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发菩提心过程当中八个「勿」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9 15:45     标题: 发菩提心过程当中八个「勿」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还是劝勉和告诫,先是劝勉后是警诫。劝勉大众,惟一的是愿现前参与法会的大众,哀愍我一念愚钝的真诚,可怜我这样苦心的愿望。希望什么?希望与会的大众,共同建立菩提愿,共同来发菩提心。由于建立这涅槃忏法的法会,要令大家没有发菩提心的,今天把它发起来;已经发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长;已经增长了的,令在尽未来际相续不要退转。这是劝勉大家。劝勉大家以后,进一步用八个“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这样来警诫。这八个“勿”实际上是经验之谈,就是告诫大家对发菩提心不可大意,发菩提心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对这些障碍、困难,首先说清楚,一定要冲破。

“勿畏难而退却”,就是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动经无量劫难行能行,这太难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里去,他觉得很困难一样。这时候,省庵大师作为善知识,鼓励你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对成就佛道有退转、怯懦之心。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决定能成佛,你要有这种自信自肯。你有这种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开始走,马上佛菩萨就会加持你,就会让我们一帆风顺。所以千万不要退转,千万不要怯懦,这是第一个。

“勿视易而轻浮”,开始是畏难情绪,第二点是他认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这样会使他的行为很轻慢、很浮浅,这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达不到目标的。因为成佛毕竟动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积集无量福德智慧的资粮,才能够把我们本有的佛性显发出来。就好像挖井,虽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话,一定开始挖到的是干土,然后挖到湿土,然后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锹一锹地去挖啊!所以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就是有人发心发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个发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发起不了长远心,他没有一种韧性。欲速则不达。

“勿懈怠而无勇猛”,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过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不会有精进勇猛的心,也就到达不目的地。

“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没有那种大强勇猛的浩然之气。你看世间的人,如果一天到晚无精打采的人,世间的事业都干不成,更何况干一件出世间的大事。他们没有那种刚猛,那种干劲,是成不了气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

“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因循苟且,总是期待这个事情等明天再说吧,等后天再说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当下撩衣便行。这也是我们修行上的一个毛病。无量劫以来,我们曾经也发过心,但就是因循原来的毛病习气,不能振作起来,总是想到以后再说,以后永远就没有机会。就好像现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闻到佛法都也觉得,佛法是不错,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后再说。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呜呼哀哉了。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觉得发菩提心成佛,这太崇高、太伟大了,我自己太愚钝了,根机太陋劣了,我这个人不行啊!这个目标达不到。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心思去进取,觉得跟自己无分,这是愚钝自卑者。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也是觉得自己根机浅,自己不行,自己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没有我的份。这就是不重己灵,自暴自弃。

所有这些都要在一个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当中避免,这八个“勿”都是我们可能存在的障碍。省庵大师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对这些正面来劝勉,不要怕自己愚钝、不要怕自己根机浅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够得到好处,就能达到目标。他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比如种树,树刚种的时候,那个根是很浅的,是吧?那你不能由于根浅,经不起狂风猛雨的摧残,你就不种了。你还是要种啊。根浅你要好好地呵护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扎得越来越深了。它扎得越来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够接上,然后上面接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它慢慢地才能长出参天大树,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是说种树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才能根深叶茂,不是开始就能这样的。这就好比我们刚开始发心,可能各种功德都没有,烦恼习气也很重,甚至常常会退转,但你要坚持它,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地我们这颗菩提种子,就越扎越深、越扎越深了。再加上我们的大悲水来浇灌,再加上佛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也就破土而出,以后也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菩提树。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为什么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让我们这一颗小小的种子,以后长成一颗覆荫多少万里的大树,不覆荫自己,而且覆荫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说你很钝,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钝的刀,你不能说这把刀既不能砍断东西,又不能断烦恼,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铁、有它的钢在里面,它就有锋利在里面。只不过是现在钝,钝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这钝的刀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到这把刀成了锋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样,开始我们般若智慧总是被凡夫的知见、习气所掩盖,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对烦恼,面对执著,没有办法,一筹莫展。但以后我们常常训练这种观照:自性空,无所有,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训练这种观照,训练久了,对照五欲的境界,对照我执来的时候,这种空性的智慧就上来了,他就能够破烦恼贼。所以就像磨一个钝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这是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在发心上的一种正面鼓励,你要去发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9 15:46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

我们每个人是天生想放逸的。但是修道,就像一个人披上盔甲上战场,与百万魔军对决,是容不得懈怠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强大的动力机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做到精进不懈怠。

三界如牢狱,我们是囚犯。我们不自由,苦不堪言。认知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精进勇猛的心发出来,与烦恼对决,出离三界。由五阴衍生为十八界,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牢狱,我们是关在这个牢狱中的囚犯。原来我们不知道关在牢狱里面,现在知道了,就要常行精进,早日冲出去。冲出牢狱就是一个大光明、大智慧、大安乐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有出离牢狱这样的一颗道心。如救头燃,常行精进,我们今生就能得救了。

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无论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行的就是真正修行的人,简单的说明:皈依了佛就该向佛学习,学习佛的觉悟,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愿力,学习佛的正知正见,学习佛那种大舍,学习佛陀无我救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高尚品德。我们通过事相上能证明吗?烧香的人就能证明他是正知正见的人吗?烧香的人就能证明他有愿力吗?烧香的人就能证明他能离相吗?都代表不了。那诵经的人,只能说他从文字上有解,但是不一定有行。你不要以为诵经的人个个都会行,我遇到的多啦,《无量寿经》诵了8千遍、9千遍,诵的大乘佛法《楞严经》、《法华经》、《妙法莲花经》,最后怎么样?连老伴儿都包容不了,就那心量比针鼻儿还小呢,大乘诵到哪去啦?所以说诵大乘不一定就有大心量。   

  人们往往从相上就事论事:“谁谁那大乘诵的!那修行得好!” “谁谁那大头磕的,十万大头都完成啦!那叫精进!”那只是个形式,只是个样子。

  真实慧在我们心中,在清净心中,你不好的命自然而然就转好,办什么事自然而然就遇到贵人,为啥呀?德行感召。有德的人走到哪里保证有贵人,遇到什么zai 难的事,保证是大难不死。哈尔滨有两个居士,被车刮倒了,那车顺着身上就轧过去了,别人一看彻底完了,那车拉着好几吨的煤,结果车过去以后,扑啦扑啦身上,一看没事,一点皮都没擦破,眼瞅着从肚子上轧过去的,为啥没事?有德呀。孝养公婆孝养得好,整整八年时间,擦屎洗尿的;这不是迷信,这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看缺德那些人,喝点凉水就差气啦,半个月一个月都不好,总疼,那就是缺德行;一个钉大点儿的小石头,“咔”了一下子就骨折啦,说是现在的人骨头酥,那车撞上的都不骨折,石头咔一下子就骨折啦?车撞的骨头不酥,卡石头的就酥啦?还是业障的事啊,这样的都是德行不够,都是恭敬心不好,感恩心没有,不知道积德,这样人的果报经不住业障的考验,业障一现前就完了。上咱们家乡来的那个孙居士的丈夫,180多斤的人骑摩托车,撞车啦,从空中甩出2米多远,翻个跟头坐那啦,我们想一想180多斤的人往那一摔一坐,还不把尾骨礅碎了?不碎地话最少也得裂纹吧?人家咋地没咋地,就给肉皮子蹲肿了,半个月好了,这就是他诚心诚意学佛真改脾气、真正发心所感召的。

  实际上学佛学什么?就是在为人处事当中积累德行,但是很多居士把这个积德都用在了事相上,放生、印经书、打佛七,要不就送往生,要不就参加法会,开光,要不就拜忏,要不就做佛事,啥佛事?经忏,放焰口,这些个所做的都不在积德之中,因为你所印的经书,居士们没有做人的基础看不懂,那《地藏经》一次一万册的印,通过看《地藏经》,他愿力起来了吗?他能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愿力吗?他只不过是白纸黑字,嘎巴、嘎巴读,通过读《地藏经》他孝心起来了吗?他可记住名词啦,“哎呀,《地藏经》上说来,舍一得万报。”这个他可记住啦,天天干啥?“舍一得万报”去啦!这布施,那布施,小贪心变成大贪心,学一辈子佛,最后有变化吗?有,啥变化?应该变成一个小鬼,通过他的“舍一得万报”的布施变成一个大鬼呀!“舍一得万报”的求,你说贪心有多大?不是经书不好,是看书的人没有德行,所以就看不懂。没有一定文化素质,没有一定的功夫,就想看大乘,就想了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说学佛只是学到了皮毛。学佛本来是学着积功累德,结果是要功没功、要德没德,净学着积点儿福报,跟佛结一结缘,总是停留在表面上,自由不了,把学佛当成了任务,当成了样子。“哎呀,一天我得念300声佛号,得磕500个大头,我得诵几遍经。”甚至有的人:“我得专一啊,一句佛号,一部《无量寿》。”根本没让菩提心起作用,完全违背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8-29 15:48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9 17:51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这三句是上求佛道,积集功德资粮。「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这二句是慈心下化众生。

往生净土的极乐菩萨怎么施作佛事,积集功德资粮?我们来看《阿弥陀经》说的:「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关于佛力的地方不是很明显,所以汉地的祖师在本愿力与佛力上着墨不深,而日本的祖师则偏于将《阿弥陀经》判为自力念佛,现在学习资源比古人多,我们依照越显越明的佛经本义可以做一个融通与修正,把知见导正过来学习。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庄严是第二十二愿所成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弥陀经》很多处讲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其实就是在表显佛的功德力,只是不容易看出来。

在《无量寿经》则说「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无量寿经》就看得出佛的威神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由于当机的有大小圣众,所以游诸佛国都带着飞行的意味在。

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阐述菩萨上求下化的情形相当的详细而且境界殊胜:「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极乐菩萨的三昧力,不是修得的,是报得的,套句世尊在《阿弥陀经》常说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报生三昧是阿弥陀佛的保证!这种三昧力能不动本处,一念一时遍至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以及菩萨眷属。

《往生论注》说了这些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这些菩萨都是八地已上的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的功德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这是「一处」,身不动本处,第一种正修行功德成就。

「一念、一时」是第二种正修行功德成就,第一种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世界的三昧力,还有时空前后的观念,一念一时就没有时空前后的观念:「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
第三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叫做「无余供养」,「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无余就是一个都没有漏掉,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没有一个世界,一处佛会不到的,我们常说的无不与会。到那边做什么?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所以往生净土之后,不管是一生补处菩萨,还是悲增上的自在所化菩萨,都能速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能够遍至十方世界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真正想快速的集资净障,圆满无余的集资净障,一定要回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这三句是上求佛道,积集功德资粮。「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这二句是慈心下化众生。

往生净土的极乐菩萨怎么施作佛事,积集功德资粮?我们来看《阿弥陀经》说的:「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关于佛力的地方不是很明显,所以汉地的祖师在本愿力与佛力上着墨不深,而日本的祖师则偏于将《阿弥陀经》判为自力念佛,现在学习资源比古人多,我们依照越显越明的佛经本义可以做一个融通与修正,把知见导正过来学习。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庄严是第二十二愿所成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弥陀经》很多处讲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其实就是在表显佛的功德力,只是不容易看出来。

在《无量寿经》则说「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无量寿经》就看得出佛的威神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由于当机的有大小圣众,所以游诸佛国都带着飞行的意味在。

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阐述菩萨上求下化的情形相当的详细而且境界殊胜:「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极乐菩萨的三昧力,不是修得的,是报得的,套句世尊在《阿弥陀经》常说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报生三昧是阿弥陀佛的保证!这种三昧力能不动本处,一念一时遍至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以及菩萨眷属。

《往生论注》说了这些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这些菩萨都是八地已上的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的功德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这是「一处」,身不动本处,第一种正修行功德成就。

「一念、一时」是第二种正修行功德成就,第一种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世界的三昧力,还有时空前后的观念,一念一时就没有时空前后的观念:「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
第三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叫做「无余供养」,「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无余就是一个都没有漏掉,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没有一个世界,一处佛会不到的,我们常说的无不与会。到那边做什么?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所以往生净土之后,不管是一生补处菩萨,还是悲增上的自在所化菩萨,都能速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能够遍至十方世界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真正想快速的集资净障,圆满无余的集资净障,一定要回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