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慧长老:菩提路上信为根本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2 22:11
标题:
净慧长老:菩提路上信为根本
因善缘中孤立起来,要在护法龙天的护持下,利用所有的善因善缘,来成就自己的道业。使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善缘。
连日来,有很多的法师、居士在禅七共修用功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觉受,很好的感觉,这是我们这次法会最重要的收获。有居士到我那里去讲静坐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感到这个道场很殊胜,很清净。坐在禅堂里,同坐在家里有显著的不同。在禅堂中共修,心能够马上静下来,而且每支香都能够进入到觉受的境界。这就是集体共修的优越性。
在古老的寺院进行共修,有它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双林寺在一百多年来,有宗风、有传承,有护法神在护持,有三宝的威力在加持,有现前的福田僧在摄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共修,进步会是一日千里。所以,一所寺院经常有共修活动,这对于我们在家信徒来说,是无上的大因缘。
我们在此共修,一方面是要明白修行途中的方法,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走到误区;另一方面也要对佛教的理论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记得我在中国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是一位老居士,又是大学问家、大修行人,他就是我们当时佛学院的教务长周叔迦老居士。周老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祖上在清朝政府做过大官,又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的第一把交椅。周老居士从年轻的时候就研究佛法、修学佛法。他给我们开设了很多的课程,在讲课的时候,他每每都要强调,说佛教有两大定律不可动摇:第一是缘起的定律,第二就是因果的定律。这两条定律,是佛教思想的奠基石,教义的奠基石。由于缘起的定律,确立了佛教无我的思想。诸法因缘生,众因缘生诸法,没有第一个原因,所以佛教是一个无我的宗教。由于有了因果的定律,确立了佛教在实践上业果不失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无我,另一方面众生的所作所为都有因有果,业果不会丧失。他有一本书叫《八宗纲要》,其中有一篇绪言就是专门讲的这个思想,讲他多年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体会。
在历史上,许多的高僧大德,既是大修行人,又是大学问家。像各宗的创宗人,像那些大翻译家、大论师,他们对佛教的研究,深入经藏;对佛法的修行,自由自在,说留就留下来,说走就走掉了。同时,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大居士,信仰佛法很虔诚,修行很到位。到了近现代,居士当中既有学问又有修行的,也有很多人。像被称作 “ 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 的杨仁山老居士,像研究唯识宗非常有名的王恩洋老居士,还有我刚才提到的周叔迦老居士,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大修行人,既有很好的学问,又有很好的修行,那确实是要在佛教的两大定律面前五体投地才可以做得到。
在这两大定律面前,只是从理论上去说明,从实践上不能落实,那就是学问与修行脱节,或者说是学问与做人的脱节。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很有名的法师、大德对因果的道理、缘起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但是在因果的实践上就有打折扣的地方。因果的道理、因果的规律,是从众多因果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没有因果的事实,就不会有因果的道理。懂得因果的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够承认因果的事实,这是我们当今的人研究佛法的一个致命问题。许多大学者,佛法讲得非常圆融,但是和自己的信仰是脱节的,和做人是脱节的,只为学问而学问,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去做学问。儒家的思想,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道家的思想,学问和做人也是统一的;佛教的思想,学问和做人更是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点。
到了近现代,学问与做人脱节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出在信心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来。信心建立不起来,实践就无法落实;信心建立不起来,就不能够真正地把业果不失的问题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业果不失,是佛教实践上一个根本问题。业果不失,是由因缘果报一环扣一环延伸下来的。只有因缘的理论,没有果报的落实,修行成佛,上天入地,都成了空中楼阁。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