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二百集)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3-12 06:40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二百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百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八十八节,文只有八个字: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

这是说两桩事情。批注里面说得很好,「失轻失重」,失就是过失,这是讲『赏罚』,「略错一分,便是不平」。赏罚要拿到很公平,确实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它的标准,在世法里面这是法律,在佛法里面这是戒律,可是执法的人,不仅要懂得法,还要明理,还要通情,所以是「情、理、法」,这三桩事情,你都能看得很透彻,才能做得圆满。否则的话,很不容易做得圆满,稍稍有差错,这就是不公平。不公平,下面这几句话就说得很严重了,「公道不存,人心弗服」,人心不服;「非特无以旌功惩罪,且反足积怨招祸矣」,这一句话说得很重,说的是事实。我们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别是朝代的兴替,国家的存亡,在这个时候特别明显。在上位的人「赏罚不平」,所以激起民怨,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是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今天说是公司行号、商店的老板,对于你的员工奖惩,如果做到非常公平,下属员工必定对你心悦诚服,能为你效忠,为你尽力;如果赏罚不平,凭着自己的好恶,以这个标准来作奖惩,人心就不服,到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说是无论事业的大小、久暂,要把这桩事情做好,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是大学问。不但是学问,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阅历,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这一点不能够不认真的去学习,佛法在弘法利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可是现在的世道比古时候艰难多了,古时候的人都有机缘接受过圣贤的教育,今天所谓是人文教育,读书明理。换句话说,他对于一切人情事理,比较通达,比较客观,人与人之相处容易融洽。现代的社会不然,人文、伦理、德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的废除,我们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义的教育,所以对于人情很薄、很淡,不但对外人,就是自己父子兄弟也非常淡薄,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譬如为争夺遗产,遗产分配不公,闹到法庭里面,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这在古时候很难看到的,现在变成一种常理,常常能够见到了,这在古时候讲这是大不孝,大不敬,现在的人哪里懂得?出家人有道场,老和尚圆寂了,也留下了一些产业,这一些他的徒弟们也互相不能容忍,彼此争夺,也闹到法庭,这在过去历史上没听说过。兄弟争财产历史上偶尔有之,出家人争财产,历史上没有,可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听到,也常常看到,这是非常非常不幸。人心不平,累积的怨恨,发作就是祸害,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不能不小心谨慎去对待的。

下面一句『逸乐过节』,这是讲享乐。人,哪一个人不求享受?「乐」是人之大欲、欲望。这个小注里头也注得好,它引用《礼记》「曲礼」的一句话说,「礼曰,乐不可极,欲不可从」,这是圣贤人的教诲,享乐一定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怎么样?乐极生悲,那个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懂得节制。欲,人有欲望,欲不可以纵,不可以放任,放任害就来了。下面它又引用《国语》两句话,「民劳则思善,逸则思淫,是不欲人逸也」,这两句话也说得好。民劳,劳是劳苦,生活过得太苦了,他就回心转意向善,劝善很容易接受。为什么?他有吃过苦的经验。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是所谓是已开发国家地区,劝善非常艰难,他不肯接受,他每天的生活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所以在未开发的这些地区,半开发的地区,人民生活很苦,生活很艰难,劝他断恶修善他能听得进去。为什么?所说的正是他现实的遭遇,他想想有道理,所以能够听从。为什么佛陀的教诲,在世界上开发中的国家,我们去宣扬很难收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一般比较生活贫困地区的,反而容易接受。这正是古人所谓的,已经开发的地区乐极生悲,贫困地区苦尽甘来,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佛说法他很有技巧,他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是你现在所受的,一讲你立刻就能体会到。佛说法他的原则讲「苦集灭道」,然后再给你分析,苦从哪里来的?你就能听得进去。反过来今天在欧美开发中的国家,你给他讲苦,他体会不到,他觉得他生活很自在、很幸福,他听不进去。像这些地方,我们出家的法师,在外面讲经说法,法要说得契机,对于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所以对于富贵人,我们对他说法,要劝他积德修善,这个对他轻而易举的,他有这个能力,多做好事,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多布施恩德,这个说法就比较容易契机。说明福乐的由来,你今天享福,你今天有财富、有地位,过去生中修的这些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可是果报是享得尽的,如果不继续修,你享尽就没有了。对于这些受苦难的人,我们遇到了,首先要展开救济的行动,他缺衣缺食,我们首先要帮助他,然后慢慢再教导他,如何改变生活的品质,如何提升自己,这个样子教化,就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此地他也引用《孟子》一句话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所说的非常之深刻,跟佛法讲的不谋而合。我们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报到什么时候享?死于安乐,这是真有智慧,真有聪明,福报在临终时候享。临终时候享的是什么福?什么乐?临终没有病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是真的福报。如果在平常一生当中把福报享尽,临终的时候糊里糊涂死去,去到哪里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佛法讲的堕三途。一般人死了以后来生能得人身,走的时候瑞相都很好,神志清楚,不迷糊颠倒。积功累德能生天的,临终的时候都有天乐来迎接,我们在古人读书笔记里面看到很多,那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往生,有佛菩萨来迎接。

去年年初,今年两千年,那算前年了,九八年,新加坡有一位林医生往生,年岁也不是很大,虔诚的佛教徒,一生行医为病人服务,他创办了一个「观音救苦会」,他作会长。临终的时候,跟李木源居士说想跟我见一面,那时候体力不行了,李居士告诉我,我说不必他来,我去看他好了。我送他念珠,送他佛像,大概我跟他见面一个多星期之后,他就走了,走的时候瑞相希有。有一些助念同修在他身边,最后他说「我看到一片金光」,最后他说「我看不见你们了,我看到一片金光」,安详自在的往生了。一生当中,所谓是「生于忧患」,这个忧患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为众生,为人民服务,唯恐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好,认真努力把服务的工作做好,临终必定得安乐。所以孟子这一句话是经验之谈,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细心去揣摩,好好的来学习,只有这是真实的福报,你一生所享的不见得是真实的,临终走的时候手忙脚乱,迷惑颠倒,那叫真正可惜,这一生空过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