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念佛圆通章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0 标题: 念佛圆通章讲话
念佛圆通章讲话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一
作者:达照法师
前言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念佛法门。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教主,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两胁侍者,都在帮助阿弥陀佛弘扬净土法门。我们这个世界和阿弥陀佛的缘分很深,跟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缘分也特别深。《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圆通,依次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加七大,共二十五个,每一个都有一个圆通法门。按照次序,它最后部分把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特别摘出来,说明这两位菩萨跟我们的缘分特别深,特别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楞严经》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是以音声做佛事,听经闻法,暮鼓晨钟,梵呗佛乐,我们大家在音声中能够体会到佛法的究竟意。只有在我们娑婆世界人道的南阎浮提众生才有这个福报,在天道众生里面,有些都没有这个福报。
中国佛教从东晋时候开始,就跟净土宗结下很深的渊源。东晋庐山慧远大师曾经组织了一百二十三个知识分子在一起专门念佛,叫庐山莲社,最后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全部都能够往生,净土会由此开始,慧远大师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因为净土宗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所以叫莲社。当时一百二十三个人念佛,为什么都能够往生?我们大家现在为何就没有这个把握?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将信将疑,信不真切;第二个原因,发愿不够至诚;第三个原因,修行方法不得当。我们虽然念佛,大家都讲一句“阿弥陀佛”,好象很容易,但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是有很深的学问的,并不是随便开口念两句闭口念两句,见到人打声招呼“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能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心地上面去用功,这才算真正的实行,实行念佛。所以,在念佛的法门当中,过去祖师大德不断地强调四种念佛方法。即称名念佛(叫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这四种当中,持名念佛好象最容易,所以祖师大德都在提倡。但持名念佛的背后,寓意却很深。因为持名有深有浅,可以从浅入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前面的持名念佛一直到最后的实相念佛,把这四种法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贯穿。所以,我们念佛人如果能够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这个念佛法门体会了,在我们以后修行过程当中,遇到各种境界、各种情况,自己都能解决。过去净土宗只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三经,印光法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菩萨行愿品》纳入净土五经。因为普贤菩萨,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纳入净土五经之一,他有很深的寓意,就在于它把四种念佛法门包括在这短短的一篇文章里。
图片附件: timg (1).jpg (2020-6-23 16:17, 66.1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50
http://bbs.jixiangyun.com/attachment.php?aid=16361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2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二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的解释方法,是以人法命名。“人”就是大势至菩萨,就是修行这个方法的人,他已经得到证到了“念佛圆通”这个法。念佛圆通,就是讲念佛可以圆通。我们有时候经常会想,好象只有老阿公、老阿婆没有文化的人才会念佛,知识分子以及脑袋比较灵巧一点的,都去参禅。实则不然,因为念佛可以圆通。一般的人,特别是有些知识学问的人,世智辩聪,他连佛也念不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念佛,功夫用深了,他自然能够圆通。这个“章”是通题,前面是别题。“章”就是章节、章句,因为这篇文章是二十五圆通章之一,也是《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一个章节,所以叫做“章”。
大势至法王子
大势至王子,是西方三圣之一。他在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就护持阿弥陀佛,弘扬净土,一直到阿弥陀佛入灭。观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他也护持观世音菩萨,弘扬净土。观音菩萨再入灭,他继位成佛。所以,在极乐世界、在十方法界,称他为法王子。法王,就是佛陀。我们经常说要做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就是法王子,大势至菩萨就是佛的弟子,真正的弟子。大,是指他的这个事业、能力极大,体大、用大、相大。势至,表现他的他的作用,妙用恒沙。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安立,是阿弥陀佛的自性流露。他全体的一切——灵鸟能够说法,微风吹动,皆出妙音,都能够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因为自性当中具备了这样的无量的功德,极乐世界有这样的妙用。大势至菩萨证得了这个本体之后,“体若虚空无涯岸”,他能够起用,他力量的所到之处,都为佛性的妙用,所以叫做势至。这样的菩萨,才称为法王子。
我们大家的真如本体,非常广阔无边,没有边际、没有限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打破了色界以后,就能证得本体。法王释迦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只有佛陀,才能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在,才能称为法王。佛子有两种,一种叫亲子,一种叫庶子。亲子也叫嫡子,就是亲生的儿子。庶子,不是亲的,就是别人家的顶替给自己当儿子是庶子。我们大家学习佛法以后,如果在心地上有用功、有受用,证得了真如本体,真正见到佛性,才算是亲子。没有见到佛性的,都算庶子。亲子和庶子在位次证得上也是不同的,圣人,五十二个圣人位次,叫做亲子。贤位,就是天台别教讲的三贤十圣,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贤位,叫做庶子,那除此以外都是佛陀的亲属、眷属,都不能称为佛子。我们如果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心,没有看到自己的真心,还在五欲六尘里面妄想颠倒,我们还称不上佛子。我们最多是佛的亲人,是佛的堂兄、堂弟,是旁系,不是正系。所以,做一个佛子很不容易。
大势至法王子,说明他已经是圣人,起码是圆教的初住以上。如果再广阔一点说,我们对自性具备一种信心,说:“现在我的自性就是佛性,跟佛完全一样.”这么一来,我们的自性显现出来,绝对相信跟佛完全一样,无二无别,没有怀疑。但是知道自己还是有烦恼,然后慢慢修行、慢慢解决,有这么一种心,也称为佛子、法王之子。所以,圆教是从初发心便成正觉,它的位置跟别教稍微有一点区别。如果你大开圆解以后,即便是一个见思惑没有破的凡夫,也可以纳入佛子的地位。大势至菩萨已经见到自己真心和佛性了,他是怎么见性、怎么证得这个位次的?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与其同伦”,就是大势至菩萨跟他同辈的菩萨。“伦”就是类的意思,“伦”就跟“类”是同义词,我们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五十二菩萨”,并不是指五十二个菩萨,而是指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同伦,还分五十二个等级。就象坐在殿堂当中的大家,有些受五戒了,有些才受三皈依,有些可能三皈依还没受,所以虽然是同类的,但是等级还有不一样。这五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法。从你相信有真心、有佛性,然后你的一切修行都从自己的心里面开始修,不是从表面上的、外面的行为上,也不是从书本的知识学问上。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相信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然后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秉持这么一条原则去做事情。去到庙里烧香、拜佛、诵经、听经、闻法、修布施、持戒种种功德,都围绕这个真心和佛性去修。从这个时候开始,到你相似地见到了佛性,到最后证得了佛性,一步一步地有五十二个位次。释迦佛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告诉我们怎么修行的方法,全部加起来,也就没有离开这五十二个位次。这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都是大乘正信的菩萨,他不可能具备小乘的知见。小乘是观察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然后证得小乘涅槃,进入空寂之后不想回来度众生;而大乘正信的这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能够自己用功修行,能够利益众生,这样才算真正的同类。
“从坐而起”,这样同类的菩萨,他们都坐在那里听释迦佛在讲《楞严经》,大家都很受用。佛就问与会的听众:你们是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得道的?讲讲自己的因缘。这个时候,大势至菩萨及其同类共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就开始站起来对佛说。这个表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净土宗这一个念佛的法门,可以证得佛法一切法门当中的任何一个境界。所以,大家千万以后不要以为念佛只是老太婆的事情。因为很多人都误会,以为念佛太好念、太容易念了,以为这个念佛没有多深的道理。实际上念佛能够跟这五十二个菩萨的位次相应,每念一句佛,都是很深的,都是很究竟的密。禅宗、密宗不分为二,不能分为二,在这里他显示出来了。他们站起来以后,非常安详欢喜的来顶礼佛足。
顶呢,是用我们的头顶;礼呢,是恭敬、礼拜。用头去顶礼佛的脚,足是脚,就表示以最恭敬的地方去顶佛最低下的地方。因为脚在人身上是最底下的,所以用我的最高,顶佛的最下。同时,也表明我们最高的境界,马上跟佛接上了,要跟佛接上轨道了。所以,顶礼的时候,寓意:佛陀,我一定要向你学习!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学习,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学习,所以顶礼佛足。这个“佛足”又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佛的两只脚,最低下;另外一层就是佛的两只脚很尊贵,我们从文字上是这样理解的。实际上,两足尊不是指两只脚很珍贵。而是指佛陀福德具足、智慧具足。所以这个“足”是多义词啊,又可以当“脚”来理解,又可以当我们“满足”来理解。佛陀是福德也满足了,智慧也满足了。所以,大家以后拜佛的时候,都要知道两只手摊开接佛的两只脚,不是接佛的脚而已,要知道是接佛的福德,接佛的智慧。同时,这也是告诉我们修行的原则,就是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智慧是从心地上修的,福德,是从行为上修的,叫表里如一。外面所做的,心里所想的不能分开。他们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佛的福德和智慧,非常地、至诚地恭敬。因此,他们要顶礼佛足。
“顶礼佛足”和“从坐而起”,这是他们的身业。“五十二菩萨”是他们的意业,就是他们内心证得的五十二个位次的境界。下面的“而白佛言”,这是他们的口业。所以,学习佛法的人在听经闻法与佛都要身、口、意三业完全相应。古人说,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所说的,跟你所做的,要一样、一致。所做的,跟所说的,也要一致。所想的,跟所说的、所做的,还要一致,叫身、口、意三业都能相应。这些菩萨身、口、意相应之后,大势至菩萨就回答佛,说他们自己证悟境界的情况了。
下面是正宗分,是正式的念佛的内容。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大势至菩萨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之前。往昔就是过去、以往。恒河,是印度很大的一条河,印度有两条河:印度河和恒河,最大的两条河。恒河里面的泥沙是最细的,恒河沙用来比喻数量之多,沙又是最细的,河又是最大的,可见这条河里面的泥沙是有多少。所以,佛经里面经常说恒河沙数的这个劫。劫,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劫就是在印度有这么六十个数字,其中阿僧祗是第五十三个,阿僧祗劫来比喻时间之长。恒河沙劫也是表现时间之长,有大劫、中劫、小劫,那么在这么久远劫之前,也就是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
这个佛,名字叫无量光。无量光,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翻译成汉文就是无量光的意思。无量光,光明就是智慧。我们没有光明就没有智慧,有光明就有智慧,有光明就没有痛苦,没有黑暗,黑暗就是痛苦,痛苦就不懂得人生的道理。因此,消除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佛法的根本。
大势至菩萨说那个时候有个无量光佛出现在世间,而且是“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十二如来,就是讲在一个劫当中就有十二尊佛出现在世,最后一尊佛他的名称叫做超日月光。超日月光是什么?日月,在佛教里面是表现智慧和慈悲,因为我们大家看到这个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太阳有光、有热,然后能够普照万物、普照大地。而月亮呢,它是在黑夜里出现的,黑夜里表示在痛苦、烦恼中给予清凉。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知道,你不但要有智慧,而且还要有慈悲。如果你没有慈悲,那我们就只有日光而没有月光。所以这个时候,超日月光,就是超越了世间的智慧和慈悲的这么一尊佛,他就正好教导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3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我们大家看,大势至菩萨修《念佛圆通章》,他是修这个念佛三昧得圆通的,我们大家也要秉持这么一种心态。如果你想此生修净土宗有所受用,得到利益,你一定要使自己能够证得念佛三昧。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一百二十三个人都证得念佛三昧,这个在我们中国佛教历史上都是很稀有、很难得的。念佛三昧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先看完大势至菩萨下面一个比喻,他告诉我们怎么样子修,会证得这种念佛三昧。实际上,“三昧”这两个字翻成我们汉语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不但正定,定在那里,而且,感受是正确的感受。而我们一般的人,学习禅宗经常说不受,不接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不受一切法。那么这个正受,正是不受一切受。正定呢,是无出、无入的定,不是小乘定。小乘的定有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可以入定,可以出定。但是大乘禅宗的定,它是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为什么叫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经书上有一句话讲观音菩萨“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赶弥不周”,你看他一直在那儿入定,但是他能够随缘赴赶,他东奔西跑救度一切众生,看去好象很不稳定,到处要救度众生。但是,他是常入定。所以叫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三昧就是这种不受一切受的正定,叫做正受正定。
超日月光佛怎样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呢?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是一个比喻说。譬如有两个人,一个人专门想着另外一个人,忆念不忘、牵挂。忆,实际上就是牵挂,我们讲像回忆一样,回忆是过去的事情,这个“一专为忆”实际上是指牵挂。牵挂是不讲过去的,就讲现在你牵挂某一个人,那种牵挂的心。但是也没有把它讲出来,只是心里面总觉得有个东西挂在那里,所以说一专为忆。另外一个人他不牵挂他,全部都忘记掉了。这两个人如果见到或者不见到,“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见到或不见到,相逢或者不相逢,如果两个人能够相遇的话,前面是讲了一个“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这两个人一个忘记了,另一个是有念他的。第二种情况,就是两个人都在牵挂着,见到或者不见到,碰到或者不碰到,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他心里总是在牵挂着他。两个人如果同时都牵挂,二忆念深,牵挂的程度越来越深,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掉,就像以前那个流行歌曲那句话“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不需要再想,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就是这样子。时时刻刻超越了一切时间,时时刻刻深入到骨髓里面,彻头彻脑、彻里彻外,整个身心融入在彼此一体当中,两个人以这样相忆。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我们经常形容这两个人很好,是形影不离。形影不离,就是我们的形体在太阳底下,我们就看到我们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那这个形影不离是指同体,同一个体。因为形是你自己的形,那个影也是你的影子,所以形影不离是指同你一体,证得同体。如果能够证得同体,那么“不相乖异”,“乖”是违背,“异”是差别,不会乖异,不会违背你,也不会有任何差别。因为你的形体就是你的形体,大家如果自己站到太阳底下,你是一个人影,如果你看到你的影子是个狗影,那就麻烦了。所以“不相乖异”,就是你的影子,其实就是你。如果形容我们现在人的做法就是说,我们学佛了,是不是心里面想着佛?所做的是不是佛事?如果是做了佛的事情,你是在修行,你是在念佛,那么你的心念、你的行为跟你是“不相乖异”。如果你是一个出家人,你做的不是出家人的事;你是一个居士,到庙里面来不恭敬三宝,做的不是居士的事情。就象我们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是狗的影子,那就麻烦了,这就叫“乖异”了。如果你表里能够如一,它就“不相乖异”。
这里主要是指这两个人互相忆念之见没有差错,如果用体性上说,我们证得本体以后,看到自己真心本体,真心本体跟我们这个虚幻五蕴之体不相乖异。我们的妄想跟我们的身心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真心,你只抓住这个影子,然后就在影子上弄来弄去。如果你看到这个真心之后,你习气还很重,还是有乖异。你如果一直用功下去,“二忆念深,同于形影”的时候,那你功夫成片了。功夫一旦成片了,它就不相乖异,你的一切行为都能够会归到真如本体,会归到真性无所住当中。那么这样子,功夫就可以到家。所以,他用了这么个比喻。
后面说,这两个人是什么人呢?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4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十方的一切如来,他从成道以后一直都会怜念众生。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称为十方,十方如来,不是指一个阿弥陀佛,或者一个释迦牟尼佛,是指一切空间当中的所有的佛陀。怜,就是怜悯、怜爱。念,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整个身、口、意,身心意念当中,只有众生。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成佛了以后,也就是说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麻烦了,他就想逃避。他说我赶紧念佛修行,逃到极乐世界去,再也碰不到你了,没有这么多冤家对头了。实际上你错了,到了极乐世界去以后,你成佛了以后,你还要回来度他们,你成佛了以后,如果不想度他们,你还成不了佛。这十方如来,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怜念众生。这就是佛的本意、本行,他应该这么做,他有这种功德。众生,就是我们有众多的生死集合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大家。
那么,佛念我们就象母亲忆念自己儿子一样,我们大家都是佛子。这个佛的亲子和庶子我们都没有份儿,只是佛的亲属。但实际上,另外一个“子”我们是有份的,就是佛子--佛的弟子。大家如果皈依佛门了,那都是佛的弟子,向佛学习,就是佛的弟子,十方如来都把九法界的众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为什么说当成佛的儿子一样?我们大家自己的真心和佛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变坏、没有变化,我们本身具备的无边智慧、无边德行,我们真正生命的宝库自己完全拥有,现在都在。可是,这把钥匙自己丢了,这个宝库的门被自己锁起来了,自己总是在宝库外面绕来绕去。《法华经》说:“穷子一样。”自己家里财富万贯,但是你出去当乞丐、要饭去了,为什么呢?我们大家真心当中,并没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干扰,但我们大家天天就在追求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子,我们自性也就是佛。那十方如来,他是果觉上已经究竟成佛,他看到这一点了,他可以教我们打开我们这个宝库。因此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子。
佛回忆我们、忆念我们的时候,就象母亲忆念自己的儿子一样。“若子逃逝”,逃逝,就是如果这个儿子逃得很远,毫无音信。“逃”跟“逝”不一样,“逃”是指逃出去,还有音信。比如说我们大家学佛法以后,你知道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好走,我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一生起来,你已经给极乐世界捎去好信了,你已经给阿弥陀佛捎去信了。所以,我们大家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一旦相信有极乐世界,一旦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就有一朵莲花是你的,那个莲花马上就生出来了。生出来,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有信了:“你看,我这个儿子要回来了!他已经是给了我信号了。”如果你念佛念得越好,这莲花就开得越好。如果你明心见性了---“花开见佛悟无生”了,这个莲花开开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一开开,你在这里就是见性了。那么见性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把这朵莲花拿过来接你去,到那边他自然是中品上生以上,九品莲花中,为中品上生以上。如果我们功夫用的不够,那个莲花苞,它还没有开开。没有开开,最下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在这个莲花苞里还要呆十二劫。你看看,还要呆十二劫,还要很长时间莲花才开。“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花开”,就是代表我们见到自己的真心佛性,见到自己的真心了。所以你这个花才开了。因此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高、很伟大,就在这里。当我们自己逃离以后,虽然在娑婆,但是你能够一心念佛,发心要成佛,发誓愿要度众生,这个都是跟阿弥陀佛接上信号,跟我们十方的如来、我们的母亲捎去好信了,那回家就有希望。
“逃逝”的“逝”是指没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讯了。逃逝就两种人:一种人,就是我们还是凡夫,在这里用功修行了,知道回归;另外一种人,是指还不知道回归,迷途不知回,不知回归,这样的人也很多。有些人虽然相信佛法,或者对佛教有点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对净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报,这些世间的善法,这样的人才是属于逃逝的人,还是没有信号,只是给自己培养一些信心而已,培养一些善根。如果说,你能够生起信心,虽然逃到远处,那我们有可以回归的机会。这个“逃”和“逝”这两者都具备的人,后面有句话说,“虽忆何为”,就是极其悲感。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这种悲感,就是说,十方如来都念我们,就象母亲回忆儿子一样。这个儿子,如果逃出去连音讯都没有,而且他还不想你这个音信,那这个母亲再忆念他、再想他,有什么用呢?虽然回忆他,虽然牵挂他,又有什么用?我们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这么慈悲,佛为什么不把我们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给我们接引的,只是我们大家不感应。就象电源已经接通了,开关我们始终不开一下,电灯始终也亮不了。我们看在社会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间的聪明做一些学问,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内容。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现实——人生几十年当中,甚至看到几年、几天当中的一些经济物质享受,他忘记掉自己心灵当中真正的无价宝藏。这个样子,就是“虽忆何为”---虽然天天住在寺庙里,天天到寺庙里去拜佛,那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感应呢?
第二种情况,反过来说“子若忆母”。如果这个儿子,他开始回忆母亲了,就是说他虽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给父母亲、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家人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而且现在很想家,有这么一个想法---“子若忆母”啊“如母忆子”。一开始“忆”,这个效率很低,我们有时候说:“我现在很想修行了.”其实一天当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时里有多长时间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几个时间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说,《广论》里面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当我们人的寿命是六十岁的寿命当中,你每天觉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计起来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十二分之一还不会超过,而且还是很精进的。这么算起来,如果我们大家学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时间很晚,一天当中、一生当中真正用功的时间很少。那么,如果你用功时间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佛的这种本意。佛经里面,佛法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象佛那样忆念——就是无时无刻。换句话说,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参禅参得功夫成片,在这个时候,他是“如母忆时”,母亲回忆儿子的时候,她在时间上是一直都没有间断。而儿子呢?如果能像母亲这样忆念。“母子历生”,这个“历”,是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儿子一直想着母亲,母亲一直想着儿子,从来没有丝毫的间断,这样的一个比喻。“不相违远”,因为他的心当中,就没有违背。那么,在心当中没有违背的时候,他的行为上也就不会太远,他会越来越近。我们大家,如果身体天天在一起,但你心里想的不一样,你也离得很远。所以,佛在佛经里说: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这个人“离佛千万里”。虽然你天天在庙里待着,你也离佛千万里。如果有弟子去佛十万里,他心里面能够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远没有离开佛。我们世俗上的人,也是这样看。有人说,在一起最亲密的,是自己家里人。家里人经常叫做什么?形体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离——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离。这种情况,就不是这种“不相违远”。只有母子相忆的时候,两个人都平等,这才不相违远。
前面用母亲和儿子的比喻,真正用功的方法在下面。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5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圆通章》里面的要点。大势至菩萨之所以能够最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得念佛三昧,他就是靠这样的一种用功方法。“若众生心”,众生,就是我们大家。这个“心”呢,还不是指真心,是指我们大家的妄想心。我们现在眼前当下的这一念妄想,天天妄想很多,不是吗?你这个妄想心,如果能做到忆佛念佛,忆佛念佛这是一个念佛的法门,他的这个念佛跟平常念佛不一样,平常我们念佛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嘴巴念的声音很响、很响,心里面这个东奔西跑。那么,这个念佛的要点,是在忆佛念佛。他不只是口上念,而是意上念。
什么叫意上念?今天,我们要讲这个大势至的念佛法门,他圆通的法门就在这四个字。这个“忆”,前面讲了很多了,“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那母忆子、子忆母这个“忆”,我刚才解释的是什么?就是牵挂的意思。牵挂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大家心里面都会牵挂某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谈恋爱都会牵挂着对方,老了会牵挂自己的儿子、孙子。这个牵挂呀,不是你整天嘴巴名字叫过来,也不是天天看着他的像,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想,也没有把他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把他的像拿出来,天天对着他像看,都没有。但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走路也好、吃饭也好、睡觉也好,你始终知道你心里面有一个人。那个人,要是问你是谁,你马上能说出来,你牵挂的就是他。但是,如果没有问你的时候,你照样想、照样做别的事情。别的问题,你照样思考,不耽误你思考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牵挂。如果有牵挂过人的,这个修行、这个念佛法门就很容易相应。如果你没有牵挂过人,恐怕这个听都听不懂。我相信,我们没有不牵挂人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象我们上学在外面,就很牵挂家里、牵挂母亲,这也是一种牵挂。所以,你找到那个牵挂的感觉。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定力的话,他这种忆佛念佛具体怎么做?比如说,我们用四种念佛法门----持名念佛、观想、观像,一直到最后实相念佛。持名念佛,我们有个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还把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我们一看到这个字,“阿弥陀佛”,讲一句。然后呢,我们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像也摆出来,对着他恭敬、礼拜。如果你看着像念阿弥陀佛,你是观像念佛;如果你看到这个字,念到这个声音,都是观想念佛;唯独这个忆佛念佛,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声音,更没有“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方便:如果回去,对着这个房间里面一尊佛像,如果没有佛像的话,那么你可以朝着西方。然后,你在那里拜。拜下去的时候,你就一拜拜下去清清楚楚,拜下去站起来,看见自己什么妄想都没有,一个念头也没有,清清楚楚。但是,如果问你“你在干啥?”你马上说“我在拜阿弥陀佛”。但是,在拜的时候,“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没有念出来,也没有声音,也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字,脑袋里面也不要想着我拜的是某一个阿弥陀佛的像,像也没有,那这样子啊,换句话说,你把你以前牵挂人的那个感觉找到了以后,你就牵挂阿弥陀佛好了。
真正功夫做到了,能够做上路了,你心里面只牵挂着阿弥陀佛。那我们为什么现在不知道牵挂阿弥陀佛呢?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有很多牵挂的东西。“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归极乐。”你想自己真正受用的时候,你就把一心只牵挂阿弥陀佛。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牵挂阿弥陀佛,不要牵挂哪一个字,也不要牵挂哪一张像,没有像、也没有字。有像在前面的时候,你也很清楚,只是牵挂阿弥陀佛。任何一种像,阿弥陀佛的像也好,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也好,也不用排斥。一开始,你可以不看像,到最后,你看到像心里也知道没有像,只有阿弥陀佛。只有阿弥陀佛——还没有这句话,这句话也没有掉了。那么这样子,心里面一直牵挂。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现前”和“当来”两句话,是指现前也能见佛,将来也能见佛,是必定见佛,不可能不见佛。必定,是绝对的肯定。没有丝毫说可能见佛,也不能说或许会见佛,是必定见佛,斩钉截铁。所以,我们要能够体会到心里面。我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方法:有人觉得自己很笨,事情不好处理,很烦恼,没有办法解决,打电话来问师父怎么办?我就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也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我就告诉他:“你能不能把你现在念佛的这个心,放到阿弥陀佛的心里面去?”他说“可以”。好了,只要他说可以,那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心只要放到阿弥陀佛的心里面去,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当下解决。
所以,这还是一个忆念的方法。我们如果学会了这种用功,对于我们现在工作忙的人尤其重要。你一天当中如果只有半个小时空,这半个小时你坐下来,或者在那儿拜佛,就是以这种不执着任何一个相,不执着任何一个名称,然后你很清晰这样子去体会。大家现在就可以牵挂,一边听我讲话,一边你的心就知道“噢,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很轻松,一点也不累。我们念佛,有时候口干舌燥的,念得很辛苦,念了半天还在打妄想,很划不来。你现在心里牵挂着阿弥陀佛,当你心里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心里打很多妄想也没关系,打两个妄想你还是觉得自己心里在牵挂的是阿弥陀佛。这个功夫要到深一点,如果一开始你就手、胳膊动一动,或者你讲两句话,这个时候不影响你。你等会去乘车,就很受用了,你乘车的时候就觉得太舒服了,你的心已经牵挂阿弥陀佛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牵挂了,再也没有事情可牵挂了,再也没有烦恼、痛苦可牵挂了。没有烦恼痛苦,没有人事的纠纷,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当下,不是佛又是谁呢?所以,当下就能见佛。我们现在能见佛,这是证得体,见到佛的本体,受用。“当来见佛”是什么?当然见佛。你是以这个忆佛念佛的方法,一直忆佛念佛,一直去修习六度万行,修行世间的善业,帮助众生,弘扬佛法,护持三宝,那么这样进一步去做的时候,你的福德培植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当然可以见到圆满报身三身佛,都可以见到。所以,现前、当来都必定能够见佛,一点都不虚假。当你见到这个佛,我们就知道,他是“去佛不远”。这个“去佛不远”这句话说得很妙,就是告诉我们,现在见到佛了,你还没有发现你自己就是佛,你还有“去佛”、还有距离。虽然不远,你已经看到了这个本体了。或者说,你在当下无所挂碍的时候,知道“哦,这个知觉就是佛的本体”,一下子抓住忆佛念佛的这个功夫用上去。用上去,你还没有发现你在不忆念的时候,无能念、无所念、没有牵挂——连这个牵挂居然也没有了,这才真正证得佛的本体了。证得佛的本体,实际上就是证得自己的本体,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
所以,这里面说“去佛不远”,就是告诉我们,忆佛念佛这个方法,是一个入门的方便。它不是已经证得明心见性,也不是果报上的、果德上的庄严,是你现在用功下手处。就是你把你的心牵挂着佛,牵挂着这个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大势至菩萨当时他念佛,实际上他是没有念阿弥陀佛,他当时就是念一个佛,念什么佛?没有告诉我们,他只是一个念佛的法门。当时这个超日月光如来,只告诉他这个念佛的三昧。所以,他心里面就一直牵挂着:只有佛可以牵挂。所以,有了这个入门以后,忆佛念佛的法门,它既是入门的法门,又是最终培福、修证的法门。
所以,后面说:“不假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手段;“假”就是借、借助,假借。“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借助别的方法了。前面的忆佛念佛这个方法,大家掌握了没有?它不假方便,不借助任何方法。我们不用借助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持名不用借助了,我们说阿弥陀佛,我去拜佛不用借助了,不用持名念出来,也不用想到一定要搬阿弥陀佛的像出来,也不是说一定要去礼拜,他不借助任何法门。换句话说,这个忆佛,就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它自己本身,你能够忆起来的时候,当下跟佛相应。
心里能不能理解?大家在心里面也回忆一下忆佛、念佛,忆一下看,是不是很轻松?以前,我们一直感觉打坐要几个小时,拜佛要拜多少拜,诵经要诵多少卷,好象才是修行。而现在这个法师告诉我们说,忆佛念佛呀什么都不用,只要你心里牵挂着,牵挂着这个阿弥陀佛。你要知道真正的牵挂,不是假的,不是说我现在牵挂一下,等下我又牵挂别的了——那你还是没有掌握这个法门。掌握了这个法门以后,你就是知道你这一生。所以他用这个“忆”,我用这个牵挂来比喻。如果我们是牵挂有过经验的人,他知道吃饭、走路,穿衣、做事情,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牵挂。
如果你牵挂得起来的还是世间的五欲六尘,你就还是没有真正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再简单地说,你还是没有发愿当下必定见佛,没有发愿现在见佛。如果你发愿现在见佛,你现在就把家里、把我们世间的这一切都放开,都不牵挂。不牵挂、放开,并不是你天天不回家,并不是回家了不干活。如果你回家不干活,说明你又假方便了。你不假方便,没有痕迹,修行的痕迹都没有。如果居士学到这个法门,我觉得在任何地方都是让别人很欢喜的,你的家里人看起来:“哎!这个人修行定力那么好,他居然没有任何相表现出来”,你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耽误。
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得心开”是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的方法,虽然是“去佛不远”,那么还有距离,一开始用的时候,慢慢来,这个方法一直用下去,不借助别的方法,自然而然的你能够明心见性。禅宗的参话头和疑情生起来是很痛苦的,但是净土宗的高妙就是你能做到忆佛念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那就很轻松很自在,非常自在,一点点压力都没有。如果你感觉有一点压力了,你就没有牵挂阿弥陀佛,你是牵挂那个压力了,你是牵挂别的东西去了。所以,当你心里牵挂着佛的时候,你看,心里多安,很安的。这是一个念佛入门的方法。
“自得心开”,实际上就是证得了念佛三昧,得入正定。你现在如果能够会用忆佛念佛这个方法,一开始会用,那你当下就已经结下了定力,这个定力不同一般。因为一般的定力,我们说通过打坐训练出来的,就是我们对娑婆世界牵挂得太重、太厉害、太多了。而你把牵挂念头一转过来,牵挂成佛了,能够忆佛念佛,这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力量,生生世世我们就是会讲法,帮助众生说佛。你看,借助自己在这里轮回的力量,可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的一个要点所在。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8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六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染香人”,是指中国过去社会的化学物品没有那么发达,衣服都是用香来熏,熏起来之后,穿上衣服,自己的这个身体就有香气了,所以说“如染香人”。身体本来没有香,但是衣服有香,当你穿上这个香的衣服,身体慢慢就有香了。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大家用功修行当中,你要忆佛念佛的时候,一开始恐怕没什么效果。比如说你现在忆念,或许你感觉没效果。就像那个香刚刚点起来,你衣服一放下马上就拿开了,那个香熏不进去,所以你要放上面一直熏,这么熏下去,以后你的衣服就香了。我们用忆佛念佛的方法,一直用下去,那我们就“香光庄严”。实际上,“光”是指智慧,“香”是指福德,就是佛的两足尊,佛所具备的定和慧这里面都具备了,所以这个方法非常好。香光,就是内在的智慧具备,外在的这个庄严表现出来。这一点大家可以试试看,你如果能够心里面牵挂着佛,没有佛号,也不觉得自己会口干舌燥了,然后走路的时候就这么用心。你的内心非常的清净,因为你牵挂的是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内心很清净,然后你牵挂,没有念也没有在想什么东西,所以你脑袋很清楚,前面是人,是什么东西,你看得很清楚,该打招呼的你照样打,该做的照样做,一点点痕迹都没有。然后别人看到你,自然会非常欢喜,而且你的行为非常安详,内在的清净,没有任何一个相的出现,忆佛念佛是没有相的,不能想着佛像,那没一个相的出现,你看,这就是香光,就是内在智慧光明。庄严呢,就是外在的身体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并不是到最后成佛才叫香光庄严,而是你现在能够忆佛念佛,你现在就能够香光庄严。这个法门是非常难得的,大势至菩萨开示给我们。
到这里,实际上,大势至菩萨把这个法门已经介绍完了。内在的修行、外在的证悟,以及用功下手,甚至用这种比喻很贴切、很简单。只要我们想到互相之间两个人能够牵挂,那这就好办了。大势至菩萨说他自己,实际上是证明。证明什么呢?就是这个法门并不是他想象出来,也不是说他介绍了别人修行的法门,而是他自己亲身的经历,他自己就这么过来的,大势至菩萨是这么修行来的。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大势至菩萨在讲因和果。“因地”,就是在因位的时候,我们现在就是因,修因;如果你有所证悟了,那就证果了,因果丝毫不爽,现在这个“因”我们把它修证了。为什么叫“因地”呢?因,我们讲因果,而不叫起因,不叫原因,而叫因地。地呢,就是我们心地。我们真正修因成佛,修行的三步,都是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如果你没有在心地上用功,那你还没有真正的修因,只是在筹集资成佛的资粮,或者在做以后精进用功修行的准备工作,还不是真正的修因。所以大势至菩萨说,我在一开始修行,在心地里面用功夫的时候,就是以念佛的这种心,以忆佛念佛这种心,就证“入无生忍”了。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个“无生忍”呢,是证得无生。这个“忍”呢,是指认可。
我们大家现在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内在的思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我们的身心、身体,你说哪个事情它是无中生有?它是没有生的?是没有生、没有灭的?我们也许会说,“我感觉这个虚空啊,它好象没有生没有灭”,虚空是不是没有生、没有灭?因为我们如果觉得虚空没有生没有灭,你已经把“虚空”跟这个“不虚空”分开了,那“虚空”跟“不虚空”分开的时候,我们现在在这个房子里面感觉是空的,把这个房子挤得满满的东西,我们就觉得这个房间里面虚空没有掉了,就是灭掉了。所以实际上,我们感觉到的这个虚空还是有生有灭,那虚空就是有生有灭,其他的这一切就知道都是有生有灭。因为我们那个我——我执、本我有起心动念,一个观念出来的时候,这个观念就是一个生灭。所以我们僧人修行什么?就是打破这种生灭现象,在你心中,再也没有一个生灭的东西。
所以,这个忆佛念佛,很容易跟这个相应。你才想:“哎呀!我以前要是牵挂佛,也是这样的感觉;现在牵挂佛,也是这样的感觉;我将来一直牵挂佛,还是这样的感觉。”一直牵挂着,但是受用不同。为什么受用不同?你现在牵挂佛,牵挂可能只有两秒钟、三秒钟,然后你马上又牵挂你这个世界了,你马上牵挂“等一下我回去没有车乘,还要打的怎么办?”你马上要牵挂这个世间。所以,虽然你在牵挂佛的时候,现在一直到成佛,没有差别,但是我们对那个牵挂的感受,自然不同。这功夫,就有浅有深,那么从浅入深,就是你现在牵挂下去,一直牵挂下去。
有一点我可以透露给大家:你如果真的把心牵挂在阿弥陀佛那边,我们这个世间的任何事都不会耽误你的,你绝对放心。你不会说“哎哟,我一直牵挂着佛,那我这个世界的感情啊,比如说,还放不下某一个人,一直要牵挂着那个人,那个感情是不是就没有掉了?”你放心,那个感情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开的另一朵莲花。为什么是另一朵莲花?如果你忆念他,你成佛了,他还会忆念你,他忆念你——你到极乐世界去,你看,那极乐世界肯定又有他的莲花了。所以你只有牵挂阿弥陀佛,以清净心去对待任何一切的时候,一切跟你有缘的众生才得度,他们才会受用,才会变得越来越清净,没有烦恼。如果你一直要牵挂着这个世界,那很对不起,互相纠缠,就象淤泥里面的莲花---我们这个心就是一个莲花,然后你这朵莲花想去碰另外一朵莲花的时候,碰来碰去,这个泥、这个污水就溅了一身,莲花就关掉了。在这个世界,本来我们这颗心都是清净的,没有一点污染,正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贪索太多,总想占一点便宜,总想得到再多一点,结果我们惹了一身的烦恼。所以,现在有机会忆佛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有这个观念: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想赚钱照样赚,甚至赚的更好;你要家人和睦会更加和睦,因为它是不假方便,不会耽误任何事情。所以以这样子的心用功,到最后,他自然能够证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就是把这个世间的这一切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三界诸法,全部一点点在心中消失了,再没有牵挂你了,再也没有挂碍你了,《心经》里面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你只有牵挂阿弥陀佛,你这个世界才没有挂碍。你为什么说“哎呀,我心里面障碍太多,放不下”?其实,是你放不下别人,那么别人就会放不下你;你放不下这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绝对不会饶你。我告诉你,你要是放不下这个贪嗔痴三毒,地狱绝对不会饶你,地狱会要你去的。所以,我们只有你心里放下地狱的时候,地狱就不会再找你;你心里放下贪嗔痴的时候,地狱不会再找你;你放下人天善法的执着的时候,人天也不会再找你!
过去祖师大德有受用的人,他说自己是什么?无事是贵人。所以,只有这样的念佛,一直念下去,把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想的这颗心,牵挂着阿弥陀佛,从此万事大吉。当然了,千万要记住“不假方便”这句话。因为不假方便,所以你有缘到庙里烧香拜佛,你照样去。有缘听经闻法,我们照样去。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已经不着重这个相上了,你也不着重拿着这个念珠念多少次阿弥陀佛了,但是你也可以照样念多少佛,这个功课可以照样定,心里面没有牵挂。诸位要记住:学习佛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当你自己真正在心地上面用功,有受用了,你一定要把这个法门想办法告诉别人。你是正确的受用,要想办法告诉别人。反过来,你如果没有受用,你不要随便乱说。你没有受用出去乱说,你去介绍给别人,恐怕最关键的地方你没有介绍给别人,反而让别人误入歧途,这叫“一盲引众盲”。
一般来说,居士、信众对佛法生起信心,走在修行道路上的时候,你拉别人来信佛,这是可以的。你自己有受用了,你就拉别人来用功,这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自己只有信心,却没有修行,你拉别人来修行,那你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指导他。所以,大势至菩萨他真正能够弘法,就是因为他自己证得这个无生法忍,千真万确。是过去的超日月光的这个如来教他这个忆佛念佛的法门,他自己通过念佛的法门,又得受用了,证得无生法忍了。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09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七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摄”者,摄受,像摄影机、摄像机一样,“喀哧”一下,然后把外面像就摄过来了。大势至菩萨这个“摄”,就是前面的“如母忆子”一样。他一直在念着我们——就像磁铁,有铁在那里的时候,我们磁铁拿过去,这个铁就会被拉过来。如果我们硬把这个铁拉住、捆住,它摄受你,你不让它摄过去,那就没戏了。所以,大势至菩萨帮助阿弥陀佛。“今于此界”,是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出现在我们的娑婆世界。那么现在呢,大势至菩萨就在娑婆世界,专门来摄受这些念佛人。这个念佛人,就是告诉我们忆佛念佛,同时也包括了其他的念佛法门,这样真心发愿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归于净土,回归净土。净土在四方来说,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客观地说,确实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自性当中流露出来,成就的这么一个国土。就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我们大家共业所感而感招到的这么一个生老病死的世界一样。我们有烦恼心,感到这么一个烦恼的世界。阿弥陀佛以清净的自性,感到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称为净土,这就是菩萨的行为。你看,从前面到后面,大势至菩萨自己很简单,佛告诉他这个法门,他自己去修,修完了之后,他以后帮佛度众生的时候,就用这个法门去度众生,就够了。
佛问圆通
佛问大势至菩萨:“你怎么才能证得这个圆通?”“圆通”这两个字,讲起来很广。圆,是圆满广大,通达无碍。“圆通广大”是指体、相、用。体遍虚空,三际平等,十方圆融,这叫体圆。我们的真如本体,它是圆满广大的,超越了一切时间、空间,这是体大;用大,就是遍十方法界,六道众生、一切处、一切时,都能够生起无边的妙用。以这个忆佛念佛之心、他就可以证到这一点。
现在如果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个牵挂佛的心,你能感觉有个心吗?好象没有心,你抓也抓不住。因为你没有念出来,妄想也没有打出来。你要是打出来了,阿弥陀佛的像可能就在脑袋里面出现了。我告诉你,那个像不能出现,那个字也不能出现,那个声音也不能出现。所以,你在牵挂的时候,心里面要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体大,证得体大、体的圆。然后你在牵挂的时候,照样在吃饭、穿衣、吃喝拉撒,你在行为上都可以牵挂,所以你的作用就是圆满。你的一切住、一切用,甚至是在睡觉、做梦当中,你能够牵挂住,不管它做什么样的梦。现在如果有老虎、狮子来要吃你,你心里还牵挂着阿弥陀佛,吃就让它吃,吃你也变成你的妙用。那么世间的这一切五逆、顺逆二境、八风现前的时候,都成了你心无牵挂的妙用。因为你牵挂的是阿弥陀佛,心无挂碍,所以这个愿望是圆满了。我们有些学佛的人只知道烧香拜佛,到庙里面去诵经、听经闻法,就不知道自己在家里多打扫一下卫生,帮助家里人多干点活是很圆满的。现在大势至菩萨的这个忆佛念佛法门学会了,你就知道了你的一切时、一切处种种行为,都是你无边的妙用,所以这个愿非常圆,圆到没有缺陷的地步。那“相”也是大、也是圆,这是体、相、用。“相”是什么大?就是你在认得的一个现象现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佛、看到菩萨、看到地狱恶鬼、看到五逆十恶的大起大落的社会现象,你心里面因为牵挂的是阿弥陀佛,所以看来这一切都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没有影响、没有烦恼,就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清净。那么,你的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你的净土。我们能体会到这一点吗?
我们现在可以试试看,你心里不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哎哟。对面看看这些人,你看是不是个个都很漂亮啊?我们总觉得不怎么漂亮,老的老、歪的歪,凡夫众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但是如果你心里牵挂的是阿弥陀佛,诸位就很棒了。看大家也很漂亮,看山也很漂亮,看泉水也很漂亮,看蒲团、板凳、地砖都很清净,你看到任何相都很清净庄严,任何相都很圆满。只有这样子---体、相、用都很圆满的时候,你在现前和当来都能够通达无碍,你才会知道过去祖师大德,为什么有些人在遇到这些辅弼甚至判死刑了,被人家诬告了,世间最屈辱的事情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哈哈一笑。为什么?他内心已经不再牵挂这个世界了,所以他才能体现出这种圆通自在。通者,自在无碍,没有障碍的意思。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点觉得障碍住了,你说“哎呀,这个事情我想不通了。”那我告诉你,你就牵挂在这个世界。假如你当下说“我应该忆佛念佛,把心牵挂着阿弥陀佛。”好了,你马上就智慧了,同时会生起慈悲心、大悲心,“哦,这个世界还有这么有缺点的人,还有这么恶毒的人,这么不讲道理的人。为什么?这些众生不知道啊。”然后,你就告诉他们嘛。
所以菩萨修行,就是内在受用了。那么佛念这个圆通的时候,你看大势至菩萨怎么说?
我无选择
大势至菩萨没有别的选择。后面这两句话,是很关键的,把他拿过来,其他不要了。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13-8-31 19:10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八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讲一个“都摄六根“的方法。很多人以为念佛的时候眼睛闭起来,外面这一切都不看,甚至跑到庙里面,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说眼不见为净。眼睛看不到了,听不到干扰了。然后别人骂你,你说我不听我不听,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起,你这个方法不是都摄六根,这叫都系六根---把六根给扎系起来了。所以,这个“摄”字很重要。“摄”是什么?象摄像机一样。那个像在那里,你没有变化。譬如给这个宝鼎照相的时候,你没有把宝鼎装到你的照相机里面来,它还是那样,一点也没有改变,可是它已经到你照相机里了。什么意思呢?都摄六根,是六根对外境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改变。可是你的心---在你的“根”里面,根本没有受什么影响,这才叫“都摄六根”。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用这个忆佛念佛的方法,心里都牵挂阿弥陀佛,不再牵挂这个世间的任何事情,眼睛看前面,你知道你心牵挂着阿弥陀佛,而你东看西看没发现,这个眼根你摄住了,知道吗?你眼睛虽然看一切法,你脑袋却轻松自在。烦恼当头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你的心牵挂的是谁呀?阿弥陀佛!所以你不可能被这个世界所干扰,不可能被这个世界所污染。你已经被摄住了耳朵根,人家要说佛教不好,说佛教是迷信,人家赞叹十方如来也好,人家就是骂也好、喊叫也好,你听见任何声音,你的心没有牵挂这个声音,这个声音还听得清清楚楚。最好就是我现在这里讲的时候,你们心里牵挂着阿弥陀佛,不要管我讲什么,你不要管。因为你心里牵挂的是阿弥陀佛,也没有把阿弥陀佛念出来。你脑袋千万不要想那个阿弥陀佛像,那个像出来的时候,你耳根就摄不住了。我讲话,你听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听,一定要听,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你不受它影响。你看,能做到吗?能做到,你的耳根摄住了。那鼻根呢,这个相很重。在家里煮饭的时候,你以都摄六根的心智试试看。你心里牵挂着阿弥陀佛,千万不要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千万不要想着阿弥陀佛的样子。不然,你的饭肯定是煮焦掉了,那个盐就会放得太多了。所以要知道牵挂的是阿弥陀佛,千万不要想着阿弥陀佛的样子。然后你看着这个菜怎么样分配,怎么样煮,这样煮的肯定是上好的味道。为什么?你摄受住了。身体也是一样,冷的热的,如果现在你是都摄六根,就是说,你心里牵挂的是佛,我们把这个电风扇全部关掉,满头大汗全部冒出来的时候,你心里很清凉,不会感到苦恼。为什么不会感到苦恼呢?因为你不再牵挂这个身体到底是热还是冷了。你牵挂的是阿弥陀佛,所以忆佛念佛。
最后一个是意根----第六意识,最关键的是意识。我们念佛人经常说,“师父啊,我妄想很多,为什么我一念佛,就想东想西?”。我们要注意,这个忆佛念佛法门是让你都摄六根,不是让你都闭六根,根本没有让你关闭意根。意根关闭了是什么?是什么也不想,傻子一个。整个就是一个花岗岩脑袋,什么都不想。这种用功方式虽然好,但不得受用。我们初步的功夫,常常因为妄想太多、太重了,就会先把石头搬来把草压一压,压小一点,恐怕也有好处。一开始,对用功不懂的人是有好处的,但是你如果一直用石头把这个草压住,这个根是除不了的。所以都摄六根的关键,就在于都摄意根。都摄意根,就是你心里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然后打一个妄想,你说,“哦,这个大殿里面是佛像,看一下佛像,好象是自己,这是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你再看看东面有多少人?想一想,但前提是你心里面牵挂的是阿弥陀佛。你牵挂的时候,再看看前面,你打一个妄想。那打一个妄想,意根就已经对着法尘,根对法尘,在对的时候,因为你心里是都摄受,心里是牵挂的阿弥陀佛,你感觉想东西和不想东西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那就很好了,你这个意根就被摄住了。意根一摄住之后,六根全部摄住。所以都摄六根,才能够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呀。因为你心里是忆佛念佛,没有任何一个像出现,那么这个时候才叫清净的净念。你如果有一个相出现,那你就没办法摄,没办法摄就没办法相继,继续不了。
如果一开始相继不了,你牵挂,你不习惯,老觉得这个娑婆世界有东西想要,老觉得这个世界有财、色、名、食、睡放不下,那总有一天你会不牵挂阿弥陀佛,你会牵挂这个世间。嘴巴里口口声声说“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了生死”,然而心里面老想着这个世界生死,这是自相矛盾。如果你反过来想的是阿弥陀佛的话,牵挂着阿弥陀佛,那这样子,你的念头一个一个地清净下来。这个净念,不是不念,是净念相继,“念”就是我们的念头,不是不念,一方面,他是忆念,念着佛;另一个方面,他任何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都是清净的。就像让大家想:心里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想一二三四五,这是在想,但你心真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一切念头都是很清净。我们背唐诗宋词都可以,每个念头都是净念,只有这样的净念相继不断了,功夫成片,这才真正的证入三摩地,并不是说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事相。事一心的人还没有证三摩地,事一心的功夫转机----桶底脱落,最后打破那个“一心”的相的时候,才证得三摩地。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功夫成熟了,也同样证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正定,跟前面讲得超日月光佛告诉大势至菩萨的念佛三昧完全吻合。
整部经典就是告诉我们,大势至菩萨从一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过程。他在发心修行的时候,一个佛就告诉他这个忆佛念佛的念佛三昧方法,他念下去以后,最后证得圆通,也证得三摩地,就是这么一回事。然后释迦佛问他“你是以什么圆通的?”,大势至菩萨说,“我就是这个忆佛念佛的念佛三昧是最第一的!”,与别的任何菩萨修行方法都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所入之门都是圆通之门。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试一试看,就是说,用这个都摄六根的方法忆佛念佛,你记住忆佛念佛这四个字,然后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文字、没有任何相貌,心里牵挂着阿弥陀佛。这样子,如果我们做不上,还是老老实实地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到临终的时候,善知识出现了,助念也能往生,也不枉我们出家或者说学佛一辈子。
(全文终)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