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惟贤法师 从太虚大师志行 讲到如何学法和住持正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2-11-21 10:35
标题:
惟贤法师 从太虚大师志行 讲到如何学法和住持正法
.
(惟贤法师2005年9月30日晚于七塔禅寺三圣殿开示)
尊敬的可祥大和尚、北京的圆慈法师、宝庆寺的朗宇法师、各位师父们、各位居士们:
今天,能够有这个因缘与大家见面,很难得,很欢喜!所以,在此我首先向大家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智慧增长、一切吉祥!
我这一次是到奉化雪窦寺,参加雪窦寺恢复开放二十周年暨太虚大师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和太虚塔院落成法会,另外还有弥勒菩萨圣像开光。由于这个因缘,所以先到了雪窦寺,参加了这个庆典以后,接着就来到了七塔寺,今天又到了宁波居士林。我的感受是浙江宁波市的佛教很兴旺,一片新的气象。拿七塔寺来讲,这次来算,从八十年代,我已经来了六次了,这是第六次了。每次来都不一样同,七塔寺是一千一百多年的古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兴旺。同时,由于朝代的变迁,历经沧桑变化。比如,清代末年,洪杨之乱后,慈运老和尚,不辞千辛万苦,把这个寺庙恢复。解放以后,经过文ge,又被破坏,月西老和尚又在千辛万苦之中,逐步把寺院修复。从可祥大和尚升座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据说,最近把原来寺院的几千平方米土地又收回来了,要修图书馆、修佛教文化研究所,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啊。宗教政策的落实,得到地方领导的支持,得到居士们的拥护,所以面貌一新!我就感到,我们佛教的中心,主要是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今天,可祥大和尚要我来跟大家见面,讲一讲,我也没什么准备,临时我想了个题:“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我就想了这题。
首先,讲一讲太虚大师的志行,因为我是太虚大师下面的一个学生,亲近他将近十年,与他很接近,因此也很了解,读了他的很多著作,亲自听他讲课。在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几点。
关于大师的志行我想从简略方面讲,太虚大师很有德行,知识广博,佛学造诣很高,是我们近代僧伽领袖,是佛学的泰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完,这只是提个纲要。太虚大师他在普陀闭关,读《大般若经》,接着读《法华》《华严》,《涅盘》诸经,其中还泛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中外名着。提出改革佛教的志愿。所以,一般人称他为新僧。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所修所做,都是根据佛陀的言教,身体力行,结合时代,发扬他的思想,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第二,太虚大师整个思想是根据“信解行证”四个字来的。信就是要信仰佛的功德、信仰三宝、信仰因果,这种信就是真正能够从自己内心生出,了解佛的功德,而发起正信,从心中就发心,发菩提心。信就是因,菩提就是果,首先要讲的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生信之后,向往菩提,发菩提心,这就是祖师讲的:“一经发心,即成正觉”。在心的正念中,就包括佛的功德,功德要贯通于这个信,这是因,因果相应,必然有果。当然在信以后,要解。了解以后,要有实际行动,不是空谈,从行持中才会得到受用,才有果。所以从这点来讲,太虚大师的思想,他对佛教的信仰,发广大菩提心、弘法利生,自始自终坚固不移。赵朴老曾提出五个建设,第一个就是信仰建设,教导我们学佛,不管出家在家,若信心没有,或者信心不坚定,那么就说不上是真正信士,那就只有退堕。信为第一。在他的论述中,处处都贯穿这一思想,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由于他读般若参悟后,能够耳根圆通,了解世出世间法的真谛,二谛圆融,他善于慧眼观察一切。他就谈到:佛说的法,大乘法门,包括《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涅盘经》,这是佛自证境界,比如《华严经》吧,内容讲的是:一真法界,法界观,华藏世界,四十二位法身大士等,那个境界是佛的境界,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佛的自证境界。因此,对于佛法,不能以世间上的观点,特别是进化论的观点、考证学的观点来对待。因为,佛法、佛的自证境界超越时空,不是世学的那种思惟可以语言、可以表达出来和了解的。我说的这个话呀,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民国以后,我们国家有些人,有些学者,根据考证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也是学习当时日本人研究佛法的观点,攻击大乘非佛说,大乘不是佛说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特别是《楞严经》,《起信论》不是佛说的,也不是马鸣菩萨造的,当时有这么个论点。太虚大师就站出来,提出:就是要相信大乘经典是佛说的,相信佛菩萨的境界,相信《华严经》讲的:有圣者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要建立这么一个宇宙观。才能保持正信正见。大师坚持了正义维护了正法。这是第三点。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2-11-21 10:39
.
第四点,中国佛教是源自于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特别是大乘经典,中国的历代祖师,从东汉以后,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建立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这些宗派的建立,是显出了中国佛教的特色。但是,这些宗派并不是与佛的本怀相违,不是与印度佛教割断了,不是的。中国就是第二个佛教的祖庭,应该从中国大乘佛学里面,各个宗派里面,学习佛法的真理,建立宗派都是各个祖师学习佛说的某部经典,根据他自己的心得而发扬出来。例如: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天台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都是这样而来的。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源于印度,源于佛陀的本怀,这是我们中国佛法优良的传统,不能反对。两千年来,中国佛法,就以这个为中心,所以太虚大师讲“八宗平等”,各有各的习惯,适用于各个地区,不能混淆。汉语系尊重汉文的系统,藏区要尊重藏语的系统,在云南边境要尊重巴利语的系统,各个尊重自己的系统。中国汉地大乘佛教既不是藏语系统,也不是巴利语系统,更不是日本人那个系统。因为日本的佛教已经变质了,更不能学。中国的佛教、汉语系佛教,就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系统,八宗平等,相依相存,不是脱离实际。诋毁中国佛教,当时也有历史背景的,因为那时候,有一部分人,他就鄙视中国历代祖师,认为学习佛教应该直接学习印度,像龙树、无著、世亲等学派,这样无形中否定中国佛教的传统,太虚大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提出这论点,举出这个理由。要尊重中国的传统,中国佛教的传统并不是与印度割开的,并不是非佛说的,所以当时也是针锋相对的,最后纠正了错误观点,这是第四方面的。
第五点,佛教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发扬佛教教义,另外就是要学对于众生方便接引。太虚大师讲“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太虚大师提出三个因,时间、地点、人的根性不同,就要以适当的方法加以方便摄受,就像释迦佛现千百亿化身、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一样,方便摄受。所以,佛教的传统要保持,佛教的特点要宣扬、发扬,而佛教能够适应众生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佛教徒、作为一个菩萨,不能脱离群众,在群众中摄化群众,这是走菩提道一个大方向,菩提不离众生,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你都要摄受众生,发扬佛教。但是从僧伽本身来讲,要整顿僧伽制度,因为旧的僧伽制度已经名不符实,只是一种形式,受人崇拜,受人恭敬,不能发扬佛教,内部腐朽,必须要整顿。所以大师前后写了针对僧伽制度的《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在《建僧大纲》里把寺庙的僧人分为三级制:一是学僧,二是职僧,三是德僧。学僧就是要学法,律仪班两年,普通教理班四年,高级班、研究班三年,在这九年学完以后,接着还有个观行班,什么观行呢,修观、修禅,三年,前后十二年。这种僧人煅练出来可以住持正法、有实用。职僧是什么呢,做各项工作的,维持寺庙的寺务、各种活动。同时职僧中,还要办文化、办教育、办慈善,职僧又叫菩萨僧。德僧就是长老,修行好,专门念佛、坐禅、领众。这是三级僧制,除此以外,老弱病残,用一部分财产供养起来,建立“净苑”。另外还有一部分没得信仰的,不守纪律的,那就劝他还俗,无家可归的,先把他安置,让他参加佛教办的农场工厂。这些就是《建僧大纲》的内容。所以,大师思想在那个时候是很先进的。大师还认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与大乘菩萨行相应,建立人生佛教。大师有一首诗:“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佛法不离人间,度众生首先以人为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主要是有道德,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扬善。以后赵朴老提出了“人间佛教”,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有个别的人不理解,就是说你只说人生佛教或者人间佛教,就把其他的佛教教义都不讲了,殊不知大师的人生佛教有四个内容:第一个人生改善,把丑恶的、腐朽的、龌龊的这种人改为善良的、光明正大的、有道德的,叫人生改善,以此净化人生。第二是后世增胜,什么是后世增胜啊?我们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讲“人是增上生”,就是说这一世作为一个人,能够奉行五戒十善,那么下世你就是不生极乐国、不生净土,也仍然是人,保持人身不堕恶道可以上进,未解脱成佛的人,也仍然是人,这叫后世增胜。第三个,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讲生死解脱,清净三业,达到消除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你就可以解脱。第四法界圆明,法界圆明就是佛的境界,你经过以上阶段以后,超出三界,功德圆满,最后达到法界圆明,法界圆明是一真法界,恢复真心,福慧圆满,圆满而光明叫法界圆明。人生佛教,就包括这四种内容,佛法是这样子的,大师的心怀也是这样子的,“人生佛教”的专题我这里不提,内容也是很多的。这是第五,佛教要保持优良传统,要与时俱进,这是讲的人生佛教。
第六,介绍他对我们学生的教育。他是很关心学生的,学生在听课,他时常在旁边看。记得有一次我在写笔记,他在我旁边很注视认真的看,我一看是大师,惊我一跳。他的精舍我就去了二三次,接受大师单独教育。他的教育有四个字:“淡宁明敏”,淡是什么呢?淡就是淡泊,要人们不为外境所转,淡于物质,学佛的人不能淡泊就不能守戒,这个淡字就是用来守戒的,首先是要淡于物质,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不要为金钱等五欲所动。第二个字是宁,宁就是宁静,要保持身心的宁静,宁静下来才能够消灭妄想,消除烦恼,达到明心见性,你不宁静是不行的,没有定力也不行的。我们在学院读书,早上念《弥勒上生经》,念弥勒菩萨,晚上《蒙山施食》,除此以外,还要坐香,有时候坐半枝香,有时候坐一枝香,坐香完了才回寮房,这是我在当学生时的经历,大师说不这样啊,身心就浮燥、就散漫,听课也听不专,了解佛法的深义,也说不上,这叫宁、宁静,这一点我们大家要注意,不管出家人、在家人一定要宁、一定要静,每天拿一部分时间坐禅,你的身心就不同,身体也好,这是第二个宁。第三就是明,明就是明明白白的,能明因识果,分别善恶邪正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清清楚楚的,才具有智慧,这叫明。什么叫敏呢?敏就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对具体情况要灵活运用,达到摄受众生的目的,这叫敏,这四个字是汉藏院的院训:“淡宁明敏”。
除此以外,他对学生有三句话:勤学明理以传教,舍己济众以成行,真修实证以成果。要弘扬教理,就要勤学,真正达到明理。你说真空,什么叫真空?你了解不了解呀?你说妙有,你了解吗?真的了解吗?要勤学明理,这样才能阐教,才能弘法啊!否则的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行的啊。在自学方面要认真,当时学院提倡写笔记,每个都写笔记,写了笔记要交给讲师,加以修正。除此之外,还要写论文,也要交给讲师修正,每个月底要交两份,各种方法,都是要学生认真学习。另外要学菩萨,大师他自称菩萨,提倡今菩萨行,建立菩萨学处。这第二句讲的是“舍己济众以成行”,在行动方面要自己把贪心断掉,处处要想到众生,要救济众生,学菩萨行。第三句,“真修实证以成果”,真修就不是假修,要真正的修持,要踏踏实实地做到。守戒就要认真守,修定要认真修,平常早晚功课要认真做,要真修实证呐!是否实证,看你自己要不要受用了,你是一个贪心大的人,你认真修了以后,贪心和欲望少了,这说明受用了。嗔恨心大的人,你认真修了以后,内心就平和了,慈悲了,这说明就受用了,这是实证,这是个例子。真修实证以成果,真修才有结果,这果可以成佛果。这三句话是对我们学生提出来的,在过去,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对今天来说,继续有教育意义。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2-11-21 10:44
第七讲的是:大师的生活、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生活很淡泊,没见过他的人不晓得,你们没想到,终年一件灰布大衣,灰布大褂啊,脚上的僧袜僧鞋,灰色的,跟普通僧一样。吃的方面很简单,在重庆长安寺、罗汉寺,我陪他吃了几顿饭,早晨稀饭、馒头、咸菜,桌上没有看到豆浆、牛奶,就是稀饭咸菜。中午二菜一汤,最多居士供养的四个菜。他在缙云山的时候,住在精舍里面,我看得清清楚楚的,仍然二菜一汤,加个咸菜。他生活就这么简单,没有方丈的大派头。走路他没得车子,没得专车,平时弟子开车来接他,有一次车子来迟了,他步行走,步行下山。另外,我们在缙云山读书,从山门一直接到温泉,这条公路是我们下午抽时间修的,是由太虚大师提倡的,法尊法师亲自领导,每个学生必须尽力而行。大师只要是在山上,他也亲自参加,拿锄头,畚箕,挑土啊,挖路啊,同学生一道劳动。这个你们想不到啊。大师很忙啊,又要讲学,又要到处讲法,还与当时西方人讲法。除了汉藏理学院之外,还到中学、大学,研究生院讲课,有些民间团体也请他讲演。讲学弘法,没有间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抽时间跟着我们劳动,不耍特殊,这是祖师的遗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嘛!从行动上来煅炼自己,所以大师的生活啊,他以身作则,对我来说感触很深,受到很大的教育,这得益于大师的伟大志行。内容很多,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个纲。接着我们讲正题第二个方面。
第二方面,学法与住持正法。今天来讲,宗教政策落实,全国各个寺庙在落实以后,都在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人才,要提高僧材的素质,这是一个中心问题。如何提高?如何学习?如何求法?我这里讲几点,为什么而求法,我们学习不是一般的那种学习,一般人他是为了名利,为了家庭,我们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是为了知恩报恩而学法。三宝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要知恩,知恩要报恩,报恩而要学法,不学法、不说法不能报恩,所以第一个我们要为了知恩报恩而学法。第二个为了什么呢?为了解脱而学法。求解脱生死,就要消除出了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人有三障,永远就得不了解脱,就永远不自在,这是根本。第三个,为愿证菩提而学法。我们最高的目标,要愿证菩提。愿证菩提,就要学修菩萨,学修菩萨,就必须融通二谛,要有广阔的知识,为愿证菩提而学法。所以学法的观点要正确,不是学了法以后有工作了,可以得好多钱,可以当家、当会长,地位就高了,那错了,你那样子学学不好。你要弘扬佛法啊,这是正法,做一个真正佛陀的弟子,这个目标你得搞清楚,放弃名利、地位,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何学法?佛教里面讲,由“三慧”到“三学”,三慧就是闻、思、修,三学就是戒、定、慧,要听闻经典,要善于思惟,要实际修持,然后结合戒定慧。由“三慧”到“三学”,就是实际认真、踏实地学法,要这样子学。第三个,学什么法?这个内容就多,太虚大师把它综合了几点:第一个是五乘共法、第二个是三乘共法、第三个是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就是缘生法,就是五乘所共修,要相信因果、相信业报、相信缘起,第二个三乘共法,即三法印、四谛、三乘共修。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贯通的。四谛就是苦、集、灭、道,《阿含经》讲的根本教理。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用来验定佛法、经典的真伪,用此三法印来辨别,是不是佛说的。大乘不共法,即般若、法相唯识,大师把大乘八宗减为三宗,第一是法性空慧宗,第二是法相唯识宗,第三是法界圆觉宗,八宗通过这三宗来判摄。法性空慧宗讲般若,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法界圆觉宗讲一真法界,讲真心,如《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起信论》等都归纳到法界圆觉宗。学法,就要学这些,这是佛法、出世间法,还要结合世间法。我们在学院读书,除了百分之七十佛学以外,百分之三十学习语文、历史、科学,数学、经济学等等。真俗二谛要融通,才有正见不盲从迷信。以上是学法的内容简单地提一下。最后谈到,住持正法,以僧人为主,以居士为辅,大师建立的菩萨学处,都是这样的,有僧人和居士。僧人主办文化、教务、教育、医务,居士就从事商业、工业、农业、经济等。居士分正信三皈和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就是皈依了的,受了戒的,受过菩萨戒的,普及于社会的工农商学兵,把佛教普及化,净化人间。在僧团建立僧伽制度,建立现代僧团,菩萨学处。在社会,只要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属于结缘三皈,除了在菩萨学处工作以外,可以发展到社会。这样就显示佛教第一个不是隐遁化、不是孤立化,不是隐居山林,与世隔绝,把自己孤立起来,佛教是面向大众,面向群众,却不孤立化、隐遁化。第二个佛教不世俗化,什么叫世俗化啊?世俗,就不能保持佛教优良传统,不能突出佛教的特点--学风与道风,这一点大师特别强调。佛教要以相教、身教、言教来自觉觉他,相教是啥子呢?殿堂庄严清净,佛菩萨的形象是慈悲、智慧、和平,世人见了以后受到感化。身教,就是形象要注重四威仪,严持戒律,自然能够感化人,受到别人的崇拜。言教,例如念经、说法彻入人的心间,提高人的智慧。佛教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寺院就是精神文明的基地,僧人就是道德的模范。居士作为在家护法,护持正法,僧人不能做的事情居士去做,出钱出力,这样做也就是弘法,护法即弘法,例如,赵朴老就是榜样,他是在家菩萨。
今天讲的内容,都是我临时想的,没写稿子,因为中午吃饭时,可祥法师给我提出来的,要把太虚大师生平多介绍一下,我才想到这个题,从太虚大师的志行,说到求法和住持正法这个题。这个题,在今天来讲,很有意义,落实政策是我们大好的机会,佛教复兴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但是必须在大师的遗教中,找出今天佛教的道路。如何学法,如何住持正法?这方面,在五十多年以前,大师就给我们指出来了,“人间佛教”现在是中国佛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佛教团体、各佛学院的指导思想。同时,大师谱写的《三宝歌》也普及起来了,我们在缙云山最初学《三宝歌》,现在《三宝歌》已经成为教歌,各地方都在唱。这说明大师的遗教是永远都有价值,永远对众生都有利益,永远为后世佛教信受奉行,我们要切实走这条道路,遵守大师遗教,佛法就能够弘扬,就能住持正法,就能维持国家安定,维持世界和平,免于zai 难,解救众生于苦难,这是我们大家应该负的责任,所以我希望团结起来,向这个目标奋斗!
到此讲完了,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