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活中的见地发心与行持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2 17:10     标题: 生活中的见地发心与行持

生活中的见地发心与行持

                                                    垟山居士

     

人离不开自性的行为,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人和世俗人有什么不同

呢?差异在那里?就是见地,和发心。依这两个作标准。

一、见地与发心

一是见地,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我?人生目标在哪里?修行人的见地是要自己去领悟的。因为信佛,你要了解佛,因为有人身,也要了解人,看到人的业、因果;还要了解人和佛有什么不同,看到修行的变化;是什么东西成佛?不是成身体上的佛,你还不是佛,不可能在佛的那边去认识佛;那只能是心灵。。。。。在不断的领悟中,你超越一切,超越自身,超越社会,超越宗教。当你敞开心灵超越一切去了解佛的时候,佛的功德和智慧就回印在你的心灵上。最后,你终于领悟到佛的那个真实的地方,原来就在你的心灵当中,这就是修行人的见地过程。

第二是发心。发心就是以开发觉悟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作用于你的生活。发心之后就是行动。这个行动体现在你的语言、工作、情感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通过行动,你会有变化。因为你作用人生,在作用处起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回到你的见地和发心当中,不断地检验你的见地和发心,检验到更加成熟更加圆满。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是没有止境的。

悟只是一个里程碑。你首先要达到悟,才会有真实的发心,才能有真正的行。在悟之前,向善知识参学,看佛经、打座、观察,念佛念咒等,是必要的修学过程。到明白真实的人生,明白自己本有的佛性,以真正的智慧去观照,世界、人生、未来,这一切一切都在你的心灵深处明白,做一个不受惑的人,不会再迷惑,无论佛经怎么讲,世俗的人怎么讲,你都不会迷惑。只有不迷了,你才会看得清楚,才能知道该怎么做。只有你达到了我知道、我怎么做的时候,人生才是真正的开始。这个时候,你不用问人,我知道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对待人,对待家庭、工作、事业,一切我知道怎么做,当你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你的路就拓开了--------拓开了你的前程,所有的前程都在你的脚下,不在别处。所有的因果你自己承当,你的相貌,你的社会地位,你的功德成就,全部在你这里,不在别的地方。这就是学佛和生活的融合,自然融合关键一点就在这个地方,这里明白了,一切就明白了。

二、道的回归

从生活中体会,透过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一种领悟的智慧。能够观察事物的缘起,观察它的源头,观察它的因因果果,观察佛讲的每一句话,你所能接触到的话的真意,为什么这样讲?比如佛讲人间是苦,为什么是苦?苦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样才能消除这种苦难,这种烦恼的痛苦,或者对烦恼、对解脱、对修行,为什么要念咒念佛,你要明白祖师讲话里面的东西,他为什么这么讲?这是一种领悟力,这种领悟力,是从观察来的。

还有另一种领悟力,是从离念中来的。离开念头,离开分别、离开对立,然后你得到了一种清晰,得到一种透彻,就像透明的水一样,你回到了你原本的状态,人的心灵的一个原本的状态,原始的、没有经过外在影响的。那种清晰、明朗,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你要回到本来面目,然后你肯定这是你自己,就是没有我相的我,它是没有相的一种虚明,一种真实性。

佛教常常以这个形容,比如说月亮,用月亮来形容,用光明、用虚空、用透明的水晶来形容你原本的心,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回到他原本的心,他所有的修行都是虚妄的。

修行人要获得原本心灵的清澈,那种自然性,那种真实的灵性。这种灵性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人类一切都是由它创造的。世人在这个上面附有无明,他会执着和颠倒。修行的人要回到了那个既没有分别又没有染污、没有颠倒、没有执着、没有自我的那个真实,就是回归真实的道,就是真正的解脱。

然后以它来起用,用于生活,你和别人讲话不一样,别人讲话可能带有一种自我的个性,不好的成份,你没有。你能没有私心,你不是为了工资待遇、名利等,一些虚荣的东西,你没有。你虽然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很多人心中有事觉得很烦,匆匆忙忙在走,但是你很悠闲,你好像在花园里一样,很悠闲地路过。因为你的心不一样,你的心彻底改变了。你以一个新的心,新的心灵,再去看世界,世界不再是丑恶的,不再是烦恼的,不再有斗争和矛盾,不再是牢狱。

看不到真相的人,人生就像牢狱一样,非常苦,为了生活、为了情感、为了自己的事业,奔波劳碌。那些在花园里散步,潇洒自在的,是悟的人生。他悟到了他原本的地方,悟到了心灵的世界,心灵的花园、心灵的原本的状态,后天的无明,执着的东西都被他化掉了。当然人还有习气,还有个性在,逐渐逐渐在这种虚明的体性中,融化它。和你接触的人,也得到了法益,那种清新,那种明朗。周围的人都感受到你的那种没有烦恼、没有牵挂的亲和,一种慈悲的亲和。人生的一切都在变化,随着你的心而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悟的道。

三、生活就是修行

其实悟只是一个里程碑,是开显正智之眼的一个关键。不是两个东西去挑:一个是我的修行,一个是生活,不是拿两个东西去融合。不可能真正融合的,只要有这两个概念,就始终有一个矛盾存在。

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只是生活不再是一般的生活,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心灵的再造,他是一种创意。心灵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的妙用,是佛的生活,是禅师的生活。禅师的生活,他不是说我要追求钱,有了钱以后我才能如意地生活,不是!你现在有多少钱,住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衣服穿,工作怎么样,能够怎么样,就好好在这个当中做,能够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在做当中,你的心灵在放光,心灵在发挥它最好的状态,结果呢?它推动你的生活,使你的生活往更好的地方转变,别人对你更加认可,你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完美,你的创意、你的作用更加善巧。你的人生在这种因缘作用中推进,你不是被社会拉着跑,追逐于社会,而是你本身的作用在推动着社会,显现着更加美好的境界,这就是悟的人生。他这点和世人不同,他不会对自己不满足,也不会怪罪别人:你们不行,对我有影响,有障碍,他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说社会不承认我,我的能力很大,你没有重用我,他不会这样想。所以说,他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放光,哪个地方就充满着生机,最穷苦的时候也会获得乐趣。因为幸福是没有标准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幸福是心灵的感受,但是一般人的幸福,他来自于物质的丰富,或者外在的刺激和自身的欲望。

开悟的人的幸福,和外在无关,他纯粹是精神的,因为他回归到原本的心态,原本的状态。原本的状态本有幸福,本具幸福。我们佛教讲法喜充满,他本有这个幸福感。外在的幸福是感觉,他不要这个感到的幸福,他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刺激达到的幸福,他本来就是幸福。一个人达到本来幸福的时候,内心才能真正的慈悲众生,使周围的人也感受到幸福。

世人的幸福对象是在外面的,只要有比他好的,比他强的,他就会不安,不满足,就会有所要求:你对我不好,或者吃的饭菜不香,或者这个工作不如意,或者城市太乱、太脏,或者市政府无能,会产生抱怨,产生不满足感。人类的幸福需要不断地得到,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往好的地方发展,他才会有幸福感。人类生存的社会空间,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人处在发展当中,需要一个逐渐满足的过程,但是如果他一下子超越,比如说一下子暴富了,一下子地位很高了,就会失控,心灵的失控。他会骄奢,他会任意地发展自己的欲望。所以说一切过于追求的,过于竟争的,都会对人类带来沉重的负担,带来很大的负作用。

修行也是如此,他的烦恼和执着,要一点点地化掉、再化掉,获得一份轻安,一种法喜,一种智慧,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当他一旦执着自我,在修行当中,产生一种竟争,一种追求,追求早一点成道,早点开悟,修得更多,或者和师兄弟比较,那他的修行就错了,和社会的竟争错误一样,他已经过度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