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梦参老和尚:什么叫禅呢?想修禅,怎么入定啊?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8-17 23:56
标题:
梦参老和尚:什么叫禅呢?想修禅,怎么入定啊?
什么叫禅呢?很简单,大家把那禅字破开,极简单的启示,无言说无文字,以这个为宗旨。禅呢,禅定的禅这边是“示”,那边“单”,就简单启示。什么叫简单启示呢?无言说无文字无形象,一切都不立,这叫禅。这个道理很深奥,这是以眼会眼,以心会心。
懂得这个道理了,那入禅定的道友一念那个定心,在你定的时候,没有个能定的,也没有个所定的,心无能所,入定的师父能有个叫我入定啦?我所入的定,还有个我所入的定,还有个能入的我,这个还叫禅定啊?无能无所才叫定,无能无所才名禅。
现在,我们把这个禅,做深入的解释,禅者就是心,直指你的心,你现在就观吧!
心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万法皆空的时候,你的身、你的心在何处?你怎么样来印取,在我们学教的人,学教跟禅的意思也有相合的,就是教导我们依着佛经来了解它的道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着经典来解释佛的玄理的话,这是佛的冤家,不是佛的弟子。「离经一字」,如果你讲经,离开经的一个字,「即同魔说」,在这不即不离的当中,你怎么去悟得?那我们大家都刚听完课的,离开经本上一个字,就是魔说的;如果照着经本上「依文解义」,就是佛的冤家。在这中间你怎么掌握?这叫什么?在《华严经》,就是离相真如、真空绝相,在这个时候,你的心在何处?身在何处?是你的心知会身体吗?还是你的身体影响你的心,要参的时候就要这样参,身心本自空,身心本自空的这个空可不是我们一般说空性的那个空,身心本自空,那你如何去舍取?你怎样投入、怎样认识?认识了就大彻大悟了,不认识了,那还得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你真心想投入,依此**,修行要道,那就离开心意识、离开语言、离开文字,一切都没有了,乃至离开你的身心,这个不是我们所能做得到的。那退一步说,「如来禅」,依着你的心意识来起观照,大家学教义的都知道,也不要太啰唆,在「如来禅」跟「祖师禅」两者之间,你怎么样取舍?你要觉察自己的根机,怎么样才适合。我刚才说,大家没有干什么之前,不要看那些语录。看了语录,一种你容易入魔,一种你容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你参禅会有很多境界相,现在境界相现前了,你以为得到了,或者以为你成了,也会机锋转语。过去的祖师大德很多这样想,参、参、参,忽然间,哗,一个大字不识的,哗!忽然间什么经书都识得了,作诗、作赋,以为开悟不得了了,其实入了魔了!如果你能放下,当时识得,什么都没有了,真的未得到之前,要先远离这个过患,把它摸清楚。
为什么一进禅堂不跟你说任何话?因为怕你随人家的语言,随人家的声言转,那一转就不知道转到哪里去?离开语言文字,我们一进禅堂就「参话头」,「参话头」的意思,就是你没有说话、还未开口之前,未开口之前是什么境界?你参一参。心没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什么境界?你参一参。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语言之前,「参」,这是「参话头」,这叫直指人心。这里说观照你的心念,就是从一早起来睁开眼睛之后,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照顾你的心,看它生起的是什么念?有的禅堂,或者因为师父不同、或者是传授的宗派关系,要你注重心念的起处,心念是从什么地方起的?一念一念地追寻,它又止于何处?一般学教观的人,就叫追踪,从他那念的起,不管你善念、恶念,只要一起念头,念头起处,是从什么地方起?在你注意追究之后,念头就好像没有了。
曾经有位老师父告诉我一个方法,在你昏沈的时候,就大声地呵斥,自己呵斥自己!但是他这种方法,只能是一个人修行,或是三、五个道友修行的时候使用;要是像我们禅堂这么多人,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打妄想时说:「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那样不行!你会影响到别人!这种法子你用不上,这是你住静的时候,或是独处的时候,要是起了念头,「走了!」这就警告自己,如果昏沈的时候,「不要昏沈!」、「不要昏沈!」自己跟自己说!最起码你能管得住一、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确实不昏沈。我用过,但是集体的时候就不行了,像大家共同的坐,这个方法就用不上。当你制心一处的时候,要找这个念头的起处,昨天我也这样说,「参话头」,参它的起处,从什么处生起的?那你找它的起处,那起处没有了,换找落着点,念头止、止在什么地方?这样就没有了。这就是一起一念,这样子,久了就能达到无念。无念并不是像沈寂、睡着!那无念是心里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时候你就提起来观照,或者提起你所怀疑的问题:「生从何处来?」、「这一段的报身,断灭之后,流到何处去?」要这样子去找原因。来无来处、去无去处,那你就断了这来去之念,在这个来去的中间,你观照所有的生活、学习,一个一个地分析,分析完了你就知道,了不可得、来也没个来处、去也没个去处。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
我记得有一次,虚云老和尚,他教我们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小和尚,我们总共有十几个人,有的是学堂的、也有的是在老和尚身边的,他就教我们这么一个方法,小孩子感觉到好少,「来是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无来处、去无去处,行云流水、止于何方?」这样子去观照,观照久了,跟你那个心,不思善、不思恶,有思没有思。
这些方法,结合我昨天晚上最后讲的「禅净双修」这个方法,用完了之后,你再指点你的归处。我们说学净土的,说我这个禅净归于极乐世界,在这个来无来处、去无去处的时候,你提起念头吧!你观想阿弥陀佛也好、观想极乐世界也好,用用试试看,效果非常地好,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能绵密到好长的时间?能绵密到三分钟就已经很不得了了,以后渐渐地再增加。
这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用?或者是在一间精舍静坐,有几位专修的道友,有一点社会活动都不行,否则的话不能相续、不能绵密。如果在精舍里自静,三、五个道友这样行,你就能绵密修不断。在修禅的时候,出现一切境界相都不要管它、不要执着,一执着、一注意就是魔业。但是这跟「禅净双修」的人就不同,「禅净双修」是不同的,当你这个功夫做得绵密有个圣境,有的会现圣境,不是魔业,因为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或者菩萨现前,这是圣境、这不是魔业,如果你参禅的,从来没这样想过,这是魔业。
过去有个历史的公案,有一位老修行在山里修行,他是修禅的。他有一位在家的弟子,自己则在半山中间没做什么事。他这位弟子是女弟子,母女俩人,离他住的地方不很远,天天给他送饮食,一天当中只给他送一次。他就在那修行、修行,但是他感觉自己没有功力,只有生起一种惭愧心,感觉要下山去参一参,再住下去也没什么好处。他就跟他的弟子说:「我想下山,到别处去学学,将来有缘了,我再回来。」这对母女不能婉留他,师父要走了,天气还很寒冷,她们就做一件绵袄送给他,还供养他四个小元宝,那时候的钱并不是纸币。就在这天晚上,这位老修行坐禅的时候,突然间在他的座前出现一朵大莲花,他心里就想:「我不是修净土的!我是修禅静的、修禅功的,这不是圣境、不是接引我的!」就把他的引磬丢到那莲花座上,莲花就阖了、没有了。这是在山上的事。就在这同时,他那弟子家里的母马生了一匹小马儿,一生下来就死了,这个小女儿说:「妈妈!妈妈!您看那小马儿肚皮上怎么露出了一个角?」这个角就是引磬的棒子,她妈妈一看:「这不就是师父的引磬吗?怎么会跑到小马的肚子里头来了?」
她们母女俩人就上山来请师父开示,并请问说:「师父,您那引磬还在吗?」师父说:「那引磬不在了!昨天出了个境界相,我把引磬丢了!」她说:「您这一丢,丢到我家的马肚子里头去了。」她们母女就跟她师父说一说这匹小马的情形。她师父听完就说个了偈:「一张绵袄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要非老僧定力好,险些变了你坐骑。」
这句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境界相的。你修行的功力就在辨别你的境界相上,有功力、没功力、或有定功、没定功,就在这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依平常的用功这样修行,你也不知道你的功力如何?一个在你作梦当中、睡觉作梦当中,经常有梦中现的境界相,那就是考验你的功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8-17 23:58
讲到这个问题我跟大家讲,你这个肉体,不是你的精神,你的心跟肉体,是两回事情。我们每个人说话,「我的耳朵」、「我的鼻子」、乃至「我的脑壳」、「我的身体」,「我的」不是「我」,想过吗?「我的桌子」、「我的板凳」,那是「我的」,是物质的。说我的身体是物质的,谁知道你的身体、你的心?心也不是你这个肉团心,我们的肉团心之外还有个真心,这肉团心是识不是心。
在佛教分析起来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前六识没有作用,必须得假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之后对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十八样结合起来才产生作用。外头所有的色相,你的眼根对到外头色相,一点不分别,中间有个识,根对尘的识来分别,这叫十八界。还有一个是根本识。这学起来很长,我只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
佛法所说的义理,非常渊博、非常深刻,不是我们这里所说到的一点儿。世界怎么成就的?地水火风,每一个都要经过二十劫的成长,经过二十劫的消灭,成住坏空。每一个经过二十劫,成二十劫、住二十劫、坏二十劫、空二十劫,都是这么循环轮转,永远不停歇的,人在其中是很渺小的。
所以我刚才跟大家讲,我们有一个不变、不坏的心,这不是肉团的心,而是心体的心。成佛就是成就你的心,心即是佛,是这样说的,不是指肉团心说的。
任何人都有梦。你的梦能够知道过去生,还有梦到未来生,三生,经常在梦中现。我们知道梦中不是现实,我们形容梦幻,梦中都是假的,但是它现的很现实。我说这个现实也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是我这三两句话就能跟大家说清楚,我简单介绍一下。
你学佛的时候,佛者,印度话「佛陀耶」;翻华言就是「觉悟」。等你觉悟了,了解这些事物的成长,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源,你才能了解你的心。
虚空藏菩萨,为什么叫虚空藏呢?他含藏的功德,像虚空一样,藏者含藏意,就是库藏的意思;他的库藏像虚空那么大,虚空是无所不包。藏者是含藏义,含藏着什么呢?虚空。空还有什么呢?空是没有的。这个空就是要把我们的烦恼、习气、业障都空掉。假这个名义,我们就可以理解到,要是空掉这些污染的、污秽的、脏的,剩下的就是清净的;清净就是法身的功德。我们现在闻了,大家共同学习了,得到什么好处呢?每个人心里头都能有所收获。
这位菩萨的功德,在《华严经》、《大集十轮经》里,是不可思议的,他的功德就像虚空那么多。地藏菩萨是十藏之一,虚空藏菩萨也是十藏之一,在华严经讲十藏,十个都叫藏,十个都叫智,这类华严经都是十个十个这样说的。
《地藏十轮经》上有一位菩萨问佛,何故名虚空藏?是什么因缘叫虚空藏?问话的这位菩萨叫速辩,他的辩才很迅速很猛厉;速辩菩萨爱发问,凡是发问都是智能很大的菩萨。佛就告诉他说,譬如一个富有的人,他的库藏很多无穷无尽,他心里没有悭吝而去布施,凡是贫穷的到他那里去求,他都布施满他的意,虚空藏菩萨就像那个大长者似的,他有无穷无尽的功德施给众生,这叫虚空藏。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经,你要怎么对待,我没意见,佛也没有说。我所指的是大藏经,那是诸佛之见。至于后人的知见,他写得很多,那是他的知见,不是佛的知见。我们皈依佛的人,学的是佛的知见,你还没有这个智慧抉择,也不用批驳他,你批驳、辩驳,他也不接受,大家更增加烦恼,但是你要知道恭敬法宝。
你知道法宝难得到什么样子吗?以前我们中国有三大高僧,到印度去取经得到成就的;去的人很多,有成就的只有三位。大家都知道唐僧,就是玄奘法师。还有,唐僧之后的义净三藏法师。还有,玄奘之前的法显法师,那是最早的,法显法师八十岁才到印度去取经,他回来之后翻了很多经。
在唐朝的时候,义净法师看见有很多人对经典不大恭敬,他就写了两首是晋末的时候,五胡乱华的宋国。‘高僧求法难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说是后来看经典的,他不知道前人付出很多的辛苦,那些都是拿生命换来的。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按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古来人得一本经,真是当宝。现在人得一本经,印得很多,可以十本、八本抱一抱就是了,他拿来看,看完了当小说一样随便就丢了,所以他也得不到好处。古人得一本经,他的心就入进去,就念啊、诵啊。之后,思惟经的义理,是这样的;所以他很快就证道,很快就开悟,很快就行了。现在的人精进心生不起来,希有心没有了。
这首诗是说去取经的时候,好难啊,路途非常的远,万里啊!交通工具不是坐飞机,而是一步一步走。我们现在坐飞机飞到美国,飞到温哥华,八九个小时,十几个小时,还感觉很辛苦,一步一步走,怎么走啊!过海要用船,没有船怎么办呢?怎么漂呢?弄块木头,或者弄只筏,困难得很,不是这么简单。所以你要听到他使用的形容词,路又远,碧天,路上的青天,有时候看得不清楚,全是冰雪,有的是这样冷啊。热的时候,是走到沙漠旱海,中午热的时候可以高温四十多茺,冰是零下几十茺。一天之中,零下几十度,高温几十度,你想一想,那种日子怎么过。
还有,每位大法师要去行脚的时候,晚上一定还要念经,一定要持诵,还要修行。有进修没吃的,哪有吃的,喝喝水都很难。大家看看玄奘法师就可以了。义净法师也有一部书,法显法师也有一部书。玄奘法师的书是《大唐西域记》,大家经常看的《西游记》不算数。他们都有笔记,看他们每天走的路,这个时候你才知道经的宝贵。
义净法师尊重我们大家都是贤者,凡是佛弟子都是贤者,跟圣人差一截,是贤而有德的人,读到佛经都是贤而有德的人。如果这个道理你没明白的话,往往将经轻易看,你也不重视这个法宝,看得很轻。
一定要重视佛经,因为重视了,你才会受持。如果受了三皈依,平常就要修持。修的时候要念三宝,别的修法你才能做。我跟大家说一个简单的方法,临睡的时候、早上醒的时候,念十声都好。如果在白天,你都能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么念就够了。何况你再念<普门品〉、《金刚经》、《弥陀经》,再念诸佛菩萨圣号,那就更好了。如果说你的业障很重,你能够这么的来念三宝,自然就能消除业障。业障消了,智慧增长了,你自己看佛经,你就想要往里头进了,这是真正入佛门,就深入下去了,你就自然会去研究。
所以常念三宝的功德,非常的殊胜,我心里头随时念三宝。不只你们诸位在家的道友,就是我们出家道友时时刻刻也要念念不断地念三宝。为什么我们拿串念珠呢?我们大家知道是念佛记圣号,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只要摸一下,就知道我们不能失掉我们的念头,不要失掉念三宝。
你受zai 难的时候,往往是你失念的时候,魔、zai 难才能进来;如果你念念都念的时候,魔障进不来。你可别给他空隙,你一打妄想,或者一想别的,他就进来了。含义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拿串念珠,念念不忘三宝,只要一摸到念珠就想到。我们和尚摸摸脑壳,一摸脑壳就想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我应当做什么。懂得这个道理,这就叫修行。
总之,我们所学的要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我们的行为举止也必须与我们说过的话相结合,这样子你就不会去说伤人的话,到达了一定程度,你就不会想骂人。听到骂人的话,你听到的不知道是什么语言,你想骂人也骂不出来。你知道该骂人的话,什么都骂的出来,这就是你已经达到自然而然、不造作的境界了。那个业只是口,如果你念念的那个心,都不曾离开佛、法、僧三宝的话,心里的恶念头就不容易生起!也没有机会生起,不论遇到什么环境,你都要导引使它生起善念。
“喜”就是欢喜,就是你对人内心永远保持欢喜,这就很难了。任何的忧愁事,任何的烦恼事,你知道这都是假的,是现象,会损害你的慈悲心,损害你的智慧心,这就要观照了。当你观照的时候,自己就能看的破,看一切事物是无常的,能够忍受,不去争不去计较,能看破这个就不容易了。看破了、明白了,还得放下,不要去执着,这样才能生起欢喜心。如果你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舍。佛教我们的方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要尽量的发挥这个心情,受用会无穷无尽的。
把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接触人,一种接触事。不论在人、在事上,你都得这样用心,这样处理问题,你会处理的很恰当。在病苦的当中,特别是在困境当中,你就会感觉到心的威力,体会到佛法的威力,因为佛法就是心法。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都是在说明“炼心”,“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的人、事!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自己最清楚。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8-18 00:15 编辑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