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无相居士 佛学传灯——静坐讲义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9-1 15:24
标题:
无相居士 佛学传灯——静坐讲义
静坐的前方便
以下是实习时的步骤与应注意的地方,提供读者参考。
静坐最好能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静坐,由十分钟逐渐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至三十分钟,若能经常静坐半小时,三个月后自见功效。第一次静坐最好是在上午大便之后,因静坐可以大补中气。第二次静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沐浴后气血畅通,静坐更可加速血液运行。假使环境不许可,其他时间实行也无妨。静坐须有清闲幽静之处,若不能得,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亦无不可,只是必须能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勿生讨厌与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应将一切声音置而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两不相碍。不过,功夫未到家的不易了解个中真情,比如有二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炮声,恍若不闻,皆因心无二用。所以,心在用功时,声音亦不能扰乱。古德有云“十字路口好打坐”即是此意。
静坐时须将两腿盘起来,其心始易安定。每见有人在公园运动后,端坐石凳上,两腿垂下,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入定。以身心有连带关系,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舒散,故心不易入定。佛家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于身体收敛,心也宁定。未打坐前,应先放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血液流通,气机不致阻滞。
坐法是把左脚小腿加到右股上面,再将右脚小腿放到左股上面,此为双盘坐,又名跏趺坐。假使初学静坐或年龄较高的人,难以仿效这种坐法,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也名单盘,即将左脚小腿加到右股上面,不必再扳右脚小腿加到左股上面。如果单盘亦做不到,可将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名交叉架坐。但静坐时,务使空气流畅,窗门要打开,避免坐于当风处,以静坐时,遍身毛孔开展,易受风寒,日久两腿疼痛,甚为严重。
其次再安置两手,先将左手掌伸直,背叠于右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腿上,左右相对,有如结弥陀印。然后将身体摇动数次,使各部血液流畅,挺起胸脯,端身正坐,身不曲弯,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如是三次至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腭,轻合两眼,若觉昏沉,可将眼半开。坐久如觉身体有俯仰斜曲等事,随时矫正,若不加矫正,恐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间长短,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应避免移动,因身动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身手安定之后,其次需要调心。调心有三义:即是入定、住定、出定。(初)于入定中又分三种:一、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使其专注一境,或想丹田,或观于心,令不散动。二、调伏心中昏沉,初学静坐,总觉妄想比平时多,但静坐日久,妄想就会减少,惟妄念减少时,瞌睡又会缠扰。此是用功通病,行者只要提起精神,或注意鼻端,昏沉自然消失。三、屏弃外缘,即对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远离。
住定亦有三事:一、调身不宽不急。二、调息不涩不滑。三、调心不沉不浮。
(三)出定时须调三事,入定是从粗入细,出定则由细至粗。一、行者坐禅将竞,欲出定时,于未出定之前,先要将心放下,由细转粗,思维名相,逐渐缘于六尘境界,因其最初入定,收摄诸念,如今出定,须将一心散于诸念。二、开口吐浊气,令身中热气外散,应想遍身毛孔,一时同出秽气。三、微微摇动其身,舒放两臂,次以两手摩擦全身,继擦足腿等处,稍歇片刻,则可离坐。身若有汗,要等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由于静坐时,全身毛孔得开,若不小心,会因此而生外感病。
静坐与修身
静坐虽有三种姿态,但用功的方法与旨趣各有不同。一般人学习打坐,大数是为了保健与祛病延年;儒家则以修心养性为目标;道教运气炼丹,以求飞升;佛教则以明心见性与成佛度生为终极。广述虽有千差万别,总括言之,不出修身与修心二种,上述前三者以修身方面较多,后一种纯属修心。
佛经说:大凡世间一切有作为之法,既落形迹,便不免有生有灭。身体既是由父母所生,是有作有为,既是有作有为,不论将它修得如何坚固,就是仙家修得寿命千万岁,也不过后死而已。黄龙禅师曾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但心灵则不然,吾人的身体虽然会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变化不已,但心灵是从不随生死而转移的,不仅今生未曾改变,即父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结束之后,心灵依旧湛然不动,可谓亘古不变,永久常恒,佛经称为“常住真心”。世人若能回光返照,修其心,见其性,则可达至不生灭的境界。
关于修身的方法有多途,简略介绍数种。假使有人能独居静室,万缘放下,无思无虑,心如太虚,调和气息,安稳身心,由于心平气和,肌肉松驰,肺量增大,血液畅流,如此安坐,可以导致身体健康,无病延年。或平息妄念,专心想着自己打坐,不令其心向外奔驰,一意观注全身,将心系缘一处,安守一境,日久也可见功。或坐时用气脉上下前后,循环不息,吸气时,气由丹田盘旋而上,直达大脑;呼气时,气由大脑盘旋而下,再归丹田,如此往复不停,可使全身舒畅,百体康强。若未经人指导,则此法不可随便运用。或运用增长呼息法,有保健作用,如道教用的服气方法,养精安神,宁静思虑,能使增长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或止心于足,经常观想其心,集中于两足间,如此能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四大调顺,饮食消化,百病清除。或系念于丹田,道教以心之灵气为丹,如田可以植禾,意即一切成长,不出此丹田外。其云:“常伏气于脐下,守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生,可以生身,此内丹不死之道”。此不过是权宜之说,宇宙间的一切事事物物,凡有生必有死,有高必有低,有大必有小,有长必有短,有方必有圆。反之,无高即无低,无大即无小,无长即无短,无方即无圆,要得不死,须求无生,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丹田有三个部位,在脐下面的是下丹田,在心窝处的为中丹田,在两眉中间的称上丹田,今教人观想所在的乃指下丹田。道教说:丹田在脐下三寸的位置。密宗说:在脐下四指中脉之间。显宗则说:在脐下二寸半之间。对于丹田位置,虽然各说不一,总之,行者要将心念系于小腹之间,不攀缘外境,坐之日久,必能消除万病。或将心念系于肚脐之中,由于人之有生,脐在最先,脐带系于胎根,外通母腹,在母胎时,全靠脐吸取生长元素,以是脐带为人生的重要部位。古德要人观想脐如豆一般大,首先解开上衣详细审视清楚,然后闭起眼睛,令身心调和,若心向外攀缘,立即收摄令返,过后若想念不清,再解衣细看,务令清楚,如此凝神,注守不散,非但可以祛病,且能发生禅定。或用调身、调息、调心三种方法,一要调身不宽不急,宽是放纵,急即拘束,过宽易生懈怠,过急易生疾病;二要调息不涩不滑,涩是酸涩,滑即不凝滞,要使息不涩不滑,出入微细,若存若亡;三要调心不沉不浮,沉是昏暗不清,浮即妄想纷飞,要使心不起粗想,又不昏沉,明明白白,专注呼吸,如此静坐日久可以返老还童,逐渐可入禅定。
以上所述的种种方法虽然各有浅深不同,但多偏于修身,可随意试用。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务必出乎自然,不可过急,若制心一处,能令粗念不起,百日必可见功。每日静坐对健康有好处。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9-1 15:25
《楞严经》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由于种如是因,必结如是果,所以佛教人士着重修性而不修命。性即是心,心即是性,二者有时分,有时不分,因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所以此称修性,也即是修心。随缘不变时为性,不变随缘时为心。众生迷时,如水结冰,众生悟时,如冰溶水,其实冰与水原是一体,故心性也不二。佛教中修心的方法很多,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
大乘佛教的修心方法有八种:
一、唯识宗要人修唯识观。唯识观有五重修法,第一重是遣虚存实识,由于心外一切境界均是遍计所执,其体用是虚妄,根本就没有,所以要将其虚妄遣除,只存真实的心内诸法。第二重是舍滥留纯识,即是舍去杂滥的外境,而留纯净的心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识,即以能见心与所见境为末,自证分的本体为本,要将见相二分摄归自证分的本体上。第四重是隐劣显胜识。吾人八识的自体中,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为胜,心所为劣,今隐去心所的劣,要显心王之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识,心识中具有事相与理性,事相为假所以要遣,理性为真所以要证。若人以此五重唯识观去修,经过三年五载,与唯识相应,久后必能转八识成四智。
二、三论宗要人修八不正观,用此八个不字,破除一切迷妄,显发中道妙理。第一对是“观诸法不生灭”。凡物未生之前不能称之为生,若已生出也不名为生,正生之时又不见其生相,是故中观论说:“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亦无生。”不生是如此,不灭也复然。第二对是“观诸法不常断”。宇宙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故言不常;父而生子,子而生孙,递代相传,故言不断。第三对是“观诸法不一异”。如一人身,有头、手、足等差别,是故不一;虽有头等差别,但均名为一人身,是故不异。第四对是“观诸法不来去”。如人从自屋而出,家人便称其已外去,但彼处则称其已来,实在去来,原无定相,而人执有来去相者,不过是妄想分别而已。若人以此八不正观去修,可以直达如来大般涅槃。
三、天台宗要人观心,观此现前一念心未起,不见其踪迹,欲起也不得其处所,正起又无大小方圆,起已更了不可得。若言其空,人来见人,物来见物,分别无惑。若言其有,又无形状可得。由此可见,言空言有,均不相应,于不可名下,强立名为中,而中又依空假得名,是故中有空假,假有中空,空有中假,所以天台宗要人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名为“一心三观”,若人以此一心三观去修,可以圆超二种生死。
四、华严宗要人修法界观,此观略有三重。第一重是真空绝相观,即观诸法性空,但非断灭空,也非离色之空,而是即有之空,即此所谈之空,也无相可得,故名“真空绝相观”。第二重是“理事无碍观”,前面唯观真空,此则更观诸法事相与理性,互相融即,理即是事,性即是相,理事无碍,互相圆融,如金即器,器即金,金器不异,故名理事无碍观。第三重是“周遍含容观”,再进一步,观一法即含万法,万法即收为一法,一一尘法,相摄相融。一多无碍,大小互容,譬如器器皆金,大器是金,小器也金,大器之金与小器之金,原本一体、殊无二致。故大无大相,小无小相,大小融通。此法界观,若人修成,可以照见一切有情无情,皆是佛身。
五、密宗要人观六大周遍法界。六大即是地、水、火、风、空及识。由于此六大种一一周遍法界,所以称其为大。六大既然是周遍法界,所以众生之身与诸佛之身无一不是由六大所形成。此六大种实为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之缘起,故称此六大种周遍法界。而佛身与众生身也因无一不是周遍法界,故彼此不二,无隔无别。其理虽然是如此,若非藉着身口意三密加持的功行来观察,依旧是不能显现的,此理并非凡人所能了解,须经修习后方能知道,因此称其为密。所谓三密:一是身密,一切的山河大地均是如来清净法身,因众生不知,故称身密;二是口密,凡所发出的一切声音均是如来说法语言,因众生不知,故为口密;三是意密,识大周遍法界,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众生不知,故名意密。今行者藉着结手印的功力可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着持咒的功力可将自己的口业转成如来的口密;藉着观想的功力可将自己的意业转成如来的意密。由此三密加持的功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浊土皆可成净土,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即是此义。
六、禅宗要人去参究念佛是谁?经常听到无宗教信仰的人说:“我不信奉天主耶稣,又不信奉佛教,唯相信我自己。”这话如给异教听到,可能非常反对。但佛教却不然,不仅不加反对,而且十分称许,因为禅宗就是要人相信自己。可惜的是一般人不能认识自己,而将假我当为真我,痛苦也就从此而生。试问何者为我自己?于其身中,皮肉筋骨之地大是我自己?涕唾脓血之水大是我自己?温暖燥热之火大是我自己?动作运转之风大是我自己?于此身中,除此四大之外,找寻身体尚不可得,那么自己又潜藏在何处?既不能认识自己,又怎能说相信自己。你想不病不死可以吗?如果这个是你自己,你应该能自己作主宰,不愿生就不生,不想死就不死。这样方配称真是你自己,应当相信。但而今却不然,顺治皇帝所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所以禅宗要人参究“念佛是谁”,目的就是教人认识自己,然后才可以相信自己,如若不然,便是盲信。禅宗所以教人参究“念佛是谁”,因近来念佛人甚多,行者只知终日念佛,而不知念佛的是那一个,禅宗大德为了就地取材,所以教人如此参究。参究久了,自能发生疑情,有疑情才能用功夫,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来疑去,忽然顿悟,方知真我根本无有生,何曾有死。真我是可以自己作得主,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要不生死,就可以不生死,如此才算真正认识自己,当然也应该相信自己了。
七、净土宗要人观佛与念佛。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项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佛欲生彼国,结果未能生者,他决定不成正觉,因此释迦牟尼劝世人诚心念阿弥陀佛,以期往生极乐世界,因一旦生于彼国,则可永脱生死轮回。净土法门,实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使人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但这仍要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方能成功,信是指坚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行则是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此外仍要修三种福:一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若能具备如此种种条件,临终必能往生彼国。
八、律宗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戒律,分大乘戒与小乘戒。小乘戒又分三种:一是别解脱戒,由于佛教中的七众弟子,各各受持不同,有受持少分戒的,即得少分解脱,能受持多分戒的,即得多分解脱,因人各别得到解脱,故名别解脱戒。二是定共戒,即有漏戒。三是道共戒,即无漏戒。若人能入有漏与无漏定,则于身中任运发生防非止恶的作用。大乘戒也分三种:一是摄律仪戒,即对大小乘戒,一律遵守,绝不毁犯。二是摄善法戒,凡遇一切善事,不论大小,均精勤修学。三是摄众生戒,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只要见到众生有苦难,菩萨则勇往直前,拔其苦而与以乐。由于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所以行者对大小乘戒,能持之一毫不犯,必能开大智慧,成就无上菩提。
摘自:《益 生 文 化》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