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佛的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2-8-19 13:11
标题:
佛的意义
4695_201207130907481PobQ.jpg
(152.07 KB)
2012-8-19 13:11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 Buddha 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自觉」,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因此又称「正觉」,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觉他」,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故又称「等觉」(遍觉)。「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觉」,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未能破尽见思、尘沙二惑。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慧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断尽见、思二惑,圆满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为「三觉圆,万德满」的圣者,所以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陀不仅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其中,「一切智」是二乘了达诸法总相,认识诸法本体是空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认识诸法别相,了知诸法的千差万别乃缘生而有的智慧;「一切种智」唯佛陀所证,是能通达「缘起性空」的诸法总别相,亦即认识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佛陀化导世间众生,为「能化之人」,故又称为「能人」、「能仁」。人与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为梵语「释迦」的意译;佛怜愍众生无不仁慈,故转而以能人、能仁为诸佛的通号。因此,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只要能够证得真理,达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称为佛。
所以,「佛」之一字,就如博士一词,只要具足同样资格,任何人均可称之;而佛性人人本具,只要能证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佛陀出现在世间,为世间难得的珍宝,故称为「佛宝」。《心地观经》说:「善男子!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1.有无上大功德田;2.有无上大恩德田;3.于无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贵;4.极难值遇,如优昙花;5.独出现三千大千世界;6.圆满世间、出世间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故,佛宝有不思议恩。」
佛的意义,既为觉者、智者,所以学佛的目的,不外是要开智慧,求觉悟,而其关键,即在去除烦恼障及所知障。烦恼的根本就是贪瞋痴,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三毒息,三慧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此即「自觉」,正如禅宗的开悟或见性。自觉之后进而能够觉他,也就是「弘法」或「利生」。自觉是属于修「慧」,觉他是属于修「福」,福慧双修即是菩萨;经过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当福慧圆满具足,这时才是「三觉圆,万德具」的佛陀。
《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醒觉,如莲花开,故名佛也。」「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人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佛性」在经典中名称繁多,有「如来藏」、「真如」、「心地」、「圆觉」,或是「本来面目」等,名字虽异,意义相同。《法华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即发出宣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凡夫的清净自性本来与佛无异,所谓「般若风光,人人本具」,只因被无明烦恼所覆,因而不能显发,犹如明镜蒙尘、明月为乌云所覆。学佛即是去除烦恼,开显佛性的功夫,《法华经》所说的「怀珠作丐」、「藏宝受贫」,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圆觉经》说:「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吾人学佛,亦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本具,但不经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学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时要知精进修行,果能如此,则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论是多么顽劣愚痴的众生,也终有开悟、见性、圆满佛道的一天。
图片附件:
4695_201207130907481PobQ.jpg
(2012-8-19 13:11, 152.0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6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2840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8-19 15:48
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前行修持指引”集结精练了历代大成就者的解脱心法,
它不只是一个进入高阶修行的通关护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顶果.钦哲法王也终身不輟地反覆修持。
前行,开始学佛前的心理建设
在开始任何计画之前,你一定有几个值得你花时间、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这个心理基础,你自然就会接着问:「那我应当先做什麼?」这是一个好问题,尤其对於希望成為佛教徒或想追求灵性成长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於始」,因為这条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机。略过前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对於佛法有由浅入深的次第教授,涵盖所有佛教徒必须理解的基本观念,既可提供对佛法有兴趣的初学人当作基本功练习,而对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来说,也一样能从中获到无边的法益。然而,现在很多人学佛,都爱赶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从根基一步步扎实学起,一心只想快点从所谓的大法中学到一点皮毛,获得一些好处。像这样,放任还没调伏好的心去修习大圆满法正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终点?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适合现代修行人的学佛方式,你不用听闻佛法的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据个人根器,有不同深浅的体悟和受益。
前行,最适合现代人的修心法门
面对浩瀚广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门,让有心参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学习到佛法心要,当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习、改变习性、调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触过藏传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领受。本书中,特别指出修持前后的自我心理建设,以及可能经歷的种种挑战。比如学佛的五种心态与四种态度:
五种心态:
1.培养面对真諦的意愿:我们多数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变得怨恨,然后从怨恨生出否认。比如明知道死亡是无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諦,我们的惯常反应却是假装它不会发生——面对大部分其他难以下嚥、令人不安的真諦,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态度对待。
2.克服贫困心态: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这是因為我们不停地欲求舒适与快乐。除非我们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永远会花大部分心力去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3.对「圣财」要“贪婪”:為了获取圣财(包括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悲心),我们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对於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不该觉得够多了,因為佛法之财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
4.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们修持什麼或我们修持多少,基本上取决於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的状况,以及我们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修持。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準则,即使在佛陀时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绝非如此!
四种态度
1.如受伤之鹿的态度:如同一隻受伤的鹿寻找僻静处疗伤一般,找个离群之处,让自己有时间与空间做修持。
2.如狮子的态度:如狮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会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们只会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3.如风的态度:风对自己吹向何处是不加分别的。相同的,不要试图招引好的状况,或避开坏的状况。
4.如疯子的态度:像疯子一样,对任何世间八法不怀偏爱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提到:
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麼是「快乐」真正的意义。
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然而,修持确实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极可能会倾覆你,让你停──而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