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禅定止观之功德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9-16 11:52     标题: 禅定止观之功德


  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也就是说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于外,面对尘世间的五欲六尘、生死诸相皆能不动心,这就是禅;于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定,又名“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学佛之人,若不习定而只空谈般若,犹如水中捞月,了不可得,是狂慧也!于戒、定、慧三学之中,定居于中,戒、慧两边少不了它,由此可见修定之重要。所谓戒乃是指持戒清静,定即是禅定(三摩地、三昧),慧就是般若智慧。三学虽分为三,其实一即三,三即一,也就是说于戒中仍不离定与慧,于定中亦有戒、有观,于慧中也有戒与定。

  修习禅定之人,若能持之以恒,精进不懈,日久必能具足定力,而后见性,终至了生脱死。然欲进入禅定者,首要之务乃是必须先具有未到地定(未到初禅地之定谓之未到地定)的定力,及能够彻底严守戒律。否则,一切只是徒劳无功罢了。智者大师云:“性障初禅、事障未来。”其意乃是,“性障之事若不伏除,初禅则永远不会现前;若只知数息,而不了解六妙门之方便善巧,欲求一心入定者,难如登天,会障碍未到地定之到来;若是福德不足,于世间生活中起了种种的烦恼也同样会障碍来到地定的到来。”《楞严经》云:“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成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其意乃是,“如果不能断除淫欲而欲修成禅定者,就好像是想把沙石蒸成米饭一样,纵然经过百劫千劫不断的蒸煮,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成为热沙子而已,为何会如此呢?乃因沙石并不是能够成为煮成熟饭的根本原因啊!而米究竟才是饭的根本啊!”《摩诃止观》卷六亦云:“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八触触身五支功德生,是初禅相。”若已成就未到地定,却一直无法发起初禅,当知乃是性障所障而无法发起初禅。有很多人修定多年,何以来到地定久不能得?还有很多人修到未到地定很多年了,定力很强,为何初禅久不现前?原因即在于此。因此,若欲成就禅定者,势必要先断除性障,若不能断除性障而欲成就禅定,就如同蒸沙成饭,那么永远也无法成功。

  修习禅定,第一要务除了必须严守戒律之外,下一步空间该如何修持才能进入真正的禅定呢?若欲进入禅定者,首先就是要集中心力,专注一事(一心不乱),一般而言也就是必须要进入“空”的定境之中才可以,然而要进入空境,并非容易之事,尤其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为了名利终日汲汲营营而不能自拔,过于执著世间法,要他一刹那间进入定境,简直是缘木求鱼,难如登天。若照实际的经验法则,一开始就要求初学者“万念俱寂,一念不起”是绝难办到的,不如一开始就教他们集中心力,专心去想一事一物,万念随它而起,随波而落,只要留有一部分心力依法在想着原来要想的那一件事,不令此事消失踪影,如此即可,千万不要去管这些杂念的彼起彼落,就让它起落,我只要在原来的主题上——专注的想着那一件事,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内心自然能心平气和,身心进入完全的协调,身见(身体的障碍)没有了,一入坐刹那间即能入定。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9-16 11:53

.
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身心必须会慢慢地产生变化,由粗而细,由染而净,此时将会产生八触的境界,此乃心理、生理的转变过程。八触即:

  一、动:当地、水、火、风四大相互变动、冲击,身体便会产生动相。

  二、痒:当气运行到微细神经之时,身体便会产生发痒的现象。

  三、冷:当意识进入到水大之时,身体便会感觉寒冷。

  四、热:当意识进入到火大之时,身体便会感觉发热。

  五、轻:当意识进入到风大之时,便会感到身体很轻,如云一般,甚至有腾云驾雾的感觉,身体遨游于虚空之中。

  六、重:当意识进入到地大之时,便会感觉身重如山,不能动弹。

  七、涩:身上的皮肤感觉就像树皮一样粗糙。

  八、滑:身体感觉细滑如乳,像似涂了一层油脂般。

  八触是修习禅定身心变化的过程,若没有八触境界,即表示修行者尚未用上功。反之,若是一味追求或执著于八触境界,又会堕入偏邪,反而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无法真正进入禅定。因此,若能对于所发生的一切境界,不执不取,那么八触境界自然短暂即逝,未到地必然现前,进入初禅指日可待。

  其次,修习禅定还必须要有正信、正见、正行为基础,才不致误入歧途,修道不成反为外道而不自知。正信即是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信:正见即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胜解;正行即是戒律和善法的依教奉行。除此之外,在禅定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舍弃那些处处攀缘的妄念及永无止尽的思虑,明白了知它们的虚幻无常、有碍正道,瞬间生起厌离心,使它们不再能有所期待、依附。心地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心无杂念,如此才能进入正定,否则幻觉、烦恼、业障现前,任你如何努力,必然功亏一篑。在禅定的宁静喜悦中,身心安住,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渐次深入,自然能达到离欲清净的境地。

  如果上述条件皆已具备,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福德俱足,性障也已经相当淡薄了,于日常生活中正信、正见、正行,生厌离心且能制心一处时,初禅会很自然的发起,当发起初禅之时,心中会有很微细的乐触,鼻舌两识暂灭不起,此即称为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之乐主要在身乐。

  初禅的发起分为两种:

  一、是刹那遍身发,一刹那间即遍满全身。(此类为发起初禅俱足者)。

  二、是运动而动,这一种又分两类:

  1.是由头部发起,慢慢遍满全身。

  2.由会阴之处发起。

  这两类之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性障修除不够或是定力不够,初禅发起之后无法遍满全身,也有可能在发起初禅之后又退失,此时就必须加强修除性障或是增强定力的修持,否则初禅不俱足容易退失。

  当定力加深之后,性障越来越淡薄,于定中转进二禅称为无觉有观三昧,前五识暂灭不起,只有独头意识现前,二禅主要之乐在于心喜,很微细的心喜。

  而后继续修持,定力更深之后再转进三禅,世间之乐莫过于三禅,三界里最快乐的境界就属三禅中的身心俱乐,色身觉受与心乐都非常的微细胜妙,最后转进四禅而入般涅槃。

  《大智度论》云:“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著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稳,不知诸法实故著禅味。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著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十方诸佛菩萨,由于了达诸法实相,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定慧不二,皆在禅中,故具足无量功德,能起恒沙妙用。禅修者若能秉持着清净心、大悲心修习禅定,假以时日必能洗涤烦恼尘垢,达到定心、明心、净心之境界,圆满禅波罗蜜。

  古德亦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禅定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一念清净心与菩提心相应,即是不生不灭的功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