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心灵朋友 竹庆本乐仁波切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3     标题: 心灵朋友 竹庆本乐仁波切

我们真正的、究竟的‘心灵朋友’,是自心本性。但在你能真正与自心为友前,修行这条长路上,你还需要各种外在的‘心灵朋友’…

    英译中/感恩审译/报恩

    ▲本乐仁波切说,依着心灵朋友的帮助,对他生起信任虔诚的心,透过互相的努力,最后我们一定可以到达彼岸。

    在佛道上我们有一个心灵朋友。在梵文中,心灵朋友是Kalyanamitra;Kalyana是‘心灵’的意思,mitra则是‘朋友’。什么是心灵朋友?什么是学生?跟心灵朋友的关系又如何?

    大圆满上师巴楚仁波切帮助我们了解‘心灵朋友’的概念,他是东藏早期宁玛大圆满寺院的住持,历史上我也属于这个寺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也是个瑜伽士。他把对于理论上的理解完全融入于内心,更将它转变成实际的道路,他将学术上的知识转为实际的修持。他有个天赋,可以将深远广大的法教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书《我的完美上师的法语》,是一本伟大的教授和指引。我力荐这本书给每个不同层次的修行者。他在此书的第六章讨论了‘心灵朋友’。

    一般来说,心灵朋友是个非常平凡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对上师存有奇异的幻想,或者想像心灵朋友应该超越我们一般对朋友的见解。心灵朋友是我们在佛道上的导师,他已经开悟见性是个慈悲的人。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究竟的心灵朋友:自心本性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真正的、究竟的‘心灵朋友’,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

    自心本性是处在完全觉醒的状态之下。我们的自心本性与我们开悟见性的心是一不是二,它与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的心并无不同,与大成就者像莲花生大士、帝洛巴、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也都一样。我们的情绪和不可自拔的我执,都是自心本性的展现,它是我们活生生的上师。自心本性就是我们的心灵朋友。

    因此,真正的心灵朋友,在我们那颗平常的、困惑的心中就完全具足了。我们经历了存在轮回中的种种痛苦,因此渴望从中解脱。我们强大的、奋力不懈的自我,总是在说‘我要自由’。是谁在我们的心中呐喊著「我要自由’呢?是我们的自我,也就是关于‘我’的想法。是那个自我,因着对自己的执着而说‘我要自由’。这真是矛盾啊!‘自我’说它想从‘自我’中解脱。这真是不可思议。这当中有着无法想像神奇的事情,而且有一个天大的开悟的洞见,觉醒的心,就在这个很简单的念头之中。这是究竟的上师他真实存在的表现。我们究竟的心灵朋友正在教导我们,有一个平和及喜乐的开悟状态,它超越了自我和概念的范畴。这个观念说明开悟是超越思想的,事实上,它就是我们自心本性完全觉醒的真实表现。这表示真实的心灵朋友就存在我们的内心里面。

    当出生成为殊胜的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了解,得到人身的机会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多么珍贵的机会,让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生起了想要从它自己当中解脱出来的念头。传统上来说,当我们的人身被赋予三种特质:信心、精进心、极致的知识或解脱的智慧,这些特质让我们的出生成为殊胜的。

    第一个特质:信心。

    这里谈到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这是一开始就非常重要的品质。信心是我们的所依及保护。如果没有信心就没有道路,也不可能有求法的初发心。我们可以说信心就像Volvo汽车的车体,它既坚固又安全。用它作个例子,当你有了信心,就像你拥有一部顶级的汽车,它耐用有力车身安全而且配备舒适的座椅。你可以很享受的坐在这美丽的车子里,但是如果没有汽油、没有引擎,你也只能安全的坐在里面,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就这点而言,你对自己既有的潜能具有信心,对三宝深具信心,对心灵的朋友也充满信心,但你的旅程并没有起步。你只是单纯的享受着安全、信任及信心,其实,你只是被卡在那里,连开始都没有。因此,你需要有第二个殊胜人身的特质,那就是精进。

    第二个特质:精进。

    在佛法中,精进并不表示你要努力工作的意思。精进的行者并不是工作狂。精进的意思是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有正面的思维和意趣,我们对于在法道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充满喜悦。那是一种充满快乐的能量,或说是满心欢喜的举止。因此,精进就像是汽油,可以把它加到引擎中当成燃料,这是你的汽车动力主要的来源。缺少了汽油和引擎,无法启动你的车子。第二个特质就像车子有了汽油和引擎。精进,是能引领你到达目的地的真实的力量。

    第三个特质:智慧。

    此时,你已经有了一部漂亮、舒适、安全且加满汽油高性能的车;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车,你还是无法安全地抵达目的地。你依然动弹不得,虽然你拥有更好的品质,感觉比以前得到的更多。那么,现在你有能力了,如果你试着开车,却没有对如何开车具备相当的知识,这可能对你及路上的其他人都是很危险的。因此,殊胜人身的第三个品质是极致的知识或解脱的智慧。这个品质这就像拥有开车的知识,不仅知道怎么开车,而且还具备娴熟的开车技巧。生而为人,当我们发展了自信、精进及智慧这三个特质时,那么我们就真的达到了殊胜的人身。

    拥有了殊胜的人身却不使用它,这就像虽然拥有一部漂亮高性能的汽车,却只是牢牢地把它锁在车库里,这多么浪费;即使我们拥有的是最好的车子,但过了几年之后,它也会过时,这真是浪费。如果我们拥有珍贵的资源却不去使用它,就只是白白浪费掉了。当我们有了这么殊胜的人身,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它的珍贵并且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要使用殊胜的人身,让它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跟随纯正的道路,成就佛果,就像驾驶强而有力高性能的车到达目的地。依着心灵朋友的帮助,对他生起信任虔诚的心,透过彼此互相的努力,最后我们一定可以到达彼岸。

    出离心:认知我们的痛苦

    出离心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对心灵朋友的信任。出离心是对我们自己的神经质及对自我执着的厌恶。然而,出离心不只是一种厌恶的感觉,更是对痛、对苦难、对自我的认知。我们的自我创造了痛苦的世界,我们的自我创造了轮回。那么,当我们深觉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必须完全的认出自我并且愿意放弃它,而在这条路上前进。这是出离心的方向。如果我们要寻找解脱,那么有出离心并不困难,出离心是我们成佛见性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要发动我们的车子,我们必须看到而且一定要认出我们的痛苦及我们的神经质。没有出离心,我们不可能真正驾着我们这部漂亮而且马力强大的车,开始我们的旅程。

    因此,为了让此生达到登峰造极,我们必须发展出离心,以及对我们的心灵朋友的信任及信心。有了这些特质,就有可能开发出成佛之道。它可以带领我们达到与我们的上师一样的境界,也带领我们成就真实的上师──佛性。我们真正的目标,并不仅去追寻外在的上师,也要找到我们内在的上师,也就是我们内在开悟的心。

    保持鲜活的动力

    我们需要一个很亲近的心灵朋友作为我们的指导者,使我们在追寻心灵旅途上能够放下自我前进。换言之,心灵朋友对我们的作用是要去发现我们的过失、弱点并发掘我们的痛处。心灵朋友就是我们第三个皈依的对象:僧众。僧众的功能就是要让我们在开悟上、觉醒上、了知到无我的、无执的、解脱的,这几个方面都能保持鲜活的动力。这个鲜活的动力能够被保持了几个世纪,这完全来自僧众的加持力。传统上来说,心灵朋友帮助我们在解脱的道路上保持着纯净且真诚的动机和发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4

你‘爱听’的法,与你‘需要’的法

    听闻及重述佛陀法教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个人历程’的法教,这个法教是适合个别修持的。不管以什么方式,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体悟,丝毫不差的接受这个法教,让它成为个人活生生的经验,这就是适合他的法教。个别的修持和修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当我们偏离时,不是用学术的方式去解释法教,就是用亲身的经验去看待修行。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的自我就开始在阐释法教时参一脚,加入自己的解释。当我们一开口想要表达我们的经验,或对佛法理论上的了解时,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自我’很快就偷偷溜了进去。

    我们必须在个人对法教的理解上,适合个人的特定法教及修持上,以及个人对法教的阐释上,清楚的区分开来。以自我为中心对佛法所作的阐释,跟个人修持的道路,是不同的。

    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佛法,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关修行的道路,而它的内容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么我们不愿意听也不要看;如果有人谈到修行的道路,刚好可以满足我们的‘自我’,我们马上耳清目明,喜欢得不得了。即使讲说法教的是自己的上师,我们也只选择我们喜欢的、我们想要的部分听,那些我们真的渴望想要听到的东西。我们听闻法教但选择性的接受它,我们并没有采纳全部我们所听到的法教,我们只接受那些我们认为‘好’的部分,事实上就是那些能让我们的‘自我’觉得‘听起来真舒服’的法教。我们选择性的同意跟接受每一件和任何一件的事情,只要它能符合自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然而,由于我们传承的一脉相承和展现,因此个人对佛法的阐释并没有什么存在的空间。

    到了一定层面,我们就会理解到,我们是在保护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我们是在保护我们的上师、法教以及领域。法教已经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而阐释之后的教法。我们需要一个心灵朋友,因为他/她可以帮助我们平衡我们对个人修行,以及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佛法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心灵朋友在这里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长者、师父及上师

    说到这里,我们须要知道有几种不同的心灵朋友,以及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1.长者:

    在一般的法道上,心灵朋友就像是个长者,有些人是较年长且对佛法的了解与领悟较有智慧,有些人则是在心灵修持上比我们的经验更成熟。这样的长者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可以对这样的人生起信心。我们可以从心灵朋友那里学到基本的佛法,像什么是正确无误的佛法?佛陀是谁?皈依的意义是什么?以世俗的理解,一个好朋友,我们可以在跟他聊天之中得到正面的思想,好的理解和指引,这就像心灵朋友在法道上给予我们的帮助。这两种好朋友之间唯一的不同点是,心灵朋友可能对世俗上的事情并不专精。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的车子出了问题时,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询问对象。他的专长是在心灵的修持道上可以帮助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他被称为‘心灵’朋友。

    2.师父:

    在修持道路上给予我们一般性指引的心灵朋友,在大乘佛法中称之为心灵师父。这样的师父通常是在佛法的传承上持有特定的宗派的大德,因此,他对佛法的认知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心灵师父让我们在佛道上学到许多有用的、专业的、务实的修持。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先厘清佛法上一些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然而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会受惠于更实际的建议。这就像你跟一个法律学教授讲话,以及律师讲话之间的不同。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从法律学教授那里得到很好的法律资料,他对法律有理论上的了解,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建议,或帮助我们对法律有基本的了解,就像轮回世界中基本的法则。但是如果你需要更多实用的,有关于这个染浊的轮回世界的法,你就要去找一个律师。他深知每个窍门,法律的漏洞以及所有的灰色地带。律师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以给你很实际的忠告,这些对我们会更有帮助。相同的道理,可能依于因缘业力造成的不幸上,心灵师父比长者有更多的体会。如果我们在世俗上有了不幸的遭遇,律师可以帮助我们。当我们在心灵法道上有逆缘出现时,我们的心灵师父可以协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一位心灵师父在帮助众生时,他依靠的不只是理论与理想,他本身已经经历了整个过程,所以他可以给我们实际的、切确的、将心比心的建议。这就是大乘佛法中师父的意义。

    3.金刚上师:

    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两种类型的心灵朋友了。第一种朋友像法学教授,第二种像是位好律师。第三种心灵朋友是‘上师’,金刚乘上师或称为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就像电影‘JudgeDredd’中的法官,你们看过这部电影吗?(片中名言:我就是法律。中译注)?金刚上师持有纯正无瑕的品质,他显现出闪亮、强壮及锐利,犹如刀锋般的力量,就像双面剑,是武器中的极品。拥有它,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砍断我们想要砍的东西。相同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小心谨慎地使用这把锋利的匕首,它也很容易就砍伤我们自己。这锐利的锋刃不只可以砍外面,也可以砍里面。因此,跟这样的金刚上师相处是非常危险的游戏。

    巴楚仁波切曾经解释过金刚上师所有的特质。基本上,这些非凡的上师就是那个能够给予你直指心要的人,也就是可以给予你指出心性的灌顶。这位上师本身在给予你灌顶之前,必须完整的接受过相同的灌顶。他的灌顶必须被他的金刚上师所认可才行。因此,金刚上师或是上师,就是你可以从他那里接受金刚灌顶的上师,而且在佛道上可以给你详细指引的上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5

莲花生大士说:‘没有检视老师,就像喝毒药;没有检验弟子,犹如从悬崖纵身一跃。’

    英译中/感恩审译/报恩

    ▲本乐仁波切提醒,心灵朋友的作用,是要去发现我们的过失、弱点并发掘我们的痛处。

    找到一棵对的树

    依据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心灵朋友之前,甚至就在我们要做出重大决定,想要亲近他之前,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先去检视他。

    如果不详细的检视上师,无庸置疑地将浪费掉所有累积的功德,就好像在有毒蛇的树荫下乘凉,被骗了,他们失去了他们曾经找到的自由。

    ~巴楚仁波切‘在树荫下…’

    在这个韵文中,巴楚仁波切比喻轮回的热恼就像在沙漠一样。你走在看不到尽头的撒哈拉沙漠,好像轮回的炙热,让你痛苦得大汗直冒,这时你看到沙漠当中有棵树。看到它美丽的树荫,幻想着如果你能在这棵美丽的棕榈树荫下乘凉,该有多好!此时天空连一片云也没有,你就这样被曝晒在烈日下,没有任何的遮挡。天气炙热得连砂都像在冒火,这时你就像被扎扎实实夹在轮回热恼当中的三明治。因此,当你看到树荫时,你就爱上了它。这时候还能指望你应该先去检验树荫的真假吗?这真是没有希望啊!因为你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你可以想像很多在树荫下的美妙,一来它真的很凉快,二来可以好好的休息,而且还可以在它的遮荫保护下,免于太阳与沙子所散发出来的炎热。然而,事实上有一条蛇正盘蜷在那棵树下。如果这时候你兴冲冲的走进树荫,还没有仔细看清楚就把背靠在树干上,这时候巴楚仁波切说话:‘真是危险啊!’你有可能被毒蛇咬伤,它或许不是故意要攻击你,只是在自卫。但也有可能它蓄意要伤害你。还有可能是你已经压到它,自己还浑然不知;如果你伤到蛇让它受到惊吓,那么它回咬你一口,同时释放出毒液。

    如果我们不仔细思维,一心只想要离开轮回的热恼,看到树荫就飞奔过去,很可能被毒蛇咬到而丧命。结果,我们因为珍贵人身所累积的功德与福报,以及走在沙漠中能看到一棵树这稀有难逢的机会,全部都被浪费掉。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多点耐心,沉着且无畏的再往前走,找到一棵对的树,树下没有毒蛇,依靠在上面也不会有危险。

    在佛教中,检视上师非常重要;同时,上师检视学生也一样重要。看起来在我们的社会里,这种检视的过程似乎正在消失。即使当今的环境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在第一阶段学生检视上师,以及上师检视学生同样非常重要。

    检视的期限

    这里要说个故事,过去在西藏有个伟大的金刚上师来到中国。当时的皇帝想认这位大师当他的上师,所以就邀请他到宫廷作客。大师到了,但并没有向皇帝行跪拜礼。他想,我是一个心灵朋友也是皇帝的老师,皇帝理应要向我跪拜才对。同一时间,皇帝也在想,这个心灵上师没有对我行跪拜礼,我是统理整个天下的皇帝,因此,很骄傲的说,我现在不接受你当我的心灵朋友了,但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将检视你。随着时光的流逝,皇帝终于发现这位上师是对他弥足珍贵的老师,最后他决定要请这位大师当他的心灵上师。然而,大师已在两、三年前圆寂。因此,虽说我们要检视上师,但这个检视必须有期限。学生的生命很珍贵,老师的生命也很珍贵。

    檀香木的芬芳

    检视心灵朋友是为了找到檀香木,我们不想要一棵毒橡树,也不要一棵有毒蛇的树,我们要的是珍贵且芳香四溢的檀香木。一棵普通的树干,横躺在马来亚山檀香木的森林里,从檀香木湿润的叶子和枝丫吸收了它的芬芳,慢慢地,它闻起来也会有檀香木的味道。同样地,如果亲近已经开悟的人当我们的心灵朋友,我们也会愈来愈像是个开悟的人。你跟了谁就会跟他很相似。

    我们可能不是完全开悟,但从表面上看起来就像开悟的人,说的话就像开悟的人所说的话,我们也会愈来愈有开悟见性的人所具有的品质。事实上,要调查的是那棵树的品质。它是棵檀香木还是棵有毒的树?我们必须辨认出檀香木,并且亲近他;也要分辨有毒的树,而且避开它。这就是检视心灵朋友的重点。

    去找很难找到的

    巴楚仁波切给了很好且实用的忠告,当去寻找上师时,有哪些品质是我们该留意:根据我们最精纯的法教所描述,具备所有完美品质的上师,在这个染浊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信任持守三种清净戒律的上师,他具有渊博的学问与高贵的慈悲,并且熟练无尽经藏中的仪式有着成就的佛果、完美的智慧来自究竟的解脱与证悟。耀眼吸睛的花朵源于他四个优雅的品质,幸运的弟子将如蜂群般的跟随着他。~巴楚仁波切

    本质上,巴楚仁波切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找到一个具足所有完美品质的上师。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不要去寻找理想中拥有特定品质的上师,应该找寻具有基本品质的上师。

    一个上师应该保任他的戒律。我们可以从三个戒律来观察。第一小乘的戒律,是个别解脱戒律。第二菩萨戒,这是大乘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第三金刚乘的戒律,是密咒乘的三昧耶戒或者承诺。

    佛陀说过小乘的戒律就像陶制的花瓶,它看起来很美,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将碎为千万片。要将它们一片片的拼回去完全不可能。如果你破了小乘的戒律就无法重受,即使花费一生的时间也无法修补。佛说菩萨戒就像纯银做成的花瓶,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可能会留下凹痕,一个好的银器匠可以修补它,不过不可能看起来跟以前一模一样。即使一个银器匠没有很好的手艺,但还是可以整修它。因此,在大乘的道路上你可能犯错,戒律可能衰损,但就像修补银器的好工匠一样,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受戒律并且净化它。金刚乘的戒律就像纯金打造的花瓶。纯金是非常柔软而且灵敏度相当高,即使用手指轻轻碰都会留下痕迹。因此,佛说金刚乘的三昧耶戒律非常容易破损,在这个戒律下很容易违犯,但同时也很容易去弥补,用你自己的手就可修补金刚乘的戒律。

    因此,巴楚仁波切说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师竭尽所能地守护他的戒律,不管他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上师,这个指标性的品质,显示他正走在开悟见性的解脱道上。

    更进一步来说,这个上师应博学且具有慈悲心。如果他没有学问我们怎么跟他学习?上师必须能确切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告诉我们‘是,这是对的,’或‘不,那是错的,’因为佛陀曾经在这部经里如是说,在那部论里那样说。那么,上师博学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困惑,解答我们的疑问,这很重要。有时候人们会想一个上师并不需要什么学问,但应该是个瑜伽士。这种浪漫的想法很不切实际,因为当你深陷困惑时,一个瑜伽士可能使不上什么力量可以帮助你。

    巴楚仁波切指出,一个上师必须精通三藏,它就像三个篮子,或三个佛陀法教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律藏:是小乘的道路。如果说律藏与我们无关,认为只有那些剃了头,穿着红黄 se袍子,住在修道院或尼院里的人才需要它,这并不对。在律藏中佛陀并不只是教导寺院‘可做’与‘不可做’的规矩,他还教导基本的社会互动原则,是佛教徒的基本社会哲学。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一个由佛教徒组织而成的‘僧众’社会,我们必须了解佛陀对律藏的开示,因此一个上师必须精通律藏。

    第二个主题是经藏:它包含佛陀所讲的大乘道路,菩萨道,慈心、悲心的道路。佛陀教我们不仅要自救,还要解脱所有众生,因此,上师必须精通经藏。

    第三个主题是论藏:这当中完整的包含了佛陀所教导外在自然界现象的不同原素,及内在的心智科学。

    因此,身为一个上师必须精通三藏,还有其他有关金刚乘道路的主题。如果你发现这样一位上师,戒律清净而且学养丰富,那么你应该要满意且跟随这位上师。不要太挑剔,逐条的去检视他的品质。当看到他具有几个重要的品质时,你应该接受这个人成为你的上师,你的心灵上师。

    错误的向导

    巴楚仁波切在寻找心灵朋友的旅途上给了些许叮咛,他认为我们要避免一些老师。这些要点非常重要:

    木头里程碑

    第一种要避免的老师是以木头制造的里程碑,他看起来跟真的石雕里程碑一模一样,事实上既没有强度也不具能力。如果一个老师毫无学习的强度也无实证的能力,就像是木雕的里程碑。

    这些老师完全没有从研读、反省及禅修,提升自己品质的蛛丝马迹。这些上师高贵的弟子或优越的家族,日后一定会觉得比一般人更尊贵。他们悍卫自己的种姓就像婆罗门一样。即使做了一点点法教研习、反省及禅修,但并没有为了来生着想的纯正发心,而是充满世俗的种种理由。

    巴楚仁波切抨击这充满阶级的种姓制度,他的理由是建立在律藏的基础,佛陀曾经开示身为一个寺院的住持,必须具备满腹经纶、丰富的经验及高度的证悟。更进一步地说,他必须有慈悲心及乐于助人的善心。佛陀也说过选择老师不要以他们的种姓作为依据,比如婆罗门种姓;不要因为家族关系而选择他们,而应该是依止于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及证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6

井底之蛙

    第二种要避免的老师就像井底之蛙;他们对佛法的了解非常狭隘,视野短浅、经验及证悟都极为有限。

    这样的老师没有具备特殊品质,他们与一般人在一起时显不出任何的特色,因此无从分别。但有些人完全没有经过任何的检验,就对他们盲目的崇拜,把他们捧上法座。一旦他们被拱了上去,会很骄傲自大,因为得到好处与美名。他们自己甚至没有自觉,自己并不具有伟大老师该有的真正品质,他们就像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

    巴楚仁波切说了一个故事: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遇到来自大海的青蛙,问:‘海有多大呢?’海蛙回答:‘非常的大。’井底蛙问:‘有没有我这个井的三分之一大?’海蛙回答:‘比这个井大得多了。’井底蛙再问:‘有我的井一半大吗?’海蛙回答:‘比这还大得多。’井底蛙又问:‘是不是跟我的井一样大?’海蛙回答:‘那是没得比的,海大得太多了。’于是,这两只青蛙结伴来到海边。当井底蛙看到海洋的刹那,马上被海洋的拍涛壮阔吓得心脏病发而死。这就像那些训练有限且视野短窄的老师一样,他们承受不起伟大上师们所具有的深邃眼界。

    疯子的指导

    第三种要避免疯子的指导。

    这些老师的知识有限,从来没有努力地去跟随有学养的上师学习,也不曾受过经典跟论典的训练。他们的负面情绪非常强烈,而正念跟觉察力如此的薄弱,这造成他们对自己的戒律及三昧耶戒松散马虎。虽然他们的心志比一般人还低,但是他们模仿成就者,行为举止表现得好像比天还要高。

    有些老师的表现就好像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但却没有他们的证悟。只能算是疯子的指引,因为还没达到圆满的成就,行为简直就是疯子。

    过去那些大成就者的外在言行看起来就像完全疯掉了一样,然而他们的举止看似颠倒狂妄,但证悟却可以转化他们的行为。帝洛巴把他的学生那洛巴推下百尺深的悬崖,之后他爬下那洛巴摔落的地方问他:‘我的孩子,那洛巴,你觉得如何?’那洛巴回答他:‘我就要死了。’帝洛巴具有治愈的能力,他把手放在那洛巴的背部,拍了三次,就这样治好摔得粉身碎骨,痛不欲生的那洛巴。

    在这个时代充斥着模仿大成就者行为的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证悟的力量。他们知道怎样把你推下悬崖,但却没有爬下山谷去关心你的慈悲,他们更没有治愈痛苦的能力。避开这种疯子的指导吧!

    盲目的指导

    第四种要避免的老师是盲目的指导。

    事实上这些老师的品质并不会比你自己所拥有的还要好,也不具菩提心的慈悲,他永远不可能帮你打开眼界,让你看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这样的老师我们称之为盲目的指引,因为他们无法判断什么应该采用?什么应该避免?如果跟随这样的人,就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因此,检视老师,知道什么样的老师应该要避免,什么样的品质该被领受。如果我们看到任何一个老师具备一定的品质,那么就应该跟从他的指引,很快地我们就会达到证悟及解脱。巴楚仁波切在此引用一段莲花生大士诗文中提出的警语:

    没有检视老师就像喝毒药

    没有检验弟子犹如从悬崖纵身一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8

当我们亲近心灵朋友并且跟随他踏上佛道时,可能会被自己的自我或无明所蒙蔽,所以看不到上师的珍贵功德……

    英译中/感恩审译/报恩

    跟随心灵朋友:正确的关系及态度

    跟随心灵朋友根源于我们对待老师正确的态度。我们之间的关系始于对待心灵朋友的正确观念,巴楚仁波切对此有所描述:

    就像病患依赖他的医生,

    旅人依靠他的护卫,

    受惊吓者依恃陪伴他的人,

    商船依仗他们的船长,

    渡江者仰赖渡船的船夫,

    如果生死及负面的情绪,

    是你所恐惧的敌人───

    那么,就把你自己托付给上师吧!

    建立正确的关系始于开展正确的态度。什么是错误的态度呢?根据巴楚仁波切的说法,我们看老师:就像用猎人的眼睛去寻找麋鹿,打的是它身上麝香的主意;注视着大象,是为了它的象牙;看着犀牛,为的是它的犄角。这种侵略性的态度就像是要去掠夺价值不斐物品的意图。你并不在乎是如何得到它,你没有慈悲心也没有一颗温热的心,有的只是一颗做生意的头脑。你想得到一个价值非凡的东西,只是想要拥有它。巴楚仁波切说,这种动机就是我们精神旅程上错误的开始,这是根源于我执的以自我为中心。你想要为自己在所开展出来的关系当中得到一些世俗上的好处。你要的只是名和利。依据纯净的法教,这种处理手法有着问题。

    就像一个病患依赖他的医生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就像病患依赖他的医生一样,这点须要有某种程度的认知。我们必须承认已经病了。这一步并不简单。在我们生病的最初期,总是想抵赖:不是啊!我并没有感冒,我只是有点头痛罢了。因为我们不想得到感冒,因此就不承认我们生病了。因为知道我们的下一个或两个星期将要在床上度过。这样的状况让我们觉得痛苦且令人烦躁。相同地我们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一个病人,被娑婆世界‘自我’这个疾病感染了,我们正承受着嗔恨、贪欲及无明的症状并在其中煎熬。

    佛法的克流感:对治娑婆世界的症状

    要让一个病人能够依赖他的医生需要下点工夫。我们在面对我执、轮回的痛苦及生命的苦难必须有所行动,要治疗嗔恨、贪欲、嫉妒、傲慢和愚痴等症状。在佛法的治疗中,就像阿斯匹宁和克流感,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当在作止的平静持续基本禅修时,大约四到六个小时里,就可以把这些症状全部去除,然而当我们感觉这些症状又回来时,这意味着我们再回到禅垫上的时候了。虽然这些医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症状,但并没有办法触及问题的根本。因此,我们能认知到症状的根源也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病人,这是和我们的精神朋友产生关联的第一步。

    傲慢

    ‘承认’这个动作自然地就可以对治我们的傲慢,傲慢是我们亲近心灵朋友时最大的问题。当开始对治傲慢且承认我们生病了,这时就可以视精神朋友如同一个专业医生──我们所有的疾病他都知道,他也清楚这些症状的根源,更知道哪些药物可以减缓我们暂时和永远的痛楚。

    信心

    一个病人必须完全信赖他的医生,全然的信心意味着你已准备好接受各种指示,而且遵循医生给你的所有吩咐及处方。如果没有这种承诺以及对医生全然的信心,整个治疗就不会产生作用。例如医生要求你服用一些特定的药物,但是药品当中的某些成份你并不喜欢,所以你就不去药房抓药。选择到另类疗法的医生那里想听取不同的意见,其实你也不相信这个医生。

    这位另类疗法的医生给你一些很奇怪的草药,告诉你熬水煮沸之后喝下,但你显然对这种逻辑完全不满意。就游走在这些医生之中,对他们没有完全的信任,因而漠视自己的病症。你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这些医生的时间。如果你不相信这位医生,就不要占用他的时间,因为还有很多病人等着要看病。印度大乘佛法的伟大成就者寂天论师曾说过:‘对那些不遵从医师指示的病人,要想治好病则毫无希望。’即使是这世界上最顶尖的医生在你身边,为你解说着最新药物的名称。但是如果你不准时吃药也不遵守疗程,要治愈病症则不可能。

    虔敬

    因此,一个病人在依赖医生时,要对他有很大的信任。在佛教当中这样的信任和信心就称之为‘虔敬’,也可以称为‘信仰’。这表示你相信医生的智慧与经验,虔敬与信心能够产生基本的开放性,你必须对医生敞开自己。巴楚仁波切给我们几个例子,像‘受惊吓者依赖陪伴他的人’和‘渡江者仰赖他们的船夫’,我们也可以加上‘乘客依靠机长’。当我们在登机时已经将全部的信心放在机长的身上,这是我们在心灵旅程上正在做的事,当我们登上航向解脱的飞机时,我们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上师的手中,他正载着我们飞向彼岸。

    这种虔敬的关系就像病人跟医生之间一样,犹如渡江者与船夫,受惊吓者与陪伴他的人。所有这些比喻都在传达一个讯息,我们须要一个很强的信任与信心,这就称‘虔敬’。

    虔敬与信任并非自然就会升起。最初,学生会去检视老师;老师也会审视学生。我们的心灵老师检验我们,我们也检视他们。然后,我们才能到达信任的阶段,这就称之为‘虔敬’或称之为‘爱’。爱与慈悲都来自心灵朋友,之后爱与慈悲就会成为牵动你和心灵朋友之间的触媒。这种了解对我们开启与心灵朋友间的关系,及我们的心灵旅程都是非常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0-18 23:39

正面的怀疑

    巴楚仁波切指出外相可以蒙骗人,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表来做判断。最简单的显现,被我们先入为主的该做与不该做的概念性给污染了。就像所有事物的显现一样,我们很可能会被老师和心灵朋友的外表所蒙骗。

    具恩祖师大德曾开示:

    不要对一个人的行为

    作错误的阐释,

    多数印度的大成就者活着时,

    像恶魔、野兽及低俗贱民,

    比最低贱还堕落。

    以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例子来看,他是众人的导师也是噶举传承的创始祖师。他在恒河边过着渔夫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可以在恒河岸看到外相如他的人。那里有数以百计的渔夫,帝洛巴就跟他们一样,住在河岸上,每天到河里捕鱼杀鱼。他的外表看起来就像一方恶霸,做了数不尽的黑业。然而,当帝洛巴在教导他的学生那洛巴时,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展现出他的证悟。巴楚仁波切继续说道:

    帝洛巴杀这些鱼,并不是因为他肚子饿而且找不到其他的食物。而是鱼类处在完全无明的状态,它们不知道该做与不该做的界线在哪里,它们是充满负面行为的动物。然而,帝洛巴有能力帮助它们解脱,当他在吃鱼时可以跟它们的神识联结,于是他就把这些鱼的神识转化到佛国净土。

    相同的,萨惹哈是制造弓箭的匠工,夏瓦利巴则像个猎人。其他在印度的伟大成就者也一样,他们选择卑微的生活型态,常以最低下贱民的身份出现。很重要的是,他们不希望因为你的老师所从事的工作来判断他的对错,你应该训练自己保有最单纯的认知。

    不要盲目跟从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建议大家盲目的跟从心灵朋友,因为还有一些情况是我们必须去考虑。但是,如果我们对盲目信仰太敏感了,就会导致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会变得非常负面;我们处处怀疑,对人世间冷嘲热讽不相信有真诚善意,我们的怀疑遮掩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德品质。当看到自己的头脑要走到那样的极端时,那么应该来读一读巴楚仁波切的这段诗文,我们也应该怀疑一下自己的怀疑。你那充满怀疑的大脑可能会说,‘这个老师就像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一样,正在做一些无法无天可耻的事。’这是正面的怀疑。当你的头脑对盲目信仰怀疑到一个极端时,就要想一想你是不是怀疑过头了。

    巴楚仁波说了一个善星比丘的故事,他是佛陀的学生也是他很亲近的侍者。这个学生对佛说:‘你除了会从身上放光六尺外,在你身边当侍者这24年,我不曾看过,即使小如芝麻般的灵性品质,至于法教,我知道的跟你一样多,从此,我不再当你的仆从了。’

    善星比丘服侍佛陀24年的时间,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他见到佛唯一的品质就是‘光’。巴楚仁波切说,如果我们没有调伏自心,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对治我们的心,我们甚至可以在佛陀的身上挑毛病。即使尊贵的佛陀此刻就在眼前,我们还是会发现他有很多缺失。或许他讲话有印度口音,因此很难听懂他所开示的内容。如果我们都可以在佛的身上找到缺点,那又该如何去看待我们那普通的心灵朋友呢?如果不好好在自心下工夫,我们也将会发现老师的许多过患。

    巴楚仁波切指示我们必须小心翼翼,随时保持觉知与正念以维护跟老师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一个错误都是非常危险。举火焰来说,在天寒地冻时,如果能有火来取暖,那真是幸福的事,但如果我们对火毫不经心,一下子靠得太近,可能会被烧到。不过,如果我们离火太远,就很难感受到它的温暖。因此,不偏不倚的走在中道上,是一个非常善巧方便的途径,它可以维护我们跟上师之间的关系。

    亲近老师时必须非常的谨慎,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稀有难得的机会。当善星比丘跟尊贵的佛在一起时,他并没有对这宝贵的机缘心存感激。当我们亲近心灵朋友并且跟随他踏上佛道时,我们可能会被自己的自我或无明所蒙蔽,所以看不到上师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会看不到这个机会是多么的难得,我们更看不到上师的尊贵性,也看不到与上师关系里的殊胜处。身为凡夫的我们,更有可能在此刻对我们的心灵朋友完全不心存感恩。因此,我们必须很小心且训练我们的心,应该感激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更应感恩我们的心灵朋友。

    与佛心相系

    巴楚仁波切教导我们,如何从上师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的好处。

    仿佛天鹅悠游于完美的湖面上,

    犹如蜜蜂品尝着花蜜,

    从无抱怨,只有恒常的接受他,

    永远以如法行仪等待你的上师,

    透过虔敬你将体验到

    他所有美好的品质。

    如果你要达到开悟,这就是那条可以真正从心灵朋友那里得到利益的道路。天鹅在静谧的湖上悠游,蜜蜂品尝从上师那里采来的甜美蜜糖。如果我们不曾厌烦的跟着上师,如果我们从没感受到像善星比丘那样的厌恶与忿怒,那么我们将会从与上师的关系中得到好处。这个利益可以让我们经验到所有佛陀及心灵朋友所具有的品质。

    巴楚仁波切告诉我们与心灵朋友的相处过程:

    在一开始,有技巧的检视上师;

    于中间阶段,有技巧的跟随他;

    到最后,

    有技巧的仿效他的证悟和行为;

    一个弟子能如此做到,

    那就是走在真实的道路上了。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释迦牟尼佛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并没有那样的福报亲眼见到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活佛,我们无法仅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完全了解佛陀的法教,也不可能依着自己的认知而证悟自心本性。我们唯一能够跟佛心联结,我们唯一能获得佛陀法教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唯一能达到僧众的了悟,这些都只能透过心灵朋友。因为他,我们可以与佛的心相系。因为他,我们可以真正实现佛法的道路。因为他,我们活在当下证悟的经验中。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