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揭开业的奥秘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6 13:18
标题:
揭开业的奥秘
揭开业的奥秘
直译巴利文kamma业,是‘作为’的意思。但在佛教里,则专指‘意愿的作为’。在究竟界的角度来看,业是指善或不善的思心所,因为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
佛陀在《增支部.六集》里说:“诸比丘,我说为业的即是思,因为由于它的意愿,人们才会通过身、口、意造业。”
除了佛陀与阿罗汉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业。佛陀与阿罗汉不再造业,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断除了,作为业之根源的无明与爱。
然而,只要五蕴身体还存在,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都必须体验由成熟的过去业所致的果报,直至他们入般涅盘为止。
业之定法,永远是独立运作的。它确保所造的业,依其善恶而带来相符的果报,正如所埋下的种子,肯定会依其种类而长出果实。
业,不会依任何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依社会意识形态或政治等为转移。在诸缘条件成熟时,业会自动产生出果报,即果报心与心所,以及业生色法。
业,能执行各种不同的作用,也能在不同的生命时期,执行一个或多个作用。
依作用分别,业有四种,即:令生业、支助业、阻碍业、毁坏业。
令生业是在结生及一辈子里,产生果报心、心所与业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结生那一刻,令生业产生了结生心,以及组成新生命身体的业生色法。
在一世生命之中,它继续产生其他果报心与业生色,例如五根色、性根色及心所依处。
只有在临死时成熟的业,才能产生出结生心,但一切的善业与不善业,都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其果报。
支助业:这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它支助令生业,延长后者所产生的善报或恶报,或者是支助后者所产生的五蕴。
例如,由于善的令生业成熟,某有情投生为人,支助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以及确保他健康、丰衣足食。
反之,当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病痛时,其他不善业则可能支助它,以令医药无效,因而延长了病痛。
当某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动物时,支助业即会援助该恶业产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长其寿命,令到不善果报心之流更长久。
阻碍业:此业也是没能产生结生之业,但能够阻碍令生业,以缩短后者的善或恶报。即使令生业在过去造下时是很强,但在阻碍业的直接对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产生它的果报。
例如,在阻碍业的影响之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家庭。
原本能带来长命的业,变成只能带来短命;原本能带来美貌的业,变成只能带来平庸的面貌等。反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大地狱的不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小地狱或饿鬼道。
在一世生命当中,可看到许多是阻碍业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间里,这种业会阻碍业生五蕴,而支助恶业成熟,导致个人在财富、亲友等方面遭受损失与痛苦。
毁坏业:此业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较弱的业,不令它继续产生果报,而引生自己的果报。
例如,某人生为人,其令生业原本能够带给他长寿,但毁坏业的出现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据列迪长老,毁坏业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导致瞎眼、耳聋等,也能够导致变性。
《阿毗达摩义广释》的解释是:令生业在引生自己的果报时并没有中止其他业,而毁坏业则先中止其他业的果报,然后产生自己的果报。
依业产生果报的次序,业有四种:重业、临死业、惯行业、已作业。重业:这种业非常的强,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他业可以阻止它。
在善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是禅定或观智。在不善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有五逆罪与不能改变的邪见。
五无间业(五逆罪)是:弒父、弒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分裂僧团。
若人先培育了禅那,但在过后造了任何一种逆罪,其善业即会被该恶业阻止,且后者必定会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到恶趣里。
例如:佛陀的表弟提婆达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领导僧团,而在该念头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过后,他再伤了佛陀与导致僧团分裂,而因后者之业在死后堕入阿鼻地狱。
《迷惑冰消》的‘智分别’一章,提到五逆罪的顺序:若人造了所有的五种无间业,这一世只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而产生结生。
如果没有分裂僧团的业,成熟的业是恶意出佛身血的业。如果没有出佛身血的业,成熟的是杀阿罗汉的业。
如果没有杀阿罗汉的业,而父亲有道德,母亲道德比不上父亲,成熟产生结生的是弒父的业。
如果父母两人的道德一样好或一样坏,成熟产生结生的是弒母的业,因为母亲做了难做的事,给予她的子女很大的帮助。
但是,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种的五逆罪,他过后即不可能证得禅那或出世间法,因为该恶罪形成了一种无可抗敌的障碍。
这是为何阿闍世王听佛陀开示《沙门果经》时,虽然拥有一切证悟须陀洹道的因缘,但却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因为他之前,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频毗沙罗王。
临死业: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
若性格恶劣者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
反之,若有个善人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
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提醒临终者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临终关怀的一种传统。
在没有重业之下,一般上所造的临死业即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里。这并不意谓该人能够免除以往所造的善业或恶业。在诸缘具足时,这些业也能够产生它们的果报。
惯行业:这是习惯性上时常造的善或恶业。在没有重业与临死业之下,一般上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已作业:这是不包括上述的三种业,在没有重业、临死业、惯行业之下,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依成熟的时间,业有四种:现生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无效业。
现生受业: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那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
根据《阿毗达摩论藏》,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第一个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带来果报。
次生受业: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下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第七个速行心所造,该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无尽业:只要诸缘具足,这种业能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中间五个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还在轮回,它即永远不会变成无效。
没有任何人能够免除体验无尽业的果报,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外。无效业可以是没有成熟的现生受业或次生受业。对于阿罗汉,只在未来世成熟的业,都变成无效业。
依产生果报之处,业有四种: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无色界善业。
不善业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语业。贪婪、嗔恨、邪见是意业。
依造业之门不善业有三种,即:身业、语业及意业。身业即是‘身表’,是一种心生色法;而通过它,人们得以把在他们心中生起之思表达于外。
语业即是语表,是一种心生色法;而通过它,人们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达于言语。
意业只发生在心里,没有通过身体或言语表达于外。这种业称为通过意门发生;而意门则是一切心的总称。
贪婪是贪心所,生起为希望获得他人的财物。嗔恨是嗔心所。生起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与苦难。邪见是认为没有所谓的道德及因果业报。
佛经中常提到三种邪见:断见否认人死后,还会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认业有善恶。无作见认为业是不能产生果报的,所以一切业都是无效的。无因见认为没有污染或净化有情的因缘,有情是由于偶然、命运或需要,而被污染或净化。
虽然有时贪可以是杀生的潜在动机,而嗔可以是邪淫的潜在动机,但在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导致切断其他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拥有嗔因,即嗔恨其他有情的存在。
而导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拥有贪因,即想要与不如法对象行淫之欲。而导致造作偷盗、妄语、两舌不善业的思,则可以是与贪或嗔相应。
一切的不善业之道,肯定与痴因相应。不善业也就是十二不善心,于此则视整个心,与诸相应心所为业,而不是只视思心所为业。
欲界善业:依造业之门,欲界善业有身业、语业、意业。依布施、持戒、禅修也有三种,但依善心的组别则成八种。
欲界善业也可以成为十种,即: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回向、随喜、闻法、弘法及正直己见。
三种善身业是远离三种恶行;四种善语业是远离四种恶语;三种善意业是无贪婪、无嗔恨及正见。
于究竟界,首七种是两种离心所,即:正业心所与正语心所;以及与该些离心所同时生起的思心所。后三者是属于三善因,即:无贪、无嗔与无痴。
一般上,于此所列的三种及十种善业,被称为三种及十种福业事,这些善业是通过八大善心所造。这些善与不善业通过十二不善心与八善心所造。
色界善业:它们纯粹属于意门,是已达到安止定的禅修,依诸禅支的分别而有五种。同样地,无色界善业也纯粹属于意门,依无色禅定的目标分别,而有四种。
掉举相应的痴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产生结生。其余十一种不善心,都能产生作为结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报推度心,以令有情投生到四恶道。
欲界善业能产生欲界结生,也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大果报心。殊胜的三因善业能产生具有三因的结生,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六种果报心。
低劣的三因善业及殊胜的二因善业能产生具有二因的结生,而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二种果报心。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够产生无因的结生,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产生无因的果报心。
依产生果报的能力,善业可分为两种:殊胜与低劣。殊胜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业之前与之后皆有良好的动机。
例如:布施以如法获取的财物给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与之后都感到欢喜。在造善业之前与之后,若心受到烦恼污染,譬如自赞自许、贬低他人、行善之后后悔,该善业即属于低劣。
关于色界善业,培育初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众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辅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同样地,培育第二禅及第三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们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光天;培育它们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培育第四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净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净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净天。培育第五禅的人投生到广果天。培育对想厌离的人投生到无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则投生到净居天。
色界善业是五色禅的任何一种禅那,都能产生与其层次相等的色界果报心。色界果报心只执行三种作用,即:结生、有分与死亡,而不会在心路过程里生起。除了出世间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过程里生起的果报心,都是欲界果报心。
对于临终时,还有能力证入几种禅那的禅修者,他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投生到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界天。例如他还拥有八定,他可以选择投生到无色界天,也可以选择投生到层次较低的色界天。
但在佛陀的教化期之外,又除了菩萨之外,没有任何人拥有这种可选择的见解。这是为何拥有四禅八定五神通的阿须陀隐士,在预见悉达多太子将会成佛时,先笑后哭。
因为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会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亦即他所拥有的最高禅那会成熟,因此无法亲眼见到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及听他说法。他不能选择投生到色界天以见佛出世,因为他没有该见解。
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着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他们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他们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
阿那含圣者投生到净居天,信根最强的投生到无烦天;精进根最强的投生到无热天;念根最强的投生到善现天;定根最强的投生到善见天;慧根最强的投生到色究竟天。
培育无色界禅善业之后,可投生到与自己所证禅那层次相等的四无色天。譬如已证空无边处禅定的人,到死时还没有失去该定,他就会投生到空无边处禅天。其他三种无色界禅定也是如此。
参摘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17 00:18
死亡与投生的过程
死亡的来临有四种,即:一、因为寿元已尽;二、因为令生业力已尽;三、因为寿元与令生业同时耗尽;四、因为毁坏业生效。
前三种死亡名为‘适时死’,最后一种则名为‘非时死’。譬如一盏油灯的熄灭,可以是因为灯蕊耗尽、油耗尽、两者皆耗尽,或者因为吹来一阵风等外来之因。
一般上,死亡的定义是在一世当中的命根被切断。寿元已尽是指,于寿命已定的生存界,有情在他寿元尽时死亡。在人间里,当知这是在老年时的自然死亡。
在寿元尽而死时,如果令生业的业力还未耗尽,该业力就还能导致该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里即有这种事情发生。
对于临终的人,在临命终时以下的其中之一,会呈现于临死人的六根门之一:依情况现前的,是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的业。
或者是业相,譬如以前造业时所用的工具,或者以前造业所识知的颜色等。
或者是趣相,即是将在下一世所到,或者体验的征象。当知这些目标,是呈现于临终者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而不是呈现于死亡心。
在一世里的最后一个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识知的目标,是与在同一世里的结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标相同。
临死速行心的目标,过后即会成为,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目标。
此后,临死速行心便安住于呈现当前的目标,依据即将成熟的清净或污浊之业,令有情投生到相符的生存地,让心流继续流下去。
下一世的令生业,会有如重新造作一般,呈现于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该业并不是呈现为记忆的影像,而是呈现于意门,为有如当时正在造作一般。
对于临死的人,在临死心路过程之末或有分心灭尽时,代表一世终结死亡的死亡心,即会生起与灭尽。
一旦死亡心灭尽,下一世的结生心,会即刻生起,识知如此获得的目标,它是由受到无明所束缚和以渴爱倾向为根本的业所生。
它称为结生心,是因为它把两世连接起来、受到相应名法陪同、作为相应法的住处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
在一世生命当中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动了两次之后即停止。
过后,五门心路过程之一,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目标而生起。或者是意门心路过程,缘取呈现于意门的六所缘之一而生起。
由于力量很弱,这临死速行心路的速行心,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时般生起七次。
这临死心路过程本身,缺少造业的能力,而只是作为过去业成熟的管道,或成为令生业的管道。
在临死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心,可能会生起或者没有生起。有时候,是有分随着最后一个速行心之后生起。
然后,作为最后一个心的死亡心,即刻生起,执行这一世生命,死亡的作用。
在死亡心灭尽时,命根即被切断。此后,身体只剩下一堆无生命的时节生色法,直到死尸毁坏成灰为止。
在死亡心灭尽之后,新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缘取前一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
在有色法的生存地,结生心是由心所依处所支助,但在无色界生存地,它则没有任何依处。
结生心是由业所产生,即是过去速行心之业。而此业的根基,则是两种生死轮回之因,即无明与渴爱这两种潜在倾向。
结生心是由相应心所陪同,而成为它们的前导。但并不是比诸心所先生起,因为结生心,必定是与相应心所同生同灭的。
于此,当知在临死心路过程里,只有五个软弱的速行心生起。若死时是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现在所缘,新一世里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都缘取现在所缘。
对于欲界结生,当由六门之一所识知的目标是业相或趣相时,该目标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
但作为目标的业,则必定是过去的,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这一切欲界结生的目标,都只是有限的心路过程而已。
对于在死亡时所识知的现在所缘,其寿命可能会持续到下一世的结生心,以及最初几个有分心的时刻,因此后两种心也能缘取现在所缘。
若结生心的目标是业,它必定是过去所缘,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的法所缘。
若结生心的目标是业相,它即可能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
对于作为临死目标的趣相,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也可以呈现于六门的任何一门。
虽然阿毗达摩常提到趣相是呈现于意门的现在色所缘,但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譬如地狱众生的哀号、天界的音乐与香味等。
对于色界天的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理,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及必定是业相。
色界结生心的目标,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缘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也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
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目标都是广大心。上述的目标都属于业相。
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缘取任何目标。对于无想有情,转起为结生的是命根九法聚。
投生的法则:当在无色界的梵天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较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三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
当在色界的梵天死时,他不会以无因结生心投生。当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死时是二因或无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明显的差异。无色界的有情能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较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较低层次的无色界禅定。
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较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层次较低的禅天。
然而,若他们失去禅定,他们即会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报心投生到欲界。
无想有情死时,会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定,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
若他已证得色界禅定,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
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对于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时他们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
对于在欲界的二因与无因者,死时他们只能投生到欲界;他们下一世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无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个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
对于圣者,他们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为没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
有学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较高的界。而阿罗汉死后,则当然不会再投生到任何界。
所以,对于如此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会生起,识知同一所缘的同一种心——有分,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
只要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生起,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为止。由于它是(生命)有的主要因素,所以被称为有分心。
在生命终结时,它成为死亡心,灭尽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结生心与其他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次第地转起。
在结生心之后,会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然后,就会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以及七个‘有欲速行’,即贪着新生命的速行心。
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缘取结生心为目标;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见不相应无行的贪根心。
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生起,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
如此,心之流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次第地转起。
即有如这一世的生命,下一世生命的结生心、有分心、心路过程与死亡心,也都如此生起,心相续流再次被转起。
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无常,觉证不死之境,完全断除了贪欲的结缚,证得永久的涅盘寂静。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