世界呢?万行如此狂妄自大的邪说,实是古今罕见!
(六十二)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实际上学佛者比不学佛者更不容易解脱。一万个人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往自己身上套枷锁。”
世间不学佛的人根本就没有解脱的机会,而万行却说‘学佛的人比不学佛者更不容易解脱’,这种邪说荒谬绝伦。学佛的人即使是没有学得很好,也已经种下了解脱之因,将来必然要获得解脱,而不学佛的人依何解脱?难道是依对欲望的执着吗?佛陀在诸多经论中再三宣说:“佛陀及佛法难值难遇”,这是因为只有值遇佛陀及其教法才能获得究竟解脱,因为学佛的人无论学好没有,都要比不学佛的人获得多得多的解脱机会。可是,万行这种可笑的邪说竟然还有人相信,简直是难以思议。
(六十三)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4月25日的开示中说:“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
密宗之所以称为‘密宗’,乃是相对于显宗而言。显宗乃是将佛陀甚深自性境界以文字义理的方便表述出来,为令众生知佛境界殊胜之差别,起欣求之心,而上求佛道,故显宗亦称为大乘‘因乘’。而‘密宗’之所以称为‘密’,乃是以离言说之实践契入佛陀甚深境界,由于离言说之故,非凡、小因乘可知,故而称为密。密宗乃是大乘果法境界,故称为大乘‘果乘’。大乘显宗属佛陀之知见,密宗则属佛陀境界,此二者分为理、事二乘。而密宗之实践是基于显宗理趣上建立的,离开显宗无有密宗可说,但若离密宗则不能彰显佛陀甚深境界,故二者是为佛陀理事圆融之教。因此,在密宗的修持中,最根本的是要具足显宗圆满的知见方能修学密乘,若不具备显宗圆满知见则虽修密宗亦不能获得其究竟成就。由此可知,密宗教法是建立在显宗基础上的,如此说来,则密宗为一切佛法之巅峰。如弘一大师云:“大乘各宗中,此宗(指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致疑惑唉!”又如太虚大师云:“密宗之经咒仪轨,皆为佛地自受用法乐之事,皆为如来果分不可说之说,亦安足奇怪耶?”在汉地,诸多古大德也都承认密宗的教法乃是最高深、巅峰的佛法。万行却把密宗和道教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还诽谤密法为‘有为法’,不知他这个“有为法的上师”是如何当的?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判别不能单从外相上观察,要从教义理趣上观察。密宗虽然有很多事相的行为,但这不能说明就是有为法,如果因为密宗有很多事相仪轨就认为密宗是有为法,这实在是太好笑了,因为即使是大乘显宗,为方便度化众生之故也有很多事相仪轨,难道我们也能说大乘显宗是有为法?密宗立教所依的密宗见,乃是在‘唯识’和‘中观’上的见地,因此密宗不仅不是有为法,而且还是佛法最巅峰之法。万行在此处如此贬低密法实是罪业深重,望诸有缘者不得随之,否则枉造谤法之恶业,将来必定堕落金刚地狱。
又,万行在03年1月22日的开示中说:“实际上‘顺其自然’是道教的成语。真实的意义如同佛教的‘无我’。与无我是同一含义、同一境界。”众所周知,佛教‘无我’的教义乃是究竟的无为法,而万行却说道教的‘自然教义’与佛教的‘无我’是同一境界、同一含义。若以此来看,在03年1月22日的时候,万行还认为道教是无为法,而在03年4月25日就又否定了自己的说法,把道教又变成了‘有为法’来和密宗相提并论。这位自称是证悟的‘万行上师’在三个月的时间中就推FAN了自己的说法,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了解密宗的教法呢?这样前后颠倒的言说值得可信么?
(六十四)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4月28日的开示中说:“利益众生,不是给众生种种布施,你不做坏事就是利益众生。好事做得越多的人,我执越大。每个人都不做坏事,就是在做好事。不需要我们出家人再去叫人做好事。我曾经说过,不需要放生,只要不吃肉,就是在放生。我出家十几年吃素,一次生也没放过。”
我们佛法是以慈悲为怀而利他,以般若大智破诸法之虚妄而自利的,自利利他乃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在利他中,包括了行种种善法帮助众生,即使是小乘佛教都提倡断恶修善,更遑论大乘佛法呢?
佛法中的利他善业有止善、行善二种差别。积极修行善业,是为行善;消极制止恶业,是为止善。例如:不杀生,止杀生之恶,是为止善;行放生之善,则为行善。又如:不偷盗、止偷盗之恶,是为止善;行布施之善,则为行善。《菩萨戒义疏》卷上云:“息恶不作,名之为止;信受修习,名之为行。佛教虽多,止行收尽。诸恶莫作即是诫门,众善奉行即是劝门。……诫门是止善,劝门悉属行善。”又如智者大师所著的《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此外,《百论》卷上称止、行二善为恶止、善行之法,谓身口七支、十不善道等是‘恶’,停止此等恶行即为‘止’。十善道等是‘善’,信受修行此等善行即为‘行’。《律宗纲要》卷上论三聚净戒之文中,谓摄律仪戒系止恶门,以成法身之德,摄善法戒属作善门,以成报佛之缘。
又.于此二种善的差别中可细分为‘三善’,即我们佛教中所说之世福、戒福、行福的三福。此三福之别名为世善(世俗善)、戒善、行善。此中世福指忠信孝悌之道,戒福指戒法,行福指大乘自行化他之行。而所谓的‘世善’,即是我们平时常说之十善等世间善法,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乃为世善。行善乃是我们佛弟子最基本的功课,若连善法都不去行持,又如何能做到度化众生?若不能长久行善又如何能断掉自己自私等种种恶习呢?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应当常行善法,如莲池大师云:“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则行广,行广则福崇矣。慈满人寰,名通天府。”
从愚上文所述及经论中所说,我想诸位有缘者不难看出,佛法中的行善不仅仅是消极止恶,而且还更重视积极行善。可是万行这位自诩为六祖慧能之后的成就者,却告诉我们佛弟子不用行善只需要止恶即可,此人的邪说无有任何经论所依,完全是自己的歪理邪说。世间其他宗教也都是大力提倡在止恶的同时广泛行持种种善法的。而万行的言说不仅违背了佛法的教义,也违背了世间共许的道德理念。
万行说:“好事做得越多的人,我执越大。”那么他言下之意是否是说‘作恶多端的人我执就很少呢’?十法界的所有智慧生命中,做好事最多的就是佛陀,若按照万行的说法,是否可以说‘佛陀的我执最大呢’?万行如此粗鄙的歪理邪说,竟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将之邪说奉若至宝,简直是令人难以思议。
万行又说:“不需要放生,只要不吃肉,就是在放生。”这种说法亦是严重违背了佛陀的圣言量,在佛陀的教言中根本就没有此类说法。如《梵网经》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此经中明确地说明佛弟子要‘常行放生’,若见世间人杀害畜生时,应该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关于放生救护之事,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载:“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因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时而为诸鱼宣说大乘经典,因闻法之功德,诸鱼死后皆脱离了恶道往生天道。若流水长者子如万行一样,只是戒杀吃素而不行放生之善法,那么这些鱼类众生如何能出离恶道往生天道呢?
又《杂宝藏经》卷四〈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记载:“一沙弥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遂心生慈悲,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沙弥以此因缘,得延命之果报。”如果此沙弥也如万行一样戒杀吃素而不放生,那么他是否能转变命运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呢?
(六十五)万行在《降伏其心》2003年4月28日的结尾开示中说:“我从不劝人学佛,经常劝人该好好吃,就好好吃;该好好穿,就好好穿。‘学佛’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反着来。顺者凡夫,逆者圣人。既然让随缘,为什么还要讲正知、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呢?开悟成佛,你我都不要想,都无份。”
释迦摩尼世尊出现于世间建立教法,乃是因众生得度因缘成熟,故来此娑婆世界现成佛之相,教化众生令成佛道。如佛陀在初降生时说:“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若众生不能成就佛道,则释迦世尊不会行度生立教之事。因众生能究竟成佛,故而世尊在初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因本具圆满性德,故众生能成就佛道乃真实不虚的。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得成菩提之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经论中处处都能找出众生可成佛的教证,而万行却告诉我们:“开悟成佛,你我都不要想,都无份。”从他的言说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万行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也不是一个佛弟子。
结语:
关于万行的歪理邪说实在是太多了,以上愚所列举的仅仅是从其《降伏其心》一书三分之一的开示中找出来的,据愚所知此人目前所著的书籍有六七本之多。其每一本的著作中都有很多很多的错谬之处,而且其邪说皆粗鄙不堪。由于其人邪说举不胜举,故愚只列举此六十五小段来进行驳斥,若是稍有智者不难知其谬也!
锡钦.祖古贝玛昂杰撰著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九日
回向文
愿以印经诸功德,回向法界诸有情,
常得性相圆满身,远离三苦八无暇。
世间福慧皆圆满,远离诸苦及苦因,
父贤子孝家和乐,夫妻合和同修道,
圆满世出世间福,舍报即获究竟智。
泥犁有情出火途,饿鬼众生离血途,
傍生诸族免刀途,善道有情增吉祥。
行者远离诸魔障,增进道业获悉地,
成就暇满真实义,究竟证悟自性果。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