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南怀谨:三际托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7 23:28     标题: 南怀谨:三际托空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一、做“三际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觉与感觉所产生的念头,有从身体感觉产生的痛苦——饥、寒、饱、暖,有从思想知觉所感觉的苦闷——烦恼、人我是非......,这一切都是念头,譬如我们生病时,这个痛苦的觉受就是一个念头,你跟着这念头走,越觉痛苦,于是自己正修法门——念佛、观想、参禅、修准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称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后了解自己身心状况,明白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动念之后,才能将念头分为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当你觉得坐在课堂里很热,这已成为过去的念头,再下一刻热的念头成为当下念头,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久了,此前念间与后念间的空白会愈来愈大,而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际托空能体会到,就会觉得一切活动只是一连串的点连成线修,毕竟非真,如此才能谈到禅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灵灵的心境而达悟境。此乃理上知解,当下曾试着去实验,似有体会,而今天也实际上做了这一点。 师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圆澄下去就查书,他讲得很对,这就是《禅与道概论》论三际托空的内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7 23:29

惠能大师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此言下大悟。

这是说,六祖惠能传承五祖的心法之后,即离开五祖道场,去了岭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将军出家的弟子惠明,追著惠能想把法抢到手,惠能跟他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念头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不要思量或善或恶,当这时候,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惠明用了这个方法后,当下就开悟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练习,当境界在面前出现时,心中不要产生喜欢不喜欢、好或者不好、爱或是不爱等的反应,当作跟你毫不相干看待。事实上,未悟的人,当你的念头认为已是如此这般地不去管它时,你已经在管它了。不过,若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练习,即使未必能够开悟,你的烦恼总会减少很多的。

如何能明心?

《忏悔品》中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能够达到明心的目的:

1.修五分法身:

修戒: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修定: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修慧: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修众善法,自心无碍,心不执著。

修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修解脱知见:自心亦不沉空守寂,并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修无相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门,还是不能明心,便是因为罪障太重,所以要修无相忏悔法门。《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使自己的心,对于善恶的境界,尽量不以自我的观点或自私自利的立场,产生反应。当你生起愚迷心、憍诳心、嫉妒心时,要不断地忏悔,愿这种种的念头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断它、执著它。

如何能见性?

《坐禅品》云:「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又云:「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般若品》云:「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又云:「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能见性的办法。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