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关于对藏传佛教、密法的几个错误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1-1 00:16
标题: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关于对藏传佛教、密法的几个错误认识
这些年来藏传佛教弘法非常的广大,世界各地都有藏传佛教的高僧、寺院、禅修中心等等,现在密法也非常受欢迎,许多人喜欢学密法,认为密法成就快。但对于刚接触藏传佛教和密法的人来说,对一些问题认识比较混淆。
1.认为藏传佛教就是密法
许多人听到藏传佛教就联想到密法,并把藏传佛教等同于密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佛法分为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密法是指金刚乘,而大乘和小乘又可以并称为显宗,因此佛教又可分类为显宗和密宗。藏传佛教以密法而闻名,这是因为在藏地,修行者普遍修行密法而取得较高的成就,但不能把藏传佛教等同于密法,藏传佛教不论是哪一个教派,都有显宗及密宗的完整的理论和修持方法。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戒”、“密修金刚禅”。藏传佛教学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藏传的寺院都有规定学制。并建立一套从显到密完整的闻、思、修程序,我们格鲁派更是强调先显后密、显密圆融,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藏传佛教。
2.认为皈依了上师就是学密法。
上师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对其师之尊称。藏传佛教对具有品德高尚、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上师,上师是无上尊贵老师的意思,是善知识的意思。有的人认为皈依上师后,上师所传的法都是密法,自己修的法也是密法,但又知道密法对于修行者的要求很高,戒律很严格,如果不能做到,自己会有危险,所以有些担心、害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标志,皈依了上师,是说明进入了佛门,成为了一个佛教徒,皈依上师后是要跟随上师修学佛法,这时是仅取得了一个佛教徒的资格,上师给其传的法也是基础的佛教,不是密法,密法是以灌顶为标志的,只有当弟子各方面的条件具备时,上师认为符合密法规定弟子的要求,才会进行灌顶,传密法。刚入佛门,修四加行,是修学密法的基础和准备,并不是说四加行就是密法。
3.显宗基础没有打好,直接修密。
密宗之所以成就快,是因为在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正见的基础进行修行的,密法又很多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能够迅速积累福报资粮。修学密法必须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宗喀巴大师说过,光修显宗,虽然慢一些,时间长一些,但可以成佛,但不经过显宗,光修密宗是无法成佛的。修密的弟子是宝藏,是法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严格,如果自己的条件没有达到就修密,确实很危险,不但弟子危险,上师也一样有责任。小乘佛法的戒行和大乘显宗的慈悲的善行是修行密法的基础,也是修行密法成功的必然条件,正如罗扎大成就师说:“若无慈悲和正见,只念烈性咒语,死后会变成邪恶的精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1-1 00:17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都不容易,得克服一切困难,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得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修学佛法更得如此,要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决心。
人们都羡慕佛陀的相好庄严,拥有最圆满的福德和智慧,羡慕高僧、大德们拥有众多的信众、弘法事业广大,不可思议的神通,羡慕很多修行者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怎么得到的?是修来的。是一天一天、一生一世坚持不懈的刻苦的修出来的,修到了一定境界、层次,就会有非常强大的加持力量。
现在的人普遍是恒心不足,毅力不够。有的人是刚开始很虔诚,很精进,劲头很足,但没过多长时间就懈怠下来,慢慢的就松懈下来,后来就变得法也懒得修,功课也懒得做;有的人听说密法修的成就快,就急急忙忙去寻找灌顶,然后希望最好今天得到灌顶,明天就能成就——这是不切实际幻想,修法不是中彩票,能够一夜暴富,修法得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还有的人遇到了些困难、挫折,就打了退堂鼓,想放弃学佛、修法,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不能成功。
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看佛陀的《本生传》,佛陀在因地时进行了多少次割肉喂鹰、刺血喂虎等布施,《贤愚经》中讲,世尊在累劫中多少次为得到四句法语,忍受凡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如身体被挖了一千个洞,每个洞里面点上一盏油灯,共一千盏灯,为求佛法,这是怎样的精神?
如果觉得佛陀的故事离我们远了些,那么密勒日巴尊者,刚开始求法时,他的上师玛尔巴为了消除他的业障,让他进行了12年的苦行,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石头、盖房子。由于长时间背石头,他身上的肉都腐烂了,背上生疮,有的地方都能看到骨头。上师传他法后,他又苦修了18年,没有食物、就吃野草,吃的全身变成了绿色,所以尊者能够即身成就,有在空中飞行,穿墙过壁等神通。
成就者都是如此的修出来的,佛法中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现在的人头脑都很聪明,但这种聪明,常常阻碍了自己。自认为聪明,便生起傲慢心,自认为很聪明,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很对,那么佛法的道理也很难接受,又会常常改变主意,意志不坚定。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里没有便捷的道路可走,需要每天坚持不懈,不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情好坏来修行,心情好了,这几天很精进,过几天心情不好了,就不修了,懈怠下来,这样反反复复的,没有多大的效果。
我们修行要天天坚持不懈,但不要急于求成,等到福智资粮积累够了,自然就会成就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1-1 00:19
金刚乘:你本来就是佛 灵山居士 文
如果你已经或正在打算修习金刚乘,那么请仔细聆听你将要听到的话,它可能对你未来的修行非常有益。
因为佛教职业的关系我遇到过很多自认是金刚乘修行者的佛弟子,但他们几乎完全不懂金刚乘的状态令我非常失望。我深信要了解金刚乘必须了解显宗的教法,因为金刚乘完全建立在显宗之上(所以格鲁派在学习密法之前要学十几年显宗)。很难想象不懂显宗的人可以了解金刚乘。当然我自己并不懂得很多,但依靠佛陀传承上师的加持自认多少还是懂一点。
在现实中,我看到很多人在用金刚乘来增加自我的砝码。很多人学习金刚乘之后开始抛弃素食的好习惯,他们的解释是自己可以利益那些被吃的众生。我相信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种解释。我相信那是很高的修为的人才具有的能力,我不太确定一个普通的金刚乘修行者可以利益他正在咀嚼的那个众生。他可能更多是在利益自己的嘴。
当然,类似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金刚乘弟子里,几乎所有的佛法都可以被用来为自我辩护。在所有的地方,都有佛教修行者用佛法为自己的贪嗔痴行为辩护,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这不是金刚乘修行者所独有的。
很多学习金刚乘的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有净观。为什么我们要把那个传法的老师观想成普贤王如来,他一点也不象普贤王如来。不是吗?他的皮肤也不是蓝色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这里观想成清净刹土。为什么要把我们身边那些一起听法的人观想成男女菩萨(那个人很自私,我要了好几次甘露丸都不给我,怎么会是菩萨?)。很多人认为这近乎自我欺骗。但真正了解金刚乘的人会知道,事情并非如此。
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样,佛陀给予了很多教法,来引导我们慢慢趋向解脱。这些教法有些是从凡夫的视角来阐述问题,还有些是从成佛的角度来阐述问题。金刚乘属于后者。
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金刚乘要我们观想自己是身处清净刹土,并非是为了自我安慰。事实上,把你所在的地方观想成清净刹土是最接近实相的。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其实是距离实相最远的。当你去看某个人的时候,你是直视他还是带着情绪的墨镜。多数时候,你无法穿越情绪和习惯的阻碍直接看到实相,净观只是把你的墨镜摘掉而已。让你习惯不带墨镜的状态。
没错,我是在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你本来就是佛。但很遗憾,这不是大多数佛教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明白的事。佛陀完全了解这一点。如果没有前面的很多教法作为铺垫。直接告诉大家你就是佛,会吓死很多人。我记得一部佛经里记载了有些阿罗汉因为佛陀谈论空性而惊吓致死。这就是很多密法需要保密的原因,如果在还没有成熟的众生面前宣说他就是佛,他不会认为自己是佛,他会认为你是神经病。
事实上,佛陀做了很多铺垫,在多数时候,佛一直不否认我们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他承认我们是染污严重的人类,距离完美的佛陀有很远的距离,但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好在我们具有佛性,好在我们没有自性,若我们有正确的方法,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会变得完美。如果我们遵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大多数人会慢慢成熟到足够了解实相的程度。这个时侯,如果再说金刚乘的见解和修法,他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金刚乘有很多修法都是为了打破我们固有的观念——就是这些观念在时不时令我们痛苦。例如,把自己观想成有三个头的本尊。这是因为我们一直都认为自己是那个自己已经习惯了的身份。但事实上,你真的是你所认为的那个人吗?是那个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看法,喜欢穿黑色衣服,偶尔也上八卦网站的男人?金刚乘认为这只是你的错觉,你只是习惯了自己是这样的人,然后你就被这样的自己局限住了,你无法变成另一个人,你甚至不能允许自己有其他的表情——你习惯于一种表情。你认为自己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因为那不符合你的身份。(就像狗认为自己不能抓老鼠)。但这不是你。
当然那个三个头的本尊也不是你,但相对于前一个你认为的你,他更接近我们的实相。当你了解到自己其实也可以三个头颅,你的“自我”建立的很多东西都会逐渐瓦解。
金刚乘的有些方法(例如把老师观为佛陀,把自己住的地方观想成清净刹土)其实一直都在训练你习惯实相。若你相信自己是一尊佛,肯定有很多事情你不会好意思去做。若你真的认为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观音菩萨,你就不会去看别人的错。观音菩萨不会犯错,所以一定是我错了,你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真的就是佛,他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任何不同,那么仅仅是这份恭敬就足以让你相信他的话并照他说的做。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更甚于老师。你完全相信你的老师,接受他的每一个观点。就表示你抛弃了你的自我。如果你真的完全抛弃了自我,那么恭喜你,你解脱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