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初机学佛决疑(上)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4-2 12:41     标题: 初机学佛决疑(上)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

 

目录提纲

初机学佛决疑(上) 祥细目录

 

再版缘起

初机学佛决疑序

自序

修增版自序

何谓佛?

何谓佛法?

何谓僧?

何谓皈依三宝?

何谓五戒和十善?

何谓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要怎样才能成为—个好的佛教徒?

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只要为善,何必信教?

佛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

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是什么?

众生成佛以后,会不会再成众生?

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成佛又为了什么?

儒家说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我是军人,将来在战场上造了杀业,是否有罪?

何谓因果?

佛教讲因果,是不是宿命论?

何谓六道轮回?

我有位朋友,自称是现在维摩,甚么意思?

何谓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是不是真有来生?

世人作恶,有报在子孙之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报应子孙,有欠公允!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狱?在那里?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何谓修行?

佛教有那么多的经典,讲些什么?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

佛教的经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何谓化缘与因缘?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评别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见对方答辩?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学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势必灭种!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代不配合,可否改进?

现在佛法不兴盛,是不是宣传不够?这样下去,佛法是否会灭?

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生活怎么办?

听说持大悲咒有感应,我持诵多年,仍未见效,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要向塑画的佛像烧香礼拜?

比丘尼见了比丘,为何要礼拜?以现在的社会情形来说,是不是不民主?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尽众生?业重的众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说怨亲平等?

患急性盲肠炎,求佛未必有效,求医则救,岂不是佛力不及医力?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我持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总有—点,其故何在?

 

 

再版缘起

 

知义法师,湖北人氏,年少从军,南辕北辙,戎马倥偬,无常历绘。来台未久,潜心学佛,因会悟妙谛,遂披染出家;驻锡丰原弥陀精舍,立大悲愿。普度群迷,间有客问,谆谆启蒙,笔耕数载,积稿盈尺,题曰‘初机学佛决疑’。师为度众心切,假以方便言说,无非浅显契机,旨在逗机说教。盖今日社会,人心迷惘,若无大善长者以悲愿方便引度,众生无门悟入,苟非以通俗宏法,功难垂成。师之大作,正可引迷导悟,如人人传阅是书,推广及众,咸登佛之阶梯实可预卜也。

 

有吴义贤居士来会示稿,余以浅显易通,乃欣愿流通。师复驾临,畅谈甚欢,近再将修增稿寄会,旋成倡印定案,乐见是书普及,故叙因缘。

 

民国六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古燕乐崇辉于大乘精舍

 

初机学佛决疑序

 

流行在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在空间上得以扩展,我以为宣传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不论是口头或文字的宣传,都是不可或缺的。试看其他的一般宗教,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亦没有什么特殊的思想,但能在各地蓬勃发展,不能不归功于他们有力的宣传。不特宗教如此,就是其他学说,如能善为宣传,就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见宣传的重要性!

 

佛教是真理的宗教,不但有它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它卓越的思想,但因未尽予宣传,是以究竟真理之法,不能深入社会人心,能说不是佛法的最大损失?民国以来,特别是在宝岛,僧俗大德感于佛法宣传的不可忽视,积极在做宣传工作,而且表现的成绩不错。宝岛佛教会有今天这样兴隆的气象,使得大多数人,特别是知识群,来虔诚的归信佛教,不能不说是诸僧俗大德宣传之功!

 

佛法是深广无涯的,亦是甚深微妙的,只是宣传还是不够的,还得要作通俗的宣传,才能普遍的深入各个人的脑海中。关于通俗的宣传,如能再下一番工夫,我以为会有更好的收获!虽说我国现在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的人极为普及,但要他们认识深奥的佛法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以如何作通俗的宣传,以期每个人了解佛法,实是目前佛教的当务之急!

 

同时要注意的,就是宣传要有宣传的方法,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要想获得理想的成就,极为困难!如以口头宣传来说,不但要能言,还要会善言,方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说服对方,获得宣传美满效果。再以文字宣传来说,不但要语句肯定,而且要辞句的确切,才能生动有力的发生很大的影响,使人接受你的宣传。但这要有丰富的学识,贯通的思想,始能将自己思想传播出去。

 

是以宣传能否达到成功,端看宣传的方法是否进步和正确。假定自己还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弄清楚所要说的道理,势必没有办法说服对方。因而我们不但要宣传,而且要考究宣传的方法,以使宏伟的佛法思想,精深的佛法理论,深入浅出的灌输到每个人的心田中去。

 

民六十三年冬,在万佛寺戒期中,得识知义法师,并得读其佳作,使我获益良多。这是以问答式的体裁,解说佛法的深义,实是一部通俗的宣传品,法师为使广大人群,皆能得到佛法利益,决定出版将之供诸爱好佛法者。来信要我写一篇序,这是我所不敢的,但我敢向读者保证,这确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书,值得大家一读再读,愿诸位读者人手一册,藉以深入佛法的堂奥!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九月十日演培写于星洲般若讲堂

 

自序

 

过去曾看了些其他宗教的书刊,觉得都不合胃口。后来读佛经,因义理精妙,方法究竟,故乐于研习。学佛以后,很喜欢和朋友们研讨有关宗教问题。因对佛法义理了解的太有限,以致时常遇著困难,使我感觉到学佛,不仅理不好懂,名相更难记,这可说是公认的事实。后来本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精神,把平时所交谈的问题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虑,普通问题,渐渐地解决了,有些难题,却经过七八年时间才搞清楚。严格的说起来,还是肤浅的,谈不上深入。

 

六十二年,楷写一部法华,以偿宿愿,后来还拜了一部法华和地藏经。对外虽无交往,但不时亦有客来谈论佛法或其他,均以所知的佛理答之,把不同的问题逐次记下,为了测验自己对佛法了解的程度,乃用通俗的语文和常见的事理,作成答案。因根性下劣,又不懂写作方法,以前会背诵的典范令,现在一点也用不著,因此对这件工作感到很吃力。虽然如此,总算把六十多个问题的答案,完成了初稿。次年春末,重写一部法华,阅华严,较之往日稍有进益。在这段日子里,把初稿作浓缩性的整理,秋末即告完成。不久,敬闻演培大师在雾峰传戒,我就带著稿子去请益,开门见山就说:‘我出家不久,没听过讲经,读的书又少,对写作也外行,现在把过去所搜集的问题,根据读经的心得和思惟,写成一本小册子,不知与佛法是否相应?所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欲敬请大师斧正,以益后学。’演公随手检阅了几个问题和答案就说:‘你能这样发心,实在难得,现在我很忙,最好你再整理一遍,然后寄到新加坡去,我替你看看好了。’演公与我,过去仅有一面之缘,想不到就能慈允所求,使我欢喜踊跃,作礼而返。

 

次日即遵嘱整理。所谓‘温故知新’,遂将原稿局部性的改了一遍。因为这里只住我一个人,工作很忙,直到去年六月才正式脱稿。但后来还有人继续发问,只好把已经整好的先行寄出,以就有道。十月中旬先后收到演公手教及原稿,拜读后,真是使我有‘如炬除暗’的感觉,也证明我十余年摸象工作,总算没白费工夫。即将此稿出示二三同道,他们看了认为好懂,要我流通结缘。我说谈佛法不比一般写作,讲错了因果难逃。且演公德度高超,利生心切,对拙稿无暇详改,使我不太放心,倘有欠妥之处,影响演公尊誉!最近又获得二十多个问题,急待整理,以后看因缘罢。

 

今年清明后余稿即告完成,有几位朋友看过说:‘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所需要知道的,一定要出版。’于是我就说:‘你们不知道我的困难,第一、我没有半个护法,经费从何而来?第二、你们说可以,是否适合大家的胃口还是问题。’他们说:‘我希望你用毛笔写,较之排版受欢迎些。这也是做好事,不必顾虑太多。’因此在四月问我就开始写,万一有缘付梓,可以节省排版工资,和校对的麻烦。同时后稿已奉寄演公恳赐绳墨,并乞示此稿有无流通价值?六月初,拜读演公手示,敬知后稿亦蒙印可,并恩准流通,诚令我受宠若惊,忧喜交集。忧的是对演公法乳之恩不知何以为酬!喜的是有位离相居士送来助印功德金一万圆,不久又获得台北临济寺两位首座和尚,希性法师、盛满法师和新加坡的谈禅法师的慈助,经费问题已解决一半。七月中旬收到原稿,乃日夜赶工,至八月五日晚写完,因时间匆促,错讹之处一定很多。

 

我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想支援初学佛的朋友们,解决一部分精神上的困难,使其成为正知正见的自在人。未学佛的朋友们,若是有缘看看,对佛教多少总会有点认识,就是现在不愿学佛,亦能藉此因缘,种下一粒菩提种子,将来才有学佛成佛的机会。但我的学能有限,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希望有缘的读者们,对拙著提供宝贵意见,作再版改正的参考。这样说,并不是希望各位给我戴高帽子,说实在的,对这件工作,我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心满意足了。

 

也许有人看了这本小册子,以为我还有点修持,那是错误的。坦白的说,对佛法的‘理’是懂一点,但‘事’并未到那程度。如说我是‘自己打爷骂娘,光劝别人行孝’,我也不愿接受。

 

拙著能顺利出版,除向演公虔诚致敬外,并感谢各位长老及大德们的资助!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日知义谨识于弥陀精舍

 

修增版自序

 

当拙著初版印行成册之际,忽得演公教言,且于万忙中为拙著作序,拜读之余,深以为幸!乃恭印陈出,以飨读者,虽然以人废言之忧未除,但证信堪称有托!

 

公云:‘这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书。’确实愧不敢当,因为我既没有修持,又不会写文章,为了使初学佛的朋友们,对这些问题易于了解起见,就用通俗的语文和常见的事物,作补助说明,这样可能会好懂些。出版后,先后收到各地读者赐函及来访,赞誉之深,殊增忐忑!高帽子我虽然不喜欢戴,但比恶意的批评总好得多,因此把原著略加修改和补注,另外从来信和谈话中所得到的资料,又写了十余篇新稿,以备再版时附出,这样,内容将会较前充实些,也可说对这件工作,做的又接近理想一点。希望读者们要认识的是,佛教的目的,是要使众生现在身心得到自在,而不是为了死后灵魂得救。父母爱子女,可说是无微不至,假若子女犯了法,他们也无法代替。何况别人?以读书来说,如果小学(现在)的成绩不好,将来(死后)就考不取大学(成佛)!所以孔夫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愿人人自立自强,做好人,行善事,只要现生修身有术,死后用不著别人救,否则他也救不了。倘能依照佛法去修,不但不要别人救,而且还能救别人。这样看来,佛教的方法是多么的积极。

 

在这里有一点要申明的,关于拙著有关个人生活约略的叙述,旨在劝修,绝非自炫,如果认为我是卖瓜的王婆,也只好说‘天厌之!天厌之!’当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提及此事,这是我的臆测,因为大家都还是凡夫,有这种想法也不算错,万一碰到不懂佛法的,那就难怪了。但愿有缘的读者们莫错用心,庶不失我饶舌之旨!

 

因为初版二千册,在短期内全部赠完,但各地常有人来信索书,只好说:‘敝处已无存书,有缘再版,当即奉上。’三月间,吴义贤居士也来信问及再版事,我说目前没有办法,以后看因缘罢。过几天吴居士又来信说:‘把原著寄到大乘精舍去了,乐崇辉居士利他心切,力助再版’等语。后来又收到乐居士来信,谈及此事,乃携稿北上,请乐居士代劳。诸法因缘生,想不到再版事就这样的成功了。所以就请乐居士写一篇再版缘起,以资纪念。

 

为了便利一般人阅读起见,最近用通俗的文字,注解观无量寿佛经,现已脱稿,但我还想继续写点东西,和读者结缘。拙著再版即将付梓,特在此向演公和乐居士以及赞助者,谨致谢忱云。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八月九日知义谨识于台中丰原弥陀精舍

 

何谓佛?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圣;一种极其尊贵的称呼。为了便于说明起见,请问什么叫干净?当然是说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种物体上的尘垢,使它恢复本来的形状和色彩,就叫做干净。那么,用佛法忏除我们思想上的贪、嗔、痴等业垢以后的清净理体,是谓之佛!

 

金刚经说:‘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因此再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补助说明。佛譬喻是零,各种数字表示无明和业力,恶业用加法,善业用减法,如下式: l+l=2 即无明加恶业等于众生。

 

但众生必须修善业,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业,一定要倍于恶业,才能减去恶业和无明而归零。如下式: 2-2=0 即善业减恶业减无明等于佛。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恶尽善满,福悲具足时,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问我:‘假使一切众生都成了佛,那怎么办?’我说:‘很好办,绝对不会吵架,因为佛是无质碍的理体,好像烛光一样,一烛光充满一室,多烛光还是充满一室,光与光是调和的,对房子的空间毫无影响,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与多佛,是众生的分别心所造成的,其实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体会不到这个道理而说我糊涂,真是冤枉!’

 

刚才说佛是觉者。其实觉的能力每个众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觉是‘空’——‘实相’(离一切相);众生觉是‘有’——‘假相’,对这假相有所执著,贪恋不舍,则成不觉。而佛觉虽空,并不否认物质现象的存在,而是说它的存在,是缘生的、生灭的、短暂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众生不明此理,而认为是实有,于是就产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种感受,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必须学佛的所觉。如能把世间的一切当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时就利用一下,到达目的地以后,毫不贪恋的而予以舍弃,这样就可把人生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了。

 

关伊子说:‘知物之伪,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的几句老实话。

 

何谓佛法?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则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乐,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我们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绝思虑,去缠缚,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觉,这就是佛法所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宇宙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悟。拿钱来说,可以买放生命,拯济孤贫,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乐,造诸恶业,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为破除众生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众生患了生死执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药来解救,一旦药到病除,最后药也没有用。所以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没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们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最后连出世的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

 

何谓僧?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译为和合众。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众,才可以用这种称呼,如果是一个人,只能称释某某。但也有人为了写作上的方便而称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错,因为个体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可以的。

 

关于在家人,对出家男女二众的称呼,一般来说,如果你到寺院里去,见了出家的男众,称呼他法师、师父都可以,假若称先生,叫伯伯,虽然不算错,但听起来总不是味道。对女众也可以称呼法师、尼师或师父,若是称小姐,叫阿姨,听起来似乎很不顺耳。

 

佛法僧合称三宝,这是一种恭敬赞叹的意思,凡是发心向善,立志上达的人,应该皈依三宝,共结佛缘。

 

何谓皈依三宝?

 

皈是皈顺,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从的意思。皈依三宝,是以三宝为师,以三宝为模范,可以藉信仰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身心,正正当当的做个好人,因此可得三种利益

 

l.皈依佛,不堕地狱。

2.皈依法,不堕饿鬼。

3.皈依僧,不堕畜生。

 

由此看来,皈依三宝,可以免除三恶道的痛苦,真是好极了。但是皈依只是种了成佛的种子,然后还要继续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还是要随业受报的,因为三宝只是迷人的导师,而不是恶人的保护者。我们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后,还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严持戒律,坚固不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假若你对学佛很有兴趣,而发心皈依,必须请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为皈依师,办理皈依有关事宜,如果拜在家人为皈依师,那就不能说是皈依三宝,这种作法,是违反佛法的。

 

何谓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杀生。(不妄杀众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则不犯戒。)

2.不偷盗。(不巧**夺非分的财物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妇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语。(说实话,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

5.不饮酒。(包括鸦片等麻醉品和兴奋剂。)

 

这五项若都能受持,可保来世不失人身。万一有困难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应该择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条,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两舌。(不挑拨是非,或利用各种刊物恶意的毁谤他人。)

7.不恶口。(不骂人,不说刻薄话。)

8.不贪。(不取非分的财物。)

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记别人的仇恨,不求报复。)

10.不痴。(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间法的法律,是个人生活的规约,是修、齐、治、平的轨范,其力能补国法之不足,济政令于无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宁,民安物阜。

 

曾经有人和我说:‘我很喜欢佛教,就是规矩太严,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来,一般人都是怕受约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实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点也不勉强,就是受了戒,并没有改变你的整个生活方式,只是舍短取长的加以规正而已,像马路上的斑马线一样,并不是不让人走路,而是用来保护行人的安全,何乐而不为呢?要知我们现在对生活多一分约束,就可以减少将来一分痛苦。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即早学佛,为未来的幸福而努力。

 

何谓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谓‘性’就是本质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说,性是理,而不是事,是体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语言文字表达,而不能供诸观赏。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湿,予火曰暖,......这是狭义的解释。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广义的。这是说众生都有作佛的本质,和成佛的本能。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之一,因为他能‘不失其时’的发挥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觉。但我们是各从其志,向外寻求,以致渐行渐远渐无缘,苦海茫茫何处证?虽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头,依教行持,还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说:‘佛是已觉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你还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譬喻说一切男子(众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说实在的,我和你一样的外行,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说完,现在画一个图(如附图),以便说明修习的程序:

 

众生本来是自性佛,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攀执外缘而起惑(迷),以无明(不明事理真相)为动力造诸恶业,就进入六道,人身、畜面,随业受生,要想了脱生死之苦,必须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声闻;修十二因缘,即成缘觉;修六度万行,谓之菩萨,到了恶尽善满,怨亲无别时,是谓之佛。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大德竭力研究,分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径,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过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简而易行,成功无别,最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觉在这世界上没有一点不是苦的话,不妨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等到将来临命终时,必能身无苦,往生西方。

 

要怎样才能成为—个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来约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为,以利他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愿吃亏,也须做到自他两利才可以。千万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帜,做的是损人利己的活计,而使别人批评佛教,罪过就大了!

 

因为你引起别人造三业(身、口、意)罪,将来

 

别人遭报,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别人受了你言行的影响而赞叹三宝,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议的功德。

 

至于发心做个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国家,愍众生,乐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务,守法纪,不取非分财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来说,算是个大好人,倘能进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个好佛教徒了。

 

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个无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顾不了,那有时间谈论其他宗教问题,而引起无谓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问,又不能不答覆。

 

过去我曾经看过其他宗教的书刊,在事理上的缺点太多,引不起兴趣。后来看了些佛教的经典,因为理事圆融,故使我有一种‘得其所哉’的感觉。所以说,佛教的理论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庄之学,在理论方面,有些地方与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却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谈。如果说他对社会颇有贡献,那是世间法,对生死问题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讲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要无生,无生则无灭,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处,略举三点:

 

1.理论:佛说诸法性空,因缘生灭。他教说宇宙万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说众生轮转生死的原因,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烦恼所造的各种恶业而构成的,现在必须依照大乘佛法的禅、教、律、密、净,和小乘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去修习,才能了脱生死之苦。他教只凭一个信字,就说能得永生,请问医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愿力:佛的愿力是要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说,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爱世人’,可见他爱的范围只是几个教友而已。究竟他爱的是什么,只有他们知道。

 

在这里我要特别的申明:以上三点,是因你的发问,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简略的分析一下,并不是要和别人比高低,你认为那个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个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这个问题,要依学者用心而定,如能学以致用,确能依教行持,则可随缘如意,等到诸漏既尽,生死已了,不仅是万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罪障,了脱生死,更需要彻底放弃世间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若遇顺(如意)逆(不如意)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终身不辍,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个名誉佛教徒,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因果是大公无私,无枉无纵的裁判者,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丝毫不爽。所以说如意与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请你先做到如万事的意,然后万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只要为善,何必信教?

 

这是一般人的共同观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没有理由反对,但有权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虽然其他宗教也劝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佛教劝人行善,同时又‘防患于未然’的劝人止恶,否则就像无底的水桶,永远是灌不满的。因此佛法首先劝人不要杀生和食肉,以养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却赞成肉食,说什么天生万物以养人,不食就违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厕所里的蛆虫也是万物之一,也应该吃才对。而肉食既能养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该生病和死亡。现在有少数无知之徒,认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厉害,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对人生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客观的看看各种宗教的书籍,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佛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

 

佛就是佛的样子,与任何的东西都不同。你没有见过佛吗?跟我来看。他说:‘佛像是见过,我现在问的是真正的佛。’我说:‘那就难了!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种形相,末世众生,连应身佛也看不到,何况其他?而我从理论上认识的佛,又没有办法给你看,这就和关尹子说的:‘言道者如言梦。夫言梦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兽。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与之;听者能闻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听者不泥不辩。’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几句话的意味,对这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解些。下面还是介绍几段经文听听,也许有点帮助。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经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再看大珠和尚说:‘其心(佛)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听了以后,没说什么,可是头依然在横摇著。于是我就问他:‘众生你见过吧?’他笑著说:‘遍地都是,谁没见过’。‘好了,对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再解释了。不过,要想见到真正的佛,办法还是有,不知你愿不愿意作?’于是他连忙的说:‘愿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会成功。每天你还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当念佛时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时可以想念佛,每当念佛时,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只要能长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见众生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佛了!因为佛和众生,在理上讲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事实上,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是我们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差别相,现在我们修持,就是要修正我们的人、我差别观,而使众多为一,集零为整。不管是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请你不要怀疑念佛的方法太简单,未必有效,,其实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好得很。

 

后来送他出门的时候,特别的说:‘请你千万不要以认识人物的方法去认识佛,把名利心隔远些,就不会当面错过了!’

 

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是什么?

 

那么久远的事,除了佛以外,谁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说过‘未知生?’那我说不知道也不为错。不过我从读经所得来的资料,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为在很久以前,由于一念无名的妄动,就成了众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见河里的小鱼很好玩(贪爱),于是就下水去捉鱼(一念不觉),因为水的流速很强(烦恼),以致淹死在水里(众生)。

 

淮南子说:‘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静,世欲乱之。’三字经也是说:‘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习(造诸恶业)相远(众生)。’由此可知,众生是由一念无明而来的。现在要想回复本来的真面目,必须依教修行,突破无明,而了解诸法性空的道理,贪心慢慢就平息下来,只要贪心一息,嗔心和痴心自然的会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觉得做众生很好,那就什么也不要谈,否则,应该赶快学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脱生死的束缚,得到究竟的快乐。

 

众生成佛以后,会不会再成众生?

 

圆觉经云:‘譬如销金(喻修行),金非销故有(本具佛性),虽复本来金(金沙喻众生),终以销成就(纯金喻佛)一成真金体(佛),不复重为矿(众生)’。

 

由这段经文看来,众生成了佛以后,是不会再成众生的。好比矿金,虽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须经过提炼以后,除了杂物,才是纯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会成为矿金了。也就是说,众生经过佛法的熏陶以后,消除了所有的杂念和烦恼,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说是众生了。

 

但是诸佛菩萨的悲心深重,为了济度众生而随类现形,千万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报。好比开矿所用的工具,是由钢铁制造成的,而钢铁是由铁砂炼成的,现在用来挖铁砂,但铁砂要炼,工具就用不著再炼。所以说,众生(铁砂)是受报(炼),佛是方便,就是这个道理。

 

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成佛又为了什么?

 

一个学医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医,如果不打算行医,就不会学这一行。那么学佛,必定要发愿度众生,依教修行,将来才能成佛,既已成佛,当然要度众生,所以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愿度众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说,我就是为了怕苦才学佛,既然成了佛还要度生,那还不是和以前一样苦吗?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好比医院里的病人,健愈后立志学医,然后又回到医院里去工作,虽然和病人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一个有病,一个没有病。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诸佛度生,是不感觉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远是众生,能度众生,绝对不是众生!

 

儒家说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对。因为儒家说的是世间法,佛说的是世出世间法。其实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齐、治、平,并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许多人,谈起吃喝玩乐,韭郎欣в诩颍奈徼滂簦倮锓古#倌嵛房铮松虏蹋私匝坑械乐耍倘辉獯嗽?lt;SPAN lang=EN-US>(灾),况以中才而涉乱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见司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则,必不出此言也。

 

所谓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记得五十三年住院时,有位患友,品学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单位寄给他一INDENT: 24pt"> 

在今天这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里,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论的也很少见。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因为业力的关系,很难得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所以每当事业失败,生活穷困的时候,却不妨暂时的信一信宿命论,藉以消除忧愁,缓和情绪,也未尝不可。但事后还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千万不要做了命运的俘虏。现在请问你:‘假若你驾车外出,在中途抛锚,检查的结果,没有油,你怎么办?’如依宿命论,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来说,只怪自己事前没有检查,以致如此,现在还是要想办法加油,继续行驶,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过去生命中的种子不好,以致今生才会这样。要想来生的生活幸福,事业如意,必须即时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破除宿命论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启示。

 

何谓六道轮回?

 

天上、人间、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六个地方,合称六道。轮回,即是运转的意思,因为一切众生,受到宿世业力的推动,不断的轮转在这六个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我们的社会形态,是由农工商学兵政所组成的,而全国人民的工作,都离不开这个范围。每个人的工作,为了要和自己的环境和技能作适当的配合,所以就有先农后商,或由学而兵的,……这种动态的现象,就是轮回。同时我们生活上的饮食起居,上学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身心活动的情形,不都是轮回吗?只是没有注意而已。

 

虽然有些人,为了某种关系而否认轮回,也没有用,因为轮回是因果性的,绝不是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无稽之谈。只要他的行为合乎轮回的条件,那一定是信也轮回,不信也轮回,仗权势固然抗拒不了,送红包还是买不下来。

 

总之,轮回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与愚者论,如同生盲辨色,徒费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称是现在维摩,甚么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不知道,当然就没有个人恩怨和利害关系。现在就事论事,客观的答覆所问,自然就不会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维摩的简历,以后你留心观察他的行为,是否合乎这个原则,就知道是不是维摩了。

 

维摩是梵语,译为净名,是释迦佛住世时,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传为金粟如来化身。在维摩经方便品第二说:‘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仪,心如大海。……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戒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辙以度人,爱诸异道,不毁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条件吗?

 

文殊师利问疾品说:‘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说生病的原因是:‘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你的朋友有这种精神吗?

 

不思议品说:‘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如何座?’于是维摩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说:‘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就说:‘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来,入维摩丈室。’你的朋友有这种本领吗?而对于众生,也能作‘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相,如热时焰,如呼时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观否?

 

再看入不二法门品,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说:‘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不二法门?’当时维摩居士以‘默然无言’的办法回答了问题。所以文殊师利就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不二法门。’你的朋友有这种功夫没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说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现在的真‘为魔’了。

 

我并不是嫉妒他是维摩,你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维摩,对于我们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吗?不管是他自称的也好,别人恭维的也好,‘哑巴吃汤圆,肚子有数。’虽然说‘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语罪,真教我为他担心。因此我希望你永远做个守本分的居士,对三宝的护持,量力而为,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千万不要标奇惑众,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确的测谎器,我们既然学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标准,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众弟子之分,那是为了佛教行政业务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没有特权,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为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法利生,圆成佛道!如果以经济眼光来看,居士应该有点特权才对,因为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们供养的。因为我常常看见居士们对出家人的恭敬虔诚,内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共同发挥佛法的力量,使一切众生均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无愧!

 

何谓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众生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所产生的善恶思想行为,统称之为业。而众生在过去各种不同的时空里,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行为,叫做宿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业的力量(业力),使现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业报。

 

就人来说,有的做科学家,有的当驾驶,究其原因,因为他们的才智不同(宿世业力),则其所学是故有别,于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以此例推,宇宙万有,都是由于宿业的因缘,而造成种种差别的现象。但宿业原本于心,所以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时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尽管怎么努力,在事业上总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说是无恶不作,反而生活美满,事事如意。’这是他在宿世善业力强,所以如此,但以现生的恶业报来说,天网恢恢,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你为善,当应得善报,怎奈宿世恶业力强,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现今为善,恐怕又不是这个样子了。只要能继续为善,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现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这个问题,谨慎将事,则来日庶少荆棘耳。

 

是不是真有来生?

 

这个问题,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道理,是很难了解的。现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学的影响,凡事都讲证据,当然,也不算错,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师于今’,而不能‘理师于古’,以致许多真实的因果轮回故事,都以未能亲眼见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来生,那么我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当然你说不错。可是向一位有神经病的人说,他未必相信,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今天,什么叫明天。许多人不信有来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财、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么是今生,什么是来生。如说没有来生,就不应该有来日。假使认为作善作恶,死了就没有事,那么我们以前在银行的存款,现在应该无效。还有以前的杀人犯,过了一天就不应判罪,如说不行,那么把昨天或前年当前生,明天或明年当来生,不是很合理吗?

 

千万不要相信‘人死如灯灭’的鬼话。如果说这话是对的,那么以后大家都不能点灯,否则在‘人死如灯灭’的后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灯燃’才合理。因为人死如灯灭,灭了的灯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当然也可以如灯再生了。所谓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物质功能,但支配物质功能的精神(阿赖耶、灵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灯灭只是燃相(火)灭,燃性未灭,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心)未死。灯的燃灭是以明暗为缘,人的生死是以业力为缘,你不信有来生,除非能转八识,成四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来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来世!若明此理,则来生之说,就用不著怀疑了。

 

世人作恶,有报在子孙之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报应子孙,有欠公允!

 

这是一个因果性的问题,假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我们只知道子孙是祖先财产的继承人,却不知道也是思想行为的继承人。所谓‘龙生龙子,虎生虎儿。’而母虎之性伤人,其子必不与人为友,故人见之必杀。那么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检,所生的子女当亦不贤,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彼既不贤,必招祸事,从表面上看,是报应子孙,其实也是子孙的别业。

 

或者说某某人,生平服尧之服,诵尧之言,为什么子孙也不肖呢?因为他只是服其服,诵其言,而未行其行,‘挂羊头,卖狗肉’,子孙怎么会好?纵然今生诵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这都是构成子孙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们也常见到父母的品德很坏,但子女却又很好,那是他们前世的善业因缘关系;也有子不肖而孙最贤的,也是他们多生的共业和现生的别业因缘所产生的现象,不足为奇。

 

总之,要想子孝孙贤,五世其昌,必须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天网恢恢,幸勿忧其报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狱?在那里?

 

地狱和天堂,是形容苦乐对待的名词,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而是随众生的思想行为(业力)所显现的,因此,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诸恶莫作’,则无地狱,‘众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狱天堂究竟在那里呢?现在我还没有去过,就是以前去过,现在也忘了,不过我认为它的位置是那里都在,那里都不在。好比说,某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收看电视,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说黑白的电视不好,要换彩色的,那么先生就说:‘刚刚筹缴了孩子们的学费,又要买电视机,真是胡闹!’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杀!这样一来,就变成地狱了。由此可知,地狱、天堂,是唯心所现的。

 

地藏经所说的那许多地狱,如因未见而不信,那政府设有惩治坏人的牢狱,总不能因为没有坐过牢就说没有。地狱的有无,和这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我特别申明一点,经中所说的许多地狱,完全是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与佛教毫不相干,介绍各种地狱和众生受苦的情形,却是为了防止众生作恶,受诸苦恼,而作义务宣传,藉此以收‘谈梅口酸,想崖足颤’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性的意义,然后再谈善恶。所谓‘心性’,就是‘真心’和‘实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则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则体用兼备,理事互含。至于谈到善恶,却是见仁见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称‘性恶’;公孙龙子说‘性无善恶’;扬雄认为‘人性善恶混’;刘向则是‘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而王阳明的解释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由此看来,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学问家,无力研究诸子之说,故不能妄加评论,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点佛法,对本题略表管见而已。

 

刚才所说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别。真心属理,妄心属事。也就是说,真心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可思议的理体。而妄心是因缘而起的各种心理活动状态的识别心,例如‘祭思敬,丧思哀’,‘见贤思齐’和‘谈梅口酸,想崖足颤’......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缘境所生起的各种幻觉,众生不明白缘生性空的道理,而执诸法为实有,以致造诸恶业,遭受苦果,这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轮回的依据。

 

或问诸佛菩萨的慈悲心从何而起?我说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缘众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种与乐、拔苦的大悲心,这种大悲心,是怨亲平等的善,是无条件的爱!因此就不能说是妄心了。但众生缘境,是识心分别人我利害关系,而构成各种善恶的行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条件的,更是有范围的。许多人之所以不作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为他考虑到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而作恶的人,是因为他的贪欲超过了生存能力的极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险,无所不为,但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时,也几乎是没有一个不是悔不当初。为什么呢?因为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像这种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恶心理的发展,甚至予以根绝。

 

至于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种子和因缘的关系。所谓种子,即是犯罪人宿业的恶因所感。而因缘的关系,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因为有的家长忙于名利而疏于管教;学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养;而与社会接触,却又受到许多不良习气的传染,这都是助长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许多人对他们都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我们要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恶行,壮、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青少年的模范。有写作能力的人,不要写黄 se书刊而遗祸社会。广播影剧业者,剪去诲盗诲淫的节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将来的社会情况,是不堪设想的!

 

何谓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们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众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贪爱而来的,要想离苦得乐,必须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只要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就不会痛苦了。三业之中,要算意业最难修,而又最重要,因为意识有分别和执著的功能,所以成为我们修行主要的目标。所以关尹子说:‘梦中镜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梦中天地,寝不寐;欲去镜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装水)。彼之有无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照这样说,意识不是就成了罪魁祸首吗?其实不然,只怪我们不善统御,以致如此,若是运用得当,使系铃人作解铃人,却能帮助我们弘法利生,成就道业,如是又成为功臣了。

 

我出家后,收到一位老友的来信云:‘闻兄已舍俗出家,作大佛事!处此恶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万分’等语,为了这个‘形’字,倒使我生了一点小烦恼,认为他有戏谑行为。后来一想,对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于形状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为‘比丘’也。

 

佛教有那么多的经典,讲些什么?

 

简单的说,所讲的不外乎告诉我们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脱生死的方法。

 

根据解密深经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分为三个时期,当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认为‘我’是实有的,因此而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佛为了破除外凡的妄执,即说阿含经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缘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蕴。这是属于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谓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虽了解我空,却又妄执诸法实有,因此佛又说般若经,以缘生性空之理,破其法执,是为‘我法二空论’,属第二期的万法皆空教。但佛说空教,是为了破法执,如果执空,岂不是无烦恼可断,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的顽空吗?执有是病,执空(顽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说解深密经,阐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义理,是为第三期的中道了义教。

 

我们读经也不能执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说的,但是执空、执有,也并不是不对,而是不究竟。因为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说,婴儿吃奶(我执),做父母的为了要使他断奶(破执),就买饼干给他吃(空教),但是长期的吃饼干(法执)也不好,必须慢慢的训练他吃饭(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谓中道,是不住空有,离较量,绝分别的理中,否则,就不是中道了。金刚经云:‘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说‘如来说中道,则非中道,是名中道。’这是我对中道肤浅的认识。

 

因为我最喜欢‘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为公式:‘所谓什么则非什么,是名什么。’好比说,所谓女孩,则非女孩,是名女孩。因为长大后,要做家庭主妇,因此改为所谓主妇,则非主妇,是名主妇。到了老年时,就说所谓老人,则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后死了,又可以说,所谓死人,则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离,它又随业受报去了。我认为每个人若是能利用这个公式去认识宇宙万有,只要能行得彻底,就不会做万有的奴隶。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应该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问题。因为‘善’是个抽象的东西,必须依赖各人的言行表达出来,然后才见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现就有差别,因此可以把善略分为二:一为真善,一为假善。所谓真善,是无条件的爱,像雨露一样,普施一切,无偏无废,故称真善。假善,是猫哭老鼠,口蜜腹剑,好像密医一样,表面上伪装好人,实际上是只管自己赚钱,不顾他人死活的骗子。

 

佛教的善,是怨亲平等,三有均资的,五戒是最具体的表现。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样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别,所以最终的目的是绝对不会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车所载的旅客,绝不会是到同一个地方下车,因为他们的理想和工作不同,当然目的地也就不同,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权利;阿弥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条件又最简单,只要天天念佛,决心要去,将来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没有准备,怎么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亏,将来可以得到一点善报,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爱护众生的生命,要爱护众生的生命,就必须戒杀。不杀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时素食也是为了降伏我们的贪心,因为大家为了贪口腹,贪健康,贪长寿,才杀生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须依照佛法,切实去做,才能达到目的。但不杀生,是成佛的基本条件之一,既然愿意学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现在正在求学时期,只好顺应目前的环境,等到将来确实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处后再说。

 

现在有些人贪求享受,认为素食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这是不明营养原理的极大错误。而肉食的人,难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实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寿命长,如能依佛法彻底去作,可以解决老病死的问题,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说,实在很可怕!因为现在你杀害它的生命,将来它必会杀你的,这样不是等于自己杀自己?所以说,我们爱护众生,其实是爱护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保证不会也不敢杀了。

 

下面介绍宋朝黄鲁直先生的两首诗作结语。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

 

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

 

一般人(包括一切众生)所忙的不外乎两件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事了。所谓忙生,分为三点:

 

l.现生:为养生送死而忙。

2.后生:为子孙衣食而忙。

3.来生:为来生的生处而忙。由于忙现生和后生的关系,所产生的业力(善恶行为),就决定了来生的生处(随业受报)。

 

谈到忙死,你一定会感到是奇闻,怎么会忙死呢?刚才不是说忙生吗?究竟大家为什么忙生?还不是为了怕死!其实不管怎么忙,死的这一关,谁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为三点:

 

l.好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寿终正寝,往生善道。

2.横死:杀盗淫妄,无所不为,必定死于非命,堕落一途。

3.死死:由于生平作恶多端,死后必入地狱,受诸苦楚而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所以为死死。

 

世间上还有一种人,也和大家一样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为他们感觉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为了脱生死,广度众生而忙。所以说,他们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时间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觉人生太苦吗?你认为忙的没有价值吗?需要觅个桃源好避秦吗?那么快点学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乐。

 

佛教的经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经,也不要紧,那就修念佛法门好了,只要记住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走路也念,坐车也念,外出时心里默念,回家可以出声念,既不妨碍工作,又不空过时光,若能劝导别人共同修习,功德更不可思议!

 

请你不要怀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经好,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念经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脱生死的方法。但是还要修行,才能达到目的。那么念佛呢,也是了脱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别的方法更简单,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你愿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号,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来接你,到了那里以后,一切如意,永无烦恼!和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圆成佛道。所以说:念佛的方法,虽然与念经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

 

万一为了生活忙不过来。不要紧,假若真的那么忙,还有办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谓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气的佛号,一口气念多了,随各人力气长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回向偈:‘愿以念佛功德,回向历劫怨亲,消除所造恶业,同生西方乐土!’如供有佛像,就拜三拜,否则面向西方行三鞠躬礼也可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只要心诚愿切,同样有效,不过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罢,也和罗汉相等。我认为很理想。

 

何谓化缘与因缘?

 

化有教化和募化两种意义。缘是机缘,简称化缘。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时,为了降伏出家众的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众供养结缘,这样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安心办道,了脱生死。而在家人,利用这供养的方便,可以广结善缘。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也许有人说:‘你这穷和尚命好,有一份长期补给证——化缘,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当然你赞成化缘,而且口口声声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紧紧的,难道说你们拿别人的财物就不为贪?’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拿别人的东西,不是用来养家活口,而是用于印经造像、救济贫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为贪。而向人化缘的目的,是为了广结佛缘,故不为贪。

 

关于因缘,所谓‘亲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缘。’就麦子来说,麦种是因,那么日光、空气、水分,肥料、人工、时间是缘,但种子虽有生因,须具有诸缘的条件,才能发挥种子的功能,否则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实’。不仅麦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样。从表面上看来,缘只是个抽象的名词,但是却有支配诸法生灭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与诸法同时生灭的。我们要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必须广种善因,多结善缘,将来才能达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评别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见对方答辩?

 

最近几年,因为自己的工作比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说的内容,故难以奉告。不过照理讲,佛教的刊物,应该只谈佛法,或者是护教的言论,关于恶性批评的消息,就不应该发表。而我们修持的对象是身、口、意,若使这三业清净,才能远离烦恼,得大自在,否则,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么行?不管批评的对不对,总是属于意气用事,与佛法是不相应的。这种行为,在他来说,以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点。

 

俗语说:‘闲人口里出是非’,因为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会‘言不及义’,为了满足个己五欲的享受,又没有别的技能,只有打听别人的是非,达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会这样做的!昔孔子适周见老子,辞去,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他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学佛!

 

人非圣贤,总难免有点过错,如果观念正确,可以向对方善意的建议改正,以杜绝后患;但恶意的批评,除了增加自己的罪业,与事实毫无补益。我们做佛弟子的,处处要律己,多做些反闻反观的工作,假使个人的言行合乎规律,团体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辩与否,须视当事人契机而定。答辩可以说明事理的真相,使对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禅师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不辩乃无言说法,也是对付无赖之徒的妙著。我至诚的希望全体的佛教徒,谨遵教典,作大佛事,虽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做‘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简称‘宇宙’。其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长短、方圆、黑白、温凉、轻重、厚薄,所能计知的一种实相(空)理体。其用之大,为万物之母,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就是说,万物的相状虽殊,其母则一,存在的时间虽有久暂之别,但终必反其母。又云‘无不还归此法界’,万物虽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缘而后生,而后返,决非有能为者而为之;否则,即是魔说。

 

以上所说,是宇宙的定义,和万有与宇宙的关系。也许认为太抽象,因为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才比较好懂,不然,是很难说明白的。

 

所谓‘一切唯心’,是说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这个心不是心脏的肉团心,而是能思量、分别的‘识心’,在心理学上叫做思想。请你静静的沉思一番,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是从思想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产生的。这种由理想而成为实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力量,佛法称为业力,因此也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请问你住的楼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关犯人的牢狱是不是心造的?万里长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桥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乐,是全家人的共业所造成,牢狱是犯人的别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犯罪的思想,就没有犯罪的行为,那里会有牢狱呢?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共业和别业所造成的,等到将来众生业尽,此界亦尽,所以地藏经说:‘此界坏时,寄生他界……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那时候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时代了。

 

至于‘缘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缘’是个抽象的名词,其实它有支配一切诸法(宇宙万有)生灭的潜力。比喻说:‘豆子,照理是能生芽、开花、结果的,但是放在瓶子里,那就不可能了,必须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等等的助缘,才能成为事实。’同样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都需要缘,没有缘,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恶业,只要现在一心行善,而不给恶业犯罪的机会——缘,虽有也等于无,因为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现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万无了。

 

这个问题,以我的能力来说,是超载的,只好以大题小作的办法,来结束这段因缘。以后有机会,我介绍几本书给你看,相信对这问题会有帮助。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两位大专的学生,讨论‘一切唯心’,刚好我到了,他们请我当裁判。为了减少言说的麻烦,就拿出一张台币说,请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这是什么?但不能说是钱。停了一会见他们不作声,我说:‘以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为你想买什么,它就是什么,不买什么,依然是原来的什么。于是他们笑了说,有道理。

 

学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势必灭种!

 

佛教有四众弟子,由此可见,在家学佛,是合格的。所谓出家,是要发愿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样的出家,是没有用的。因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达到目的,假若在家学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来说,出家人要辞亲割爱,放下精神与物质上的一切享受,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还‘肉不正不食’,叫他来过我们这种淡泊生活,绝对不习惯。别看做和尚很简单,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和因缘,保证还做不了。

 

谈到人种,我想是不成问题的,现在世界各国都有人满之患的感觉,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还是很多,也没有人指责他们影响人种。假使我们都有缘出家修行,统统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有其他五道的众生转来,或者其他的星球向这里移民,也不见得是说梦话。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代不配合,可否改进?

 

正因为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所以我们才叫做出家人。我国名家尹文子说:‘名者名形也,形者应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如果现在僧穿西装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问这问题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时代只能作适当的配合,例如现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舍步登车,衣服也可以变质而不变形,为了名正其形;形应其名,还是泥古为尚。凡是与僧制戒律有关的事物,我们一定要遵守,否则,佛法就不成佛法,众生也永远还是众生!

 

有人说来亨鹞蛋没有生机,可以吃。我认为不应该,固然戒律是没有这一条规定,假使能戒外别持,相信功德是无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来作挡箭牌,那么以后请不要坐车,否则,对戒律以外的事宜,应当作适当的选择才好。

 

我们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制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过!为了怕末世众生过分的顺应潮流,败坏佛法,才有戒律的产生。不学佛,当然什么也不说,否则,就应该遵守。关于生活方式,与时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恶业,增一分福慧,愿共勉之。

 

现在佛法不兴盛,是不是宣传不够?这样下去,佛法是否会灭?

 

你这样关心佛教,功德无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定的,宣传并不是主要因素。就学校来说,做老师的都希望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可是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宣传,而是学生的智愚不等。汉朝的王充说:‘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纳缕之工,不能织锦。’所以说对善根浅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说法的本领,否则,宣传却不一定有效。如同纳缕之工,是不能织锦的。

 

至于佛法将来是否会灭,要看从那一方面讲,就佛法的本身来说,是不会的,因为佛法是佛说的,佛既不生不灭,佛法当然也不会灭。若就经典来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三灾(水、火、风)屡作,不但没有佛经,连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也听不到,因为那时候的众生,罪业深重到极点,痛苦也到极点,在那种情况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们要想逃过那个劫难,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敢说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以少数人为的力量,想毁灭佛法,绝对不可能!尽管他们‘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点小手脚,在事务上找点小麻烦,这种作法,除了增加他们的罪业,对佛法毫无影响。从历史上看,企图毁灭佛法,权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犹存,三武何在?所以说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对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传,没有弘法能力的时时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兴盛了。

 

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生活怎么办?

 

你的意思是说,出家人也应该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觉得这是观念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因为我们都知道,社会是由农、工、商、学、兵及各行各业所组成的,那么和尚也是属于编制之内的,可能你认为是奇闻,但是也有根据。

 

国父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由此看来,我们出家人,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消费者罢!至于工作,也不见得是种了几棵稻梁菽,养了几头马牛羊,才算是职业,凡是有益于社会人群的正当行业,都谓之工作,你说对不对?其实我们的生活水准很低,可说是有钱人家买酱酒的钱,就够我们一个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会自然安定,国家一定富强,大家都有饭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们的任务是为众生的生死问题而奋斗,不要认为佛教不过是暮鼓晨钟,烧香拜佛而已,其实那只是仪节上的一部分啊!此外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工作,像禅定的参究,经教的钻研......却很少有人知道。而我们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还要上报四重恩(国家护存恩、师长教诲恩、施主供养恩、众生互助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拥护佛教,净化人心,当可化干戈为玉帛,变孽海为莲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实现了。

 

听说持大悲咒有感应,我持诵多年,仍未见效,是什么原因?

 

无论做什么都有感应,何况佛法?要知道,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敲钟一样:‘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持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名利心要无,感应心亦不可有,只许如是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我亲眼见过两位自称老修行的,平时一见面就是感应,可是到了最后,莫说是应,连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认为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了好几年,还没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进院,就割开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样。那么感应,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诚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缘未到,好像寄信一样,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时间当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说,你能慎终如始的去感,总会有应的一天。

 

为什么要向塑画的佛像烧香礼拜?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只有诸佛才能看见;菩萨可以见到报身佛;释迦佛的应化身,我们的福薄,也看不到。现在为了表示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画的圣像,来作代表。这个道理和军中射击的‘人像靶’一样,虽然不是真的敌人,但是用来练习射击,将来必能收到杀敌制果之效。孟子也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习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由此可知,佛像是众生修习成佛的目标和模范。我们为了要成佛,所以要烧香要礼拜。

 

烧香和拜佛,是表示我们行为上对佛的崇敬,而烧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们的鼻根,使其不闻脂粉之气,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拜佛的好处很多,简单的说,可以消除业障,降伏骄慢,且能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力量。当你见了庄严的佛像,就会联想到佛,是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圣人,我们应当恭敬礼拜,同时更要学习佛的言行,将来也可以成佛。

 

总之,烧香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乐而不为?

 

比丘尼见了比丘,为何要礼拜?以现在的社会情形来说,是不是不民主?

 

这个规矩是释迦佛兴的,称为八敬法,四分律第四十八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今为女人说尽形寿之不可过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为八?一百岁之比丘尼,见新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敷净座请坐。’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戒本未加解说,不过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又说:‘女身犹有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这个原因,为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产生了八敬法,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应当奉行才对。

 

假若有女众不履践‘依教奉行’的诺言,可见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会见到比丘不拜的。古德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男身而为比丘,更是难中之难!但女人要想成佛,转身是必经的过程,不然,龙女又何必‘于众会中,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呢?

 

其实磕个头,双方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既然受戒时说了‘依教奉行’,现在就不该言行异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愿出家,‘因噎废食’,殊堪怜愍!如果你愿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礼拜比丘的两利办法,想必愿乐欲闻,到时候我会告诉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尽众生?业重的众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说怨亲平等?

 

孟子说‘梓匠轮舆(木工),能与人规矩(方法、要领),而不能使人巧(熟练)。’那么佛是以自觉成佛的方法,告诉一切众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远离烦恼,圆成佛道。这是一种‘不见其事,但见其功’的心法,唯有实践力行,才能获得具体表现。

 

就我国的医圣华陀来说,也只能为人治病,却不能为人代病与服药,不吃药而病未除,怎能怨华陀医术不精?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贤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为那两千多不是贤人,就说孔夫子没有学问,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复健康,必须与医生合作,众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后才能得到佛度。但众生贪恋火宅,不求出离,这样并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恶而统统度尽,那是违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为也。

 

所谓‘怨亲平等’,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教化的范围和对象,却普及十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这才是平等的真义。现在介绍刘采春的一首罗贡曲:‘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会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医王,能治诸苦病。

但与药不服,幸莫怨医庸!

 

患急性盲肠炎,求佛未必有效,求医则救,岂不是佛力不及医力?

 

凡病皆由业力而生,所谓‘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病的轻重,也是这样。人欲无病,应发心学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则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肠炎,并非人人皆患,而患时求佛,须视其诚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医,必须及时,否则,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时求佛,则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时求医,藉药力解决疾苦。佛法好比卫生学,医术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卫生,又何须‘你丢我捡’?我认为佛法是究竟的,医术是现实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学佛者兼医,有之,医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医,旨在方便,医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学,请自决之。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每个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由众生的自心(思想)分别事物的利害关系所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所构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种不同与行为相对的感受。要想离苦得乐,转祸为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

 

佛教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能诚心诚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渐渐的就不会想到别的事物上去了,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恶因,自然不受恶报,这不就是消灾吗?人生没有zai 难是福,处此恶世,而能用功办道,将来往生西方,永离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许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还不太合理想,现在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补充说明一下。譬如说,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经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长无法管教,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邻居失窃,警员先生(因果)来调查他的生活动态,经厂方证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从来没有外出,因此这件事就与他无关(消灾),后来他因工作努力,被选为劳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笔优厚的奖金(获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对这问题就不会再怀疑了。

 

我持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总有—点,其故何在?

 

你能持斋念佛,当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样这么做,又是问题。好比你一个人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自然过得不会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会感到困难。至于有点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样,别人只能告诉你回家的路线,却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离(喻宿业),如他用车子载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错了的全程还是非经过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这道理,应该劝化家人,赶快学佛,倘能勤修精进,以后自然就会吉祥如意了。

 

本网页转载自报佛恩网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