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推荐] 尊贵的嘉察仁波切开示 —— 冈波巴四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束晓英
时间:
2012-9-7 15:50
标题:
[推荐] 尊贵的嘉察仁波切开示 —— 冈波巴四法
[推荐] 尊贵的嘉察仁波切开示 —— 冈波巴四法
我们的佛陀,圆满正智正觉的释迦牟尼,於三大阿僧只劫前,在过去佛亦名释迦牟尼之前,发愿誓成佛道。於是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圆满菩萨诸地,於最後身化成众所周知之乔达摩或释迦牟尼,在今之菩提迦雅(觉城)金刚座上达到圆满佛果。
佛因圆满诸波罗蜜而达正觉,於「布施」上曾舍身饲虎,於数百生连续不断持净戒,由精习数千三摩地而圆满禅波罗蜜,於其他诸波罗蜜亦复如是。於到达解脱、成熟佛果後,佛陀见众生平等具有成佛之可能,乃应帝释天及大梵天之请,以八万四千法门於剩余之四十五年间教化众生趋入安宁之径。
佛陀因应求法者各别之根基以及愿力而给予直接教诲,由於各人的习性不同,於修行道上之程度各异,如是乃有诸多法门与之相应 世尊终生传法 於诸法门传布了许多法义 因此 後来的佛学大师们 如刚波巴大师等之主要任务并不在於提出新的教理 而在於将浩瀚如大海之法要 给予整理分析并作比较 使其有一组织脉络可循。
冈波巴大师是十地菩萨之化身示现 在释尊住世时 他是大菩萨「月光童子」 受佛陀付嘱 於佛入灭後千年间护持并弘扬「三昧王经」之精义 当时与会诸大菩萨亦发愿助其行事 那些精义以及当时在会中诸菩萨 即今世之「大手印」教法及噶居派诸上师 由於其到达正觉後之「明见」以及博学 无等伦之冈波巴大师悉知佛法精义 并常因机施教
「冈波巴四法」是四篇密语般的短颂 此为讨论「三士道」之基础 三士道者 即「下士」-利用佛法以获现世福报者 「中士」-以佛法为得个人从轮回解脱之工具 「上士」-以佛法为到达正觉之工具 并普利一切有情
这四颂分别为
一 转凡心入佛法
二 遵循正道之法
三 於道上消除幻妄
四 幻念成智
一 转凡心入佛法-下士道
这是指个人能够深入体会佛陀对「因果」的教导 并应用到其日常生活中 以期来世能够避免轮回中有形的痛苦 这些人於禅定中思维业力或因果之实相 而深「後有」之涵意
如是为得好的後有 其行止即为实行十善 此即 戒杀 戒盗 戒邪淫 不妄语 不粗言 不诳言 不绮语 离贪 不瞠以及不邪见 并避免十恶 杀 盗 淫 恶口 两舌 妄语 绮语 贪 瞠及痴
因力行十善之故 此人会转生入富贵之家或生於神天 虽然未能自无尽轮回得解脱 但对此下士之成就亦不得轻视 因其已超凡 况且此亦为更深一层之修行奠下基础 此进一步之修行 可能会让他得自轮回解脱 如是 此已弥足珍贵
二 遵循正道之法-中士道
此道修行之基础 为行者以其生命为达成个人由轮回解脱之工具 由於内心充满了矛盾及困惑 外受轮回诸苦 行者发现佛的教导 为永远脱离轮回之束缚 提供了一条方便道 这些行者就是那些为个人各别之原因 要求得痛苦之止息 而以发现心灵之平静为先 置求得整宇宙之至善於後的人 如此之人 不仅思维因果 亦尝试去了解空性 所有能致解脱之佛教禅修 均以空观为基础 於广瀚的无生空境中 因执著幻有而陷入六道转轮之中 唯有了达於空性 才能自此大转轮中脱出 小乘行者於达声闻及缘觉地时得证人我空 此外缘觉之辟支佛由其强力之羯磨及阿昆达磨的明锐培练 也能到达整体外界空 然而这些只不过是「量子」之旋转而已要详细讨论消除「我见」 「恶性」及「业力」的方法 要用上许多时间 简而言之 首先 行者要培养出住心於「善」的能力 然後逐步深入於定 由「专注」的基础上 通过色及无色 因和果 四禅八定等阶段 经过这些阶段 会将潜藏於意识中的细微习气 一步一步排除掉
为了避免再造轮回之因 要以戒律为基础 来行自制的功夫 行者於身心与世隔绝後 将会得到定力 以为补偿 声闻乘之行者较著重此力量 而缘觉者偏爱於静处独自思惟佛法中之智慧法门
小乘行者经由此种修习 会逐步圆满小乘所谓的到达解脱之径的五种境地 这五种分别是「积德」 「结合」 「觉照内视」 「觉照内视之培养」和涅盘 在这连续的五种境地中 行者得到四种果地 这四种分别为须陀垣 入流 斯陀含 一来 阿那含 不来 以及阿罗汉道 阿罗汉有数种不同之分别 首先 它分别为「有华饰」之阿罗汉以及「无华饰」者 前者指已修除粗糙之习气和业力 不再流转生死 此外并证诸禅定 得大神通 他们也被称为「辟支佛」 他们不是佛陀 而其名表示为自已得解脱 於长远劫时 诸佛住世之刻 已开始苦修 後者是到达同样境地之清净和解脱 然未具如来禅定之能力
另外还有「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之分 获得阿罗汉道後之成就者 得自藏识中将未成熟之业因消灭 但仍保有此世业界所致之色身 直到色身自然入灭 从得阿罗汉道迄肉身死亡止 在这段时间内之成就者为「有余」阿罗汉 死後 因业力已失 不再流转生死 此时已入止定 直到佛陀法身放光令其由定中而起 趋入菩萨道 在这段期间中 成就者被称为「无余」阿罗汉 我们要知道阿罗汉之类别 不要认为他们中是完全相同的 「有华饰」之阿罗汉具大神通 并深达空性 然而阿罗汉道 并非佛果
三 於道上消除幻妄
这一修阶级之基础为菩萨 他们为了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自痛苦中解脱出来 而发愿誓达正觉之佛果 菩萨也是禅修空观 小乘行者专注於 我空 可能因此获得「法空」 大乘行者则要到达「我」「法」皆空 在空性中 行者能觉察出「相对」以及「绝对」的事实 只不过是一法之互补的两面而已
由相对方面著手 行者能发展悲心以及由十二因缘所显示的因果律 对此因果律会有无谬的了解 由绝对方面著手 行者深究万法 包括「自我」在内 之相依性 万法不离於行者之心 心则是空 因其无常住真实之性 经由研究以及思惟般若波罗蜜多之义理和第二 有时第三 fa 轮-空性的十八法门 可以深入空性 正确的了解相对和绝对的事实 它的秘密就是要认识它们是一体两面 而非毫无相干的两个事体 於胜义空中 生出俗义之情器世界 真空不异於相对实相之空
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 以镜影为例 於一镜子中反映出遥远的城市的影像 这个影像是由诸相依之事物造成的-观者眼晴的位置 镜子的角度 城市的存在 日光 没有雾的干扰等等 在镜内并没有这个城市的贾际缩体存在 如果有的话 则从任一角度观察 所见之像应为一致 事实上 在此小镜面 每人看到的影像都不相同 在镜内 真实的城市并不存在 可说是绝对空 但是看的人却可以很清晰明锐的见到相对存在之城 丝毫不爽
同样地 相对的情器世界诸法 依十二因缘而显现 於诸显现中 却无实相可得 菩萨入於空定後 以其实证应用於出定後之诸法相 於如梦幻之存在 镜中之存在中 慈悲利生
菩萨的修行 就是要经由圆满六或十波罗蜜多 来完成他的菩提心愿 有些波罗蜜多 如「布施」 「持戒」等 与小乘行者所奉行者一样 差别点在於大乘行者的行止具足菩提心 我们要很清楚的了解 小乘 指的是修行者的「心态」 而不是专指某一地区或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佛教徒 我们不可误以为小乘行者 完全没有爱心 不是利他者
大乘行的特性 就是身 口 意之所作 不违菩提心 换言之 一切所作都是希望众生成佛 藉著清楚及慈悲的空性证悟而行之於日常所作中 并将所有善果 与众生共享 由此菩提心光 照亮菩萨所行之戒 定 慧的整个领域 由此菩提心 使菩萨能为利他而舍身 为救度一有情而无尽重入轮回 不愿证取涅盘 寂天菩萨「入菩提行论」 於此有很详细的解说
菩萨需具足悲智不二 由解空智使菩萨免陷入轮回 由无缘大悲使菩萨不因自利 而趋入涅盘 大乘道之果报是成就到达解脱道之五种境地 此五种与前述之小乘者 在名称和意义上相同 但因行者之心态不同 而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 小乘行者经过十六个阶段而悟入四谛 每谛具四阶段 而到达「觉照内视」之境界 在大乘中 此「觉照内视」 相等於菩萨初地 在单一阶段就发生 并确更深入空性 在弥庞仁波切 白教上师 的著作-「喀究」中 对於这五种境地 有详细的叙述
大乘道之极果 就是到达完全 圆满 清净的正觉 三菩提 於此 我们身中本具之佛性 得以完全显现 成为各种佛身以及超伦之智慧 佛身可以各种方式来分析-例如二身 解脱身及成熟身 或四身 法身 报身 化身及自性身 等 依各人意愿而定 在大佛典中 我们可以得到深入研究之机会和各种超越的智慧不是各别独立 也不是坚固和实有的 所有对於佛境界的分析都是个人对不可分而且超越思维之佛性的一种相对和主观的概念 对於这一点之了解 非常重要
阿罗汉道有程度之分 佛地则一如 我们所观察到的释尊以及密勒日巴之佛地分别 是因为他们在相对领域的种种作为而产生的 对於正觉之完成则并无不同
四 幻念成智
我们已讨论过三士道和他们各别的修法途径 刚波巴四法中之第四法并未如第三法中特别指出一个不同的法径予第四类之修行者--菩萨具好的业因以修习金刚乘 此为大乘中之一特别例子 因此於此等菩萨所具之基本要件 和其成佛之目标及佛果 与前第三法中所言之菩萨众没有分别 分别点在於禅定的修法和出定後体验之应用 具有小乘严格之净戒和菩萨悲智者 适合修习金刚乘
如果由具有传承之上师 如礼如仪地将金刚乘传予具根之弟子 而且受教弟子又循所授之法修习的话 於一生 三生 七生 乃至十六生成佛是可能的此与传统大乘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以成佛 比较起来是很快的 快的原因就是灌顶的无上加持力 以及三昧耶 如所教而修 行者学习如何自相对法相中体证绝对实相 得此转轮回之毒药为解脱之甘露 於此过程 我们不再加以解说 因其系存在於师徒间非常亲密之关系上 由师视各徒弟之根性给予各别教导 然此处要强调者 为修习金刚乘 需具小乘及大乘之净化外 需有圆满之三昧耶-完全而无疑问地接受真正可靠上师之教导
冈波巴四法 也被用来解释大手印道 此时这四颂就用於「普通加行」 「特别加行」 「本尊」和「止观禅修」等 虽然於此不予宣说 行者宜了解此四法是佛法之锁匙 上述入佛法之三士道 也仅仅是众多法门之一尔。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