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节录 梦参老和尚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26
标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节录 梦参老和尚
6597464491331219988.jpg
(716.77 KB)
2013-2-19 13:38
倒过来讲,经、严、华、佛、赝、方、大,经是教义;“严”是总说,庄严佛的果德;“华”是因,因为有这个因,才有如是果,“华”是形容词,因能严佛的果德:“佛”是成就的人。
“经”、“严”、“华”这三种是约法说的。“广”是用,是佛的大用,是化身佛。用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方”是相,相就是“大”的相,“大”的本性所具足的相。这个相不是象我们想的有形状,它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再回来说,大、方、广就是佛的自体相用。佛在因地所惨的因华,成就了佛果的依报庄严。依这个教义来摄化一切众生,这七个字都有两种义,我们先解释大的两种义:大具足了常义、遍义。大是广博,无边无际的。拿虚宝来形容,虚空遍 切虞。遍到一切众生。这个众生不只是人类,包括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即六道,六道众生都具足有法性,在一切诸法叫法性,在一切有情叫佛性,它无穷无尽,没有形相可得,不论遇去现在,常如是。大者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有大有小。这个大是指性体,性体不变。虚空不被所染,永远常时清净。形容佛的境界、体性的境界,是没有染污的,说有不可以,说无也不可以,渊深莫测,说非有非无不可以,说亦有亦无不可以,这叫离四句绝百非。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用意会来体会,用言语表达不出来,无言说相,无思让相,永远寂静如是,所以说佛的境界不可量,因为要让众生领悟、让众生进入,所以才有法可说,但是这个有法可说,让众生体会到说即无说,不要执着说。
“方”是相。诸佛所修证的。 利益众生的、无量的功德相。功德相是无相之相,是体性本具,不偏、不违,正大光明,即正法。不偏 、不违,不断、不常,不一、不异,叫正。能使众生生起觉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法凡夫没有觉悟,不能解,佛才令正法住世,读他生起觉悟。一切诸法无所住,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悟到此,能见到自己的本身,法身。这是“大”、“方”。
“广”是用,即体之用,离开体没有用,用还归于体。所以说它周遍,能够包容一切、能够遍满于一切。所以拿虚空来比喻,譬如虚空,含着一切相,它没有分别,也不为诸相所转,遍于一切国土,平等进入。这个相是成体之相,无所不包,随着性遍故,广和用也就遍了。刹那际, 一念间,它包容无尽。这就是体、相、用。这部经总的大、方、广、谁的体、相、用呢,咱们每个人都具足的,不过还没有修成;佛是已经证得。证得的也不多 分:咱们虽然没证得,咱们也不少一分。证得是原来的。开示大、方、广,就显示佛。佛是觉,具足说是佛陀耶,翻觉、明,能觉悟的是佛,所觉悟的就是大方广。但是,约三谛来说,就是三种道理,谛就是理。总的说来,大、方、广就是佛的体、相、用;分开来说,觉者就是用,觉悟了,用它利益众生,这个觉是指世间法说的。觉悟世间,就是觉上的用,觉悟世间就是度众生,这是世谛法。世间的真谛。世间的真谛不是真谛,是显示世间随缘的。体是真谛,用是俗谛,真谛、俗谛这是二边,二道不契于中。相呢,中道义,觉上的相是觉中道义。三谛兼容,三谛无碍,三觉也无碍,达到进入妙觉,大、方、广、佛,华呢,因感果,华是因,果是果德。因为在修行之中,利益众生,修得成就了,修因契果。因与果契了,成就果了,修困的时候,修咸了,契台于果了。因一般是用蓬花来形容的。举例说,莲花是莲果同时、因果同时,桃花、李花不行,“桃三李四”,桃树得经过三年,李树得经过四年才能结果,有的先因后果。成就佛果之后,他有无量性功德,除了性功德外,还有修成的功德:报身千丈卢舍那、化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种种的神通妙用。
严是庄严的意思,象我们人身上庄严、用金属庄严、用花蔓庄严 ,用衣服庄严,这都是形容万行的,佛修成了,用万行庄严。庄严什么呢?庄严体、相、用、庄严大 方、佛、所以修得万行功德,成就佛果庄严的本体。佛成就了,不是世俗相的庄严,而是福德 、智能的庄严,他度 一切众生是万行的功德,成就了无上的智能,光明遍照。经字,“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是贯穿意。贯穿因果的妙理,摄受法界一切众生,因果同时,因华严佛的果德,再加上利益一切众生、摄受法界一切众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2-19 13:38 编辑
]
图片附件:
6597464491331219988.jpg
(2013-2-19 13:38, 716.7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74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3115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27
“世”者时也,即世间。世间有三:器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器世间:指依报的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依用之义。山河大地等容受众生,又为众生所依用,故称为器世间。众生世间:指正报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情。此等有情为五阴所成。而其生不同。故名为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指正报中的佛。佛具有大智能,脱离偏邪。觉了世出世法,故名为智正觉世间。“主”者君也,主宰意。即佛及诸王。人的主宰,国家有元首、总统、主席。这是有相的,咱们见得到。地神、水神,林神、山神即器世间主。天王、龙王、夜叉王等即聚生世间主。如来是智正觉世间主。在《华严经》里一切都有神主宰,找无主的东西没有。智正觉世间主是佛。“妙”就是不可恩议。你想不到的。谓法门体用,深广难思。即主之所得。这个妙回归到法上来理解。要深切地思维,很不容易能全知道。
咱们这个妙。妙到什么处呢?妙到你自己本来具足,不能运用了。咱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跟佛无二无别,具足佛性。怎么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思也思不到。大家在一起讨论也讨论不出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这就叫妙了。“严”谓严饰。严字不可思让,我们现在说的地神,水神,鬼神,天王,龙王,夜叉王,它也很有势力,生活条件也很好。四王天,忉利天,每个天的天主,有他的严饰。严饰的含义也特别多。咱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认为佛法很庄严。佛在世的时候,除了头发剃了之外,穿的服装,颜色略有不同外,比丘、比丘尼跟印度老百姓穿的是一样的。现在中国的比丘,比丘尼穿的都是明朝的服装,圆领表示不同,这也是严。在佛教讲庄严,庙堂是庄严的,寺庙里的佛像,大殿都是很庄严的。每个国家的会议地点,或者政府总统的官舍,都是严,严就是严饰。
但是有的是器世间的庄严,有的是众生世间的庄严。器世间的庄严是无情的,众生世间的庄严,各个不同了。用修的因华,严佛的果德。“严饰”有多种含义,器世间的严,就是地的庄严,大地的坚固,大地出生的一切,现在我们所有的供品,大多都是地里生长的。众生世间呢,每一个众生它都具足有信、解、行、证,他所行的,所修的,所证得的来庄严世间,我们的修行当中要回向,回向就是严。庄严佛国土。我们经常讲法供养。法供养为最,这是众生严。众生世间以法供养,成就法门的殊胜,成就法门的威德。智正觉世间是以智能干一切法,成就究竟觉悟。从渐证、分证、到究竟证。以此觅庄严。所有这些严,庄严佛国土。
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以心力故,身、口、意三业都遍周,又叫普周。因为众生的身、口、意有无穷无尽的业用,佛所说的法门也就无尽了,以此庄严佛国土。就表示严佛的佛德。庄严就是感义,没有这个感。佛就不能应。佛就不出世。虽然没感佛兴,法还存在。正觉世间如果不严的话,不能为主,不能作为法主。如果器界不严,那就不是佛所住的住处,非真佛处,因为佛言:“遇者有得。”遇者就能得到解脱。众生严呢,辅助佛度众生。显法超胜,所以叫“妙严”。其它的众经没有这种广严,不能显《华严经》的殊胜。所以《华严经》就称为妙严,严是互觅因果,互相庄严的意思。现在我们讲的是序分,赞叹各种的严、庄严,赞叹众严,以诸因,严佛的佛果。以因华严佛的果德。
方山长者李通玄在《华严经合论》中解释“世主妙严品”。所有的一切神、天龙八部都叫世间主。每个世间主都有十佛世界微廛数的随身眷属。有的经上没有标出数字,就是无量数。每一个世间主有无量的随身部从、眷属。世间主也说鬼神、天龙。乃至阎罗王。他们不是我们形容的世间相的鬼。这些鬼王,都是大菩萨的化身,度了无量的众生,那些众生都随从他,所以才叫“世主妙严”。另外一切来法会的诸佛、或者菩萨。都叫世间主,来这个世间主持世间,在这个世间说法、主导教化一切众生,都叫世间主。你理解《华严经》的时候。数字再多,也是刹那际、刹那际就是一念间。 《华严经》里的含义,举一就是无量,举无量还是一。到这个华严法会的,从数字上来说二百八十八众。各个身体形状不同,部类不同,总的说都是有情之类,来庄严这个法会,叫世主妙严,这品就叫世主妙严品。
品字,明五位及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再加最初发菩提心。十信的信心,有同有异,发心相同,理具相同。但是品位不同。这些类、品,就是一念,一时,虽然说了这么多品、类,次第不同,但是缘起同时,同时缘起。同时具说,七处九会,一时顿演。这叫同时具足相应门。同一缘起,乃至一多缘起。一多缘起就是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也多即是一,一即是多,这叫一多相融不同门。懂得这个道理了,一即一切,所以称“世主妙严品第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28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品经讲发菩提心的功德。经文里这个教理很深,前头讲佛德的时候,讲不动如来根本不动的大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是法界的本体,乘这个而发心。所发的心就是根本不动的智慧,达到成就佛果,这个功德是不能计量的。功德是显示的意思,显示什么呢?说你初发心,所有的德相,德相就能百界示现化佛。因此,这个天帝释,处所的主人,问法慧菩萨,法慧菩萨是这一会的法主。他说佛子啊,(佛子是称赞法慧菩萨说的)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功德,他的量有几何呀,多大啊?这个问号请法慧菩萨给他回答,问他发菩提心的量有好大?他感觉这个功德量太大了,他有点怀疑,请法慧菩萨亲自来说一说。法慧菩萨所答复的发菩提心的量究竟有好大。说他成正觉的功德,跟佛的功德是齐等的。发了心一定能够成佛。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到十住的菩萨。十住菩萨有那么多的威德,能示现成佛。成佛是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才能成就,怎么会初发心就能够示现成佛呢?因此我们要了知,这里有些功德是说佛的功德。有些是住地菩萨的功德,初发心就具足后边的德。说我们大家都学戒,在学戒时候,一切众生见着比丘、比丘尼,他做三宝如佛想啊!僧即是代表佛的,这可不是入住位的菩萨,他能百千界示现做佛。出家众是僧宝,无佛住世,僧宝就是佛。佛说的法靠僧传,就这个意思,这就是发心之相。法慧菩萨答这个德量的时候,用善巧方便的辩才,无碍的智慧答复的。法慧菩萨答复说有十难。意思说的是,要想把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是难的。为什么呢?道理太深了,难说,就是无法显示。也可以对这个帝释天说,如果他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对他来说,很难听说得清楚,很难让他明白,很难让他知道,这十个难,总的说想把发菩提心功德、根源、乃至于过程,能去你的疑惑,令你生快乐,令你进入,那就很难了。为什么甚难呢?因为初发心,就能达到佛的功德,与佛相似了,叫作相似觉悟。约时间说,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直到成佛,深彻最后成就佛的果位,这就难了。约他的德来说,发了菩提心的德,成为相似佛,甚深到佛果。一个约时间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最后。约德说,初发菩提心跟佛果就相似了。约理上说,他就证入一真法界。禅宗不是说嘛,顿悟成佛。咱们前头讲性功德,性具的没有功德可说的,为什么?我们学完《净行品》,完了再回头说发菩提心,清净如虚空,就是不可说不可说,这个很难得说,很难得知。理同法界。
住位的菩萨他一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象征呢?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一真法界,他住在这个上头,不是甚深了吗。约他所行,利益众生,行菩萨道,他能到百界示现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甚深、就是达到深到极点。约数量之广,难量,拿来量,量不出来的。意思是说甚深的心,真心、妙明真心,妙明真心的理,玄妙至极了,甚深难测。在我们修除业惑而证真,这是按次第说啊,那个妙明真心不是次第修慧而能得到的。也不是思慧所能测度度量的,这都约佛果说的。约他所发的心及修行都是事,事就是理,念念都是理。初发菩提心跟佛究竟菩提心是一个,因此说甚深了。所以说难宣示,难言。法慧菩萨说了十种难,因为这个法是超心识的法,是无言说的法。以我们的力量不可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凡夫乃至一切菩萨,他不能辨别,这种佛的甚深道理,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信解,劣根劣慧二乘权乘菩萨不能信。信都不能信,他怎么去求解呢。你问他有好大的功德?无所得。不是有所得的。得到个什么?不是少慧能证到的,因此说,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法慧菩萨说了以上十个难。
发菩提心有这三种相,住、行、向三十位。先把菩提心弄清楚,说心量有好大啊?能知道佛,能知道佛的智慧,永远对佛法不怀疑了,永断一切疑网。那个才跟佛相似,能够百界做佛。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原来本具的心,这个心所含的德量,是不可说不可说的。说这个初发菩提心,不是现在我们所发的菩提心,而是十信满了,登了初住位就叫发心住。我们现在发心,发心欣乐,羡慕,归依三宝,入了佛门。等你在这个基础上修行信满了,入了住位,位不退了,这时候才真正叫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很大!我们先解释功德二字。功、是你所做的事。德、是把你所做的事情会归于自心,就是行道有得于心这叫德。入了位了之后,所有的解,所有的行,皆是来显示这个功德之量。咱们信没成就,听佛的教导,象《大乘起信论》中所讲,入了佛门一发心,就知道我们这个心跟佛的心无二无别,这是性德本具的功德。
听着法慧菩萨说的这个发心是很微妙。所谓微妙之处,就是你的法界心,都是你法界心的现象。讲我们这个心。你观想心遍法界,整个的大法界就是我的心。这个心,一个是觉,一个是迷。发菩提心那个心,能发菩提心的那个是觉,那个觉念,他是不可言说的,你用语言来无法形容发菩提心的功德究竟有好大。只有深入学习才知道,一位一位进修的时候,断了一分无明惑,就增进一分智慧,这是有次第地修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29
从《如来现相品》开始是正宗分。解释这品经作四门分别:一是来意;二是释名;三是宗趣;四是释文。先说来意,先分来,后品来。怎么叫分来呢?全部《华严经》分成三分,序、正、流通。序分咱们讲完了,向下就讲正宗分,正宗分显示这部经是什么宗旨。四分之中先讲了教起因缘,这个法门是什么因什么缘兴起的,再来就是说法得有说法的仪式,这是分来的两义。一切经都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正宗分呢,宗是主宰义,也是最紧要的,一部经最主要的就是正宗分。正宗分是讲怎么修行,怎么样入道。
这品为什么叫如来现相呢?法会的大众,哪类菩萨坐在哪个方向,是有次序的,来了就进入菩提场。品来的第二义是,前头说的是旧众,现在说新集众,以前没亲近过释迦牟尼,也没亲近过毗卢遮那的。学《华严经》一定要理解三身一体,唯独《华严经》化身、报身、法身三合一的,不是化身佛说的,法身根本不说法。大菩萨众都是报身,报身的示现就是大化。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上。一朵莲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国土,一千朵莲花一千个身,这是应身。每一应身千百亿化身,是小化,应身化千百亿,在《华严经》上没有这种说法。法、报、化三身一体,化身即是报身即是法身,也没有大应小应。今天来集会的大众,有的是佛的常随众,有的是以前没亲近过释迦牟尼,现在来亲近。佛佛道同,哪尊佛都如是,法报化三身。
第二门是释名,解释名字,名字就是“如来现相品”。释名中,第一是分名,三分之中为正宗分,四分中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二是品名,如来是能现,指人说的,现相是所现,指法说的,相就是法。这里有体、有用,各依五种含义来解释。先解释如来,如来是梵语,多陀阿伽陀,翻译为华言是如来。什么叫如来?如来的含义,一种是理说;一种是行说;一种是理智合说;一种是离相来说;最后就融摄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法性名“如”,现在我们也具足,具足佛性、法性,但我们的法性有障碍,这是业。除了障就叫“来”。“如”是平等平等,“来”有的地方说言无虚妄名如来,所有言语都是真实的。《转*轮论》里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那正觉跟第一义谛合起来,就叫如来。在般若部,约离相说:离一切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就是如来。融摄说:无即是理,理即是智。如来就是理智,有时候把理智分开,有时候不分,理即是智,智即是理,如就是说法相本体,如外无法,来也就是如,无来无去,即是真如来。咱们经常说,如者如如不动,来就是化度众生。
如来现相,现什么相呢?现相有五种:从佛的面门放光相,召十方大众来参加法会;从眉间放光相,表示说法主;现光震动刹纲,以警告所有在会的大众;佛前现花,表示说依报的果德;白毫出众,表示教法依佛演说。如来现相就有这五个含义。“品”就是指这一类法。《如来现相品》,释名就解释完了。《如来现相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趣向。《疏》把宗趣分成两种:一个是分宗;一个是品宗。
先说分宗,三分中是属于正宗分。四分中呢,就是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为宗。《如来现相品》的品宗,就是以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光中所有的智能,光中所说的语言,是没有语言的语言啊,有智能的人自然能够领悟,闻法得度。
《疏》是略说,《钞》是解释《疏》的,因为当初清凉国师做了《疏》之后,弟子还是看不懂,清凉国师就作了钞,钞解释得就详细一点。如来现相都是讲如来的果德,佛的依正二报,并且偏重于依报的多。如“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说佛的依报,佛的刹土,一般说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又加个海,这是不可思议的,佛经过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严净他所说法的处所,行道的处所,居住的处所。目的是什么呢?有个处所才能容众,咱们建寺修庙,就是为了安僧啊,我们也化度一切众生呀。又如“所说无边诸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能神通力如是”,这个偈颂还是说佛严净佛国土,如来现相主要是有相法门,依正二报都是有相法门。无边刹海,这是器世间,毗卢遮那是正觉世间,刹纲所持,如来所化,是众生世间。这个三世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器世间、正觉世间、众生世间这三种世间,于三世间佛都是自在的。什么意思呢?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隐显重重,皆悉无碍。有情世间即是器世间,器世间即是有情世间,亦是正觉世间。所以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这就显示了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重重无尽的的意思。
《论》是怎么解释《如来现相品》的呢?咱们也大略提一提。这一品为什么叫《如来现相品》呢?因为一切菩萨、神、天大众,大家都集会在这个法会当中,他们心念请法,心念请法就是意念,没有言语,也没有行动,心里想,想什么呢?想向佛问一些问题。所有大众心念请法的大致有三十七问,他们一生念,佛就知道了,就答复他们。他们用心念请法,佛也不是用语言答复的,佛面门放光,光所现的诸相,就把他们所问的问题都答复了。在《如来现相品》里,如来放了两次光,一次是从牙齿放光,这个放光的含义是召众来集。眉间放光是示法,令相信佛的境界,及佛所修行的因果行门。又来集的这些菩萨,他们从毛孔放光,佛示法的放光,和请法的放光,都是通的,召集所有的海会大众,参加华严海会,所有这些佛的境界相,菩萨的境界相,都是为解答前面大众的疑问,因此品名叫《如来现相品》。
在经文中佛十度放光,面门齿光,这是召集他方大众的。光代表语言,我们有时候跟谁不用说话,点个头或者拿手比划一下子,就是示意的意思。眉间放光,是示果成因,因能成果,依果显因。足下轮中放光,让众生因这个光而生起信心,成就十信。佛在帝释宫中,从足指端放光,使十信菩萨入道,真正进入菩提道了,成就十住位。夜摩天宫从足背放光,成就十行法门。兜率天宫从膝上放光,给在会大众说十回向法门。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诸菩萨由佛的光相,而开悟修道,光里就显现佛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这样成就来的,用光来表达。
《如来出现品》,佛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佛的光进入文殊菩萨顶。佛从口中放光,入到普贤菩萨的口,令文殊、普贤互相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从文殊菩萨十信为始,到最后普贤菩萨入法界为终,显示修行成佛的道理次第。在《入法界中》里,佛又放眉间光,叫普照三世法界门。总共有这十种放光,是佛在华严会上的十种放光。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中,这个光是常放的,普摄一切众生根,应以小乘法得度的,佛就给你示现小乘法,中乘得度的就示现中乘法,大乘法得度的就示现大乘法,随众生根而摄化,叫依根摄化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0
菩提场就是华藏世界的境界,形容菩提场有十种庄严,简略合成四种:
一地严。地是土地坚固,金刚座的底下是金刚地。是佛的依报,是金刚地基,这是约事上说。表心地的时候,这个心地表法身。地是指心地。心地含藏无量性功德,地严就表心地的无量法身,指佛的法身即毗卢遮那佛,这是果。因呢?以前是以般若修因,以悲智度众生这个因,又以般若智能的法空为因,所有的因行就是华,一行严一最,一严演一行,一行成一严,无量劫来所行的无量的因,无量的严,这个是通融之说。异因严异果,无量因严无量果,通的时候,一因就严无量果,成就无量果。成佛了,一切都纯净无碍,纯杂无碍,都可以说。约行布来说,一行严一果,所表现的心地之因,增长了金刚之地。按教理来说,有权、有实,以权实的教义度众生,成就这个华藏世界。
二树严。以大智能的因感成就的。智能因惑成的菩提树,横这棵树又高又盛,又圆又妙,这是表法,形容智能,智能是高的,我们看不见菩提树的枝叶,因为在智能上它是不昧的,光明照熠的,那是大菩萨所看到的。是假树来显佛的果德。这棵树喻金刚,金刚是表法。树花,表因,入了金刚三昧,生他本来具足的智能。表法的时候,随众生的境、差别,佛说一切法,随众生的业而消除众生的一切业。所以枝条、树枝、树叶是严这棵树的,以智能的光明严这棵树,因为智能深了,来照这个理体,理智合而为一,这是形容这棵树。智能是慧解,大慧力。对众生说法叫方便善巧,应以何法得度者,就始他说何法。树表什么?就是身!菩提树就是表佛身。
三宫殿严。指所处的宫殿。表示诸佛的悲和智,就像楼和阁相依,表法的。华藏世界整个就在宫殿里头。整个的一切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菩提场,这是的理上说。这一切的相表佛的功德,他的性体呢?是心。体是什么呢?摩尼宝。摩尼宝又称如意宝。经过无量亿劫度众生积累的功德所成就的,象这种相的庄严。是佛的悲智双运所成的。经文说众行发光,所遍洒的三千界都是法雨、法云。说法的义理,如云、如雨。宫殿里头一定有光明,有种种幢,一定光具足,就是大智能跟禅定交融,悲寂互相交烛。幢表降服众魔,这里头含着无边的菩萨。严本来指因说的,但这是解释佛的果德,果中有因,即涅槃,不生不灭的是果,一切诸大菩萨,诸佛冥会感应,感就是因。诸佛跟一切诸大菩萨,没有圣人不入涅槃的,就像一切水无不归之于大海。所有发出的声音、光明,就象宝所的网。地、树、宫殿是因,这些因是显佛成就的德。因为佛不可思议的力,一念顿现。顿现什么呢?法界之内所有的一切诸相,一念间充遍十方。有非有,相似有,相似有不是真有。“真”是什么呢?“真”是性体,性体是通的,所显现的依报是有碍的,不是通的,有局限性。因为在这个法会,要容纳无量的菩萨,演华严的法界之法,由佛的神通力摄入无碍,形相是有障碍的,但佛的神力故,有形跟无形无障碍。广义是:佛在一念间而成就的宫殿。
四师子座严。表显说法殊胜。佛的师子座非常殊胜。从这个师子座中出现了无限的菩萨,等量位的大菩萨。佛讲《华严经》的这个师子座,无限量。法空之座无座,无座而现出座来。什么座呢?师子座。师子是形容法王的。法没有差异,随缘就有差异。佛的座底下有轮子,轮于是表法的。在台中间有个轮,轮子是什么呢?摧灭一切众生烦恼。轮子的周围周匝,形容佛的妙德普遍。在宝座上所缀的花、璎珞,表示一切觉悟皆是通连无碍的,佛的教化周摄一切众生。宝殿的严饰,堂的设备,总之拿它来形容佛的德。无处不是佛教化众生,无处不是庄严,体具故,正是显法空,由相显空,全收一切诸相,全收万相。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1
若念如来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专仰
诸恶道怖悉永除 智眼于此能深悟
我们能够念佛的很少的功德。哪怕念佛一德,一心专注,一念心专注一境,这叫心专一境。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一念心专注阿弥陀佛,慈悲摄受我们生极乐世界。你这念,阿弥陀佛就知道了,就会摄受你,你念念念,念念摄受你,那你还不生吗?决定能生!很多经论上这样说,“生则决定生,去者实不去。”为什么?还留恋这个娑婆世界呢!你在娑婆世界有一念放不下的事,它就把你系住了,你走不了!“去者实不去”。 或者你问问我们哪位道友,“你愿意不愿意生极乐世界啊?”没有一个答复说:“我不愿意去!”没有!禅宗大德不同啊,他都悟得了。或者有人这样答复你:这里就是极乐世界,娑婆即极乐,这样不同了。大菩萨证得平等性,就不同。 所以不能去者还是有疑惑,疑惑没断,去不了。念佛的少功德。一心专仰,一切恶道的恐怖永远断除了,智眼天王他悟得这个了。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净除诸业障
离诸魔业永无余 光照天王所行道
若有见佛的因缘啊,就能使你业障消除。你得有这个因缘,得有这个功德,得有这个福报。咱们看见铜铸的,木雕的,拿泥巴塑的,你能见到佛像,而且能够见着生欢喜心,就这个感的因,将来一定能得果,这叫种善因了。能够生欢喜心,这个也不可多得。 所以,若有众生一见佛呀,必定净除诸业障。这个“必定”的含义,不是我们见了佛像什么业障都消除了,不是这样子的。它的意思是能够使你闻法,修道。再从修道当中渐渐才能把业障消除,才能够使你离开一切魔业啊。魔业,就是相反的,跟你道业相敌对的。“光照天王所行道”所行道就是像我们天天闻经,天天念佛,你不作意,没专修什么,你上殿,过堂,听课,一天就是佛呀,菩萨呀,消业障啊,断烦恼啊,你每天都在这上头熏习。
咱们讲《大乘起信论》不是二种熏习吗?净业熏习、染业熏习。这样的场所,这样的道场又有好多呢?还不说不信佛的,就是信佛的,台湾很信佛,信佛的很多。但是,有几百人的道场很少。实际上我们大陆现在各各寺庙,能上一两百人的,能有几个庙?这庙里头能有一百个师父们在这儿一天的念经啊,上殿啊,不可多得的哪。这个世界六十亿人口,信佛的又能有好多呢?见佛的能有好多呢?很难得呀。往往我们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哪,在福里头看不见福。人在业中呢,他也不知道造业了。我以前好几十年在监狱里头,所见到的都是犯人。口里说的,身体所做的,他心里所想的,没有一天不造业。不是善业的呀,全部是恶业。说利益别人哪,这个念头,没有。想害别人,那些特别坏的人,他如果有一个小时不造业,他连走路的精神都没有了。一时不造业,走路没精神。他走路都是蔫的,一想到要害人哪,做坏事,他来劲了,他精神就来了,这不是业吗?恶业有恶业的因缘,善业有善业的因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2
世界成就品
——《世界成就品第四》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这一品的来意。前头佛放光召来的那些大菩萨,从眉毫光也好,从宝座出来的光也好,他们共同有三十七个问题。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就含着世界的成就。世界怎么成就的呢?简单说一个字:业。但是,业有善、有恶;有究竟果德上的;有凡夫的;各各果报不同,所依止的环境就不同。佛光明答三十七问,都显示佛的修行。加“海”字,海是形容词,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的意思。那么,佛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已经达到波罗蜜,成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海,遍满法界就叫法界海。
我们众生的业有九界之不同,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各有各的业,各有各的感召,各有各的果,果又含着因,因又结果,重重无尽。以前问的是重重叠叠三十七问,回答时,则一时总答。佛放光的时候就是总答。以下是分别答。普贤菩萨入普贤三昧,从三昧起解决这三十七个问题。能使一切法会大众,悟到佛所做的一切事业,佛所行处,也入到普贤菩萨所行处。
其次所说的法,一定有目的,有宗旨。这一品以世界海为宗,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华严为趣。悟入有多种,为令了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尽众生界,悉蒙法益;了知世界无边,都能够严净、清净;众生无边,悉能普度;一切刹土是众生心所成就的,净心成就净土,生到净佛世界。染心生到污秽世界,所以众生当净其心。《大方广佛华严经》令那些广大信解众生,闻到此法,生欣乐心。了解无边无尽无二之境界相,不滞于权乘、小乘之位,成就普贤行愿。所以普贤自说,令一切众生得安乐故,令一切众生得解脱故。令一切众生能入华严境界故。这种观点是依照清凉国师的《疏钞》。
普贤菩萨从定起后要说法,说什么法呢?世界成就!什么是世呢?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住;未来还没来到,这叫三世。《世界成就品》:“界”是什么意思呢?世界有两种翻译:一种是破坏的意思。按破坏来解释世界,我们所说的三世是可破坏的,是成、住、坏、空的世界。依着破坏的意义而言,华藏世界是不可破坏的。
因为华藏世界是从无为而起,通于真寂,不可坏性。有为法可以破坏,无为法不可以破坏,没有分齐。一切诸法从体而起都如是。在事上是可坏性,在理上是不可坏性。二是隐覆的意思。隐密的来解释这个世界。有为是显,无为是隐。华藏世界是对娑婆世界而言。娑婆世界,只是华藏世界的一份,因为有华藏世界,才能显现有形的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因为有感,行普贤行愿,所以感受华藏世界。娑婆世界也好,华藏世界也好,成就而已。
怎么叫成就呢?缘能助成。哪些缘成就这个世界呢?一个约理说;一个约事说,两方面都说。
因缘世界的成就有十。《华严经》教义,依着十种因缘来说:第一是依时,说经的时分。第二依处,说经的处所。第三依主,说经的教主。第四依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第五依现相,现相就是说经之初,放光动地这些瑞相。以其七处九会,在说法之前一定放光,有时候放光就是说法,有时候放光,是现瑞相。第六依说法的人,说法的人,在华严会上,不一定都是佛说,诸大菩萨都在说。弘扬佛法,道在人弘,人能弘道。佛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跟其它的世间法不一样,如果没有人给你解说,你再有智慧也不能解佛法的真正含义。第七依听的人,有说的人,没有听的人,法也是说不成的。佛说法,要是没有缘,没有听的人,佛不会说的,所以教起因缘还得依听法的人。第八依德本。
德呢?就是有道者,说经的人,必须得有智慧,有行愿。这是他的本,内无德,不能谈法。所以佛告诉金刚幢菩萨说:由汝的智慧清净故,佛在说法。告普贤菩萨说:亦以汝修诸菩萨行愿故,令汝入三昧而演说法,这就是德。第九说法必须得有请者,请法的人,非常重要。说法的人,必须具足慈悲深信,大愿深厚。有没有无人请问自说的呢?也有,如《阿弥陀经》,佛是没有请自说的。但是一般来说为尊重法,尊重人,必须要恳请,而后方说。第十种,依能加。无论哪位法师,说法的时候,先请诸佛菩萨加持。讲哪部经,就请哪部经的主加持。加持有两种,一种是很明显的加被,以佛的三业加被说法者,这是显加。暗暗的加被,叫冥加。密宗多数是密加,不是显加。大致分为以上十类。
有了依报,就有佛的正报,正报是佛果。这个世界还有众生的业报,但没说。单标世界,因为是讲华藏世界,没讲正报,只讲依报。但是,依报必具足有正报。
什么成就世界的呢?因缘!能成的缘。通因通果。讲因的时候,是为了成就果,说果的时候,就知道因,验果知因。前头总说佛的本份事。
世界的成就,有成和坏。佛说法得有道场、有处所,才成世界。世界成就了,一定有众生安住。众生安住了,众生有好坏,要把坏的都变成好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怎么成就的。知道这些,就是世界成就的因缘。要没有这品,初发心的菩萨,就不会知道佛怎样摄受众生、度化众生,就不会知道诸佛来这个世界,是行菩萨道的。怎么样达到成佛?为什么世界有大有小?为什么世界有乐有苦?必须学世界成就。并依此发菩提心,依佛的大悲愿力,广度众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4
毗卢遮那品
上梦下参老和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第六》节录
这一品的来意,明如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来摄生,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有身必有名,有名必有身,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惑。
《毗卢遮那品》是举释迦牟尼佛的修因,显他依正二报的果德。毗卢遮那的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这是趋向。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达到成佛,成了佛果叫趣。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为目的。果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果德,是你所信的境界相,举果来辨因,让你能生起信心。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名等于众生。这一品就是说,举果德让你生信心,希望成佛。前面讲所信,这一品是能信。
我们现在能信的有三个。哪三个呢?修因契果觉悟了,这是五位的圆因,十身的满果,令诸菩萨能够了解这个相。现在讲佛的十身,让你生起修因契果的解悟。信解行证的解悟。
佛共有十身。一者、菩提身,菩提身就是佛修道的道身,菩提身就是道身。如来于菩提树下降伏一切外魔,大彻大悟,成了正等正觉,这个身叫菩提身。二者、愿身。如来的本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说法利生就酬他过去所发的愿,那么这个身叫愿身。三者、化身。是如来随类示现的。对哪一类众生就示现哪一类众生的机。对机说法的就叫化身。四者、力持身。什么叫力持身呢?如来的神力可以任持全身,永久不灭地给众生作福田的身,叫力持身。力持身就是佛的真身。如来化身灭后,他的骨灰都叫力持身。五者、佛的相好庄严身。是指毗卢遮那佛说。有无量数、微尘数庄严实报的身,叫相好庄严身。六者、佛的威势身。
如来处于每一会道场当中,威德广大,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就象月的光明一样,一切星星都没有月光亮,那就表现佛的威势。七者、意生身。意生身有两种:一种随自意,我想现个什么身就化个什么身;二种随他意,处处受生,要度一切有情,意生身一作意就到了,意到身到,这叫意生身。八者、福德身。如来的福德具足了,没有不包容的。福德身包含着有智慧。九者、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湛然清净,周徧法界。佛是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佛是修得的法身。我们是没有修得,但是我们也具足。我们要是悟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十者、智身。智身,如来是妙智圆明,能够觉了一切诸法,能够说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以妙智圆明为身叫智身。法身:约身说分法身、智身。约慧说,是普光明殿慧。殿是诸宝所合成,光明遍照,所以叫普光明,佛于这个殿中放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用慧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间,叫普光明殿。
此品有五缘。五种的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等。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力量,叫信力。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无明。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如来成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这一品文殊师利菩萨没入定。前头所说的普贤菩萨先入定后从定起而说法。为什么以下的这一品不入定?因为信没入位,性还不定。这品文殊师利菩萨,说以下的法门不入定。有的是定后说,就像普贤菩萨的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卢遮是定后说的。像无量义经等,它是说完而后入定。有的就在定中说,信位不入定。文殊师利菩萨不入定,表现经文的不同。
清凉国师把它分做五周因果,对解释假设问答。五周因果是差别的,又是平等的。差别平等的因不同。怎么样来分呢?他说是差别平等解。里面详细给你讲了怎么样修。修有差别,所显的就有差别,但是本具的理体是平等的,摄事归理的时候就合而为一了。前会举的果德本来是生信的,现在又举名号。名号不同了境也有差别,这个如何解释呢?答的时候是约境生信。相信你自己的心,本具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信成就了就修,修而后汇归于心,以方便三昧力,令信心契合于理,回归你本来的心地。这就是会归境法为一心。为你的自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5
如来名号品
上梦下参老和尚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
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破无明黑暗,无明黑暗本来就没有,唯如来的根本大智。若如来成了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大家经常念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如来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义。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此品的来意是初会。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了,以智慧来摄受众生、度众生,并没有说用如来名号来度众生。这一品是用如来名号来摄受众生。在此普光明殿,明佛果的名号来摄化度众生。意思是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本具足的,有一个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因为我们经常是心外见法,信心成就不了。让你反观你的自心。以方便三昧力,让信心契合于理,回归本来的心地,并住在心地上,这叫十住位。
这一品是修因显果的。怎么样修因?前面讲毗卢遮那依正二报的果德,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要想修因契果,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是趋向的。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成了佛果就叫趣,达到目的。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就为目的。因为果必须应机。果必须由因来的,没有因就没有果。果的目的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
有五种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这是自体的根本智慧来成就佛的名号。那么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佛有很多的佛,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有力量,叫信力,信能生起力量。法界的根本智,是以十种名来成就的十种的信力。
《如来现相品》问了三十七问。没有标明的问,是心念的问。这些菩萨心里怀疑,没有问,但是佛知道了,就用光明来回答他。这一品是文殊来答。答了之后令一切众生闻到佛的名号能生起信心,信佛的名,信佛的身。有名必有身。有身才有名。都是普遍法界的。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照俗,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所以二会还叫普光明殿。
如来利益众生的时候,每一位进到每一位,修行的时候要位位进修,位位进修都有个助缘。那佛的名号就起到这些作用,让众生闻到名号就能渐渐得度,这是约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方便来说的。按位进修,成就佛的名号。以下就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先举不动智佛,南方不动智佛,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南方不动智佛那儿来的。十个不动智佛的,讲佛的十个不动智佛,十个根本不动智佛。成就我们的信心。
以下又十个月佛,十个佛都号为月,月亮的月啊,以成住十住品。这是以这种的契法身的根本智,月亮是清凉的,你心得到清凉了,使你契理了,一切的迷惑都消失了,有了迷惑,有了烦恼,就有热闹,法性智慧的清凉,以此得成的名号。十行位中的名号是十眼,每佛都以眼为名,同号名为眼,名十行位呀,是以智知,智慧知为根本的,说你要利益摄受众生要观众生的机,所以佛号都叫眼。要善知众生的根性,以此立名的。十回向中的佛的名号都有十个妙,佛的名都以妙为名,佛号同名为妙。因为十回向的菩萨他进修已经成佛了,妙字现前了,所以佛号名为妙。十地也通妙,从你十信位开始,自己信自己的心,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根本的智慧,这以不动智。
以此成就你的信心,心外如果见到有法,信心不能成就。从这个心以下,以三昧力契合理体的根本的自性的根源。这叫五十个因五十个果,因果法门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信呀,没讲之前跟大家讲了很多了。现在你如果想真正契入《华严经》,信什么呢?信自己是佛。因为一切众生,随他的根性所爱要的,佛的名号,这品是讲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所以佛的名号等众生界。好多的数量。众生有好多,佛的名号就有好多。同时佛的名号以佛、以天、以神、以主、以人、以仙,种种类类。因为令众生不再去做恶了,这佛的名号就是对着众生,他的恶习,恶业,让他把他消掉,因此众生业无尽,做恶无尽,佛的名号是无尽的。
咱们举个例子吧,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能仁寂寞,能仁就是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寂寞是不动本寂,这就是不动智的智。又者名法界之内,所表现的一些体用,平等平等。把一切法总名为佛号。什么是佛的名号?一切法总名佛的名号。一切法都是讲名言的,讲名字语言。自己体性是离一切语言的。一切法的自性,是离一切的,也没有清净,也没有什么污染,就是法界性。
法界性就是佛的名号,是故一切法是他的名言,都是佛号,是在这个之下,说一切法皆是佛名号。因为如来他依此,一切法的自性,离自性之法,这个自性,是每个人,每个众生他的自性,是指这个性说的。因为离开这一切性才能成佛。这个是什么自性呢?各有各的性,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是指那个性说的,不是普遍所具足的那个,本体而说的。佛在三乘之中,也说根本智后得智。现在呢?令三乘人回心了,完全回到不动智,表金色世界不动者,令一切众生直接认到自己的本心,达到你的本心所具足的无分别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6
《华严经》的第八品,叫四圣谛品。这品教授我们的是,佛所说法的含义。这是前头诸佛菩萨,佛放光之后,诸佛菩萨的问答当中,问佛的依正果报。在这个问当中,所有问的问题。佛令文殊师利菩萨来回答。
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依着华严意讲四圣谛,随着这品的文义来解释。名如来有四种实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令一切众生生起信解。依着四教加说吧,他分四种四谛,。何故不说多单云四呢?不说五不说六不说七不说八,就光说个四呢?什么意思?答的时候就说,此四种的道理,就用谛理摄受一切了。摄受的意思是明一切世间都不离苦谛,苦集。一切世间离不开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开灭道。圣就是圣人。圣人表现什么呢?一切都正。就是一个正字,什么正呢?不颠倒。
入实的审之一切境界。就是无漏正法。把无漏正法,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之于心。心在理上说的,就是谛理。什么谛呢?因为实在,谛就是实。经过审查。思维。入理了。约境界上来辨,辨境。你所说的相,相不离体。你所说的话不能离开真实,产生决定义。所以世出世间的两种因果周,佛所教授我们的决无虚妄,决无差错,是谛实的,所以叫圣谛。境是对着智说的,智对心说的。谛审的意思,必须得有智慧的明了。有圣智来观察一切诸法。圣谛就是了解到苦无苦,没有苦。怎么没苦呢?以般若智慧的观照,苦无自性,缘生诸法是空的。
世间有漏的这个果叫苦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苦是受逼迫苦恼的含义。就是你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些苦都是真实的。苦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第一个是苦苦。说你正在痛苦,苦恼的时候。本来生在这个世间就是苦,又加上你生病啊,或者是受到什么灾害啊。苦上加苦叫苦苦。坏苦,你享受快乐结束的时候就苦恼了。坏了叫坏苦。举例来说吧。例如你玩的很高兴,或者是看电视。看电影。游乐的时候,玩完了呢,快乐结束了,苦恼就来了。快乐的时候不感觉消耗过度,完了所留下来的是痛苦。乐是苦的因啊!苦是乐的果。你在不苦不乐的时候,无常变化自然规律支配你的时候这苦恼了。这苦恼包括什么呢?生老病死。这叫行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呢大家都知道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五阴炽盛。求不得。在此不详讲。
集谛。这个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讲两种熏习。熏习来的。熏习来的什么呢?世间一切的生活情况。在生活当中,你的行动,思想的状况,就受贪嗔痴爱把你支配着,使你造了种种善恶的行为,这叫业因。积聚很多的因这也是真实的。如实不虚的。感来的是什么呢?感来的是生死苦果。
灭谛。灭是尽了,熄灭的意思。灭了就是没有了。让你灭个什么呢?灭烦恼的因。我们往往烦恼的时候不去观照,随着烦恼转。那烦恼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生烦恼?找找原因吧。烦恼是种种业因成就的生死果报。这个灭呀!要你了脱生死。从此,再不受三界之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的境地。灭谛是求解脱断烦恼的。
道谛呢?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达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怎么能达到?前头所讲的灭。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最根本的,修行的次第。依佛所教授的道,我们经常说菩提道。这条道路一直走到菩提,成就菩提果,达到灭。就是寂灭解脱,灭谛。这叫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成就出世间的果。这是大乘《阿毗达摩杂记论》里所说的四谛。
谛含着两种源。一个法性。一个圣解。一切众生,都具足法性。圣人具足两个。法性和圣解。凡夫是有苦而没有谛。不能在理上证得。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也有苦。二乘人知道苦相,不能知道无量相。菩萨呢,无苦有谛,那就高过二乘了。为什么?因为二乘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见到真实。菩萨达到法空证得真实了。菩萨讲的谛有无量四谛,一界一谛,十界百千嘛,就有十界百千的谛理。娑婆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义。包含的性相,义理显的非常之多。三乘的四种圣谛,各有各的差别,各有各的性体。他的信解不同。这是如来依着众生的根器,方便善巧而设施的。无非是让一切凡夫生起信乐佛法的心。从这个信心开始起观照自他一切的苦难,这样子因着观察苦难之后,发菩提心,欣乐求佛的教法。
《华严经》的义是显真实的。达到空义而显他的真实义。一切诸法皆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皆如。因为他讲的是了义。无苦可舍,也无尘劳。他是从性体上来讲的。无集可断。生死就是涅槃。无灭可证。一切边邪,一切法皆是一真法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7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狮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修行得来的,那种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导我们四众弟子的?昼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劳过度了,稍事休息。怎么休息啊?读诵大乘。读经就是休息。其它时候思维修,观想诸法。咱们所说的禅定,以为眼睛三分开,七分合,身体坐着不动,心里专注一境,这才叫定。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说法的时候,都在定中。佛活了八十岁,都在定中,动中定。现在西兰一位大德,他叫动动禅。他在美国跟我讲,他入定了,在那跳舞、唱歌,他入定了,这叫动动禅。这是大定的意思,但是修的方法啊,也跳舞,也唱歌,都在入定。心不在这上头。已度难度,已经度的不说了,众生难度啊,难度也要度啊,给他说法,说法叫狮子吼。佛的行为,佛的动作,佛的修行,佛是怎么样修行的?度众生。
大菩萨,没有自己的观念,一天就是度众生的观念。菩萨怎么修行,度众生,劝别人修行。现在我们的道友,非得坐那儿去念佛,我是念佛堂的;或者到那去看《华严经》,我是华严部的;我学戒律,佛叫我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持戒就是修行不持戒,犯戒是不是修行?没人敢答复,犯戒是修行?你看那菩萨度众生,他怎么度的,菩萨没有观念,我要修行没有这个观念,那才叫菩萨啊,度众生就是我的修行啊,没有自己啦,光是为了别人。当你度别人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修行?别人都成道了,你菩萨道是不是就成就了。现在好多道友,我要闭关什么的,那佛法什么都不懂,刚受完戒要去闭关,这几天找我,让我给他找闭关的地点。我说你先把心关闭了,就好了,把你心关了,闭关了。修行,在修行上建立修行,不是修行,修的是道,不是行为。我们在行为看,验证,那些个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度众生的时候,他想到我这是犯戒呀?没有这个观念的。他没有什么持戒犯戒,他脑子里只有度众生,我为了度他,下地狱都没关系,他没有想到我要下地狱,他让你出了地狱就好了,地狱由我来坐吧,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那真叫行菩萨道,心量大。学《华严经》的,要转变。
众生流转爱欲海 无明纲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 誓亦当然是其行
世间放逸着五欲 不寅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 誓度于斯是其行
世间放逸五欲,众生的这个欲望,就是需求、放逸。我们说慎莫放逸。是指心说的。外边的五欲境界的缘,再加你内心需求的因。把这种不实虚妄的境界执着为真实。欲望是无止境的啦,当你贫困的时候,忧恼的时候,希望有几个钱能生活,有了几个钱了还想多得。
这不只财了,乃至五欲中最重要的男女关系,是生死的根本。但这是短暂,生生相续,怨怨相结,没完没了的。没有得到贪求,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没有满足,欲望无穷。因此就受诸苦啦。苦者是种逼迫义。你要想不受苦就要断五欲,念着五欲的人,在欲境现前的时候,他认为是快乐,这是苦恼的根本。没得到一味追求的时候是苦,得到了还是苦,未来呢,还要受果报,还要受苦,所以叫众苦啊。佛陀教授我们要摄心,不要对世间的五欲去执着,那种不实的境界,转眼成空。或者你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还是空的啊。一切业呀,本来是空的,没有的,众生要去造,把不实的境界当成真实的,所以展转受苦,无穷无尽的受苦。佛教授我们要常常摄心,认识苦,不被苦所转。佛是证得了并断除了苦果的,苦因没有了,苦因断,因果尽。他自己证得了究竟的常乐我净,离开五欲境界,他把他自己证得的来摄化众生,引导众生。落到苦难里头的,佛是常时教导,令他离开苦难。誓度于斯是其行,度一切弃生让一切众生离开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五欲。给你说说五欲的过患,认识了就不要再执着五欲的境界。同时,要断除我执,法执,不要执着有我,众生因为执着有我才入生死苦轮的,这个苦没有边际的,就是苦轮的边际,不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谨遵佛的教授,信受奉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38
菩萨问明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使我们没有信心的人,都能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令他生解。解,就是开悟,由解而起行,是说已经解悟了,就要去做:由行要发愿。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发愿。愿,就是希望。愿促行;誓促愿。誓、愿、行的“誓”,就是监督你这个愿,要去执行。有这个非要去做不可的愿心,那么就能证入了。证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成佛。
“菩萨问明”:“菩萨”是指人说的。“问明”是指着法说的。前头是举佛的果德,现在要表因。不说佛只说菩萨,菩萨就是因。“问”呢,依着问才有答复。答复的跟问的两个含义是一个。理能够成事;事靠理成。问明嘛。意思是说这个我不明白,我问问你,请你给我说个明白。问明就问这个光明和觉。
有问一定有答。这个问是广问的,泛问的。还有一种是难问。依理来争执,就像我们很多辩论的时候一样。说这个事情是不错,但道理说不过去。这叫问难。这品问答是谁跟谁问答呢?是文殊师利菩萨跟觉首菩萨,十位菩萨,互相的辩论。互相的问答。目的只有一个,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前头所讲的这个光明和觉。答呢,就是答复解释的意思。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你给我解释解释。解释所问的事,所问的理。一一给他说清楚。把理也显明白了,事也通畅了,就这个含义。
这一共说十个菩萨。从文殊师利菩萨开始问起,十个菩萨就十门。每一个菩萨说一门。十十成百,就甚深的分成十段。第一缘起法甚深。缘起甚深。什么甚深呢?这个缘起要能达到性空,缘起诸法,知道性空之理。第二教化甚深。为什么教化很深呢?教化一切众生,让他生起信心。第三业果甚深。现在他的因种得深,将来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因为业果甚深故,众生所有的业果。他所造的业,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微妙。第四说法甚深。对着业果甚深,而说法甚深,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深入了。第五福田甚深。成佛要福慧具足嘛。福田的甚深意思,让你懂得去培福。怎么样去培福?供养三宝,这个大家都懂得。供养三宝里头有事供养,有理供养。理供养,普贤行愿品中说,法供养为最。事供养,我们开个慈善会啦。救济社会穷人啦,这也是供养。供养众生:你这样事供养,解决他暂时的闲难,没钱,给他点钱;他没饭吃,给他吃顿饱饭。能解决他的问题吗?你得让他培福。那这个道理是甚深的。给他说法让他了生死,再不堕三途,再不受苦难了,那这个福田就深了。法供养为最,你给说个教法,给他说说施波罗密,或者说说禅波罗密,以法来度他,这个种的福田更深了。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佛的教导?佛所有的言教。第七正行甚深。第八助道,方便道甚深。修行有方便行、有正行。有方便住、有正住。第九异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这十种甚深,显示十种甚深的道理。这十种道理都很深的,一种是约他行说;一种约所说的法说。约行说呢,文殊师利菩萨跟那个觉首菩萨互相问答,文殊菩萨是表妙慧的,妙慧就通于那个觉首菩萨所行的道。文殊菩萨问,觉首菩萨答;觉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答。用互相问答的方式来显什么呢?显妙的智慧。因为以智慧,以慧解,能够成就道行。因为信是为主,其它觉首菩萨所答的,乃至他们问文殊师利菩萨的,这都是差别因缘,把这个差别因缘同归于佛的境界,依信而生解,依解而修观。
这种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言两句就能把它说清楚的,它有次第。这个次第如何去修?如何去理解?给你讲了,缘起深理,缘起诸法甚深。什么因缘生起什么法。什么缘助成你,才能够成就。缘起的一切道理该摄一切诸法,你要想起观,依观而生解,必须得懂得缘起,一切诸法是随缘生的。诸佛教化众生时候,有的他就随顺教化而接受,有的他就不接受教化,有善,有恶。这个业怎么成的?要明。因为说法,闻法而成善,能得到佛的福田,这是随顺因。那这个缘起呢?就是因因而缘起的。
这有十个次第。标明有十心。十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标的是信心。勤首菩萨表的是进心。财首菩萨表的是念心。德首菩萨表的是定心。智首菩萨表的是慧心。法首菩萨是表不退心。宝首菩萨是表戒心。觉首菩萨是表护法心的。目首菩萨所解释的是愿心。贤首菩萨是回向心。十心,从信心到回向心都圆满了,才成就一个究竟信心,才到信不退。佛教授的诸法,就是要你能精勤修行。行就是助道,助你成道的一个正因。但是这必须得有信心。十位菩萨都是表信心的,总成一个信。文殊师利菩萨让一切众生信佛的境界。能信的是现前我们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境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0
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贤首品》中“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乘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上来所说这个法,能够信入,不用说你解、行、证,就已经入佛种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能信《华严经》这种教义的法,非常的难。说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刹,在空中往上一劫,这个不为难,能信华严者最为难。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这样说,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的法门,闻而不信,将来亦能成金刚之种。光闻到了不信,现在不信,将来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刚,能消化得了吗?闻了《华严经》亦复如是。永远不会退堕、永远不会消化。因很远,但是能不退。这是说因是种下了,现在不信,将来经过一劫,他一定能够信入的。此即是《贤首品》的大意。
此品让我们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普贤的性德,普贤的行德。普贤的性德自在妙用的庄严,而能安立,建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圆融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着这一品,建立的圆顿止观:发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圆信,圆满的信心而起的修行,这叫圆行。圆行就圆满通达的、圆融无障碍的圆行。行圆行者一定住于圆位,以圆满的功德庄严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圆满的智能力量,来建立一切众生。所以称华严宗是圆满的教义。它是圆法,从开始就是圆。起圆信、行圆行、住圆位、得圆德、起圆用,都用圆融来贯穿。闻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槃,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般若,烦恼就是智能,智能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智能。现在我们这具缚的凡夫,受惑业所束缚,在《华严经》中讲,说你的业果就是解脱,这个道义是很深的。
般若解脱就是达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净就是解脱自在。你听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圆法。那么怎么样起圆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体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着空而建立一切有,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实的。如何达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义,空假中三观,没有三观而立三观,就是没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实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这样才能进入中道,达到究竟清净自在。能够闻到这种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说你进入了、信了不怀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闻着甚深的法、广大的法,没感觉有什么奇异,一切法原本就如是,这叫真正的勇猛精进,这样的信才叫圆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这样就叫圆信。那什么叫行呢?圆教所立的修行,直至无上菩提,不求其余诸法。专求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果报,声闻、缘觉、权乘的诸佛菩萨。唯依最上乘发无上菩提心,究竟达到无上的佛果,这叫圆行。 圆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这个不一样的,这叫圆信。圆行是专求无上菩提不趣向三谛各别的修行。 在这种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体用,这就叫圆行。 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这是不可思议的。
《贤首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的。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答。说出了这品经。《贤首品》讲的是实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观行。行是依着观力而来的。行必须得有德。因为信就具足了德,没有信心修华严行是不可能的。那个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发生作用信圆满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贤首品》所教授我们的方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做。信解如来的因果。行了依着如来的因果所行,普贤菩萨的五位行法,以此来调和身心,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来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贤。从凡夫开始就能够彰显、顿入法界,知道一切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顿现,这叫首。又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果行,证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贤首。相信自己的性体,随顺性体,具足了性体。这个就叫贤。因行贤吉祥。咱们经常说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显圣德、圣德就是首,贤首菩萨就是达到自性具足性德,这位菩萨所演说的法,就是这一类的法,故叫作“贤首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1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广大。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所以称为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表法而说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闻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因为这个住是无住。十住、是住即无住。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难。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住法门。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谁请佛去说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而时,什么时候呢?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2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
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2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 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3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4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这个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证得性空了,是无住的住。住的含义有多种,以《华严经》圆教讲,任何事物都说十。说十住:十的解释是无尽,十十无尽。先明白这个住的含义,菩萨的信心圆满后,重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无相。无住而住。无住而住,就是住在无相、无愿、空上面。懂得这个住的含义,你就知道他现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门目的是达到得果,证得佛果,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断惑的次第。但是《华严经》上讲,从初住开始,直至佛位。因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当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权教诸位菩萨,因此叫住。说他的位永远不会再退了。如果按照《华严经》的意思,大家都听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位一位地参。先说他最初从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三住是修出世间的心。心出世间,不执着世间,破世间的一切烦恼障,烦恼的束缚。一时顿成根本的智慧。
略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初参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发心住。对治一切世间的烦恼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诸佛的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最初参妙峰山。妙峰山是处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财童子离开德云比丘的处所,到海门国参见海云比丘。对治心上缘念迷掉真理那个境界,通过修十二因缘观法,令他无有障碍。第三修行住。对治心境上那个不明、不净的障碍除掉了,证得了佛菩萨无碍的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到海岸国善住比丘所,这时候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根机如何?是不是法器,业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转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贵住。对治一切世间法得到自在。善财童子在街市上,参见了弥伽长者。此长者是位在家人,给他说的是轮字经法门,表示在生死当中,最热闹的地方,能够寂静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财童子参的是解脱长者。解脱长者对于真俗二谛,身边二见,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财童子参解脱长者时入了三昧,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清净庄严,十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国土在自身中,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对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动,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时善财童子参的是海幢比丘。
海幢比丘在经行地即大家行动当中,跏趺而坐,离出入息。无思无觉。在一切众生身中,能现他的化身。寂用、定慧无碍,都得到了解脱。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对治大慈大悲,摄一切众生,不自在不圆满的,令他得到自在圆满。这时善财童子在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对善财说,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都住在这个园子里。那由他:一般翻为不可知数。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万四千不可说的一切众生,烦恼都断了,大家共同来教化一切众生,皆得不退转位。形容悲智双运。第八住童真住。对于世间的缠缚、余习都令他清净。善财童子所参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夷,跟这个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处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双运,断绝了一切习气染境。
随智慧行持,没有染习。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说法不能自在,随众生的因缘,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当然自己应先自在,才能令众生自在。善财童子参的是胜热婆罗门。怎么样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这样的苦行。善财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怀疑,他思想就起个念头:这是佛法门吗?天上的护法神就告诉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顺,现逆行。善财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从刀山走过去。凡是天龙八部护法的,登刀山的,没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净的障碍,都令他得清净。善财童子在此所见的善知识是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两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没有染习。智悲,智满了从大悲处利益世间。这是说的十种对治。
十住就是现前的一念心,初发心时,从初发心住到十灌顶住,都在一念心。这一念心对治前头的十障碍法,一法、一心、一智慧。尽管说好多障碍,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这叫十十无尽。在《华严经》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得到这种境界。《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个心发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解释呢?自心不动智佛这是体,一发心就是自心的不动智佛。你的心跟不动智佛,心佛同一体故。所以一切说十,十者说法门无尽,十门即是一门,一门即是无量门。用十种对治修行,一切都能够得自在。
怎么样才发起心呢?怎么样才能入到住位呢?会缘,缘有三种。一、苦、苦缘,遇苦发了菩提心,在苦难当中、劫难当中发了心。二、乐缘,他生到天城。久了,没有再堕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这慧根永远不迷,内心有明慧,希乐出世间的果。三、发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无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见着佛及一乘的菩萨。他不求了生死,而发心成佛度一切众生。有这三种的外缘,再加他自觉的佛智。无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时候说无明,在成就的时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无明本来是佛智,无明本来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为本具的本智,就本来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满了,约本智而悟入,悟了不离开本智,这是发心成住。住了又发菩提心,十信满心,入了初住,初住再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这个修任运的、中间没有障碍。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无边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为这个智跟佛平等,因为这个智跟众生心平等,因为这个智跟诸法平等。这智慧所表现的,没有什么长短染净迷悟之分了,这个智慧与虚空齐量,超过虚空。大家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说他义无边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4
明白了自心根本的无明体用,就是不动智。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慧,所以初发心时,就住佛种智家,住在佛智当中,佛智如空,住在空中。所以他初发心时,能于十方世界现成佛身。
《华严经》上说:"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遍一切处。"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人生在世,苦乐参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动怒辄骂,对对方产生怨恨。有时候难免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产生憎恨心。其实,并不是自己不想原谅他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时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对自己慈悲,也对别人慈悲。
对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不要太过于感情用事,太容易发脾气,动情绪。
对别人慈悲,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我们都在原谅他、谅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一样。
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来谅解他人,憎恨心就会减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和谐。
伟大的佛陀,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降伏魔军时,并非用什么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来降伏的。
记得佛陀在《遗教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嗔恚时说:"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人生虽苦短,要无怨无悔。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这一念心。以其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彼此和乐过日子来得好。快乐自己决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00:45
《梵行品》通说,就是十住菩萨所修行的方法。
此品是专指我们出家人所修的。只有出家。梵行才能清净,行为才能清净。自行他行,
两种清净的行为,就叫清净的梵行。修行所行,就是清净梵行,这叫行(xing)。要说法门,那叫梵行(heng)。行(heng)和行(xing),两个字的读音是不同的。前头入住了,怎么入的位呢?入住之因,要修上来所说的两种清净的梵行。
《梵行品》在《华严经》里头,量虽少,但意义最深。这意思就是说,到了空,绝相了,没有言说。言说不多,略示而已。前头从初住开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怫。怎么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得“观”、思维修。跟他的行成为一个,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这样子。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开悟的。
这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话。就叫蹙,简说叫勃啰摩。翻为净,即清净的净。在杂染当中,达到清净了,所以叫梵。又梵就是行,真实的境界。无境界的境界。就叫梵。我们的智慧。跟我们的行为,是一个了,智慧指导你的行为。你的行为都是智慧,这叫梵行。依着这种道理,解释这个《梵行品》。与《大般涅槃经、胜行品》相通的。
《涅槃经》讲圣行、天行、梵行。婴儿行、病行,这个智给他总说吧,就叫梵行。依着梵行,他就随着一切相而离相。
第一个是随相,随什么相呢?随着一切世间诸法之相。随相者就是无相。《梵行品》要达到无相。那随相是什么意思呢?象我们染衣出家、乞食这都是随相的意思,但是随相修的时候,不要起任何执著。谈到我们学戒律,修得无所著,在你持戒相的时候,先应懂得戒相如虚空。戒相如虚空就是离相,不要著相。随相而无所著,随相而离相。懂得了一切诸相,象空一样的。这也得依缘。一种是有缘,一种是无缘,一种是生缘,一种是法缘。现在说的是缘起法,缘起无缘。我们所要讲一切戒相,一切经论有生缘、有法缘,现在我们讲的是缘即无缘。但是,我们前头讲了,十住菩萨大悲心很切,不舍离众生。知一切法的空义,性空缘起,空而随缘。但是随缘而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性空义。因此。才能达到住位不退。初发心时成正觉。一发菩提心了。成就信心,就成佛了。根据这个意思而说的《净行品》。对一切世间的境界相。不要那么认真。它是如幻如梦的。在《梵行品》里讲就是无缘的意思。
为什么说无缘呢?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梦。此是说的无缘义。但观察众生而不舍离众生,这又是有缘义了。这是你的智慧。随缘的时候,是有分别的。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知道这些境界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又是无缘义。无缘义就是无分别,无分别的智慧。有缘。就是有分别的智慧。
慧有两种,但是。同时达到分别就是无分别。无分别而随缘。在有相中观察诸法无相。了知诸法平等。离念契玄。离开你的思维。念头。这是玄义,又叫密义。我们讲经。讲到经义理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方可知道平等平等。能这样,才能究竟人到大乘义,就是华严义。是两个。又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光说缘,那就是一。有缘无缘。就是二。梵行是砘粹实教说的。没有权。没有善巧方便,完全按实义说的。这个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
如果念经文的话。要不到五分钟。三分钟就能念完了,但是要讲起来啊。能讲两个月吧。
你要尽量讲,没完没了。收摄讲,一念不生,什麽都没有。说一句话就完了,乃至一句话不说就完了。佛上座的时候,佛没说法,上座的时候,拈花微笑。佛这一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已说完法下座了。一言没发。这就是梵行,这叫清净的梵行。
又一次讲经,佛升座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当唯那师。唱了一首偈颂:“法宴龙相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什么话也没说。法王法就这样,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有言说的。而对一般众生来说是无法接引的,所以立了经论。本来《梵行品》跟《净行品》是不同的。这个梵也当净讲。梵行品不是净行品,一个是有作,这个是无作。有作一举一动都要依着文殊菩萨的教授、教导来做,心里观,口里念。身体还要去做,身口意三行。有时候大悲跟大智,以大悲心,以特大的智慧,又修事又修理,事理双修。又修观又说行,观行双运,达到成佛。
为什么叫梵行品?十住品完了就说梵行品。什么意思?告诉你十住怎么修成的?是修梵行而成的。以这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修一切法目的是为了化度众生。本来是没有行可得。也没有梵可说,没有什么是净,没有什么是不净。因此,必须如是说来接引众生。
这品提问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问出家人的事。修清净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达到清净的梵行得出家,他不出家是迭不到的。什么叫正念呢?正念名字是以德来称的。正念是什么念,无念,无念而念才称正念。随做任何事情。无念这是正念。有念有著。有缚有挂碍。无念了无所著,没念没挂碍,什么都没挂碍。但是念即无念,行念的时候达到无念,以无念为主,以这个来利益众生,这叫什么行为呢?第一义天自在行。
法会之主,还是法慧菩萨。能说的人叫法慧。问的人叫正念。正念是无念之念。那法慧又怎么解释呢?随你做任何事,无念这叫法。以法简别,不是情是法。懂得了这个义理,就叫智慧的慧。要一动情感超了理。理性就失掉了。单用理性。情亡了这叫法慧。此理之前讲了很多,但是。一个名词它的义理无穷无尽。能问的人是正念天子。说法的人是法慧菩萨,这也是净行品。净行品到究竟了无所行。无行才清净。有行都不清净。从有行达到无行。所以这叫梵行品。不叫净行品。那是无住而住,就叫佛住。无行而行是利益无众生的众生。大家把这两句话应
该多思维思维。要记住它,这是究竟的了义。“无住之住,名为佛住。无行之行,就是利益无众生之众生,这叫清净梵行。”
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其它经不大相同,这部经是昆卢遮那佛所说,不是释迦牟尼化身佛所说。而且在讲其它经也好、论也好,是先因后果,这部经是先果后因,这是不同点。这部经文字多、经头大,但佛请的时间却特别少。大家知道,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方等说了八年,二十二年说般若、说涅槃,法华八年,《华严经》呢,佛一成道就说,说了三七二十一天,在我们看,是不可思议的事。佛说华严的地点,是在印度菩提伽耶,是菩提场,佛在这个地方开悟了,成道了。成道后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七处九会,说的是什么呢?的果海因源——佛成道之后的境界。也即是成佛的境界。其它经先讲修行、发心。这部经不同,讲怎么成了佛?先讲果德,后讲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因果同时。
大家来学华严经,在这之前,我们就给打了基础,讲了《大乘起信论》,要想成佛,先得有信心,不像我们所说的信佛,烧柱香,或受个归依,受个五戒,或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再受菩萨戒,与这些不同,要相信你自己是昆卢遮那佛,果海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是因注果海,昆卢遮那佛,是果彻因源。这部经是顿演的,三个七天就演完了。
什么是顿演呢?就是七处九会同时说。七天说完。菩提场也说,普光明殿也说,忉利天也说,也在夜摩天说,也在他化自在天说,尘说,剎说,有情说、无情说,全都在说,这是佛的果海,这叫果海因源。不像我们在这讲,完了才到那儿讲,顿演不是。我们大家常念《阿弥陀经》,知道七宝行树也在说法,八功德水也在说法,有情无情在说法,这叫顿演。都属于果海。就像我们先前的一念心,我们经常说密宗的大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究竟成就了,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这个心怎么样理解呢?就像华严的道场,现在我们讲《华严经》,那么,诸位菩萨有心来学,还是无心来学的呢?有心是安心,妄想执着,怎么能学华严呢?不能学。无心,心都没有了,还要来学习啊?想想看,这个问题。有心不可以,无心也不可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说要先建立信心呢?建立信心的含义,咱们起信论讲了那么多,信大乘,明白这个道理,说的时候。没有次第的次第。佛的果德没有次第,但是要先果必须有因,因就有次第了,因地之中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彻底讲十一地,这个,在其它经典没有提过,只有华严经讲十一地。这部经,个人看法也不同,有两位过去的祖师着有解释《华严经》的注解,一部是《华严疏钞》,清凉国师作的:一部是《华殿合论》,方山长者李通玄作的,是在家居士。李通玄讲十处、十会;清凉国师讲七处九会。华严将十位圆满一至十,但是依世间上说。佛是七处说的,普光明殿说三次,两个合起来就是七处九会。但是要有什么信心呢?先说要有信心,不要用你的分别心去分别,分别就没有顿演了。顿演就不要分别。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才能成佛。但是,我们这个心是什么果德呢?从本具的果德上说,果彻因源,不但要有信心,还要行道、 证道、回向。因你今天听华严经的关系,就知道你将来必定成佛,这是本具的,不是从外得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从文字上说,非常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咱们意念不到的多。广到什么程度呢?咱们从龙树菩萨取《华严经》说,《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 上本有好多偈颂,有十个三干大干世界微尘数,把十个大干世界抹成微尘、一微尘一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像这样四句为一偈,就有十个三千大干世界的微尘数偈,把十个大千世界、把南阎浮提抹成微尘,谁能知道这个数?咱们这屋子里的微尘把它抹为微尘,谁能算得出来?所以说非常的广,这个我们没法学,娑婆世界的人没法接触,这是上本。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二百品,七处九会二十九品。下本《华严》,就是现在我们所学的经本,下本也没翻译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咱们所学的,只翻译到三十九品,现在我们学的《华严经》还是不完整的。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2-19 00:47 编辑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