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爱的正面作用及佛教婚姻伦理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26 19:38     标题: 爱的正面作用及佛教婚姻伦理


来源:《法音》    作者: 陈兵

    贪爱虽然有害,但作为由爱而生的人类,也依爱而存,离不了爱之营养。现代心理学、医学研究发现,爱情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至大,能促进性激素的分泌,能减低压力、焦躁,提高免疫力,化解矛盾,增加生活乐趣,有益身心健康。生活在婚姻美满、夫妻和睦的家庭中的人,患癌症者要比生活在婚姻不幸或暴力家庭中的人至少要少50%,爱情不幸福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要比爱情生活幸福的人高出10倍,缺乏爱情的人比起有美好爱情的同龄人,患抑郁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危险,起码要大50%。夫妻不和、经常争吵,互相嫌弃敌视,体内会分泌出有害物质,丈夫易患高血压、溃疡病或冠心病,妻子易患食道癌、乳腺癌等疾病。日本学者调查发现:离婚者比有美满婚姻生活的人平均寿命要短,男的平均短12岁,女的平均短5岁。缺乏爱情和性激素者,容易性情异常,表现出执拗、猜忌、阴险等病态人格。爱心疗法、婚姻疗法,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大概见及于此,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大乘、密乘还以爱情、婚姻为菩萨随顺众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
  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是则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其功德比严持五戒还要大得多。

  对于夫妻之间的伦理法则,佛陀颇有开示。《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现代汉语来讲即不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具体指不侵犯属于他、为他所护(未成年男女)的异性,不非时(经期、孕期等)、非处(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寺庙、公众场所等处)交合。《长阿含经·善生经》佛教导青年善生: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1、“怜爱”,爱妻子。2、“不轻慢”,尊重对方。3、供给衣物化妆品。4、“委付家事”。5、“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为妻者则以五事“敬顺”其夫:1、爱敬关怀。2、备设衣食,照顾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实语”。4、善体人意。5、“善摄眷属”,善于教育子女,尊长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经》中,佛教导少妇玉耶:为人妻妇,应做爱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爱情心理学家斯腾柏格以热情、亲密、承诺三因齐备合一者为完美的爱情,互相温存、信任,平淡而深厚的“伴侣式爱情”或“友谊式爱情”,是最为合理、牢靠的爱情,这种爱情,正如佛所言“知识妇”(对男方应为“知识夫”)。王骧陆居士《婚姻之礼》说:夫妇之爱,有小爱大爱之别,小爱是一时形色,有时而衰,靠不住的。大爱是精神,以情意相交,处处体恤怜爱。即有不合处,大皆能原谅退让,遇着失误的事,勿彼此埋怨;遇着恼怒的事,双方先忍耐一下,过了一分钟,就忘记了。所谓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各人的脾气,应先预告。切不可因爱而求其同我一样。做男的,勿使女子有怨意;做女的,务使男子得安慰。饮食起居,以及家庭整洁,井井有条,使男子自然向内不向外,感情自然一日好一日,意外的非礼也自然绝了。


贪爱的超越与转化

  六世**la ma仓央嘉措情歌感叹:“世间那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生活在恩爱纠缠中的在家佛子,若欲使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与解脱生死的修行生活双全,或曰世间与出世间、做人与成佛双全,那只有依大乘般若慧,居尘不染,将有染污的贪爱转化为无染污的慈悲、敬爱、法爱。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从佛法的真实谛来看,作为生死之根的贪爱虽然可怕,其本性也是缘起无自性,本来是空、无生。自性本空者必不能真实受污染,本来清净。以观贪爱、淫欲本空、本净的智慧转贪爱烦恼为菩提,是大乘、密乘的基本见地和修行诀要。菩萨若了知贪爱的过患和实性,未必要亟求断尽一切爱,可以“留惑润生”,保留一些爱,作为入生死中度化众生的“方便”。《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说菩萨“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 《维摩经》说在家菩萨“在欲而行禅”,如火中生莲。《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云:
  凡夫爱者名之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为实谛,不名为集,何以故?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因为菩萨虽然受生,乃至恋爱、结婚,而非出于染污的贪爱,故其爱为实谛(符合真理),即法爱。在禅宗人看来,禅者应着力于见性,而不在汲汲断除贪爱、性欲,传为达摩所撰《血脉论》答“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之问曰:
  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法身本来无受、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而才有贪爱淫欲,“若不执,即一任作”(任其自然)。

  菩萨还以贪爱为度化众生的方便,引导贪爱炽盛的众生,《维摩经》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密教《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二六偈云:
  观察贪性本清净,譬如莲花正开敷。此中若染若爱时,如应调伏作敬爱。

  谓贪爱性本清净,就像从污泥中长出的莲花一样芳洁,应以此智慧,如实观察贪爱的本性,将有染污的贪爱转化为无染污的敬爱。密乘所奉本尊中,有专表转贪爱为菩提的“爱金刚”、“爱金刚女”、“爱染明王”。无上瑜伽部的本尊,几乎都是男女合抱、各有配偶的双身,表转贪爱为菩提、即淫欲为道之义。

  据无上瑜伽见地,大悲周遍,为佛与众生心性本具的功德。大概正因为如此,在凡夫众生的爱如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夫妇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爱、师生之间的敬爱中,往往可见类似菩萨唯念利他不图回报、牺牲自己利乐对方的精神,这应是本性大悲的自然流露。这种无我真爱,为佛教所赞叹。当然,这种爱尽管能牺牲自己,将爱从自我为中心转依到以他为中心,但对所爱的他(她)尚不能没有执着,故即便为爱牺牲自我,也未必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与佛菩萨离我法二执的大慈大悲尚有不同。

  爱之所以成为有害的贪爱,根子并不在“爱”而“贪”--以妄认的自我和我所为中心的占有欲,亦即私欲。爱情、婚姻关系中处理的种种失败、种种问题,终归以自私为病根。慈悲、平等、无私利他,乃转化贪爱,处理好爱情、婚姻关系的关键。杰克·康菲尔德《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中说:成熟的爱不是依赖,它来自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尊重。关爱--没有期望与要求的爱,与依恋--区分你我的爱,是“接近的敌人 ”,依恋的爱之结果,是依赖、控制、恐惧。应对对方关爱而不依恋,从依赖和互相纠缠的爱(贪爱)转化成奠基于互相尊重的爱,在考虑自己的需要下学习给予:“在爱的关系如婚姻中,全心的付出是成功必要的付出。”星云大师《爱的真谛》说:
  真正的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爱情专家们一致强调:爱是付出,是让对方幸福,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讨爱情使自己更感欢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双方的幸福,乃爱情成熟的表现,超越自我中心立场的付出、奉献甚至为对方作出牺牲,是爱情发展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尚的爱情颇接近佛法所谓“法爱”的精神,若以佛法的般若智慧为导,可以作为转贪爱为菩提、即爱情婚姻而解脱之道。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