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戒邪淫—预防胜于治疗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9-13 16:25     标题: 戒邪淫—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1——预防的意义

有多少无知青年走上错误的道路而不自知,等到觉醒回头,不知已造多少业,浪费多少宝贵年华。误入歧途者往往缺乏来自父母和师长的做人教育。倘知道邪淫的极大恶果,何人敢犯呢?正如世人都知毒品的危害,何人还敢吸食呢?幼青年时期的做人教育极为重要,而多数父母和师长都给忽略了,于孩子小时不能完成良好的圣贤教育,及长又不能观测孩子的异动,致使青春期的孩子在歧路上欲走愈远。这除了与个人的业力有关,父母和师长都责无旁贷。孩子年幼无知,不能明辨是非,好奇心强烈,易被不良事物和生理体验所牵引,若有良师从旁看护,提醒,规之正途,则能纠正孩子之不良倾向,使其重上正路。扎根教育很重要,既能及早教育孩子走上正途,又能预防孩子未来再入邪路。盖孩子头脑里已形成免疫力,对不良现象能明辨是非,正确取舍,如能自动能远邪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预防的意义重大,能救未病,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和师长岂能忽之?

预防胜于治疗2——父母的天职

为人父母者应先诚意修身,一言一行皆符法度,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一生正气,无形中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若放荡轻浮,孩子必受其害,此乃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也。具备良好素养的父母才能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时刻谨言慎行,不可不时刻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皆是孩子的最初榜样,对孩子的人格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况因果轮回,父慈子孝,父不慈怎盼儿女孝顺呢?盖天下父母皆爱子心切,无不期望儿孙成人成材。既然因果昭彰,何不从自己下手,饬身修德,回归正途,以圣贤为榜样,戒邪断淫,爱人爱物,救人救物,方堪胜任教育熏化儿女后辈之职,否则仅是一句空话。孩子必受其不良影响,轻则缺德少义,重则败德伤身,成人成材难矣。为人父母者一思及此,怎能不立马改过迁善呢?“一家仁,一国兴仁”,若天下的父母都能从善如流,这个社会不就有希望了吗?

预防胜于治疗3——师道的复兴

今人常云: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未免以偏概全,若是教的不好,岂不是地狱工程师?老师的意义重大,古人云: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老师给了孩子慧命,断了孩子的慧命比伤害孩子的生命更严重。时代不同,教师的形象、地位、职责和过去相差太远。过去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多的是纯知识技巧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老师目前多是教书不教人,忽视了做人教育的重要性,这固然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关,但老师自身尚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方不负了为人师表的重责。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如果老师的品行差,一心是钱与利益,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人格的塑造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呢?当老师的要尽老师的责任,要把自己的品行放在首位,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向学生灌输正念,并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让学生有仿效的对象。若老师能在学校里详细告知学生们邪淫的危害和预防坏习惯的策略,无疑会让很多缺乏家教的孩子远离无知,认清事实真相,对不良现象升起自觉的抵制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将不会误入歧途,若误入歧途则不会在歧途中俞陷俞深。笔者曾感叹道:为什么从来没有哪个人告诉我邪淫的危害呢?老师到了该负起责任的时候了,那将是无数孩子的福音。

如有错误,还望指点!

预防胜于治疗4——圣贤教育,先入为主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的强弱和文明的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对孩子来说更是尤为重要,不可缺失。而且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做人教育。古时孩子小时,有条件的地方都进行圣贤教育,孩子从小要读经,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和四书等。这种扎根教育意义深远,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一个人心里面装着这些好东西,自然不生妄想邪念。现在父母和老师要通力合作,把古代的圣贤教育恢复过来。笔者已经看到好的苗头,不少地方在进行读经活动。在家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读经,在校老师可以组织读经活动。在读经之余再辅以因果教育,让孩子明白干坏事要受恶报的道理。这些教育开展的越早,对孩子越有利,越能在孩子心中扎根。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的榜样,前面几节提到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德行,父母和老师要能首先践行圣贤教育,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否则圣贤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和老师要注意孩子的举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家时早睡早起,不上网,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小便勿视下,节约等(笔者在这方面并无经验);在校时友爱互助,不攀比,不看杂书,男女交往适度等(望老师们给提出建议)。父母和老师要能有效利用对孩子教育的最佳时间,孩子在此间接受的圣贤教育和养成的良好习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预防胜于治疗5——幸福的人生

以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能早早地接受圣贤教育,让正念先入为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良好习惯的养成能让孩子远离邪淫,遇到引诱自然能保持正念,能想到先贤的教诲,想到父母和老师的叮咛,想到犯邪淫之因必受邪淫之果,想到邪淫后的种种恶果,想到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下来,未犯邪淫者自然能即刻惊醒,不为邪淫所迷,不为欲望所害。天下难过的关为财色而已,贪财多为满足色欲。若天下的青年人都能自动地远离邪淫,打破色这一关,也能打破财这一关。人到无求品自高。远离了邪淫,青年人将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灵活的头脑,这是生活幸福的保证,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是继圣贤志造福天下的基础。反之则身体衰败,精力匮乏,头脑迟钝,必导致生活凄惨,事业不成,何能继承圣贤之志呢?这一正一反,你当如何选择呢?

凡未失足者当万分庆幸,继续保持正念,继续修德不断;凡已失足者当即刻觉醒,即刻忏悔,即刻改过迁善。无奈时值末法,诱惑横行,守身如玉较古人难之百倍,此种情况下自己应严格要求,谨慎自己,学习圣道,恪守礼规,以防失足。此外更要慎独其身,内省不断,日日改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弟子规》明确教导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了凡四训》也教导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附录:

四川双流 刘沅

天地以生生为心,爱人如同父母。故生此一人,无不欲其康强寿考者。乃世人不知自爱,立心行事及一切嗜欲,任意乱为,以致贫穷、短折、困苦,反说命运不济(齐)。不知其幸负天地父母之恩也!

凡人十六七岁至二十六七,一生寿夭穷通,就在此时定了。世人往往不知,实为可叹可伤。

男子十六、女子十四,情欲一开,便胡思乱想,犯了邪淫。见美色即慕之,闻邪言即喜之,又有邪书、邪友引诱之,不是身犯邪淫,便是手犯邪淫,痴心妄想,辗转不离。其损身丧德之事,不可枚举。精神血气,已是亏损多了。一旦受室(结婚),谓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便任心妄为,于是纵欲无度,损伤身体。不思夫妻相爱,必须节欲、为善,方可白头到老。奈何图一时之欢乐,致夫妻之分离,男短命,女寡居;即幸而不死,神衰体弱,百事不可为。又何以言福泽!

若未娶已犯邪淫,既娶又无节制,则断无不穷困短折者。

此父母第一当防范、禁戒、委曲善教者也。至于言行心术,教之以宽厚、仁慈,谦让、恭敬,力行《感应篇》、《功过格》、《蕉窗十则》、《文武夫子戒文》【版主按,可能指文昌帝君与关圣帝君的《阴骘文》和《觉世经》】,务必日日小心,日日改过、迁善,静存、动察,内外交修,乃爱子弟之正道。

为父兄者,先正身心,善为引导;又选明师益友,朝夕相处,规劝薰陶,久久习惯自然,到了二十七八,便可少不肖矣。

人生在世,一生不饿不寒,子孙克肖,便是第一件福泽。能保养神气,多存善心,多行善事,既可少病延年,又可不受困苦。都是从十六七岁至二十七八所定。奈何不自爱惜、勉而行之?爱子弟者,又安可不竭力教诫之?!

圣人之道,所以寿世仁民,必须从此人手。圣经贤传,恐一时难以通晓,故须从《感应篇》、《功过格》等书,研究辨别是非善恶。善则行,恶则改,便是明善诚身了。勿以为迂妄而置之。

淫欲冲动的念头,别人难以克除,医生却很容易打消。为什么呢?人们想到生病的时候,欲念自然变淡,而医生每天所见的都是病人,这是其一。别人因为不懂得养生,所以才纵欲伤身,而医生却精通调摄保养之道,这是其二。男女的身体本来是一个皮囊,里面装的都是屎尿脓血,只因为被一层皮肤包着所以瞒尽天下英雄,而医生看病首先要找到病源,无异于洞见人体的五脏六腑,这是其三。好自为之吧!

  聂从志(《文昌宝训》)
  宋朝嘉祐年间(1056~1063),黄靖国在仪州担任判官,有次被带到冥间。冥间的官员问他:“你在仪州作官,当地发生了一件美事你知道吗?”拿出一个记录簿给他看。原来是医生聂从志,在某年某月某日,到华亭的杨家行医,拒绝与姓李的女子发生私情。上帝下令给他增加三十六年的寿命,让他三世子孙都能考取功名。后来都一一应验。
  [按]制止邪淫,鬼神便称为美事。若行为与此相反,其后果也可想而知。

  陈医师(《感应篇广疏》)
  余干的陈医师,曾经救活一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很感激他。有一天傍晚,陈医师到这家借宿,恰好读书人出门了,读书人的妻子想来陪他过夜,陈医师予以拒绝。她说:“这是我婆婆的意思。”陈医师说:“不可。”妇人停留很久不愿离去。陈医师连说:“不可不可。”后来几乎不能自持,就拿出笔写道:“不可二字甚难。”天亮后陈医师告辞离去。后来他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想放弃他的文章,忽然听到有声音连说“不可”。就又仔细读了一遍,决定不予录取。那个声音就大声说:“不可二字甚难。”不得已,考官勉强录取了他。等到发榜后,陈医师的儿子前来拜见考官,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按]陈医师的儿子几乎没有考中,也是因为他父亲几乎不能自持的缘故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9-13 16:27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么,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的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对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最深的贪着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动物性(众生性)的层面。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

    不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的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著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键。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