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修行要定慧等持:不要去寻那些所谓的感觉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3-3-31 15:48
标题:
修行要定慧等持:不要去寻那些所谓的感觉
很多人都渴望入定,却没有学过空性法门;想在悲心中入定,却不知道什么叫悲心,所以首先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才有入定的机会。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禅定,同样也不会有真实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内心安住后才生起的,只有入于禅定,方可了达一切事物的真相。假如心都静不下来,则不可能生起通达一切的智慧。所以说 只有单一的智慧或禅定,根本不可能度化众生。(上图为寒山拾得)
《六祖坛经》也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智慧与禅定一味一体,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妙用,二者的关系犹如灯与灯光。佛在《法华经》中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佛陀所说的大乘境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要得到的话,最主要的庄严是定慧双运,有了它,才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修行的过程中,要观察好自己的相续,不要去找所谓的感觉、境界。无论是好的境界或感应,这都不重要,都是正常的过程,既不要害怕,也不要高兴。出现好的境界,就高兴,去执着,这是一种障碍;出现不好的境界,就害怕,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如果行者没有把握好方向,有时得到的并不是禅定智慧,而是禅病。以下故事为例:
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尤其是世间禅定,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若未以无我智慧来摄持,功夫再好、修行再高,早晚也会毁坏的。
亲友书讲解中有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仙人,他在深山里修得四禅八定,以定力启发五通,可于空中自在地飞来飞去。他每天都飞到皇宫里接受供养,国王和眷属对他非常恭敬。有一次,在供养之后,王妃恭敬地顶礼仙人,看到仙人的脚,觉得很可爱,就悄悄地摸了一下。仙人见到王妃貌美,也动了凡心。因为一念不觉,贪爱心起,定力随之散失,神通也没有了,飞也飞不起来,只好走路回家。
仙人觉得很惭愧,修道数十年却在一剎那间顿失,于是又发愿重新来过,继续再修四禅八定。
当他走进山林准备打坐时,听到树上鸟雀的叫声,觉得很烦躁,就离开山林,到河边去静坐。到了河边,刚坐下来,就听到水里鱼儿跳来跳去的声音,扰人清修。他又离开河边另觅住所,最后总算找到一个没有人、没有鸟、没有鱼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炼,终于又修成了四禅八定。不久,他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天寿八万大劫。
然而天寿享尽之后,仙人却堕为旁生,变成一只飞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被鸟声、鱼声干扰,心中起了恶念:“这些鱼、鸟竟然跟我作对,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由于这个恶念没有转为道用,天福享尽以后,他就变成飞狐,专门吃鸟和鱼。
释尊的赞叹文中说:“外道所谓的禅定境界,虽然暂时能压伏分别念,转生到天界中,可是终究会掉落下来,变成恶趣众生。而佛陀您以无我智慧摄持的禅定,究竟可以超离轮回。纵然是没有成就世间禅定的人,依靠无我智慧,也能获得超离世间的殊胜果位。”由此可见,定慧双运非常重要。萨绕哈尊者也说:“离开方便的空性不是正道,离开空性的方便也不是正道,何人具足这两者,则此人已得解脱道。”
打坐念经,不如醍醐灌顶
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广汉县人,他的容貌生得非常稀奇古怪。曾在唐和尚处寂大师那里学过禅理,后来到各地参方访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称为江西马祖大师。他幼年到罗汉寺出家,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那里受具足戒。开元时又到湖南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安居用功,修习禅定。当时南岳山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总是关起门来坐禅,闭门不出,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确。有一天他去敲马祖的门,敲得使人振耳欲聋,于是马祖就出来开门。怀让一见马祖就问:“大师为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观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决不是一味枯坐。马祖没有体会大师的开示,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大师恐怕马祖坐禅走了错路,所以就想了一个方便办法,引他出来,再进一步开导他。就拿了一块砖头,每天都在马祖草庵门前磨砖,磨来磨去,声音很响。磨了好多天,马祖天天听到磨砖的声音,使他安不下心来,又开了庵门,出来看看什么人在这里磨砖。一看,原来就是前几天来敲门的那个怀让禅师。马祖就问:“禅师!你在这里磨砖,到底为了作什么用场?”怀让回答说:“哈哈!你不知道么,我磨砖是为了做一面镜子啦!”马祖一听感到好笑,就说:“禅师,磨砖怎么可以做镜呢?”怀让说:“对呀!我磨砖不能做镜,那么你在庵里枯坐就能够成佛吗?”马祖一听突然大有启发,如饮甘露醍醐一样,心神愉快,法喜充满。深感开导之恩,就发心亲近南岳禅师。侍奉左右达九年之久,时时受到怀让禅师的薰陶、示导,天天都能听到玄妙奥旨。于是马祖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禅定功夫大有进步。后来得到怀让禅师的印可说:“深得吾心”就将正法眼藏,如来心印,传给马祖道一大师。
当心文字戏论魔
以前憨山大师曾经依止过一位禅师,禅师说:在坐禅的过程中有许多禅病或魔障,比如诗词歌赋等滔滔不绝地流露出来。大师问:这种禅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治呢?禅师说:如果能看破就没事,如果不能看破,有明眼人痛打一顿,令其入睡,觉时则自消矣!后来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开悟,开悟后有一段时间出现这种禅病,即在好几天中非常好的偈颂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有时短短的时间二三十颂就出来了,而且不管是文字还是意义都相当殊胜。他发觉这是文字戏论魔,没有多大的意义,于是开始入睡,但一直睡不着,后来就进入了禅定状态,这样共有五天时间。后来他人从窗户进来,见大师一直在入定,就用引磬敲,十几响之后就出定了。出定后,原来的相全都没有。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禅修或思维般若时,如果出现除了《般若经》以外的观察万事万物的智慧,即出现三时分别的辩才,比如因明的推理或其他智慧,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调整好我们修行时心态,并了知所遇境界对错呢?以下摘录净慧长老禅七时一个小开示也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在禅堂里经过十天左右的用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体验。也有些人在一起互相交流,谈到自己这几天修行的过程、体会以及心态。修行,功夫深入之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有哪些现象发生,应该怎么样对治,问题就比较多。特别是经过几天的数息、观心或者念佛,心初步能静下来了,甚至有时可能出现无念的状态。对于用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态,如何判断它的正确与否,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深入的体验,只是就古人所说过一些用功过程中的要点,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比如说,我曾经讲到过的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前念与后念之间会出现一个空白,姑且把它叫作“前后际断”。实际上我们用功还不会到那样的程度。因为那要相当深入的功夫,才会出现真正的前后际断。前念与后念之间出现空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仅仅是枯寂而已,并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清晰,或者说不是很清明;一种情况就是清明。清明就是又清楚、又明白、又没有妄想。 古人把清明的功夫叫作“历历孤明”。这个时候的心念是“不续前” --前面的念头、前面的观照过去了,不继续;“不引后”--对于下一念的观照不去牵引它,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空白,出现一个无念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呢?叫“历历孤明”,是明,又是孤,与任何东西不联系,是孤明,但又不只是一瞬间,所以是历历。所谓历历就是长时间,连续的。
平常我们不是也有一句话叫作“历历分明”吗?这就是说,所有的过程都能辨别清楚,但是又不是分别心在起作用,这个时候的精神境界、用功状态,是一种很深入的状态。这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话。原话是:“不续前,不引后,历历孤明,本自如如。”我们可以用祖师的这些语言来检查自己用功的心念,是不是符合祖师的言教。这就讲后一种情况。
前一种是枯寂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心念也觉得是无念的状态,可能孤立起来了,但是不明。没有前念,没有后念,中间也不立,但是不明。这是什么呢?这是无记。无记是一潭死水不藏龙。如果认为这一潭死水就是用功的目标,那就错了,那就永远开不了智慧。 古人在这里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叫做“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所谓:“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又惺惺,心里很清楚;又寂寂,没有妄想。这种精神状态,就是用功所要求达到的境界。无记寂寂非,很安静,但是心不清楚,这种状态不对。这在六祖坛经上面是叫“定慧等持”。等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地保持。平等地保持着既孤又明的状态。所以“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等持,定慧相资,这就是我们用功要保持的境界。
第三点,当我们的心初步清净了,会见到内外的一些境界。内在的境界如见到内脏,乃至前生后世的事。这些境界并不清楚、并不明白,似是而非,偶尔出现一晃而过。外在的境界如见到山河大地,见到佛菩萨的形像,见到地狱、饿鬼、畜生。不管是内在的境界还是外在的境界,不管是祥瑞的境界还是不祥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其性本空,不要理它。一理它就坏了。比如说见到佛菩萨心生欢喜,觉得自己用功到家了,你看佛菩萨都显现了!这就坏了。怎么呢?一种可能是得少为足,不思进取;其次可能会因为控制不住内心的欢喜而走火入魔。看到恐怖的境界、不详之兆,更要注意。所以见到境界,都要以“不理它”三个字去对待。古人说到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斩是什么呢?一刀两断,我不追求。我不欢喜,也不恐怖,不动念,不动心。我仍旧是照顾自己原来的功夫,用自己原来的方法,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精神状态。在境界面前,我们的心就要像铜墙铁壁一样,任何东西的钻不进来。这里的心指什么呢?就是指的我们每一念历历孤明的觉照,历历孤明的明。它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一点空子不要留,这样才能使内外的境界没有活动的余地。
第四点,用功到一定的时候,心静下来了,过去看过的书、背过的书,会和你现在的心态结合起来,然后自己的思想一下子像捅开了泉眼一样,水拼命地往外涌出。过去所学与现在的心态结合起来了,你会有许多的话要说,甚至于会吟诗作对。这个千万要控制,不控制就会走偏。因为它并不是真东西。真东西是在大休歇以后再说出话来,那就是地动山摇,颠扑不破。平时这点小境界,不过是妄想寻思的作用,不过是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要以为那是真的。那不是真的。 在用功深入以后,从心态的保持、功夫的把握、境界的排除,大致上要注意这几点。能够注意这几点,我们就会很顺利地使功夫日有所进,不要出偏差,不要停滞不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31 18:20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