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烦恼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4     标题: 烦恼

烦恼

广超法师

各位居士, 今天我要跟大家谈谈关于烦恼。每个人都有烦恼, 但有些并不是烦恼, 人们也把它当成烦恼, 今天要谈的就是: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烦恼, 什么不是烦恼;也要知道烦恼生起的原因和怎样去处理我们的烦恼。

了解我们的烦恼

烦恼不是随时都会生起来的。首先我们要了解, 佛教说因为我们过去有种种的无明烦恼, 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做人、做各种的众生。然而我们的这些烦恼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生起来的, 好像现在你就没有嗔心了, 或者说你现在并没有想到要搓麻将。烦恼会生起来是有原因的, 比方你觉得无聊时想要找些消遣, 而你的兴趣是搓麻将, 那你就会找人搓麻将了。又比方你心中正想着一些事, 而被人中断了你就起嗔心, 而若是在平时旁人干扰, 你却无所谓, 可见烦恼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缘底下才会生起来。

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

佛说我们有烦恼, 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某些不好的业习, 有些是我们从过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积下来的, 当碰到境界的时候, 那些不好的业习就会反应出来, 这是烦恼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而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帮忙使烦恼生起来。比方有人讲了你一些坏话你就起烦恼、起嗔心, 他讲坏话是一个外境、一个助缘, 而你听了起嗔心是因为你自己有嗔心的烦恼, 是这个助缘把你嗔心的烦恼给引发出来, 所以烦恼是你的, 不是他人给你的。任何人起任何烦恼都不是别人给的, 是他自己有那种业习,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缘而引发出来。

当烦恼生起来时, 佛法说因为我们迷惑, 不知道它从那里出来,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烦恼的心对外境反应。当烦恼心一反应, 依佛法说, 我们又再制造新的不良业习、再造一些不好的因果, 将来就要受苦了;而这不良的业习也会再加强。所以烦恼所引发的因果就是将来要受苦, 还有加强不良的业习。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我们的烦恼呢?

不同的烦恼, 不同的处理方式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以对治不同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了, 比方说你有抽烟的贪, 时间一到你就想买香烟来抽, 这是一种烦恼, 对于烟的味道、烟的感觉的一种执着;如果你喜欢喝咖啡, 每当口渴了需要喝水时你不喝水, 却想到喝咖啡, 那你就得经常为要喝咖啡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喜欢喝咖啡是贪咖啡的烦恼, 喜欢抽烟是贪抽烟的烦恼, 这两个是绝对不一样的, 如果你将抽烟的贪戒除了, 喜欢喝咖啡的心还是继续存在, 也就是说不同的烦恼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的。

贪和嗔——较易被知道的烦恼

我们无量劫来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烦恼, 所以佛说烦恼无边。那我们要从那里下手, 来处理这无量无边的烦恼呢?对一个初学佛法、修行的人, 他应该先处理比较重的、他看得到的烦恼。佛法说烦恼有贪、嗔、痴三种类。「痴」, 他是不知道的, 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会想到要处理。「贪」和「嗔」是比较容易被知道的烦恼, 所以初学的人所面对的烦恼一般上就是指贪和嗔。

关于「贪」, 许多人往往在贪的烦恼被满足后就不认为是烦恼了, 觉得无需去处理它。其实贪是很让人苦恼的, 但一般人不会觉得, 比方说有人很贪睡, 一觉睡醒后感到很舒服、很快乐, 他就满足了, 你跟他讲这个是烦恼他也不以为意。父母亲贪爱儿女、一对男女在谈恋爱, 这些都是贪的烦恼, 但是他们乐在其中就不认为需要去处理, 你叫他处理他也不愿意了, 人们内心一般上都接受和满足于贪的烦恼。

「嗔」的烦恼就会让人觉得很苦恼,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烦恼, 主要就是指嗔。「嗔」的烦恼有很多种类, 我举几个例子:有时候人家说了几句不合你心意的话, 你内心就起嗔心了。或者当有些人起了嗔心的烦恼, 针对你来发脾气, 而你也跟着发脾气了。因为这些嗔给你苦的感受, 你立刻就想不要、想丢掉, 所以嗔的烦恼最容易被发现。

「贪」的烦恼就比较不容易被一般人发现, 比方说你现在贪喝咖啡, 没有咖啡你就尽量去找咖啡来喝, 喝完你就满足, 就不去处理了, 也不会觉得那是一种烦恼。其实当你去满足「贪」的时候也是苦恼, 但一般人满足了就不以为意, 当然不会想去处理了。

但当「贪」的烦恼不能够得到满足时, 你就会真正感受到因为「贪」而引起的苦恼, 你就会到处去找人诉苦了。就像有些人做生意, 想发达;或像有些人想考试及格, 想得到多少分, 他就会很苦恼, 在那边紧张;甚至有些人跟异性的朋友约会也会紧张, 那也是烦恼。这些烦恼主要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贪」。

「贪」引起的烦恼一般上是什么呢?就是佛教所说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什么是「求不得苦」跟「爱别离苦」呢?一个人因得不到所贪求的东西而感到烦恼, 越得不到他越烦恼, 这就叫「求不得苦」。另一个是「爱别离苦」, 就是他所贪爱的东西变坏了、丢失了或他亲爱的人离开他、去世了, 他就觉得非常伤心。「贪」的烦恼会被人觉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数是因为有「爱别离苦」跟「求不得苦」。如果他得到满足, 他就不以为意了。

我们认识的烦恼有这几种类。我们要知道, 贪有贪的处理方式, 嗔有嗔的处理方式。我们先谈谈「嗔」的处理方式。

嗔的处理方式

佛法说我们的嗔有好多种, 有些人是对人起嗔心、有些人对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比方说有人因为刚要出门天却下起雨来而生气了, 他是针对什么呢?是对这个气候起嗔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所要求的东西被阻碍了, 那他就要找‘对象’, 找谁呢?找到“哦!原来天下雨”, 他就起烦恼了。所以我们的烦恼有所谓的烦恼的对象, 你是针对人?针对事?还是针对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例如佛教徒有执着佛法道理的烦恼, 当人家讲了违反他所认识的佛法道理时, 他就起嗔心了。任何宗教徒都是这个样子, 就是执着他所认识的道理而起烦恼。这一切, 我们要清楚它是怎么来的?刚才我说过了,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助使烦恼生起, 真正的烦恼是你内心有烦恼的业习, 这两个配合了, 烦恼才生起来。烦恼生起来了, 我们说要克服这个烦恼, 那就看你要在什么时候克服。你要在烦恼过后才克服?或正当在烦恼的时候克服?还是在烦恼没生起时, 就设法去处理?这些在佛教里有着不同的教导方式。先说烦恼(嗔心)生起之后, 该如何处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4

看清楚嗔心起来的后果

首先, 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起嗔心, 这个烦恼的人是谁?其实就是我, 并不是对方。但是当我起嗔心的时候, 我非常不满意, 我必然要想办法让对方不爽快, 那么我就满意了。嗔心往往会造成这个样子。但这样一来, 你就会又造新的因果了, 依佛法说, 你不但加强了你的嗔心, 你还跟对方结下了嗔心的因缘, 以后你们两个又要来重演这段因缘。所以你要看清楚, 我的嗔心起来的后果, 它让你现前的内心不自在, 将来也同样不好、不自在。你要看清楚, 这一切的不自在, 是我自己造成的, 内心有嗔也是自己的, 并不是对方给我的。但我们却一直说是对方。刚才我说过了, 内心里有嗔心是你的, 并不是对方给你的。

观察嗔心生起的因缘

那么, 当嗔心的烦恼来了, 佛说你除了要知道它的后果是不好的, 应该要放弃。另外呢, 佛法说你要观察这里面有种种的因缘。什么种种的因缘呢?刚才我说了, 你不会无缘无故起嗔心的, 好像你现在听这个录音带(读这篇文章), 你没有无缘无故对这个录音带(这篇文章)起嗔心, 同样的, 当对方会做一些行为来影响你, 使你起嗔心, 必然也有它的因缘、它的因果, 然后你的心与他——双方的嗔的习气相配合, 就变成你现前的身心活动。世间一切都是如此。以佛法说他在迷惑中, 你也在迷惑中, 大家迷惑在现前的境界, 这嗔心的因缘就这样开始了。如果你要观察, 你要看看, 哦!原来他跟我一样, 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嗔心会生起来并不是他愿意的。有谁愿意那样呢?没有人愿意的。“他是不知不觉就那样做出来的”你要这样去看。他有他嗔心的业习、有他的烦恼, 你也有你的烦恼, 大家搅成一堆, 并非谁在针对谁。你若这样看清楚, 就会比较容易看开一点了。

看回自心

还有, 佛法说如果你起嗔心的时候, 你要想回自己, 有些人学佛是要解脱, 有些人是发心要度众生, 若你是要度众生, 你要想想“现在这个众生这样对待我, 那正是我修行的时候、我度他的时候嘛!为什么我要跟他闹在一起呢?”那样看清楚之后, 你就会放下了。如果你想自己解脱, 那你要怎么看呢?你要看清楚“哎呀!这不过是种种的外境, 现在又(在我的身心)反应了, 我的心不要再随境转了。”这样你的心就不会对这个人起嗔心。

但是讲归讲, 一般人就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有几个原因:佛法说我们的心念生起时, 有一层层不同的层次, 一个接著一个的生起来。我们因为看不清楚自己的心念, 往往在烦恼生起后才知道。但就算如此, 你也应该去解决它, 否则烦恼就会慢慢增大, 自己也会很苦。

如果想要提前处理烦恼, 就必须修定。当你有一定的定力, 任何外境一动, 你的心不会马上反应, 你就有机会先观察, 而不是让烦恼生起之后才来观察。这是指如果你想提前处理烦恼。

如果你要更提前处理, 希望连烦恼都不要起来的话, 那这就不容易了, 因为你要放下很多、很多的事情, 专心的修才做得到, 在这里我就不谈这个, 我们谈谈一般人怎么处理它。

改变愚痴的想法

烦恼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愚痴的想法, 而这个就好处理了。关于这愚痴的想法, 我举个例子, 比方说有些人怕鬼, 怀疑他家里有鬼, 而他就在那边忧愁了。这是因为他一种愚痴的想法(心念)引起的。佛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婆, 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一个做面线的, 这个做面线的, 每天都要晒面线;二女儿嫁给一个农夫, 农夫就需要天下雨, 好让农田里有水。每当天下雨时, 这位老太婆都会很忧愁, 担心大女婿的面线没得晒了;当天没下雨时, 她也忧愁, 担心二女婿的农田里没有雨水, 所以不管天下不下雨她都很忧愁。这就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而引起的忧愁了。怎么说呢?有一天, 她遇到一个出家人, 谈起了这件事, 她说她很苦恼。出家人就跟她说:“为什么你不颠倒过来想呢?天下雨时, 你应该想‘我很高兴, 今天我二女婿的农田有雨水了。’有太阳的时候就想‘我大女婿的面线晒得很好了。’这样你就不用烦恼了嘛!”老太婆因为出家人这样说, 念头转了过来, 的确就看开了。就因为她愚痴的想法, 让她两头都烦恼, 她看得开, 换另一种想法, 就两头都高兴。

改变错误的见解

但以佛法来说, 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为什么呢?整个问题是她执着她的女儿、执着她的女婿。如果她两个女儿都没嫁出去的话, 天下不下雨都跟她毫无关系, 为什么嫁了女儿会有这回事?这就是她心中有求, 她要求她的女儿、女婿过得好, 要求老大老二都一样好, 两边她都想要, 这叫求不得苦, 并不是她的念头转过来(换另一种想法)的缘故。当然, 这个(第一种)想法造成她错误, 她就更烦恼了。

所以有很多烦恼是因为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造成的, 例如有些人, 当碰到考试时, 就很紧张了。他没有去想“我紧张能够解决问题吗?”。其实根本没解决到问题。你紧张了要去考试;不紧张也一样要去考试, 要解决的是什么呢?啊!你好好的掌握这段时间多读一点书, 希望你读的题目能够在考题上出现, 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在那边紧张, 那才是傻瓜一个。这是因为我们对东西有求, 怕它失去了, 一旦害怕失去, 你「求不得」的烦恼心来了, 你没看清楚, 就会以为是考试带给你烦恼。并不是, 是因为你求不得苦。刚才说, 因为你的见解改变, 你的烦恼就放下了。这要你有一定的智慧。所以一些比较有智慧的人, 在面对这一类的烦恼时, 他都能较轻松的处理了。

要忏悔、呵责自己

另外, 当烦恼来了,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根据佛法说, 如果烦恼来了, 而你又陷了进去, 过后你就要忏悔, 就是自己对自己呵责说“我以后不要再做了。”这样子慢慢、慢慢的, 你就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以后不要再那样。但在这样做时, 一些佛教徒会生起另外一些烦恼, 觉得说“我学佛之前原本没这么多烦恼, 学了佛法之后更多事情,这样也不可以, 那样也不可以,更烦了”。很多人有这样的概念:学了佛法, 越学越烦恼。还有一些人呢, 学静坐, 还没静坐之前并不怎样, 静坐以后他觉得“我不静坐还好, 静坐了更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一般人都满足于自己的烦恼, 凡是「贪」的烦恼我们平时都尽量去满足, 但学了佛以后要你戒除「贪」的烦恼, 为了要戒除「贪」的烦恼, 佛法说很多东西你尽量不要做, 那你就很烦了, 是这样的缘故。而如果是「嗔」的烦恼呢, 佛说你不要做, 你也很乐意不要做。因此我们要知道很多人说“学了佛之后更烦”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贪」的烦恼被佛法说不应该做了。关于这点, 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慢慢改, 慢慢放下

我们要知道, 凡夫不可能在听了佛法后, 就能立刻放下烦恼。烦恼并不是一日一夜, 而是无量劫累积而来, 所以要改变我们的烦恼, 也需要慢慢改变, 一下子是做不来的。当我们学了佛法, 碰到一些事情是佛法说不该做的, 而我们的烦恼心认为(想)要做, 那你只好照做, 你不做的话会更苦, 你照做了, 知道自己现在改不了, 下次要改, 这样慢慢、慢慢的改, 你就会比较自在一点, 不然的话, 你会觉得学了佛之后, 好像过的都不是人的生活了。别强逼自己要做圣人, 就算佛教说‘你要怎样怎样清净’, 你也想‘我要怎样怎样清净’, 否则你就苦了。原本没有这种要求, 学了佛之后却有这种要求, 就更苦了。因此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了解到, 对于烦恼, 你若不是有很大的力量, 就只好一分一分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改。

再谈嗔心的对治

我们回来谈谈嗔心的烦恼。在你还没有起嗔心时, 应该要怎样做呢?

修「慈心观」

根据佛法说, 你可以修「慈心观」, 就是所谓慈悲观。在你静坐, 心平静下来的时候做一些观想:观想你跟众生的关系, 观想你要怎样快乐、怎样将你的快乐给予一切众生。这个修法是以众生当成发慈心的对象。在此我就这样简单的介绍。当你经常这样薰习, 你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希望他好, 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整天跟众生斤斤计较, 你嗔心的烦恼就会很快的减轻了。这是在烦恼还没有生起之前你就先修了, 是佛教所谓的对治法——对治嗔心的方法, 就是修慈心观。

观一切众生与我们过去世都有缘

我们看看世间的父母亲, 他们一生忙忙碌碌, 将一切都给予他的子女, 但是你叫他把一切给别人他却不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他的子女有贪爱, 所以他愿意施舍一切给他的子女。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克服我们的烦恼, 也就是佛法所说的, 对众生要有慈悲心, 看待众生有如看待父母一样的平等。大乘佛教就是这样的教导着, 观一切众生就有如你的父母。其实这句话不一定对, 我们应该说, 观一切众生跟我们过去世都有缘, 有时候是父母, 有时候是子女;有时是师长, 有时是子弟, 都不一定。既然我们有这个缘, 就要尽量的结善缘。要观想众生是我们的父母当然可以, 但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 就会做得到, 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这样说, 观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你的父母亲, 不只如此, 他们也曾经做过你的子女, 也曾经对你有恩惠, 这样你就容易看得开了。 那在夫妻和好朋友之间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5

往好的方面想

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 我们都有一种习惯, 就是把过去的一切恩怨, 通通搬出来。平时相处得很好的时候, 对方对待你的一些不良的行为, 你都可以接受, 不过, 当你的嗔心生起来时, 你就通通搬出来, 清算老帐!以佛法说, 这是一种在烦恼上加上烦恼的作法。其实, 佛法说, 我们应该颠倒来想,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老太婆一样, 以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当两个人在吵架时, 你应该想想当初两个人要好的时候“我曾经对他怎样好, 他也曾经对我怎样好”他现在这样子对你“是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因缘, 让他起了这样的嗔心烦恼, 那我应该想好的一面。”当你往好的方面想, 你就会越想心灵越放得开。

但人往往不这么想, 他想“哇!我对你这样好, 你竟然对我这样子”。其实, 当初他对你也很好的嘛!对不对?可能有人会说, 这样不是很阿Q吗?他现在在骂你, 你却想他过去对你好。那你应该这样想“烦恼是我的, 阿Q不阿Q也是我的, 只要我快乐, 我才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当你这样想, 你觉得内心放下了、觉得舒服、快乐, 那为什么不这样想呢?人家说你阿Q由他说嘛!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不做阿Q的话, 你会越想越嗔, 越嗔越想, 就越烦, 那何必要管别人认为阿Q不阿Q呢?重要的是自己要得到快乐的利益。所以当我们生起烦恼, 对一些人起嗔心的时候, 千万记得不要去清算他以前对你不好的行为, 因为这只有使你更苦恼而已。

如果你想他曾经对你好, 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夫妻。夫妻会经常吵架, 吵过又好、又很恩爱了。一旦吵得很凶而不能克制, 就将过去吵架的事故一一重搬出来, 结果就会越想越苦恼了。所以为了对治这个烦恼, 我们要尽量想对方对我好的哪方面。

不要对外境反应

另外, 佛法说:当一个人的烦恼加于你的时候, 如果你很清楚, 你不要反应, 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得益的人。曾经有一次, 一个外道来到佛的面前, 骂佛, 骂了一大堆话。佛呢?静静坐在那儿没反应。那个人骂完之后, 佛问他:“如果有人送一份礼物给你, 你不要拿, 那这份礼物是谁的?”外道说:“当然是那个主人的!”佛又问:“如果有人向天空吐口水, 老天爷没有接受, 那口水是在谁那边?”——就是掉回那人脸上。意思是说, 你的烦恼要加于我, 如果我不接受, 那么一切因果、一切烦恼还是回归予你, 这是很明显的。如果你面对着一个在发脾气的人, 任他怎样讲你、骂你, 你都静静的, 不作反应, 你会发现他的烦恼越来越重, 因为你不接受, 通通归还他, 而你就会比较自在了。因此我们要看清楚, 当别人要将他的烦恼丢给你的时候, 你不要接受, 你要想“我通通还给你”, 你静静不动的话, 其结果一定是归还给他, 必然如此。这些是关于嗔心烦恼的例子。

嗔心的种类

大多数人认为他很烦恼, 都是因为嗔心的烦恼。我们嗔心的烦恼有很多种, 以上是我以一般人而言的讲法。如果以佛法来说, 我们这个嗔心的烦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忿」, 即愤怒。当你的境界现前时, 你的心不能接受那个境界, 跟著就起嗔心, 这就叫忿。比方说人家骂你, 你就立刻起嗔心。

另外一种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恨」。是指那个境界已经过去了, 但嗔心还在。比方人家骂你, 事情过去了你却一直在回想, 越想就越气, 而且念念不忘, 这就叫恨。

忿就是现前的嗔心, 一般而言是指一个人不够冷静、比较情绪化、容易波动;恨呢, 旁人就不知道了, 怎么说不知道呢?因为他收在心里, 没反应出来, 没反应出来不等于说他没有嗔, 他还在嗔。忿, 很多人在生气过后就算了, 他的烦恼是属于轻一点的;而恨, 有些人会恨很久、很久的, 这个就更麻烦、更苦恼了。所以, 一般上「恨」的烦恼比「忿」的烦恼还要严重, 因为恨是过后还继续执着不放。有些人有忿, 过后他就不记仇了, 我们说这种人比较豪爽。有些人呢, 会把仇记在心里面很久很久, 一直不忘, 他记得多久, 就会为这件事苦恼多久。有些人有忿没有恨、有些人有忿也有恨、有些人没有忿, 但他有恨。怎么说没有忿有恨呢?原因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素而不敢生气, 只有收在心里, 恨在心里, 你不认为他生气, 其实他在恨。

还有一种的嗔心叫作「恼」, 就是指一个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情, 身心很不自在, 甚至于心跳加速、血液在体内翻滚, 不但身体里面这样反应, 他连外表行为也反应出来, 去破坏东西, 这都是恼的一些行为, 例如有些人生气时会敲桌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或一些人, 走路的时候踢到石头, 他一生气, 就再踢多一脚, 这是什么呢?这是恼。恼不一定是对别人或对事, 他可以对自己, “唉呀!为什么我这么笨呢?”“为什么我这样子呢?”对自己很苦恼, 都有的。「忿」、「恨」、「恼」在佛法里都是嗔心的一种。还有一类的嗔心, 佛法里把它叫作「害」。

害就是要去侵损别人, 使人家受苦恼、受害, 它就得到满足。这是更严重的嗔心。害心有不同的强度:有些害心非常强烈的人会动不动就去伤害别人, 只要一点不满意, 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 这是害心特别强的人。有些人没有这样的心, 他就不敢去害人。一般人在家里打蚊子、打蟑螂, 因为牠们对你有一点不利, 你起了嗔心, 就把牠打死, 这些都是害的心。一个人如果有害的心, 他的嗔心是很严重的。

以上这些嗔心的生起, 都是因为你遇到的境界不如意。另外一种嗔心不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境界, 而是你的心去分别所引起的, 就是「妒忌」。妒忌什么呢?因为别人表现得比你好, 你不能接受人家比你好, 就生起嗔心。或者因为别人得到一些东西, 你没有, 你就起嗔心, 这就是妒忌。这个妒忌的心, 以佛教来说, 女人会比较严重。这些嗔、妒忌的心, 在业力上造成的果报, 佛法说将来就很容易堕入畜生、阿修罗, 而做畜生的时候, 都是一些有毒的畜生, 就是整天斗争, 要毒 死对方——比如蛇、蝎子等毒性很强的那种众生。当然, 当一个人还没有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 他就不能相信这一点。这样算贪吗?

我们嗔心的烦恼, 刚才我说过了, 大多数人都能够知道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要克服。但是贪就不一样了, 根据佛法说, 我们贪的烦恼也要去克服, 但你若叫一个人去克服他贪的烦恼时, 往往他会更苦恼。你叫他克服嗔, 他很乐意, 叫他克服贪他就会说“哇!为什么我这样也不可以, 那样也不可以。”那是因为他的贪告诉他应该可以的, 为什么你说不可以。当一个人学了佛法, 跟他讲不要贪, 他就会起一些烦恼了。“好啦!那我现在住的这间房子, 三房式我换四房式, 师父呀!这样是不是贪?”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问清楚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 就有在这世间所需要用到, 赖以生存的东西。比方出家人最简单、最少的需要, 佛法把它叫作四事供养, 就是接受人家供养的食物、供养的衣、供养的药(病的时候需要用药), 还有接受人家供养睡觉所需要用到的(包括房子等都是睡觉要用到的)。这些我们生存上所需要的东西, 你去得到, 以佛法说这不是贪, 这是因为你的业力因果, 你必须要那样来维持你的生命。比方你现在住的是三房式, 你想换一间四房式的, 这是不是贪呢?那不一定, 有些是贪, 有些不是。如果你的生活环境里的确有那种需要而你去做, 那就不是贪了;如果你根本没需要, 却因为别人有, 你也想要有, 这就是贪了。如果你以三房式换四房式的房子, 是为了让你做一些事情, 让你得到一些利益, 而这个利益是你个人的追求、个人要的, 那么你就是贪了;如果你是为大家做的, 那就不是你个人的贪了。这些, 我们都要弄清楚。

另外, 一些人说“我要求加薪, 那是不是贪?”那也不一定。你要看你的工作性质应该得到多少酬劳, 而你认为你所负责的工作也值得那些酬劳, 那就不是贪了。比方说你的工作, 老板给你一千元薪水, 但是你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是千五元的, 这不叫贪。如果这工作是千五元工资的, 而你要求更多, 那就是贪了。又比方我们读书, 读了小学要读中学, 读了中学要读大学, 这是不是贪?我们要生存, 就要有生存的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生存要讲文凭、讲能力, 你去充实你的能力是要赖以生存, 并非为追求名, 所以这个也不叫作贪。有些人读大学纯粹是为了名, 因为“我这个家族里都是读大学的, 所以我一定要读大学。”这就是贪「名」。一般上, 很多人都没弄清楚这个贪, 所以我要强调说:在你的生活中、你所处的环境需要你那样做的, 你去完成, 这些都不是贪。

“那么如果我想发财, 是不是贪呢?”如果你是做生意, 想赚钱, 你依正当的途径去做, 生意做成了, 赚到了钱, 那是你的福报、你过去修来的因果, 你就可以得到那些钱, 这不叫作贪, 你甚至可以赚一百、一千万。一个人一年可能只赚两千元, 而你一年赚一百万都跟他没有关系, 那是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缘, 各自得到所应得的财富。但如果你一直追求财富, 想要得更多, 那就是贪了, 或者你得到这些财富后念念不忘, 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布施, 执着要越收越多, 那也是贪。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你有能力, 你得到了, 这不是贪。比方我现在身上穿的衣服, 我在新加坡, 穿的是这样的衣服;在穷的国家, 破破烂烂的他们都得穿。我穿得比他们好并不等于我贪, 但如果我一直讲究要穿怎样好的衣服, 我就是对衣服有贪了。如果我当作说:哎呀, 反正我没穿衣服是不行的, 出门就要穿衣服, 我就穿嘛, 是吗?!这样就不叫作贪。但是当贪真的来了, 你真的去贪了, 那要怎么办?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5

贪的不同处理方式

了解不同的需要

一般上当贪真的来了是不好处理的。为什么?我说过了, 人们不会想要处理。当你贪爱某某人, 你会一直想去追求他;你贪爱你的子女, 你会整天想念他, 为他忙, 你不想呢, 反而更苦恼, 想了之后你就快乐, 那叫你把这个快乐丢掉, 你就会觉得苦了。所以在修行时, 我们要分几个层次, 不要混在一起。一些人学习佛法, 只想过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果报、不要受苦、继续做人, 对于这些人, 我们没有必要叫他把他所爱的、所喜欢的东西都舍弃, 我们可以跟他说:你应该用正当的方式去取得这些东西, 这样你会过得更快乐、更好。对于一个想要解脱生死的人, 那绝对要跟他说, 贪的东西通通要丢掉, 不然的话是不能解脱的。

在佛教里,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所以不要把那些对要解脱生死的人所说的佛法, 运用在不想解脱生死的人身上, 因为佛法好像药, 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如果一个人想要享受天人的福报, 那我们不应该反对他的贪, 只要跟他说应该以合法的方式来生活, 避免将来得到苦的果报, 而他的福报也会越修越大, 为什么不可以呢?那是可以的。

当你听完佛法, 你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要走那一条道路, 就要决定该处理那一类的烦恼。你要走的道路跟别人不同, 所处理的方法就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大家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希望在这世间过着更好的生活, 觉得没法今生解脱, 那你不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一切东西;你所贪爱的东西, 你也不妨去满足。只要你采取正当的生活方式, 你的因果会越来越好, 然后慢慢的、有因缘的时候, 你就会朝向修行解脱了。如果你现在没有心的力量, 而你逼自己跟著那些要解脱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去生活, 你会越来越苦的。为什么呢?人最苦的事就是要改造自己, 人常常想要改造别人, 改造不了不要紧, 但要改造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会感到无奈。别强逼自己做不了还要去做, 那是很苦、很苦的。因此,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 要知道自己是处在那一种阶段, 需要那一种修法。我说过了——嗔, 大多数人都不想要, 都想学习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嗔心, 而贪就不同人不同说法了。

以正当的生活方式满足贪的烦恼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想今生过一个好的生活, 那你就不要把一些出家人的修法加在自己身上, 你应该按着佛陀说的十善业道, 就是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佛说这并没有错。因为, 反正你要继续留在这个世间, 你就在这世间过得更快乐, 这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如果学了佛法后你过得更苦, 那就错了。但是何谓更快乐呢?佛法把快乐叫作初善、中善、后善。何谓初善、中善、后善?在你追求快乐, 为了满足你贪的烦恼的过程里, 你必须当时是快乐的、过后是快乐的、将来也是快乐的, 这就叫初善、中善、后善。就是说你所贪求的东西, 你不要去损害别人, 以佛法认为合法的方式去得到, 这佛法并不反对。所以对于那些想要满足自己贪欲的人, 每天、每个星期到处去吃喝玩乐, 只要没有损害别人, 跟大家一起快乐, 这也没有错, 甚至于唱歌、跳舞也是没有错的。

但, 如果一个人想要解脱生死, 那这个贪就很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嗔会使一个人要离开、远离这个世间, 贪才会使人不想远离这个世间。所以对一个要解脱生死的人来说, 贪 的烦恼是更难处理的, 嗔对他而言还是容易处理的。

要解脱生死的人所面对的贪

那么, 一个要解脱生死的人, 他面对的贪有那一些呢?根据佛法说, 贪可以分为两大种类:1、以‘我’来说, 可以分为「我执」和「我所执」, 执着这个世间有一个‘我’, 对‘我’的贪爱;执着这个世间有我来说, 就有所谓的「我的贪爱」和「境界的贪爱」。我先解释什么是「我执」和「我所执」:首先我们执着我要存在着、我存在这个世间、希望我继续存在, 这就是对‘我’的贪爱, 跟著我们希望我过得更快乐、希望我得到快乐的感受, 这是对感受的贪爱。我们对于这个‘我’的执着, 佛法说这叫作「我执」。根据佛法说本来就没有一个‘我’在里面, 是我们执着, 以为有一个‘我’, 然后为他起种种烦恼。那么「我所执」呢, 是你执着了‘我’之后, 更进一步执着‘我拥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我的’, 比如说你拥有这个外貌、拥有你的身体、拥有你的家庭、名誉, 认为这些是你所拥有的东西, 这就叫「我所执」。一个人想要解脱生死, 他的「我执」和「我所执」都需要去除掉。如果只想在世间过得更好, 那么他的这个「我执」和「我所执」是不需要去处理的。

以另一个角度(境界跟我的关系)来说, 贪又分为「我的贪爱」和「境界的贪爱」。我的贪爱就是‘希望我继续存在’;境界的贪爱就是‘希望我所处的境界依然存在-’。因为我们有这些贪爱, 死的时候就执着这个我要继续存在, 不希望我不见掉;就同时也不希望我消失于这个境界, 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境界里, 所以死的时候就留在当时的境界里, 跟著就随境界转、转、转, 转到下一世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生死轮回, 也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贪爱。

五欲的贪

我们贪的烦恼有那一些呢?

以佛法简单的说, 从我们生存的场所, 就是所谓的三界, 我们现在生活在欲界里, 就有所谓五欲的贪, 我们这个「我执」、「我所执」就是在五欲上发展的。如果你生在色界, 无色界里, 就有另外的贪。我们就谈谈五欲的贪好了。

五欲的贪是财、色、名、食、睡, 就是指我们贪求钱财、贪求异性的色—— 就是色欲、还有贪求名誉、贪吃、贪睡。

(一)对钱财的贪:我们若为了取得钱财而谋财害命, 就像刚才我所说的, 是不应该的。如果你贪钱财, 你尽量去赚钱(通过正当途径), 以佛法说那是可以的。但这对于要解脱的人, 就不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既要修行、又想在这个世间继续享受快乐, 这些人怎么办?这些人可以一面追求钱财, 一面将所得的钱财好好的利用。

在佛法里, 佛说要怎样使用你的钱财呢?佛说要分成几个部份:第一部份你要留给家里用, 这是生活所需的费用。第二部份你要储蓄起来以备发生一些意外, 你没办法得到生活的费用, 有了这个储蓄, 你就不用担心了。关于这个储蓄的方式, 你可以买保险, 买保险就是属于这一类了, 或者储蓄在银行。第三部份呢, 佛说你应该拿来布施。为什么要拿来布施呢?因为如果你希望今生过得好, 将来也同样好或更好呢, 你就要去布施, 做一些善的业, 那这个布施就会使你将来得到更多的善报, 此外, 布施也会慢慢减轻你对钱财的贪欲, 所以你要拿一部份来布施。最后一部份, 佛说你应该留下来, 用来发展你的事业。这是我们应该把所得到的钱财分成的四个部份。我再重讲一遍:第一部份就是应付生活上所需要的开销;第二部份就是要储蓄起来, 以防万一;第三部份拿来布施, 修一点福德;第四部份呢, 你可以拿来发展你的事业、拿来投资。这是佛亲口所说的四种分法。任何一个在家人, 他有了钱财, 如果这样运用, 就是在善用他的钱财了。

如果你得到了钱财拼命累积, 越累积越想得到更多, 又不愿意布施, 那么你就一直增强你的贪, 贪无止境, 你就得天天为钱财忙。所以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的, 赚了钱他自己没办法用, 是谁用呢?他的子女在用, 不是他自己用, 那又何苦呢?对于钱财, 我们要这样来看待。

(二)对于色欲:财、色、名、食、睡里这个色的贪。我们生存在欲界里。所有欲界众生都有男女之间的贪爱, 不同的人贪爱的轻重不一样。对于这个男女间的贪爱, 如果你不想今生解脱, 那你也可以去谈恋爱、结婚、成家立业, 做一个居士来修道。不要因为听了佛法之后就开始苦恼, “师父啊, 我谈恋爱, 怎么办?”也可以的, 并非不可以。如果你想要解脱生死, 那谈恋爱就不对了, 这也是一个烦恼。贪的烦恼, 我说过, 我们一满足它我们就快乐了, 那我们生存在人世间就为了活得更幸福、更快乐, 既然你不想解脱, 你就不妨追求这快乐、拥有这快乐, 没有错的。如果你想要解脱, 就要放弃这个, 为什么?因为佛说, 妻子跟家庭就有如枷锁跟牢狱一样把你绑著, 使你不想出离这个世间。如果你本来没想要出离这个世间, 那你就不妨结婚、成家立业。

但, 色欲并没那么简单。例如有些人因为过去世的因缘, 有了妻子后, 他还会有外遇——这是那个人跟他过去世有缘, 今生看到了, 他就贪、就执着在里面了。这个呢, 佛法就强制了, 把它列入在五戒里, 佛法说你不可以有夫妻以外的淫欲了。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这就叫「自通之法」, 就是说你若不希望你的妻子、子女被别人侵犯, 你就不应该破坏别人的婚姻或跟人家的妻子、儿女搞淫欲而不成婚。这是你自己应该做的, 所以五戒里就强制你一定要这样做了, 钱财方面也一样, 你不能去偷, 你可以用合法的方式去得到。在我们的法律里面就规定一夫一妻, 有些地方可以一夫多妻, 这是人为的, 既然是一夫一妻的话, 那你就只好一夫一妻了, 但有人因为有外遇, 他没办法。以佛教说, 你一定要强制自己切断, 这一类的贪, 佛说不允许。刚才我说佛允许你满足淫欲的贪, 是夫妻之间, 但不允许有夫妻以外。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6

(三)名:人会执着这个名, 我们所谓的面子其实也是属于名, 甚至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也是因为这个名, 喜欢人家赞叹他、欣赏他、看得起他, 希望在这个世间, 人家知道他的存在, 这些都是因为对于名的执着。不过这个名是人类才有, 在动物界里没有名这件事, 其他众生也没有, 只有人类才贪著名。对这个名, 佛是怎么说的呢?佛说是不需要的, 说我们不应该去追求这个名。为什么?对你没有用处, 是因为你思想上认为你比人家强一点, 你就执着在里面了。佛说众生是平等的, 你却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方一些做母亲的, 儿女读大学她就觉得脸上有光, 儿女不能读大学她就觉得很丢脸, 她没有想想那是儿女而不是她在读大学。我经常这样嘲笑的形容:有些人养了一些名狗, 当他的狗获得一些比赛的冠军时, 他也把自己当作狗来, 他也第一名了, 这些都是执着名相的烦恼。

关于这个执着名的烦恼, 我们要弄清楚, 比方我是读电脑, 而你是学裁缝的, 那你就做你裁缝的工作, 我做我电脑的工作, 假如我执着的话, 我就说我做电脑比你做裁缝殊胜, 这是名的烦恼。而这做裁缝可能就不那样想了, 他会说“哎呀, 你做电脑的要为别人打工;我做裁缝, 开了一间裁缝店——我做老板。”他就有另外的看法了。所以你执着这个名是你自己一厢情愿、你认为的, 别人不一定那样看法, 你在那边执着, 就自己沾沾自喜——贪名的人往往不知道是这样子。甚至有些人执着名, 他说“你知道吗?我姓李咧!”因为李光耀姓李, 所以他跟你说他也姓李, 那是他执着名, 傲慢。执着名是什么烦恼呢?就是佛法说的「我慢」和「骄」。

(四)至于吃(食):佛法说你所吃的只要足够滋养这个身体, 就对了。根据佛法, 我们的身体需要吃, 被形容为是一种病态。当你进食时, 你应该当成‘我在养病’, 就是照顾这个身体。既然它需要被照顾, 就是它给你麻烦, 有病嘛!所以佛说当你要吃的时候, 你要当成是治疗这个身体、养这个身体。如果是一个修行的人, 他吃的时候要想“我为了修行, 所以吃这顿饭”。但很多人不是, 他吃是在满足什么呢?满足嘴巴的感受, 就是舌头上的感受。舌头把他拉着走, 拉到这里那里去吃, 这就是他迷失在舌头的感觉上, 就是贪吃。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怎样叫贪吃?怎样叫不贪吃?刚才我说过了, 只要你有得吃, 你吃呢, 这不叫贪吃。如果你没得吃而你一直去追求, 那就叫贪吃。比方我现在想办法去买雪糕来吃, 这是我贪吃雪糕了, 但是如果雪糕在我面前我吃呢!我没去追求, 只是有得吃就吃, 这样就不是贪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有这个感觉器官, 在吃这些东西时我的感觉是乐受, 那我就享用这个乐受嘛!如果我一直去追求, 就是我贪了——贪这个乐受。所以我们要清楚这个吃, 如果你是有得吃就吃, 那是无妨的, 但如果你整天去追求, 这就是贪吃了。

(五)睡觉:每个人都需要睡觉, 但是你去追求各种方式的睡觉(包括各种设备)好让你睡得更舒服, 那就是你对睡有贪着了。一个修行的人, 如果他什么事情都不做, 天天在修行, 佛说这个人一天睡四小时就够了。至于一般人, 如果工作忙碌, 他必须睡七到八小时, 不然他很容易疲累。所以睡觉需要花多少时间才不叫贪呢?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睡醒了, 不愿意起来、赖床, 这也是一种贪。只是, 睡觉跟吃的贪一般上不会影响到很多人, 也不会伤害别人, 所以一般人不会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的烦恼很多、很多, 一时也讲不完, 我只是大略的介绍这一些。我在这里讲的烦恼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 一般人都希望在这世间过得更好, 不是针对修行的人来说, 因为要修行的人不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处理烦恼的。

烦恼是烦恼, 苦是苦

每个人都有烦恼, 这些烦恼我们要弄清楚, 别不是烦恼的也当作是烦恼, 这个怎么说呢?比方现在我在考试, 那我就必须多用功、看多一点书, 而一些人看到书就烦了, 在那边苦恼, 他是因为考试烦恼呢?还是因为烦恼而烦恼?当你碰到一些因缘你必须要做的, 你没办法, 必须去做, 佛法上说就是你身心不自在, 身心不自在就是所谓的苦。苦并不是烦恼, 烦恼一定是苦。这句话我要解释一下, 比方说我现在牙痛, 牙痛并不是烦恼, 牙痛是一种苦, 但当你牙痛的时候, 你整天愁眉苦脸、很苦恼, 那是因为牙痛的过程中你起烦恼。本来牙痛已经苦了, 你再加上烦恼就苦上加苦了。或者说我必须完成一件事, 正在忙碌着, 不明白的人会说:“哎呀!广超法师啊, 你为什么这样烦恼要做这个。”这个人就不懂什么是烦恼了。做事、解决一件事不叫烦恼, 那是你要去处理、完成一些事情, 只有当你去执着、贪着时, 那才叫作烦恼。“那当我没去执着、贪着(某件事), 我必须去做, 我(还是)很烦恼。”这样问的人就分不清楚了。当一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 你必须去做而你不愿意, 那个时候你是在起嗔心的烦恼。这起嗔的烦恼你应该克服, 而那件事你依然要去做。

如果真的要讲起来, 我们就从早上到晚上来看:我早上起来要刷牙“哎呀!为什么我每天起来要刷牙?很烦恼。”时间到了要吃“我为什么每天要吃?很烦恼。”“为什么要洗澡, 很烦恼。”如果这些对你而言都是烦恼, 那么你就没办法过生活了。在这世间生活, 你有这个身心就有这个(身心活动所带来的)苦, 而你必须去进行、去完成(这些活动), 在进行、完成的过程当中你再起一些烦恼的心, 这些才是烦恼——在佛法上有这样的区别。一个人如果去修行了以后, 他了解这世间是苦, 他也感受到很苦, 不想要了, 然而那苦依然会现前, 如果他分不清苦与烦恼, 他会很烦, 说:「哎呀!我学了佛更烦恼, 为什么?哎呀!一切很苦、很烦恼。」那就错误了。烦恼是烦恼, 苦是苦, 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所以当你学了佛法, 了解这世间是不自在的、是苦的时候, 你要看清楚, 不要再加上烦恼心——自寻烦恼。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06

要真正了解我们的烦恼呢, 你们要去上一项佛学的课, 去认识这个烦恼心的生起。我们的心是这样子:它先生起一些知觉的心, 然后再生起种种分别的心, 分别了以后就加上种种的烦恼。我们如果要修行的话, 就要去认识这个分别的心, 然后再进一步去认识这知觉的心, 认识了这些, 我们就可以站在烦恼的前头来处理它。如果你做不到, 你只好在烦恼生起了以后才来处理, 那你就要有一个认识:这一切的烦恼都是无常的、暂时的, 不要去执着它。你越执着呢, 就越放不下。

当烦恼生起来以后, 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进一步的改善, 只要你每次有改善, 那就对了。不要期望一次过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听完佛法就完全放下他的烦恼, 那这个人就是圣人, 不是凡夫了, 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要去认识各种各样的烦恼, 了解它, 然后慢慢、慢慢的克服。如果不能克服, 可以用一些方法, 比如念佛, 念经或者念咒, 念了一段时候, 杂乱的心安定下来了, 我们就会把烦恼看清楚, 也比较有能力来处理那些烦恼。所以对初学佛的人, 他可以先从念佛, 念经或念咒开始。对一般人是这样子。

烦恼是因缘所生法

根据佛法说, 烦恼本身是空的、没有真实性的, 随著某种因缘生起来, 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烦恼, 就把它当作永远的。所以当一个人生起了某一些烦恼, 做了一些行为, 不要因为这样就看扁他;也不要因为他现在很好就觉得他非常好, 为什么?他以后也会有烦恼出来的。我们过去无量劫有很多善的、恶的业习, 有着不同的烦恼, 今生有今生的因缘、今生的烦恼会表现出来, 不要因为这个人很烦恼而看轻他, 他是因为今生的某一些因缘而那样烦恼。你今生的烦恼比他少, 是因为你今生有一些好的因缘, 可能下一生你就比他烦恼了。所以呢, 不要看轻那些烦恼的人。

我们要了解一切都是因果, 烦恼在你身边发生, 就是你本身有一部份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因为你和他过去有种种的因缘, 造成他的烦恼转到你这边来发生了。我们要永远记得一句话:“烦恼是我自己的”——对方不过是助缘, 帮忙你的烦恼出来而已, 所以要怪就怪自己的烦恼, 不应该怪对方。

有关烦恼就讲到这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