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以佛法智慧处理夫妻矛盾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9-5 16:26     标题: 以佛法智慧处理夫妻矛盾

有感于论坛上很多师兄都遇见这样那样的夫妻矛盾或男女朋友间的分歧,极大地影响到学佛修行。所以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通过佛法的实践来改善夫妻关系,进而改变我们在家庭和两性之间的修行环境。 要调和夫妻的关系,仅仅诵经或念佛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按照佛陀的具体教导来实行才对。

  《善生经》是佛陀教育我们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宝典。现存有几种译本,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有两种。

  一种是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的《善生经》,其中讲到夫妇之道“...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我们,丈夫该怎样对待妻子呢?

  第一佛就要求我们要相待以礼,这个非常重要,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太太、进而就是尊重女性的含义。大家要注意这里,很多人都觉得佛法当中似乎总是重男轻女,但是佛陀在教育我们夫妇之道时第一就要求丈夫要尊重妻子,尊重女性,这是家庭和谐的大前提,然后再谈别的部分。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上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切言行随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了,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咧咧,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客气和尊重。还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

  要防止夫妻间日久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丈夫要学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丈夫要学会经常感谢妻子。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快慰;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毒害语、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第二威严不阙。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阙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此外,男性在家里必须有威严,这个威严是讲道理、有智慧而让人敬服,决不是蛮不讲理的专横跋扈。如何做到这一点,男同胞们就要加紧修炼自己的身心了。可以说,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因为婆媳间的不和引起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就左右为难。不过一旦男同志能够在家里建立起自己的威严,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第三衣食随时。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另外呢,作为家里的主心骨,男人理应承担起照顾女眷老幼的责任,特别是对待妻子这个即给你管顾家庭又为你生儿育女的女人,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当然不是太过分奢侈的要求),是男人应该尽的义务。

  第四庄严以时。这“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第五委付家内。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桩亲自去督察管理。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没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了。

  那么妻子如何对待丈夫呢?佛陀指出说要“先起,后坐,和言,敬顺,先意承旨”,这些并不难理解,总的来说就是要尊敬、顺从丈夫,遵从丈夫的意旨来做事情。那么这是否代表女性没有地位呢?并非如此。佛陀只是希望女性籍此来调和自己的心性,发挥女性温柔善良(要知道柔能克刚哦)的优点,做到不怨不骄。

  在相对优裕的境遇中,夫妇是容易相处的。但当境遇贫困的时候,因经济的逼迫,双方就容易互相怨尤。尤其是做妻子的,由于女性心理使然,最容易埋怨。于是不可免的误会口角,就随时有发生的可能。夫妇固然要同甘,但也不要忘记要共苦。生活愈困苦,愈要共同努力,困苦可以兴家,从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夫妇,爱情是永久的,前途是光明的。

  有些女子性情刚愎,自骄自傲,或着因为娘家财高势大,或自恃面貌美丽,遇到家庭里事情稍有不如意,就要大声小叫,要咒要骂,要打要吵。佛陀说的“谦诫”,我们一定要注意。特别是自以为美貌而得意的女性朋友,要记住佛告诉玉耶女的话:“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便是端正)。不顺夫婿,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

  《善生经》另外一种流传广泛的版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的《佛说善生经》,其中也讲到“...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据经中所说,第一,丈夫应当照顾、爱怜自己的妻子,经常体贴和关怀妻子,从而给家庭带来和睦欢乐的气氛。

  第二,不应轻慢自己的妻子,对于妻子应当以礼相待。以礼相待,则不能以轻慢的举动或言词对待妻子,否则将失去妻子的尊敬和爱意,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和谐。

  第三,为妻子提供种种方便条件,装饰打扮自己的妻子,以示爱意。

  第四,充分信任自己的妻子,即所谓使妻子「在家中得自在」,应当由妻子操持家务,不多干涉,使妻子能自由处理,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睦,增进家庭幸福。

  第五,所谓「念妻亲亲」,即是应当顾念妻子的亲属,对妻子娘家的人要以礼相待。

  丈夫对待妻子有五条原则,妻子对待丈夫则有十三条之多。其中除了规定应当爱敬善待丈夫,服侍自己的丈夫之外,还强调应当尽心操持家务,善待夫家的眷属以及丈夫的客人,甚至对迎来送往的细节都作了规定,如应前以瞻侍后以爱行等。对丈夫的长辈,应当时时探望侍奉,表示孝敬之意。当丈夫的长辈行走时,应当在后护送照料,以示敬爱之情。有客人来了应当热情接待,礼貌欢迎,并应以丰饶的美食招待来客等等。除此以外,此十三条中有一条规定,做妻子的对待丈夫应当「言以诚实」,这是耐人寻味的。本来,诚以待人,做人要诚实,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在家庭夫妻关系中,相敬相亲,也应当以夫妻之间的坦诚为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础,何以这里特别提出妻子应当「言以诚实」呢?应该说这是古代印度妇女社会地位,包括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的反映。即使如佛教,强调在修行方面众生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其伦理思想也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妻子事敬丈夫十三条中最后一条,供养沙门梵志,这是佛教宗教道德的体现。沙门和梵志都是指修行之人。古代印度宗教修行者多以乞食为生,佛教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条规定,当有托乞食的修行者上门之时,作妻子的应当善待供养。据佛教教义,供养沙门梵志,是为将来种福田,妻子行此事,是为丈夫以及其家庭修福积德,因此列为妻子的十三事之一。

  (附太虚大师对此段经文的注解:此在人乘佛法上明夫妇之关系,为夫者对于妻子,当以五事爱敬而供给之:一、怜念者,当怜愍爱念,不得虐待。二、不轻者,当相待以礼,相对如宾,不得轻戏。三、为作璎珞严具者,对于身相庄严之具当供给之。四、于家中得自在者,谓在家中能作主宰,支配家务得以自由。五、“念妻亲亲”者,常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倡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其实夫妇如何相处而能福慧增长,和谐安乐,佛陀已经为我们讲述得非常清楚了。关键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去实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常常有同修埋怨配偶不理解、干涉或者反对自己学佛,并因此而倍感烦恼痛苦。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除非夫妻双方都是学佛者,否则就不能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人家不信佛,所以不喜欢你那一套,这根本就无可厚非。总不可能所有的夫妻都志趣相同吧!

  另外一点,自己觉得学佛很好,但是别人不以为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贬低别人,说人家福薄、说人家业重、说人家没有慧根等等...,说实在的,从现世的角度来看,不学佛的人过的生活不见得比学佛的差,能力不见得比学佛的低,知识也不见得比学佛的少。一说起人家没有学佛就是这不好那不好,这不对那不对,只会彰现自己的浅薄和狭隘。

  既然我们自称佛弟子,那么想让所有众生、包括自己的亲人、配偶、朋友...都理解佛法这一根本真理存在的价值,并且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首先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在日常当中实实在在地按照佛陀的教育来实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人真实感受到佛弟子的风范,以及佛法改变人、塑造人的伟大魅力。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事情,而不是一味有口无心地诵经念佛,然后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

  另外呢,对于在遇见家庭矛盾或烦恼无法解决时,就萌发出家念头的现象,在这里做一下简要的讨论。我们承认,一定有修行者看破爱欲红尘之苦,因而发出离心而出家求菩提。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学人无法处理家庭矛盾,想逃避现实而找到出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去出家,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特别应该引起那些看到他人一有家庭矛盾就劝人出家的同修注意。

  佛陀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佛称赞。大乘经典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

  可见,婚姻家庭不但不是修行人的洪水猛兽,反而是学佛实践的好地方。否则,佛陀也不必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这么多夫妇之道,家庭和谐之理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切实按照佛陀的教育去实行,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以上文章参考了太虚大师、佛日居士、陈海量居士的部分著作,请大家以经典原文作为最终依据。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